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判_第1页
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判_第2页
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判_第3页
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判_第4页
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判一、立法语言失范化之现状分析所谓立法语言失范,是立法语言不规范的一种简略说法。所谓立法语言失范化,是指立法语言不规范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失范种类多1、动宾搭配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这里的“代理职位”就属于动宾搭配不当,正确的搭配应当是“代理职务”。2、无谓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2/21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搀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本条文中,“生产者、销售者”是主语,“在产品中搀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是行为状语,“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是补语,“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是从句,行为状语后面的谓语“向社会销售”被遗忘,因此本条就成了没有谓语的句子。3、标点符号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写道“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其中的第二个逗号是误用,应当改为顿号。4、逻辑不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3/21规定“由于不可抗力或由于当事人一方虽无过错但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者,“允许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这里的“虽无过错但”用得一点道理也没有,要么删除,要么将“虽无但”改为“不是而是”,才是符合逻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这里的”不得有“在逻辑上讲不通,任何公民一旦从事了危害社会或者国家的行为,他就永远”有了“这种行为,国家可以制裁他,但却不能改变他”有了“的历史事实。5、数理不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一规定是违反数理逻辑的,按照这样的规定,候选人的名额必须比应选人的少,选举就成了“倒差额选举”。立法者的意图是要实行正差额选举,为何却表述为“倒差额选举”呢这是因为起草人不懂分数和不等式方程,将“一又五分之一”和“一又二分之一”中的“一又”取消了。4/21关于办理淫秽物品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的规定规定“制作淫秽录像带510盒以上”,应“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里的“510盒以上”明显不合数理,因为“以上”、“以下”、“之前”、“之后”等等逻辑关系的数理起点只能是确数,而不能是约数。只有“之间”、“之中”、“之际”等逻辑关系才能和约数对应。6、不精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里的“的原则”三个字是累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这里的“暂时”是多余的,因为“在补选以前”已经具有“暂时”的意思。7、语义不清5/2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的“境外”在语义上十分模糊,如果是指外国,就应当使用“国外”而不应当使用“境外”;如果是指港澳台地区,就应当说“中国大陆境外到中国大陆境内”而不能说“境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否则就是诱导分裂国家。因为港澳台地区在国际法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而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因此,这里的“境外”究竟是什么意思,任何人都无法解释。8、翻译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这里的“义务劳动”是对VOLUNTARYLABOUR的错误翻译。VOLUNTARYLABOUR是指自愿参加的、不计报酬的、在法定义务之外的劳动,不参加这种劳动不产生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应当翻译为“志愿劳动”。将VOLUNTARYLABOUR翻译为“义务劳动”,并且和公民的“劳动义务”写在同一个条文里,就使得宪法上的“义务”概念失去了严肃性和准确性。6/219、风格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光荣”与“不光荣”是人的感觉问题,法律不好规定。只要是法定义务,即使他觉得不光荣,他也必须履行;只要不是法定义务,不管有多光荣,他也可以不参与。因此,类似于“光荣义务”一类的文学风格的语言不应当成为立法语言。10、存在歧视性语言美国宪法中的CITIZEN一词的词根是CITY,用CITIZEN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显然含有歧视乡下人的意思。应当寻找更具有普适性的词汇取而代之,比如NATIONAL、DUKESUBJECT,等等。失范数量比较大本文之所以采用“立法语言失范化”的概念,是因为世界各国语言失范的法律条文、法律文件的数量比较大。7/21以中国为例,在每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中,都有比较严重的语言失范问题;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的语言失范问题更加严重;有些法律文件几乎每一条都没有经过认真推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138条,语法、修辞和语言逻辑上的失范就有大约140处之多。如果对这部宪法进行更严格、更细致的研究,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语言失范问题。宪法尚且如此,其他法律就更不用说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语言失范问题就比宪法严重得多。失范的普遍性立法语言的失范化问题绝不仅仅在中国存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以至联合国也同样存在。参与中国法律起草的法学家们,大多是留过洋的,他们分别对日本、俄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法律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国家法律的优点的同时,也受到了这些国家立法语言失范化的影响,将不良的语言习惯带到了中国的立法活动之中。中国法律中的“神圣”、“光荣”等文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学风格的语言,明显地是受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影响的结果。美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程序宪法修正8/21案要经过全国所有的州中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州的立法机关提出,还要经过全国所有的州中的四分之三的州的立法机关或者经过全国所有的州中的四分之三的州的制宪会议批准,才能生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为了表达“全国所有的州”的意思,该条连续三次使用了“THESEVERALSTATES”这个词组。这种表述无论如何也是不规范的,应当用“THEALLSTATES”取而代之。立法者使用“THESEVERALSTATES”而不使用“THEALLSTATES”,可能是想说明宪法修正案要经过各个州逐个逐个地进行批准的意思,但力不从心,造成了逻辑不通的后果。在美国宪法的多种中文版本中,都将“THESEVERALSTATES”翻译为“各州”,于是便出现了“各州三分之二的州”和“各州四分之三的州”这种不伦不类的数理关系。这不是翻译者的错误,而是因为英文原文不规范。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都规定了本条修正案的批准期限,说在“七年内”得不到四分之三的州批准不能生效。这种语言在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是一个逻辑悖论“批准期限为七年,过了七年视为不批准”作为宪法修正案的内容之一部分,又是如何生效的呢七年内未获批准,说明“七年期限”本身也未9/21获得批准,也不能生效。既然“七年期限”未生效,那就说明七年以后各个州仍可以继续讨论以至批准,直到总数达到所有州的四分之三,使修正案生效为止;如果“七年期限”届满时,在未获得四分之三个州的批准的前提下,“七年期限”自身却生效了,终止了全国各州的批准程序,那就说明,“七年期限”本身未经批准就生效了,说明宪法修正案可以不经过四分之三以上的州批准就能生效。联合国大会于1966年颁布了一个CIVILRIGHT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个公约的题目就存在语言失范的问题。CIVILRIGHT是一种什么权利呢如果是指人们通常在习惯上所说的“民事权利”,好象与这个文件的内容不相符合,因为这个文件规定了诸如“存默权”、“辩护权”之类的明显不属于“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的权利。如果是指“公民权利”的话,对于只有臣民没有公民的国家,这个文件如何适用呢立法者可能正是要回避“CITIZENRIGHT”与“SUBJECTRIGHT”的矛盾,才使用了“CIVILRIGHT”这一中性的概念。这样看来,“CIVILRIGHT”似乎与“HUMANRIGHT”是同义词,既然如此,为何又要将它和政治权利并列呢政治权利不正是10/21“HUMANRIGHT”之一种吗政治权利既然是人权之一种,两者在逻辑上就是种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将它们并列在一起。西方各国法律中都有CIVIL法的概念,这也是立法语言普遍失范的重要表现之一。CIVIL法在古代是指“不下庶人的礼”,是和“可下庶人的礼”相对应的,近现代国家既然在宪法上都宣布人人平等,就不应当允许有“不下庶人的法”继续存在。如果实际上并没有“不下庶人的法”,却要使用“不下庶人的法”这个概念,那不是明显的语言失范吗二、立法语言失范化之危害指要立法语言失范化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立法困难当宪法宣布人人平等之后,庶人不存在了,JUSCIVILE和JUSGENTIUM也就同时消亡而成为统一的JUS了。现代社会的JUS包括所有的对每个人都适用的法律,11/21如经济法、行政法、婚姻家庭法、商业法、文化法、诉讼法等等。然而,由于立法语言失范,西方各国立法中继续使用JUSCIVILE的概念,作为某些法律规范的通称,这样一来,JUS的范围就被模糊了。经济法、行政法、婚姻家庭法、商业法、文化法、诉讼法等等法律的范围就被扭曲了,就阻碍了正常的立法工作的进行。世界各国普遍分不清“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界限,都是因为CIVIL这一不规范的法律用语在作怪。不同部类法律的界限分不清楚,必然增加立法工作的难度。中国欲制定“民法典”,却始终制定不出来,原因就在于CIVILLAW这一世界通用的立法用语的不规范。模糊立法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六条规定“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这句话的核心结构是责任制和合作经济是集体经济。这是明显说不通的,因为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等等都可以搞责任制,它不是所有制的一种形式,而是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立法者的意图是12/21想提升家庭承包制度的地位,但由于语言失范,立法意图被完全模糊了,没有达到立法目的,白白地浪费了立法资源。为了弥补第六条宪法修正案的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影响法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搀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这里的犯罪主体是生产者和销售者两种主体,处理的仅仅是售假行为,生产行为被略视,主体和行为在表述上不对称。生产者大批量作假而未来得及销售就被查获了,这种行为算不算犯罪呢司法机关在运用法律时就十分为难。如果算犯罪,怎样判刑根据什么标准判刑如果不算犯罪,为13/21何又要将生产者列为犯罪主体呢不是多此一举吗纵容违宪违法行为立法语言的失范必然使法律规范的含义变得模糊不清,使得违宪、违法行为的衡量难度加大,从而纵容违宪、违法行为。“提倡义务劳动”这样的不规范的法律规范,可能导致大范围的加班加点,从而使宪法规定的劳动者休息的权利受到侵害。“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样一种含糊的规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定也可能为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甚至完全剥夺公民基本权利的违宪行为提供庇护。因为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会带来不利于他人的结果,所以任何权利都可以以妨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的罪名而被剥夺。比如,一个人获得了就业机会就意味着他人的就业机会减少了一分;一个人占有了报纸的一块版面,就意味着他人发表文章的机会减少了一分;公民游行示威一方面可能引起政府和社会对某一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14/21给公共交通、社会管理增加麻烦;哪里有丝毫也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权利和自由呢法律的目的、政府的责任就是要调节各种权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笼统地要求公民权利不损害其他人和组织的权益。冲击语言科学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其运用是要遵循语言科学的。语言失范,轻则影响语言使用的效率,重则延缓社会的进步,甚至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败亡。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要学习语言科学。然而,全国所有的语文老师辛辛苦苦讲一年语言科学的效果,可能会被某一语言失范的法律条文冲击殆尽。老师讲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涉及到权利义务的问题人们必须用立法语言表述,必须引用法律条文,而不能因为法律条文不合语法就拒绝运用。长此以往,全社会就会习惯于使用失范语言,就会漠视甚至厌恶语言科学。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产品中,语言失范问题越来越严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立法语言的不良示范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诱发不良意识15/21人类社会需要严肃和认真,万事不严肃,万事不当真,社会就很难正常运转了。法律应当是严肃认真的典范。法律如果可以随意表述甚至胡乱表述,那么它就没有严肃性可言。既然立法语言也是可以不认真、不严肃的,那么人们在别的场合又有什么必要严肃认真呢长此以往,社会必然形成“不必太认真”的集体潜意识。此外,在立法上将港澳台说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有可能诱发台独意识;在个别义务前面加上光荣一词,可能诱发“纳税义务、劳动义务不光荣”等等社会潜意识。三、立法语言规范化之路径探索预防并克服立法语言失范化,实行立法语言的规范化,也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工作。只要社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并持之以恒,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就可以实现。摆脱政治热情的影响法律和政治关系密切,政治情绪的影响往往是立法16/21语言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可以从“光荣义务”、“神圣不可侵犯”、“保卫祖国”、“镇压反革命”等等用语中得到证明。因此,要使立法语言规范化,防止立法语言失范,就必须让立法用语摆脱政治情绪的羁绊,成为一套独立的工具系统。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不可能的,连斯大林都承认,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交际工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承认呢斯大林说语言“一站到偏爱和支持某一社会集团而损害其他社会集团的立场,它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就会不再是人们在社会中交际的工具,就会变成某一社会集团的习惯语而退化下去,以致使自己消失。”法学家们在起草法律文件的时候当然要准确地表达出立法机关的立法意志,但是,这种表达不应当是书记官式的记录,而是要运用法律科学和语言科学进行加工处理。比如“五十年不变”这样的立法意志,只要在法律的时间效力上得到体现即可,没有必要在法律条文中重复“五十年不变”这样的口语。再如“严禁侮辱人格”这样的立法意志,也没有必要在条文中写上“严禁侮辱人格”的字样,只要设定了侮辱罪及其较重的刑罚,就表明法律是“严禁侮辱人格”的了。甩掉历史包袱17/21语言是在历史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词汇的含义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一般会变得越来越科学,但也有变得越来越不科学的情况。因此,要使立法语言规范化,就必须及时抛弃那些不再具有科学意义和工具意义的词汇。CIVIL就是变得越来越不科学、越来越不具有工具作用的那一类词汇的典型代表。CIVIL的词根是CIVIS,CIVIS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CIVIL的基本含义就是“不下庶人的”,其他含义,如“中上流社会的”、“和平的”、“非暴力的”、“文官的”、“文明礼貌的”、“内部的”、“民间的”、“民用的”,等等,都是从“不下庶人的”这一基本含义派生出来的。古代人用CIVILE指称某一类法律,那是合理的,因为当时的确存在着“不下庶人的法”。现代社会的法律都是“可下庶人的”,没有必要用CIVIL来形容。从1896年开始,德国人已经逐步抛弃CIVIL了,其他国家为何就不能抛弃呢加大教研力度立法语言失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轻视对立18/21法语言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学本科阶段没有法律语言课程,更没有立法语言课程,研究生阶段没有法律语言专业,更没有立法语言专业,从事法律语言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极少,从事立法语言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就更少了。笔者建议,为了预防立法语言失范化的进一步蔓延,逐步实现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大学本科阶段应当开设立法语言课程,研究生阶段应当设立立法语言研究方向,招收培养立法语言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此外,应当成立立法语言研究学会,设立立法语言研究基金,创办立法语言研究的专业刊物,鼓励出版立法语言研究成果。编制立法语言库首先,应当研究制定立法语言规范化的原则性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些原则标准应当包括词汇的准确性模棱两可的词汇应杜绝使用,多义词尽量少用。语句的精确性主谓宾状补等成份搭配准确;省略19/21得当,没有义项重复;语义单一,便于解释;标点符号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