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7简帛五行“经文”比较作者梁涛【提要】帛书、竹简五行虽各有优劣,但在次序、结构上却以帛书本为优;竹简五行并非最早的传本;五行前后部分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德之行”,后半部分则讨论“行”,目前学界流行的帛书本打乱圣、智之论的说法不能成立。【关键词】五行帛书竹简圣智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五行分别在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楚墓中两次出土,说明这部后来曾一度遗失的典籍在当时却颇为流行,在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对二者的文本进行比较,以搞清五行的抄写、流传情况,并最大限度恢复其原貌。简、帛五行的最大差别是帛书有经、说两个部分,而竹简有经无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因为说是后人对经的解释和阐发,竹简抄写时它尚未完成,因此,经、说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没有必要将其混为一谈。单就经的部分而言,竹简与帛书在结构和次序上也存在一些差别,考虑到经文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那么,竹简与帛书哪个更为合理,哪个更接近五行的原貌,便是我们这里首先要讨论的问题。2/17简、帛五行经文虽在抄写上有一些出入,但最大的差别却集中在帛书的经十至经二十之间,也即是竹简的经十九至三十六简之间。为讨论方便,先将帛书和竹简的次序分列于下。帛书本的次序是【经十】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经十一】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经十二】不远不敬,不敬不严,不严不尊,不尊不恭,不恭无礼。【经十三】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经十四】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经十五】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经十六】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恭而博交,礼也。【经十七】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经十八】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3/17圣,智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经十九】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智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与帛书相比,竹简的不同主要有两处,一是将原属于帛书本第十三章的“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一段前提到第十章“不变不悦”以前;二是与此相应,把原属十七、十八、十九三章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前提到第十四章“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前。如果借用帛书的章节,竹简的次序为经十三、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七、经十八、经十九、经十四、经十五、经十六、经二十。可以看出,这一处文本的差别在于二者对仁、义、礼与圣智的关系理解不同,帛书先谈仁、义、礼,后谈聪明圣智,而竹简则先谈聪明圣智,后谈仁、义、礼。那么,这二者哪个更为合理呢从表面看,先谈仁、义、礼,或先谈聪明圣智,似乎并没有一定的必然性,二者均可以成立。但如果考虑到“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一句较特殊,特别是结尾的“不安不乐,不乐无德”在前面曾多次出现,它往往具有结论性的作用,那么,帛书将它4/17放在“不变不悦”、“不直不肆”、“不远不敬”后,显然更为合适。更重要的,诚如庞朴先生所言,由于竹简将“不聪不明”一句前提,随即将解释、说明这一句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等章也同时前提,而这几章分论五行和四行,实际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总结,竹简“把一个总结性的论断提到了不前不后的中间位置,便未免进退失据,露出马脚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五行这一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出了变、直、远,由变、直、远推出仁、义、礼,那么,变、直、远具体何指这便是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帛书在十一、十二、十三章提出“不变不悦”、“不直不肆”、“不远不敬”,接着又在第十四、十五、十六章解释何谓变、直、远,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紧连在一起,这种处理在文理和逻辑上显然是合理的。而竹简由于在二者之间插入“未尝闻君子道”的一大段论述,则多少将原有的文义打断了,使人们不容易明白变、直、远究竟具体何指为什么能由它推出仁、义、礼另外,丁四新博士的看法也值得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在楚简五行中,金声,善也;玉音,圣也与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二者是共章的,或者说它们被划到了一个共同的逻辑段落中。5/17然而这样的一个段落划分并非合理,实则金声,善也语段与不聪不明语段,截然两分,不可缀属。这应当说是帛书编纂者改动文本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帛书的文本挪动在今天看来又是否合理呢帛书编者将不变不悦,不悦不戚语段挪前,将不聪不明语段挪后,依愚见看来,实较简本更为合理,因为挪动后的文本上句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玉振之与下句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从论乐之作用来看多少可以衔接起来。这样,我们才能说二者真正可以共章了。”说帛书编纂者对文本进行了改动,似还可以再讨论,但认为帛书优于竹简,则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很可能是竹简被进行了改动,而帛书至少在这一部分则更为合理,更接近经文的原貌。以上所论应该说是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但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根据是一,楚简五行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一号简“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到二十号简“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为第一部分,从二十号简“不聪不明,不圣不智”到篇末为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都贯穿着“圣智”的线索,而第二部分的“聪明圣智之论,有着承上启下、贯通全篇的核心作用,帛书作者将其置于仁、义、礼、之论后,显然未解此句圣智之论的深义”。二,“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与前面的6/17“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存在思想上的联系,“或者说,仍是在解释不简不行,不行不义等等的意义。显然,这些内容原本是属于颜色容貌温,变也一段的内容,两者本是意义相续的一个整体,”“在楚简中,颜色容貌温,变也一段与不简,不行一段前后相接是非常合理的有机整体,”而“帛书本将往复论述圣智之说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一段,移至颜色容貌温,变也段后”,“不仅割裂了颜色容貌温,变也段与不简,不行段之间的关系,而且支离了五行全篇的圣智之说”。如果真如论者所言,那么,竹简无疑要优于帛书,但问题是以上看法本身是有疑问的,五行前后两个部分并非是划在“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而是应在帛书的十九章“见而知之,智也和则同,同则善”。我们先来看五行的内容五行首章提出“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并将其归为“德”与“善”,这是全篇的总纲。第二章提出“中心之智”与“中心之圣”。五行确实十分重视圣智之论,这同它区分“德之行”与“行”或“德”与“善”密切相关,在五行中,德、善往往是指实践、认知的对象,而圣、智则指实践、认知的主体,二者具有一种对应的关系。7/17三、四章提出“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照应前面的德、善之论,同时提出“思”,为下文的过渡作准备。五、六章通过“思”分论仁、智、圣,把仁、智、圣看作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七、八章讨论“慎独”、“为善”与“为德”,九章提出“金声而玉振之”,对德、善进行概括。可以看出,第九章的“金声而玉振之”确实有小结的作用,但它是否就如论者所言,将五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是否在五行中已占有这样一个突出地位,却是大有疑问的。在五行的下半部分,也即是帛书的的二十一章,也有一段与此类似的论述“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这里的“集大成”显然也即“金声而玉振之”,说也是这样理解的“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因此,“君子集大成”一段与“金声而玉振之”应当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而它在五行的后半部分只起到过渡的作用,并没有总结全文。所以,单就“金声而玉振之”一段的内容而言,尚不足以成为划分五行的标准,这是其一。另外,“金声而玉振之”一段后,五行接着讨论仁、义、礼,虽然其具体论述形式与前面的仁、圣、智有所不同,这一定程度上是由圣、智与义、礼自身不同的性质造成的但就其都8/17被看作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二者则无疑是一致的。因此,五行有关仁、圣、智与仁、义、礼的论述应该是前后照应,处在同一个思想单元中的。更重要的,只有讨论了仁、义、礼,“五行”的内容才算是全部登场,也才能谈到“五行和”、“四行和”的问题,所以,庞朴先生主张应该按帛书本的次序,把十七、十八、十九章看作是对前面的总结,无疑是正确的。而若按竹简,“五行和”、“四行和”一段被嵌在仁、义、礼的论述之中,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与其说是帛书“支离了圣智之说”,不如说是竹简扰乱了仁、义、礼的次序。其实,不论在帛书中还是竹简,有关圣智的论述都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次序发生变化。论者认为帛书“失落圣智大义”,主要同他对五行的理解有关,而如果把“聪明圣智”一段不是看作第二部分的开始,而是第一部分的总结,那么,就这一部分而言,圣智之论不仅没有失去,反而被强化了。当然,论者认为竹简优于帛书,根据不仅仅是“圣智”之论,更重要的,乃是他认为第二十章“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以下内容仍是在解释前面第十一章的“不简不行,不行不义”,是前面内容的延续,而这一看法同样值得商榷。其实,五行在第十一章提出“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后,紧接着在第十五章“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一段中即9/17对此作了解释“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那么,它还有什么必要用这么大的篇幅再来对其进行说明呢而且第二十章“不简,不行”后接着是“不匿,不察于道”,而这一内容在前面根本就没出现过,它又是在解释什么呢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一部分是前面内容的延续,主要是看到其中有个别雷同的字句,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五行这两个部分虽然都提到“不简,不行”,但在思想倾向上却存有差别。我们知道,五行的基本思想是将仁义礼智圣区分为“形于内”的“德之性”与“不形于内”的“行”,前者是内在道德律,是主体自觉,后者是外在道德律,是客观规范,这样它实际是用一组概念在表达两种思想。五行前十九章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性”,把仁义礼智圣理解为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其中对仁、义的论述是“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仁、义分别是由“变”“直”的外推、显现过程。而第十一章的“不简不行”乃是义自我扩充、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由内而外的表现,具体内容是“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第二十章以下五行则主要谈“不形于内”的“行”,这一部分虽然也谈到仁、义,但在具体理解上与前面已有所不同“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10/17有大罪而大诛之,简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晏者也。匿之为言也犹匿匿也,小而轸者也。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简”指从事实出发,对客观、公正原则的贯彻实行;匿则指从私情原则出发,对小的罪行的赦免。简、匿分别为义之方、仁之方,即仁、义的具体原则。作为君子就要在大的原则和小的灵活性方面分别从简、匿的原则出发,这样才可由外而内,集善成德,上达君子之道。可见,这里的“不简,不行”与前面是有所不模谩段逍小返幕袄此担罢咧饕恰靶斡谀凇钡模笳咴蚋哂小安恍斡谀凇钡奶氐悖咴凇段逍小氛鏊枷胩逑抵械奈恢檬遣煌摹舨患忧穑车亟淇醋魇且桓霾糠郑匀徊缓鲜省/P除此之外,五行前后两个部分还存在着诸多差别,五行前半部分非常重视“思”,重视内在情感体验,论述仁、圣、智时如此,论述仁、义、礼时亦如此,只不过仁、义、礼没有直接说到“思”,而是提出作为内在情感、理性活动的变、直、远,由变、直、远推出仁、义、礼,而这同样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与仁、圣、智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而五行后半部分则提出“目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的类比、归纳法,以此作为探求、认知仁、义的手段,表现出将仁、义外在化、对象化的特点;另外,五行前半部分多谈论圣、智,并以圣、智对五行、11/17四行作一总结,始终贯穿着圣、智的线索。而后半部分从二十章到篇末,圣、智之论则根本没有出现,所谓帛书五行“支离了全篇的圣、智之说”,似值得重新考虑。因此,“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以下各章并非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发挥,而是另起一个角度对仁、义重新展开论述,五行前后两个部分存在着思想倾向的差异。在帛书本中,这两部分的区别是清楚的,因而它的次序更为合理,更接近五行的原貌;而在竹简本中,由于将“聪明圣智”之论前提,仁、义、礼的内容被一分为二,显然是改动过的痕迹。而竹简本之所以这样作,可能如前引论者一样,是误解了二十章与十一章的关系,以为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故不惜改变原文的结构,以使这两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但这样以来,五行原有的思想大义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为照顾开篇“形于内”、“不形于内”之论,而在前后两个部分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倾向也隐而不彰,这不能不说是竹简不及帛书,而帛书优于竹简的地方。除上面一段外,帛书、竹简其它部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帛书第二章“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12/17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竹简则只有前面一段,略去了后一段“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在帛书本中,智、圣对举,显然更为合理,竹简本只谈智不谈圣,与文中的“聪明圣智”之论已不相符,所以帛书本应该是五行的原貌,而竹简本的缺省乃是它在抄写过程中的遗漏。帛书首章论及仁义礼智圣五行时,称“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而竹简圣一行作“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与前面的表述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竹简抄写者看到,圣在五行中主要是指“形于内”的“德之行”,若说“不形于内谓之行”,多少与圣的内容显得矛盾,故对原文作了改动。竹简抄写者看到五行的表达方式与仁义礼智圣自身的性质存在矛盾,是正确的,但由此改动原文却大可不必。因为五行虽然对仁义礼智圣分别作了“形于内”、“不形于内”的规定,但这只是一种表述形式,不可过分拘泥。五行的本意是说,仁义礼智圣五行中有一些是“形于内”的,另有一些则是“不形于内”的,但是由于它把仁义礼智圣五行看作是一个整体,已无法按其自身的性质来进行分类,而只好象目13/17前这样,一方面说它是“形于内”的,另一方面又说它是“不形于内”的。这样在五行概念体系与“形于内”、“不形于内”的主张间实际存在着表述上的矛盾,因为仁义礼智圣五行中有一些如“圣”只能是“形于内”的,不可能是“不形于内”的,说它“不形于内”,只是表述上的需要。所以五行在对仁义礼智圣做了“形于内”、“不形于内”的区分后,接着说“德之性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说明自己主要还是将仁义礼智圣分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讨论的是德之行与行也即德与善的关系,认为二者分别具有“形于内”与“不形于内”的特点,这样上面的表述就只是一种形式,理解它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帛书本的表述上下一致,故是五行的原貌,而竹简本圣“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一句与前面无法协调,显然是改动的结果。另外,帛书首章论述“五行”的次序是仁、智、义、礼、圣,而竹简是仁、义、礼、智、圣,二者有明显的差别,这一点,竹简整理者已经指出。但问题是帛书与竹简哪一个是原貌哪一个又是后来的改动还有,这一文本的差别是否具有特殊意义从表面看,竹简的次序显然更为合理,特别是仁义礼智以后基本成为一个固定的说法。但帛书本的次序是否就完全就没有根据呢帛书本中仁、智相连,这在先秦典籍中时有所见,如“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孔子也常常仁、智对举,如“仁14/17者安仁,智者利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队阂病罚爸爸适刂保段懒楣罚榈谋硎隹赡芗从氪擞泄亍劣谝濉竦拇涡颍渤谙惹氐浼纭胺蚶忠园驳拢逡源褚孕兄乓允刂室岳髦保蹲蟠骞辍罚笆枪氏兄砸澹乐哉兄岳瘢刂孕牛钪匀省保墩压辍罚胺抢癫恢漳辏且宀痪荨保豆铩铩罚懊鞫攘恳缘贾澹鞯燃兑缘贾瘛保豆铩铩罚馐欠褚馕蹲挪榈拇涡蚋纭迹窦蚰耸歉亩晟频慕峁康比徽饨鼋鍪且恢滞撇猓胁荒艹晌邸还词谷衔窦蛘庖淮涡蚋侠恚咏玻埠苣阉挡楸驹谡迳喜患爸窦颍辽俅尤睦纯矗庖淮畋鸩挥惺抵实囊庖濉/P五行靠近结尾处论“目而知之”一段,帛书与竹简的叙述也有不同,帛书的顺序是目而知之,譬而知之,喻而知之,几而知之;竹简的顺序是目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几而知之。譬而知之与喻而知之的次序被调换了,但这个调换诚如庞朴先生所言,“只是用语上的不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即使不是传抄之误或笔误,也很难说有优劣之分。所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帛书与竹简互有讹字、脱字、衍文、脱文现象,可以互相参照、补充,前人对此已多有论述,故15/17不再赘述。对于五行经的部分,现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子思的作品,或至少是子思学派的作品,这一看法应该说是有根据的。首先,早在二十年前马王堆帛书研究中,庞朴先生已指出,仁义礼智圣五行即是荀子所批判的思孟学派的“五行”,揭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这次五行与缁衣等相传是子思的著作相伴再次出土,无疑证实了以前的判断,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首倡五行的子思。试想,这部名为五行的儒家著作,曾在战国中期以后的时间里如此广泛地流传,而子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雅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城管监察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电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金融反欺诈技术升级路径解析:大数据应用实战案例分享与启示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兽医防治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应用报告2025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客房服务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能源行业智能电网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电力系统优化报告
- 2025年消费金融公司奢侈品分期用户画像分析与精准营销方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地质勘查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电力电容器行业市场经营管理及未来前景展望报告
- 中医院医疗业务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方案
- 船舶运输公司水上船舶运输安全应急预案
- 2025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专题知识培训
- 代建管理工作程序
- 血透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手术室安全细节管理
- 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护理
- 《保角变换法在求解电势中的应用研究》7500字(论文)
- TCHIA 47-2024 智慧重症病房建设规范
- 多模态技术在智能养鸡工厂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