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的美学解读_第1页
“休养”的美学解读_第2页
“休养”的美学解读_第3页
“休养”的美学解读_第4页
“休养”的美学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休养”的美学解读“休养”的美学解读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关于“休养”的记载是这样的,“休”息止也,“养”供养也。那么,“休养”便是息止以供养。暂时离开日常的工作,把节奏放慢、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摆脱功利的目的以达到内心的充实。不禁想到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最后一篇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欣赏啊”是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大汽车路上的标语牌,意在劝告友人两旁景物极美要慢慢走,欣赏之。“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为了逃出这了无生趣的囚牢、远离樊笼,就要学会“休养”。重拾赤子之心,在“玩”中品味生活,用一种游戏的、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世界。一、现代人的生存危机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十章,为我们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2/8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们不需要提高物质生活,不需要发展文化生活,人民无欲无知,满意于朴素、简单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所以没有乱事。老子正是针对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动荡时期的境况而提出的设想,这种想象无疑是复古倒退的。但是,他反对的是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反对的是贫富差距以及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当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反观当下社会的时候,不禁会发现它的种种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的大环境,还包括环境中的人。现代人似乎对于自我的现状总是不太满意,凡事讲究“速度”“效率”,急于“成功”,功利心强,以致应有的人性被破坏。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的观点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自然要求和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另一种是“理性冲动”。在古希腊,人的这两种冲动是统一的,“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但到了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制和等级差别使得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开来,现代社会则更甚。人们整天疲于奔命,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什么都要与经济挂钩,地位也似乎与金钱挂钩。人们想的不再是我能为他人做些3/8什么,而是我能得到些什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人们大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时在用功利的眼光看待问题,“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无味的嘈杂声音,人就无法发展他的生存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变得急功近利,自身的和谐被破坏了,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也无从保证,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人的内心生活失衡,时常紧张、感到单调乏味,这便是当下人的生存危机。那么,如何在这样纷扰的社会中寻找自己内心的一份宁静呢二、“休养”中升华自我“休养”就是要暂时地停下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但有物质需求,而且有精神需求,这是人性完满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面不完满,人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暂时离开功用,放弃功利的眼光,用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周遭的事物,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愉悦,再度实现“理性冲动”与“感性冲动”的统一以及人性的完满,学会适时地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升华。那些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得到解脱的人便是精神需求没有满足,内心生活失去平衡,觉得生活单调、乏味,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不知道该如4/8何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让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行走在一个你足够熟悉的城市、街区之中,你是否觉得一切都那么平常在有某种需要的时候,是否会马上想出要去哪里满足自身的需要身边的一切是否都无法让自己感到新奇、兴奋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都是正面的。但如果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异域他乡,是不是一切都五彩缤纷、富有诗意正如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样的情况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异域他乡,我们放弃了功利的眼光,而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态度、审美的心胸,那么,眼前的一切就永远是新鲜的。这便是在“休养”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叶燮认为,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当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之后,我们才能感受到世间的大美。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又该怎么获得呢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五章中说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德性深厚的人,可比于婴孩。婴孩初来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眼睛总是盯着美好的事物一个劲儿地看,因为一切对于他来讲都是新鲜的。如果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在经历是是非非之后仍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被外在的种种所限,适时地让自己得到“休养”,便能在普通的生活中体会别样的幸福,5/8正所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同时,让自己适时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多参与审美活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把新感性打开,以培养审美能力,调动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自身的文化教养,关注自身的经历,在遇到美的事物时能够体验其中的玄妙。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在审美活动中自主地接受高雅的、健康的、纯正的趣味,远离病态的、低俗的、恶劣的趣味,走向审美的人生,使自己的眼界开阔,格局变大,境界升华。三、向更高的境界追索“休养”其实就是要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过活,追求审美的人生。在“休养”的过程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再度统一,当新感性得到自由扩展后,便要涉及人生境界的问题。诚然,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原人一书中对人生境界有着详尽的讨论。他将人可能拥有的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由低到高逐渐提升的过程。自然境界中的人是按照生物的本性或社会习俗而生活,也就是“顺才顺习”的,并不清楚所做之事的意义。即使成就再大,却浑然不知,便是此境6/8界。功利境界的人,不再是混沌不清,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他们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但是其目的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再高一层的道德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求社会的利,因为他们已经觉解,个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社会,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一层的人对于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觉解,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一切行为的目的是“事天”,不仅要在社会中做贡献,更要对宇宙做应有的贡献。在这四种境界当中,顺着自然的发展便可得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者是自然的礼赠,但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不是自然的礼物,而是精神的创造。我们所说的在“休养”中向更高境界的追索就是要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但是想要达到道德境界,甚至更高的天地境界,则须自觉地用一种功夫。冯友兰先生将这一种功夫,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不断地探求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最好达到“知天”“知性”,“知天”是人对于宇宙有完全的觉解,“知性”是人对于人生有完全的觉解。“知性”“知天”都是个人所做的事对其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只是后者比前者更加深邃,“知性”的意义使其境界为道德境界,“知天”7/8的境界使其境界为天地境界。其次,能够做到以上的这一点已经实属不易,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时时记起,不要忘记已有的“知性”“知天”的觉解。人常注意与此等觉解,令其勿忘,而又常本此等觉解以作事,则他所做底事,对于他即常有如上所说底新意义。也就是道学家所说的敬,“敬只是提起这心,莫教放散”。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觉解使他达到道德境界,同时他常常注意这样的一种觉解,经常依照此等觉解做事,那么他就常处于道德境界之中。天地境界亦然。古人在这种功夫的实践过程中分为两派,分别是陆王一派、程朱一派。陆王一派以陆象山、王阳明为代表,他们的方法是“先有觉解,然后用敬”。此所谓“先立乎其大者”,但如何“先立乎其大者”,则此派未有详说。程朱一派以程颢、朱熹为代表,他们的方法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一面用敬,一面求觉解。并认为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非一日可得,须“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今日有了深刻的觉解并守之,明日也用敬守之,如此稳扎稳打,便能常住于天地境界。可见,两派对于追求更高境界、对于宇宙的觉解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途径不同。陆王一派认为要先有觉解,但这个觉解也是有层级的,从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层层深入,最终会处于天地境界并守之;程朱一派8/8讲究“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今日得一觉解,明日得一觉解,不断累积,更新自己的觉解,最终达到“同天”的觉解。那么,人作为宇宙的分子在对宇宙有了觉解之后,对自己也会有一种更加全新的觉解,一种我同天地同日月的生命感,在变幻的宇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