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冶金原理实验指导书 冶金工程实验室 录 实验一 碳气化反应平衡气相成分的测定 实验二 固体电解质电池测金属氧化物的 实验三 碳酸盐分解压力的测定 实验四 物质分解速度测定 实验五 相图的测定 实验六 熔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七 炉渣熔化温度的测定 实验八 固态物质物性综合分析 实验九 熔体粘度的测定 实验十 氧化物在熔渣中的溶解动力学)气化反应平衡气相成分的测定 实验目的在恒温恒压下测定碳气化反应的平衡气相成分。掌握高温下碳气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 了解各种因素(主要是温度)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反应 C 体系的自由度 f= 2-+2=。当取温度( T)和总压( )为独立变量时,则平衡气相成分是 的函数,而与原始气相成分无关。又 而 故 可见,在恒压( ,平衡气相成分只与温度有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在恒压下,温度升高, 增大,平衡气相成分中 增加,而 减少。 =验装置本 实 验 由 及 清 洗 系 统 、 气 体 循 环 系 统 、 气 体 分 析系统和电源及控制系统组成。实验步骤按图熟悉仪器设备。装试样:将烘干的数克木炭置于瓷管内的高温带,用橡皮 塞塞紧管口,并用石蜡密封。漏气检查:为充分利用时间,查漏气与通电升温可同时进行。首先关闭减压阀,再打开气体钢瓶阀门,然后微开减压阀。 将 3置于三通位置,而让 旋 5使二通,然后缓慢旋转 1使瓶( 2)内有 数分钟后,再无气泡冒出,则整个系统不漏气。如果系统漏气,则应分段检查与处理: 慢旋 2)内有 后旋 数分钟后,瓶( )内无气泡冒出,则系统不漏气。 3使瓶( 4)和瓶( 5)仅与瓷管相通,提高瓶( 6)或瓶( 7)到某一高度,则瓶( 4)或瓶( 5)的液面不持续变化,则系统不漏气。 瓶( 8)仅与瓶( 9)相通时,升降瓶( 10),使瓶( 8)与( 8)有一定高度差,再旋 8)通道,若瓶( )液面高度不变化,为不漏气。可仿此查管( 9)是否漏气。 通电升温 装置不漏气即可通电升温。打开控制器电源,按住控制器温度 或 键,输入实验温度值,电炉自动升温至所控温度并恒温。驱除系统内废气 本操作可与通电升温同时进行。 旋 量约 50m l/m 当于瓶( 2)内有 3个 /此段内废气(空气)排入大气。与此同时,相继提高瓶( 6)和瓶( 7),则瓶( 4)和瓶( 5)被水充满,将废气排走。为排走瓶( 4)上端颈至 旋转 20 30m l) 4)内。然后, 瓶( 8)仅与瓶( 9)相通时,升降瓶( 10),使瓶( 8)与( 8)有一定高度差,再旋 8)通道,若瓶( )液面高度不变化,为不漏气。可仿此查管( 9)是否漏气。通电升温装置不漏气即可通电升温。打开控制器电源,按住控制器温度 或 键,输入实验温度值,电炉自动升温至所控温度并恒温。驱除系统内废气 本操作可与通电升温同时进行。 旋 量约 50m l/m 当于瓶( 2)内有 3个 /此段内废气(空气)排入大气。与此同时,相继提高瓶( 6)和瓶( 7),则瓶( 4)和瓶( 5)被水充满,将废气排走。为排走瓶( 4)上端颈至 旋转 20 30m l) 4)内。然后, 再旋 高瓶( 6),把 复操作 2 3次,尽可能保证此端内接近纯 后,让瓶( 4)充满水,并旋 2)相通。可用类似操作,使瓶( 5)上端颈至 3间管内废气排入大气。最后,让瓶( 5)充满水,使瓷管仅与大气相通。取 驱气约 10分钟后,体系内废气被排尽后即可取 首先旋 旋 2使瓶( 2)仅与瓶( 4)通。用较小气流量(约为驱气量的 1/3 1/)让 ),待瓶( 4)贮满 旋 2切断 2气源。 气体循环本当炉温升到接近实验温度,即可开始气体循环。旋 3,使瓶( 4)仅与瓶( 5)相通,缓慢交替提高(或降低)瓶( 6)和瓶( 7),使气体经瓶( 4)和瓶( 5)内来回循环,让 再旋 高瓶( 6),把 复操作 2 3次,尽可能保证此端内接近纯 后,让瓶( 4)充满水,并旋 2)相通。可用类似操作,使瓶( 5)上端颈至 3间管内废气排入大气。最后,让瓶( 5)充满水,使瓷管仅与大气相通。取 驱气约 10分钟后,体系内废气被排尽后即可取 首先旋 旋 2使瓶( 2)仅与瓶( 4)通。用较小气流量(约为驱气量的 1/3 1/)让 ),待瓶( 4)贮满 旋 2切断 2气源。 气体循环本当炉温升到接近实验温度,即可开始气体循环。旋 3,使瓶( 4)仅与瓶( 5)相通,缓慢交替提高(或降低)瓶( 6)和瓶( 7),使气体经瓶( 4)和瓶( 5)内来回循环,让 从炉温升到实验温度并恒定算起,至少应再循环 15 20分钟,实验温度低时应取上限。当碳被充分气化,反应达平衡 后,将平衡气体赶入平衡瓶( 5)。气体分析排出瓶( 8)中废气。 ( a)旋 9)与大气相通,提高瓶( 10),把管( 9)液面升到某一高度,旋 b)旋 8)仅与管( 9)相通,用瓶( 10)降低管( 9)液面,将瓶( 8)内废气抽入管( 9),使瓶( 8)液面上升到规定(充满)高度。 ( c)最后旋 闭瓶( 8),使瓶( 8)液面不再下降。排出管( 9)中废气 旋 管( 9)仅与大气相通,提高瓶( 10)将管( 9)中废气排入大气,再旋 管( 9)液面固定在零刻度处不再下降。清除 9)间管内废气 ( a)先提瓶( 7),再旋 4(注意,不能通大气),让平衡气体( 20 30m l)把此段内残气赶入管( 9)。 ( b)先提高瓶( 1),再旋 管( 9)仅与大气相通,将废气排至大气,并及时旋 不让大气再进入气体分析器。 ( c)重复 a)与 b)再操作一次,管道内废气基本上被平衡气体所代替。取平衡气体 10m l ( a)提高瓶( 7)并旋 能通大气),让平衡气体进入管( 9),待约超过 10m 时可升温)。 ( b)提高瓶( 10)压缩气体,再用手夹夹紧管( 9)和瓶( 10)间的橡皮管,使气体刚好 10m 4使管( )仅与大气相通(此时有少量气体经 瞬间管( 9)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迅速旋 4三不通。( c)松开手夹,移动瓶( 10),将管( 9)和瓶( 10)两液面调到同一水平,并检验管( 9)内气体是否降到 m 。如仍超过 10m l,应仿 b)操作,直至两液面都位于 10m 1刻度为止。 吸收 记下瓶( 8)液面位置,旋 ( 9)管与瓶( 8)相通,提高瓶( 10)使管( 9)内的气体赶入瓶( 8),再降低瓶( 10)把气体抽入管( )。反复升降瓶( 10),使气体与读数 反复上述操作 4 6次后,可以检查 ( a)将瓶( 8)液面恢复到吸收以前的液面位置,并旋 ( b)移动瓶( 10),将管( 9)和瓶( 10)两液面调到同一水平,记下管( 9)中气体的体积,即 ) ( c)重复第 5)步操作,吸收 读数。两次读数相周,证明 将炉温控制在另一温度上,自取 验结束,按操作规程切断电源和 2气源,并让 %意事项必须缓慢开 三通阀 不能将瓶( 8)的 9)的酸化水相互吸入而混合,压气瓶里的酸化水切不可进入瓷管,以免炸裂。让碳充分气化,使反应达平衡。 必须让 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 室温: 大气压: 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绘制 t 关系曲线,并与 P 10325后进行结果讨论并分析偏差原因。绘制 1/图求斜率并计算 值。用最小二乘法求出 作图:将实验得到的 与文献值 图比较,并讨论误差原因。分析温度和大气压力改变对实验的影响?4321 / 平衡气相成分 温度 /次数%( )(实验目的学习用固体电解质电池测热力学数据的原理和方法。在恒温恒压下,测定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电池反应的 。了解在高温下测定金属氧化物的 的方法。实验原理流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电池通常用于测定气相中的氧分压或 液态金属中的氧活度。当 (在 91 1376 =)为已知,欲测 ,故用( 合粉作参比电极,而( +合粉为待测极,用固体电解质( 成电池: 不锈钢丝 不锈钢丝测量某一温度下电动势 E,利用上式可算得 。而测出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 ,可算得 的关系。)M()2i(i(G) = )22=实验装置本实验由气体保护,加热与控测温及电动势测量三大系统 组成。实验步骤封装电池 ( 1)将纯度 镍粉和分析纯 :1的重量比在玛瑙研钵中混磨均匀。 ( 2)将不锈钢丝( m )一端弯成圈插入锆管底部,然后装入混匀的( ,约为锆管高的一半(钢丝与锆管底部要求紧接,装料充填密实)。再依次装入 层用高温快干水泥密封,参比电极便制 作完毕。 ( 3)用另一根同规格的不锈钢丝紧接在锆管外表面且靠底部。 ( 4)将纯度 铜粉和分析纯 :1的重量比在玛瑙研钵中混磨均匀。 ( 5)在石英坩埚内装入少量混匀的( Cu+将底部盖满后,放入装好的参比电极。接着装入剩余的( Cu+,约占坩埚高的一半(亦要求充填紧密)。再依次装入 外层用高温快干水泥密封。至此整个固体电解质电池即组装完毕,如图 2中: 12345-( ; 6 )。将电阻炉通电升温,由控温热电偶经温度控制 器将炉温稳定在所需实验温度( 750 )。同时接通数字电压表电源预热 60分钟。调整测温热电偶使位于恒温带,并将两极接入 电位差计。将钢瓶内的少量氩气经清洗系统净化干燥后送 入炉膛瓷管内,使之稍保持正压。当炉温上升至实验温度而恒定后,将固体电解质电池放入 瓷管内预热数分神后置于炉膛的恒温带(此时炉温约有下 降)。同时把两电极接入直流数字电压表。待炉温再度稳定后,用数字电压表测出固体电解质电池的 电动势 E。与此同时,用电位差计测量炉温并记录。每隔 30秒钟,同时读取测温热电偶所示温度和电池电动势。按 2 7步操作,分别重测 80 及 850 温度下的电池电动势。实验结束后切断电源和气源。 实验记录与计算 大室温: 试样名称: 参比电极: 待测电极: 固体电解质种类: 电极名称: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电池反应的 和氧化物生成反应的 。用最小二乘法求电池反应的 。比较实验值与文献值,作出 与 图,并分析误差原因。简述用固体电解质电池测定金属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的 基本原理。如何判定电池已经失效,并解释之。平均值 120E/m 温度 /m 温度 /m v 三 组二 组一 组参数 次数T( 实) 2文)T 2实验三 碳酸盐分解压力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用静态法测定碳酸盐的分解压力。了解温度对碳酸盐分解压的影响。 了解低真空技术及真空泵和压力计的使用。 实验原理碳酸盐加热时,发生分解 S) S) g), H 0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 2气体的分压称为碳酸盐在该温度下的分解压。若气相( 两凝聚相( 衡共存,且两凝聚相之间不形成固熔体,其自由度 f k 2 2 3 2 1,说明分解压仅是温度的函数 f( T),而与系统各组元的相对量无关。 上反应平衡常数 :故 欲在一定气相分压 下,使 方法有二:( 1)在一定温度下,必须降低气相分压 即将体系抽成真空。( 2)如不降低气相分压 就要提高温度。通过实验测定一系列温度下碳酸盐分解压,便可绘出 本实验采用静态测定法,它是将被测碳酸盐放在已抽真空 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直接用压力计测 定反应达平衡时 静态法只适于分解压较大的化合物。 = =+=+= 2验装置实验设备包括:真空泵、真空三通阀 K、抽滤瓶、压力计、温度控制器、管式电炉和热电偶。 实验步骤装样 在瓷管中盛入烘干的碳酸钙粉,置于反应瓷管恒温带,然后 用橡皮塞塞紧,可用真空封腊密封。抽真空 先打开压力计电源,预热一定时间后在系统无压力时采零。 旋转真空三通阀 动真空泵正常,缓慢旋 压力计读数不再 变化时,则先旋转三通阀 统勿通大气!)的通路,使泵仅与大气相通,再切断泵电源停机。漏气检查 停泵后仔细观察压力计读数变化,若 10分钟后读数未变化,表明系统不漏气。若变化了,说明系统漏气,并重新密封 漏气处。接着重复第 2步操作,直至系统不漏气时,记录压力计读数 始压差),方可进行下部操作。 通电测试 ( 1)打开控制器电源,按住控制器温度 或 键,输入实验温度 50 ,电炉自动升温至 50 并自动恒温。在恒温条件下,观察压力计读数,待读数恒定时,记录下反应平衡 时的压差 h。 ( 2)将炉温依次恒定在 60 、 70 、 750 及 80 ,用相同的方法测定并记录相应数据。 ( 3)降温测定:先将炉温升到 820 ,再依次降温且恒温在80 、 750 、 70 及 60 ,分别测出及记录各恒温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对应数据 H。断电降温 测定完毕,再缓慢旋转三通阀使反应系统与大气相通,让压 力计恢复至平衡位置,再旋转阀至三通位置,切除电源。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大室温: 大气压: 样名称: 原始压差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同一坐标上绘出 论 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及特点,并分析偏差原因。由文献值 8920/T 值,并与实验的 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原因,从而分析影响分解压的因素。为什么要将体系抽成真空,并进行漏气检查? 为什么要在压力计读数不再变化时,才能读取压力计数值?hh 碳酸钙分解压 /K 2 2物质分解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会用天平法测定碳酸钙的分解速度。研究碳酸钙分解的动力学特征。 实验原理碳酸钙分解是属于下列类型的气固反应: 固体( )固体( )气体反应的动力学过理由以下环节组成: 1碳酸钙分解的界面化学反应,其过程为 S) 2(吸 ) ) a 2气相产物 碳酸钙分解的界面化学反应其有自动催化的特性,即分解由 新相( 形成(诱导期)、反应界面长大(自动催化期)及反应界面缩小(速度下降期)三个阶段组成。碳酸钙 分 解 反 应 的 这 一 特 性 , 可 由 分 解 速 度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 S” 形曲线(图 4明。图 4酸钙分解速度与时间关系图碳 酸 钙 分 解 反 应 的 动 力 学 特 性 , 报 据 试 验 条 件 , 可 由 测 得 率 不 同 限 制 环 节 的 速 度 方 程 所 确 定 。 如 界 面反 应 是 限 制 环 节 , 则 对 t( 反 应 时 间 ) 是 直 线 关 系 ;如 散 是 限 制 环 节 , 则 对 线 关 系 ; 如反应处于混合限制范围,则 对 曲线。31) 31)321 31)实验装置实验设备:电子天平(由吊丝及悬挂于电炉内的吊篮与天 平相连)和温度控制装置(竖式电炉、热电偶及温控器)。 实验步骤检查吊篮是否悬挂在炉膛的中心位置。开启天平预热后将天平置零,先在天平盘上放上空吊篮, 然后置零,再将碳酸钙(将其加工成 10克左右的圆形颗粒)1或 2粒装入吊篮,称出碳酸钙重量( 打开控制器电源,按住控制器温度 或 键,输入实验温度值,电炉自动升温至所控温度(一般选 70 750 )并自动恒温。当炉温稳定数分钟后,将吊篮挂在天平下面 的吊丝上,打开炉口石棉盖板,讯速将吊篮放入电炉并用 石棉板盖好炉口(注意不能使石棉板与吊丝接触),同时 用秒表开始计时和记录对应重量,然后每隔一定重量(或时间)记录下所对应的时间(或重量)。随着碳酸钙的分解,试样逐渐减轻,直至试样不再减轻 (或分解速度很慢)时停止记录,从中选择实验所需十个 数据点填入实验报告中。试验完毕后,关闭天平、温控器电源,从炉内取出吊篮。 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 室温: 实验温度: 试样重: 试样粒度:实验数据出来与分析绘制碳酸钙分解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并与标准曲线比较,进 行误差分析。分析影响动力学曲线的因素。 分解率 m gm t/m ti/m W/m g 10987654321减重次数实验五 相图的测定 实验目的用热分析法测绘二元金属相图。掌握数字控温仪和可控升降温电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实验原理合金的熔点 组成图,可根据不同组成的合金的冷却,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表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称为 冷却曲线或步冷曲线)来测定。当熔融体系在均匀冷却中无 相的变化时,温度将连续均匀下降,得到一条平滑的冷却曲 线,若在冷却过程中发生了相变,则因放出相变热使热损失 有所抵偿,冷却曲线就会出现转折或水平线段,转折点所对 应的温度,即为该组成合金的相变温度。测定一系列质量百分比含量不同的样品的步冷曲线图,从步冷曲线图上找出各 相应体系发生相变的温度,就可以绘出被测体系的金属相图。用热分析法测绘相图时,被测体系必须时时处于或接近平衡 状态,因此体系的冷却速度必须足够慢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实验装置实 验 设 备 由 09可 控 升 降 温 电 炉 、 数 字 控 温 仪和计算机组成。 实验步骤配制样品:用感量为 化学纯的 : 0 30 58 80 10 : 1 7 42 2 将配好的试剂,分别装入 5支编好号码的试管中,上面再加一层石蜡(或石墨粉)。将 “冷风量调节 ”逆时针旋转到底(最小); “加热量调节 ”逆时针旋转到底。将装有试剂的试管插入控温区电炉 “7”,温度传感器 插入控温传感器插孔 “6”,温度传感器 插入测试区电炉内。开启电脑,打开温控仪电源开关。温控仪显示初始状态, 其中,温度显示 为 320. (设定温度),温度显示 为实时温度, “置数 ”指示灯亮。设置控制温度:按 “工作 /置数 ”键,置数灯亮。依次按“ 10”、 “ 1”、 “ 温度显示 ”的百位、 拾 位 、 个 位 及 小 数 点 位 的 数 字 , 每 按 动 一 次 , 显 示 数 码 按0 9依次递增,直至调整到所需 “设定温度 ”的数 值 。 设 置 完毕 , 再 按 一 下 “工 作 /置 数 ”按 键 , 转 换 到 工 作 状 态 , 温 度 显示 从设置温度转换为控制温度当前值,工作指示灯亮。 注意:置数状态时,仪器不对加热器进行控制。当温度显示 达到所设定的温度并稳定一段时间,试管内试剂完全熔化后,用钳子取出试管放入测试区电炉炉膛内 并把温度传感器 放入(可先放入)试管内,开始测试。(此时也可打开电炉电源开关,耐心调节 “加热量调节 ”和“冷风量调节 ”旋钮,控制试样的冷却速度,降温速率一般为5 8 /m 打开相图测量应用程序: ( 1)启动软件,出现登录窗口,输入用户名和学号,进入软件操作界面。 (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串行口;设置软件采样时间;另外,当前坐标不能满足绘图时,可以在 “设置 ” “设置坐标系 ”进行设置。 ( 3) 待 硬 件 设 备 准 备 好 同 时 , 软 件 开 始 绘 图 : “数 据 通 讯 “开 始 实 验 ”, 弹 出 “新 实 验 ”窗 口 , 输 入 样 品 及 百 分 比 , 然后点击 “ 按钮,软件开始绘图。 ( 4)直到绘制的步冷曲线在转折点以下,停止实验。点击:“数据通讯 ” “停止实验 ” “保存 ”,软件停止数据采集及绘图,结束一组实验,得出该配比样品的步冷曲线数据。试验做完,即可用钳子从测试区炉膛内取出试管,放入实 验试管摆放区进行冷却。做下一组试样:当把控温区电炉内的试管取出放入测试区 电炉炉膛内进行测试中,将另一待测试管放入控温区电炉 内加热。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多组试验做完。将 数字控温仪处于置数状态,逆时针调节电炉的“加热器调节 ”和 “冷风量调节 ”到底,表头指示为零,关闭计算机和电源。 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 室温: 由实验绘出的冷却曲线,并得出各相变温度填入下表: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由冷却曲线绘制 在相图上注明各区域的平衡相。冷却曲线出现转折点的原因是什么? 冷却速度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低共熔温度 转折温度 熔点温度108058300 组成 度 /实验六 熔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熔体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方法。学会补偿压力计和长光栅位移传感器的使用。 了解温度对熔体表面张力的影响。实验原理将毛细管垂直插入液体表面,送入气体产生一个半径为 于气泡表面张力企图使表面积缩小( 要维持气泡不致缩小( 就必须使气泡内的气压等于外部气压和球面收缩压( 和。若在压力 逆推动活塞,使气泡半径长大 外力所作功为 个功完全转变为使气泡表面扩大当表面能 P 推理计算可得 。当毛细管插入深度 h=0时,由于气泡上下部受外部压力不一致,往往不能很好地形成半径为 使测量数据不甚精确,因此实验时毛细管应插入所测液体内一定深度 h,此 时 气 泡 内 压 力 不 仅 要 克 服 加 压 力 , 而 且 还 要 克 服 液 体 静 压力 在实验 过 程 中 , 初 形 成 的 气 泡 半 径 r , 由 公 式 知 , 着 , 当 r = 恰 为 毛 细管 半 径 时 , 是 气 泡 长 大 过 程 中 的 最 少 半 径 , 故 P=m , 其 值最大。 此 后 气 泡 再 继 续 长 大 r 其 低 。 因 此 , 在 实验 过 程 中 补 偿 微 压 计 的 读 数 在 不 停 地 变 化 , 所 读 到 的 最 大压力就是气饱半径等于毛细管半径时的压力。测 出 毛 细 管 不 同 插 入 深 度 的 气 泡 最 大 压 力 之 后 , 作 P 得 一 回 归 直 线 , 外 推 至 h 0, 得 截 距 , 就 是 毛细 管 插 入 深 度 h 0时 的 气 泡 最 大 压 力 。 当 然 同 样 可 用 最 小二乘法计算。求出 h 0时气泡的最大压力之后,计算 必须测出毛细管半径 r,但精确测定 1)毛细管圆度和壁厚并不分精确,从各点测出所得 2) 能 在 常 温 下 测 定 , 而 实 验 又 是 在 高 温 下 进 行 , 由于热膨胀,高温下的 ,因此用 中 温度而变。它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溶液测得一系列温度下的 值,作 K 计算末知溶液的表面张力时,只需查出实验温度 下的仪器常数 求出毛细管插入深度 h 0时的 0代入上式,即可求出该温度下的 。 实验装置气 体 瓶 经 干 燥 稳 压 后 送 入 毛 细 管 产 生 气 泡 。 毛 细 管插 入 炉 膛 内 坩 埚 熔 体 中 的 深 度 用 补 偿 微 压 计 和 长 光 栅 位 移传 感 器 进 行 控 制 与 测 量 , 而 气 泡 最 大 压 力 用 微 压 计 读 取 。采用电阻炉加热熔体,其温度由可控硅温度控制器恒定。实验步骤在坩埚中装入适量试样后,将其置于电炉恒温带,插入热 电偶,通电升温,使炉温升至所控温度。当温度稳定于实验温度后,即可开始通入 流量为60 10个泡 /分)。用 10分钟赶走系统中的空气。旋转毛细管升降机构,使之毛细管下降,当距离熔体表面 约 10m m 处停留 10分钟,让其升温至炉温。再将毛细管对准坩埚中心并缓慢降至熔体表面,此时毛细管端部被熔体挡 住,气体逸出受阻,系统内压增加,使补偿微压计锥尖重 合,立即停止下降,并反复校核是否找准熔体表面,然后 记录位移传感番读数或将它置零。当毛细管下降至液面后,再旋转升降机构,让毛细管插入 熔体内 h m 。此时降低气泡速度至 30个气泡 /分以下,而用补偿微压计测量体系压力。当微压计测到气泡最 大压力后,由于气泡脱离管口体系压力降低,使微压计中 两锥尖又会慢慢靠近,到气泡最大压力时,两锥尖刚刚靠 拢 相 接 ( 否 则 , 可 微 调 一 下 “微 调 盘 ”) 。 如 此 观 察 有 三 次 重现 性 时 , 方 可 记 录 毛 细 管 插 入 深 度 和 微 压 计 示 值 读 数 h 。则被测压力值由下式确定 式中 h 微压计示值读数, m m ; 检定温度下水的密度, Kg/ 使用环境温度下空气密度, g/m 3; g 使用地点重力加速度,本校为 重复测量毛细管插入深度分别为 m 时气泡的最大压力。当同一温度下的毛细管不同插入深度地气泡最大压力测毕 后,缓慢将毛细管升出液面,停留 10分钟,让毛细管中地液滴滴入坩埚内,方可暂时关气。控制炉温在另一实验温度下,重复第 2 6步操作。实验毕,缓慢将毛细管升出液面,断电、关气。 310)1(=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 室温: 大气压: 毛细管材料: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作 P 图解 h 0时 求仪器常数 K,并作 K t 图。计算 实,将结果与标准值比较,并讨论误差原因。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熔体表面张力时,为什么要读取最大 压力值?影响实验数据精确测定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你有何新 的改进意见? 54321K=文 /m m 实验七 炉渣熔化温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用半球点法测定炉渣熔化温度的原理。了解测定炉渣熔化温度设备的构造。 了解炉渣成分对熔化温度的影响。实验原理将 3 3m m 的圆柱体试样置于铂丝炉中升温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试样的高度开始收缩,当试样的高度变为原高度的 75时,此时的温度称为炉渣的开始熔化温度(或软化温度);当试样变为半球形,其高度等于原高度的 50时,此时的温度称为炉渣的熔化温度(或半球温度,习惯称为熔 点);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试样熔化为液体,其高度为原高度的 25时,此时的温度称为炉渣的完全熔化温度(或流动温度)。用此法测得的熔化温度,绝不是热力学所指的 熔点或熔化温度,而只是一种实用的相对比较的标准。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主要由光源、热电偶、送样管、铂铑丝炉、摄像 头、控制机箱、显示器和计算机主机等组成。实验步骤制样:取已烧尽碳的渣样 5g 10g,被测试样应干燥,成分均匀。 ( 1)取少量样品研磨细,m ( 20目)标准筛。 ( 2)制样时用无水乙醇调和试样、对个别难以压实的试样可加入少许糊精并用水调和渣样,用制样器 3 3m m 的孔制样,用力压实,脱模后可用软毛刷将试样形状修整规则, 自然阴干或烘干,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备用。 ( 3)做实验时选用比较平整的样。打开控制柜电源及计算机。 打开程序 “熔化温度特性测定仪 ”。确定送样管已送入炉子中,点击 “开始升温 ”。点击 “新测试 ”,填写本次实验信息 (实验样品名,实验日期等方便以后查看历史数据 ),填写好点 “确定 ”。温度到 60 开始抽出送样管,把制好的样放在送样管的垫 片上面,然后推入炉膛。打开辅助光源 (小灯泡 )调整摄像头,使试样图像清晰并处在较好的位置。点击 “调节采样框 ”,确保样品全部处于框中,采样框内,必须保证背景色里没有干扰的图像(如有烟雾一样的东西)。调好图像后,点击测试,在 60 到 70 之间关闭辅助光源。继续升温,随着温度的升高,计算机可自动记录开始熔化 温度、熔化温度、流动温度。实验测定完成后设备将自动 停止。连续测定多个试样时,应在炉温降至 60 以下放入下一个试样。每种试样测定 3次,取其平均值为最终结果。若每种试样 3次测定结果的最高和最低数值之差 20 时,则应重新制样,重新进行测试。炉子使用温度一般控制在 140 以下,最高使用温度在150 以下,以免铂铑丝在高温下挥发,影响炉子寿命。 实验数据记录 试样名称: 试样尺寸: 试样成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试样熔化温度 。开始熔化温度及熔化流动温度与相图上什么温度接近?为什 么?炉渣熔化温度对冶炼有影响吗?谈谈你的看法。 熔熔 熔化温度 /开始熔化温度 /升温速度 /m 态物质物性综合分析 实验目的掌握两种常用的热分析方法 差热分析法和热失重分析法。了解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仪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实验原理差热分析法:物质在受热或者冷却过程中,当达到某一温度 时,往往会发生熔化、凝固、晶型转变、分解、化合、吸收、 脱附等物理或化学变化,因而产生热效应,其表现为体系与 环境(样品与参比物)之间有温度差。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 温下测量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相互关系 的一种技术。热失重法:当物质受热时,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质量也随之 改变,测定物质质量的变化就可研究其过程。热失重法( 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热失重法的主要特点是:定量强,能准确测量物质的变化和 变化的速率。实验装置实 验 台 主 要 分 为 温 度 测 量 系 统 、 差 热 测 量 系 统 和 质 量 测 量系统。实验步骤实验前应在左右托盘各放一个空坩埚按要求进行基线调 试;用一标准砝码对质量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在右边坩埚 内放置标准物质对温度进行标定。用双手轻轻抬起炉子到顶部(双手用力要均匀),以左手 为中心,逆时针轻轻旋转炉子。将参比物放在一个坩埚里,将待测试样放在另一个坩埚 里,称出试样重量。要求参比物量尽量与试样量相等。左手轻轻扶着炉子上,用左手拇指扶着右手拇指,防止右 手抖动,用右手把参比物放在左边的托盘上。同理,把测 量物放在右边的托盘上,轻轻放下炉体,接通冷却水。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计算机,打开 “热分析系统 ”应用程序,进入应用软件窗口。基本测量参数设置:由于本仪器为全自动变换量程,用户 可根据自己的测量要求,使用 【 基本测量参数设置 】 菜单,通过下拉菜单选择不同的初始 、 温 度 轴 最 小 值 、 温 度 轴 最 大 值 。 注 : 采 样 间 隔只 能 选 50。 推 荐 : : 10; : 20; 2;温度轴最小值: 0;温度值最大值: 145。点击新采集,自动弹出 【 新采集 对话框,在左半栏目里填写试样名称、序号、式样重量、操作人员名 字。在右边栏里进行温度设置。设置步骤如下: ( 1)点击增加按钮,弹出 【 阶梯升温 对话框,填写升温速率,终值温度,保温时间,设置完毕点击确定 按钮; ( 2)若需分段升温,则继续点击增加按钮,进行设置,采集过程将根据每次设置的参数进行阶梯升温。 ( 3)用户可以修改每个阶梯设置的参数值,光标放置在修改的参数上,单击左键,参数行变蓝色,左键点击修改按 钮,弹出次阶梯什温参数,修改完毕,点击确定按钮。( 4)设置完以上参数,点击 【 新采集 确定按钮,系统进入采集状态。系统进入自动采集状态,直 到实验结束自动停止,保存实验数据曲线。数据分析:数据采集结束后,点击数据 【 数据分析 】 菜单(或单击右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选项,进行对应分析。 分析过程:首先用鼠标选取分析起始点,双击鼠标左键; 接着选取分析结束点,双击鼠标左键,此时自动弹出分析 结果。注意事项做实验时,放完药品后,炉子一定要向下放好,如没有放 下炉子,在实验时会把加热炉烧断。做实验前先打开电源。 通冷却水,保证水畅通。参比物放在支撑杆左侧,测量物放右侧。 每次升温,炉子应冷却到室温左右。开始做实验时,放下炉子后应稳定 5分钟左右开始进行数据采集(保证炉堂温度均匀)。升温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先关闭仪器电源。 实验结束后应继续通冷却水 30分钟左右。 实验数据记录 试样名称: 试样重量:参比物名称和重量: 升温速度: 附实验测试图: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测得实验曲线进行差热分和热重分析,求出各峰的起始温 度、峰温和样品热效应值,将数据列表记录;依据所测得 失重百分比推断反应过程。对试样的热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 试分析本实验的误差原因。 实验九 炉渣性能综合测定 在 火 法 冶 金 过 程 中 的 熔 融 金 属 及 渣 液 , 都 具 有 一 定 的粘 度 和 表 面 张 力 , 即 流 动 性 的 好 坏 。 为 了 研 究 高 温 熔 体 结构以及高温时各种反应机理,都必须测定其液态时的粘度、 表 面 张 力 和 密 度 状 况 。 例 如 炼 钢 渣 和 高 炉 渣 在 高 温 下 是 一个 复 杂 的 物 理 化 学 变 化 过 程 , 而 渣 粘 度 、 表 面 张 力 和 密 度对整个冶炼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影响。实验目的熟悉炉渣性能综合测定仪器设备,掌握其操作方法;学会熔体粘度、表面张力或密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了解熔体粘度、表面张力或密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装置由旋转机构、测量天平、升降机构、 制柜和计算机等组成。一 熔体粘度的测定 实验原理旋转粘度计原理如图,钢丝悬挂的内圆柱体在高温炉渣中以 慢速度旋转,在钢丝两端由于层流性质的炉渣的内摩擦力而 产生一个扭角 ,在钢丝弹性范围内扭角的大小与炉渣的粘度、自身的角速度有如下关系: =在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则有: =K (1) 式中: 钢丝扭角; 熔体粘度; 测量钢丝的扭角,是利用光电管接收光信号 的先后产生两个不同步的电信号,再经过计 算机计算变成时间,测得时间即可。当圆柱 体在熔体中旋转平稳后,所测得的时间差便为一个定值。由 此,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 t (2) 式中: 钢丝扭角; 电机自转的角速度; t 光电管所测得的时间差。 由 (1)、 (2)式得到如下式: =器常数 出 过测定一定温度下的 可计算出被测炉渣的粘度值。上述公式是假设所受的粘滞力矩全部来自等测液体。实际上 由于空气的粘滞力和吊丝材料的内摩擦。吊挂系统即使在空 转时也会有一定的扭转,这一初试值在测量中会叠加到待测 值上去。为此必须将公式修正如下: =K(t 式中 是自身遮光孔未完全重合;一是在空转过程中旋转体与周围空 气的摩擦。通过两种已知粘度的液体进行标定,求出仪器常数 K和 实验步骤启动 “炉渣粘度测定系统 ”程序,启动系统至主界面 。温度及气氛控制 按升温程序将电炉升温恒温,根据需要通入保护气氛。 标定 点击主界面上的 值按钮,将显示 1) 探头放置于空气中,单击 “开始跑零 ”按钮,最后结果即为零点时间。 2) 探头放置于已知粘度的标准油中。分别测试 “1#油 ”、 “2# 油 ”、 “3# 油 ”,得到对应的 T。 3)平均 入对应温度标准粘度值,点击 “平均 ”按钮计算出仪器常数 K。 4)标准油粘度值设定已输入,默认值为蓖麻油的粘度值。粘度测定 1)将渣样装入石墨坩埚中,然后将坩埚放入炉中的恒温带位置,装好后检查系统及冷却水系统是否正常,正常后在 冷却水保护下可通电升温,同时根据实验需要通入保护气。 2)严格按二硅化钼炉的升温制度(一般用自动升温程序)升温,待炉渣熔化之后,先用铁杆对炉渣进行搅拌。并注意温度不超过 160 ,待温度稳定 5 10分钟后,即可开始测粘度。 3)开动电机使测杆匀速旋转,将测头下降,当离渣面10m m 处预热 5分钟,测定空气中的零点 4)测定炉渣粘度 将测头下降置于被测炉渣中合适位置(注意测头位置应对准坩埚中心,先将测头落底后再提升 15m m )。转动平稳后,点击 “开始测粘 ”按钮即可开始测量。屏幕绘图区显示曲线,下方为实时数据显示。 逐步降低电炉的电压,降温速度开始时控制每分钟 3度左右,在接近转折点附近为每分钟降 1 2 。温度每下降20 左右测定一个 t(也可连续测量 t),直到粘度值迅速上升钢丝旋转很困难为止,并同时关闭旋转电机电源。 5)测得结果后重新加大电压使炉温升高,待渣样重新熔化后将测头从熔渣中提出。逐渐减小炉子电压,待炉温降到 80 时,关闭炉子电源自然降温。待炉温达 30 时,关闭冷却水。 二 表面张力测定 实验原理将金属环 (或金属筒 )水平地放在液面上,然后测定将其拉离液面所需的力。金属环被拉起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它 将液体也连同带起,至拉起的液体重量与表面张力平衡时, 带起的液体重量达到最大值。进一步拉起金属环,拉力超过 表面张力的瞬间液体脱落,金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材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分析与节能考核试卷
- 疫病防控监测设备使用与维护考核试卷
- 羽绒制品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核试卷
- 舞台灯光设备的人机工程学考量考核试卷
- 英语电影分析与讨论考核试卷
- 石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羽绒加工企业生产安全应急预案考核试卷
- 纸质文具行业市场前景与消费趋势预测方法考核试卷
- 天然气开采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与分析考核试卷
- 石材表面装饰工艺探讨考核试卷
- 2025-2030工程塑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同步练习册电子版
- 锌银电池的资料
- 七人学生小品《如此课堂》剧本台词手稿
- RFJ05-2009-DQ人民防空工程电气大样图集
- 毕业设计(论文)-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管理资料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3年版)
- 农户贷款管理办法银监发〔2012〕50号
- 儿科-补液-液体疗法课件
- 优生优育TORCH检测临床意义与临床咨询课件
- 《踏雪寻梅》合唱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