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肆在小说在市场上的经营手法和行销策略_第1页
明代书肆在小说在市场上的经营手法和行销策略_第2页
明代书肆在小说在市场上的经营手法和行销策略_第3页
明代书肆在小说在市场上的经营手法和行销策略_第4页
明代书肆在小说在市场上的经营手法和行销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書肆在小說在市場上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王三慶教授壹、前言紙張的出現似乎肇端於中國西漢時代,到東漢蔡倫時,更改進了造紙的技術1,使書籍的傳播不再侷限於目前已知的龜甲、鐘鼎彝器、石刻、玉版、簡牘、絹帛、貝葉、獸皮等這些書寫材料,既不必有五車之重的昔日負擔2,也不似其中部份材料的珍貴難得或不易雕鏤3,於是知識變成了一種更輕靈而容易傳播的書寫品。中唐宋以後來,雕版印刷術接踵而起4,更使文化事業得以大量生產,不再單靠某些職業寫經生、抄書匠或少數使用者的個人抄錄5,對於人類1紙張的發明傳說是東漢的蔡倫,然而根據考古的成果,證明西漢時代已有紙張出現。今存最古的紙樣是1957年西安灞橋漢武帝時代的墓中殘紙,1934年中國西北考察團曾於羅布淖爾烽燧台廢墟發現殘紙,據黃文弼考證後,證明為西元前四十九年的紙張,其後類似的紙樣發現,更有多處,皆為蔡倫之前遺物。參見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造紙及印刷,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第十三冊,第5257頁。2莊子、天下篇云惠子學富五車,蓋言其博學,實亦源於古籍皆為簡牘書寫,極為及其笨重,而不得不以車裝拉載隨行。3古書常云鏤之於金石。金者指鐘鼎彝器,在此器物上鏤刻文字,由於其鑄造鏤刻需要冶煉技術發展到某一階段後才能配合,非帝王公侯不能具備;至於殷商出土的龜甲,也還有朱筆書寫而未鏤刻的情形,說明契書仍非易事;玉版除了侯馬盟書的簡短誓文之外,實不多見,以物珍貴難得。石刻算是最普及的,仍然有一定的硬度需要克服。絹帛、獸皮等作為禦寒衣物尚恐不足,況是其與簡牘、貝葉等皆不容易保存。4雕版印刷術興起於何時眾說紛紜,惟目前發現的印刷品凡有八世紀實物數件,如日本稱德女皇令造百萬座小木塔,內置四種陀羅尼經,今日存物甚多;又韓國慶州佛國寺石塔中亦發現陀羅尼經,內文出現武后新字,應為該寺及石塔落成之前八世紀中葉實物。同時代者另有土魯番出土之妙法連華經,亦雜有武后新字,至於敦煌文獻唐咸通九年(西元八六八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與前者皆是長篇印製,則其技術成熟時應始於唐八世紀左右。又參見加特原著、向達譯,日本孝謙天皇及其所印百萬卷經咒,圖書館學季刊(中華圖書館協會民國十六年十二月編印,又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二月景印)第二卷第一期,第5564頁。雕版印刷術興起於何時眾說紛紜,惟目前發現最早的印刷實物為敦煌文獻5敦煌文獻中存有不少職業寫經的人名題記,如S1547尾題記云誠實論卷第十四,用紙廿八張,延昌元年(512)歲次壬辰八月五日,敦煌鎮關經生劉廣周所寫論成訖。典經帥令狐崇哲,校經到人洪臇。S3548中阿含經卷第八亦題經生張財寫。隋唐以來,秘書省、弘知識文明的積累和推廣,有著飛躍的進展和深遠的影響。然而也因雕版印刷的遍傳各地,只要一本書版雕成,便可成千上百的套刷印行,不但生產量增加了,連帶使文化知識搖身一變成為大眾消費得起的商品。也因如此,宋代以後,除了掌握知識解釋權力的南北國子監、崇文院、秘書省等中央官學及州府郡縣所設立的各級學校,或掌管公文書籍的各級行政單位,因為基於教育政策上的需要,以及業務宣導上的推廣,而官學,基於教育上及宣導政策上的需要,雕印了各自職屬掌管的部分官方認可的圖書公文外6;民間則出現了純粹以自利為目的,並以利他作為招徠消費群眾的文化專業書肆。7這些專業書肆一旦在投入生產行為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資本及原材料的取得問題8,以及投資設立書肆以後,是否有利可圖風險程度如何會不會血本無歸如果生產勞動力取得容易,製造的工具模版和有限的資金能夠得到充份的發揮利用9,則其經濟成本愈低;勞動力的素質越高,則其生產力自然成長也高,生產成產品良也會有很好的良率也高,這些問題在在影響了產品的經濟成本和投資者的經濟利潤。至於經濟效率的良窳勢必影響到投資者的利潤的取得和投資意願,此間環環相扣,可待掘發的問題甚多。不過生產力也有它一定的邊際文館、崇文館、史館、集賢院、翰林院各設有秘書監郎、著作郎、校書郎、儒林郎、文林郎、楷書郎等若干人,其中部分即是職業抄書或校書人。6明代刻書官刻機構凡有內府的司禮監,下設經廠,專司其務。另有國子監及各部院,刊刻自身相關之業務與政令。又各地官府及藩郡王府,或州府縣學及書院,亦有刻書,惟國子監所雕圖書,皆以經史為正宗,鮮及消遣性刊物,以其運用有限資源時需經當局認可,故概以有助教化之用書為主。7如民間書肆雕版往往是針對民間實用必備之書籍,如啟蒙通俗讀物、隨身寶、醫藥、陰陽術數、農經及科舉用書為主,家刻則重在保存及流傳稀有珍貴文獻,其著眼處自與官方有別。如以唐五代初期刻書為例,S810為劍南西川成都府樊賞家曆,蓋為民間計時書籍;又S5444、S5450、S5451等為天祐年間(公元905906年)過家刊刻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乃屬宗教重要典籍。88根據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一版)刻書地點(第340383頁)一節,提到南京書坊93家,北京書坊13家,杭州24家,蘇州37家,徽州10家,建寧84家。又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1984年7月),第7頁,統計明代幾個重要刻書省份,其中書坊可以考見者凡有405家,(不含毛晉650種、華珵尚古齋15種、華堅蘭雪堂5種、華氏2種、安國桂坡館10種)刻書共達1132種閩省151家,刻書560種;浙江(武林、三衢、吳興、台州、穀州)50家,刻書204種;廣東3家,刻書3種;北直隸(北京)9家,刻書35種;南直隸(金陵、蘇州、武進、新安、歙縣)131家,刻書343種;其他61家,刻書87種。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1984年7月),第7頁,統計明代書坊可以考見者凡405家,(不含毛晉650種、華珵尚古齋15種、華堅蘭雪堂5種、華氏2種、安國桂坡館10種)、刻書1132種;閩省151家、刻書560種;浙江(武林、三衢、吳興、台州、穀州)50家、刻書204種;廣東3家、刻書3種;北直隸(北京)9家、刻書35種;南直隸(金陵、蘇州、武進、新安、歙縣)131家、刻書343種;其他61家、刻書87種。9又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1984年7月),第7頁,統計明代幾個重要刻書省份,其中書坊可以考見者凡有405家,(不含毛晉650種、華珵尚古齋15種、華堅蘭雪堂5種、華氏2種、安國桂坡館10種)刻書共達1132種閩省151家,刻書560種;浙江(武林、三衢、吳興、台州、穀州)50家,刻書204種;廣東3家,刻書3種;北直隸(北京)9家,刻書35種;南直隸(金陵、蘇州、武進、新安、歙縣)131家,刻書343種;其他61家,刻書87種。法則,其中需受工時及材料等種種條件的限制。在產品問世之後,走向市場而被擺在書肆待賈而沽的過程中,對於投資者或生產者而言,就是資金的開始閒置堆積,如何盡快的將產品變成現金,把投下的資金收回,並取得投資後的合理報酬利潤,這是經營者必須用心的地方,於是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也就在出版商和行銷商中各顯神通,源源而出了。尤其對於消費市場上需求量的預估,以及存貨量與流通量的管制,可以說都是企業經營管理上的一門學問。然而以上所說的還只限於自然獨佔事業,屬於一種獨佔性的競爭行為表現;如果在完全開放的競爭市場中,同一產品不只一家生產,則必出現自由競爭的場面,這時候產品的品質和包裝,以及產品的價格,便是市場上取決勝負的取決關鍵,而一切終以消費者主權為依歸。適度的競爭對於消費者而言,可用以最小的消費獲得最高的品質服務;然而過渡競爭的結果,往往兩敗俱傷,書肆如此,消費者亦然。當兩家產品互有優劣時,如果無法把另一家的產品排除於市場之外,則只有同時共享這個市場,同沾各自應得的利益而已。事實上,商品流通在一定規模的市場上,既以消費者主權為依歸,其需求是有一定的規律和法則,卻也不是一成不變,因為需求量會隨著消費者的心理和外在的種種條件而變動。當需求量達到某一臨界點,往往會產生邊際上的轉換規律。所以,一般的書肆不只生產單一的產品,也需要從事多角化的經營,同時盡量在競爭的市場上取得自然獨佔,不得已則雙邊獨佔而共存。一旦投資經營失敗,或者發生不可預知的市場失靈時候,唯有結束營業一途,而或把生產模工具以及現成的產品廉價轉售於它家書肆,或由有意接手經營的投資人概括承接。,也有的書肆不是結束營業,而是將模糊以老舊的版木僅存的最後的一點剩餘價值賣給另外一它家資金不太雄厚的書坊,然後自己重新集資,製造一套新的生產模具,保持本店的商場信譽和產品品質,用以強化自己的競爭條件。以上這些現象在早期文化市場上,必然發生過或出現過,但是礙於有限的史料,想要一一復原,頗不容易,本文則嘗試從這個角度切入,而以明代小說作為討論中心。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文學或文化市場上,選擇具有廣大市場的科舉用書和廣大消費群眾的消費性通俗性刊物,無疑是投資出版業必走的投資生產行徑。尤其到了明代,通俗小說刊物在豐厚的利潤驅使下,吸引不少出版商紛紛競相投入這個市場中,每當一部小說暢銷之後,便引來各書肆抓緊眼前的一份商機,投下巨額的資金,快速刊刻生產,爭先恐後的搶在同業之前上市發行,甚至僱用專業編輯從事續書和仿作,打鐵趁熱的投入市場中,爭取利潤。如三國演義通行之後,演義體小說或講史類的作品接踵而至,不但有了後三國演義,按鑑編年體的小說也順勢充斥於坊間;又如水滸傳一出,風靡了全國讀者,一次排印既不能滿足市場上消費群眾的需要,接二連三的雕印排版,也為讓廣大的消費市場消化殆盡,以至於南北各地競相重刊仿刻。甚至把二書合刻為英雄譜,有如買一贈二的拍賣方式。這等結果,不但使喜新厭舊的讀者產生不良的消化與反胃,也促使有限的文化市場發生了排擠和滯銷行為,這都是文化造成文化產品具有特殊的內部心理及外部因素所使然上的邊際效應。站在書商的立場,既以收回成本,取得利潤是投資行商的第一要務,則商業文化中常見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於焉出現,為了盡快的收回成本及增加投資報酬率,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必須出人意表,招來消費讀者的購買欲望。於是有些殷實的商人,挾其豐厚的資金,競價投資,多發廣告;有些則僅是一種華而不實的噱頭,或類似不良廠商的詐欺手法,這些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都是本篇論文所要考察討論的重點。貳、明代書坊的設廠地點及投資、經營型態一、印刷設廠地點和設廠的考慮條件有明一代的出版業集中於江南,必有其特定的時空條件和因素。蓋出版業之所以投資設廠,必需考慮製造生產時,原知識、材料、生產勞工及流通消費等諸問題,設廠之後有無風險和利潤,凡此種種,每每決定了書肆的座落處所,因此以下特從投資設廠所涉及到的問題給予分析如下(一)、原知識的生產與取得必是書肆成立的第一要件一個蠻荒不毛之地,很難出現知識的產生產與需求,既無所需自則無所供應行為,因此,書肆的成立絕對植基於知識供需的關係上。六朝以後,再經唐五代以來,歷經中晚唐、南宋宋、元、明等各個時代,北方遭遇過五胡亂華,又有安史、黃巢的流竄與五代十國之亂,以及遼、夏、金、元等北方民族的南下非漢族的統治,促使原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六朝士人、文物,不得不隨時局而大舉向南遷移,於是汴京、金陵與杭州盡成人文薈萃之地,城市人口幾達百萬之眾。歷史上著名的文人,如韓愈、蘇東坡都曾履歷潮汕一地,朱子則以一派學宗,設下白鹿洞書院,傳授知識。南傳佛教則遠來海上,兩廣、福建、浙江、金陵,名山梵宇,四處設立,山門藏經對於知識的流播都有深遠的影響。於是江南在南宋以後,逐漸取代黃河流域一帶,成為文化中心。再者,根據筆者的實際調查,隋唐以後,從夏、商、周、以迄兩漢,以迄隋、唐,地球或因自轉偏移的影響,促使中國氣候有過大型的變化,詩經上所載之雨量需求較多的五穀植物植物,已隨降雨量的遞減而不復可見。黃河、渭水的氾濫成災與地下水位的乾涸,與日而劇增,迫使內陸型氣候區的關中與河洛百姓,不得不往東南豐沛雨水的海洋氣候區遷徙覓食,取得給養,於是大都與金陵取代了長安和洛陽、汴京。如果中國長城的興建是因防犯遊牧民族的南下牧馬,則邗渠與大運河的挖掘純然是為了南糧的北運。尤其中國歷代人口增加的速度和壓力,糧食取給上的民生問題,通常是引起流民與戰爭動亂的一個主要動亂因素,也是未設大型沒有水庫及毫無動力機械動力抽取地下水灌溉時,解決人口壓力的自一種必然的解決之道,更影響到今日中國的飲食文化。所以,南方的開發是必自然的趨勢,六朝、十國、南宋適逢其會,明太祖之建都金陵,歷經晚明以迄近代,北京、南京都是政治與文化中心,其理由也是如此。根據胡氏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即云吳會、金陵,擅名文獻,刻本至多,巨帙類書,咸會萃焉。海內商賈所資,二方十七,閩中十三,燕越弗與也。然自本方(坊)坊所梓外,他省至他省至者絕寡,雖連楹麗棟,蒐其奇秘,百不二三,蓋書之所出,而非所聚非所聚也。10這裡等說明了吳會(蘇州)、金陵,擅名文獻,居十分有七;閩中十三,都為本坊所刊行梓,他省印書送來的少至者絕寡,雖連楹麗棟,蒐其奇秘,百本中找不出二三本,蓋書之所出,而非所聚也。凡此,在在說明江南文風盛於江北,而福建一地的文化水平雖然不如兩江,卻也以不亞於江北,衡之於明清以來歷科進士題名錄在經索引之後,恰恰足以反映這個實情。11不過左海文集也說建安麻沙之刻,盛于宋,迄明未已。四部巨帙,自吾鄉鋟版以達四方蓋十之五六。今海內言校經者,以宋槧為據。言宋槧者以建本為最,閩本次之。建本者,岳珂經傳沿革例所稱附釋音注疏,有周易、尚書、言毛【毛詩】、周禮、禮記、春秋三傳、論語、孟子十10明、胡應麟,經籍會通、少室山房筆叢(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初版),卷四,第5556頁4。11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歷科進士題名錄索引,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二月出版)。經,世謂之十行本是也。閩本者,嘉靖時閩中御史李元陽、僉事江以達所校刊是也。又有廖瑩中世綵堂本爾雅,惠棟校宋建安本禮記正義,藏曲阜孔家,尤人間希遘購之寶。12這裡說明了福建一地的文化水平,自宋元以來,福建一地經過一批學者的力倡之下,即已出版了一些好書,證明其文化水平並非一無是處。在這樣的學風背景裡下,書知識人士必然不少,書肆的四處林設立不過順勢而為罷了也是早晚而已。(二)、複製知識的技術是書肆成立的第二要件縱觀人類文明傳遞史,出現一套複雜的語言作為溝通表意的工具,應是人類文明傳遞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進化,也是萬物之靈異於禽獸的的主要原因。然而溝通表意的語言不能長久留存於人間,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每秒間話語以音波速度向四周擴散,使人類的智慧和文明很難永久傳承,而常有中斷的時候。,為此,文字的創造應是人類文明傳遞史上第二次偉大的進化。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神驚。雖非事實,卻是隱喻說明了老天爺也為文字的創造而都受到感動的隱喻。有了文字以後,才能傳載人類的偉大文明智慧,人類的經驗才能一代一代的傳述告訴下一代,從此人類的進步一日千里,而異於往昔的牛步化速度。話雖如此,然而如果沒有造紙技術的出現,要用已知的龜殼甲骨、鐘鼎彝器、石刻、玉版、竹簡木牘、絲絹布帛、貝葉、獸皮等作為書寫材料,則知識很難成為一種輕靈而容易傳播的書寫品。因此,輕靈而容易書寫的紙張出現,無疑是人類文明傳遞史上第三次偉大的進化。只是動手抄錄每每受到速度與件數的限制,直到大量複製的雕版印刷出現,知識才能廣播於人間,進入了人類文明傳遞史上第四次偉大的進化。,松煙油墨等印刷材料只是強化其產品的質地。此後,直到產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工,日以繼夜的印刷,人類文明傳遞史才走上了第五波偉大的進化。如今已從真空管、電子IC、進入數位化的網路時代,人類文明傳遞史又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發生過無數次偉大的進化了,複製的技術已經聲音、文字到圖像等種種數位化的進程,對於人類未來的文明和發展真是不敢想像。不過,可以斷言的是,人類文明傳遞史發展轉變的重要核心關鍵必然伴隨有重要的科技突破伴隨而生,造紙和印刷技術無疑都是中古時代促使人類文明傳遞發展的重要科技之一。前者是材料,後者既是材料,也是技術,兩者都是書肆設立地點的考慮要件。江南閩地恰是符合條件之處,對於此點可參下文說明。12參見葉長青,閩本考第115162頁引自左海文集,圖書館學季刊第119頁(中華圖書館協會民國十六年十二月編印,又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二月景印)第二卷第一期,第115頁。(三)、複製知識需用的原物質材料是書肆成立的第三要件誠如前言,一個複製知識工廠的設立,必需考慮原材料的取得問題。在文學既成商品以之後,從生產技術層面而言,必需受到雕版製作用的原木材料所所制約限制。然而中原一帶從早期的火耕,過度份的開發,以及中國多子多孫,又無絕育的觀念和技術之下,人口極過度的膨脹,在在影響了大地的森林覆育和綠色植被。尤其位於北溫帶大陸乾旱型氣候的黃土高原或平地,植物的生長速度緩慢,嚴冬來臨時為了保暖禦寒,每每過度的砍伐森林。因此,華北一帶實在沒有多餘鮽的林木,可供採伐作為雕版的原材料。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對著童山已有濯濯之歎;,而歷代荒年,析門掘骨為爨及,啃食樹皮草根者,史書不絕,造成中國人除了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外,無物不食。歷史上,各朝代都因水旱蝗災,逼使流民到處覓食,而告終結政權即是不爭的明顯實例。所以華北中原一帶幾個如富有文化重鎮的幾個古都,如唐以前的長安、洛陽、鄴下等地,或宋以後的汴京、北京,實非適合雕版業設廠的理想地點。除了六朝以來開發的南京,南宋偏安的杭州,因為有過文化淵源,成為刻書中心外,反而是在周邊而多丘陵的徽州、蘇州及地處偏遠的四川成都,或福建一帶,才都是書坊設置的重鎮。這些地方以海洋型氣候為主,天氣溫暖,雨量豐沛,又多山丘荒野,原是樹木竹林快速生長的有利條件,對於書坊設廠而言,也是原材料取得的絕佳條件。因此,唐宋以來早期印刷的發源地,敦煌文獻中的刻本之一S810號即題西川劍南成都府樊賞家曆西川刻本及百衲納本二十四史中的蜀大字本或馮道之刻經史載籍,即是一個不可磨滅的歷史明證據,而胡氏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除了上則言論之外,又曾如是說今海內書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閶闔也、臨安也;閩、楚、滇、黔,則余間得其梓;秦、晉、川、洛,則余時友其人,旁諏歷閱,大概非四方比矣。、燕中刻本自希,然海內舟車輻輳,筐篚走趨,趨,巨賈所攜,故家之蓄,錯出其間,故特盛於他處。第其直至重,諸方所諸方所集者,每一當吳中二,道遠故也。輦下所雕者,每一當越中三,紙貴故紙貴故輦下所雕者,每一當越中三,紙貴故也。13遠在北京生產的圖書,因為紙貴的關係,使書籍價格高達是越中的三倍價格,則競爭不過南方的書坊,自是不言可喻。此所以方輿勝覽、建寧府書籍行四方一則說的建寧麻沙、崇化兩坊產書,號為圖書之府。朱元晦嘉禾縣學藏書記云建陽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而學於縣之學者,乃以13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卷4四,第55頁。無書可讀為恨。今知縣事姚某始鬻書于市,上自六經,下集訓傳史記子集凡若干卷,以充入之。14絕對是一件合理的事實。(四)、生產勞動力的取得是書肆成立的第四要件有了工廠的設立,其各式工人的來源正是勞動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生產所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產品的成本價格和獲得利潤獲得的重要決定因素,更是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生存的基本條要件。誠如上述所論,福建一地的人口教育素質雖未臻極至,然而在五代以後,其普及程度上並不亞於他方;尤其江南在繁盛的農業外,還有蠶絲副業可以獨霸一方,不似福建的丘山處處,生活艱困,。所以至於四處謀生的外流人口在元明以後遍滿臺灣及東南亞、東北亞各地;而,留在本籍的人口,若非向海洋方向發展,就只有利用可以播種的有限耕地,至於閒置的婦人、童工,則只有另找其它的副業,用以謀生,貼補家計,此所以余象斗刻古今韻會舉要時,李維楨序文提到的一個現象云建陽故書肆,婦人女子咸工剞劂。15而徐珂清稗類鈔工藝類也提及女工極廉一事。16豫章羅先生文集也恰好點出了福建書坊林立的背景真相。(五)、知識與產品的市場流通市場是書肆成立的第五要件隨著江南的開發後,永不凍結的順暢水道和曲折岩岸,自然河汊處處,水深多港。所以,唐宋以來後,隨著海運的大開通,揚州、南京、杭州、泉州諸交通商港,多設有市舶司收取貨物稅,而在輸出的貨品中,文化文學即是其中一項,直到明清,仍然如此。,今天,而日本宮內廳圖書寮存藏的番號船舶的載貨紀錄,已經關西大學大庭修教授輯成的舶載書目一書,恰好證明了這一事實,其流通之廣這是華北或內諸地所無法比擬的。縱使從木活字發展到鉛銅活字的過程中,福建的刻書業仍然保有其一席地位,直到進入活字時代後,從木活字到鉛銅活字,西洋傳來了石印、鉛印以及現代的印刷技術,版刻事業才逐漸褪去往昔一枝獨秀的風光,而由與接觸西方接觸頻繁的沿海港口如廣州、上海,或政經文化中心的北京等,所崛倔起而取代,成為新興的文化重鎮和文化商業要地。在此之前,儘管麻沙諸書坊雖是歷經元季和明弘治十二年(1499)十二月初四日的二度大火,也未全然衰歇,更有後來成崇化書坊肆的接踵而起。明嘉靖建陽縣志建邑兩坊,古稱圖書之府,今麻沙雖燬,崇化愈蕃。17其所以如此,理由無它,流通業發達的緣故,有如亦如胡氏前所曾言諸方所集者,每一當吳中二,道遠故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云14祝穆撰,方輿勝覽(上台北文海古籍出版社影宋本,19981年12月)卷十一,第12724頁。15明、余象斗刻古今韻會舉要,李維楨序。16徐珂清稗類鈔(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時月台二版)工藝類第52頁云湖南永州人民,類以剞劂為業,婦孺且有從事者。牧牛郊野,輒手握鉛槧,倚樹根鐫之。廣東順德縣之手民,率係十餘歲稚女,價廉工速,而魯魚亥豬之訛誤,則尤甚於湖南。17明、嘉靖建陽縣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公司,民國74年07月出版)第十冊,卷三,第347葉。明嘉靖建陽縣志今海內書,凡聚散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閶闔也、臨安也、燕中刻本自希,然海內舟車輻輳,筐篚走趨,巨賈所攜,故家之蓄,錯出其間,特甚於他處。其直至重,諸方所集者,每一當吳中二18,道遠故也。輦下所雕者,每一當越中三,紙貴故也。19這裡說明全國各地諸方固然也有書籍的生產印製生產,但是產品在市場的販售價格上,成本之外加入了遠程的運輸費用,使其書價恰是吳中當地的一倍,自然缺乏了競爭力,無法和當地產銷合一流通業發達的書坊的銷路卻不如吳中,在生產成本加了路途遙遠的運費後,販售價格上恰是一與二之比,必然無法與當地產銷合一的書價取得競爭優勢比擬;至於北京一地所生產的書籍價格,則高達一比三,除了運費外,原造紙材料木竹缺乏為主要原因。所以,朱子大全文集、建寧府建陽縣學嘉禾縣學藏書記云建陽麻沙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20凡此,說明了產品流通業的重要性。(六)、知識產品的消費是書肆成立的第六要件知識產品一旦出現在市場上,其消費訴求必須有適合的階級對象,甚至還涉及到書本內容與閱讀者的層級問題,否則便無固定的消費群眾,也無設立此等生產業或服務業的必要。隨著江南的開發及知識的普及,不但域內知識份子雲集,南京一地更設有當時亞洲最大的學校,留學生來自四方21,需求書籍的數量自然增多;而一般家庭中不止男性能夠擁有知識,即以女性及小孩也都具備一定水準以上的知識,這對知識的消費市場而言,無疑開拓了不少的領域。透過今天的出土文物,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十七種及金花女小說戲劇刊本,居然在一位女性的墳墓中出現,使我們想像到死者生前若非嗜好此道,則其後代子孫斷然不會視死如視生,以此作為陪葬禮品。其實,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也曾經擁有眾多的女性讀者22,至於葉盛的水東日記卷廿一小說戲文條18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卷四,第55頁。19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卷四4。20明、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建寧府建陽縣學藏書記(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民國八十九年二月),第3905頁。葉長青,閩本考,圖書館學季刊第二卷第一期,第115頁。21柳詒徵,五百年前南京之國立大學,學衡(原刊1923年01月,民國六十年七月,台北學生書局影本)第13、14期,第1708頁。22如清、朱彝尊著,姚柳依編靜志居詩話,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附索引明文書局,1991年01月初板卷十五,第三十六葉湯顯阻條云義仍填詞,妙絕一時。語雖斬新,源實出於關馬鄭白,其牡丹亭曲本,尤極情摯、。當日婁江女子俞二孃酷嗜其詞,斷腸而死。故義仍作詩哀之云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今書坊相傳射利之徒,偽為小說雜書,南人喜談如漢小王光武、蔡伯喈邕、楊六使文廣,北人喜談如繼母大賢等事甚多。農工商販,鈔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癡騃女婦,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為女通鑒,有以也。23姜南洗硯新錄云世之瞽者,或男或女,有學彈琵琶,演說古今小說,以覓衣食。北方最多,京師特盛,南京、杭州亦有之。24凡此,在在說明當時女性讀者群的普及,則男性讀者更不言而喻了。這等情形也非中國所獨有,日本洒落本小說枕草子的讀者群也是以婦孺為主要對象。在韓國情況,趙泰億(西元16751727年)曾在西周演義跋語中言及他母親閱讀殘卷一事。25而金萬重(西元16371692年)西浦漫筆也說今所謂三國志衍義者,出於元羅貫中,壬辰後,盛行於我東,婦孺皆誦說。26可見韓國婦孺不只看他們本國作家寫作的西周演義,連三國演義也都能夠閱讀,其影響結果之大,直讓李德懋士小節發出如此的說法諺翻傳奇,不可耽看,廢置家務,怠棄女紅,至於與錢而貰之,沉惑不已,傾家者有之、。27玩物喪志,儒者的眼中總是用傳統的道德觀點加以批評。所以蔡濟恭(西元17201799年)在為夫人吳氏翻譯的女四書作序時說近世閨閣之競,以為能事者,惟稗說是崇,日加月增,千百其種。28國外的女性讀者群已是這23明、葉盛的水東日記(台北漢京中華書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民國73年1007月出版),卷廿一小說說戲文,第213214頁。24明、姜南,洗硯新錄,古逸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古逸叢書,民國五十四年),第二葉。葉。25趙泰億(西元16751727年),曾在西周演義(天理圖書館藏抄本)跋語。26金萬重(西元16371692年),西浦漫筆,轉引自大谷森繁,李朝小說之覺書(一)關於讀者為煮的考察,朝鮮學報(昭和42年(1984)4月)第四十五輯,第67頁。27李德懋,士小節,青莊館全書卷三十,同上註,第60頁。般的普及,則男性讀者群也當有過之而無不及了。許筠(西元15691618年)在惺所覆瓿稿收錄閑情錄中云甲寅、乙卯兩年(16141615),因事赴帝都,斥家貨購得書籍幾四千餘卷。29又說余得戲家說數十種,除三國隋唐外,而兩漢齵晤,齊魏拙,五代殘唐率,北宋略,許【水滸】則姦騙機巧,皆不足訓,而著一人手,宜羅氏之三世啞也。30可見他一出差到北京,收購圖書是件重要大事,而明代刊刻的小說幾乎都被收購齊全,也都閱讀過了。國外讀者群之消費實況如此,域內以漢語為母語的消費大眾,其風靡更不在話下,也應該更普及和具有消費能力才是,因此,更富有市場經濟規模的潛力絕對不成問題。二、投資規模和經營型態明代沒有大型的資本企業家出現,因此從投資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沒有出現大量的對外集資行為,也更看不到巨額的資金投入生產行企業中,一般的經營規模僅限於個人及家族間的組合,或者幾位親朋好友合聚資金的投資型態,而所經營的企業主要是家庭式的手工業。就以閩省的書坊而言,余氏家族經營書肆者幾達三十餘人,除余卲魚、余象斗外,有署萃慶堂之余彰德、余長公、余泗泉,署自新齋之余良木、余紹崖、余允錫、余明吾、余文杰,另有余碧泉、余繼泉、余應孔、余應灝、余應良、余應虯、余應鰲,以及遠在南直隸的金陵餘慶堂,如余思泉、余東泉及余昌宗等,還有以克勤齋為書坊的余自新及余明台等。31這種現象證明了余家子弟幾乎以出版作此為世傳家為業,有的是家族內的兄弟共同集資經營,有的是以子承父業的方式,或者分門立戶的經營型態,或獨佔、或同享書肆市場上的利潤的經營型態,在在說明了余氏家28同上註,第67頁。29許筠(西元15691618年)閑情錄,惺所覆瓿稿,同上註。30同上註。又本則為1614年左右事。31王重民,國會圖書館善本圖書目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00頁。又見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1984年7月),第3435頁。族經營書坊的努力,也證明了他們有的子弟在建陽一地有限的市場中,為了避免建陽一地有限市場的過份惡質性競爭,於是遠走金陵,開拓新的市場,雖然還未達到今日SEVENELEVEN或統一超超級商店的規模,卻已是家族企業間的連鎖商店。縱使其,經營型態縱使各自獨立,也是在血濃於血的親情下,相互奧援。除了余家之外,如劉氏則有劉龍田、劉玉田,翠嚴精舍劉君佐及其子劉文壽等;宗文堂也有鄭雲齋世魁及鄭雲竹世豪、鄭雲林世容等,從字次裡排行次,二人也應屬於兄弟輩。還有陳氏則有陳奇泉、陳崑泉等,二人若非兄弟也應該是父子關係。至於慎獨齋劉氏則以刻書世代相傳其家,剡兼通史學,宣德統正統年(14261449)德間,曾纂少微宋少微元元二鑑,又纂尹氏發明以下數家入綱目,劉寬刻之。因此,寬與剡或為同族兄弟,寬則為劉洪之祖或曾祖。32以上所提到所述出版家諸人,幾乎是家族企業的經營企業的型態,這也是中國企業迄今猶仍然存在的企業生態模式。也有一人在兩地開設書坊者,如新安汪瑗之楚辭集解,在卷首空白扉頁上則押有黑色方木戳牌記四行云本坊精選新舊足冊好板書籍,倘有殘篇短缺,認明興賢堂書鋪唐少村旡誤下押唐少橋印記,不但說明唐少村與唐少橋為同人名號,並為金陵書坊及興賢堂書鋪的老闆,而在兩地開鋪,似此情形非止一端。三、市場經營狀況產品一旦出廠後,必定在市場上然流通於市場上,並任由消費者的意願加以選擇購買,也決定了產品的價格;而儘速變現,換取資金和獲得利潤,這是經營書坊者所追求的的目標,兩者互利而共生,也是市場上永不變更的法則。問題是消費也有其常態規律,其中包括廣大消費消費群眾的胃口也要由外在的種種條件和內在的心理的而影響而決定。就以文化事業而言,並非人人都能完全消化與胃納,縱使它再作品本身如何的通俗,畢竟不見得適應所有的文盲或飢寒度日的民眾。也因如此,其消費群眾必都集中於都會區或城市內,並且還是有錢又有閒的讀者群為主,農村或邊疆地區消費得起的群眾,除了地主之外,恐怕少之又少,此即所以胡氏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所說的云凡燕中書肆,多在大明門之右,及禮部之外,及拱宸門之西。每會試舉子舉子,則書肆列於場前;,每花朝後三日,則移於燈市;,每朔望并並下瀚翰五日,五日,則徙從於城隍廟中。燈市極東,城隍廟極西,皆日中貿易所也。燈市歲三32王重民,國會圖書館善本圖書目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83頁。燈市歲三日,城隍廟月三日,至期,百貨萃焉,書其一也。33這是書肆分布在燕中一帶擺攤銷售的情況,而且也非胡氏一人之見,如王鍾翰也說有明一代,京師鬻書,在舊刑部街之城隍廟、棋盤街、燈市三處,刻書則則在宣武門內之鐵匠營與西河沿兩處,然皆不甚盛,盛在江南也,清初仍同仍同於明。34以上兩人所談到的北京書肆的銷售情況幾乎大同小異,集中地則以城隍廟、燈市為中心,棋盤街是否在大明門之右,禮部之外及拱宸門之西,則不敢斷定,或者所指地方也應該不遠才是。這些書肆都以市區人口聚集處作為販書據點,除了年中月日定期貿易外,尤其在會試舉子之期,更是熱鬧滾滾,引來百貨聚集。直到清朝中葉以後,才轉移於廟寺中,因此王氏又云隆福寺書肆不知所自始,明代燈市口有書肆,月只三日,大抵雍乾嘉之際際始遷於寺。35北京如此,南京又是如何根據胡氏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云凡金陵書肆多在三山街及大學前。36至於建陽一地,據明嘉靖建陽縣志卷三云書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書笈。天下客商,販者如織,每月以一、六六日集。37可見各地的經營模式及開市時間各有不同,除了固定的書肆外,也有一般非臨33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卷四,第56頁4。34王鍾翰,北京書肆記,葉德輝等著書林掌故書林掌故(香港、中山香港孟氏圖書公司發行,1972年7月港初版)(),第39頁。35王鍾翰,北京書肆記,葉德輝等著書林掌故(香港、中山圖書公司發行,1972年7月港初版孟氏圖書公司)(),第4039頁。36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卷四4,第56頁。37明、嘉靖建陽縣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公司,民國74年7月出版)第十冊,卷三,第347葉。時性的擺攤,並且都還帶有早期的市集意味。因此,出版者都在刻書時,在書籍的牌記上刻印了自家的書肆地址,如新刊真楷大字全號搢紳便覽三冊,每冊後註北京宣武門里鐵匠胡同同葉鋪刊行,麒麟為記。又汪諒刻的文選,其題識云金台書舖汪諒見居正陽門內西第一巡警更舖對面,今將所刻古書目錄列列於左,及家藏今古書籍不能悉載,愿市者覽焉。凡此牌記或識語,都在說明自家書肆的位址居所,方便讀者尋蹤訪求購書。四、產品成本及販售價格的考察當產品流通於市場上,除了民生急需的消費品外,其他非亟需必備重要的民生消費品則視收入所得與積蓄,決定是否購買消費,以及是否具有消費的條件,這個只有從群眾是否有以閒有錢及略通文理來作考量選擇,然後任並由價格機制來決定其看消費的合理性。前者涉及有明一代的總體經濟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理清;若若僅就個體經濟而言,文化原為總體經濟中的上層結構,其消費結構群也只限於一般知識士分子,而通俗文化仍非科舉、醫藥、農經、黃曆等實用書籍,它只是精神娛樂群當中的一環,再怎麼通俗仍有其一定的銷售數量限制,除非價格便宜到合於消費者的意願。所以考察圖書與物價的差額比或實用書籍與通俗書籍的價格差,便是判別的唯一依據,至於消費者的心理因素今日則無從考察。僅就個體經濟而言,文化原為總體經濟中的一環,屬於上層結構,其消費結構群也只限於一般的知識士分子,而通俗文化仍非啟蒙、科舉、醫藥、農經、陰陽黃曆、隨身寶等一類的實用書籍,它只是精神娛樂群當中的一個小環節,再怎麼通俗仍有其一定的銷售量限制,除非價格便宜到合於消費者的意願。所以考察圖書成本與物價的差額比或實用書籍與通俗書籍的販售價差,便是判別的唯一依據,至於消費者的心理因素今日則恐難以察考了。(一)、物價情況根據萬曆十三年(1585)重梓之御制大明律例招擬折獄指南十八卷,其首冊上欄欽定時估例載有各種商品行市,提到金一兩四百貫,銀一兩八十貫,銅錢一千文八十貫,粳糯米一石二十五貫,鹽每十斤二貫五百文,香油一斤,茶一斤各一貫,榜紙一百張四十貫,筆十支二貫等,這應是明初的一般物價狀況。根據這個物價紀錄推算,如用一百張榜紙印刷書籍,不計油墨、刻工、印刷工及裝潢工費,就已高達一石六斗米的物價,則當時書籍的價格並不便宜。事實上,物價也非一成不變,明代處理紙鈔與金銀銅價的問題,曾經弄得通貨膨脹,物價飛騰;又荒年欠收,米價自然比豐年高漲,此已見諸於明末的史籍和話本小說諸記載中,所以清朝葉夢珠閱世篇對明末清初之物價情況曾經如此的紀錄崇禎五年(1632),每斗白米價一百二十文,值銀一錢。至十一二年(16381639)間,米價一斗三百文,計銀一錢八九分。崇禎初,豬肉價每斤斤價二分上下,茶精者岕片,舊價銀二三兩一斤。竹紙如荊川太史連、古古筐將樂紙,其幼時七十五張一刀,價銀不過二分,后見增長。至崇禎末禎末、順治初(16431647),每刀紙七十張,價銀一錢五分。38明初榜紙一百張四十貫,約銀半兩,平均每張紙錢約銀05分;到崇禎五年(1632)時,竹紙如荊川太史連、古筐將樂紙,葉夢珠幼時七十五張一刀,價銀不過二分,每張紙則約003分不到。后雖漲價,至崇禎末、順治初(16431647),每刀紙七十張,價銀一錢五分,平均一張紙約02分多。榜紙或者比竹紙的質地佳,所以價格貴,不過崇禎末年的紙張價又比明崇禎初年貴了七倍,則是明顯的事實。因此,以一百張的連史紙印書籍,其費用在崇禎初年以前約值三升白米,末年則值約一斗有餘,前後兩種紙價若加刻工、印製、油墨及裝潢,則書價成本不低,販售價格恐不便宜。再以謝肇制五雜俎所談及的明代穀價和水費加以比較一日呵得一擔水,纔值二錢,廉者之言也,然亦殺風景矣,質潤生水自自是硯之上乘,譬之禾生合穎,麥秀兩歧,可為多得,一石榖纔值二百錢百錢平,蕭穎士謂石有三災,當併此為四也。39水取之於天然,挑一擔水只賣得二錢,則一天的人工勞動成本約一合白米價,謝肇制認為工資太便宜了,不足五口之家的生活費,這是否也會影響到技術勞動工資的成本價我們還無法確認這個問題。不過,根據昭和法寶總目錄38清、葉夢珠,閱世篇(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一年)第153160頁。39明、謝肇制,五雜俎,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第977頁。第二冊說萬曆三十三年(1605),每僧一日飯食腐菜算銀一分。40如果按照僧尼過午不食的慣例,齋食一日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是一分銀子,十分清苦,那麼一般人生活至少要加倍計算,倒是可以讓六七個人過活了。至於百張紙的書本,紙價成本隨時間變化而有約3分或2錢之別,若僅限吃飯食泡菜,約可供一人三餐,或一週的份量。(二)、刻工價格刻工的勞動報酬既是維持個人生活的基本要件,也是書坊生產過程中的成本要素,每每影響了書籍的販售價格。葉德輝在明季私刻盛行,故刻工極廉裡對於明清以來書坊刻書及工價情況,曾有如此說明蔡澄雞窗叢話云先輩云元時人刻書極難,如某地某人有著作,則其地之紳士呈詞於學史,學史以為不可刻則已;如可,學史備文諮部,部議以為可,則刊板行世,不可則止。故元人著作之存於今者,皆可傳也。前明書皆可私刻,刻工極廉,聞前輩何東海云刻一部古注十三經,費僅百餘金。故刻稿者紛紛矣。、按明時刻字工價有可攷者,陸志、丁志有明嘉靖甲寅閩沙謝鸞識嶺南張泰刻豫章羅先生文集,目錄後有刻板捌拾參片,上下二帙,壹百陸拾壹葉,繡梓工貲貳拾肆兩木記,以一版兩葉平均計算,每葉合工貲壹錢伍分有奇,其價廉甚。至崇禎末年(1644),江南刻工尚如此。徐康前塵夢影錄云毛氏廣招刻工,以十三經、十七史為主,其時銀串,每兩不及七百文,三分銀刻一百字。參見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50冊第36頁,民國七十五年初版則每百字僅二十文矣。今湖南刻書,光緒初,元每百字寫刻木版工貲五六十文,中葉以後,漸增至八九十文,元體字小者百五十文,大者二百文,篆隸每字五文。至宣統初,已增至百三十文,以每葉五百字出入,每錢銀直百六十文,計每葉合銀參錢畸零,視明末刻書已增一倍。41蓋葉氏初據前輩傳聞,後引豫章羅先生文集及徐康前塵夢影錄作證明,然後以明代工價與清光緒年間湖南刻書價比較,是否正確無誤,猶待細論。惟考之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惠雕刻趙撝謙學範二卷,其識語中說遂俾匠氏歷山羅友慶鳩工以刊之。紙以張計,七十有一;字以數計,二萬一千六百二十有奇;計工以日,二一百一十有三。始于九月壬子(十月十40高楠順次郎編,昭和法寶總目錄(建康書局影本,民國四十六年八月出版),第二冊359頁中欄。41清、葉德輝書林清話(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初版)卷七,第370372頁。七日),成于冬十月丙申(十一月三十日)也。則每張字數約3045個,起迄費時四十五天,工作日二一百一十有三,約需五個工人,每一個人工作日平均工作量的進度需要刻完一百字左右。因此,以下我們就根據一人百字的平均工作量作為計算準則。正德五年(西元1510年)刊行明文衡九十八卷,序文談到總為費計二十萬有奇。其工費除了九十八卷的字數刻工外,還應包括有紙張、裝訂及油墨、印工等費用在裡頭。到了萬曆二十九年(1601)刻方冊藏,每字一百,計寫工銀四釐,刻工銀三分五釐,每版一塊兩面刻成滿行(約八百字),通計費銀三錢。同時北監刊廿一史靡六萬金有奇。42四十年(1612)刊行的徑山藏經律異相各卷都刊署題記,其卷一云浮度居士吳用先施貲刻此經律異相第一卷,計字八千七百七十個,該銀四兩三錢八分五釐。自下釋在慎對,上元王自謙書,許一科刻。萬曆壬子歲夏六月徑山化成識。該經刻工三一人,費時五月,第一卷十六人,第二卷十三人,第三卷二人。因此據此計算,每百字付費五分,一般刻工每天百字,月工資一兩五錢。又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二云一刻字匠徐承惠供本犯與刻字工銀,每字一百,時價四分,因本犯要承惠僻靜處刻,勿令人見,每百字加銀五釐,約工銀三錢四分,今算妖書八百餘字,與工銀數相同。43據此,每百字時價四分,八百字約三錢二分,另因特殊刊物而外加五釐部分,與嫌犯供詞的刻值約略相當。又如崇禎初年賀家兄弟捐資刻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一至卷六十均有末題,首卷云丹陽居士賀懋瑩燾、懋煒仰承先嚴賀學禮遺願施貲刻此大方廣佛華嚴嚴經疏卷第一,計字九千二百六十四個,該銀四兩六錢八分四釐,海虞海虞弟子契慧淨住沙彌契機同對,崇禎二年(1629)夏月徑山化城寺識。則每百字約五分;全書共有六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字,該銀三百三十四兩零一錢三分五釐,其百字工值仍然相同。另有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與前合計字九十八萬三千二百五十字,該銀四百九十一兩六錢二分五釐,平均每百字仍為五分錢。44又如呂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乃體邑商山居士吳42清、查慎行,人海記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卷下,第61頁刊史糜金條云新建張洪陽,為司業,刊二十一史於北雍,糜工部六萬金有奇。見李湘洲集。43明、劉若愚酌中志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4年卷二,第14頁。44中華大藏經第八十冊。祚助刻,共四十卷,計字三十萬七千一百三十九字,該銀一百五十九兩三錢六分六釐,平均每百字亦為五分錢。45凡此,均說明當時刻工價每百字五分應是定例。至於葉氏引用成化刊行的豫章羅先生文集,其牌記是這麼說的刻板八十三片,上下二張,一百六十一頁,繡梓工資二十四兩。則每頁合0149兩,每頁平均400字計,每百字得工價銀三分七厘。這和崇禎末年,毛氏汲古閣廣招刻工,三分銀刻一百字接近。比較便宜的是邵氏弘簡錄刻費九百餘金,計字三百四十萬有奇,每百字為銀二分七厘。46此外,另據刻成於萬曆末年的嘉興藏中華大藏經影本,以及成於清初的續藏及又續藏。其刊刻時,乃由私人或寺廟捐刻,經中每卷均題捐刻人,刻字多少,該銀多少亦有明確數據,所以無論如何計算,從明初到崇禎末年的刻工價格,都在五分到二分七厘之間。由於明初出版業需求刻工量少而質高,所以勞動薪資也厚;隨著出版業的發達,技術工人比前普及,而勞工素質良莠不齊,同業間競爭又特別激烈,說不定明代晚期的刻工薪資反而轉趨下降或同工不同酬的情形。不過,這生產過程中是否包括寫工價格,我們無從考察,只有方冊藏談到每百字寫工銀四釐。那麼,一般刻工的日工資在明初約五分,中葉至末期也在三、四分左右,約可讓二口之家每天飯食泡菜勉強過活,或購買二合白米。如以百葉書籍,每葉20字20行,共四百字計,則刻工價及寫工價約合銀一兩半,全書刻寫工價約需一百五十兩,用紙則有五兩、三錢、二兩之別。裝訂百葉成二本套裝之裝潢費用,以及刷印工費、油墨錢也還未計算在內,則其全書的成本工費更難詳估了。(三)、書籍售價不過,我們可以從市場上的實際販售價格來看,目前可以收集到的之資料,如新鍥侗初張先生註釋孔子家語雋五卷,師儉堂謹依京版重刻,封面上則題是刻係張太史家珍,本堂幣請重梓,仍加校讎,宋體楷刻,無一差訛,每部冗價紋銀參錢正,買者請認師儉堂的板。大明一統志九十卷,楊氏歸仁齋梓,封面題每部實價紋銀三兩,此書凡三十冊,則每冊約值一錢。又安正堂梓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大全一百二十五卷,安正堂刊,書前牌子題萬曆辛亥歲(三十九,西元1611年)孟夏月重新整補,好紙版,每部價壹一兩整。大明一統志九十卷,楊氏歸仁齋梓,封面題每部實價紋銀三兩,此書凡三十冊,則每冊約值一錢。杭城李衙刊萬曆刻本月露音牌記標註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