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刚伯的历史哲学与修身治学_第1页
沈刚伯的历史哲学与修身治学_第2页
沈刚伯的历史哲学与修身治学_第3页
沈刚伯的历史哲学与修身治学_第4页
沈刚伯的历史哲学与修身治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沈刚伯的历史哲学与修身治学沈刚伯的历史哲学与修身治学史学与世变,沈刚伯著,海豚出版社,2016台湾史学大师沈刚伯淹贯中西,在中西历史与文化比较方面有精深的见地。他耕耘杏坛六十载,始终秉持“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认为学无止境,人的思想与时俱进,但当人们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有误时,往往羞于承认,只是全力维护旧说。有鉴于此,他认定只有身后遗留之著作,才能代表作者定论,故一生不出专著,不发表学术论文。史学与世变一书,是沈刚伯生前唯一结集的文集,内容精简扼要,基本涵盖了其论历史、哲学、文化、教育、时政、人物之概貌,值得细品。一、沈刚伯的历史哲学观历史有无终极结论历史发展有无规律这是西方史学理论的两个重要问题。沈刚伯熟稔西方史学,自然对此多有阐释,这也是史学与世变一书最有趣味之处。从沈刚伯的文章看,他的历史哲学观受到西方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影响,确切地说,其史学观近乎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或许还吸收了卡尔波普尔的观点。历史没有终极结论,这已是一般大众的共识。史学2/10家可能通过全面的搜集各种史料,逐渐接近史实的全貌和真相,但这种真相只是相对而言。首先,史料“总会是永远残缺不全。不必远谈古代,就是想搜求民国元年到今日的报纸,恐怕已是很难搜全”,1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地复制一段历史,已知的历史可能因为新史料的发掘而改写。其次,我们看到的历史,是史家根据他的思维活动对史料建构而成的,其中含有史家的人文思想和价值判断。“任何第一手资料,无一不是经过写作人主观的选择与主观的组织而成的。无论他存心如何公正,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表现他个人的思想同识见的,那绝不能说是客观”。2最后,世变越快,史学变得越快,“每一新时代必有好些根据其时代精神所改修的新史书”。新观念、新科学的发展,会使人们对旧史料有新组合、新解释,还会运用到新方法、新体裁,“这些新的观念,新的资料,新的方法,同新的体例所构成的新史学往往因时代的进步而又成为不合时宜的旧学,须得再变”。3简言之,每一代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此即沈先生所谓“史学与世变”的中心思想。新黑格尔主义史学家克罗齐认为,除非史料不再更新,人类的价值观不再变化,某个史家的思维能力超过所有人,否则历史就不会有最终结论。沈刚伯的观点与此类似。不过新黑格尔主义派的观点,沈也不尽同意。如柯林伍德认为思想是历史事实的灵魂,我们从外部的历史事3/10实入手,进入内部的历史行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为者的思想,识别其思想,就理解了史实,理解了史实的动机。所谓历史学,就是对过去思想的重行、重演。对此,沈刚伯有独立的见解,“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古人应有的言行,这话是言之有理,但是,做起来却未必便对。因为古人的环境与我们不同,他们的遭遇同他们的心理自然不是我们能够完全体会到的”,古代中西的史家在记史时,习惯为古人造对话,把古人的言谈、心理描绘得有声有色,这太过浮夸,“单凭想象力是不足以重建古史的”。4历史发展是否跟自然科学一样有规律可循,自近代以来,西方人已经讨论了几百年。西方思想史中关于“解释”和“理解”,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伽利略传统,根据普遍规律或假设对现象进行解释或预测,是一种科学传统;另一个是亚里士多德传统,通过概念使事实得到目的论意义上的理解或阐介,是一种人文传统。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孔德、巴克尔等实证主义者及亨普尔,采用伽利略传统,把历史学纳入自然科学传统,用因果律解释历史。黑格尔和马克思虽不是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但在承认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途径方面,接近伽利略传统。新康德主义者、新黑格尔主义者以及波普尔,采用亚里士多德传统,认为历史与自然科学不同,用目的论解释历史。整个近代西方历史哲学,几乎就是这两种路线的交织斗争。4/10亚氏传统的思想家,尤其是新康德主义者,反复强调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人有道德和人性价值,且不是每个个体的思想感情都相同。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中的偶然性更多,无法反复观测,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过程,无法重复。历史学不存在统一规律、唯一模式,它的任务只是描述个别的具体的事实。沈刚伯的史学观与此相近,他强调“历史的演变没有任何必然性的途径存在。历史上的现象没有一致性,实无法做一种精密的比较研究。人世间的因果关系极难推测,更找不出一种定律。把因果律用到历史上去,实在是过于简单,绝不能作为推测将来的根据”。5据许倬云回忆,沈刚伯20世纪50年代在台大教书时,“基本上不赞成历史有一定演变方向的说法,似乎认为历史演变的趋势是一大堆事件互相牵制之后的轨迹”。6历史为何没有规律简单说是因为“人性之各别,物情之不齐”。7具体说来,其一,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因应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以人而论,每个人的性格、才能、经验都不同,人有理智行为和情感行为,理性部分可以推测,但感性部分是随机的、偶然的,很难推测;以外界环境而论,随着历史变迁,每个时代的外界环境都不同。因此,“历史上绝对没有重演的事情”。8其二,导致每个历史事件的“因”是不尽相同的,岂可总结出一条因果律。5/10就算“因”都相同,“果”也不会相同,因为“因”之外还有“缘”,“人类努力的成就全视遭遇而定,这些遭遇便是印度哲学之所谓缘,它包括天人的交互影响,人与制度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遇合。这些都是难以抗拒的势力,不可加以预防的。外缘影响之大远过于原来之因了”。9好像农民种地,一样勤劳耕种,但总是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外缘,导致有时丰收,有时歉收。沈刚伯所论,主要是针对唯物史观而来。他提及以往的历史决定论或历史规律论,如中国古代的有德则兴说、五德终始说,西方的上帝意志说、人类理性说、自由主义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从波利比乌斯到黑格尔、马克思、斯宾格勒、索罗金、汤因比,都把历史分成有必然性的一些阶段,认为历史本身含有某种决定性的因素。在这些人中,沈的矛头主要指向黑格尔和马克思。他赞赏司马迁自称“一家之言”的态度,“如果研究史学的人都能像司马迁所采的态度,就不会有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观了。把个人的看法写成不变的定律,这是害人的”。10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试图把历史发展纳入一个统一模式中,黑格尔的模式是绝对精神的发展,马克思的模式是以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的历史五阶段论,即通常所说的唯物史观。20世纪初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史观即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影响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延续至6/10今。参考波普尔的论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沈刚伯的思路。波普尔从逻辑上论证历史不存在一种必然规律和必然道路,批评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决定论。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影响,而未来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增长的,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无法预测人类的未来,因而也就不存在能预测未来的普遍规律。11历史决定论者预告了未来的事件,未来之事无法被检验,无法被证伪。对假说不能否定,那么对假说的肯定也就毫无意义了。12他强调,人类是靠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历史走向和目的,而非历史规律决定人类的走向。沈刚伯及其他西方学者的观点,对于我们已经习惯了历史发展按一定步骤、一定规律前行,习惯了唯物史观的人来说,会产生很多疑问。须知,唯物史观也是不断丰富、完善的,只有了解别人对唯物史观的批评,发现问题,深化思辨,才有助于从理论上做出回应。史学的突破,或靠新材料的发现,或靠新理论的提出,单纯沿袭传统史观,很难有学术突破。在此方面,沈刚伯把西方主流史学理论介绍到中国,丰富了国内的史学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二、沈刚伯的修身治学观沈刚伯的历史哲学观是西式的,修身治学观则是中7/10式的。他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治学是修身的前提。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修身应从治学入手,离开智育,德育也无从谈起。一切青年人的目的,是要做个有智慧的人,不求知,就容易自作聪明、胡作非为,也难以造就德行。沈刚伯赞赏的是先秦孔学,先格物致知,后正心诚意,先学知识,才谈得到尽德行。他甚至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从自然科学入手”“格物致知就是今日的自然科学”。从秦汉以降至南宋,是中国古代数学和应用科学发展最好的时代,正是因为能够贯彻孔学,“一律以格物致知做他们做学问的门径”。13宋代以后,程朱虽然也讲格物致知,但不以自然科学为重点,而禅宗盛行与心学丢弃格物功夫,终于导致古人不再重视自然科学。南宋以后,自然科学发展遂臻停顿。孙中山先生提倡“知难行易”,正是补救不学、浅学之弊。不过,沈先生的说法有些问题。大学“格物”一词有很多解释,无论是来事、御外物、去物欲、穷理、正心、打通己心和外物、安身、习事,还是其他意思,其“致知”都是指明道德、明天道或通晓日常物事的范畴,并不专指自然科学。孔子本人有很多东西是不学的,比如8/10天文历法,孔子不穷究天,只是顺天命、知天命,比如稼、圃技术,虽然孔子干过粗活,但他不教人做一般劳动阶层。孔子最重礼,所问所学皆以礼为核心,孔学是否是从自然科学入手,古代应用科学的发展是否归功于孔学,恐不能遽下结论。不过,沈先生的思路是清晰的,他是从传统思想中找论据,支持他的观点先努力于科学知识的研究,才能做到第二步的修身功夫。这对空谈德育,空喊口号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提醒。作为历史学家、教育家,沈刚伯在治史、治学和国民教育方面有诸多主张。治史方面,他主张把中外历史看作一个整体,观全体以求会通,最好先读世界史,再由博返约。学史之初,应先正名,弄清各种概念,其次要了解历史背后的时代精神,学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熟悉掌故,而是了解时代精神,因为它是支配当时一切的动力、贯穿一切的线索;治学方面,仍是采用孔学格物致知之法,事事求证,多闻阙疑。先从一个事件上分析出精神,假设其正确,再套用到其他事件反证,逐渐归纳,而不预先假设一种原理去演绎,“绝不能把研究某一件所得到的因果关系定为不变之律而将之应用到其他类似的事件上去”,14这个主张也是针对历史决定论者“滥用因果律”而发的;国民教育方面,他和蒋梦麟都主张优先发展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其9/10次是师范教育,最后才是大学教育,也即重在普及之意。治学与治事、治国亦有相通处,沈刚伯特意强调一个“缓”字。治学、治国不是越快越好,应该按部就班,稳扎稳打,一面做,一面精密考察其影响,以便出了问题可以随时修正补救。任何重大计划、主义学说,在实行的时候,都不能急功近利,“进行越快,那种副作用便发现得越迟而危害越大。等到工作一气做完的时候,旧的弊端并未尽除,新种的祸根反已长成,前功尽弃,得不偿失,再图矫正,又须重做牺牲,另起炉灶了”。15有时候,由贪快造成的失误,比由慢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回顾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史,往往冒进,往往过热,“缓”何尝不是一字箴言啊。三、沈刚伯学术思想的价值其一,沈刚伯的史学思想和治史方法开拓了新思路。中国人了解西方哲学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严复引入了英国经验学派,王国维引入了欧洲大陆理性学派,胡适引入了美国哲学,16但对于“批判的历史哲学”,中国人还不了解。沈刚伯留学英国时,正值批判的历史哲学盛行,他当然深受影响,以此作为治史的理论基础,并在国内学界大力推介,是为他开拓的新思路之一。在中西古史和文化比较方面,他也首开风气,进行了初步探索,如比较中西史学特点、史学思想、史官起源,中西“文艺复兴”,中西文10/10学发展等。“通会古今之变易,综析中外之异同”,17是为他开拓的新思路之二。这两项开拓,足以奠定他的先驱地位。其二,沈刚伯治学始终和他的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他一生淡泊名利,朱家骅先后邀他出任教育部次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