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_第1页
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_第2页
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_第3页
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_第4页
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6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作者冯小明作者单位041000,山西师范大学校医院【关键词】心理干预临床治疗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在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心理疾病与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在快速升高。如今部分临床工作人员对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重视不够,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不能很好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张孝骞教授曾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不能不考虑心理因素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一个造诣较高的临床大夫,要懂得一点心理学和自然辩证法”。笔者认为这是临床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和改进的问题。1什么是心理疾病与心理干预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规范的社会生活轨道的现象。即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恐惧、疑虑等情绪性病变。这些疾病如果通过及时合理的心理疏导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这种治疗过程,我们定义为心理干预。2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的关系心理生理学研究表明,躯体在受到不良心理、社会因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6素的刺激会产生应激,这种过强或持久的应激将导致能量的过度消耗和激素的分泌紊乱,对维持躯体正常生理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会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造成躯体相关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引起躯体的生理性疾病,即为心身疾病。3心理干预对生理疾病的利与弊心理因素作为人的思想活动,在各种疾病中都起作用。有的是先心理后生理、有的是先生理后心理,作用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其作用大小、正负方向的不同,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和转归。赵晓杰在情绪与心身疾病中提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情绪研究中心”曾对18所医院的住院病人在入院时进行“情绪调查”,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病人如果有坚强的信心相信自己的病能治愈,那么他的病好转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对自己的病没有信心,那么他的病好转的可能性还不到乐观者的一半1,2。有研究显示心身疾病病人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和,高于国内综合医院住院病人平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和。国内外多位学者用不同的情绪行为量表对哮喘病人做了调查,发现哮喘病人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较正常人明显。另有研究证实,冠心病病人伴焦虑或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老年人群。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前仍有60病人存在肯定的焦虑,存在轻中度抑郁情绪,长期的负性情绪可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6导致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加速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内在损伤的进程,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血小板反复被激活,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及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形成栓塞或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促使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严重的抑郁反应可增加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3。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观察到心身疾病病人,在临床就诊时,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或疑虑情绪,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就可能形成心理疾病导致的生理疾病,反过来再加重心理疾病,进而影响生理疾病治疗效果的恶性循环现象。一般病人由于患病突然,就诊时也会表现出焦虑或恐惧的情绪,同样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经常会影响病人的愈后。病人在治疗期间受到或突然受到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引起病人的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笔者体会到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稳定病人情绪,促进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缩短治疗疗程,改善躯体症状。4心理干预对生理疾病治疗的必要性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医学专家的普遍关注。心理动力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是导致躯体功能失调的致病动因。中医学所强调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之说,更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因素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6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来实现的。许多疾病的病因,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以情绪为中介而整合的。病理虽是生物性的,而其发生、发展却与情绪密切相关。在我国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据统计心身疾病发生率也在快速升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5075病人的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中,心身疾病临床各科都有,主要分布在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肺科,普通内科,皮肤科4,5。而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如果忽视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就会事倍功半或做无用功。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一个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连续2年就诊的1561例病人中,内科医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障碍识别率仅为,的病人均被诊断为各种躯体疾病,以致病人久治不愈。同期,美国内科医师对心理障碍识别率已达到60左右1。两国内科医师对本质是心理疾患,表现为躯体症状识别率的差距,说明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重要性,这是对我国目前医学发展中强调专业分工过分精细和发展分科思维倾向的质疑。诸多事例说明了临床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的必要性。5心理干预配合临床生理疾病治疗是可行的对心身疾病实质的认识,中医2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有论述。现代主流医学在发展过程中,DEUTSCHP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6在1922年提出心身医学,HALLIDAYJL1943年定义了心身疾病,对心身疾病的关注到1950年ALEXANDERF才开始。经过近60年的研究,人们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学者加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行列,且在大、中学生和体育、白领、城市社会等层面的心理诊断、心理干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疾病治疗主体的医疗行业研究与推广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心身疾病发病率在不断增高,人们对躯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心身健康更加关注,单纯的理化治疗已很难满足临床工作中病人对心身健康的需求。“心理干预”应该也必然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手段。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只需在政策层面和临床工作者的观念上给予关注。笔者认为临床治疗中应用心理干预是可行的,临床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生理知识,对心理学和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关系的学习并不困难,应尽快掌握并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到临床工作中。这样就能通过与病人建立良好的语言沟通,了解病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病人的情绪,结合临床诊断依据进行分析,找出病人情绪与所患疾病之间的关系。在理化治疗过程中,选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抚慰、开导、解释疑虑等心理干预治疗,并根据病人的情绪变化,适时调整干预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来满足病人对心身健康的需求。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6【参考文献】1赵晓杰情绪与心身疾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15815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