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三篇_第1页
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三篇_第2页
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三篇_第3页
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三篇_第4页
2016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 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 范文三篇 2016 年个人工匠精神 演讲稿 一 “进厂 32 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 !”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 (简称昆明重工 )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 32 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 他以自己 32 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 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 53 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 60 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 “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 !”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做人要踏实 ”“做事要认真 ”。 1984 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 (昆明重工的前身 )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 “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 ”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 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 132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 1250 元降到 300 元,工效提高了 3 倍。 2010 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 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 500 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 100 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 200 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 “挖 ”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 “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 “工匠 ”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 “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 2016 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二 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 4 月 8 日上午,工长王庭虎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公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 ;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 ;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 繁忙 的襄渝铁路,每 7 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 ;更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让 40 余万零件万无一失 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 “听 ”铁路,其实不对。 “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 ”王庭虎笑着说。 不过王庭虎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 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 “梆 ” 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王庭虎解释说: “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 ;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 ”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 3 月 8 日,王庭虎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 “听 ”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 “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 ”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 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 1435基准,大 6 2是合格的 ;但王庭虎的标准是 “1435”。 “就是只允许有 1 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多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 ”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 12 公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 “脚数、耳听、目测 ”44160 根枕木上的钢轨、441600 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8 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 3 圈多 王庭虎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 “六最 ”,被称为铁路的 “地质博物馆 ”。 王庭虎 1988 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 43 轨到 50 轨、 60 轨,越来越高级 ;单轨长度从 到 25 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 ;轨枕从木枕到 69 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 ;列车时速从 50 公里到60 公里、 140 公里,越来越快 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 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 38 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 ?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 12 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 28 年,做了 16 年的工长。 ”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 2 号隧道,是巴山铁路的 “最短板 ”,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 15 公里。可是王庭虎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 90 公里。 “被判死刑的隧道 ”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 次、记录 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 28 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 13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3 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 2819 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 “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 去年春运前,王庭虎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 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00”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 “晃车仪测不出来 ”的隐患被排除。 王庭虎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材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 12 公里线路划分为 200 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2010 年, “工厂化单元修 ”新理念开始在巴山铁路推开,至今已做完 40 个单元 8 公里线路。 “重复劳动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前道岔每周要用一到两个天窗点来修,现在延长到一个月 以上。 ”目前,该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养护四步法,异体复查,大兵团移动式作业,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 王庭虎总结的新理念、新方法还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 “集成式工具包 ”的事: “我想做个箱子,每样工具有专用地方,这样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时缺什么也一眼能看出来。 ” 2016 年个人工匠精神演讲稿三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 “一把刀 ”,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 ”“全国技术能手 ”等荣誉的 “名匠 ”53 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 30 多年的执着,诠释着 “工匠精神 ”。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 ”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 “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 意义非凡的 “两把刀 ”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 ”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 “刀 ”,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 “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 ”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 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 1982 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 一把刀 ,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 ”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 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 30 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 “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 3000 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 10 到 20 把,少的也得 3 到 5 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 20 多把不同的刀。 ”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 “工匠 ”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 ”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 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 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 “较劲 ”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 “牛角尖 ”,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 “改革 ”。 “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 11 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 65 至 68 度的材料。 ”2015 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 “一种深孔锥度铰刀 ”“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 ”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 懂得老一辈强调的 一把刀 ,不仅要磨好刀,还要 因材施刀 。 ”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 ”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 500 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 400 余项。 当好一把 “师匠 ”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 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 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 “硬骨头 ”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 ”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 “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 ”。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 “传帮带 ”的重要性, 2010 年以来,他带了20 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 “挖 ”耿家盛,都被他拒绝。 “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