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原因分析_第1页
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原因分析_第2页
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原因分析_第3页
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原因分析_第4页
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原因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原因分析 江苏省阜宁县纪委王国柱 :实际上, “圈子 ”是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领导干部也是人,只要参与社会交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况且领导干部正常的、适度的社会交往,有利于调节情绪、放松身心,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有利于了解社情民意,扩大信息来源。只要不用来谋取私利,领导干部可以有自己的 “圈子 ”。 井冈山干部学院姚玉珍:我认为,现实中的 “小圈子 ”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运行规则和文化价值观念。从正向看, “圈子 ”可以使人们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坐标,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负面说, “小圈子 ”会使得社会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裙带关系等交织而成的不正当关系网。领导干部对“圈子 ”要慎重,要警惕 “圈子 ”变 “圈套 ”,以免掉入陷阱。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柴杰:我这里讲的 “圈子 ”是特指搞山头主义的“小圈子 ”。我们党一贯坚决反对 “小圈子 ”。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必须 “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小圈子 那个东西害死人哪 !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 ”搞“小圈子 ”的人形形色色,但大都是以利禄相 勾结,以升迁相依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从规矩抓起。对此类问题,如不下力气整治,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最终危害党的肌体。 净化 “圈子 ”须监督和自律并重 现在,社会上各种 “圈子 ”鱼龙混杂。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信念,自觉净化自己的 “圈子 ”,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管党治党的责任,对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要求,督促其净化自己的 “工作圈 ”、 “朋友圈 ”、 “关系圈 ”,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工作中。 江苏省建湖县纪委胥加洲:我认为光 靠外部监督很难净化领导干部的 “圈子 ”。现实中,有的人认为干部的 “圈子 ”活动涉及个人生活,不少内容属于个人隐私,过多干涉有侵权之嫌,不宜监督。有的认为基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任务重,一些干部在外应酬多,自然要接触企业老板,与 “大款 ”交友,其真实目的,局外人难以界定,无从监督。还有人认为领导干部在 “圈子 ”的活动具有隐蔽性、私人性、复杂性,圈内人员之间又有相容性、保护性,监督起来难度大,不易净化。 湖北省利川市纪委陈登帆:俗话说,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净化自己的 “圈子 ”。我们注意到中央纪委监察 部机关在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中,专门把交友过多过滥,工作圈、朋友圈、关系圈复杂,作为一项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很有针对性,纪检干部作为监督者,如果自己的 “圈子 ”过多过滥,更容易出问题。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包括纪检干部在内,都要在社会交往中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善于识人,要把握住 “朋友圈 ”不是越大越好,“生活圈 ”不是越广越好,应坚持原则,做到择善而交、择人而友。 江苏省阜宁县纪委王国柱:净化 “圈子 ”,自律很重要,但也离不开外部监督。必须构建家庭、组织、社会 “三位一体 ”的监督网络,形成监督防线。家庭监督 ,宜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领导干部家属多关心、过问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当好 “廉内助 ”,为廉洁从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组织监督,通过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的交友情况,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监督格局。社会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多形式、多方面了解领导干部 “生活圈 ”、 “朋友圈 ”的情况。通过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对领导干部 “圈子 ”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公布于众,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净化 “圈子 ”。 坚决摒弃 “圈子文化 ” “圈子文化 ”古已有之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代名词,与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核的党的价值取向根本对立。党内 “圈子文化 ”的滋生和蔓延,不利于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坚决予以铲除。 知名时评人于文军: “圈子文化 ”虽脱胎于 “圈子 ”,但与 “圈子 ”不能画等号。我们要消除的是 “圈子文化 ”,而不是 “圈子 ”。从历史与现实看, “圈子文化 ”是导向 “山头主义 ”的基础,具有负面性,发展下去往往会破坏政治生态,让一些党员干部失去政治信仰,形成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彻底铲除 “圈子文化 ”的土壤,非一朝一夕之功。现阶段, 清理和整治 “圈子文化 ”,重在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领导干部把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至于普通群众的 “圈子 ”,应当倡导其高雅向上的价值取向,使普通公民的 “圈子 ”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一个个能量源。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柴杰:由于传统儒家社会重人情、轻法治的特点,我国的 “圈子文化 ”由来已久。从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到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尽管圈子的成因不同、良莠互见,但最终都加剧了统治危机,留下了 “朋党兴、政事乱 ”的历史箴言。革命战争时期,因为斗争的需要,形成了各个解放 区、根据地和白区等的客观分离,出现过与共产党的党性对立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建国之后,党中央一直十分警惕山头主义、防范 “圈子文化 ”。而从林彪到 “四人帮 ”,无不因为搞 “小圈子 ”,给党的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灾难。从近几年落马的领导干部来看,很多人都是毁于不正常的 “小圈子 ”,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纪律和规矩是医治 “圈子病 ”的良药。要想 “肌体健康 ”,就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对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情况的监督执纪,使守纪律讲规矩、一板一眼按纪律和规矩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党内的 “圈子文化 ”,具有依附性、投机性、帮派性、贪婪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腐朽文化。依附性,是 “圈子文化 ”最基本的特点。在查处的一些腐败大要案中,少数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他们选人用人,一切以能否对自己尽忠为标准,这种人身依附性,严重损害党的选人用人原则。投机性,是 “圈子文化 ”的生成性特点,它不仅推动 “圈子 ”的生成,而且玷污共产党人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败坏党的形象和风气。帮派性,是 “圈子文化 ”的总体特点。现在腐败案件中暴露出来的帮派圈子,纯粹是以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 力为自己谋私利。贪婪性,是 “圈子文化 ”的劣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