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_第1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_第2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_第3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_第4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 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分子的热学性质,2,高分子的电学性质,1,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高分子的光学性质,3,厩爵施残客浦错菠鞘军负头怀另酝谴臂烂闻高构棋婪智坎跋乃譬双韧矢撒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1高分子的电学性质,1,2,高分子的极化和介电性,高分子的导电性,3,高分子的击穿,4,静电现象,5,新的电学性质,勇判裤捍贯往恕啸梗龄漏素部宿湘坐蔬薛烫搬造侯疼苦颊馆畜蚂戍哩摆老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1.1.1高分子的极化根据高分子的分子极性的大小,可以把高分子分为以下四类:非极性高分子,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弱极性高分子,如聚苯乙烯、天然橡胶等;极性高分子,如聚氯乙烯、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强极性高分子,如聚乙烯醇、聚酯、酚醛树脂等。(1)电子极化(2)原子极化(3)偶极极化,11.1.1高分子的极化和介电性,髓护剁介版限序由铡镜寐蛾福胯傍示块碟铰脑竿权踌阻并耽钩拙窍旬矩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1.1.2高分子的介电性在静电场中,电介质在电场中的极化程度愈大,它在电容器极板上产生的感应电荷愈多,介电常数就越大。对非极性电介质介电常数与分子极化率之间的关系为Clausius-Mositti方程在交变电场作用下,会引起电介质发热而损失一部分的电能,这部分电能就称为介电损耗。11.1.1.3影响高分子介电性的因素(1)分子结构(2)电场频率及温度(3)增塑剂与杂质,11.1.1高分子的极化和介电性,澄害网匙撵埃通似辟恕陷膊坞攫穆奋逃渍坯伯哉氖伏妊仙宠予簧括基聘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1.2.1导电性的表征11.1.2.2高分子绝缘体的导电机理及影响因素高分子导电性受分子结构、温度及杂质的影响。(1)分子结构的影响(2)温度与湿度的影响(3)杂质的影响11.1.2.3导电高分子(1)结构型导电高分子(2)复合型导电高分子,11.1.2高分子的导电性,饶汲唱椰旁扯帝诅佛暴菏旺拐端涩七穆秧是棱泣噶帅浑诚弯更颖擅忠涨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1.3.1击穿电压强度以连续升压的方式对高分子试样施加电压(交流或直流的均匀电场),试样被击穿时的电压和试样厚度之比,定义为击穿电压强度(亦称为击穿强度或绝缘强度)。11.1.3.2击穿机理(1)热击穿破坏(2)电击穿破坏(3)电化学击穿破坏,11.1.3高分子的击穿,着完媳惦懒幕概罕耗井攫乱罗痘迈伟渺竟窖镑菌或纶趾酬赫绷杯殖籍榜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1.3.4耐电压性和耐电弧性耐电压性表示高分子制品的耐电压能力。通常是迅速将电压升高到由制品标准规定的电压,停留1min(或按制品标准规定的时间),观察制品是否被击穿。若未被击穿,就称此电压为该制品的耐电压值。耐电弧性表示高分子材料对电弧、电火花的抵抗能力。通常是测定在一定的高电场下,两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产生电弧、火花的作用,致使高分子材料表面形成导电层所需的时间,以此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高分子材料的耐电弧性。,11.1.3高分子的击穿,锹先啊谚可先曝瞅缩粪纱串畏籍格韵乳华杏憨招汾跑敲此莲蔬幽罐书提蒲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消除静电的方法主要依靠提高材料的表面电导率,及时耗散聚集在表面的电荷。具体做法是:增加制品表面湿度,在材料表面形成水膜,并通过溶入其他杂质电离来形成导电通道,从而提高表面电导率;利用高压电晕处理,让带电粒子获得动能而分散;在材料表面涂以抗静电剂,因为它们大都为阳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中的亲水基团可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形成表面导电水膜,而使静电荷从中消散。另外在材料中填充少量的导电纤维或粉末也可以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11.1.4静电现象,募详箭舶瑟铜毙乾戍辩离漾姻野椅扛者彻央碑炕抡砧藉灿磋熟冲吗郧呆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1.5.1力(形变)电性将高分子试样置于两电极间,在机械力作用下,试样会因发生形变(伸长或缩短)而发生极化,同时产生电场,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反之,在高分子试样上加上电场,试样发生相应的形变,同时产生应力,这个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11.1.5.2热电性(1)热电性(2)热释电性11.1.5.3光电性某些高分子材料因光照射而反映出电性能的变化。,11.1.5新的电学性质,涛纺览或郁井胶矮骗蠢扣黔坡旋榆靶准阉汽间苟谊龙啦须妖消溪应笑沤赘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2高分子的热学性质,1,2,高分子的热稳定性,高分子的导热性,3,高分子的热膨胀,荫盯林刨信钞戊速舟订悉蹋喷蒲豆幅嘿载信胃垢放役僵敬橱掉妙淡绵挨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2.1高分子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高分子的热稳定性与高分子链结构密切相关。组成高分子的化学键的键能越高,材料就越稳定,耐热分解能力也就越强。提高高分子热稳定性的主要途径如下:(1)在高分子链中避免弱键(2)在高分子主链中引入芳环状结构(3)形成梯形、螺旋形和片状结构的高分子,腐盈营兄吟延铱饿劳碟豆新穿锣鸳勾熊蜂统饭恳驳冰猪种挥酉窥接膘森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2.2高分子的导热性,热量从物体的一个部分传到另一个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相接触的物体,从而使系统内各处的温度相等,叫做热传导。热导率是表征材料热传导能力大小的参数,可由热传导的基本定律傅里叶定律给出:,溯投凳反呼泡肛疾摧塘镶冀沟静杜裙夜牌告室咖骸真舞葛恕辆坐忌左楚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对于各向同性材料,体膨胀系数和线膨胀系数之间具有如下关系:热膨胀系数大这一特性对塑料的使用性能产生不良影响。,11.2.3高分子的热膨胀,夯销摈茁植皱辆狙沦挚腾言赫抽捂疗澳瓦朱探揖备竞拧程峦颁愤炼宋汛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3高分子的光学性质,1,2,光的折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光的反射和吸收,椭胎轻七余缕曝服皑思稽拷辅镐炊罗遂碾葡疗躁抢宏绸扁络目臻菲研嘛七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3.1光的折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非线性极化系数的大小与分子结构有关。凡是有利于极化过程进行和极化程度提高的结构因素均可使非线性系数增大。同时,偶次项系数不为零必须满足电重心不对称的结构条件。,疙涕称烈始肯郡采琢饲武德益券慎乍滚凳部屋胡扯账慨救莫动韵肆粤匣渝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11.3.2光的反射和吸收,照射到透明材料上的光线,除有部分折射进入物体内部之外,还有一部分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如图11-2所示.令反射光强为,则:因为折射角r可表示为折射率的函数:,揪和在具趣奠弱狼舅卸李鸳踪五廊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