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1页
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2页
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3页
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4页
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汉语和英语的行文特点中国的汉语文字博大精深,不仅有语音、语调,而且还包含各种结构,每个词的组成也都有其特殊的内涵,即便是同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汉语文字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是充满了各种想象和真实感情的语言,它的表达充满了暗示性和会意性。在文章中,成语、叠词的连用更能表现出行文的气势浩荡。例如“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江河流于期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这里的“浩浩荡荡”,“一泻万里”,“绝壁断崖”,“回环曲折”,这些四字格和成语的使用把长江的声势浩大、奔流不息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长江的气势浩荡,更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英语多是长句、从句和被动句,具有形合的特色。如THECABLESARENORMALLYMADECONTINUOUSTHROUGHTHETOPSOFTHETOWERS,DOWNTHROUGHSIDETOWERS,WHERETHESEEXIST,ANDTHENCEINTOTHE2/5ANCHORAGE,然后再从侧塔穿越到缆桩。)此句是典型的长句,首先它使用了“AREMADE”被动结构。其次句子被三个逗号分成了四个小句。但都是来修饰主语“THECABLES”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形合的特点。而某些句子多使用省略句,例如“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当谈论一件事时,为避免重复,通常使用这种句型,这样看起来言简意赅。二、对习语的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表达,翻译习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尤金奈达曾说过“一切翻泽,包括诗歌和散文,一定要首先考虑接受者的感受。所以,从翻译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言,它的最终目的是评价所有翻译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在习语翻译时,译者应多运用汉语的表现特点,争取将英语谚语的内涵和风格表达出来,让人们能更深刻、形象的领会到异国的风俗习语。如THEPROOFOFTHEPUDDINGISTHEEATING若不了解当地的风俗将其直译成“要检验布丁,就要吃一吃”也无可非议,若加以变通翻译成“亲身下河方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更赋予汉语的特色。又如NOVENTURED,NOTHINGGAINED。从这些习语的翻译中,我们3/5可以看出中国更加注重四字成语的使用,喜欢用一件相关的事物去比喻另一件事物,这种间接表达的方法,使文字读起来更文雅,也更委婉。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是一个高语境文化的国家。而英语则侧重于直接描述事物的本来面貌,使读者一目了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西方的低语境文化。三、诗歌的翻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诗歌无题的前两联,诗歌中作者假借春蚕、蜡炬委婉而深刻的表达出对情人的思念,那种刻苦铭心的想念让人凄然泪下,本诗情景交融,句句都表达出对相见不容易的感慨,以及对离别的惆怅之情。英文翻译如下SOHARDWEFINALLYMET,YETSEPARATED,SPRINGDIDNOTLAST,FLOWERSFADED,THATISWHYIAMSODEJECTEDSILKWORMSPRODUCESILKTILLTHEYDIE,FLAMETWINKLESTILLTHECANDLERUNSOUT,IWILLLOVEYOUFOREVER解析该译文将作者的基本心境表达了出来,只是某些在东方有特定意义的景色和意像,西方译者不能完全体会,因此失去了某种意境。如译文中没有将原诗中的“东风”翻译出来,因为它在东方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而4/5西方人则体会不到;“THATISWHYIAMSODEJECTED”在原诗中虽不存在,但意译出了作者的心情。句中虽将“春蚕”及“蜡炬”按词语翻译了出来,但是西方人却不一定理解它们在东方人心中所代表的意义,所以很可能还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于是译者添加了“IWILLLOVEYOUFOREVER”,作为对理解的补充。四、翻译中的宗教文化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他们相信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上帝,多有“圣经”,“上帝”,“教堂”,“洗礼”等宗教词汇;许多历史典故则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而中国人则信奉佛教和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等宗教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历史典故,如“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YOUAREJUSTADOUBTINGTHOMASYOUWONTBELIEVEWHATITELLYOU句中DOUBTINGTHOMAS出自圣经,THOMAS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喜爱猜忌,后来英语中用DOUBTINGTHOMAS来形容多疑之人。了解了该词的文化背景后,我们便可以将其翻译为你这个人太多疑了,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INGSBEGINTOBREATHE根5/5据基督教的说法,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人又来自尘土。所以句中CREATION代指“上帝”,而CLAY指“人类”,如果我们提前明白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意义,就可将原文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者,他们目睹了生命的呼吸和成长。五、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