MPH-公共卫生概论-20130923_第1页
MPH-公共卫生概论-20130923_第2页
MPH-公共卫生概论-20130923_第3页
MPH-公共卫生概论-20130923_第4页
MPH-公共卫生概论-201309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因素(一)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韦艳2014年09月23日,讲授内容前言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1、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1)感染性因子与健康(2)物理因素与健康(3)化学因素与健康2、环境化学污染分析3、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指围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前言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p12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前)公害事件频发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全球性环境问题阶段(1980年以后),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随着人类学会改造环境,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盲目开荒引起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量污染物排放,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伦敦烟雾事件、痛痛病事件等公害事件发生。,公害事件频发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一半发生在这个阶段,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阶段(1980年以后),人类正面临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的背景下,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但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环境科学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环境科学,应用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物理学环境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health/environmentalhygiene)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与健康关系,实质是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感染性因子)、物理因素(因子)、化学因素(因子)。,主要研究内容各种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有益与有害影响)影响健康的途径、机制、后果有关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政策法规,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人群健康状况(疾病及其指标)分布及规律包括定量调查、定性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存在数量、状态及其分布规律调查,生态环境状况调查。2、实验研究:理化试验(理化及感染因子检测、分析)毒理实验(污染因素致病机制及其规律分析)3、评价:质量评价,危险度评价,影响评价,风险评价,一、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一)感染性因子与健康p40,生物界上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为条件致病菌;还能引起食物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原微生物,包括: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如梅毒,钩体病。4、细菌:皮肤化脓,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6、依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爱滋病等。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9、寄生虫,危害控制防重于治1、三早措施控制感染源(包括患者和动物)。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饮食、饮水及人畜粪便管理,包括监测监督、消毒杀虫、个人卫生防护等。3、保护易感人群:计划免疫接种,卫生宣传与健康促进等。,(二)物理因素与健康,物理因素包括气象因素(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及天气气候),物理性环境污染(如电磁辐射、电离辐射、次声、超声、噪声、振动、高温)等。气象因素在适宜的强度范围内对健康有益,过强过弱有害,环境污染对健康有害(但明显轻微的污染也可能增强机体适应能力)。,通常按环境介质划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除外传统的污染物,近些年来大气污染物中交通废气、挥发性毒害物更常见,水污染中有机物、浮游生物及其毒素更常见,土壤污染中持久性有机物更为常见。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大类污染物,危害深远。参见教材p55-60。,(三)化学因素与健康,环境污染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特异性危害,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水体富营养化,致癌: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化学因素居首位。确认致癌物: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生物因素(如病毒等)、化学因素(87种确定,297种可能,493种可疑)。,致突变:分染色体突变(数量异常、结构异常)和基因突变,或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常见致突变物质:亚硝胺类、苯并(a)芘、甲醛、苯、砷、铅、甲基对流磷、黄曲霉素B1等。,突变的后果:生殖细胞突变不孕、流产、早产、死胎、畸形体细胞突变肿瘤,DNA分子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对发生变异。,(GeneMutation),(ChromosomeMutation),已知有化学物1300余万种,常用7万种,每年新投入约1000种,确认致畸物:射线(X射线、射线、高频和超声波等)、病毒感染(流感、肝炎、水痘等病毒)、药物(抗菌素类、抗癌药物及激素类药物)、有毒化学物质(如铅、甲基汞、磷、一氧化碳等)。可疑致畸物:麝香、巴豆、咖啡因、奎宁及二甲亚砜、氯仿、四氯化碳、苯、多联氯苯等化学物质。,胚胎发育异常的结局:不孕、流产、早产、死胎、畸形,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1、有害物质毒性:有害物进入机体并产生危害的能力。2、剂量(强度)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摄入量与某一生物体呈现某种生物学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摄入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呈现某一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占总体比例之间的关系。,3、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最大蓄积剂量=1.44T1/2A6各半减期后达最大蓄积T1/2生物半减期A每日摄入剂量4、人群易感性(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遗传、职业等)高危人群:由于机体敏感性或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较容易受到健康危害的人群。,5、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相加作用(AdditiveEffect):污染物总作用强度等于各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和。(二氧化硫与硫酸气溶胶)协同作用(SynergisticEffect):污染物总作用强度大于其各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二氧化硫与颗粒物)增强作用(Potentiation):原本无毒害的甲使同时进入机体的弱毒性的乙的毒性大为增强的作用,也叫增效作用。(异丙醇与四氯化碳)拮抗作用(AntagonisticEffect):污染物总作用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抗氧化剂与氧化损伤化合物),6、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环境污染影响区域广,人口多,尤其老、弱、病、孕甚至胎儿都受到影响;(2)长期性:环境污染时间长,人群常终身暴露;(3)多样性:环境污染物种类多,健康危害机制复杂,有局部作用也有全身危害,有特异性危害也有非特异性危害;(4)复杂性:各种环境污染物常同时综合作用于机体,应考虑污染物和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此外,环境污染物浓度较低,其健康危害容易被忽视。,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1.扩散污染物在同一环境介质中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移动。扩散使污染物空间占位(污染范围)扩大,同时,环境清洁成分渗入,造成稀释,使污染物浓度降低。,2.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移及其引起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既指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间的移动,也包括在环境介质与环境生物间的移动。,迁移使原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浓度降低,同时使移入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增加,是广义上的污染物扩散(不同环境介质之间扩散)。,3.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转化的形式:理化转化(化学反应),生物转化(酶促反应)转化的结果: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污染物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被微生物摄入后,经生物酶催化多种生物化学反应,极大地改变其理化性质(如无机汞脂溶性较差,不易透过生物膜;经转化为甲基汞后,脂水分布系数改变,透过能力增强,危害性增加)。汞的甲基化或有机化也可在理化因素作用下实现,非必需微生物),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扩散、迁移、转化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形态、理化性质发生复杂变化,使之进入人体的数量、途径、代谢、效应与作用等变化,造成健康危害的复杂性、多样性。此外,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输送的距离可以很远的,往往由局部性污染引发区域性污染甚至全球性污染,这也是环境污染成为当代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C生物C环境或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T生长C生物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这些物质的蓄积随该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营养级C生物有毒化学物毒性在食物链各环节中渐进,即同一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食物链(food-chain):生物之间以食物形式传递物质能量和营养素时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序列关系。,二、环境化学污染分析(一)典型环境化学污染分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质谱法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室内空气污染物分析挥发有机物、碳硫氮氧化物检测有机金属化合物形态分析砷、汞、锡、铬等,不同形态、价态有害性不同。(二)分析方法化学法,光化学法,电化学法,色谱法,质谱法,生物监测法等。,三、环境评价与管理(一)环境质量评价侧重环境因素种类、浓度及分布规律的描述,主要考虑对环境标准、法规符合程度,兼顾健康危害。(二)危险度评价危害鉴定、暴露、剂量反应、特征侧重已存在的环境有害因素危害性、人群暴露及暴露量、已造成危害及将要发生的危害的描述分析。(三)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工程侧重将要存在的环境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危害性的分析及其防控对策。(肯定要影响)(四)风险评价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的理化因素侧重可能发生的环境有害因素危害健康及生态系统的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及防范对策(可能影响,也可能不影响),环境风险评价(一)危害识别风险来源、事故类型及原因、发生频率(二)危害判定(人群及生态系统)污染物理化性质、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危害后果。(三)暴露评价定量分析人体或其他生物暴露途径、时间、频率、水平等(测量、估算、推测)(四)风险表征分析有害结果发生的概率、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分析,风险防范的对策措施等。,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RiskAssessment,HRA),概念用现代流行病学、毒理学及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按一定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并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应用的过程。特点健康保护观念转变。(污染物逐步控制在可接受的健康危险水平)结果量化,便于比较、选择与权衡。,HRA的基本组成,暴露评价(ExposureAssessment):定量评价、判断个体或人群暴露的有害因素、剂量(浓度)及途径、暴露时间;人群的组成、大小、特征等。以个体或人群终生日均暴露剂量率表示,单位为mg/Kgday。,危害鉴定(HazardIdentification):定性判断有害因子能否对人群产生不良健康效应。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剂量反应评价(Dose-responseAssessment):确定某环境污染物暴露量与人群健康有害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HRA的基本组成及分析方法,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评价,调查研究,受评化学物质是否对健康有害?流行病学资料动物实验资料体外实验资料构效关系资料,不同暴露水平下有害效应的发生如何?收集定量的毒性资料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由动物实验数据向人外推,不同情况下的实际和预计暴露如何?暴露人群暴露途径暴露的程度,危险度特征分析,有害效应在人群发生的概率如何?估计有害效应发生的可能性评价各阶段的不确定因素对健康危险评定作总结,风险评价涉及的危害事件是否发生具有偶然性,如果防范措施得当,不一定发生;而一旦发生则具有突发性。故,评价是基础手段,管理则是更重要的手段,以评价为依据。风险管理主要目的是控制环境风险,主要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