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1页
沁水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2页
沁水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3页
沁水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4页
沁水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11任务的由来沁水县于2006年11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沁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并委托山西师范大学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制定沁水生态县建设规划。12规划编制范围本规划的范围是沁水县行政辖区,国土总面积2677KM2。东西长150KM,南北宽55KM,包括7个镇,7个乡,249个行政村,2409个自然村,9个社区。13生态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生态县建设的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其核心是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沁水”,是沁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具体来说,第一,它是发挥我县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客观需要;第二,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绿色革命影响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生态环境已成为决定国际国内竞争地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第三,它是我县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14规划编制的依据(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33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污染物环境防治法(20054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规定(国发200539号);(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中长期规划沁水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0325);(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环保总局(200610)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3815);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1998117);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26);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1126);山西省沁水清洁能源工业园总体发展规划总报告(20071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20062);(4)国家环境保护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关于印发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2007122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关于调整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的通知(环办2005121号);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关于印发的通知(环发200391号);(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2030)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4月17日)。15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及程序151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重点工程项目与效益分析析析征求各部门意见见现状调查与资料整理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生态环境调查评价社会经济调查评价生态县建设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确定生态县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案提出生态县建设主要领域及其重点任务规划实施县人大审议规划评审保障措施生态产业生态人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文化能力保障152资料来源收集已有资料沁水生态县规划编制参考的资料由环保局、统计局、水利局、农业局、发改委、气象局、工商局、教育局等部门提供。资料类别主要是统计年鉴、沁水县志、各行业的发展规划等。实地考察2007年11月,编制组开始对沁水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线路和内容如下1郑庄镇河头村(考察沁河与县河交汇处)2郑庄镇(考察中石油煤层气开采)3郑庄镇(考察中石油煤层气开采)4佛圪嘴水电站5端氏韩王水电站6嘉峰镇(蓝焰煤层气)7嘉峰镇尉迟村(沁河出口)8晋城市丰润瓦斯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永红二号发电站)9嘉峰镇李庄村(考察民用煤层气)10郑庄镇(考察桑蚕基地)11郑庄镇河头村(考察秸秆气化站)12王必移民新村13张峰水库(大坝)14荒山造林工程15郑庄镇高泽村(访谈农民)16沁水示范牧场17大尖山天然林保护区18沁水沁花蜂业有限公司20沁水丰田食品有限公司21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21自然地理状况211地理位置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当潞(长治)泽(晋城)之门户;扼平(临汾)蒲(运城)之咽喉。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了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与高平、晋城以老马岭、岳神山为界;西与翼城以东坞岭为界;南邻阳城,有仙翁山为界,北接长子、安泽、浮山,有宇俊山、关爷岭、香山岭为界;西南与垣曲以历山舜王坪为界。全县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约55KM,总面积2677KM2。县城距省会太原350KM,距晋城市90KM。212自然条件2121地质沁水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山西陆台东南部、沁水向斜的南缘。因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和晋东南山字型构造的控制,以及南部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影响,境内构造复杂。构造线走向南北,西南则发育有正东西构造和旋扭构造。县境内出露地层尚较齐全,自南向北,由老到新,分别为元古界震旦系;下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县境内断层与构造较发育。东部以褶皱构造为主,西(南)部断层密集,主要有樊村至安泽唐村褶皱断裂带、复式向斜、晋东南山字型构造前孤西翼、山字型脊柱以及帚状构造五个构造。2122地形地貌沁水地处燕山运动沁水斜向地带,作为内引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架,形成沁水县地势东南低而西北高,由东南东北西南呈扇形展开逐步增高的地貌景观。沁水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高低悬殊。东南嘉丰镇尉迟沁河口海拔仅520M,而西南历山舜王坪海拔高度则达2322M,相对高差1802M,在多山的条件下,地貌成因并不一致,因而有多样变化的特征。全县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可分为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山区主要分布在下川、中村、东峪、樊村河以及十里、柿庄北部和岳神山、老马岭、山中岭一线,十山、十岭均在此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0。丘陵区主要分布于龙港、王寨、土沃、张村、胡底、樊庄、必底、郑村、嘉峰、端氏、固县、郑庄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0,分低山和丘陵两种。河谷平川区主要分布于沁河、县河等河流域两岸的山谷之间,占总面积的10。405010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川区图2沁水县地形类型面积结构图2123土壤褐土是沁水县分布最广、范围最大的地带性土壤。根据褐土土类的成土过程,本县可分为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山地草甸土是本县特有的亚高山牧草土壤,分布在海拔2322M以上的历山舜王坪顶部的缓坡平台处,发育在黄土母质上,是当地高寒多风湿润气候和山地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发育成的半水成土壤,在本县只有一个土类、一个亚类、一个土属、一个土种,即厚层黄土质山地草甸土。棕壤是本县原始森林和高山残存林区的重要土壤,分布在舜王坪草甸土以下,淋溶褐土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在本县仅山地棕壤一个亚类。2124河流水文沁水县四面环山,西北高而东南低,河流相因汇聚于沁河,南流出境,注入黄河。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夏雨型、山地型特征,河床落差大,流速急,泥沙含量大,不易沉淀。全县水资源总量675亿M3,其中外来客水367亿M3,本地水资源308亿M3,本地水资源中河川径流293亿M3,地下水资源量148亿M3,重复计算量133亿M3。沁水县降雨量的分布特点是山区高于河谷盆地,迎风面地区高于背风面地区。最高峰降水值达7564MM(下川地带),最少降水值仅有5616MM(潘庄地带)。地表水全县总面积2677KM2,按年平均降雨量650MM计算,中等年来水量为633亿M3。地下水地下水储量,总渗入量约为254亿M3,开采总量为02亿M3。全县的水面蒸发,采用沁水气象站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进行统计,1964年蒸发量最小,为13398MM,1997年蒸发量最大,为20826MM。2125气候沁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热雨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雨雪稀少,地方性风盛行。(1)气温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04。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7,极端最低气温为187。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3,极端最高气温为380。气温日较差明显,一般在111左右。在10月下旬,日最低气温降至0或以下,4月中旬升至0以上。平均霜期按80计算,初日在10月上旬,终日在4月中旬,全年无霜期天数为210天。(2)日照平均全年为2620小时,日照率为59,年大于0以上期间日照为1370小时,占总日照时数的52。太阳辐射平均为1462KCAL/CM2,生理辐射年总量为731KCAL/CM2。(3)降水由于冬夏季风一年一度的交替,冬季多风少雨,夏季潮湿多雨,且分布不均,干旱和潮湿季节明显。年降水平均值为6437MM,降水量在年内的分配约有55集中降于7、8、9三个月内。降水按四季分配大体为春季(35月)约占全年降水量17;夏季(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秋季(911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5;冬季(122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由于全县境内地形的不同,山区、丘陵区、河谷川地等降水量略有不同。17552530102030405060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图3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图2126植被类型全境多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既呈现出分布的规律,又表现出地域性分布的特点。海拔2200M以上为山地草甸植物带,生长有禾本科,莎草科和菊科草本植物以及蔷薇科耐寒植物;海拔1600M左右为针、阔混交林带,主要生长有栎类、华山松、白皮松、红豆杉等树种;海拔1400M左右为针叶林或疏林密灌植物带,主要生长有刺槐、侧柏等树种;海拔1200M左右多为人工林,以油松为主间有刺槐,灌木种类较多;海拔1000M以下为草灌丛农垦带,多为四旁零星栽培树种。森林地域分布的基本特点是西多东少,边山多而中间少。成片林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中北部人迹罕至的深山地区,其中西南部地区森林分布最盛,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并有少量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484以上。西北和东北森林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共同分布,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6、407,中北部地区主要为人工林分布,人工林约占森林面积的90以上,东南部地区森林分布最少,森林覆盖率仅为4左右。22社会经济状况221历史沿革沁水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古县治在今沁水县城东郑庄乡西城村。北魏时,在今县城西分设东永安县。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三年(583),端氏县治迁今县城东端氏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称沁水县,县治迁今县城。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并入沁水县。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将沁水分为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7年恢复沁水建制。1958年10月,沁水与阳城合并称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县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属县。1985年5月起属晋城市。222行政区划沁水县下辖7乡7镇、249个行政村、2409个自然村,9个社区。表1沁水乡镇统计表乡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镇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丰镇郑村镇柿庄镇223社会生活2006年底,沁水县总人口2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农村人口1534万人。沁水当潞泽之门户,扼平蒲之咽喉。全县交通以公路为主,晋城至禹门口干线公路横穿城关,沁水县通往陵川的干线公路在高平与太原至大口公路交接。此外还有县级公路和乡镇级公路,连接着广大农村与林区。共有县乡级以上公路23条,总长523KM,公路密度为197KM/百KM2其中干线公路3条,长128KM;县级公路9条,长220KM;乡级公路10条,长153KM;专用公路1条,长22KM。侯月铁路县境内长657KM,全线为双轨电气化铁路,以货运为主,在晋煤外运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铁路专线7条,总长度1326KM。全部集中于县域东南部,为煤炭企业的煤炭输出线路。本县现有水、电站(厂)25座,其中水电站24座,装机47台,容量13,9085KW,环保型小火电厂1座,装机2台,容量12000KW,2004年发电量10500万KWH,其中火电7400万KWH,水电3100万KWH。电网情况主要是,110KV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31500KVA,110KV输电线路225KM;35KV变电站(含升压站)16座,变电容量657600KVA,10KV配电线路501KM,其中水电10座,主变容量24060KVA,配电线路340KM,10V配电变压器961台,变电容量77105KVA,供电线路1582KM,04KV用电线路3,600KM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学校195所,学生31,571人。其中普通高中2所,学生4,423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570人;高考辅导中心1所,学生370人;初中16所(含育英中学),学生10137人;小学175所(其中中心小学69所,六年制小学7所,三师校3所,双师校4所,单师校92所),学生16071人。被评为绿色校园的是沁水一中、示范中学、新东幼儿园。全县共有医院19所,其中县级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14家,个体办医1家,全县共设置床位510张,平均期望寿命7198岁,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224经济发展现状“十五”是沁水县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较好时期,沁水县通过加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生态、环保和纯天然的农业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煤层气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上升,综合竞争力大大提高。总体来说,沁水县经济发展现状以煤炭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为主要特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经济结构尚不合理,经济发展的优势不十分明显。急需要改善经济结构,延长煤炭产业链,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通过清洁生产,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改善经济发展的格局,使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逐步走向协调,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1)农业全县共有耕地441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芝麻、花生等。端氏乡一带广植桑树,故养蚕事业也较为发达,年产蚕茧达百万斤。境内森林面积96万亩,木材总储量约60多万M3。中条山的舜王坪有万亩原始森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植物宝库,有各种药用、经济植物五六百种。动物有黑鹳、大鲵等一百多种。农业生产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生产经验,形成了粮食以玉米、小麦为主,畜禽以猪、鸡、羊为主的农村经济格局。绿色食品主要分布在土沃乡,以小杂粮为主,分别是大豆3000亩,小米4000亩,玉米4000亩,绿豆2000亩。表2沁水县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作物面积(万亩)总产(万公斤)单产(公斤/亩)分布小麦1317250711904全县玉米2026709173500全县谷子30249241628全县高粱04316183798主要在十里乡、柿庄镇、郑庄镇等乡镇大县马铃薯05116393131全县红薯0277992911全县花生0394351129主要在郑庄镇、端氏镇、嘉丰镇、胡底乡、固县乡等乡镇油菜子020134651全县芝麻018113639主要在郑庄镇、端氏镇、嘉丰镇、胡底乡、固县乡乡镇向日葵0919131005主要在龙港镇、郑庄镇、端氏镇等乡镇蓖麻004501235主要分布在郑庄镇、端氏镇等乡镇棉花047271572主要在郑庄镇、端氏镇、嘉丰镇、郑村镇、胡底乡、固县乡等乡镇大麻0024291209主要在中村镇农作物熟制分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两种,中村、十里、东峪、柿庄等乡镇以一年一熟为主,其余乡镇属一年两熟,以小麦套种或复植其他作物为主。沁水县所产的丝,畅销国内外,出口量占全省第一位。据全县统计资料,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3851万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1685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31685亩,粮食总产量115094吨,亩产2666亩。其中,小麦总产量26273吨,亩产19953公斤。秋粮产量88821吨,亩产29607公斤。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9852头,猪年末存栏35700头,羊群饲养量285917只,羊年末存栏184811只,肉类总产量5736吨,禽蛋总产量2455吨。畜禽养殖以规模化养殖为主,粪便处理作到循环利用,具体情况如下表3沁水县畜禽养殖情况统计表场名地址畜禽类别规模(头、只)产量(头、公斤、只)粪便利用会丰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嘉丰猪18702000肥料沁协养殖有限公司嘉丰猪7002000肥料三利海水猪场龙港猪30003000肥料兴盛养猪合作社固县猪15001600肥料固县将庄猪场固县猪11301200肥料沁峪养殖场嘉丰猪14001500肥料豆庄养鸡场嘉丰鸡5000250000肥料郭南养鸡场嘉丰鸡5000250000肥料汇钰养殖有限公司嘉丰鸡600003000000肥料祥园养羊园区嘉丰羊600600肥料李振社养羊园区郑庄羊600600肥料后马元养羊园区土沃羊600600肥料惠民养羊园区土沃羊600600肥料南阳养羊园区土沃羊10001000肥料(2)工业沁水县山地中蕴藏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以沁水命名的“沁水煤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工业以采煤、煤层气、发电、炼铁、机械、水泥、丝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2006年,全县工业经济克难奋进,生产形势逐步趋好。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兴县”发展战略,在国家对煤炭开采实行“双控”政策和关闭19座小煤矿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主要工业产品煤炭、洗煤、生铁、焦碳和水泥均有所增长,发电量和铸件产量同比下降。全年生产原煤4312万吨,洗煤6779万吨,焦碳52万吨,水泥13200吨,发电量5823万度,铸件1007吨。(数据来源于沁水统计年鉴)(3)第三产业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销售额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总额64301万元。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有公路干线3条128KM,公路支线46条567KM,通村水泥路210条1138KM,桥梁58座1942M,涵洞702道4900M,公路养护里程610KM,养路费收入1540万元。公路交通设施更加完善,80以上行政村开通了客运班车。2006年建筑业快速发展,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5,287万元,实现工程结算税金711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980M2,房屋竣工面积27949M2。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026万元。2006年全县旅游业共接待旅客44056人,实现旅游门票收入4230万元。01020304050607080902004年2005年2006年百分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4沁水县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图从沁水县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图可看出,第二产业呈现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比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不合理。23生态环境状况231水环境(1)地表水现状沁水县河川径流量为293亿M3,2006年河川径流利用量17573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550万M3。郑庄片区,可利用三个水库(张峰水库、湾则水库、蒲峪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地。端氏片区,可利用必底水库和规划中的端氏供水工程,即沁河截潜流、十里河水源工程来解决。据有关资料表明,定点检测的沁河下游河段(嘉丰尉迟断面)水质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县河中上游河段(景家沟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图5张峰水库鸟瞰图(2)地下水现状全县地下水资源量148亿M3,2006年利用8024万M3。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在嘉丰等工业发达地区。(3)饮用水现状全县自来水厂一座,年许可水量108万M3(其中河水43万M3,地下水64万M3),水质为饮用水II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现有水库二座蒲峪水库、山泽水库,在建设中的大型水库一座张峰水库;中型水库一座湾则水库。其中张峰水库是全县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位于郑庄镇张峰村,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394亿M3。(4)全县排污情况在全省各条河流严重污染的现今社会,只有沁河这块宝地水资源没有污染,沁水县十大河流,基本未受污染。但是由于大量开采,大量排放矿坑水,致使地面水资源下降,造成许多小泉小水断流干枯,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和谐社会带来了诸多不便。232大气环境根据国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06年沁水县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全县二级以上的天数达290天。233声环境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分别在454分贝和698分贝之间,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二类标准。234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固体废物等。(1)工业固体废物2006年沁水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4万吨,综合利用量12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33。(2)生活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产生量22万吨,处理率95。24主要资源状况241矿产资源沁水县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是煤、铁和煤层气,另外还有铜、锰铁、硫铁、锆、钛、水晶、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耐火粘土等;铬、铅、锌、辰砂(砾砂)等重砂矿异常区五处;CN(铬)、NI(镍)、V(矾)分散流异常区二处。A、煤炭沁水煤矿是“沁水煤田”的一部分,全县初步探明总储量为360亿吨,均为无烟煤,除部分臭矿(含硫高)外,绝大部分均属于优质化工用煤。B、铁矿铁矿主要分布于中村、杏峪、张村地区。初步探明铁矿石及含锰铁矿石出量约800万吨。按成矿时代与产出部位分“山西式铁矿”和“寿阳式锰铁矿”两类,均属于沉积铁矿床。经地质普查评价的主要有四处产地中村铁矿区、鸭儿腰铁矿区、杏峪含锰铁矿区、上凹庄含锰铁矿区。C煤层气煤层气资源量达685万亿M3,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20,占山西省煤层气资源的70左右,而且地质构造稳定,煤层气厚度大、分布广、含气量高,资源量巨大。郑庄、嘉丰、端氏、固县、胡底、柿庄等乡镇均为含气区域,每平方公里的丰度达18亿M3,甲烷含量在95左右,发热量达到8000大卡以上,现已经进入开发阶段,是开发潜力最好的煤层气气田。242水资源沁水县共有小沟溪水479条,流域长达1580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的小溪32条,流域长达409公里;五至十公里的小溪76条,流域长达426公里;五公里以下的小溪371条,流域长达749公里。这些山间小溪汇流成县河、端氏河、郑村河、林村河、苏庄河、龙渠河、胡底河、土沃河、张村河、中村河等较大的河流。全县地表水为76522万M3,可利用的有10011万M3;地下水为25400万M3,可利用的为762万M3。根据小溪、小水和河流的流量综合计算,来水量为107922万M3,其中本县流径63300万M3,外县来水量为13200万M3。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6437MM。(数据来源于水利局)243森林资源沁水县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全县有林面积发展到128万公顷。其中天然林515万公顷,占40。主要分布在下川、龙港、樊村河、中村、柿庄、固县、十里等乡镇。树种以油松、侧柏、栎类为主。244土地资源沁水县土地总耕地面积441万亩,占总面积的11。235生物资源沁水县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极为丰富。乔木植物类有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MAYR)、鹅耳栎(CARPINUSTURCZANINOWII)、小叶鹅耳栎(CARPINUSSTIPULATAHWINKL)、榛子(CORYLUSHETEROPHYLLA)、槲栎(QUERCUSALIENABLUME)、槲树(QUERCUSDENTATATHUNB)、辽东栎(QUERCUSWUTAISHANICABLUME)、虎榛子(OSTRYOPSISDAVIDIANADECAISNE)、醋栗(RIBESHUMILEJANCZEWSKI)、落叶山梅花(PHILADELPHUSINCANUSKOEHNE)、尖叶灰枸子(CONTONEASTERACUTIFOLIUSTURCZ)、毛叶欧李(CERASUSDICTYONEURA)、小叶绣线菊、铁马鞭(LESPEDEZAPILOSATHUNBSIEBETZUCC)、白剌花(SOPHORAVICIIFOLIA)、五角枫(ACERSINENSEPAX)、八宝茶(EUONYMUSPRZWALSKIIMAXIM)、丁香(SYZYGIUMAROMATICUMLMERRETPERRY)、黄花条(FORSYTHIASUSPENSA)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历山及其周边地区有金钱豹(PANTHERAPARDUS)、狼(CANISLUPUS)、狐狸(VULPESPALLIDA)、獾(MELESMELES)、山猪(SUSSCROFATAIVANUS)、山羊(CAPRAHIRCAS)、猕猴(MACACAMULATTA)、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松鼠(SCIURUSVULGARIS)、黄鼬(MUSTELASIBIRICA)、山猫(FELISIRIOMOTENSIS)、兔子(LEPUSTIMIDUS)、麻雀(PASSERMONTANUS)、布谷鸟(RHODODENDRONSIMSIIPLANCH)、等。名贵动物大鲵(ANDRIASDAVIDIANUS)(又名娃娃鱼)就生活在下川西峡河流中。境内现在已经发现的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2科26种,占全国(257种)的101,占山西省(70种)的371。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4科8种。236旅游资源沁水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白云洞、啸天洞、三仙洞等岩溶洞穴北方旱见,各具特色;红豆杉、连香树、梅花鹿等数十种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珍贵奇特,秀丽动人。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下川遗址位于县境西南下川乡一带,出土遗物以典型的细石器为代表。它的发现,为探讨广泛分布在中国、日本、北美和苏联西伯利亚这一细石器传统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此外,圣天寺、汤王庙俗称大庙分别位于县城东23公里的郑庄乡东郎村和城东30公里端氏镇东处。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辉煌。沁水县以舜王坪生态旅游区为龙头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西线紧扣舜文化这根主线,突出舜王坪特色生态旅游;东线以沁河沿岸明清古建筑为主,突出沁水明清古建人文游;东北以示范观光牧场、张峰水库为平台,突出打造沁河休闲度假游。目前已经开发的有九大景区130多个景点,其中以舜王坪、东西峡、白云洞、柳氏民居等最富盛名。25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25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8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较2005年的51亿元增加59亿元,年均增长479;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达到15。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产业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突出农业经济主产业发展格局,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和开发,大力发展畜牧业。2010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3。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规划,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实现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到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06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利用高新技术的支持来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设新型清洁能源基地。通过清洁生产,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改善经济发展的格局,使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逐步走向协调,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现代餐饮等产业,使第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年均增长71,在全县GDP中所占比重为30。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继续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通过“加强公路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强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来拉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通过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安全。5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到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13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文化、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为生态县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252生态环境趋势分析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继续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人均绿地达到87平方米。工业企业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实现工业“增产不增污,增效不增耗”。对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对位于县城城区严重扰民的高污染、高载能工业企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迁移和关闭。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0。全面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物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效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处理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通过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生产有机肥料等方式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有效维护农村生态环境。26生态县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261优势条件2611区位优势(1)宏观区位优势沁水位于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城市群和以郑汴洛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太原洛阳经济联系通道上,随着两大城市群的发展壮大,沁水作为国家级的生态旅游胜地和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将融入大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之中。(2)中观区位优势沁水当潞泽之门户,扼平蒲之咽喉。在晋南和晋东南城市发展中,其中临汾长治晋城运城将向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沁水县位于临汾市与晋城市、长治市的衔接部,是三市联系的中继站,中观区位优势明显。(3)微观区位优势沁水县境内有侯月铁路穿过,为煤炭企业的煤炭输出线路。晋城至禹门口干线公路横穿城关,沁水县通往陵川的干线公路在高平与太原至大口公路交接,此外还有县级公路和乡镇级公路,梅河南路北坛段改造、晋侯高速等工程的全面完成,进一步改善了交通条件,微观区位优势较强。2612生态环境优势(1)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沁水县于2006年11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步具有了良好的声誉和一定的影响力,是本县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绿色名片”。龙港镇、中村镇被省环保局验收为“山西省环境优美乡镇”。嘉丰镇武安村、长畛村、五里庙村、李庄村、尉迟村;瑞氏镇东山村;郑村镇侯村;土沃乡下沃泉村被省环保局验收为“山西省生态文明村”。(2)“沁水小气候”独具魅力沁水县是山西省乃至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市之一,水热条件据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本县西部和西南部主要是原有森林区,中条山主峰历山系有原始森林区,北中部为人工造林种草区,主要植被是林木、灌木和草本。森林覆盖率达到484,随着造林面积的不断加大,带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庞大的绿色屏障涵养了水源。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2006年年降水量达到6116MM,相对湿度达61,均高于晋城市平均水平。(3)水资源质优充沛沁水县属黄河流域,境内主要有沁河及其支流县河、端氏河等十条河流。本县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39倍,可以说,本县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属于山西省相对富水区。沁河是山西省的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二郎山沟内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至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穿越太行山峡谷,奔出五龙口,进入河南省冲积平原,于河南省五陟县男贾村汇入黄河。全流域面积14120KM2,河道总长450KM,干流落差1895M,每公里落差41M,多年平均径流量143亿M3。沁河纵贯沁水,境内总长82KM,流域面积46184KM2,河流平均宽度05KM。河流年径流量956亿M3。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MM图6沁水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山西省、晋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图沁水县境内主要有沁河等十大河流,基本上没有一条河流受到污染,其基本情况如下表4沁水县河流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KM、KM2、万M3、M3、MM河流名称河流长度平均宽度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地表径流多年平均地下径流径流深清水流量枯水流量沁河8246184端氏河48164782659806410764020502郑村河177012026907405740032002必底河29361038308908060067002苏庄河1767114104058091200530025龙渠河33145467421001180450019085县河4769418537701750901022007土沃河22468355221850625004001中村河11921011300700128010002张村河88460334058089600100012613生态产业发展优势(1)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农副产品品牌和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日益完善沁水县属于较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具有较强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将近六成,畜牧业也占到三成半,林业呈现下降势头,渔业所占份额不大但呈现发展势头,近年才有所发展的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步伐较快。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粮食作物所占份额高达六成半以上,蔬菜及菜类瓜超过油料棉麻等经济作物跃居第二位占一成以上。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发展强劲;种植业又以粮食种植为基础,蔬菜种植突飞猛进。农业经济主要以冬小麦、玉米、谷子为主。2006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3508公顷,总产量73747吨;小麦8779公顷,总产量26273吨;谷子2016公顷,总产量5120吨。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9852头,其中猪年末存栏量35700头,羊群饲养量285917只,羊年末存栏量184811只,肉类总产量5736吨,禽蛋总产量2455吨。(2)生态农业得到关注并推广全县农民有生态农业模式的传统,如粪便还田、农牧结合、秸秆过腹还田,沼气的生产和综合利用。近年来,在政府号召和指导下,生态农业模式在规模、技术等方面有较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全县大力发展养羊小区建设,截止目前为止发展养羊小区72个,规模养殖户172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业更快更好发展。2005年底,全县牧业总产值达到123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4。图7郑庄镇河头村秸秆气化站(3)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初具规模沁水县依托丰沛的农林牧水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前提下,按照“沿山抓畜牧、沿河抓蔬菜、区域抓特色、基础兴水利”的发展思路,在“特”字上作努力,在“绿”字上求突破,初步形成了2563万只规模的优质羊饲养基地、茧产量1010吨的养蚕大县、蜂群1万余箱的养蜂大县、年产362万吨鲜菜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脱水、大豆脱脂、食品膨化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农业内部的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县绿色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拥有丰田食品有限公司、沁花蜂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以小麦、玉米、谷子、蜂蜜等特色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图8沁花蜂蜜图图9丰田公司绿色食品图2614矿产与旅游资源潜在优势(1)矿产资源潜力优势沁水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地处中国第一大煤田沁水煤田的腹地,含煤面积250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3,理论储量360亿吨。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煤层气田,总储量达到685亿M3,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煤层气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且地质构造稳定,煤层气厚度大、分布广、含气量高,资源量巨大。本县的郑庄、嘉丰、端氏、固县、胡底、柿庄等乡镇均为含气区域,每平方公里的丰度达18亿M3,甲烷含量在95左右,发热量达到8000大卡以上,现已经进入开发阶段,是开发潜力最好的煤层气气田。煤层气开发形成一定规模。全县煤层气开发利用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瓦斯利用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主要用于民用燃气、工业燃气、瓦斯发电、煤层气汽车等领域。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包括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两种不同的开发方式。目前,在沁水从事地面钻空抽采地下煤层气的企业主要有三家,分别是中联公司、中石油、晋煤集团,到2007年已经完成煤层气钻井747口,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能力达25亿立方米/年,预计到2010年形成煤层气液化项目4项,目前开工建设的2项,分别是港华公司煤层气液化项目(90万立方米/天)和顺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煤层气液化项目(50万立方米/天),4项液化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日处理煤层气200万M3;煤层气压缩项目4项,已投产的两个企业日处理煤层气38万M3,全部投产后将形成日处理煤层气80万M3的产能。境内拟建输气管网3条,中联公司建设的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长输管线100公里,输气能力达5亿立方米/年;中石油建设的端氏沁水县煤层气长输管线46KM,输气能力达25亿立方米/年;蓝焰公司建设的李庄沁水、胡底李庄的输气管道52KM,输气能力达3亿立方米/年。煤炭和煤层气、铁矿等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反哺着农业,使沁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乐观。(2)旅游资源潜力沁水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映证了沁图11历山风景水历史的辉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白云洞、啸天洞、三仙洞等岩溶洞穴北方旱见,各具特色;红豆杉、连香树、梅花鹿等数十种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珍贵奇特,秀丽动人。这些雄山秀水,仙洞良田,构造出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其中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人们誉为“北方天然公园”和“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宝库”。这里有北方最大的原始森林,华北第一大溶洞和溶洞群,下川古人类遗址,万亩高山草甸,是集避暑、休闲、旅游、健身、探险和考古于一身,融南北风光特色于一体,汇古今美丽传说于一起的的综合性风景区。与这些自然景观相映成辉的是底蕴深厚、遍布全县的人为景观,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柳氏民居西文兴是柳宗元后裔隐居沁水的所在地,现保存的明代建筑柳氏民居规模宏大,布局巧妙,工艺精湛,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郭壁村古建筑群、窦庄村古建筑群一起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园林式县城,梅河、杏河水上公园,赵树理故居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景观,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忘返、乐不思蜀。目前全县正在努力打造三个旅游品牌,分别是“舜王坪特色生态游”、“沁水明清古建筑人文游”、“沁河休闲度假游”。由高山草甸、峡谷风光和溶洞组成的“舜王坪特色生态游”品牌和由赵树理文化旅游村、柳氏民居、湘峪古堡、樊山避署行宫组成的“沁水明清古建筑人文游”品牌的打造已初具规模;由示范牧场生态景观和张峰水库风光组成的“沁河休闲度假游”品牌正在倾力打造;沁水至示范牧场、迎头至舜王坪、柳氏民居至舜王坪、迎头至柳氏民居、武安至湘峪古堡至陈廷敬故居等旅游公路已相联成网。图12赵树理故居图13柳氏民居262制约因素2621经济因素经济指标是进行生态县建设重要的考核内容。对于生态环境优良的沁水县来说,在确保和持续改善现有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县的首要任务。(1)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产业结构不合理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156元,农民人均收入纯收入3152元,特别是财政收入持续实现高位增长,突破了6亿大关,达到了60110万元,连续3年增幅居晋城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中名列第9位,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由第28位上升到第8位,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基本竞争力提升最快的100名县行列。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0102030405060708090财政总收入万元增长速度图14全县历年财政总收入以及增长速度情况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度依赖于煤炭产业,全县近80的工业产值来自煤炭产业,且大多来自于原煤生产,支柱产业单一,依然存在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的问题。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会增加经济长期增长的不稳定性,制约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2006年三次产业构成系列1,第一产业,4系列1,第三产业,20系列1,第二产业,7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152006年全县三次产业构成图(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潜力大山绿水清,发展绿色农业、有机食品的优势十分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省内少见,但目前尚未形成明显优势。少数企业在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