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A 481-2004 排烟阀(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旨在规范排烟阀(口)的产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以确保建筑消防系统中排烟设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该标准适用于安装在建筑物的排烟系统中,用以及时排除烟气,控制烟气流动方向,减少火灾危害的排烟阀(包括排烟口)的设计、生产、检验和应用。
标准内容概览:
-
范围:明确了本标准适用的排烟阀(口)类型及使用场景,强调适用于非高层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中的排烟系统。
-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实施本标准时需要参考的其他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技术要求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
术语和定义:对排烟阀、排烟口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为后续技术要求提供基础概念框架。
-
分类与标记:根据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将排烟阀(口)进行分类,并规定了产品标记方法,便于识别和选用。
-
技术要求:
- 材料与部件:规定了排烟阀(口)所用材料应满足的耐高温、防火等性能要求。
- 结构设计:要求结构合理,能有效开启以快速排烟,同时需考虑防烟倒灌措施。
- 操作性能:包括自动、手动及远程控制开启功能的要求,确保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
- 密封性能:关闭时应能有效防止烟气泄漏,保证隔离效果。
-
试验方法:详细说明了对排烟阀(口)的耐温性能、密封性能、操作性能等进行测试的具体方法和评判标准。
-
检验规则:规定了产品出厂前的检验项目、抽样方案及合格判定规则,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对产品的标识内容、包装方式、运输条件及储存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防损坏和确保使用寿命。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废止
- 已被废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2004-03-29 颁布
- 2004-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81 2004 排 烟 阀(口) 2004 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 81 2004 前 言 本标准第 6 章为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深圳日通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晓慧、吴海江、韩庆发、林楚国。 本标准委托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81 2004 排烟阀(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排烟阀(口)的产品分类、规格、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使用说明书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地下工程)防排烟系统中使用的排烟阀(口)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1804 2000 一般公差 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小型圆柱螺旋弹簧技术条件 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低温 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B:高温 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 1 部分:按接收质量限( 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13306 标牌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5931 1995 排烟防火阀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烟阀 装在建筑物机械排烟系统中,平时呈关闭状态,需要排烟时电动或手动开启的阀门。 烟口 装在建筑物机械排烟系统吸入口处, 表面带有装饰口或进行过装饰处理的排烟阀称为排烟口。 4 排烟阀(口)分类、规格 81 2004 类 结构型式分类 a) 翻版型排烟阀(口) ,代号为 B; b)多叶型排烟阀(口) ,代号为 Y。 开口形状分类 a) 矩形排烟阀(口) b) 圆形排烟阀(口) 。 格 矩形排烟阀(口)常用规格见表 1。 表 1 矩形排烟阀(口)常用规格 单位为毫米 排烟阀(口)公称高度 H 排烟阀(口) 公称宽度 W 250 320 400 500 630 800 1 000 1 250 1 600 2 000250 320 400 500 630 800 1 000 1 250 注: 为常用规格。 形排烟阀(口)常用规格见表 2。 表 2 圆形排烟阀(口)常用规格 单位为毫米 排烟阀(口)公称直径 280 320 360 400 450 5 排烟阀(口)标记 称尺寸 矩形排烟阀(口)的公称尺寸为其开口的公称宽度 W公称高度 H;圆形排烟阀(口)的公称尺寸为其开口的公称直径,并在其前面加字母 。 结构改进序号 当排烟阀(口)结构有较大改进时,可在原排烟阀(口)标记的尾部按改进先后顺序,用代号 I、 以区别于原结构的排烟阀(口) 。 记 排烟阀(口)标记为: 排烟阀(口) 81X X X/X X 结构改进序号(见 机构型式代号(见 额定工作电流( A) 公称尺寸( 见 额定工作电压( V) 81 2004 标记示例 示例 1: 排烟阀 81 00 24/表示符合 81 要求的矩形排烟阀, 结构型式为翻版型,公称尺寸为 40000定工作电压为 定工作电流为 示例 2:排烟口 81 24/示符合 81 要求的圆形排烟口,结构型式为多叶型,公称直径为 450定工作电压为 定工作电流为 过一次结构改进。 6 要求 排烟阀(口)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制造。 要材料及零部件 烟阀(口)的阀体、阀片宜采用冷轧钢板制造。 烟阀(口)的弹簧应符合 求。 烟阀(口)使用的轴承、轴销等主要活动零部件应采用黄铜、青铜、不锈钢等耐腐蚀材料制造。 烟阀(口)的执行机构所用电器配线应套以蜡克管。 烟阀(口)的执行机构所用电器、电子元件应是经国家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 烟口的装饰口宜采用铝合金或钢板等不燃性材料制造。 观质量 烟阀(口)阀体及阀片表面不应有裂纹、压坑及明显的凹凸、锤痕或毛刺等缺陷。 烟阀(口)的焊缝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应有气孔、夹渣或疏松等缺陷。 烟阀(口)经防腐处理的零部件,其表面应光滑、平整,涂层应牢固,不应有漏漆、剥落或流淌等现象,镀层不应锈蚀、开裂、脱落或损坏。 寸公差 排烟阀(口)的各尺寸公差应符合 1804 2000 中 C 级公差等级。 启可靠性 烟阀(口)经 250 次启闭试验后,电动与手动操作,排烟阀(口)均应立即开启。 烟阀(口)经 250 次启闭试验后,当其前后压差达到 1 0005,电动与手动操作,排烟阀(口)均应立即开启。 腐蚀性能 排烟阀(口)经过盐雾试验后,电动与手动操作,排烟阀(口)均应立即开启。 动操作性能和电动操作性能 排烟阀(口)应同时具有电动开启装置和手动启闭装置。 动操作性能 烟阀(口)手动启闭装置应操作方便、灵活和可靠。 烟阀(口)手动开启的操作力不应大于 100N。 动操作性能 烟阀(口)额定工作电压宜采用 定工作电流不宜大于 烟阀(口)在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工作电压降低 15和升高 10的条件下,均应灵活、可靠地开启。 启信号输出功能 排烟阀(口)应具有开启信号输出功能。 81 2004 气绝缘性能 在常温下,排烟阀(口)外部带电端子与执行机构壳体之间、电源插头与执行机构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均不应小于 20 低温性能 排烟阀(口)在 25 3的温度下,恒温 16h 后,应能正常启闭。 高温性能 排烟阀(口)在 55 2的温度下,恒温 24h 后,应能正常启闭。 境温度下的漏风量 当排烟阀(口)前后压差为 1 0005,其单位面积在标准状态下的漏风量不应大于 700m3/m2h。 7 试验方法 要材料及零部件 排烟阀(口)主要材料及零部件应具有厂方提供的检验单及保质单,并符合 各项规定。 观质量 排烟阀(口)零部件的外表面质量和焊缝质量,可采用目测、手感等方式进行检验。外观质量应符合 规定。 寸公差 排烟阀(口)各尺寸和对角线长度可采用游标卡尺、钢板尺或钢卷尺进行测量,其尺寸公差和两对角线长度差应符合 规定。 启可靠性试验 将排烟阀(口)按实际使用情况安装在试验装置上,见图 1。使其呈关闭状态,电动和手动启闭排烟阀(口)各 125 次,共连续启闭 250 次。 250 次启闭试验后,电动和手动分别开启排烟阀(口)各三次,试验结果应符合 规定。 250 次启闭试验后,使排烟阀(口)呈关闭状态,然后启动引风机,调节粗调阀和细调阀,使排烟阀(口)前后压差为 1 0005稳定 60s 后,电动和手动分别开启排烟阀(口)各三次。试验结果应符合 规定。 腐蚀性能试验 排烟阀(口)的盐雾试验按 995 中 行。盐雾试验后,电动和手动分别开启排烟阀(口)各三次,试验结果应符合 规定。 动操作性能试验 验设备 测力计。测力计实测负载应在测力计有效量程的 20 80范围内。测力计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2N。 验步骤 将排烟阀(口)固定在试验台上,并使其呈关闭状态。将测力计连接在排烟阀(口)的操作拉绳上,测量开启排烟阀(口)的拉力,开启速度以能读出测力计刻度为原则。 手动操作性能应符合 规定。 动操作性能试验 81 2004 验设备 直流稳压电源、214 位数显式万用表。 验步骤 排烟阀(口)处于关闭状态与直流稳压电源相连,将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至排烟阀(口)的额定工作电压 后接通电源,排烟阀(口)应开启,同时用万用表测定其工作电流。然后,调节稳压电源,将输出电压分别降低 15和升高 10,分别电动开启排烟阀(口)各三次。其结果应符合 规定。 启信号输出功能 在信号装置上观测排烟阀(口)开启后的输出信号。 电气绝缘性能试验 验设备 500V, 0500兆欧表。 验步骤 在常温下,对排烟阀(口)外部带电端子与执行机构壳体之间、电源插头与执行机构壳体之间(电源开关置于连通位置,电源插头不接入电网)分别施加 500V50V 直流电压,持续 60s5s 后,测量其绝缘电阻值。测量结果应符合 规定。 低温性能试验 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 2001 第 3 章的规定。 验步骤 排烟阀(口)呈关闭状态放入试验箱内,在 30使试验箱中的温度降低到25 3,恒温 16h。取出排烟阀(口)在常温下放置 6h 后,进行启闭试验。 试验结果应符合 规定。 高温性能试验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 2001 第 3 章的规定。 验步骤 排烟阀(口)呈关闭状态放入试验箱内,在 10使试验箱中的温度达到55 2,恒温 16h,取出排烟阀(口) 。在常温下放置 6h 后,进行启闭试验。 试验结果应符合 规定。 境温度下漏风量试验 验装置 试验装置包括气体测量系统和压力测量及控制系统两部分,见图 1。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流量计处气体压力、温度的测量位置,根据流量计的技术要求来确定。大气压计安装在试验装置附近无振动的墙壁上。 体流量测量系统 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由连接管道、气体流量计和引风机系统组成。 连接管道:试件通过连接管道与气体流量计相连,连接管道选用不小于 的钢板制造,管道开口的宽度和高度应与排烟阀(口)的尺寸相对应,长度至少为其开口对角线的二倍,但不应超过 2m。 81 2004 气体流量计最大允许误差: 压力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5 大气压计最大允许误差: 2 温度计最大允许误差: 2。 引风机系统:包括引风机、粗调阀、细调阀及连接引风机与气体流量计的管道。 力测量及控制系统 排烟阀(口)前、后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导出口应在管道侧面中心线上,其前后压差通过粗调阀和细调阀控制。 验步骤 排烟阀(口)安装就位,并使其处于关闭状态,入口处用不渗漏的材料密封。然后启动引风机,调节粗调阀和细调阀,使排烟阀(口)前后的气体压差为 1 0005 稳定 60s 后,测量并记录流量计处管道气体压力 体温度 1,此流量值为实测系统漏风量。同时,测量并记录试验时的大气压力 去排烟阀(口)入口处的密封,使其保持关闭状态。调节粗调阀和细调阀,使排烟阀(口)前后的气体压差仍保持 1 0005 稳定 60s 后,测量并记录流量计处管道气体压力 体温度 流量计的数值 流量值为实测的排烟阀(口)整机漏风量。同时,测量并记录试验时的大气压力 式( 1)计算排烟阀(口)单位面积的漏风量。 112 标标 ( 1) 式中: Q排烟阀(口)单位面积的漏风量(标准状态) ,单位为立方米每平方米每小时( m3/m2h) ; Q 标2排烟阀(口)的整机漏风量(标准状态) ,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3m /h) ; Q 标1系统漏风量(标准状态) ,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 h/; A排烟阀(口)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2m ) 。 81 2004 10132527327322222+=标( 2) 式中: Q 标 2排烟阀(口)的整机漏风量(标准状态) ,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3m /h) ; 按 测的排烟阀(口)整机漏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3m /h) ; 按 测排烟阀(口)整机漏风量时,流量计处的气体压力,单位为帕( ; 按 测排烟阀 (口) 整机漏风量时, 流量计处的气体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 ; 按 测排烟阀(口)整机漏风量时的大气压力,单位为帕( 。 10132527327311111+=标( 3) 式中: Q 标1系统漏风量(标准状态) ,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3m /h) 按 测系统漏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3m /h) ; 按 测系统漏风量时,流量计处的气体压力,单位为帕( ; 按 测系统漏风量时,流量计处的气体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按 测系统漏风量时的大气压力,单位为帕( 。 试验结果应符合 规定。 8 检验规则 排烟阀(口)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厂检验 厂检验项目为 厂检验按 规定,采用一般检验水平 收质量限 次正常检验抽样方案。 烟阀(口)需要经制造厂技术检验部门按出厂检验项目逐项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方可出厂。 式检验 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排烟阀(口)产品试制定型鉴定时; b) 设计、工艺、材料、结构有重大改变,可能影响排烟阀(口)产品性能时; c) 停产一年以上,恢复再生产时; d) 正常批量生产,每三年不少于一次;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81 2004 烟阀(口)最小检验批量为 9 台,随机抽取两台。 式检验的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要求的全部项目,并按顺序逐项进行检验。 定准则 表 3 所列检验项目不含 A 类不合格项, B 类与 C 类不合格项之和不大于三项,且 B 类不合格项不大于一项,判该产品质量合格。否则判该产品质量不合格。 表 3 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断流术脾切除术后护理查房
- 精神障碍者社区支持模式-洞察及研究
- 兵器装备投标方案
- 烟花安全管理方案
- 速食标签设计方案
- 永康租房改造方案
- 设计流程方案么(3篇)
- 节能供水方案么
- 放化疗骨髓抑制的护理
- 地皮出售方案
-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标准(word)
- 中建八局分包入场安全指导手册v2.0
- 施工方案总体思路
- RH精炼工艺培训教材
- 甲醛的生产-生产工艺流程的组织
- 安全生产内业管理
- GB/T 42567.3-2023工业过程测量变送器试验的参比条件和程序第3部分:温度变送器的特定程序
- 2023年刑法学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小学英语教师进城选调考试试题及答案
-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
- 二维核磁谱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