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选题缘起】3【文献综述】3【内容提要】4【关键词】4【引言】4学衡派思想起源探索4第一,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7第二,学衡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士子精神9第三,一战以来欧美思想界的反思11第四,学术话语权争夺的影响12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14第一,正确认识思想论争15第二,文化的论争需要的是彼此的接纳,而不是二元的对立15第三,正确面对今天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浪潮17第四,对保卫人文学科的思考17【结语】18【参考文献】18是真为学自有衡学衡派思想起源及与新文化运动论争初探【选题缘起】“学衡派”作为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一个思想流派,一直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说其特殊,首先是因为它是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刻高擎文化保守主义大旗的派别,也因此遭受了当时学界的诸多口诛笔伐;其次是因为这个被许多人认为是“复古守旧”的派别却主要由一群海归博士组成。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迅速向西方靠拢的一次文化运动,如果遭受传统中国学者的批评阻挠并不会让人惊异(当然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批评也足够犀利),相反,如果没有遇到这些人的抵抗反倒会引发人们的怀疑。可学衡派诸公却大多是留学有成的洋博士,他们接触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也是靠着西方文化发达起来,按照常理应该支持新文化运动,可他们不仅不支持,还表现出强烈的反对,令人不解。而当四面八方的责罚扑面而来时,他们依旧信念坚定,令人十分钦佩。因而,学生选取学衡派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力求探究学衡派思想兴起的原因;笔者还拾取了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片段,借以阐述笔者对学衡派、新文化运动之间论争以及普遍意义上的思想论争的一些想法。【文献综述】由于新文化运动在我国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作为其对立面的学衡派长期为人忽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港台地区的学者开始首先研究学衡派的特殊文化价值,并出版了一批专著。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松动和思想的解放,大陆学界对学衡派思想的认识也有了质的转变,一大批学者开始研究学衡派,研究学衡人,并得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积极评价,这对我们全面了解学衡派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研究学衡派的名家,包括李欧梵、李怡、旷新年、沈卫威等人,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研究学衡派,对学衡思想的重新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对学衡思想的研究主要基于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学衡派诸学者三个层面。笔者从一些材料入手力图分析学衡派兴起的原因,并从反思角度介绍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论争,愿能有所裨益,笔者能力水平有限,不当浅薄之处,请读者斧正。【内容提要】本文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中国的“士人”精神、一战后欧美文化的反思、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四个方面分析了学衡派思想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通过一些史料的搜集,提出笔者对于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间思想论争的一些思考,着重强调了对概念的界定和对思想的正反全面认识。【关键词】学衡派学衡新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思想论争【引言】学衡派作为五四时期与新文化运动进行论争的著名流派,长期以来曾受到世人的不公正待遇。今天,当人们对学衡派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的时候,去了解学衡派思想的起因,去了解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对于更好的认识学衡派思想,对于更好地进行中国文化的重建,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学衡派思想起源探索何为学衡派在全文的开头,我觉得十分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本文研究的目标问题,如果这个概念理解错误了,对于学衡思想的把握也就难免偏颇。人们听到学衡派的说法,一个先验性的认识就是学衡派即以学衡杂志为核心的作者集团,然而,严格地说,这个概念并不十分准确。其一,学衡派在历史上,并不只有学衡这一本杂志,而是拥个刊物的集合。当代学者沈卫威认为,在五四运动时期,也存在一个“学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以学衡为中心,共有7本刊物宣传介绍学衡派的思想。除学衡外,还有同在东南大学创办的史地学报文史学报,和学衡派有一定关联的国学丛刊,中央大学的国风,后来吴宓在清华大学主持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以及浙江大学的思想与时代,这些存在时间或长或短的刊物也都发挥过一定作用,与学衡一起,共同组成了学衡派的阵地。其二,为学衡撰稿的人即为学衡派的人,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学衡刊物前后坚持了将近十二年,期间为学衡撰过稿的人多达一百多位,即使是经常性撰稿2篇之上的作者也多达六十多位,然而,仔细考究,我们显然不能把他们通通算作学衡人,因为,学衡杂志作为一种文学期刊,不只有关于文化方面的论著,更多是一些学术性的作品,以王国维先生为例,他曾先后为学衡撰文19篇(其中包括一篇遗著黑车子室韦考刊载于学衡第60期),学衡杂志也为王国维先生出版过纪念专刊,即1928年7月第64期杂志,王先生与学衡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然而,详细查看一下王先生所撰文章蒙文元朝秘史跋辽金时代蒙古考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等等,不难看出,这些文章与学衡派所宣扬的新人文主义没有任何的关联,为纯粹的学术著作,如果非要和学衡派拉上一点关系,也只能说这些文章是学衡的理念“昌明国粹”的产物,因此,王先生只不过是学衡的一个丰产的撰稿人而已,却决不能认为他就是学衡派之人,他的观点固然和胡适等人有所不同,但也绝非与新人文主义一路。所以,笔者认为,对学衡派的界定,不能简单以学衡杂志和撰稿人为限,而要进一步区分思想层面,只有真正借助学衡的理论阵地并表达了学衡思想的人,才算作是学衡派之人。那么学衡派真正以组织的形式存在过吗,答案是否定的。除去在学衡创刊之时有12位东南大学(后来的中央大学也即今天的南京大学)的学者每人出资100元这个集资活动外,学衡派再也没有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仅仅是依靠学衡做着笔墨上的交流。以后,学衡派又出现了许多的分裂,梅光迪、邵祖平等人相继与主编吴宓发生矛盾,更使学衡派难以为继,因此,准确地说,学衡派只能算是一个具有共同理想的学人的松散联合,只是广义上的学派。那么,学衡派又有哪些“学衡人”呢,依据上文提到的标准,主要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汤用彤、刘伯明、张荫麟、贺麟等人,他们多为留学归国的学子,又对新文化运动不满,其中梅光迪、吴宓、汤用彤等人又皆为西方人文主义学者白璧德教授的学生,可谓同出一门,这也奠定了学衡派与白璧德人文主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总体上将,学衡派是由留学(主要是留美)归国的学者组成的。学衡杂志虽然不是学衡派唯一的阵地,但毕竟是学衡派最为重要也占据绝大比例的阵地,因而,学衡是今日学人研究学衡派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衡杂志做简单的介绍。学衡杂志是研究学衡派的重要参考,从很大意义上来讲,“学衡派”并不足以称作一个派,因其成员在组织乃至思想上的联系都很有限,后来甚至出现了反目成仇的现象,但是学衡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比之于莫须有的“派”,这本杂志更可作为研究的借鉴。学衡创刊于1922年1月,由上海中华书局承印发刊。1922年1月至1926年12月,学衡以月刊形式刊行了60期,1927年停刊一年,1928年1月复刊,以双月刊印行,至1929年11月,出版了第61一72期,1930年再度停刊,1931年1月以后,时出时断,至1933年7月又印行了73一79期这二年半共印行7期,1933年7月以后,学衡杂志与中华书局停止合作,正式停刊。学衡自1922年1月至1933年7月,历时近11年,先后共发行79期。在整个发行期间,虽有过几次小的改动,但绝大部分时间吴宓担当了主编的责任。他不仅负责编辑,更负责杂志的刊行,甚至借债也在所不惜,学衡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出至第79期,前后坚持12年之久,吴宓居功至伟。学衡杂志并不只是一本思想性的杂志,它同时或者说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本学术性的杂志。学衡杂志主要分为通论、述学、书评三个部分,书评从第13期开始,便出得不再连贯,经常只有通论、述学两个部分,1923年2月第14期杂志曾出现过一次理学栏目,介绍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但日后未再续刊,在此不做赘述。在三个主要部分中,通论部分文章主要阐述作者对于文化的总体观点,这一部分文章集中体现了学衡派作者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也集中在这一部分;述学部分则是杂志的纯学术部分,与思想领域关系不是很大,主要刊发作者研究历史、文化、诗词的一些成果,一些译作和旧体诗歌也时常刊登在此,体现了学衡派的人文主义倾向;书评部分与今天的读书评论则无很大差异。总体上来讲,这些文章可以分为四类批判新文化运动的文章、翻译介绍新人文主义的文章、关于文史哲方面的专门论文、旧体诗词,其中前两类作用最为重大。在这些准备性的介绍之后,我们来探讨学衡派思想出现的原因。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归根结底与思想家自身以及思想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探究学衡派的思想根源,亦应从此着手。第一,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上文谈到学衡派多位主力都是白璧德先生的弟子,而他的思想也多次直接反应在学衡派的文章之中,因此,它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学衡派的产生可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在学衡派短短的72期之中,专门介绍白璧德的文章就曾在8期中出现过,占了逾十分之一,而与人文主义直接相关的期数更多达11期,学衡派与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密切联系可见一斑。白璧德何许人也,竟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18651933年),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代顿(DAYTON),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文学评论家和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在19121933年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授,讲授法国文学。他的著作包括文学与美国大学(LITERATUREANDTHEAMERICANCOLLEGE)(1908年);新拉奥孔(THENEWLAOKON)(1910年);卢梭与浪漫主义(ROUSSEAUANDROMANTICISM)(1919年);民主与领袖(DEMOCRACYANDLEADERSHIP)(1924年)等。他反对浪漫主义,相信伦理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具有回归清教传统的守旧的道德文化观,这使他既反对卢梭式的浪漫主义,又以健全的人性作为精神上的阪依,试图从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中追寻一种现代意义的开掘。白璧德的理论只限于当时美国哈佛大学的学院圈子里,根本无法抗衡风起云涌般的实用主义、行为主义。但是,他却在中国留学生中招引一批忠实的信徒,使其思想在中国文学的批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11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第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何为人文思想呢在西方,人文主义是与神学主义、自然主义相对存在的。许多著名的哲学家都倾向于视“人文主义”为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因为,“在古希腊,这种萌芽最先发展成为一种对于人和世界的理性态度。”2后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有了“人文主义”的称呼,并且也被认为是有人性化的学问。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学者也出现了“在他能够适当运动他的自由之前必须加以驯化”3的观点。这也正是阿诺德和白璧德等新人文主义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白璧德在重新强调人的“标准法则”时说“与所有伟大的希腊人一样,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人是有两种法则的产物他有一个正常的自我,即冲动和欲望的自我;还有一个任性的自我,这一自我实际上被看做是一种强制冲动和欲望的力量。如果人要成为一个人性的人,他就一定不能任凭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泛滥,而是必须以标准法则反对自己正常自我的一切过度的行为,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感情上的。这种对限制和均衡的坚持不仅可以正确地确定为希腊精神的本质,而且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古典精神的本质。”4这段话不仅明确表现出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人的内在道德的重视,也突出了古典思想在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中,他还直接反对对“物的法则”的过渡强调,而要重新证明“人的法则”。他认为,“人的生活经验分为三个层面自然主义层面,人道主义层面和宗教层面”;并且认为“儒教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诲也是一致的。而且总的来说与自希腊以来那些宣布了礼仪和标准法则的人也是一致的。若称孔子为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是显然对的”5。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新人文主义思想是具有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它的核心特征是尊重人性,但在尊重人性的同时要兼顾人的本性,因而要以传统的道德来制约人的欲望。白璧德还指出“相对于人道主义者而言,人文主义者感兴趣的是个体的完善,而非使人类全体都得到提高这类空想;虽然人文主义者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同情,但他坚持同情须用判断加以训练和调节”,“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在同情和选择两者间保持着一种正确的平衡”6。这种平衡,实际上也即2冯赖特,知识之树(陈波等译)第9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威尔杜兰,文艺复兴第105页,东方出版社,20034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孙宜学译)第101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孙宜学译)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美国人文杂志社编,人文主义全盘反思第5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自由与秩序之间的某种均衡,白璧德的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内一致性,也就不难理解梅光迪所言“白璧德忠于孔子,孔门弟子忠于白璧德”7的说法了。白璧德不仅自己阐发这些思想,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付诸行动。他强调“今天,需要捍卫人文学科不受到自然科学的侵犯,正如曾经需要捍卫它们不受到神学的侵犯那样”,“激进分子曾使用一些理论来攻击人文主义传统,人文主义者必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直面对手并清晰阐述自己的信念,这样他也许会在那些并不直接对其普遍性论证感兴趣,但却本能地具有良好判断者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支持。”8白璧德先生的这些观点,不仅从理论层面为学衡派提供了思想资源,也在精神层面极大鼓舞了这群年轻人,梅光迪、吴宓等人倍受激励。梅光迪更是在留学期间便与胡适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梅光迪是学衡派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于1911年自清华学校赴美留学。1915一1917年间,“他在美国西北大学一哈佛大学学习时,同胡适展开了有关文学的文言与白话的死、活之争,以及白话入诗的辩论,把胡适逼上梁山,并诱发了故国的文学革命。梅光迪是极力反对胡适的新文学主张的。可以说,他是胡适早期酝酿、讨论过程中文学革命主张的主要反对者。矛盾的对立与发展,却促使一方由最初的改良之动议,到革命之举。”9而1922年以后,这种斗争则主要反映在了学衡杂志之上。学衡杂志“昌明国粹”的宗旨也直接贯彻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直到1946年10月,吴宓在接受中央日报的采访时,仍表达了自己对新人文主义的坚守,“予半生精力,瘁于学衡杂志,知我罪我,请视此书。大体思想及讲学宗旨,遵依美国白璧德教授及穆尔先生之新人文主义。”10由上可见,白璧德先生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于学衡派思想的兴起,不仅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根源,同时也是现实的精神动力,对于学衡派思想的存在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7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8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张沛、张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第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0李继凯、刘瑞春,追忆吴宓第46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二,学衡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士子精神中国的学者,向来不缺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有学者研究说,中国是一个没有贵族文化的国家,这个观点笔者基本认同,但是中国绝对是一个有着悠久“士”文化的国家。何谓士,有着对国家社会的强烈热忱、有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有着对道义伦理的谨慎坚守的人可谓士。中国从来不缺少士,梅光迪、吴宓等学衡人从一个侧面看便是士的突出代表,他们身上的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士子精神也是学衡派思想得以兴起的强大动力。学衡创刊伊始便指明了杂志的宗旨及体裁、方法“一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二体裁及办法甲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乙本杂志于西学则主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庶使吾国学子,潜心研究,兼收并览,不至道听途说,呼号标榜,陷于一偏而昧于大体也。”11从这份类似学衡派纲领的重要文章中,我们看不到丝毫谋私之心、为己之意,看到的倒是一颗颗拳拳赤子之心。这不仅仅是口号,更切实的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在创刊伊始之际,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经费。创刊费是靠几位教授每人出资100元凑起来的,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听到这个消息后,曾表示愿意捐资1000元用于杂志刊行,但为了保持杂志的独立经济地位,吴宓等人婉言谢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们办刊并不是为了增加知名度,而是一心为了挽救中国文化,尽管这可能是他们一厢情愿的,但是这种宁做“孤光一定萤”的做法着实令人钦佩。1918年8月初,梅光迪与吴宓“屡次作竟日谈”,对此,吴宓日记记述道“梅君慷慨流涕,极言我中国文化之可宝贵,历代圣贤,儒者思想之高深,中国旧礼俗,旧制度之优点,今彼胡适等所言所行之可痛恨。昔伍员自诩我能覆楚,申包胥曰我必复之,我辈今者但当勉为中国文化之申包胥而已。”12申包胥是春秋末年楚国忠臣,面对国家危亡时刻,他跪哭秦王七日,终于感动秦11吴宓,学衡杂志简章,学衡第1期12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第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王出兵救助楚国。而梅光迪早年与胡适亦为好友,他的这番话也表明了他为维护传统文化的决心。吴宓听后也十分感动,当即表示“宓当勉力追随,愿效驰驱,如诸葛武侯之对刘先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3吴宓先生的女儿吴学昭也谈到“父亲说,诸君多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对西方文化也相当了解,在对待祖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不赞成胡适、陈独秀等的全面抨击、彻底否定,重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性,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改进。又说当时在哈佛大学诸君,学深品粹者,均莫不痛恨胡、陈。张鑫海表示,羽翼未成,不可轻飞。他年学问成,同志集,定必与若辈崖战一番。”14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一文中,亲自解答了自己反驳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故吾今欲指驳新文化运动之缺失谬误,以求改良补救之方,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5一个传统文化卫道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创刊初期是靠少年的一时激情来维持的话,那么,在刊物刊行的后期,在遇到许多不顺,甚至内部分裂之时则更体现出了学衡派特别是吴宓对信念的坚守。1923年9月15日,在与邵祖平发生冲突后,吴宓在日记中写道“盖予视学衡,非学衡最初社员十一二人之私物,乃天下中国之公器;非一私人组织,乃理想中最完美高尚之杂志。故悉力经营,昼作夜思。”16当吴宓的好友劝说吴宓,认为办学衡是“吃力不讨好”时,吴宓表示“为学衡忍辱含垢,惟神明知之耳。”而当学衡派的其他成员坚持认为要改良杂志之时,吴宓也体现出了自己的坚持,他宁可与中华书局解约,也绝不让学衡出现不同于先前思想的文字,学衡就此停刊,学衡派的活动也就此告一段落。学衡派虽然只在我国文坛上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但是它所体现出的学衡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体现出的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殚精竭虑则让人感喟。学衡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士子精神也是学衡思想得以产生,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逆流抗争的重要因素。13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第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4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第1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15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第4期16吴宓,吴宓日记(二)第25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三,一战以来欧美思想界的反思以梅光迪、吴宓为首的洋博士能够提出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也与他们出国留学所处的时代有关。翻开他们的履历,梅光迪1911年至1920年间留学美国,胡先骕1913年至1916年间留学美国,吴宓1917年至1921年留学美国,汤用彤1918年至1922年留学美国可以看出,学衡派成员的留学背景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且多在美国;而反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在1910年至1917年间留学美国,鲁迅在1902至1909年间留学日本,陈独秀1913年至1915年间留学日本他们的留学背景大多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且日本占据多数。这个时间和地点背景的差异,对于他们的思想也有重要影响。近代日本,是大力鼓吹“脱亚入欧”的,而且它依靠脱亚入欧的道路,确实迅速实现了民族的复兴,乃至击败了曾经的“天朝上国”,这对国人心理是巨大的打击,一时间也出现了留日的热潮。在国家的动荡之中,西化就成为了一根“救命稻草”,乃至日本本身发出的保留日本本民族文化的声音也不能被他们听到,很自然的,当他们回到祖国的时候,就提起了西化的想法。新文化运动主将中,即使是非留日的胡适等人,也多是在战前留学欧美。那时的欧美一片繁荣景象,比之军阀割据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是一片光明,他们也就丝毫不会从文化角度进行反思。而学衡派诸位学者则不同,他们留学,多是在一战爆发乃至结束时才开始的,且去往的均是欧美国家。这些国家历经一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自然要生成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反思,或者说后现代化的思潮,在普遍的社会环境下,也就会引发这些学者对激进主义、科学主义的反思。特别是由于其中多位直接师从白璧德教授,所受影响就更为巨大。一战后,欧美世界经济政治生活受到巨大创伤,“欧洲文化中心论根本动摇,世界文化潮流出现了由对立走向对话的新变动。这反映了在世界历史日趋统一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愈益关心自身的命运,希望借助东西方的智慧以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17学衡派认为文化具有世界与历史的统一性,并由此提出自己的文化观一方面强调要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主张中西文化互相融合。这种文化观,从公允的角度来讲,“不仅在更加完整的意义上反映了世界文17郑师渠,“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8化潮流的新变动;而且,也反映了学衡派既摆脱了东方文化派隆中抑西的虚骄心理,也超越了西化派的民族虚无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具备了更为健全的文化心态。”18因此,学衡派学者留学欧美之时所接触到的一战以来欧洲文化的反思,对于学衡派思想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这或许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同为留学生,新文化运动主将却与学衡派学者观点迥异的奇特现象。第四,学术话语权争夺的影响中国历来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这一方面可以解释为各自清高,互不买账,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是一种对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如果不互相“轻视”,而是有所宾服,岂不失去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地位学术话语权对学者来讲就意味着名誉和地位,中国的学者历来不太重视钱物,但对于名誉等精神财富却是争夺得十分厉害。学衡派思想的迅速产生,也与当时中国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并不是怀疑学衡派学者目的的单纯性,而是从整体上评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本身无可非议,更与人格人品无涉。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当时,在蔡元培老校长的经营下,北京大学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学者,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思想启蒙意义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范围之广,来势之猛,为历来所少有,很快就掌握了中国文坛的话语权。特别是北洋政府于1918年宣布小学教育改习白话文,更象征着新文化运动的巨大胜利。因此,学衡派在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存在的,就是在争夺学术话语权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在这期间学衡杂志的大本营东南大学,学衡杂志的出版商上海中华书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衡杂志能于1922年在南京东南大学诞生,并形成名躁一时的“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文人群体,这主要得力于刘伯明,得力于东南大学。刘伯明,南京人,早年留学日本,为同盟会成员,1911年赴美国西北大学留学,与梅光迪为同学。刘伯明获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日后的东南大学)任教,并于1920年秋起担任东南大学的副校长,全面掌管校务。刘18郑师渠,“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8伯明于东南大学恰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蔡元培聘陈独秀入北京大学,继之由陈独秀邀请胡适来到北大,从而形成北京大学中新青年的文化激进主义文人群体,导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而刘伯明聘请梅光迪入东南大学,继之由梅光迪邀请吴宓等人到东南大学,才逐步形成了新文化运动后期“学衡派”这一文化保守主义文人群体。而吴宓等人公开与以陈独秀、胡适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交战,也得到了刘伯明的大力支持。学衡杂志的主要发起人也都是东南大学的教授。如吴宓为西洋文学系主任,胡先骕为生物系主任,邵祖平为东南大学附中语文教师,徐则陵为历史系主任,柳诒徵为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主任及历史系主任。而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交战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思想的迥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新文化运动垄断话语权的不满。梅光迪之所以来到东南大学,固然是与刘伯明性情相合,也是由于不满胡适与陈独秀联手所推进的“新文化运动”,尤其对胡适“声势煊赫,不可一世”的虚名感到不平,想与之做正面的交锋。文字上看是虚名,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影响力,是一种话语权。因此,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实际上也是以东南大学为首的文人团体与以北京大学为首的文人团体展开的话语权的斗争。中华书局作为学衡的出版商,曾经给予学衡大量帮助,每月甚至免费赠送150本杂志给学衡派同人,支持巨大。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也与文化出版界的话语权争夺有关。新文化运动之季,上海有三家出版机构支持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分别是商务印书馆、亚东图书馆、泰东书局。其中,就影响力而言,首推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在新文学运动高涨之时,即看准了风向,顺应时代潮流,并为新文学运动推波助斓。商务印书馆1919年出版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该书在不足三年半的时间里,再版7次,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哲学著作。”19不仅如此,商务印书馆还拟请胡适担任编译所所长,胡适不就,又该请他的老师王云五代替,有意顺应时代形势,借助北方文化激进主义势力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商务印书馆的崛起,自然打击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与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商务印书馆有长期的矛盾。1912年,原商务印书馆股东,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部长陆费逢,经过暗中筹措突然宣告脱离商务印书馆,与沈知方一起成立中华书局,“自立门户,与商务印书馆分庭19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第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抗礼,展开了强大的图书市场竞争,于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形成了对立之势,且矛盾一致延续到五四运动后期。因此,眼见商务印书馆借助新文化运动一枝独秀,中华书局自然要勉力支持学衡,借助南方文化保守主义势力维护自身的发展,因此,才有了对学衡的种种支持。出版界的这种矛盾也是与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关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特别是东南大学和上海中华书局的推动,也是学衡派思想得以产生的有利条件。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在研究学衡派思想兴起原因的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了大量有关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间论争的资料。这些资料所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斗争问题,更是中国传统思想论争中所固有的问题。笔者形成了一些思考,也一并记下,请读者指正。第一,正确认识思想论争许多时候,思想的论争不是双方意见的不一致造成的,而是双方理解对方的观点存在偏差。以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为例,笔者认为双方很多时候论争的并不是同一个事物。学衡派强调保留传统文化,是从文化的本源意识上去讲的,并不是从文化表层的制度、风俗等角度去讲的。而新文化运动显然是在一个显性的层面上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双方所指的文化并不在同一个层面。正如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一文中指出的“然决不可以风俗、制度、仪节有当改良者,而遂于宗教、道德之本体,攻击之,屏弃之,则世界灭而人道熄矣。”20新文化运动主将用制度、风俗的层面抨击学衡派学者抱残守缺,显然是误解了对方文化的含义(当然这里不是说学衡派观点一定正确)。因此,在思想层面的论争过程中,双方界定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文化上的冲突常常起源于误解和偏见。学衡派之所以在长期的时间里受到人们的唾弃,是源于许多人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误解。在中国,人们一般认为新的事物往往是好的,旧的事物往往是不好的,于是一个思想一旦与守旧沾边,便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一旦与维新靠拢,则会倍受推崇。学衡也因其文化保守主义的标签受20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第4期到了打压。实际上,文化保守主义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坚信传统中拥有我们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呼唤人们保留传统的精神与美德,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可以改变。学衡的宗旨便有“融化新知”之义,对于西学更是“主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庶使吾国学子,潜心研究,兼收并览,不至道听途说,呼号标榜,陷于一偏而昧于大体也。”21可见并不是不接纳西学,只是要在深刻了解基础上“择优录取”,人们扣给学衡派的保守、顽固、愚昧的帽子实在有些冤枉。第二,文化的论争需要的是彼此的接纳,而不是二元的对立即使分属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营垒,新文化思想与学衡派思想之间也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不保守的不一定是激进,可以是中道;不激进的也不一定是保守,中道同样可行。特别是二者在为民族担忧、为新文化建设呐喊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差异,本来是可以互为补充乃至和谐发展的。但是两派之间的论争可以说是十分尖锐极端。学衡杂志里存在着大量的言辞尖锐的“反潮流”论述,如胡先骕“戏拟”胡适之语称“胡君之尝试集,死文学也,以其必死必朽也,不以其用活文学之故,而遂不死不朽也。”甚至进而宣判当时的白话新诗皆“卤莽灭裂,趋于极端”22。又如梅光迪也尖刻地攻击文学革命是“标袭喧攘”,“衰象毕现”,“以肆意猖狂,得其伪学,视通国无人耳”23。因对胡适出名感到忿忿不平,梅光迪甚至揭穿胡适的老底,指出“胡适博士”是博士论文没有通过的“假博士”,这些小小的手段,不禁让人感到遗憾。而主张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对于学衡派同样是尖锐的抨击。胡适斥之以不屑的态度,认为学衡不过是“学骂”,甚至直接断言“”文学革命已过了讨论的时期,反对党已破产了。”24鲁迅更直接写了一篇估,将学衡驳得一无是处。但是仔细来看,鲁迅的文章也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有些无理取闹的成分。如他抨击邵祖平写的渔丈人行时道“渔丈人行的起首道楚王无道杀伍奢。覆巢之下无完家。这无完家虽比无完卵新奇,但未免颇有语病。假如家就是鸟巢,那便犯了复,而且之下二字没有21吴宓,学衡杂志简章,学衡第1期22胡先骕,评尝试集,学衡第12期23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第1期24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作品集(第8册)第149页,台湾远流出版社,1986着落,倘说是人家,则掉下来的鸟巢未免太沉重了。除了大鹏金翅鸟(出说岳全传),断没有这样的大巢,能够压破彼等的房子。倘说是因为押韵,不得不然,那我敢说这是挂脚韵。押韵至于如此,则翻开诗韵合璧的“六麻”来,写道无完蛇无完瓜无完叉,都无所不可的。”25鲁迅对一个韵脚的讽刺可谓辛辣,可是邵祖平只不过借用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顶多有些许的语法错误,便如此挞伐,未免有失风度。而且仅凭一些这样的语法错误便断言“诸公的说理,便没有指正的必要,文且未亨,理将安托,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26,将学衡派置之不理,也难以服人。反观之,倒是学衡派在一些过激言论之外,提出了一些融合的思想与合理的主张。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文学的创新活动,甚至在理论上也不以“新文化”、“新文学”为论争对手。吴宓自述“吾惟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故于今之新文化运动,有所訾评耳。”27他还特别申明“新文化运动,其名甚美,然其实则当另行研究,故今有不赞成该运动之所主张者,其人非必反对新学也,非必不欢迎欧美之文化也,若遽以反对该运动所主张者,而即斥为顽固守旧,此实率尔不察之谈。”28学衡派也因此提出“兼取中西、融贯古今”之类的观点,并且在学衡上确也推出过三篇白话小说,其中一篇新旧因缘就出自吴宓之手笔名“王志雄”,这种胸襟让人钦佩。总的说来,笔者认为文化上的论争绝不是零和博弈,各方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观点,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这样方能显现出论争的意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放射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防疫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有线广播电视机务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地图绘制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中式烹调师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北京-北京印刷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银行金融类-金融考试-银行业专业人员中级(法规+风险管理)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铁路通信工)初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热射病患者的抢救课件
- 热喷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9861-2005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基团、弱碱基团和弱酸基团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 GB/T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
- GB 30000.3-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3部分:易燃气体
- 读书分享-《教育的情调》
- 《材料力学》说课-课件
- (完整版)沪教牛津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单词汇总(最新)
- JJF 1587-2016 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完整课件-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
- 机械制图教学通用课件(全套)
- 天星择日的基本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