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_第1页
中药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_第2页
中药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_第3页
中药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_第4页
中药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江大医学院中医系基础教研室全国芳,绪论,关于中药及中药学的几个概念: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临床中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绪论,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使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草:中药学的旧称。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五代蜀本草韩保升,国内外天然植物药及部分动物、矿物药。部分化学药物中药: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宋代:官修本草上没有记载,流传于民间的药材。现代:正规医院应用不普遍,流传于民间的药材。,中药,绪论,草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绪论,学习中药学的方法,1、掌握药物的特点,进行对比、联系。2、重要药物的功效或主治一定要背熟。人的思维记忆需要“挂钩”,将未知的事物联合在已知事物上,是扩展记忆容量的有效办法,反复多次的刺激能够促成记忆以至形成条件反射。,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论,一、中药的起源,药物的发现:(远古公元前21世纪)“药食同源”原始社会,最先发现了植物药氏族社会,渔猎时代发现了动物药药物的来源:野生动植物人工栽培和驯养药物的记录:口耳相传文字记载,总论,二、中药学的发展按年代分十个时期介绍各时期中药学的代表著作重点掌握: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主要贡献,总论,(一)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二)秦汉时期(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四)隋唐时期(五)宋代(六)金元时期(七)明代(八)清代(九)民国时期(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论,是中药学的萌芽时期,药学略具规模,许多药学知识散在于非医学专著中。诗经中记载植物178种,动物160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共124种,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是我国本草著作的萌芽。五十二病方共载方280个,涉及药物247种,对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皆有记述。说明中药的复方应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总结了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为后世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药学初具规模,【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内容简介及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2、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4、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5、所载药物都确有实效,如麻黄平喘、大黄泻下。,气、味、毒七情、宜用制剂,(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炮炙论,因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仍留下近百种本草书目。,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著者】陶弘景【内容简介及学术价值】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2、在药物鉴别方面补充了本经的不足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4、确立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朱写)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墨写)陶弘景注解(小字),(四)隋唐时期,1、政权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达,医药发展,药量增多。2、因分裂、战乱使药物品种及名称混乱,本草经集注经一百多年的传抄出现不少错误,故对本草学进行大规模整理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和本草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四)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唐本草),【成书年代】唐代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著者】苏敬、李勣等23人。【内容简介及学术价值】1、收藏方药数量:844种(730味+114味)2、图文对照编写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3、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A由国家编修,代表国家当时最高的药学水平B对药品进行质量标准规定,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五)宋代,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随着雕板印刷的发明医药学知识得以广泛流传和推广。对本草书籍的修订,仍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官修本草,证类本草,“其为世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年代】北宋【著者】唐慎微【内容简介及学术价值】1、收藏方药数量: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2、开创“方药对照”之先河。3、辑录宋以前各家医药著作,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医药文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李时珍,(六)金元时期,改变以资料汇集整理、药物品种搜寻和基源考证为重点的作法,编纂药书侧重实用。本草著作,多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刘完素:素问药注张元素: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王好古:汤液本草,1、发展了升降浮沉、归经理论2、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法象药理学,(七)明代,随着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沿用近五百年的证类本草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本草学需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本草精品汇要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官修本草。,(七)明代,本草纲目,【成书年代】明代(公元1593年)【著者】李时珍【内容简介及学术价值】1、载药1892种。2、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62类。3、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4、被国外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八)清代,【成书年代】清代(公元1765年)【著者】赵学敏【内容简介】1、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2、对本草纲目作了重要的订正和补充。,本草纲目拾遗,1、传播延伸本草纲目2、重辑注释神农本草经3、编写启蒙读物服务临床,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东汉末年,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若干医家,陶弘景,苏敬、李勣等23人。,唐慎微,李时珍,赵学敏,(九)民国时期,1、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张寿颐的本草正义。2、出现了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如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