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价值论、不确定性和演化经济学孟捷作者安徽省芜湖市人,196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回答斯蒂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诘难。虽然这个诘难早在约三十年前就提出来了,但马克思主义者迄今为止所做的反批判,仍然是片面的,这些反批判丢失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维度没有把劳动价值论把握为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的理论工具。本文由下述部分组成,第一节介绍斯蒂德曼在斯拉法理论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诘难,第二节回顾了马克思的两种市场价值理论,以及鲁宾对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的阐释。第三节从价值确定的动态性出发,探讨了市场价值理论的进一步重建。在结论里,针对斯蒂德曼的批评,我们提出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他所理解的那样具有单向的、决定论的性质;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被用来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目的和手段,条件和结果之间的不确定的联系。此外,在结论里还针对演化经济学家霍奇逊的观点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多样性、“自然选择”等演化经济学所探讨的主题并不是无关的,正是借助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明了技术变革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协同演化。关键词市场价值斯蒂德曼鲁宾不确定性演化经济学ABSTRACTTHISARTICLEAIMSTOOFFERAREPLYTOSTEEDMANSCRITIQUEOFMARXSLABOURTHEORYOFVALUEALTHOUGHTHISCRITIQUEHAVINGBEENTHEREFOR30YEARSBEFORE,THEANTICRITIQUESFROMMARXISTSAREUPTODATEFLAWEDWITHFATALLIMITEDNESS,LOSINGSIGHTOFANIMPORTANTDIMENSIONOFLABOURTHEORYOFVALUE,IE,WITHOUTTAKINGITASATHEORETICALTOOLOFUNDERSTANDINGTHEUNCERTAINTYROOTEDINCAPITALISTREPRODUCTIONTHISARTICLECONSISTSOFTHEFOLLOWINGPARTS,THEFIRSTPARTISAINTRODUCTIONOFTHECONTROVERSYINVOKEDBYIANSTEEDMANPART2ISARETROSPECTOFMARXSDUALTHEORYOFMARKETVALUEPART3EXPLORESTHEPOSSIBLERECONSTRUCTIONOFMARKETVALUEINTHEPERSPECTIVEOFTHEDYNAMICSINTHEPIVOTINGOFMARKETVALUEINTHEPARTOFCONCLUSION,AFORMALREPLYTOSTEEDMANISATTEMPTED,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TANDARDCONDITIONOFPRODUCTIONANDVALUEISNOTOFDETERMINISTICANDONEWAYCHARACTERLABORTHEORYOFVALUEINMARXSECONOMICSISAPPLIEDTOANALYZETHEUNCERTAINRELATIONBETWEENTHEMEANSANDTHEEND,THECONDITIONANDTHERESULTOFCAPITALISTREPRODUCTIONMEANWHILE,ANOTHERREPLYISATTEMPTEDASWELLTOWARDSTHENEGATIVECOMMENTONLABORTHEORYOFVALUEMADEBYEVOLUTIONARYECONOMISTASGHODGSONINOURVIEW,MARXSLABOURTHEORYOFVALUEISNOTIRRELEVANTASCLAIMEDBYHODGSONTOTHEMAINTOPICSOFEVOLUTIONARYECONOMICSSUCHASDIVERSITYANDNATURALSELECTIONITISTHROUGHLABOURTHEORYOFVALUETHATMARXEXPLAINSTHECOEVOLUTIONOFTECHNICALCHANGEANDCAPITALACCUMULATIONPROCESSKEYWORDSMARKETVALUE,STEEDMAN,RUBIN,UNCERTAINTY,EVOLUTIONARYECONOMICS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回答斯蒂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诘难。虽然这个诘难早在约三十年前就提出来了,但马克思主义者迄今为止所做的反批判,仍然是片面的,这些反批判丢失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维度没有把劳动价值论把握为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的理论工具。本文由下述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斯蒂德曼在斯拉法理论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诘难,第二部分回顾了马克思的两种市场价值理论,介绍了鲁宾对市场价值理论的阐释,并对鲁宾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批判。第三部分从价值确定的动态性着眼阐释了市场价值理论、以及市场价值与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之间的关系。在结论里提出,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斯蒂德曼所理解的那样具有单向的、决定论的性质,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只能在理论上通过价值概念来把握。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被用来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目的和手段,条件和结果之间的不确定的联系。1问题的提出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论的诘难20世纪的百年,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两次关于“转形问题”的争论。一位以德语写作的经济学家冯鲍特基维茨挑起了第一场争论,在他看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提出来的、由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是不彻底的,在马克思那里,只有“产出”的价值被转形为生产价格,“投入”仍然是以价值来衡量的。不过,冯鲍特基维茨为克服马克思的缺陷而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仍然是以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劳动价值论对他来说还是默认的前提。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斯蒂德曼在斯拉法理论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更具破坏性的批判。他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依据,在那里,马克思对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按照斯蒂德曼对这段话的解释,作为转形出发点的价值体系是由各部门中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和实际工资所决定的,只要给定一套关于这种技术条件的物量数据和实际工资率,就能计算出相应的价值量;另一方面,在斯拉法的理论中,给定一套生产的技术条件和实际工资率,还可以直接得出一个生产价格体系。因此,斯蒂德曼提出,像马克思那样由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和实际工资出发得出一套价值体系,再由该价值体系经过“转形”得出一套生产价格体系的做法,完全是不必要的迂回,用斯蒂德曼的话说,“转形问题是一个虚幻的、无中生有的问题”。2“既然马克思的各种劳动量完全是以物质形式表现的实际工资和生产条件的衍生物,而这些物质的量本身足以决定利润率和生产价格,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决定来说,劳动时间量是没有意义的。”3斯蒂德曼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少马克思主义者接受了他对生产的技术条件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在对斯蒂德曼的反批判中,仅限于指责对手没有恰当地理解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性。4这类批判非但没有驳倒斯蒂德曼,反而暴露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弱点。按照斯蒂德曼对马克思的理解,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和实际工资所决定的,对此资本论第一卷似乎提供了不容质疑的证据。如果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真的是这种单向的、决定论式的关系,斯蒂德曼的全部推理就是符合逻辑的,他的结论也许失之片面,但决非是错误的。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论的批评,促使我们反思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与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在此,有必要把本文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在我们看来,在一个部门起调节作用的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是不能脱离价值概念被预先给定的,相反,价值概念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用来把握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的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谢克,曾提出了与此类似的观点。针对斯蒂德曼提出的生产的物量条件(PHYSICALPRODUCTIONDATA)同时决定价值和生产价格的观点,谢克反问道“什么决定生产的物量条件呢在马克思那里,答案是清楚的这便是劳动过程。正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劳动的实际支出,把投入变成了产出,并且仅当劳动取得了成功,我们才能有生产的物量条件。此外,如果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会物化在使用价值的形式上。无论投入和产出都是体现为使用价值形式的物化价值,我们可以说,在实际过程中,是价值决定了生产的物量条件。”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页。重点号系笔者所加。2斯蒂德曼按照斯拉法的思想研究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页。3按照斯拉法的思想研究马克思,第42页。4对斯蒂德曼理论的有代表性的批判,可参见ROWTHORN,B,CAPITALISM,CONFLICTANDINFLATION,LONDON,LAURENCEANDWISHART,1980,CH1遗憾的是,在谢克那里,这些重要的观点事实上并没有得到进一步论证,他没有意识到,要论证这一点,还必须重建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这正是我们在本文中为自己提出的任务。2对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的不同解释21马克思的两种市场价值理论在资本论里,特别是在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至少两种市场价值的理论。第一种理论可以称作“由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譬如,在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说,“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6这个规定与第一卷开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是相一致的。按照这个观点,商品的供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没有重大的影响,只是造成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这个中心而波动。第二种理论可以称作“由供求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鲁宾把这种理论称作“市场价值的经济概念”。按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在第一卷第三章讨论货币和商品的形式变换WGW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谈到了这个理论。假定有一个织麻布者,生产出为社会需要的麻布,这些麻布能吸引多少货币呢马克思写道“当然,答案已经由商品的价格即价值量的指数预示了。假定他(织麻布者)耗费在他的产品上的只是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格只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量的名称。但是,织麻布业的以往可靠的生产条件,没有经过我们这位的许可而在他的背后发生了变化。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昨天还确实是生产一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今天就不是了。货币所有者会非常热心地用我们这位朋友的各个竞争者定出的价格来说明这一点。真是不幸,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市场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7在这里,“每一码(麻布)的价值是耗费在麻布总量上的社会劳动量的一部分的化身”8,这个社会劳动量所带来的使用价值量,有可能在现行价格下过剩。这样一来,每一码麻布的价值量,或生产每一码麻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适应。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这些观点。在地租篇的一个地方,他提出了著名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9上述这两种关于市场5SHAIKH,A,NEORICARDIANECONOMICSAWEALTHOFALGEBRA,APOVERTYOFTHEORY,REVIEWOFRADICALPOLITICALECONOMICS,VOL14,NO2,1982,PP7172重点号是原来有的。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9页。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5126页。8同上书,第126页编者注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7页。价值的观点显然是有区别的,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恰当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这为日后旷日持久的争论播下了种子。不过,在资本论第三卷刚刚发表的时候,这种矛盾并没有立即被感觉到。当庞巴维克发起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与庞氏展开论战的希法亭也是如此,希法亭当时写道“经验能帮助我确定的,是为生产一种具体产品所需要的劳动的具体支出。这个具体劳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必要劳动,也就是说,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价值的形成,要在下述条件下才能决定,也就是说,我需要知道生产率的实际平均水平、这一生产力所要求的强度,还需要知道社会需要多大数量的这种产品。而这意味着,我们在向个人询问社会执行的职能。因为社会是唯一有能力计算价格水平的会计,而且社会为此目的所使用的方法是竞争的方法。在市场的自由竞争中,社会把一种产品的所有生产者所耗费的具体劳动当作一个整体,而且社会只偿付那些其耗费是社会必要耗费的劳动,因此正是社会表明了,具体劳动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参与了价值形成和价格的确定。而劳动券和构成价值的乌托邦则是建立在下述幻想的基础上理论上的衡量尺度同时直接就是实际中的衡量尺度。与这种观念相适应的是把价值理论看作获得一张价目表的手段,这张价目表越稳定越公平越好,而不是把价值理论看作发现现代社会运动规律的工具。”10在这段话里,两种市场价值理论相安无事地并存着。这段评论展示了希法亭在理论上的正确本能,因为在他看来,以上两个因素显然在竞争中共同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形成。历史上围绕市场价值理论的争论,最早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和苏联。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维埃经济学家鲁宾(IIRUBIN)的著作反映了这场争论,鲁宾对争论双方的立场做了这样的概括“社会必要劳动的经济学概念在于,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率(它表现为在给定的平均技术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所必须的劳动量),而且取决于社会需要或需求。这个概念的对手(即那些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技术决定的人)则反对道,需求的变化,如果没有伴随着生产率和生产技术的变化,只能带来市场价格对市场价值的暂时的偏离,而不会给平均价格带来长期的永久的变化,也就是说,不会带来价值本身的变化。”11此后,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一直存在着这两种对立的态度,而且,后一种态度可以说在传统上具有更大的影响,日本学者伊藤诚(MAKOTOITOH)曾恰当地指出了个中原因之所在“如果供给和需求的比率决定市场价值的水平,那么价值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内含的抽象劳动量所决定这一点,就会受到损害,而且这样做类似于边际主义以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的理论。为了避免这一立场,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在传统上偏爱马克思对市场价值的第一种定义,把市场价值理解为由生产一种给定商品在技术上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12斯蒂德曼的观点,正是建立在第一种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10HIFERDING,OPCIT,PP146147重点号是笔者所加。这里谈到的劳动券和构成价值观念,分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格雷等人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提出来的,并遭到过马克思的批判。11RUBIN,II,1928ESSAYSONMARXSTHEORYOFVALUE,DETROITBLACKANDRED,1972,P18512ITOH,M,VALUEANDCRISIS,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1980,P84一个部门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给定的,市场价值就是一个确定的量。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便根据这种解释,市场价值也并不是预先给定的,这是因为市场价值不是在唯一一种给定的技术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一个既定的部门内存在着技术和生产率不同的企业,它们各自所生产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个别价值,这些个别价值通过市场竞争转化为市场价值。尽管在资本论里留下了多处关于第二种市场价值理论的提示在下文中,“市场价值的第二种理论”和“市场价值的经济概念”是在意义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的,在集中讨论市场价值的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却主要按照第一种理论的方向发展了市场价值理论。为了便于讨论,马克思把每个生产部门的企业被分为三类,即在高于平均生产条件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企业,在平均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企业,以及在低于平均生产条件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企业。由哪种生产条件决定市场价值,取决于在三种条件下生产的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重,并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供求条件的对比。譬如,如果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多数,市场价值就由最好的技术条件来调节。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此时中等或劣等生产条件调节市场价值,那么拥有最好生产条件的企业就会获得超额利润,其产量会大量扩张(按照假设,这类企业的数量在部门中也占据着多数),并导致市场出现过度需求,使市场价格与生产率高的企业的价值相适应。类似的推论也适用于相反的情形,即中等或劣等生产条件的企业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鲁宾以及后来的罗斯多尔斯基主张在这个意义上解释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罗斯多尔斯基说“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市场价值只能在由三种生产类型中的某一种所决定的生产条件(从而也是由个别价值决定)的限度内运动。”而且,“如果由于市场的变动,大多数商品按照高于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出售,或者相反,按照低于在较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的价值出售,市场价格就会在实际上偏离市场价值。”13按照这个解释,供求因素对市场价值的影响被局限在一个限度内,也就是说,供求可以使市场价值在最坏或最好的生产条件间变动,但只要超出这个范围,供求就只影响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这种偏离被看作是由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所引起的,而市场价值的确定预先假定了正常的供求形势,假定了特定技术条件居主导地位下的市场均衡。鲁宾认为,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下述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生产率最高的那一类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多数,市场价值也由这一类企业的个别价值所决定。另一种情形是,市场价值在正常条件下由该部门的平均价值所决定,但是由于过度供给,市场价格低于(笔者按原文为“高于”,应有误)市场价值,并且这个市场价格是由生产率最高的那一类企业的个别价值所决定的。在第一种情形下,产品按照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的个别价值出售,意味着市场处于正常状态,在该部门与别的部门之间存在着均衡。而在第二种情形下,虽然产品也是按照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的个别价值来出售,但这是由市场上不正常的过度供给所引起的,并且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该部门生产的减少,也就是说,此时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不存在均衡。在第一种情形下,商品按照市场价值出售,在第二种情形下,市场价格偏离了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市场价值。1413罗斯多尔斯基,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三章第五节,特别是第102105页。14RUBIN,ESSAYSONMARXSTHEORYOFVALUE,P182因此,在鲁宾看来,市场价值的确定总是和再生产均衡联系在一起的,他写道“市场价值是与理论上界定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均衡状态相适应的。如果商品按照市场价值出售,均衡就得到维持。或者说,该部门的生产就不会不顾其他部门而扩张或收缩。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均衡,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协调,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的一致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密切联系和共存的。”1522鲁宾对“市场价值的经济概念”的批判鲁宾把第二种市场价值理论称作“市场价值的经济概念”,并对其展开了细致的批判。他从这个理论所注重的需求(DEMAND)概念着手,对需求概念做了特殊的规定,把对商品的需求看作仅仅决定于该商品的价值。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曾经提到,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或者说与价格成反比。鲁宾深入地讨论这一点,他说“需求只有相对于一个给定的价格才是确定的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一般而言社会需要、有购买力的社会需要、或相应的需求,并不代表固定的、可以准确规定的量。一种特定的需求量是由一种给定价格所决定的。”16鲁宾设计了一个商品的需求表,在这个表中,有无数价格分别与其需求量一一对应。鲁宾认为,在这些由价格和需求量构成的组合中,只有一对是长期稳定的均衡组合(即均衡价格与均衡需求量)。他提出,如果给定对该产品的社会需要(SOCIALNEEDS)和现有人口的收入水平,均衡价格将确定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均衡需求量,而不是相反。这里的“均衡价格”指的是由市场价值决定的价格。鲁宾写道“倘若我们假设一个既定的需要水平和既定的人口所有的收入水平,那么技术的状况决定了产品的价值,而价值又进而决定了正常的需求量,以及相应的供给量。”17实际的市场价格和需求量将围绕着这对均衡组合而波动;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市场价值或均衡价格的水平,就会迫使这个部门减少产量,资本就会流到其他部门;反之,就会出现相反的调整过程。因此,与市场价值和均衡产量偏离的价格和产量,不会维持长久。值得指出的是,鲁宾还明确承认,“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概念来自马歇尔。18在鲁宾那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决定了商品价值,单个商品的价值(或均衡价格)决定了需求量,需求量又决定了供给即产量。19这个逻辑顺序包含着以下假设劳动生产率通过改变均衡价格而改变需求量,而需求调节着产量。而在马克思那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仅会引起需求的变化,而且同时带来供给即产量的变化。马克思强调,劳动生产率在引起商品价值(在货币价值不变时也就是价格)下降的时候,还引起使用价值量的增长。这两个过程是由同一个原因引起的并行的过程,是推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发展的动力。鲁宾在均衡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还以下述假设为前提即假定社会对某种商品的需要和既定人口的购买力都不变,对一种产品的需求量15IBID,PP17817916RUBIN,IBID,P186,P18717RUBIN,IBID,P190显然,如果产品的价值真的是以这种决定论的方式决定于技术水平,要想反驳斯蒂德曼就是不可能的。18RUBIN,IBID,P189ANDNOTE419“2卢布75戈比的市场价值决定了240,000单位的有效需求量,而供给(即产量)将被吸引到这个量上来。”RUBIN,IBID,P189取决于该产品的价格,并当这一价格变化时需求量才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鲁宾在概念上区分了对某种产品的社会需要(SOCIALNEEDS)和需求(DEMAND),所谓需求指的是能在市场上找到买者的商品量,更进一步说,需求的正常水平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对于需要的概念,鲁宾则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强调需要可因经济以外的外生原因而变动,譬如,天气变化可以导致对棉布的需求发生变化。20正是由于他把需求和需要在概念上严格地区分开来,才得以把需求定义为由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所规定的、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买主的商品量;需求变化的原因也被归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这样一来,他就把需求变成了完全依从于价格变化的从属变量。下面的分析将指出,需求并不只是产品价格的函数,对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资本家阶级的积累活动。由于这个积累的规模是无法预先确定的,全社会的有效需求也是不确定的。如果按照鲁宾的主张,这种有效需求取决于商品的单位价值,而价值又取决于某个部门既定的技术水平,那么需求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预先确定的。这显然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在鲁宾看来,以供求关系解释市场价值的错误在于,即便生产率没有变化,市场价值也可能因需求的改变而变化。按照鲁宾的假设,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价值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需求的长期变化只能来自于两种原因,要么是人口的购买力发生变化,要么是对该商品的需要出于社会或自然原因而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这两者一开始被鲁宾假设是不变的。如果考虑它们的变化,在鲁宾看来,第一,产品的价值也不会发生改变,所改变的只是均衡产量。鲁宾写道“倘若生产的技术条件不改变,需求的增加或减少不会引起价值的升降,只会引起一个部门产量的增减。”21第二,这两者的变化都被归于生产力的改变,因此归根结底需求的变化是生产力变化的函数。在鲁宾看来,这种解释维护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经济发展是由生产条件、由生产力发展的结构和水平所决定的。”为了说明由社会原因引起的需要的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鲁宾甚至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成功的禁酒宣传减少了对酒精饮料的需求;它们的价格暂时降低到价值以下,结果也减少了酒厂的生产。我们故意选择了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生产的下降是由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而非社会性质的原因所引起的。显然,反饮酒宣传的成功是由不同社会集团的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水平带来的,而这一水平的变化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条件的结果。这些社会条件归根结底可以由社会的生产活动的发展来解释。”22这些观点剥夺了非经济领域的任何自主的变化,把鲁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理解暴露无遗。23市场价值是隶属于均衡的概念吗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鲁宾还从方法论上概括了以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值的理论的“弱点”。在他看来,首先,第二种理论混淆了市场上的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混淆了不同部门之间均衡的规律和这种均衡崩溃的特例,均衡的这种崩溃只是暂时的。第二,这样一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就被破坏了,因为这个概念假设了给定的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均衡的存在。20RUBIN,IBID,P186,P188,P19221RUBIN,IBID,P19322RUBIN,IBID,P194,P193第三,第二种理论忽视了市场价格偏离市场价值的机制,每当市场出现不正常状况时,产品可以以任何价格来销售,他们不正确地理解这一点,把在这种状况下销售的价格当作与价值相符的价格。他们混淆了价格和价值。第四,他们切断了社会必要劳动概念和生产力概念之间的联系,在第二种理论看来,即便生产力没有相应的变化,社会必要劳动也能发生改变。23这些批评的核心(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把价值概念看作隶属于均衡的概念,在鲁宾看来,只有在均衡条件下,运用价值概念才是有意义的。24在鲁宾的分析中始终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即把均衡看作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趋势,价值概念则是用来说明这种均衡的、比较静态的概念。这些假定与其说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不如说更贴近于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提到,他曾有意识地把市场价值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相类比。市场价值究竟是不是均衡概念劳动价值论是不是一种一般均衡理论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看来,这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除了鲁宾,一些晚近的解释者(如森岛通夫)更明确地把马克思的经济学看作新古典式的一般均衡理论。在资本论里,马克思的确频繁地使用过均衡(中译文一般译为平衡)这一术语。但是他对均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与新古典经济学截然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而言,均衡是整个经济应该趋向的一种状态;作为经济理论中的隐喻(METAPHOR),它暗示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稳定性的信仰。而在马克思看来,均衡的实现是偶然的,他甚至曾这样说“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25在他那里,均衡和非均衡是用于解释经济演化过程的分析工具,在概念上具有某种互补性,在下面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铁的规律使一定数量的工人从事一定的职能;而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诚然,不同的生产领域经常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接成一个自然的体系;另一方面因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26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与“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反趋势,是一对具有互补性的矛盾,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论及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的时候,曾有过如下方法论的说明,他说“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了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方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27在马克思经济学中,23RUBIN,IBID,PP18318424“我们把供求之间达到均衡的阶段称作商品按照其价值出售的状态。供求均衡只有当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达到均衡时才会发生。”RUBIN,IBID,P190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12页。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4页。重点号是笔者所加。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2页。上述矛盾的互补性,还意味着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譬如,危机(这是非均衡的表现形式)便是均衡的瞬间恢复。纳尔森和温特是演化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曾正确地指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由各种分散决策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如何形成了整个经济中的秩序。28对于演化经济学来说,秩序并不等于均衡,秩序毋宁说存在于均衡和非均衡的互补性之中。以研究长波理论而知名的弗里曼和卢科,也在方法论上论述了与此相关的问题,他们使用了“协调”这一概念(COORDINATION),指出“协调概念解释了,为什么存在着非均衡过程,以及非均衡过程为什么会受到约束;为什么结构性的不稳定性持续地存在着,但又不会驱使整个系统朝向爆炸性毁灭。”另一方面“存在着协调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就存在着和谐或均衡,不管均衡在意识形态的意义上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或者在其精确意义上指的是市场体系所具有的持久的动态稳定性特征。”两位作者还写道“马克思已经预见到资本主义作为整体的协调过程的重要性,并把协调解释为各种基本趋势和反趋势也就是冲突的结果。”29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旨在分析社会劳动的自组织过程,而不应成为某种一般均衡理论的工具。30从这一点着眼,鲁宾对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的解释其缺陷是明显的,它完全忽视了市场价值确定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丢失了劳动价值论在分析上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下一节里,我们还将联系再生产图式对此做进一步分析,这里仅限于指出,将市场价值隶属于静态均衡条件的做法,和马克思的下述思想是直接相冲突的,马克思曾把资本规定为“处于运动过程中的价值”31,这个提法表明,价值确定是一个历经历史时间的动态过程,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各种矛盾。与价值的动态确定过程相伴随的是社会资本的价值革命,这种价值革命赋予个别资本的价值决定以不确定性,马克思就这种不确定性写道“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在资本价值增殖时,也就是在它作为独立价值完成它的循环过程时,因而只有在价值革命按某种方式得到克服和抵销时,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存在。如果社会资本的价值发生价值革命,他个人的资本就可能受到这一革命的损害而归于灭亡,因为它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价值运动的条件。价值革命越是尖锐,越是频繁,独立价值的那种自动的、以天然的自然过程的威力来发生作用的运动,就越是和资本家个人的先见和打算背道而驰,正常的生产过程就越是屈服于不正常的投机,单个资本的存在就越是要冒巨大的风险。”3228RICHARDRNELSONANDSIDNEYGWINTER,EVOLUTIONARYTHEORIZINGINECONOMICS,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SPRING200229FREEMAN,CH,ANDFLOUCA,ASTIMEGOESBYFROMINDUSTRIALREVOLUTIONSTOINFORMATIONREVOLUTION,OXFORD,2002,P120ANDP12130森岛通夫(MORISHIMA)曾经表达了一种极端的观点,他把马克思和瓦尔拉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各自独立而同时表述了一般均衡理论。MORISHIMA,M,MARXSECONOMICSADUALTHEORYOFVALUEANDGROWTH,CAMBRIDGECUP,1979,PP1231马克思说“资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处于运动过程中的价值,从自身出发并以加大的量回到自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7页。重点是原有的。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2页。曼德尔也指出,由不间断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价值革命可以推论“投入层次上的价值并不能自动地决定产出层次上的价值。只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后,才能表明投入的一个部分是否已被浪费。”33这段话不仅解释了什么是价值确定的动态性,还揭露了以代数学的方式计算商品价值在方法论上的失误,这种方法假设投入的价值和产出的价值是一致的,抽象了价值确定中的动态性,也就是说,抽象了价值作为运动的“实体主体”在时间中所经历的变化。34显然,价值作为静态均衡概念,与这种不断经历价值革命的运动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绝非要用价值或市场价值概念说明某种先验的均衡,如果价值是隶属于均衡条件的比较静态概念,我们就难以设想价值作为实体主体在时间中的不可逆运动。鲁宾在强调市场均衡与价值确定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暗含了一点,即把劳动价值论看作解释商品绝对价格水平的理论。这种理解的确可以在资本论的个别段落里找到支持。35但在别的地方,马克思曾明确地表示,解释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在理论上只是次要的问题,他更关注于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商品价格的长期运动,他说“不同商品的价格不管最初用什么方式来互相确定或调节,它们的变动总是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减少了,价格就会降低;如果增加了,价格就会提高。”36希法亭在回应庞巴维克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时,更加明确而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写道“马克思不是把价值理论看作确定价格的手段,而是把它看作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的工具。经验教给我们,绝对价格水平是这个运动的出发点,但是,对别的问题来说,这个价格的绝对高度只具有次要的意义,我们所关注的只是研究其运动的规律。价值规律向我们揭示的是,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控制了价格的运动,我们有可能把握这些变化的规律;并且,由于所有的经济现象都通过价格的变化而使自己表现出来,进而就可能达到对所有经济现象的理解。”3733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第94和95页。重点号为笔者所加。34在新李嘉图主义者使用的由两部门组成的生产体系中,两种产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单位价值,可以通过下面的方程体系被决定1A1L12B1L2I是产品的单位价值,A和B分别是两个部门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使用的物质投入的数量,LI是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活劳动量。在这个方程体系中,投入的价值和产出的价值是同一的。35譬如“如果有两种力量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相等的作用,它们就会互相抵销,而不会对外界发生任何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发生的现象,就必须用另外的作用,而不是用这两种力量来解释。如果供求一致,它们就不再说明任何事情,就不会对市场价值发生影响,并且使我们完全无从了解,为什么市场价值正好表现为这样一个价值额,而不是表现为另外一个价值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11页。马克思的彼此矛盾的论述表明,以文本考证的方式合乎逻辑地解释他的理论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难。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8页。37HIFERDING,R,BOHMBAWERKSCRITICISMOFMARX,INSWEEZY,P,ED,KARLMARXANDTHECLOSUREOFHISSYSTEM,NEWYORKAUGSTUSMKELLEYPUBLISHERS,1966,PP139140布哈如果希法亭的这个阐释是正确的,如果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解释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与商品交换价值变动之间的长期联系,均衡条件对于市场价值规定就未必是不可或缺的。相反,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动态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它被用来解释生产活动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通过交换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鲁宾本人这一点也曾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写道“由于他们(按指商品生产者)依靠劳动产品在交换中相互联系,他们在其生产过程中、在其劳动活动中也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他们必须考虑到市场上可推测的条件。通过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某些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活动影响着其他人的劳动活动,并引起确定的改变。另一方面,这些改变也影响着这些劳动活动本身。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进行着适应性调节。而这种调节只有当一个领域通过市场上的价格运动影响到另一领域时才是可能的,而价格的运动取决于价值规律。价值是传送带(TRANSMISSIONBELT),它把社会一个领域的生产过程的运动传送到另一领域,使社会成为调节着的整体。”38如果说鲁宾的理解有什么不足的话,那便在于,他倾向于把各种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理解为空间上并存的、共时性的联系,而不是历时性的联系。价值作为“传送带”,不仅仅把变化从社会经济的一个领域传送到另一个领域,而且使现在的变化影响到过去和将来。24日本宇野学派对市场价值的重建在结束这一节之前,我们还想介绍一下日本宇野学派(UNOSCHOOL)的市场价值理论。这一方面是因为,和鲁宾不同,宇野学派试图按照第二种市场价值理论的方向协调马克思的两种市场价值理论。另一方面,在下面的第三节里,我们还将涉及宇野学派的观点。39宇野学派关于市场价值的理论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力图按“市场价值的经济概念”的方向发展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另一方面,市场价值与市场供求均衡条件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来说,按照伊藤诚的介绍,宇野学派的理论包括如下有特色的内容第一,宇野学派强调,市场价值不是由某种既存的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市场价值的确定要与市场的动态过程相联系,动态的市场竞争是市场价值以及与其相应的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的发现过程。40我们知道,根据鲁宾和罗斯多尔斯基的观点,市场价值最终取决于一个部门内产量占多数的某种既定的技术条件,而宇野学派则力图摆脱这一束缚,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所发现的标准的技术条件不一定就是该部门内既存的某一种技术条件。正是基于这一点,宇野理论更容易与新李嘉图主义划清界限,伊藤诚就此写道“新李嘉图主义者片面地强调生产的技术条件作为价格的决定因素,忽略了市场竞争的作用,”正是动态的市场竞争发现了起调节作用的生产条件。41林也曾指出“在马克思那里,价值是两种社会现象之间、劳动生产率与价格之间社会联系的表现。”布哈林食利者政治经济学,郭连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263页。38RUBIN,OPCIT,PP808139本文对宇野学派的介绍,参考了伊藤诚的下述著作ITOH,M,VALUEANDCRISISESSAYSONMARXIANECONOMICSINJAPAN,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1980以及THEBASICTHEORYOFCAPITALISM,LONDONMACMILLAN,198840ITOH,M,VALUEANDCRISIS,P86第二,决定着一个部门内市场价值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条件,不仅要通过资本在部门内的无序竞争才能确定下来,部门间竞争也对市场价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宇野理论认为,市场价值的确定和生产价格的确定,并不是分别独立进行的过程,两者统一在“市场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中,而且,部门内竞争从一开始就应看作是生产价格理论的一部分。显然,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的修正,马克思在逻辑上把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严格区分了开来,只有部门内竞争形成市场价值,而部门间竞争形成生产价格。宇野理论不仅把两种竞争统一在一起,而且把市场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在逻辑叙述上一前一后的关系颠倒了过来,用伊藤诚的话说“比较而言,对于把价值规律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来说,生产价格理论比市场价值理论更为重要。”“市场价值理论应该置于生产价格理论之后来讨论,并且应该被当作生产价格理论的内在组成部分。”42可是另一方面,按照宇野的观点,市场价值仍然隶属于供求均衡条件。宇野写道“市场价值作为市场价格的引力中心,是在供给和需求均衡的基础上被决定的。这意味着,当市场价格高过这个中心时,一个商品的供给就会因为对它的需求而增加,情况相反时则减少。这样,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就决定于下述生产条件,在这个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供给条件针对着波动的需求得到了调整。”43一旦把供求均衡条件与市场价值的确定联系在一起,以“供求关系”解释市场价值的尝试必然走向自我否定。这是因为,正如鲁宾所指出的,长期而稳定的市场供求均衡是以再生产均衡为基础的,这种再生产均衡又建立在既定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虽然这种生产条件要通过竞争才能确定下来,但无论如何它已经是一个部门中起调节作用的生产条件,或者说,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占整个部门的大多数。这样一来,宇野学派和鲁宾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就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对鲁宾的批判,也适用于日本的宇野学派。3关于市场价值的进一步重建这一节将探讨如何进一步重建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也就是说,把市场价值作为解释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动态非均衡和不确定性的理论工具。首先,我们要唤起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GLUKACS)的重视,晚年卢卡奇发展了对劳动范畴的本体论分析,这个分析是我们重建市场价值理论的出发点。31卢卡奇论作为目的论活动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从一开始就必须具有社会合目的性,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是与这种社会合目的性联系在一起的。罗莎卢森堡就这个问题这样写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个别生产者“是否实际完成了社会必要的劳动,唯一办法就是看他的产品是否有人购买。因此,不管你的劳动是多么辛勤,多么顺利,其产品并不一定都预先具有从社会观点上来看的价值和社会合目的性。只有能够交换的东西才有价值;而什么人都不愿交换的东西,虽然做41ITOH,M,IBID,PP178179,NOTE11OFCHAPTER342ITOH,M,IBID,P9043转引自ITOH,M,IBID,P87得很好,还是无价值,还是一种被浪费的劳动。”44劳动的这种社会合目的性植根于劳动作为目的论活动的一般规定中。在资本论里,马克思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规定了劳动一般。一方面,劳动是在社会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在观念中进行的目的论设定在劳动中起着先导的作用。就后一点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45在观念中产生的目的论设定,在本体论上先于其物质的实现。另一方面,劳动中的观念因素与其物质上的实现,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相互隔离开来的活动;目的论设定,只有通过物质的实现过程,才能成为真正的目的论活动,否则只能是一种意愿。匈牙利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河砂运输仓储管理及配送合同
- 2025房地产代理销售协议书:特色小镇文旅地产代理服务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环保地板砖供货与市场推广合同
- 2025版跑步赛事官方赛事宣传册与海报设计合同
- 2025版房地产担保规定及会计处理办法合同
- 二零二五年金融机构财务顾问聘用协议书
- 2025版化肥行业环保达标改造合同范本
- 2025版企业员工离职交接与保密协议合同范本下载
- 二零二五年珠宝首饰代理销售合作协议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环保电压力锅代理销售合同
- 简思plc状态帧使用说明书
- THSPP 0010-2023 欧标茶生产茶园栽培技术规程
- 附件2:“揭榜挂帅”制项目申报材料参照模板
- GB/T 7113.5-2011绝缘软管第5部分:硅橡胶玻璃纤维软管
- GB/T 4668-1995机织物密度的测定
- GB/T 29256.5-2012纺织品机织物结构分析方法第5部分:织物中拆下纱线线密度的测定
- GB/T 27750-2011绝缘液体的分类
- GB/T 1410-2006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
- 科幻小说《三体》内容简介读书分享会ppt图文课件
- 工会法律知识考试参考题库350题(含答案)
- 产品说明中文asd-7110管状体电机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