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 作物多样性对病虫害生态调控和土壤地力的影响 首席科学家: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 起止年限: 托部门: 云南省科技厅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探明作物多样性生态调控 病虫害的 基本原理,创建基本方法,提供 应用 范例。建立评价体系, 客观评价 作物多样性 的 持续 效应 和对地力的影响 。 在本领域顶级学术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发展和丰富农业生物多样性理论 。 在作物多样性 调控病虫害的 研究方面保持国际前沿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 五年预期目标 1、基础理论贡献 1)阐 明作物 多样性调控病害的基因多样性 原理 从前一项目的研究基础切入,利用遗传异质性高的元阳梯田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该品种的基因组精准测序和基因芯片分析,从基因组和表达组解析遗传异质性调控病害的原理,探明其分子基础。利用项目育成的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设计组配不同丰度基因多样性品系组合,完成田间抗病试验和人工接种试验,验证基因多样性调控病害的效应和作用。通过完成这两类交互试验,一是从元阳梯田水稻品种持久调控病害现象到探明其遗传异质的分子基础,二是从组配已知抗病基因不同丰度到调控田间病害的效应, 诠释遗传异质 调 控病害的机理 。 2)探明 作物 多样性 影响土壤地力的根际生态过程 在 前一项目试验验证 了玉米与蚕豆、小麦与蚕豆间作促进蚕豆 根瘤增加以及 蚕豆通过活化根际磷改善玉米 磷营养 的基础上 , 以 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 及其反馈调节为切入点 , 深入研究作物 多样性种植 与单作的 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 特征 , 探明 作物 多样性种植中作物 对 提高 土壤 养分吸收 利用 的作用机理; 从养分活化竞争利用,土壤碳氮协调促进生物固持和微生物多样性 的 变化特征 ,阐明作物多样性种植对土壤地力的影响。 2、基本 方法 贡献 1)形成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 集成各项研究的核心要素, 结合 机械化 配套作业需求, 构建 作物多样性 种植 模式 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作物搭配原则、栽培方式、种植规格和群落结构比例等技术参数,并完成 大面积田间试验验证,形成作物多样性种植专利技术和技术参数,为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提供科学数据。 2)建立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持续应用的评价体系 集成各项研究的指标数据, 构建 作物多样性 种植 模式 的评价内容和技术指标,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点,并完成 田间观测验证和校正,形成评价技术和标准。完成定位观测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对土壤地力、病虫害、产量、品质等方 面的影响和效应。 3)提供大面积应用范例,展示研究成果 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的技术参数进行组装配套,形成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技术规程,进行田间放大展示。本项目拟提供玉米与马铃薯、玉米与大豆等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万亩应用范例,展示作物多样性研究成果,为促进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储备。 3、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 在本领域顶级学术刊物发表系列论文, 申请 一批 发明专利 , 发展和丰富农业生物多样性理论 。 在作物多样性 调控病虫害的理论和应用 研究方面保持国际前沿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 培养和凝聚一 批农业生物多样性 研究 的科学家队 伍 , 培养博士、硕士 研究 生 100 , 形成 国内外农业生物多样性研发网络 和中心 。 三、研究方案 1、 研究 思路 根据生物多样性、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将田间试验、定位观测、模式模拟、资源评价、分子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前期项目工作的基础上, 从作物遗传异质调控病害和作物多样性干扰害虫行为的前期试验结果切入,深入研究作物多样性调控病虫害的关键科学问题。另外,从前一项目研究发现的作物多样性种植增加根瘤和土壤磷的活化等现象切入,深入研究作物多样性影响土壤地力的关键问题。在 此基础上,解析作物多样性种植生态调控的主要机理,集成研究结果核心要素,形成应用模式范例,并客观评价持续应用的效应和影响。 2、 技术途径 本项目是在前一个 973 项目“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的深入研究。有良好的技术支撑平台, 有 数据积累和人才积累。汇集了我国从事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配套的实验 设备及布局合理的试验基地,长期田间试验点西南地区 40 个,西北 5 个,东南 5 个。 前期研究基础扎实,试验条件基本满 足上述试验方案的圆满完成。 3、 创新点 及其突破 1)作物 遗传异质 调控病害的 分子基础 作物群体遗传异质性与病害流行呈负相关,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的农田系统遗传异质性低,发病率高病害流行概率大,品种多样性种植的农田系统遗传异质性高,发病率低病害流行概率小。各种作物均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并被广泛认知,但长期未被试验理论解析,难点是难以获得良好的试验研究材料,其次是研究方法上对抗病基因的认知不全。本创新点有望突破是基于前一项目的研究积累,获得了理想的研究材料和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本创新点突破的可行性分析。有良好的 研究材料,前一项目研究获得持久抗病的元阳梯田水稻品种,其特征是遗传异质性高,精准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单位点突变率( 照日本晴和 9311 分别差异为 99%和 71%。该品种长期种植,经研究证明至少连续种植 118 年。该品种产量稳定,当地记录的数据表明从 1986年 亩产变化幅度仅为 34斤。调控病害能力强,从 1986稻瘟病穗颈瘟发病率仅在 间。该材料是探明遗传异质调控病害的分子基础的理想材料。另一研究材料是前一项目育成的抗小麦条锈病的近等基因系,为研究作物抗病基因重叠、 累加等调控病害研究提供了良好材料。 本突破拟设计两项交互试验,一是从已知品种抗性多样性持久调控病害现象到探明其遗传异质的分子基础,本项试验选用元阳梯田水稻品种,通过基因组学和表达组学分析,研究调控稻瘟病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特征,探明其分子基础。二是从组合不同的抗病近等基因系到田间验证调控病害效果,本项研究采用项目育成的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设计组配不同抗病基因及其群体比例,完成田间抗病试验和人工接种试验,探明基因多样性调控病害的效应和作用。 通过完成上述两类交互试验, 诠释作物 多样性调控病害的基因多样性 原理 。本创新点力争发表影响因子 10 以上论文 1,在本领域刊物发表系列论文。 2) 作物多样性调控害虫的效应及其机理 本创新点在作物 天敌三级营养系统的基础上,着重突出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调控害虫的效应及其机理。从前一项目试验发现的玉米与甘蔗多样性种植干扰玉米螟产卵行为,降低玉米螟虫口密度的现象切入,研究干扰玉米螟寄主定位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作物多样性对玉米螟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玉米与甘蔗不同群落结构与玉米螟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变化的特征,探明玉米与甘蔗多样性种植影响玉米螟发生危害的作用机理。本创 新点力争发表影响因子 10 以上论文 1 篇,在本领域刊物发表系列论文。 3) 作物多样性影响土壤地力的根际 互作 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变一熟为两熟,大幅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作物多样性的高效产出是否影响土壤地力,是急需回答的问题。本创新点是 在 前一项目试验验证 了玉米与蚕豆、小麦与蚕豆间作促进蚕豆 根瘤增加以及 蚕豆通过活化根际磷改善玉米 磷营养 的基础上 , 以 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 及其反馈调节为切入点 , 深入研究作物 多样性种植 与单作的 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 特征 , 探明 作物 多样性种植中作物 对 提高 土壤 养分吸收 利 用 的作用机理; 从养分活化竞争利用,土壤碳氮协调促进生物固持和微生物多样性 的 变化特征 ,阐明作物多样性种植对土壤地力的影响。 本创新点力争发表影响因子 10 以上论文 1,在本领域刊物发表系列论文。 4、 项目研究 特色 1) 不可替代的区域资源条件 项目研究定位在我国西南地区是以横断山脉为主体的全球独特纵向岭谷区。该地区纬度低海拔高差大,山脉蜿蜒,河流众多,形成了高山、丘陵、盆地等地貌多样性。造就了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多样性。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区,动物和植物种类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 农作物资源极为丰富,倍受国内外关注。另一方面,该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众多社会发育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多样。山区和丘陵区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 西南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农业 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是 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 不可替代的资源条件。 2)急需解决的区域粮食生产难题 我国西南山区 和丘陵区的 少数民族 以 马铃薯、玉米、豆类、麦类等为主要口粮 。 该地区受南亚季风气候影响,干湿季节分明, 特殊年份冬春连旱,严重影响 粮食作物生产。 正常年份,五 月至十月为 降雨季节。七、八、九月为降雨高峰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 60%。降雨高峰期与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等主要粮食作物病害发生高峰期重叠,年年阴雨年年病害流行,造成粮食产量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山区农民口粮和经济收入。 提高该地区抗旱减灾能力, 解决该地区作物主要病害流行问题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各级政府的期望目标。 但是,常规 栽培技术难以应付突发的严重干旱,常规 病害防治技术实施难度大且防效甚微, 使用农药的成本较高,使用后受雨水冲涮防效降低。 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频繁,粮食作物单产低长期是西南地区粮食生产的难题。 四、年度计划 第一年度( 2011 年 1 月至 12 月) 1、计划研究内容 1)筛选适宜作物多样性种植的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品种资源,开展品种资源的株型结构、根系结构、养分水分利用以及抗病性、抗虫性等研究。 2)以玉米与大豆、玉米与马铃薯等典型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为对象,依据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及其对等效应,对复合群体内作物间株高、株型适配和品种类型选择与时空布局配置参数进行定量研究。 3)利用遗传异质性高的元阳梯田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该品种的基因组精准测序和基因芯片分析,初步从基因组和表达组解析遗传异质性 调控病害的原理。从前一项目甘蔗玉米多样性种植影响玉米螟产卵行为,研究作物多样性影响害虫寄主定位、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 4) 以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反馈调节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与单作的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特征。 5)构建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在 我国西南、西北、东南山区的等典型区域,进行田间试验。 2、预期目标 1)初步明确作物生育期差异,株型互补,根系互作,抗性差异,病虫害差异等合理组配基本原理。 2)从作物多样性种植环境、作物基因型、作物产量品质表现型三个层面,初 步明确作物种群结构对产量、品质的作用。 3) 初步了解元阳梯田水稻品种持久调控病害现象的遗传异质的分子基础。初步探明甘蔗玉米多样性种植影响玉米螟产卵行为。 4)完成第一年 田间小区试验,初步构建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 第二年度( 2012 年 1 月至 12 月) 1、计划研究内容 1)进一步筛选适宜作物多样性种植的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品种资源,继续开展品种资源的株型结构、根系结构、养分水分利用以及抗病性、抗虫性等研究。 2)继续进行玉米与大豆、玉米与马铃薯等典型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作物间株高、株型适配和品种类型选择与时空布局配置参数进行定量研究。 3)继续进行元阳梯田水稻品种的基因组和表达组解析遗传异质性调控病害的原理的研究。继续研究作物多样性影响害虫寄主定位、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 4) 继续进行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反馈调节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探明作物多样性种植与单作的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特征。 5)继续进行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的构建,在 我国西南、西北、东南山区的等典型区域进行田间试验示范。 2、预期目标 1)基本明确作物生育期差异,株型互补,根系互作,抗性差异,病虫害差异等合理组配基本原理。 2)基本明确作物种群结构对产量、品质的作用。 3) 基本解析元阳梯田水稻品种持久调控病害现象的遗传异质原理。深入探明甘蔗玉米多样性种植影响玉米螟产卵行为。 4) 构建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规程,从田间小试进入田间中试。 第三年度( 2013 年 1 月至 12 月) 1、计划研究内容 1)继续筛选适宜作物多样性种植的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品种资源,进一步开展品种资源的株型结构、根系结构、养分水分利用以及 抗病性、抗虫性等研究。 2)深入进行玉米与大豆、玉米与马铃薯等典型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作物间株高、株型适配和品种类型选择与时空布局配置参数进行定量研究。开展作物复合群体内的光、水、养分在环境内的时空分布的深入研究。 3)利用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设计组配不同丰度基因多样性品系组合,进行田间抗病试验和人工接种试验,验证基因多样性调控病害的效应。深入研究作物多样性在作物 天敌三级营养系统中的作用。 4) 深入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与单作的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特征,探明 作物多样性种植中作物对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 的作用机理; 从养分活化竞争利用,土壤碳氮协调促进生物固持和微生物多样性的 变化过程。 5) 集成核心要素, 构建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标准, 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机械化配套作业需求,形成作物多样性高效栽培专利技术和技术规程,建立大面积推广应用范例。定位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对土壤地力、病虫害组成结构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2、预期目标 1)基本明确作物多样性合理组配原理,初步建立组配原则和技术参数。 2)探明作物种群结构对产量和品质的作用,初步建立作物多样性种植技术参数。 3) 解析作物遗传异质调控病害 基本原理,初步探明作物多样性在作物 天敌三级营养系统中的作用。 4) 建立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规程,开展大面积田间示范。 第四年度( 2014 年 1 月至 12 月) 1、计划研究内容 1)基本完成筛选适宜作物多样性种植的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品种资源,构建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的组配原则和参数。 2)基本完成玉米与大豆、玉米与马铃薯等典型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作物间株高、株型适配和品种类型选择与时空布局配置参数进行定量研究。深入研究作物复合群体内的光、水、养分在环境内的时空分布。 3)继续设计组配 不同丰度基因多样性品系组合,验证基因多样性调控病害的效应。基本完成作物多样性在作物 天敌三级营养系统中的作用。 4) 继续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与单作的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特征,探明 作物多样性种植中作物对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作用机理; 从养分活化竞争利用,土壤碳氮协调促进生物固持和微生物多样性的 变化过程。 5)进一步 集成核心要素, 构建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标准, 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机械化配套作业需求,形成作物多样性高效栽培专利技术和技术规程,建立大面积推广应用范例。定位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对土壤 地力、病虫害组成结构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2、预期目标 1)探明作物多样性合理组配原理,建立组配原则和技术参数。 2)探明作物种群结构对产量和品质的作用,建立作物多样性种植技术参数。 3) 解析作物遗传异质调控病害基本原理,探明作物多样性在作物 天敌三级营养系统中的作用。 4) 建立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规程,开展大面积田间示范。初步明确 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对土壤地力、病虫害组成结构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第五年度( 2015 年 1 月至 8 月) 1、计划研究内容 1)完成筛选适宜作物多样性种植的 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品种资源,构建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的组配原则和参数。 2)完成玉米与大豆、玉米与马铃薯等典型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作物间株高、株型适配和品种类型选择与时空布局配置参数进行定量研究。深入研究作物复合群体内的光、水、养分在环境内的时空分布。 3)完成基因多样性调控病害的效应和作用研究。完成作物多样性在作物 天敌三级营养系统中的作用。 4) 完成作物多样性种植与单作的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特征研究, 作物多样性种植中作物对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作用机理; 从养分活化竞争利用,土壤碳氮协调促进生 物固持和微生物多样性的 变化过程的研究。 5) 综合各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 构建 作物多样性 种植 模式 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标准, 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 机械化 配套作业需求,形成作物多样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建立大面积推广应用范例。定位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对土壤地力、病虫害组成结构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客观评价作物多样性种植的持续效应 。 2、预期目标 1)阐明作物 多样性调控病害的基因多样性 原理 2)探明 作物 多样性 影响土壤地力的根际生态过程 3)形成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 4)建立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持续应用的评价体系 5)提供大面积应用范例,展示研究成果 一、研究内容 1、研究的典型地区 本项目以我国西南山区作为研究的典型地区,辐射研究西北山区和东南山区。 我国西南山 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以种植马铃薯、玉米、豆类、麦类等为主要口粮 。 该地区受南亚季风气候影响,干湿季节分明, 特殊年份冬春连旱,严重影响 粮食作物生产。 正常年份,五 月至十月为降雨季节 , 七、八、九月为降雨高峰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 60%。降雨高峰期与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等主要粮食作物病害发生高峰期重叠,年年阴雨年年病害流行,造成粮食产量重大损失,严重影 响山区农民口粮和经济收入。解决该地区作物主要病害流行问题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 需 求和各级政府的期望目标。 但是,常规的病害防治技术实施难度大且防效甚微, 使用农药的成本较高,使用后受雨水冲涮防效降低。 探索 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 新 方法 成为保障粮食增产的关键。 前一项目研究成果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面积应用,有多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资料,前期基础扎实,利于项目的持续研究和观测。近年来项目组在西北山区和东南山区开展了前一项目的辐射式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2、主要研究对象 项目以禾谷类与豆类 , 禾谷类与 薯 类 等 作物 种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玉米与 薯类 、玉米与豆类、小麦与豆类等重要作物搭配高效栽培的生态调控原理。前一项目研究了 20 余种作物多样性搭配控病增产的效果,其中大部分搭配均有良好的控病增产效果,但根据该区域的生产实际,应用面积最大的是禾谷类与豆类 ,禾谷类与 薯类 等作物多样性搭配组合。为此,本项目进一步集中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玉米与马铃薯、玉米与大豆、小麦与蚕豆等作物搭配, 系统 研究 多样性种植对病虫害的生态调控和土壤地力的影响。 3、研究主要内容 1) 作物多样性 种植 的种质资源 筛选和组配原理 立足我国丰富的农作物种质 资源,筛选适宜作物 多样性种植 的 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 品种 资源 。研究品种资源的株型结构、根系结构、养分水分利用以及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等。探明作物生育期差异,株型互补,根系互作,抗性差异,病虫害差异等合理组配原理,构建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的组配原则和参数。 2) 作物 群落结构对 产量 与 品质的 影响及其机理 本课题以玉米 与 大豆、玉米 与 马铃薯 等 典型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为对象,依据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及其对等效应, 对 复合群体内作物间株高、株型适配和品种类型选择与时空布局配置参数进行定量研究,构建高产优质的作物多样性配置 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作 物复合群体内的光、水、养分在环境内的时空分布和在作物间的分配利用进行研究,从作物多样性种植环境、作物基因型、作物产量品质表现型三个层面,探明作物种群结构 对产量、品质的效应和作用机理。 3) 作物 多样性 调控病虫 害 的 作用及其机 理 根据植物保护学原理,应用现代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分子生物学、化学信息学等新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