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浅析人物传记中水利史料的考辨与利用摘要流经西安城的通济渠与引泾河渠首的广惠渠,是明代关中新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且被作为政绩写入明清时期的众多项忠传记之中。但是各种人物传记在史料选取、事项表述上具有主观倾向性,有的与史实存在明显背离。事实上,水利等记载不仅是作者记录的传主生平内容,而且是其凸显或褒贬传主的话语与依据,往往因人纪事,包含着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内在意蕴,但针对水利研究或难以为凭。辨别史料性质、理清各类史料之间的脉络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本前提。关键词明清传记;项忠传记;水利;通济渠;广惠渠项忠14211502,嘉兴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曾任陕西按察使,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兴修水利。流经西安城的通济渠与引泾河渠首的广惠渠,是明代关中新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且被作为政绩写入明清时期的众多项忠传记之中。关于通济渠,学界对其水源、渠线、修筑、兴衰等进行了分析;对于广惠渠,则考察了其兴修过程并援引了八千余顷的灌溉效益。以前的研究围绕渠道本身,注重地2/24理空间,有的还强调了当事人碑石记载的可信与重要性。本文从文本传承出发,围绕项忠与明代关中水利,结合实地考察,爬梳明清时期相关文献对此前记载的摘录、取舍、概括与表述,揭示人物传记中史料、事项选取的主观倾向性,有的与史实存在明显背离。该研究对于如何评估传统人物传记中的水利史料,史料搜寻、利用中应该注意的原则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一、通济渠、广惠渠的修筑及文献记载分歧明实录在项忠去世后的生平回顾中写道“西安水多卤,而宋渠久废,忠为开一渠济之。又开泾阳郑、白故渠,溉田七万顷,民生祠之。”这里是讲西安城地下水质差,宋代修建的某渠湮废已久,项忠开修一条渠道接济城市用水。此外又在泾阳县传统郑、白渠灌区开凿渠道,灌溉田地七万顷。诸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与感激。万斯同对于明朝典籍包括明实录相当熟悉。国家图书馆藏万斯同明史,虽然学界对该书的认定尚有分歧,但大致认为是经万斯同审阅的明史稿本之一,也是王鸿绪后来改定上呈明史稿的基本依据。与上引明实录相比较,该明史项忠传说明第一条渠道与龙首渠相关,对于后一渠道尽管灌溉区域更为具体,但“溉田七3/24万顷”并未保留“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三十里。又疏郑、白二渠,以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民祠祀之。”西安龙首渠此前即存在,“为开龙首渠三十里”意味着是对原龙首渠的扩建或维护。而疏凿历史上的郑、白渠,是为灌溉泾阳等五县农田,且只是说曾经有此建设行动与意图,至于灌溉效益、后果则未作任何说明。再到后来王鸿绪的明史稿项忠传,龙首渠部分毫无变化,郑、白渠部分则增加了“七万余顷”“又疏郑、白二渠,以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这里的“以”字比较关键,即疏凿郑、白渠是为了灌溉泾阳等五县田地七万余顷。由明史稿改定的张廷玉明史,项忠传中的兴修水利记载与以上两书差异更大“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郑、白二渠,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前一部分增加了皂河,即龙首渠与皂河相通。郑、白渠部分则删去原来的“以”字,若此则表述为疏凿郑、白渠后,灌溉泾阳等五县的面积达七万余顷。以上均将项忠在陕的水利建设系事于天顺七年至成化元年14631465之间,即天顺八年1464前后。郑、白二渠原本是汉代之前关中渠道名称,当年水资源条件优越,4/24但史载最高灌田面积大致为四万顷,宋元以降灌溉面积已呈显著下滑之势,何以明代反而高达七万余顷之多先看弘治年间项忠自叙记载“成化改元,先帝即位,关中井泉多卤,宋陈尧咨尝凿龙首渠,久而湮塞,民甚病焉,奏开渠三十余里,甃其两岸,名曰通济。又浚郑、白故渠,凿山引灌泾阳田七万余顷,名曰广惠。至今民德而祠之。”这里讲因龙首渠湮塞,项忠奏开通济渠,渠长三十余里。至于二渠之间的区位关系、是否为同一水源等,表述并不明确。又疏浚传统引泾渠道,开山凿渠,取名广惠,灌溉田地七万余顷,百姓感激。七万余顷堪称惊天动地,但又似于天方夜谭。吕、项两家世交姻亲,项忠去世后,吕瓽根据项忠所撰材料及自己所闻,在项忠行状中写道“成化元年关中井泉斥卤,故有龙首渠,宋陈尧咨所凿,久湮塞,居民病之,乃奏开一渠三十余里,傍甃以砖石,防其崩;又泾阳旧有郑、白渠,淤阻百年,亦奏募夫万人,凿山引灌军民田七万余顷,更名通济、广惠。民到于今怀德立生祠焉。”这里通济、广惠前后相连,语义容易混淆。明代中后期,关中至少有二处著名的渠道均称通济渠一是西安城供水渠道;另一则是传统引泾灌区明代广惠渠与元代王御史渠之间的一段裁弯取直渠道。后一通济渠凿于正德年间,作于弘治时的行状显然不会记载,参考5/24项忠自叙,此通济渠当为西安供水渠道。然而若说龙首渠现“更名”为通济渠,则当与龙首渠地理方位一致,至少应属同一渠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参下文。灌溉“七万余顷”得到继承,并增添了田地性质军屯与民田,谅有所据。后来李东阳所撰项忠神道碑、马文升的项襄毅公传等,均称经对引泾渠道的疏凿改造,灌溉田地达到七万顷。弘治末年谢迁号木斋所撰项忠墓志铭,后为多种文献转引,其中记载“成化乙酉元年关中水泉斥卤,宋时龙首渠,岁久湮废,居民病之,公奏开一渠余三十里;泾阳郑、白渠,亦久废,奏募工疏凿,灌田余七万顷,人怀其惠,立生祠祀之。”行文与上述行状一致,只是内容简略,即使谢迁不参考其他文献,也完全可以由自叙或行状概括而来。嘉靖十年1531,徐咸最终完成其近代名臣言行录,其中的项忠传记中就引录“谢木斋撰墓志”,内容也有“灌田余七万顷”。然而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凌迪知在其国朝名世类苑转引墓志铭时却说“灌田七十余顷”。“七万”顷与“七十”顷相差甚巨,从字面来讲,提到一个泾阳县而灌溉面积达到“七万”顷,其可能性并不存在参下文,而一条渠道灌溉“七十”顷却司空见惯;另外繁体“蓠”与“十”笔误的可能性极小。如此看来,推测凌迪知将“七万”改为6/24“七十并非毫无道理,逻辑或常识方面反而更加“合理”。无独有偶,从行文措辞极其相似来看,清人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的下述记载也来自于墓志或其转述著作,但其中的灌溉面积却写作“七顷”“关中水泉斥卤,宋有龙首渠,岁久湮废,居民病之,公开渠三十里;泾阳郑、白渠,亦久废,奏募工疏凿,灌田七顷。人怀其惠,立生祠祀之。”其他字句不变,而唯独灌溉数据几经更改,这一现象本身就是耐人寻味。它反映了明清时期已有人认为“七万”顷难以取信,径将其缩小方才合情合理。在明代嘉兴人陈泰交所撰项忠传记中,年代与其他数据等比较具体,而在项氏兴修水利的灌溉面积方面却语焉不详,“陕故斥卤地,公两疏竣泾阳郑、白渠,更疏浚龙首渠,陕水利始大饶”。一详一略之间看来是事出有因。关于修建年份,除了上文天顺末年、成化元年分歧之外,其他项忠传记中还有成化二年1466之说。雷礼的国朝列卿纪记载“成化元年关中水泉斥卤,宋龙首渠,岁久湮废,居民病之,忠奏开一渠余三十里。泾阳郑、白渠,亦久废,奏募工疏通,于平地则度势高卑而穿渠,遇岩则聚火镕铄而穿窦,不二年而成,名日广惠渠,凡灌田七万顷”。广惠渠成化元年开工,不到两年完成,灌溉田地七万顷。前一渠道继承渠长超过三十里之说,后一渠道既有平原地带的开挖明渠,又有山地石质地带的开凿7/24涵洞,没有深入了解或其他详细文献作参考,这种含有工程技术的具体记载仅靠一般的文字处理是无法撰就的,谅亦有所据项忠所撰碑文即有如此记载,参下文。天启年间刊行的本朝分省人物考、明末刘振的识大录等亦与这里的行文也极其相似,恕不赘引。综上比较,文献记载的主要分歧有三点新修西安供水渠道与龙首渠之间的关系;广惠渠开通后传统引泾水利的灌溉面积;此二水利工程的奏请、修建时间。以上资料的最早完成时间为弘治年间,而项忠在陕修建水利在此之前,不晚于成化初年。因此,对相关记载辨别梳理还需查找当时、当事人的相关记载,存留于关中的水利碑石资料特别值得注意。二、关于通济渠天顺“八年十二月”,项忠奏准,从皂河引水补给西安城,“巡抚陕西都御史项忠奏西安府城内井泉咸苦,饮者辄病。旧有龙首一渠,引水从东门以人,然水道依山,远至七十里,艰于修筑,岁用颇繁,且水利止及城东,西北居民不得取饮。其西南皂河,违城仅一舍许,请凿渠引水,从西人城与龙首渠。二水相济,则举城居民均享其利。事下工部,请戡实修凿。从之。可见并无上文项忠传记所8/24说的龙首渠已经“湮塞”、“湮废”,“二水相济”说明是增加供水及其稳定性而绝非原有渠道已经无水,以便渠水供应涵盖全城。历史上的龙首渠城外部分在西安城东南,以浐河为直接水源,而此次奏修渠道在西安城西南,皂河是其直接水源,所以两者的水源、渠线是不同的。另外,既然天顺八年十二月项忠的奏请获得朝廷批准,那么意味着此前项忠已经奏请兴修该项工程。该渠建成后,曾立碑详述修建经过、得名原委。其中项忠的新开通济渠记记载西安城阔人多,井水碱苦,百姓日用不便,宋代陈尧咨“尝引龙首渠水自东城而人”,但时过境迁,龙首渠虽未堵塞废弃,但水量小、水质差。关于新修渠道又接着写道“成化改元,予忝巡抚陕西,适附郭父老诸子言曰去城西南十五里许,地名丈八头,俗名,有交皂二河,若能疏导自西入城,水性且顺,人用之余,可以泄之池,以环厥城,兼以预为龙首渠他日不可修复之计,既而具实疏闻,上可其奏。工役猬攒,畚锸云集,度地之高者则掘而成渠,地之卑者则筑而起堰,不三旬,水遽入城。此处省略文字参下文庶几池深水环,而城将不必益高;饮甘用便,而人将不致复病,前后如一日也,故命名曰通济渠。成化元年岁次乙酉仲秋月之吉立。”成化元年百姓建议引用西南的交河、皂河水源进人西安城。该渠在满足城市饮水之外,9/24注入城池兼而加强了城防,故取名“通济渠”。项忠此处将天顺末年奏请列在成化元年有失严谨,而“兼以预为龙首渠他日不可修复之计”也透露出龙首渠当时还在发挥作用。另外,既然成化元年“仲秋月”立石记载“不三句,水遽人城”,那么该渠的开凿当不晚于七八月间。但是项忠在“水遽入城”之后紧接着一段话值得注意“但虑丈八头节水不可无闸,以防泛滥;城中为渠不可无甓,以图永久。且有言城西宜为水磨一具,取息以为将来修理之用,遂便宜调度,不以科民。今工就绪”即从整个工程而言,在丈八头修水闸、以砖块砌渠壁以及建水磨等配套设施尚需继续完成,不过工程的人力、物力已准备就绪。也就是说,截至成化元年“仲秋月”,尽管城外工程可以引水而来,但城内工程只是准备就绪,还未最终完成。即项忠撰立新开通济渠记碑之时,通济渠整个工程实际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既然通济渠以皂河为水源,为何上文又说“交皂二河”雍正陕西通志、乾隆西安府志摘录项忠该碑文时的注解有助于解疑释惑“丈八沟乃皂水立闸处,今并言交河者,缘碌轴堰堰涌水入皂,涌水下流一名交河也。”因皂水与潏水、交河的水系关系,故而也提及交河。至于通济渠的城内工程与配套设施,新开通济渠记碑阴是西安府告示,称“陕西在城通济渠奏准开掘已完”,即土方10/24工程已经完成。另外除了兴建水磨、窑厂、木厂及派人养护分水石闸之外,因为城内渠道是用“砖灰券砌”,上面又需用土填平。此系“成化元年八月”之前的工程进度。碑阴所列“供事人员”对应的工匠中只有西安府列有“泥水匠贺全、马亨、石整”三人。当时城内砖砌部分有多长项忠与时任西安知府余子俊均未说明,后来关中人王恕记载“其渠通济渠自西关厢入城,俱用砖甓砌一千四百五十丈,甃砌未周处亦有损坏。”“用砖灰券砌”渠道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工匠是无法完成的,新开通济渠记碑阴透露的专业人员中泥水匠才三人,仅此处的“俱用砖甃砌一千四百五十丈”渠道恐怕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所以通济渠的整个工期显然不止“不三旬”。上文引老百姓的说法,“去城西南十五里许,地名丈八头”,是说丈八头与西安城之间的距离,但当年修建通济渠时,根据地形情况采取措施,城外通济渠从丈八头水闸到西安城的长度根据渠道沿线计算“水自闸至安定门吊桥边,自闸口至此凡二十六里,由洞口入瓮城内南流”可见城外渠道长度二十六里。弘治年间西安知府马炳然加固修葺通济渠,其中“城外土渠亦疏浚修筑二十五里”,也从侧面证明城外渠长不少于二十五里。可见前文每每出现的开渠“三十”里实为此“二十六”里之概称,项忠等人所说的通济渠三11/24十“余”里则有失严谨。即使援引项忠天顺八年奏疏“其西南皂河,违城仅一舍许”,也是说皂河距离西安城的长度,还未具体到渠道路线,甚至当时连渠道的名称还未正式出现。至此可知,上文的项忠传记关于通济渠,或含混,或有误。就官修史书而言,明实录虽然记事含糊,但“济之”一词恰当;清修明史“为开龙首渠三十里”语意含混不当,当时所开仅为“通济渠”,张廷玉明史补充以“皂河”为水源是进步,但其他错乱一仍其旧。项忠等所说的通济渠三十“余”里亦有失严谨。项忠自称的成化元年奏准修建通济渠不实,该年八月所立碑石所谓的“不三旬,水遽入城”,当时还未完全竣工,其他配套设施与拱券城内渠道等整个工期肯定超过三十天。需要指出,上述资料将此渠的兴修、勘查归功于项忠,然而嘉靖陕西通志的项忠传,对于项忠奏修该渠道含混不清,“西安水泉斥卤,宋有龙首渠,久湮废,居民病之,忠奏开一渠余三十里”。该通志的余子俊传,则将通济渠作为余子俊的功绩来记载,“西安城中水多碱,民以为病,余子俊乃开通济渠入城,至今人蒙其利,犹日余公渠。”该通志的山川部分记载,通济渠实由余子俊建议兴修、主持修建,项忠只是上报朝廷而已,且说工期是“不一载渠成”。至雍正陕西通志、乾隆西安府志12/24水利部分,则以记载具体参与其事的知府为导向,虽然在同一处摘录有项忠、余子俊、王恕分别撰述的“通济渠记”文字,然而更加凸显的是余子俊而非项忠,“通济渠乃兵部尚书余公子俊知西安府时”开凿兴修。同一事项在不同传记中存在不同记载是因人纪事。另外,嘉靖陕西通志卷19文献七记载“国朝功臣总制抚按文武诸司诸见任附”,其中的余子俊传只记录成化八年其作为副都御史以后之事,不提此前在关中兴修水利。而卷20文献八则记载“其守令其佐贰其诸武卫学校”等,其中的余子俊传不仅记录其作为西安知府修建通济渠,而且还有下文提及的广惠渠,凸显传主的功勋与业绩。这种体例及笔法,突出反映了文献主题、性质对其记事包括裁断的影响。三、关于广惠渠上文多种项忠传记所谓的广惠渠灌溉面积七万余顷,亦需查考对照其他文献。在关中平原的传统引泾灌区,一直保存着项忠成化五年1469撰写的广惠渠记碑石,碑文回顾了引泾历史,记载了广惠渠修建原委、渠道施工及灌溉面积等,“分工命役,于平土也,则度势高卑而通渠;于山石也,则聚火熔铄而穿窦。考地之疆界,13/24不异于昔,计今溉田,有司则八千二十二顷八十余亩,西安左前后三卫屯田则二百八十九顷五十余亩,每亩收谷三四钟,比旧田亩盖减其数,谷视昔有加者,得非民有欺隐,亩有广狭抑古今水有消长,或因兵燹坑阜之不齐欤是皆未可知也。今渠成,二司诸公属予取名为文以记其实。故取渠名日广惠,佥以为然。再尝闻元之王御史建修此渠,三十余年而功尚未克成,备载泾志。今渠不五年而成者,盖百工之咸集,资给之不吝,又委任之得人故也。”项忠认为元代的王御史新渠修建了三十余年,尚未成功,灌溉面积不详,自己的广惠渠经营有方,获得成功,功绩显然超过元代。历代引泾灌溉以郑、白渠最负盛名,其中前者灌溉“四万余顷”;自己奏准重修引泾工程并取名为“广惠渠”,但灌溉面积小于以前数据,只有“八千”余顷,原因一时难以确定。项忠本人当时既未认可、亦未提及“七万”余顷的灌溉面积。难道此后的各个项忠传记作者未看到该碑或碑文即使没看到,万历年间刊行的项襄毅公遗稿也收录有项忠该文,灌溉数据与碑文是一致的。显然明代中后期有人读过该碑文,对于项忠当年所记载的广惠渠灌溉面积“八千”余顷是心知肚明的。此外,明末陈子龙等辑皇明经世文编亦收录项忠该文,灌溉“八千”余顷亦在其中。如果说陈子龙所辑文编清代曾遭禁毁,阅读不易或引录不便,那么早在嘉靖年间,何景明的雍14/24大记一书,亦收录有项忠的泾阳广惠渠记,其中也有“计今溉田,有司则八十千二十二顷八十余亩,西安三卫屯田则二百八十九顷五十余亩”。其他的关中地方志亦收录过该文,但为何这些项忠传记的作者们对多处引录的该文视而不见在笔者目前所查阅的大量传统项忠传记中,甚至连点到该文“八千”余顷者也没有。顾炎武以经世致用著称,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收录有项忠此文,题作泾阳县广惠渠记,而顾氏在另一处就明代的“泾水”灌溉写道“于平地则度势高卑而穿渠,遇山石则聚火熔铄而穿窦,不二年而成,遂名广惠渠,凡溉田八千二十二顷八十余亩,又溉西安左前后三卫屯田二百八十九顷五十余亩,每亩收谷三四钟,抑古今水利有消长。”从引用技术性语言这一行文来看,顾炎武也是参考了项忠所撰广惠渠记,但不同的是,顾氏倾向于认为传统引泾灌溉已经大不如前了。广惠渠灌溉面积,项忠成化五年自称“八千”余顷,后来弘治年间自叙中追忆说“引灌泾阳田七万余顷”,但关中一县的田地哪里有七万顷之多呢查明代泾阳县田地面积,明初各类田地不足六千顷,而嘉靖末年折亩亦只有“八千五百”余顷,与“七万”不啻判若云泥明代之前传统引泾灌溉面积,笔者目前查得的唯一“七万”顷之说来自元史。成化五年项忠的广惠渠记15/24,原本认为元代的“新渠即王御史新渠莫详其数”,自己的广惠渠不会少于元代的灌溉面积。项忠晚年在家“二十六年”,更有时间研经读史,如果知道元史已载引泾灌溉达到七万余顷,对于自己此前所立碑石仅称广惠渠灌溉面积八千余顷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明初修撰的元史记载文宗天历二年即1321年“陕西省准屯田府照洪口自秦至宋一百二十激,经由三限,自泾阳下至临潼五县,分流浇溉民田七万余顷”然而元史同卷有英宗至治元年1329的一段表述,“陕西屯田府言自秦、汉至唐、宋,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入泾阳,浇溉官民田七万余亩”,即七百余顷。前后不足十年,但两者关于同一渠道的灌溉面积表述却相差百倍之多;且从字面分析,上述数据是指元代之前的灌溉面积。查宋代事例,当时对郑、白故渠进行了疏浚改建,渠首引泾工程巨大,并更名为丰利渠。但据参与其事的蔡溥估算,“一昼一夜所溉田六十顷,周一岁可二万顷”。由于引泾工程从来都不是全年灌溉,遑论按全年每天计算,所以“二万顷”也只是按天计算的务虚数据,不足为据。元史河渠志另一处记载,元末引泾灌溉面积为四万余顷“至正二十年,陕西行省左丞相帖里帖木儿遣都事杨钦修治,凡溉农田四万五千余顷。”即使相信这一“四万”余顷数据真实无误,距七万余顷亦16/24相去甚远。元史仓促成书,为人诟病。乾隆年间王太岳著有泾渠志即认为元史河渠志粗疏谬误,元代的“七万顷”是错误的,而且其篇目编排划分亦荒唐可笑,如河渠志中引泾灌溉分为“三白渠”“洪口渠”“泾渠”三部分,实际是讲同一条渠道,“今考前后所书渠事,实止一渠耳”。还举例说“至至治间,屯田府言三限分水灌田七万余亩,而天历间屯田府乃言溉田七万余顷,多寡相悬何至如此且泾渠在至正末犹止溉田四万五千顷,天历间何以有七万顷耶其误可知”莫说项忠等所说的七万余顷遥不可及,项忠在广惠渠记中所说的“今渠成”灌溉面积八千余顷亦不切实际。事实上项忠及其后继者余子俊均未完成此项工程,后来毕其役者为副都御史阮勤,成化十八年1482所立彭华重修广惠渠记记载“戊子成化四年项复西征过陕,命有司促功责成,及奏凯还,亟以成功纪于石,名其渠日广惠。而渠实未通也。丙申成化十二年,右都御史余子俊又经略之,逾年,余以兵部尚书召,又弗克就。讫其功者,副都御史阮公勤也明年成化十八年正月复作,治决去淤塞,遂引泾入渠,溉五县田八千余顷。”项忠急于命名的广惠渠当时只是尚未完成的形象工程当时灌溉面积怎能达到“七万”余顷“八千”余顷充其量也17/24只是设计灌溉能力。如果牵强地说项忠自叙中的灌溉面积是指广惠渠竣工之后而非成化五年项忠在陕之时,但也只有“八千”余顷,一万顷尚且不及,遑论“七万”余顷中国论文联盟明代有人指出广惠渠修成后只能灌溉“八百顷”,多次实地考察且熟知传统引泾灌溉的王太岳曾评述道“愚考宣德间华嵩言,洪渠溉五县田八千四百余顷,而项公疏列泾阳人金彪陈状云郑、白渠灌田四万余顷,至前元渠高水低,止灌八千余顷语与华嵩合。然万历间知县袁化中日广惠渠成,定灌田仅八百顷。由此论之,所谓八千余顷,乃元季相传之语,其实渠既数坏,泾水日益难引,灌溉之旧迄不可复,彭、项二记殆皆踵袭旧闻,非实录也。”若此说属实,则成化初年项忠修渠时所掌握的此前元代、明朝宣德年间传统引泾灌溉面积为“八千”余顷。无独有偶,项忠撰就的广惠渠记亦说“今渠成”且灌溉面积“八千”余顷。泾阳地方志在回顾历史上的引泾灌溉,除了根据引水环境解释灌溉明显衰落之外,还指出“据碑载广惠既成,定所灌田仅八百顷。同一由白渠也。而广惠之为利何以不及宋元之什一。”广惠渠完全竣工之后灌溉面积只有“八百顷”。根据上文彭华碑记所载,成化十二年余子俊继续修18/24凿项忠所奏准的广惠渠,扩展、取直原有渠道,灌溉面积应该更大。然而明实录在弘治二年1489余子俊去世后曾回顾,修凿后该渠的灌溉面积也不过千余顷,“余子俊修泾阳废堰,溉田千余顷”。嘉靖陕西通志的余子俊传亦持此说,余子俊“凿大龙山为广惠渠,溉田千顷,永为秦民之利。”如此看来,“八百顷”与“千顷”相差无多,项忠此前所称广惠渠灌溉田地“八千”余顷却难以为凭,遑论“七万”余顷项忠的广惠渠记记载灌溉“有司则八千二十二顷八十余亩,西安左前后三卫屯田则二百八十九顷五十余亩”,即军屯与民田共计八千余顷;自叙记载广惠渠“引灌泾阳田七万余顷”,并未说明田地性质。后来吕氏所撰项忠行状,田地性质方面军民田与前者一致,而灌溉面积数据则与后者相同,即表述为“引灌军民田七万余顷”。如前所述,泾阳县全县田地面积不足万顷,若说灌溉泾阳县田地七万余顷显然贻笑大方,行状作者并未将所灌田地限定在泾阳县,即行政区划方面模糊处理,而田地性质明确为军屯与民田,详略明暗之间看来是煞费苦心。前引成化五年项忠所撰碑文有“于平土也,则度势高卑而通渠;于山石也,则聚火熔铄而穿窦”,前引雷礼国朝列卿纪就项忠修建广惠渠亦写道“于平地则度势高卑而穿渠,遇岩则聚火镕铄而穿窦”,两者行文极其相似,19/24绝非巧合,显然雷礼或此前引述者已经看到项忠的广惠渠记或其他转引版本;然而国朝列卿纪仍然记载“凡灌田七万顷”。后来本朝分省人物考、识大录的项忠传记均有“于平地则度势高卑而穿渠,遇岩则聚火镕铄而穿窦,名曰广惠渠,凡灌田七万顷”的记载。在笔者所搜集到的项忠传记中,说到广惠渠的灌溉面积时,无一采用此前碑文的“八千”顷甚至连一个旁注按语也没有,就连家住引泾灌区,文章著称一时的马理,在其所纂嘉靖陕西通志的项忠传记中,也照旧搬录“灌田余七万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嘉靖陕西通志收录项忠的泾阳县广惠渠记、水利志部分均称广惠渠灌溉田地“八千”余顷。如此看来,不少明清项忠传记记载广惠渠灌溉“七万”而非“八千”顷,显然是有意所为附带说明各文本在工程时间方面的分歧。成化五年项忠撰有记事之碑,“乃于天顺八年甲申十二月内,檄召郡县,大聚人工”,工程断断续续,成化四年1468“十二月”地方官员报告竣工。查明实录天顺八年十一月条,当时项忠已经奏准修建,次年春天开工。明清文献对项忠修浚引泾渠道的年份分歧,从这里可见,这大概是各个作者针对不同工期或事项所说的年份,并无质的差别,不过既然当年项忠未能竣工,则所谓的“不二年”、“不五年而成”等亦与事实不符。20/24简言之,项忠对引泾渠道的修建,始于天顺、成化之交,工程断断续续,成化五年项忠声称竣工,并离陕赴京,实未竣工。成化年间的碑石资料包括成化五年项忠所撰碑文,均称广惠渠建成后,引泾灌溉“八千”余顷。然而弘治年间项忠在自叙中又称为“七万”余顷。明清的众多项忠传记在说到灌溉面积时,均主张“七万”余顷这一荒唐离奇的数据,而对于“八千”余顷则绝少提及。当然,若真是七万顷,则功过郑国、白公,其业绩则彪炳史册、光耀千秋,项忠则更加伟大了。四、结语上述明清传记均记载了项忠在陕西兴修水利的业绩,甚至到了明史殿本还增加了“皂河”一项内容,可见各个作者对项忠在陕功绩并不忽视。然而仔细分析兴修水利的具体内容,却在龙首渠与通济渠之间含混不清,在广惠渠灌溉面积方面荒谬不经且有扩大之势。诸此说明这些作者对兴修水利作为项忠的政绩相当重视,几无阙失,在内容上还有所补充,然而对工程的真正效益、灌溉面积却敷衍草率。如果说有所关心、特别留意的话,则是如何凸显项忠的业绩与功勋。以此类传记包括项忠自传作为水利史料有的难以为凭,而项忠作为当事人其当时的碑石记载21/24也有虚妄成分笔者以为,水利不仅是传记作者记录的传主生平内容,而且是其凸显或褒贬传主的话语与依据,往往是因人纪事,包含了传记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内在意蕴,然而传记中的水利文字针对水利本身研究有的难以为凭。传统传记中恐怕不仅仅水利方面的内容才有如此特点吧。诸此要求我们搜寻史料时,不仅需要重视数量上的扩充,而且需要注意其来源与性质上的区别。利用史料时,不仅需要理解字面含义,而且需要领会作者的语境与意蕴。简言之,辨别史料性质、理清各类史料之间的脉络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本前提。注释1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地理学报1958年第4期;王其祎、周晓薇明西安通济渠之开凿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吴宏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学位英语题库及答案
- 外科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玉林小学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知识》考前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科普知识题库附参考答案(研优卷)
- 2025年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
- 贵州消防考试真题及答案
- 玉石检验员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防水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养猪业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隧道施工应急预案方案
- 2025云南丽江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29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压实度试验课件
- 配怀母猪饲养管理
- 2025-2026学年赣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6)
- 林业调查安全培训
- 流感疫苗接种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氧化钪行业需求状况及未来趋势前景研判报告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课件 第二章 研究的类型
- 奇瑞试乘试驾协议书模板
- 大型项目合同评审与风险管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