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169492009-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第三版)-最新版_第1页
ts169492009-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第三版)-最新版_第2页
ts169492009-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第三版)-最新版_第3页
ts169492009-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第三版)-最新版_第4页
ts169492009-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第三版)-最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S169492009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第三版最新版TS169492009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第三版1课程大纲计量型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测量系统分析的意义和目的1偏倚测量系统分析的定义2稳定性测量系统、量具、测量、测量过程3线性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4重复性和再现性R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变异应小于公差带测量精密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24测量系统的评定第一阶段明白该测量过程并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我们的需要。主要有二个目的1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此项必须在使用前进行。2发现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显著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等,以决定其使用的环境要求。第二阶段目的是在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常见的量具RJ1,2,NAJBJCJ2计算每个操作者的平均极差R,R,R,RABCM3总平均极差RRRR/MABM4计算控制限UCLRDR4LCLRDR3D,D可根据试验次数R查表,34当R7时,D0。328285数据处理均值计算1求出各人各零件的均值A,B,C,MJJJJ2求出所有人各零件的均值1XABCMJJJJJM3求出各人所有零件的均值X,X,X,XABCM1例如XAAAA12NN14总均值XXXXABCMM5求各人均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认为XXMINXDIEF6求各零件均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认为RXMINXPJJ29296结果分析以下计算的变差均以99的正态概率为基础,即变差515重复性EVRK1当试验次数R2,K4451R3,K305130306结果分析重复性示例评价人评价人12零件试验1234512345121722021721421621621621621622022162162162122192192162152122203216218216212220X220220216212220X216321802163212721832163218321732157213322002169平均值极差10401020404040104000R25子组内观察次数DD34R图控制2UCLRD6403267控制图常数R4限3LCLRD0002575R3MMM零件变差R/D2EG23G23G23M3114119151191749116172试验次数零件数量评价人G102128181611817310116172D2172查表31231777117173111161711454121175811717212115171零件变差25/172E重复性75平均极差分布的D2值515E31316结果分析再现性EV22AVXKDIFF2NR其中K515/D,D取决于M222其中N零件数,R试验数当评价人数M2时,K3652M3时,K2702若根号内为负值,则AV032326结果分析再现性示例评价人1评价人21234512345零件试验121722021721421621621621621622022162162162122192192162152122203216218216212220X220220216212220X216321802163212721832163218321732157213322002169平均值极差10401020404040104000MMM平均值极差R2169216306G23G23G230M2114119151191749116172评价人数G1只有1个极差2128181611817310116172评价人标准偏差R/D20431231777117173111161710再现性515R/D22241211758117172121151710平均极差分布的D2值因量具变差影响了再现性的估计值,必须减去重复性部分来校正。22校正过的再现性N零件数量,R试验次数。515R/D2515/NR100E01910/515校正的评价人标准偏差033336结果分析零件间变差PV零件间变异是指同一人或不同人使用同一量具测量不同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变异。PVRPK3其中RP为样品的平均值极差,K3515/D2注D2取决于零件数N当N10时,D216234346结果分析零件间变差示例评价人评价人121234512345零件试验1217220217214216216216216216220221621621621221921921621521222032162182162122202202202162122202163218021632127218321832173215721332200平均值10401020404040104000极差21732177216021302192平均值极差R62PMG23456零件间的标准偏差R/D2PPM51141191224248267零件数G1只有1个极差2128181215240260250312317721223825862/248P12884121175211237257零件间变差PV515P平均极差分布的D2值35356结果分析参数表36366结果分析测量系统双性RR22EVAVRR总变差TV22RRPVTV37376结果分析测量系统GRRRRGAUGEREPRODUCEBILITYANDREPEATABILITYRR100RR/TVGRR示例38386结果分析RR可接受的条件是数值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10数值3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或不接受,决定于该测量系统之重要性、量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