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_第1页
论《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_第2页
论《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_第3页
论《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_第4页
论《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论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论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一、为何要上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曾经说“我热爱过一切流浪的事物。”而素有影坛“坏孩子”之称的美国导演西恩潘执导的荒野生存,同样钩沉起人类天性里对于一切流浪事物的热爱,揣想着那种只有双脚才能丈量出来的苍凉、幽远和空寂之美,如同这部影片中的阿拉斯加一样,那里没有冷漠的政治与法律技术,没有嗜血成性的资本与文明,也没有IP6氧化铝外壳或液晶平板所闪烁的催眠一般的新世纪之光。在潘的叙事语汇里,阿拉斯加不啻为新文明的乌托邦,犹如印度之于西方,或如青藏之于国人。然而,这个所谓的乌托邦,也正是理想沉没之邦这是荒野生存叙事美学中诸多悖论之中最核心的一个。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催人上路呢这部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与其他公路片不同之处,即荒野生存不单是关于“在路上”以及如何“在路上”,也不单是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如何抛弃现代文明回归原始的故事,而是触碰到一个极其敏感的哲学领域离群索居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对于克里斯多夫约翰逊麦坎德斯那些充满荷尔蒙气息的思想,西恩潘没有妄加评断,只是通过字2/8幕、日记、书摘和画外音的形式予以交代。有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在叙事中途不时掺杂着评注和画外音,似乎暴露出导演驾驭图像语言的能力不足,抑或是对图像本身叙事能力的怀疑。不过,笔者认为,正是叙事者所持的合理的怀疑态度,暗合了阿列克斯不仅能采取行动,还能反思自己行为意义的哲学精神。在这个所谓的“图像先行”的时代,所谓的审美转向,其实就是图像转向。而这部作品的叙事却能够优游于图像、文字和声音之间,其实是一种温和的妥协,是离经叛道者以自省的方式向传统致敬。关于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叙事能力,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中所言极是“语言与另外三种表现形式光线、音乐和沉默接壤,正是这个事实,证明在世界的织体中有一种超验的存在。”在叙事策略方面,潘采用清醒的画外音,运用诗一样重叠跳跃的镜头语言,从容地处理了蛮荒与文明之间的张力,表现了一种满怀诗情、直击残酷真相的审美态度。同时,还揭示了一个关于人性与野性的哲学悖论,即,人性保存于荒野,荒野也保存了人的尸骸。阿拉斯加是死亡之地,也是重生之地;反之亦然这正是荒野生存独具匠心、发人深省的核心主题。甚至克里斯顿悟“幸福只在分享时”的那一刻,也正是他最孤独的时刻。这些悖3/8论式的真理与启示,正是这部作品会击中痛处的原因。诚如纪德在地粮中所言“我使自己成为漂泊者,为的是能和一切漂泊的事物相抵触。”事实上,阿列克斯的自我放逐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回归呢二、阿拉斯加之殇影片中,最具悖论色彩的叙事莫过于阿拉斯加荒原的故事。对于阿列克斯而言,阿拉斯加是圣地,也是无情之地。诚如古希腊哲人的明训,凡是滋养我的,亦将我毁灭。一方面,荒原一望无际,驼鹿徜徉于清溪边;另一方面,蚊虫猖獗,野果寥寥可数。而影片末尾出现的锈迹斑斑的汽车残骸和骨瘦如柴的人类遗骸,则形象地勾勒出荒野暗藏的凶险,尽管那些理想主义者或与世不合者一厢情愿地相信,这块尚未被开垦的广袤荒原能够治愈和补偿他们生命中所有的伤痛、缺失与遗憾。然而,与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的作品朝圣之旅不同的是,荒野生存并没有把顿悟与救赎归因于狭义的上帝。在某种意义上,克里斯的激情与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里的经典引文“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是遥相呼应的。令人宽慰的是,克里斯并没有像凯鲁亚克笔下的“垮掉的一代”代言人迪安那样沉溺于性、飙车与禅宗。西恩作品的深刻之处,或许并不在于他如何忠实地再现了克里斯的困境,而更在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克里斯在4/8困境中反思时的吉光片羽。“烂番茄”电影评价网站曾盛赞过潘对人物的刻画既接地气,又尖锐辛辣。譬如,阿列克斯父母的虚伪,作为社会丑陋的缩影之一,与阿列克斯临终与父母相拥和解的天堂幻象叠加,唤起某种兼具诗性与吊诡性的审美观照回家的路往往最漫长。同时,西恩潘还抵制住了种种叙事技术的诱惑,没有进行任何先锋派的实验或后现代派的炫技。在荒野生存中,没有德里克贾曼执导的传记作品维特根斯坦中神出鬼没的火星人,没有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熊的故事里拘泥于写实风格的跟拍镜头,潘也没有像英格玛伯格曼在呼喊与细语中那样反复拷问死亡的意义。相反,他拿出了返璞归真的勇气,依据日记和遗言,专注于叙事,重述了当年克里斯如何穿越人性与野性的悖论地带,最终抵达觉醒之境。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叙事一直围绕着这个激进主义者,但是并未采取任何激进的技术手段来煽动革命情绪。这不仅体现了阿列克斯最终抵达的独自和解,也体现了潘与电影艺术、哲学之间所达成的平衡、妥协与默契。对于人生的种种悖论,潘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凭借诗人般的直觉,精确地直击这些悖论的核心人的自我觉悟,而路上的种种苦难都不过是催化剂而已。三、荒野悖论如何处理荒野这个主题意象,是整个电影叙事中最5/8棘手的,也是最令人沉思的部分。在荒野上,阿列克斯像只驼鹿一样简单地生活着,哪怕只是风吹草地,亦能听见弦歌四起,大地如神殿一般清净无染。他的原型克里斯在日记写下的最后一行是“美丽的蓝莓”。在影片中,散发生命芬芳的蓝莓、充当死亡信使的毒豌豆和作为工业文明烙印和胎记的废弃巴士,这些意象交错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心理落差,反衬出荒野既治愈又杀戮的吊诡性。无独有偶,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文明及其不满讨论过另一个同样令人惊异的悖论文明是人类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发明出来用来保护自身免于不幸的工具;然而,文明也是令人类遭受不幸的最大源泉。同时,他也犀利地批评那些盲目敌视文明的观点,“在欧洲人看来,这些原始人似乎过着简单、幸福、无欲的生活。事实上,原始人之所以这样生活,是因为自然给予了恩惠,人类的主要需求容易在这里得到满足;而在许多情况下,观察者错误地将这一切归因于复杂文化要求的缺失。”在镜头语言方面,荒野生存既没有逍遥骑士那种弥漫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的存在主义色彩,也没有摩托日记中格瓦拉式的革命热情。此外,这部作品并未像练习曲那样纵情于“被诗歌化”的大自然,或沉湎于大卫林奇式的象征主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潘的镜头与故事本身始终保持着一段冷静的审美距离,无论是6/8关于荒野的大叙事,譬如野马和白云一起疾驰的托物言志,还是关于社会的小叙事,譬如他和农场主对着落日灌啤酒的眼前景致,二者叠错之际,呈现了一种如诗一般跳跃的画风,近乎白描,却有灵光乍现。这部作品尤以冲淡、写实、略带诗意忧伤的叙事节奏见长,譬如克里斯弥留之际几乎不动的镜头语言,诠释了一种极具吊诡色彩的美学既有人类渴望直视生存真相的狂野之美,也有如同神祇一般默然旁观人类荒谬与死亡的静谧之美。究其原因,是因为荒野生存是美国人对自己民族精神一次深刻的反省,即,荒野对美国人性格的塑造力到底有多么强大克里斯酷爱梭罗和杰克伦敦的作品,随身携带并做笔记,而梭罗的瓦尔登湖正是构成美国思想传统中最深入骨髓的那一部分,即“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至于荒野究竟是如何塑造人物性格的,似乎是一个未解的叙事之谜。这个谜团,在叙事过程中一直被预设,却又始终被悬置,最后变成黑洞式的悬念,从而挫败了这部作品最初怀抱的叙事野心还原部分的真相,探测一个觉悟者应有的灵魂深度。四、野性、人性与诗性综上所述,荒野生存的叙事美学浸染着浓烈的悖论色彩人性保存于荒野。只有在野性面前,才得以一窥人性本来面目。事实上,阿列克斯并非像一个高贵的野蛮7/8人那样死于荒草杂树之间,而是死于一辆抛锚的旧巴士上这是对现代人类窘境的绝妙隐喻。他的结局似乎在温和地训诫世人,热爱自由或许不需要任何理由,但你必须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自由,是最甘美的,或许也是最致命的。在某种意义上,阿列克斯的死,是整部作品中最具反讽色彩的悖论。在我们这个复制品和复制艺术盛行的时代,在这个主张平庸化和“去深度化”的时代,在这个像高铁和动车一样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的21世纪,影片所描述的徒步寻找并证悟真理的勇气,显得弥足珍贵。潘运用民谣一般朴实的镜头语言,从吊诡性的审美视角,重新诠释了激进与和解、死亡与救赎的古老主题。这种试图用诗性来救赎人生荒谬性的美学态度,让主人公置身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不言而喻,阿列克斯也渴望成为一个大地上的漂泊者,仿佛循着纪德在地粮序言中的劝诫,“丢开我的书,独自去旅行”。他认为职业是20世纪令人不齿的“发明”。至于他是叛逆的清教徒,还是极端的苦修士,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最终了悟,用他自己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