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_第1页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_第2页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_第3页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_第4页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 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 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 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 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同时,我们还要 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些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四 )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 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 1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有效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校园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无意识教育。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和影响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 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形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良好心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要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制度,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各类评奖、评优过程中。要充发挥舆论的监督警戒作用,开展自我对照、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反省的自我教育,让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 做起,学习榜样,中止不良行为并改过自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 ,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党支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腐朽落后思潮侵蚀、树立良好学习风气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坚强堡垒。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为大学生竭诚服务的活动。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月,各种文化讲座,社团活动和各项评比活动,培养高尚情操,提升综合素质。这些集知识性、娱乐 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能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离不开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创 造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当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大学生几乎从 小就没离开过学校,与社会接触较少,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总感觉与现实有差距。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们身临其境,反复体验,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其思想修养与行为修养保持一致,把认知的思想政治观点与理想信念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形成符合价值取向的行为习惯。大学生应走出校门,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使自我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思维敏锐 性,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信息的传播,同学之间的互动沟通中是一种经常用的载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机遇。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占领这一阵地,消极腐朽的东西就会蔓延滋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特别是高校校园网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4通过充分发挥体验教育与自主教育的作用,对大学 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于理论形式,怎样让高校的教育不流于形式?体验教育和自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体验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的政治理论课成为要靠中考高考这样的指挥棒“点石成金”,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推动力,难道就该成为大家不感兴趣的课程。有教育专家提出:“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规律 。”始于三四年前的体验教育寓德于“乐”,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获得了孩子们的欢迎。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师生平等对话。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 (一 )树立尊重差 异,包容多样的教育思维,形成价值认同 当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遵循主旋律一枝独秀,千人一面,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1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要在高校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中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化主导”作用,但是“一元主导”并不是“一元独断”,还是要尊重和引领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不能一味的否决,应加以批判的吸收。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坚 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在形成价值认同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多样的思想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尊重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所以目标不能千人一面。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形成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任何 好大喜功的倾向、知识化的倾向和政治化的倾向,都忽视了大学生的接受度,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二 )拓展文化视野,挖掘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内涵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理念变成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融入教学中,从文化整合的视角构建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殿堂,应该注重“三个结合” :1德育教育注重政治性和文化性相融合。多年来,高校的德育教育一直秉承着“德育政治化”的思维。而忽视了德育文化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育人活动,它既行使“以文化人”的文化功能,又承载着“以德育人”的教育使 命。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在理论灌输中融入人文情怀和提升文化内涵,在教学思想上注重文化渗透,不断进行文化整合,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挖掘丰富的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染。 2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文明、和谐都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纳入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范畴。引入传统文化资源和人类文明成果,使大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3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借鉴美国、日本高校核心观教育的经验,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高校教师应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 )开创文化视角,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为高校优化教育环境、实行环境育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从文化的视角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开发高校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彰显精神形态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是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硬实力的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凝炼大学文化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名人雕像、图书馆、博物馆等打造高品位、高层次的隐性育人环境。通过环境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音乐、舞蹈、电影这些艺术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教育。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精神文化的形式彰显主流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几年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高校应充分 发挥这一宣传载体传递价值观的信息和正能量的现实功能,注重采用红色网站、博客、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积极抢占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同时针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加以积极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 (四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制度文化反映着大 学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在制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彰显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管理功能,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体系。 1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思政课教师和班导师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从而为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其次,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职称晋升、薪金待遇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广 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管理机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表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三个维度。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践行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信、行三者统一。要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和管理体系,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高校要建立一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套稳定的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为 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3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一个引导、激励、规范、约束和纠正大学生行为的综合评价机制,包括细化行为标准、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等。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认知存在的偏差,使学生明确行为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长效 机制。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向性原则。所谓方向性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要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充分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作用,让同学们在思想上不断追求进步,提高精神境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人为本原则。高校教育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人为本教育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范原则。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与道德水平去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以促进他们的道德水平与价值观念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以身示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 “ 言传 ” 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高校教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律能力,凡事先要求自己做到,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从而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励原则。激励原则是指高校教育工作 者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引起他们心里与情感变化,使其达到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出教育重点。党的十八大用 24 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基本层面简要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法制、公正,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方面的倡导,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先进文化传播 的基地,要积极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个倡导 ” 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方面,突出教育重点。 强人才队伍建设。高校要根据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及定向培训等不同类别的学习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专业功底和工作技能,优化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掌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及相关专业教师的待遇,在条件许可 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相关专业课教师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通过稳定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形成稳定的发展环境。 宽教学途径。要从学生价值观状况和思想实际具体情况出发,把握现代教学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招、实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传统的 “ 灌输式 ” 教学逐步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 “ 讨论式 ” 教学,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从课 堂教学本身环节入手,注重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把课堂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以及不同的专业背景,采取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法,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以及相关主题演讲、辩论等不同教学方法,在互动交流中心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使课堂知识传授在大学生实际生活应用中得以融会贯通,内化为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 高校虽然能引导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知识运用技能。但是,高校教育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 ,很难做到根据每个大学生的特点,实现特殊化教学,因而很难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取得实效,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对此,家长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关注子女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他们创造发展特长的机会,促进大学生养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习惯和品质。 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实的认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价值观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论和价值学观察社会和处理问题的体现,是以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作为尺度对人类社会和客观事物作出判断的观念形式。相对一般价值观而言,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集中体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目标下,明确提出 “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这24 个字既高度凝炼、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和重大突破。这 24 个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要求相契合,也与人类文明相对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有机体系。这一表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价值准则,对国家而言是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对社会而言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从公民而言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而紧迫。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深入推进,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异常激烈,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日益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共识、凝聚力量的根本途径。必将有助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 权;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同理想,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世界影响,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全民族文化素养,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区实现赶超腾跃新发展。 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基础,就要深入研究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不断强化社会成员的信仰自觉和实践理性。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坚持领导带头、党员示范,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道德建设的先进示范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在全社会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核心价值观 教育分析 (论文) 一、深入推行人文主义教育,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成绩决定一切的传统评判标准,积极推行人文社科教育,让广大青年熟悉国家和地区现状、历史沿革、文化特点、民族传统、宗教伦理等知识,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斗志,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养分,将民族气节和传统发扬光大。切实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走在时代前列 ;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精髓,倡导诚信守法、自立自强、知耻尚礼等价值观念和思想;适当削减当今社会中 “ 假恶丑 ” 等负面事件的宣传,通过挖掘歌颂普通人的事迹,用真实生动的榜样力量来激发和动员民众,宣传 “ 真善美 ” ,传递正能量。通过树立典型代表和突出具体事例进行形象教育,以优秀的典范去影响青年学生,引导青年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人;建立健全社会人文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社会居民道德测、评估和预警 ,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咨询等人文手段,完善社会道德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 ,化 解社会情绪积累,疏导伦理道德阻塞,潜移默化地对社会公众实施教育引导。 二、积极构建社会养成教育体系。 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知行合一的社会养成教育体系,引导社会公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身立德、规范言行、工作建业。学校继续推行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机制,在青年学生的培育过程中,不再单纯地以传统知识传授为首要任务。各级党政部门要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服务奉献于社会,综合运用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价值尊重等激励机制,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公平正义、自由平等 、乐观上进、拼搏进取、诚信法制、宽容博爱、知耻尚礼等意识,注重社会公平,严厉打击腐败,积极彰显正义,合理引导青年提高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并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这一基本行为准则,切实降低青少年犯罪,减少社会异质、异类价值观念和思想潮流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家庭要负起在青年学生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启蒙和监管责任,重视青年学生的成长,适时给予帮助和给养。只有社会有影响,学校有措施,家庭有监督,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紧密结合为一体,形成良性沟通互动,才能构建科学的社会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人才。 三、注重文化产业 发展与培育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思想观念、价值评判、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构建主流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主流社会氛围,提高核心社会价值认同,需要大力发展针对青年学生的社会文化产业,一切针对青年学生的文化产品、文化载体、文化服务、文化活动、文化领域,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思想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