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毕业论文(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学科、专业名称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为例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已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以历史演变过程、空间结构比较、城市发展方向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发展背景的变化,城市将置身于与以往相比更为开放、更为市场化的新城市网络体系中,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只有相应发展,才能满足现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新要求。本文根据当前城市发展面临新的背景,在对已有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新研究框架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城市生态格局分析、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城市区域结构分析。文章以南昌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其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规划;第三分析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它对未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和规划带来的重要指导作用;第四指出南昌未来应从区域角度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都市区结构模式;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总体规划南昌THESISSTUDYONURBANSPATIALSTRUCTUREINCOMPREHENSIVEPLANNINGACASEOFNANCHANGCITYSPECIALIZATIONURBANPLANNINGANDDESIGNPOSTGRADUATEHUANGYINGMENTORGUCHAOLINABSTRACTURBANSPATIALSTRUCTUREISACOMPLEXSOCIAL,ECONOMICANDCULTURALREPRESENTABILITY,ITISNOTONLYAPHENOMENONBUTALSOAPROCESSTOGRASPTHEESSENCEOFTHEDEVELOPMENTOFACITY,ITISNECESSARYTOANALYZEITSURBANSPATIALSTRUCTURE,ANDITISONEOFTHEIMPORTANTGUIDESOFURBANPLANNINGTHETRADITIONALSTUDYOFURBANSPATIALSTRUCTUREINURBANPLANNINGINCLUDEDTHREEASPECTSHISTORICALDEVELOPMENTPROCESS,COMPARISONOFTHEURBANSPATIALSTRUCTUREANDTHEDEVELOPMENTSDIRECTIONANDTHESESTUDIESFITTEDTHETRADITIONALBACKGROUNDSOFCITYDEVELOPMENTANDCOMPREHENSIVEPLANNINGBUTNOWTHEBACKGROUNDISCHANGED,THECITYISPLACEDINAMOREOPENINGCITYNETWORK,ANDTHEEFFECTSOFMARKETWILLBEMOREOBVIOUSTOFITTHENEWDEMANDSOFCITYDEVELOPMENTANDCOMPREHENSIVEPLANNING,ITISNECESSARYTOMAKEANEWDEVELOPMENTOFURBANSPATIALSTRUCTURESTUDYMOREOVER,ITISESSENTIALTOSTUDYANDDISCUSSTHENEWMATTERSTHATAREBROUGHTBYNEWCONDITIONSONTHEBASEOFTHEAPPRAISEMENTSOFTRADITIONALSTUDYABOUTTHESPATIALSTRUCTUREOFINURBANPLANNING,THEPAPERINDICATESTHENEWFRAMEANDWAYOFTHINKINGOFFUTURESTUDIESTHEFOCUSESOFNEWTHEFRAMEINCLUDEFOURASPECTSTHERULEOFHISTORICALDEVELOPMENTS,THEPLANNINGOFZOOLOGICALSPACE,THESTUDYOFSOCIALANDCULTURALSPACE,ANDTHECONCEIVINGOFURBANGROUPSPACEINCHAPTER5,THISPAPERSTUDIESTHEURBANSPATIALSTRUCTUREOFNANCHANGCITYATFIRST,ITANALYZESTHEHISTORICALDEVELOPINGPROCESS,DEVELOPINGRULES,INFLUENTIALFACTORSOFNANCHANGCITYSECONDLY,FROMTHEPOINTOFECOLOGY,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PRESENTZOOLOGICALSPACEABOUTNANCHANG,ITORGANIZESTHEZOOLOGICALSYSTEMORNANCHANGCITYTHETHIRD,ITANALYZESTHEACTUALITYOFINHABITANTSPACEINNANCHANG,ANDTHEINFLUENCEOFWHATTHEDIFFERENTIATIONOFSOCIALAREASHASAFFECTEDONTHESPATIALSTRUCTUREOFTHECITYTHEFOURTH,ITINDICATESTHATITISNECESSARYTOMAKEUPAMETROPOLISSTRUCTUREABOUTNANCHANGINTHEFUTUREFINALLY,ONTHEBASEOFTHOSEANALYSISES,THESTUDYPLANSTHEURBANSPATIALSTRUCTUREOFNANCHANGCITYKEYWORDSURBANSPATIALSTRUCTUREURBANCOMPREHENSIVEPLANNINGNANCHANGCITY目录前言1一、问题提出2(一)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背景21、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22、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33、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44、居民人居环境质量要求提高4(二)论文框架5二、相关研究综述7(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7(二)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8(三)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10(四)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11三、已有理论与研究框架14(一)历史演变过程研究14(二)空间结构比较研究16(三)城市发展方向研究16四、本文思路与框架19(一)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191、历史时期划分192、历史演变规律概括193、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分析20(二)城市生态格局分析201、生态格局现状分析212、生态格局保护与设置213、生态格局对空间结构的影响21(三)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211、社会空间研究222、文化空间研究23(四)城市区域结构分析25五、南昌市空间结构实证研究27(一)历史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27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期28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概括303、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32(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351、生态环境背景352、斑块353、廊道364、组团空间37(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381、人口分布与密度382、职业构成分析393、受教育程度分析394、居住条件分析40(四)都市区结构研究411、核心区422、城市片区423、城市组团424、卫星镇43(五)南昌市空间结构研究441、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442、城市干道系统组织443、城市功能区重组45六、结论与讨论48参考文献49后记54图录图11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图12利润空间界面图21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研究方法图22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图23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25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图25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图26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图31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图32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图33宿迁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图34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图35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用地评价图图41维特鲁威理想城方案图42SAVANNAH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图43汉长安“斗城”形状(效大、小熊星座)图44考工记中的王城图图45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演化图谱图51南昌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图图52南昌民国初年至今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图图53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图图54南昌市土地基准地价分等图(综合、居住、商业、工业)图55南昌市域自然生态廊道规划图56南昌都市区自然生态廊道规划图57南昌市居民人口密度分析图58南昌市居民职业构成分图59扩展中的南昌都市区图510南昌都市区空间结构示意图图511南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图表录表31福安市主要I、II类城市用地分布表(公顷)表512000年南昌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情况表(人)表522000年南昌城市居民居住情况表(户)表53城市发展方向分析评价表前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也是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城市发展历史基础、城市建设用地评价与发展方向选择、以及城市功能区布局等的理论框架之上,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然而随着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居民人居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和方法需要变革和创新,为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提供更科学、更具弹性的空间结构,从而引导城市有机增长。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以南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专题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试图就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一、问题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制度与理念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影响,城市规划不仅过去一直是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延伸与落实,而且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许多内容与研究方法仍然深深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均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别长期制约和影响了城市空间布局的诸多方面,城市空间结构同时也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1985年中国城市开始经济体制变革,尤其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顾朝林等,1999),突出体现在城市发展动力、空间特征、建设速度、区位选择等多个方面(王颖,2002;董昕,2001)。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空间结构的研究也较早地进行了创新与改革。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和城市化地域的快速增长,影响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应对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总结过去20年来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研究,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背景1、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系统与全球金融和全球市场相连接,制造业发生全球性转移,导致了全球性生产和全球市场的扩展,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外来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因素,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产性服务业(财政、法律、咨询、会计和广告公司)增长迅速,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相继产生(顾朝林,2002);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组给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虽然90年代末东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目前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恢复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特别是中国,虽受金融危机的波及经济发展速度有短期波动,但仍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WTO的宗旨是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生产的跨国一体化,WTO规则正在取代国家的规则。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格局,我国必然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步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和方法也需要相映的变革和创新。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建设是建立在单位制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是由一个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封闭单位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武进,1990)。这种空间割据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杨贤智,1987),概括起来,主要有(1)城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大,土地利用率极低;(2)忽视城市旧城区的改造;(3)破坏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平衡等等。1985年以来的城市改革,首先实施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通过土地价格机制来控制城市土地使用的严重浪费。其后,引入城市土地市场机制,调控城市土地开发方向与数量,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就是城市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居民意愿和区位偏好等,都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制度进一步向市场经济接轨,西方市场制度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将逐步在中国城市中有所体现。诸如在自由土地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用一组地租竞价曲线加以表示(KNOX,1982,唐子来,1997)(图11)。ALONSO(1960)运用地租竞价曲线对城市内部居住空间进行解析后得出居住空间的分异主要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边缘,而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中心。在工业区位方面,西方学者对企业最佳区位的考虑不仅涉及成本要素,还包括收益要素,形成了总成本曲面和总收益曲面构成的利润空间界面(THESPATIALMARGINTOPROFITABILITY),认为企业可以赢利的空间区域范围不只限于最大利润的某一区位(唐子来,1997)(图12)。对城市中公共设施的选址,最大利润原则就被最大福利原则取代。图11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图12利润空间界面(资料来源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6期)3、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1980年代,我国学者许学强(1989)和薛凤旋(1995)等曾对广州和北京的社会区分析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他们的研究来看,社会主义的城市也存在社会极化现象,但其影响因素既不是种族隔离,也不是经济收入的高低,而主要是历史因素和当时的土地功能及住房分配制度,而且这种社会区不是自发形成的,往往规划决策起决定性作用。近十多年来,中国处在社会和经济制度转型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居民的家庭收入也开始分层,职业构成(高薪、低薪、失业、下岗等)也发生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阶层的人口,开始有规律地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区位,其中包括城市贫困人口逐渐聚集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区域”,城市社会极化现象进一步加剧。4、居民人居环境质量要求提高1986年的温哥华联合国环境会议隆重提出重视全球人居环境的问题,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有关人居环境的八方面内容,全球学术界理论界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作为一个不断膨胀的人类聚居环境,其发展演变所带来的尖锐复杂的人居问题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周向频,1995)。如何实现土地利用和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的有机协调,已成为未来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二)论文框架本文在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进行总结、评价的基础上,以南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了新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框架。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了以往我国城市规划的许多内容与研究方法。然而,随着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居民人居环境要求的提高,城市发展的内部部条件、外部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其次是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是对已有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归纳与评价。提出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历史演变过程研究、空间结构比较研究、城市发展方向研究。第四是在上述研究的背景与理论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城市生态格局分析;城市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城市区域结构分析。第五是以南昌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规律,以及形成这一演变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生态格局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空间结构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作用;从区域角度构建以南昌市区为中心的都市区结构模式,并对南昌都市区的规模、空间结构发展做了相应研究;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南昌城市空间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文章对本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总结与讨论本文提出了新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框架,对当前我国不断发展的城市总统规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并延续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良好局面,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研究背景已有研究框架理论基础本文思路与研究框架实证研究历史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都市区结构研究南昌市空间结构研究结论与讨论二、相关研究综述(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传统领域(许学强,2001;周一星,1999),但由于城市现象的复杂性、城市要素的多样性和城市发展的运动性,要清楚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并不容易。从其本质的内涵来看,它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物质组成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也不只是指某一时刻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包含有一系列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一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研究角度出发,对其概念的理解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领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动力机制、概念解释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根据早期富勒(FOLEY,1964)、韦伯(WEBBER,1964)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构建,城市空间结构包含了空间与非空间两种属性,包括了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是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伯纳(BOURNE,1971)又将系统理论的语汇引入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解释中来,认为它不仅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它们的构成机制也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外,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蔡平(CHAPIN)与凯塞尔(KAISER,1979)则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活动体系、土地开发体系和环境体系三种主要体系在时空中的持续(朱喜钢,2002);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则是“阶级”和“种族”等社会关系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HARVEY,1973;BURGESS,1928)。我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展,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9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剧烈变化,更是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作了界定(武进,1989;胡俊,1994;吴启焰,2001;顾朝林等,2000)。其中,顾朝林等(2000)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即是主要从空间角度来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网络在理性的组织原理下的表达方式。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达方式,包括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内容,它反应了城市空间形态(SPATIALFORM)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SOCIALPROCESS)之间的相互关系(HARVEY,1973),是由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共同组成的空间系统。(二)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张庭伟,2001),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演化的动力和表现方式必然也将受制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力量与方式(顾朝林等,2000)。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延续的综合特征。根据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座落在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地表上的(武进,1989),因此,城市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如地处峡谷地貌的城市多呈带状空间结构(如兰州),地处平原地貌的城市多呈块状空间结构(如沈阳、无锡),地处丘陵山地地貌的城市多呈分散城镇空间结构(如福安),地处地震高烈度地区的城市多呈分散多元片区城市空间结构(如宿迁)。历史发展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现状既是原有空间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累积,也是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基础。众多学者对北京、合肥等城市空间拓展过程的研究也表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是一个历史的、延续的过程。交通区位条件从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或集中来看,城市中相对交通条件优越、可达性高的节点在空间上比较集中,城市就会呈现集中紧凑形态,反之则呈分散形态(武进,1990);从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来看,城市的扩展总是趋向于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方向,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往往还表现出沿主要交通线轴向推进的特点(胡海波,2002)。城市沿交通轴线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开发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延伸之基本规律(周一星,1996)。城市职能类型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职能的空间载体和实现形式(张水清等,2001)。交通枢纽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因交通枢纽的结构和平面配置特征而具有特殊性,如铁路枢纽城市大多沿主要铁路线延伸,呈现带状空间结构;港口城市受中心城区与港口布局关系的影响,呈现单城带状、带状群组、双城(如连云港)等空间结构。风景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受风景区与主城区位置关系影响,往往呈现带状群组、块状群组等群组空间结构(武进,1989)。矿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受矿产资源条件、对外交通联系条件影响,往往具有较大的活动半径和较为复杂的群组空间结构(如大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方面内容,其大小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活动半径和主要设施规模,同时还制约着城市的交通方式、道路网结构等,因此,不同规模的城市所具有的空间结构也是不相同的。大城市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空间结构,而小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比较简单(武进,1989)。世界人居中心(HS)采用ELS(EKISTICLOGARITHMICSCALE)分类法对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关性研究结果也表明,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形态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土地使用机制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一切城市活动的基础,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武进,1989)。不同的土地市场机制决定了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财产关系等城市深层次结构的存在和发展。发展政策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和有关政策,因而各个时期的政策和计划都不同程度地会促进或抑制城市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武进,1989)。特别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关于城市建设投资等方面的各项政策、经济管理决策、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等的变化,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划的引导城市规划控制作为国家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在引导和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对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设施规模等的直接规划控制,还是通过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得以实现的间接规划控制(王国恩,1996),都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三)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为了揭示城市空间结构本身所表现的意义和蕴藏在表象中的重要规律,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多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寻(COLE,1960;RICHARDSON,1961;GIBBSJP,1961;LEEDR,1970;武进,1989;唐子来,1997;林炳耀,1998;顾朝林等,2000;肖笃宁等,2001)。其中,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历史法、文献分析法、考古分析法、访问调查法;对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研究方法有极点法(THE“SUMMIT”APPROACH)、等高线法(THE“RIDGE”APPROACH)、网络法(THE“NETWORK”APPROACH)、相互作用法(THE“INTERACTION”APPROACH)、密度法(THE“SWARM”APPROACH)、“面等级体系”法(THE“AREAHIERARCHY”APPROACH)、“栅格”法(THE“GRID”APPROACH)、系统动力学法(THE“DYNAMIC”APPROACH)(图21);在研究中引入计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有形状率(FORMRATIO)、圆形率(CIRCULARITYRATIO)、紧凑度(COMPACTNESS)、椭圆率指数(ELLIPTICITYINDEX)、放射状指数(RADIALSHAPEINDEX)、延伸率(ELONGATIONRATIO)、标准面积指数、城市布局分散系数和城市布局紧凑度等方法;此外,随着人们对城市空间结构中社会结构的日益关注,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多变量统计方法(MULTIVARIATESTATISTICALMETHODS)、主因素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等。图21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研究方法20世纪末,为解决城市发展演变所带来的日益尖锐复杂的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中来;此外,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进步,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研究手段。(四)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学者们开始对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进行探索(顾朝林等,2000)。1949年,迪肯森(REDIKINSON)提出城市中心向外按中央地带、中间地带和外缘地带(或郊区地带)发展的三地带模式。1963年,塔弗(EJTAAFFE)、加纳(BJGARNER)和蒂托斯(MHTEATOS)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22)。1967年,麦吉(TGMCGEE)在大量殖民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南亚港口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模式(图23)。1975年,洛斯乌姆(LHRUSSWURM)提出了将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视为统一体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24)。1981年,穆勒(MULLER)将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扩展到日益郊区化的大都市地区,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图25)。图22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图23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24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图25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空间增长已由当初的集聚增长转向了空间扩散,当今世界各国大城市空间扩散一般呈现两种趋势(顾朝林等,2000)一是城市由同心圆环状向外扩展模式转变为轴向扩展模式(如沿城市基础设施轴线形成工业走廊、居住走廊和综合走廊等城市发展轴线);二是城市由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向多中心发展(如卫星城建设、开发区建设和城市郊区化等)。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受土地私有化、土地市场化与社会阶层分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我国城市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政策等的特殊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的是以不同功能区为基础的有计划配置的组合模式。根据城市的特性、发展规模、地理环境、区位条件等的差异,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又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类型。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衍生及类型分异大致可划分为7类(顾朝林等,2000)(1)集中块状结构类型;(2)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型;(3)连片带状结构类型;(4)双城结构类型;(5)分散型城镇结构类型;(6)一城多镇结构类型;(7)带卫星城的大城市结构类型。图26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三、已有理论与研究框架在我国过去20多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中,合理、高效、持续成长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总体规划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经历1980年代初、1980年代末、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初期(目前)四轮规划高潮,历经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均有巨大的进展。城市规划的理念不断更新,从经济计划的执行到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龙头,从以生产为主到追求良好的人居环境,从“刚性”到“弹性”,从城市到区域,从地方到全球等等。与此相对应,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演变规律的总结、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分类等等。但就城市总体规划而言,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更加注重应用性,更加注重研究制定合适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为城市发展方向研究、用地布局规划服务。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较好的继承发展特点,因此总结我国近期(2000年前后)开展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状况就可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根据归纳,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演变过程研究、空间结构比较研究、城市发展方向研究等几个方面。(一)历史演变过程研究历史演变过程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与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在北京、合肥、宿迁、常熟等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都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方修琦等,2002;胡海波,2002)。从历史演变中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规律、扩展的动力因素等,以期对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与规划有所借鉴。解放前1960年代19801990年代图31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资料来源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明万历年间1970年末2000年末图32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资料来源胡海波,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城市规划,2002年第4期)1985年1995年2000年图33宿迁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资料来源宿迁城市总体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纵观合肥、常熟、宿迁等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的历程,研究发现其发展受水陆交通、行政区划、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非常突出。(二)空间结构比较研究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是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为规划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城市合理高效的空间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对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用地结构比较研究,通过与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比较,指出现状城市用地结构的不合理性;二是交通结构比较研究,通过对城市交通条件的分析,指出现状城市道路、交通方式、交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城市建筑景观比较研究,通过对城市中建筑质量的分析,指出现状城市建设密度、旧城改造、街道立面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比较研究,通过对城市生态质量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指出现状城市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三)城市发展方向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李德华,2001)。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尤其关注城市发展方向研究。对城市发展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对外交通主要联系方向的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用地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在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地貌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对工程地质的要求,在保护耕地、不损害城市生态绿地的前提下,对规划区内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指导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中心城的用地依据不同的建设条件,被划分成了四大类,六小类。又如在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对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城市一、二类建设用地的已建量和建设储备容量(图34,表31),清晰地表明了城市未来的主要用地选择方向。又如宿迁市地处我国东部郯庐地震断裂带,市区内初步探明有10条地震断裂,属于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城市之一,故在城市发展方向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城市抗震防灾的要求(图35)。表31福安市主要I、II类城市用地分布表单位公顷用地类型总量老城区赛甘片湾下片I类用地4800100023501450II类用地18801603201400已经建设用地123578137084建设用地容量544537923002766(资料来源福安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图35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用地评价图(资料来源宿迁城市总体规划,图34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资料来源福安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由于城市空间的扩展总是趋向于对外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因此对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联系方向的研究,是研究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重要基础。在宿迁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是沿宁宿高速公路、徐宿淮高速公路、洋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联络线与南京、上海、徐州等城市。因此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沿宁宿高速公路向南发展,其次是向西、向东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向北发展。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沪宁铁路沿线的城市由于受上海、南京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以及沿交通走廊综合性、区域性、集成化交通体系的吸引,城市发展基本呈沿交通线发展、蔓延的态势,城市形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橄榄”型。后来由于区域交通的网络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区域的南北向交通大大加强后,城市的发展方向也随之做出调整,至21世纪初期沪宁沿线城市空间结构与1990年代中期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本文思路与框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全球化、产业重构、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对我国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模式本文结合对南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证分析,认为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应加强历史演变规律、城市生态格局、城市社会和文化空间结构、城市区域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建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框架。(一)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现状既是原有空间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累积,也是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基础。众多学者对北京、合肥、宿迁等城市空间拓展过程的研究也表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是一个历史的、延续的过程。在今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除了要对其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描述外,还应逐步加强对其演变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历史时期划分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呈现出明显的“年轮”增长特点。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展期后,会逐渐进入缓慢增长期,甚至是停滞发展期,但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高峰的到来,城市空间的扩展也会随之迎来新一轮的高速扩展期。对城市不同演变时期的科学划分,将有利于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总结和不同时期主导影响因素的分析。2、历史演变规律概括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推进并非完全以同心圆圈层式方式生长,有些大城市往往表现出指状生长充填蔓延这样一个循环的多次往复过程。由于我国城市增长的空间过程主要在于城市蔓延、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建设,空间扩展主要有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形式,所以空间增长一般呈现圈层式、“飞地”式、轴向填充式、带形扩展式四种形态特征。具体城市具体分析,不同城市的发展因受不同因素影响的作用不同,其演变过程和规律也不尽相同,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结构日益复杂,由单一集聚走向集聚与扩散同时并存,已成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普遍规律之一。概括而言,我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具有从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形态、轴向发展形态乃至最后形成带状增长形态的发展规律。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正确判断城市现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今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选择和功能布局奠定础。3、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可知,由于其演变过程中所受的是来自城市内部和外部各种经济、社会力量作用的综合作用,因而其演化的动力和表现方式必然也将受制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与方式(顾朝林等,2000),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的因素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的某一城市而言,因其特殊的自然、人文背景和特殊的发展过程,因而在不同时期受到的主导影响因素也不一样,正确而详实地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在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后果,结合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将对分析预测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作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城市生态格局分析在当前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中,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当地土壤、水分、大气、地表植被等自然因子的分析,研究其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限制、引导作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城市所处自然环境中的各项因子分析数据为重要参照指标,对城市地域范围内影响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城市自然生态格局将成为今后分析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概括起来,在今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空间结构自然生态格局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生态格局现状分析与当前对城市自然背景现状分析不同,景观生态学角度的自然背景现状分析将其描述为基质、斑块、廊道三种要素。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基质即是城市所处的周边环境,斑块则是基质环境中的块状异质景观,廊道简单地说就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对城市生态背景要素的分析是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保护与设置的基础。2、生态格局保护与设置保护是指要对城市基质环境和自然斑块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人为的破坏和建设用地的占领,实现城市与周边自然的融合和物种的多样性。设置是指对城市中零乱、破碎的自然斑块和生态绿地进行有机整合,以构建完整的、系统的城市自然生态格局。这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中对自然背景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3、生态格局对空间结构的影响景观生态学角度的城市自然生态格局研究,不仅对城市自然背景要素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还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整合研究,将能够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保护城市内部和周边自然的融合,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三)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早在20世纪中叶,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而对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自城市建设开始就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几乎还处于空白,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研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确定和城市内部功能区的组织上。近十多年来,中国处在社会和经济制度转型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加快,随着居民家庭收入、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等差距的拉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加强对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已迫在眉睫。1、社会空间研究城市社会空间主要是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共同的研究传统。城市贫困空间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的一部分,也一直得到地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重视。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派最早以社会生态学方法对城市贫困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后来,伯吉斯提出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ZONEMODEL),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下层阶级居住空间(BURGESS,1925)。霍伊特(HOYT,1939)通过对住宅租金的研究,发现美国城市低级住宅区不完全呈同心圆状分布,随着高收入阶层的外迁,低收入阶层也可能搬入被弃置的原高级住宅区,形成扇形模式(SECTORALMODEL)。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HARRISANDULLMAN,1945)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核心模式(MULTIPLENUCLEIMODEL),即城市具有两个以上的市中心,城市低级住宅区可能围绕中心商业区,重工业区等多核心分布。然而,这些模式也并不适用所有西方国家(BADCOCK,1984)。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马克思主义结构学派抨击新古典主义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来分析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人文地理学家和建筑学家也随之用“场所”代替传统的“空间”概念,将人们创造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体验和需求引入到了空间概念之中,这也标志着城市空间研究从物质形态向社会主体人的转变(LYNCH,1960)。随着社会民主化和市民化进程的演进,城市空间的社会化愈益明显,公共空间成为城市规划者和城市研究关注的焦点,开始研究城市空间环境的“路径依赖”(LOFLAND,1985)。马丘比丘宪章(1977)也提出将空间规划、社会规划和经济规划结合为一体的设想。后来,舒尔茨罗伯(ROBSHIELDS)的“空间化实践THEPRACTICEOFSPATIALIZATION”及其边界、门户、重心和分化四大策略(SHIELDS,1991),曼纽卡斯蒂尔(MANUELCASTELLS)的流动空间定义(CASTELLS,夏铸九、王志弘等译,2001,)都对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最近,米歇尔又将空间、场所和信息城市的发展连接起来(MITCHELL,1997)。总之,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理论和学派如雨后春笋,不一而足。概括起来,主要有生态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空间分析学派、后现代主义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等(顾朝林,2002)。国内关于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起步较晚(顾朝林等,1998),王均等在1999年对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进行了研究(王均等,1999),吴文涛(2000)也从人口分布的角度对近代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电子商务平台产品展示与销售服务合同
- 2025版融资担保合同示范文本深度解读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股权抵押担保合同
- 2025版时尚品牌服装代理销售合同模板
- 大班教师育儿知识培训课件
- 大牌商务服装知识培训课件
- 大火自救逃生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设计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教案
- 大气的力量课件
- 大气室内设计知识培训课件
- 四川省蜀道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2030军事通讯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培训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骨科康复
-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四则运算500道
- JJF 1183-2025 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
- 2025年新《公司法》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电厂消防培训
- 农产品加工可行性报告
- 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培训
- 基于谷歌云视觉自动图像标注技术的多模态语料库开发与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