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由禅开启的诗境——《二十四诗品》禅思分析_第1页
关于由禅开启的诗境——《二十四诗品》禅思分析_第2页
关于由禅开启的诗境——《二十四诗品》禅思分析_第3页
关于由禅开启的诗境——《二十四诗品》禅思分析_第4页
关于由禅开启的诗境——《二十四诗品》禅思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关于由禅开启的诗境二十四诗品禅思分析论文联盟编辑。论文关键字禅思诗境无有执着不立文字论文摘要二十四诗品产生于晚唐,当时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已经成为继儒、道两家后,中国本土的又一种精神品格,深刻的影响着文学批评理论。笔者以禅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分析二十四诗品的文本,进而考察司空图对诗歌创作和生命体悟的观照。禅讲求灵性,诗歌追求意境,二者内在互通。禅的灵性来自于禅宗自大乘佛法中沿袭、再创的方法论,即提出“自性”问题,认为人的本性清净,无奈受到世间生老病死、诸多情感以及千万幻相的影响,失去了心中的佛性;在“定”“慧”中顿悟的人可以实现“自性”,继而达到个体与生活、与世界的和解。诗境的创造同样是追求这样一份和解,无论是雄浑、冲淡,还是旷达、流动让个体与自然融合,或超自然而屹立都是成功的诗境。禅思可以由两方面来相互印证但行直心,无有执着。这里讲的是破除“我执”不为个体在世间的荣辱而执着。2/6不立文字,直取佛性。这里讲的是破除“法执”让思想超越文字的局限,不被系统所桎梏。通过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引导我们在诗歌镜像中以及镜像之外,感悟创作过程中流动着的个体精神。这样的诗论方式与它传递的构思精神都渗透着禅思。我们不妨以上述两方面为框架来探讨在二十四诗品的文本中诗歌创作与禅学精神的融合及共生。但行直心,无有执着“禅”在梵语中是沉思之意,译为静虑。秉持禅境,就需要使自身对外静虑,摒躁趋静;对内能够平和凝息,从而达到无我无物的超然境界。这一境界在文艺中首先表现为一种“体性清净”、“境上不染”的审美情趣。二十四诗品中,多次出现蕴含清净、不染尘埃的意向。如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冲淡起首四句,从人之起居气质说起。平素退隐闲居,以清心寡欲、静默澹泊为本,自然心中没有嚣张轻狂的燥气,天地之间只留下鹤与我相看两不厌的清爽自得。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气,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洗炼一品借深潭流碧波的一望见底与古镜照神3/6的纤毫毕现,摹绘洗心炼性之景。这是没有人参与的自然的清净与无滞。当人的因素加入时,保持洁白清虚境界的个体,同样可以偶乘月光之精洁,实现顿悟,在星光高悬、幽人吟唱那一刻顿悟,从而体验到洗练的结果正是表里清澈,一尘不染。这里又从人的活动重返自然。开启“体性清净”、“境上不染”的审美情趣,需要有自身的法门。在禅宗看来这就是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一念断绝,了却世间争名逐利之心,从对自身、对世界的要求中抽身出来;直面因缘际会的各种幻相,静虑自我;不再有耽溺之处,甩开各种束缚。典雅的文本最好的点出了司空图的禅思及其指导意义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末尾两句是对前面情景的总结,如果人真的可以像落花一般悄然飘过,不去用自己的意志去强制世界,也可以像菊花一样,隽逸疏淡,那么自然是破除了各种捆绑在身上的枷锁,无有执着。因为远离了执着的痴与愚,再睁眼看世界时,云间滑过的幽鸟、飞瀑、绿荫下抱琴而眠的酣畅,这一切都不再是梦。随着“我”在诗境中的弱化,一股抱琴高卧、清流映带的典雅之气弥漫开来,涨满了我和身边的世界。4/6放弃执着,让自然的自然,所作出的行为也就是“直心”所为。这一点禅韵,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审美参考。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不立文字,直取佛性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到“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斯尚”,可见他对营造意境、言说诗理的重视,不仅如此,他更是希望可以超越四言诗语言本身的言说,在象外之象上重新聚焦,使读者在文字之外的空白处获得更加涵虚广阔的心境。司空图认为象、景、韵、味都是可以直感的东西,真正的审美应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以沉着为例论文联盟编辑。绿林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之子远行,鸿雁不来。所思不远,若为平生。司空图设定绿林扶疏、野居依傍、日落气清等意向,重点不再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幽寂清岑,而是希望读者能由此进入一种万念具熄,心机不起的状态,心机不起的内心世界搭配人物登场时“脱巾独步”的适意恰好就可以在文本开始形成“空”的境界。禅所讲求的“空”,是指在这种境界下,日月星辰、大地山河、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全部被排空,只留下无所沾染的心性。“空”是一时间的顿悟,一通百通,它不是言语能堆砌出的,因为5/6绿林、野屋、夕阳、云气任何一种意向或它们的叠加都不能得到“空”。使读者在阅读中逐渐驱散内心的各种计算,蒸腾起一片什么都没有但又可以容纳一切的心境,以至在鸟声骤然入耳时,才有情思渗入心扉,这便实现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禅宗释道,不仅要超越语言塑造出的“象”,更希望达到不借助文字,直取佛性的境界。这也就是司空图在含蓄一品中概括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言总是有限的,要从有限的语言、意向中得到无限的诗情,就需要破除诗歌本身对语言的执着,排空各种文思技法,“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为什么对诗画文艺会得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判断冲淡、超诣等篇体现了司空图的思考。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司空图相信禅的眼光,无论艺术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是幻相,所获得顿悟都是刹那生灭,因而只有抛弃了对文字载体的执着,才能把握住刹那生灭的灵感。冲淡、超诣就是在描绘这种似可把握,然而就在“握”的一刻,我们又不得不依靠有限的表达去描摹无限精神空间,于是精神远遁,只留下孕育精神的诗境还在,供后人不断6/6领会。在禅宗看,无论是破除“我执”还是“法执”,都需要沉淀为“空”。这一点化为诗境,同样要求万物、万法的排空,从而使诗歌向读者无限的打开,留下诗境内外人与生活、与世界的和谐。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