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言台词_第1页
时代语言台词_第2页
时代语言台词_第3页
时代语言台词_第4页
时代语言台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代语言台词封锡钧时代语言台词95全国戏剧艺术院校表演艺术研讨会发言封锡钧为了说明这个题目的由来,我想先谈谈最近我遇到的几件对我有些触动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前些时候,中央电视台搞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突然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个片断,是冬子妈入党后对冬子说“孩子,妈妈已经宣誓了,从今以后妈妈就是党的人了”冬子接着说“那我就是党的儿子了”两个演员两眼含泪,激情满怀,说得非常激动,一字一句的调门极高,可说是铿锵有力。过去这部影片看到此处,观众也会受之感染,颇为感动的。可是今天再看,听起来怎么有点别扭呢在那白色恐怖年代,还乡团四布的情况下,在这样一间小小的茅屋里,只有母子二人对话,他们那样大声朗朗地说这两句台词,未免与当时的环境不大搭调。我问自己,这是怎么啦过去听这样的台词可没觉得别扭呀今天怎么变了呢第二件事情是今年5月30日北京晚报转摘羊城晚报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宋世雄,你慢些讲”。文章大意是说,电视转播第43届世乒赛的混双决赛时,节目主持人是宋世雄先生,他的解说语似流星,音尖而高,调门单刺人耳鼓。视觉是赏心悦目的,但听觉却如受罪一般。“满负荷”的评述,说的不轻松,听来更辛苦。文章最后奉劝“宋世雄先生和其它电视台的宋世雄们,能不能悠着点”此文发表不久,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宋世雄。宋说“那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使我联想到体育解说的很多问题。”他又说“如何做到动静相间,是我正在努力探讨的课题。”看完以上两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到,正如文中所谈宋世雄可是拥有数以亿计“拥趸”的“中国第一嘴”呀,他从事体育播音工作已有36个年头,解说过两千场国内外比赛。我过去也是非常崇拜宋先生的,可是今天他怎么会受到如此的非议呢第三件是一天晚上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电视,屏幕上播出的是一台大型文艺晚会,晚会主持人中有一位是很有名望的老一辈话剧表演艺术家,此老一开口声音洪亮,有如朗诵般地说着节目串连词。可没想到我儿子竟在我旁边揶揄地,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哈哈一听就是你们话剧演员”话剧演员怎么啦,我儿子的这种调侃,我在社会上已多次听到,他们的这种调侃是由何而发呢第四件,是实验话剧院演出的小剧场话剧故意伤害,在这台戏里有三代我院毕业的演员,一个是六十年代初毕业的我的同窗,一个是七十年代毕业的我的学生,还有一个是九十年代刚从我院毕业的小青年。他们三个人在台词处理上截然不同,我的同学的台词在重音,停顿,潜台词的处理上是下了功夫的,台词说的非常清楚,语言节奏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很见功力,但就像在大剧场舞台上演出一样。我的学生的台词处理的也很精彩,特别是语言第二计划处理的很清楚,在语言声音的运用上还比较贴近生活,显然她是力求使自己的台词适应小剧场的演出。那位刚毕业的学生的台词则非常生活化,如果他不是坐在中间演戏,你很难分辨他是在说台词,还是在跟你说话,然而他却是在说角色的话,说得也很清楚。看完演出之后,我思索很久,这三个不同时期培养出的演员,他们的台词风格迥然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接连发生的这几件事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人们,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话剧、电影、节目主持人等的艺术语言的要求会起如此大的变化呢过去我很欣赏甚至崇拜的,现在却被人们去调侃觉得它不自然,觉得它距离我们生活远了这使我感悟到,是时代变化了,语言是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基调变了,社会上人们的心态变了,反映在人们对艺术语言,对台词的审美要求上自然也起了变化。因此促使我想写时代语言台词这篇文章。同时从故意伤害中,我院培养的三代演员的台词处理的变化上,也使我联想到我院在台词教学上的变化。追溯我从1960年开始搞台词教学工作,至今整整三十五年。加上我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台词教学已近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中,经历了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大的环境的变革,在我院的台词教学上,也随之而有四次教学改革。这四次教学改革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一、1956至1966年一九五七年初,中央戏剧学院召开了台词课教学座谈会,欧阳予倩院长在会上大声呼吁“演员应当把台词念得更好,戏剧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台词课的教学。”并提出台词必须让观众听得见,听得懂,动听感人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大纲中还提出台词要说得语音纯正、吐词清晰、声音明亮圆润、达远持久等要求。并请来了语言学家、曲艺相声艺术家、话剧表演艺术家等来院任课。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是向民族传统的曲艺、戏曲的吐字发声方法学习,要求啃字、咬字、喷口、有力等等。在台词训练上,基本是按照前苏联的台词教学大纲安排的,分为基本功,朗诵及对白、独白三个教学阶段。统观这十年的台词教学,应该说是认真的、严格的、卓有成效的。培养了一批声音训练有素、基本功扎实、表现力好,适合于当时大剧场演出的话剧演员。但在这一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口号日益突出,人们神经上的弦开始越绷越紧,调门越来越高。尤其是大跃进时期,浮夸、躁动、无边无际的浪漫、假话、大话、空话满天飞,形成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语言风格是激越高亢的。这种社会风尚反映在对舞台语言的审美要求上,首先是强调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因此要求台词的调门越拔越高,说话也要带着点阶级斗争的味道。台词的高调门也就从此开始。二、1966至1976年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已发展到极致,喊口号已代替了人们的说话。舞台上学英雄、演英雄、“高大全”。舞台语言无疑就是炮弹和传声筒。样板戏统治了当时的舞台,台词教学也只能向样板戏学习。样板戏,枪杆诗,对口词,三句半成为当时台词教学的主要内容。台词的高调门演变为“喊”、“吼”。三、1978至1984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1981年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结束了文革十年的动乱,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的心态从狂乱中平稳下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话剧舞台这一时期异常活跃,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在痛苦地沉思及对中国未来美好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人性复归的呼唤。戏剧观念的转变,对舞台语言的审美要求不再是高调门的呐喊,而是要说普通生活中的“人话”,希望演员的台词生活些亲切些,实际上是文艺的社会职能在转变,不再单纯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和教育人们的工具了。这一时期也正是我院教学的恢复阶段,教学秩序逐渐走向正规。台词教学随着戏剧观念及人们审美要求的转变,为了教会学生在舞台上用台词更好地抒发人的情感,说的动听感人,掌握各种舞台语言的基本技巧,我们在台词教学改革上跨出了很大的一步。破除了过去学习前苏联台词教学的三阶段模式,不再以朗诵训练为主,而是更加注重掌握基本功和学习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并编写了舞台语言基本技巧的教材。这一阶段台词教学基本上是对文革前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四、1985至1995年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十年,也是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十年,可是对话剧舞台来说,它却是痛失观众,危机四伏的十年。原因何在林兆华,高行健在再谈的艺术构思中说“当前话剧有些不景气,是观众不爱看话剧呢还是我们把观众赶跑了我看后者是主要的。人们进剧场看戏应该是艺术的享受,美的追求,可我们总教训人,观众当然不买你的票。”我想他们这段话所指既针对艺术内容,也针对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而言。结合台词来说,那就是台词必须挣脱教训人的藩篱,而去攀登艺术的享受和美的追求的高峰。与此同时,影视及其它文艺形式也猛烈地冲击着话剧舞台,小剧场戏剧又再度兴起,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大剧院里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表演”与“欣赏”的交流关系,而是要创造一种“亲和”,“共享”和“同娱”的交流关系。这对台词来说,要想与观众完成这种交流,无疑是有许多新的课题需待解决。在这十年之中,从话剧舞台上流失的何止是观众,大批话剧演员奔向更广阔的天地。电影、电视剧、配音、广播、节目主持人这些岗位纷纷成为话剧演员施展才能的领域,戏剧学院的毕业生有了更多地谋职去向。这就使我们的培养目标不再单纯是话剧演员,而是要培养多栖演员。实践证明那种认为只要说好话剧台词就能适应其它文艺形式的台词要求的说法是并不全面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语言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这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这种变化反映在台词教学上,就是既要掌握各种艺术形式语言的共性,又要能适应不同艺术形式语言的特性,还要能适应不同艺术形式语言的不同要求,这就必然要拓宽台词教学的范围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为适应上述变化,我院台词教学在这十年中也有了重大的变革。82年我院请来了英籍戏剧专家周采芹女士;84年又请来了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台词专家白瑞女士。以及我院老师出访欧美、日本。他们不断地把国外的新的戏剧观念及台词训练方法带回学院,引进课堂。在台词教学上,突出的是在声音的运用和消除发声时的紧张状态的训练。这种训练有别于我国传统发声方法的训练。它使学生在发声时把不该紧张的部分松弛下来,这对表达语意及台词的生活化是大有裨益的,对台词的基本功教学有较大地丰富和发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影视的创作,我们增开了“影视话筒语言课”。使学生认识到舞台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异同;在话筒前该如何说好台词等等;同时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这方面的实践机会。尽管这一课程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开阔视野,拓展教学领域和为学生今后的“多栖”发展打下基础,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该说这十年作为一个教学阶段,成绩还是肯定的,每年一批批毕业生走上各种工作岗位,不论在舞台上,银屏里,话筒前抑或是在台词教学的讲台上,都展示着他们台词的功底与魅力,这一切都是不容抹杀的。回顾这近四十年的台词教学的发展与演变,我深深地体会到时代、语言、台词这三者的关系是如此地紧密相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风尚,而这一风尚又必然主宰着舞台上台词的基调。作为戏剧学院的台词教学自然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这是从纵向的历史的发展中说明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在本文开头我所讲述的使我深受触动的几件事,则从横的方面反映了当今观众对台词审美的变化与要求。时至今日,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台词教学应该怎样迎头赶上这一时代的变化。为此我认为一、要加强舞台语言观念近年来,有些学生由于参加一些影视片的拍摄和小剧场的演出,他们就错误地认为,只有像生活中说话那样地说台词才能达到影视和小剧场的需要,才是生活的,自然的,真实的。因此他们不愿在台词基本功上下功夫。可是一到大戏舞台演出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导演导的不错,演员演的也还行,就是台词听不见,或者不清楚。”这对台词教师来说真是莫大的悲哀。因此在台词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基本功教学,不能在强调舞台语言生活化、反对“舞台腔”的同时,像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那样,把基本功与语言技巧一起反掉。要强调台词是说给观众听的,台词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才能完成塑造角色的任务。靠自己那没有经过训练的自然状态的语言和声音,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达不到舞台语言的要求的,就是影视中的人物语言,也同样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如果演员没有语言的功力,最终还得别人去配音。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这一误区中走出来。二、要调整台词教学内容与方法为使学生能尽快的适应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语言能力与需要,应在台词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上做一些调整与增加。目前有些老师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如在学习基本功和语言技巧的基础上,让同学搞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小品练习,来锻炼学生不同的语言感觉和应变能力;把招生考试时考生的“自我讲述”引进台词课堂,如讲“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或“我最悲痛的一件事”等等在三分钟内讲完,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精练语言的能力;用历史名人的演讲词和律师的辩护词来锻练学生的语言逻辑,增加学生语言的幽默感和魅力等等。总之要不断的改进教学,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台词的主观能动性。三、要改善教学设备我们虽然增开了影视话筒语言课,可大半还停留在讲座形式。有时取得电台或电视台的帮助,给学生创造一些实习的机会。可他们毕竟不是教学单位,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这个机会,有些教学上的问题是无法在那里解决的。而学院本身的设备条件,为提供教学服务又有诸多困难。说个笑话一位老师在上影视话筒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配音技术,无奈之下,只好在学生面前竖起两根木棍来代替话筒,让学生去找话筒前的感觉。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在高等学府用这种原始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