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题_第1页
大三上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题_第2页
大三上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题_第3页
大三上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题_第4页
大三上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第一章古希腊音乐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偏重以数学比率的方式求得音程。他的理论对西方音乐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乐理论并不注重音乐的感性实践,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辩特征。2、阿里斯多塞诺斯ARISTOXENUS古希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注重从实际听觉经验中去认识音乐,著有和谐的要素。他音乐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同时他还提出了两套完整的音列体系,即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3、四音音列TETRACHORD是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关于古代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的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四分音音列。4、伦理价值ETHOS关于各种不同音乐具有不同伦理价值作用的理论。在古希腊的调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能影响人的道德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的雕饰概念决不仅仅是指音阶形式,它还包括旋律结构和音乐风格。第二编中世纪音乐515世纪初5、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是天主教音乐,它由公元前6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而命名。其基本特征为无伴奏纯男声的单声部音乐形式,歌词为拉丁文,即兴无伴奏,大部分为圣经内容。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根据旋律与歌词,其旋律风格有三种形式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诗篇歌唱、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和弥撒中。9世纪后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中进行扩展,出现了附加段、继叙咏、宗教剧三种形式,使得教会单声部音乐达到空前发展。6、交替圣歌ANTIPHON是格里高利圣咏中一种音乐形式,最早是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由交替歌唱而得名。后来这种叠句与诗篇脱离,演化成一种独立的歌唱段落,在弥撒、日课中均有使用。7、规多GUIDO11世纪意大利的僧侣、作曲家,他一生主要的贡献是决定性的使用四线谱,创始六声音阶和唱名法,又首创“规多手”,是帮助记忆的辅助手法。8、附加段TROPE是中世纪时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常用于日课中的交替圣歌、应答圣歌等部分,以及常规弥撒的某些部分。它加于格里高利圣咏的开头、中间或结尾部分,附加手段有三种即填词、填曲、既填词又填曲。圣加尔修道院是创作附加段的重要中心。9、奥尔加农ORGANUM是9至14世纪为旋律配置和声的一种早期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平行奥尔加农、稍加变化的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10、第斯康特DISCANT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主要有、用以指12世纪多声部作品,即所谓的奥尔加农。、指由一位歌唱着用即兴方式演唱一个声部,同时一个不是即兴的声部由另一位歌唱者演唱。、多声部音乐创作中,运用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使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11、莱奥南LEONIN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作曲家,著作奥尔加农大全,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他擅长写华丽奥尔加农,这种复调体裁在他的手里被发展到顶峰。在他的礼拜仪式创作中,华丽奥尔加农与第斯康特交替出现,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比。12、佩罗坦PEROTIN法国作曲家,圣母院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用所谓的古艺术的风格写宗教音乐,并对奥尔加农大全进行修订。他的复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斯康特,在发展有节奏的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具有贡献。在他的第斯康特中,节奏运用更加多样,声部增加,乐段变小,和声复杂。13、孔杜克图斯CONDUCTUS12、13世纪流行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它既有单声部歌曲也有复调形式,11世纪,拉丁文歌盛行,孔杜克图斯被用来指以拉丁文诗歌谱曲的音乐。单声部孔杜克图斯特点音乐自创,分节歌形式,旋律与歌词的关系通常是音节式的,歌词内容宗教与世俗结合。复调孔杜克图斯特点音乐自创,分节歌形式,二至四个声部,三声部常见,织体与第斯康特类似,每个声部均有个词,格律诗体,歌词内容宗教与世俗结合。14、经文歌MOTET是13至16世纪被使用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形式,由克劳苏拉的加入而产生后来成为独立作品。在13世纪盛行,通常有三个声部,低声部采用格里高利圣咏,另外两个声部配以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其定旋律歌词用拉丁语,上方两个声部用方言。在13至15世纪,经文歌是宗教专用歌曲,根据原先存在的旋律配上歌词,再以对位的手法加上其他的旋律和歌词。到16世纪,作为宗教音乐,经文歌进入它登峰造极的时期。经文歌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实验地,人们在经文歌上进行新的写作探索,许多技术也在经文歌中得到了广泛运用。15、游吟诗人TROUBADOUR也别称为特罗巴多,游吟诗人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于法国南部地区,以奥克语或普罗旺斯语写作,歌曲歌词自创,内容大多数是反映贵族的爱情生活,关于爱情的题材的歌曲有康佐CANZO,晨歌ALBA,田园歌PASTORELA。其中一位非常著名的南方游吟诗人贝纳特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代表歌曲为我看见云雀扑打着翅膀。16、新艺术ARSNOVA盛行于14世纪上半叶法国,但由于具有广泛的影响常常代表着一个时代,因此人们习惯上也经常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13世纪的古艺术而言。13世纪的音乐以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复调音乐,特别是经文歌,继承格里高利圣咏,进一步发展。新艺术则泛指14世纪以来,法国与意大利出现新的音乐风格,采用以往不同的语言与手法创作新复调音乐。其特征为采用新的记谱方式,新艺术时期记谱核心是节奏;节奏划分采用二分居多;音符时值细分;14世纪记谱发有法国和意大利体系,还采用了等节奏的新方法,同时获取了新的对位音响。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肖,谈主张音乐应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他将音乐的游吟歌调提高为多声的复调音乐,又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宗教作品,增添了旋律的表现力。17、等节奏ISORHYTHM;即相同节奏型在连续的旋律重复中反复出现,它通常运用在由一个短小重复节奏型组成的经文歌的定旋律声部中,定旋律声部的旋律也经常重复,但与节奏重复不相同。也可以说是在低声部利用固定音列、固定节奏这两个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固定音列被称为克勒COLOR,固定节奏称为塔里TALEA,将两者结合不同方式灵活变化运用就构成了等节奏技术的基本内容。18、马肖MACHAUT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马肖的音乐作品涉猎到14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其中有经文歌、弥撒、世俗歌曲、,他总结了法国晚期中世纪音乐的一系列成果,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典范。马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经文歌创作的传统,共写了23首经文歌,三声部为主,持续声部常由器乐担任,上两声部歌词不同。他注重等节奏的运用。弥撒曲他只写过一部名为圣母弥撒马肖的弥撒曲贡献在于它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宗教作品在马肖的整个作品中只占很少部分,大量的是世俗作品,其中世俗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部分,最有影响的是他的世俗复调歌曲。他的复调歌曲体现于14世纪法国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维特莱、回旋歌、叙事歌,内容是宫廷之恋的题材。他写了21首回旋歌,在此倾注高度复杂的写作技巧,叙事歌是他歌曲创作的重要题材,共写42首配有音乐的叙事歌。他的成就继承了前人,开拓了后人。19、兰迪尼LANDINI14世纪意大利盲人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上,兰迪尼流传至今的作品全部都是世俗音乐,有154首作品,占意大利留存下来的新艺术时期音乐作品的四分之一,它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巴拉塔。他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是13至15世纪六度到八度的音乐处理,这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兰迪尼终止式是在上方声部中以一个下方助音向上跳进三度加以装饰(跳辅音)。第三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430160020、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般是指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反映了15、16世纪的思想家对中世纪的否定和对古代文化的崇拜,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学识和光荣的时代。从狭义观点看,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就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复兴古代文化)。从广义上看,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此时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发展平衡,出现重要的音乐流派,产生新的乐器,文艺复兴思潮对欧洲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1、福布尔东FAUXBOURDON15世纪即兴演唱复调音乐的方式、特别是勃艮第地区作曲家常用,将素歌作为上面的旋律,再配两个低音声部,一个是平行六度,另一个比旋律第四度。福布尔东的创作手法主要用在日课圣咏以及圣母颂歌、感恩赞等谱曲上。22、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SSCHOOLS西方音乐史上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把15、16世纪一大批出自低地国家的音乐家称为“尼德兰乐派”(狭义为荷兰,广义为低地国家),并区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尼德兰乐派,分别以迪费、奥克冈和若斯坎为首。20世纪30、40年代对这些音乐家的称谓发生了变化,一些音乐史家为了使这些名称与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地理更加吻合,开始以勃艮第和法佛兰德取代尼德兰一词来指称这一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于是原第一代尼德兰乐派被称作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乐派。尤其是16世纪的作曲家拉索的创作标志着该乐派的高峰,在经文歌中得到运用。23、迪费DUFAY是勃艮第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勃艮第地区的音乐作品主要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尚松一词是西方音乐史上是14至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迪费的尚松是他保持传统风格最多的一种体裁。迪费的经文歌也很有成就,它的经文歌大部分都是等节奏经文歌,受到社会的影响,15世纪上半叶他也开始创作一些比较短小的经文歌。他在弥撒曲方面确立了四声部织体,至下而上固定为低对应声部,固定声部,高对应声部,旋律声部或最高声部。迪费通过自己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真正确立起来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他是第一位采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弥撒曲中采用了经文歌所惯用的四声部的织体,他是把对应声部固定地置于固定声部之下的第一位作曲家。24、奥克冈OCKEGHEM是法佛兰德作曲家之一,虽然作品数目不多,但是却在在世时受到众多赞誉的作曲家。他注重固定歌词的弥撒曲,因而其主要成就就在弥撒曲方面。如定旋律弥撒曲越来越,同时还有自由创作的弥撒曲,如短拍弥撒曲中采用了双重有量卡农,他最有代表的作品之一是MIMI弥撒曲。他的尚松体现了奥克冈音乐更为简洁得更具有传统型的方面,大部分尚松是三个声部的。奥克冈创作特点技术高超、织体的连绵性、模糊终止。25、若斯坎JOSQUIN是世纪之交的一代法佛兰德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也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若斯坎在其当代和后世的盛誉首先是由他的弥撒曲创作而建立起来的。她的弥撒曲既起到概括总结15世纪弥撒曲的各种风格,又拓宽了16世纪弥撒曲的发展道路,就是释义弥撒曲也成为模仿弥撒曲。经文歌是若斯坎创作数量最多的体裁,更多的表现其个性,其中运用了法索伯顿的技巧风格,圣母颂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在作品中还运用绘词法还为专用音乐列举范例。贡献大(前几个也要加上)26、专用音乐MUSICARESERVATA其表面意思字面意思为留供专用的音乐,是若斯坎的学生科克利库斯在1552年中描述老师与前辈们音乐不同是首次使用。此次很少使用,存在争议。目前音乐学家较一致的观点是是指一种高度表现性的音乐,在这种音乐中作曲家以某种艺术手法把歌词强烈鲜明的传达给听众。另外的意思为,这类音乐是专供自认是行家的某一特定人群专用的。27、牧歌MADRIGAL13世纪末牧歌开始出现于意大利,到了14世纪中世纪时期它的表现内容丰富多样,用模仿手法,高声部富于情感表现,大部分14世纪的牧歌均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所有的声部通常都有歌词,强调简单形式,如分节歌、叠歌、田园风格等。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虽然与4世纪的牧歌名称相同,但在音乐体裁风格上没有直接的联系。16世纪意大利牧歌式一种通谱体歌曲,歌词为单段,文学水平较高,牧歌的音乐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牧歌以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为中心发展,四个声部主调风格,代表人物韦尔德洛、阿卡代尔特、费斯塔、维拉尔特。中期的牧歌以威尼斯为中心,音乐以五声部居多,代表人物罗勒、加布里埃利、维森蒂诺。晚期的发展中心转入罗马、曼图亚和费拉拉,基本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代表人物韦尔特、马伦奇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同时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也为后来的歌剧产生做出了贡献。28、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MONTEVERDI是意大利作曲家,16世纪意大利牧歌晚期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巴洛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可以被看作是从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的一座重要的桥梁。17世纪前半叶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亚诺的出现加速了威尼斯歌剧的发展,代表作就是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于1607年首演,首次采用完整乐队为歌剧伴奏。1637年蒙特威尔第迸发出对歌剧的兴趣,在生命的最后6年中创作一系列的作品,仅两部留存至今。他的宗教音乐有采用复杂的传统复调手法,也有采用新颖的协奏风格,这便是他成功的原因。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歌剧方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特点是初步定型歌剧结构,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管弦乐队及舞蹈;大胆将管弦乐队引入歌剧伴奏,并扩大管弦乐队的编制,强化管弦乐队的作用;丰富的乐器编制,必然要导致配器与和声等方面的革新;坚持音乐形象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脉络,进行广阔发展,而表现灵魂深处的激烈或活动,这就是他所谓的戏剧表现风格激动风格/激烈风格;他认为旋律直接表现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感情的唯一直接表现。他的创作还涉及到了歌剧于芭蕾音乐、圣乐、世俗音乐,创作多样,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29、法国尚松CHANSON16世纪20年代后,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词曲具有鲜明民族特性,被称为法国尚松。法国尚松一般按音节谱曲,节奏鲜明轻快,四声部织体。16世纪30、40年代出现两位法国重要的尚松作曲家,塞米西和雅内坎,塞米西善于创作雅致的抒情尚松,代表作品亲切的吻应保存到哪里;雅内坎以出色的描绘性尚松而闻名,代表作品战争。30、利德LIED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世俗音乐中流行的复调歌曲,主要的作曲家有伊萨克、芬克,他们采用德国音乐素材吸收法佛兰德音乐风格技巧,创作了四声部的利德;还有16世纪中叶的森夫尔,把利德的创作达到了成熟完美;将意大利与利德融合在一起的作曲家有拉索和哈斯勒。31、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德国新教改革者,他十分赞赏法佛兰德的复调音乐,特别是若斯坎的作品。他不仅是一位歌手,而且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还把圣经译成德文。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路德就亲自写了很多赞美歌的歌词,其中我们的主是坚固堡垒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此歌路德作词作曲,由此可见,路德既是一位宗教领袖,又是一位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32、众赞歌CHORALE是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的齐唱,分节歌形式,采用有量记谱,节奏较平均,偶尔随歌词有所变化。众赞歌有的是以新创作的德文诗谱曲,有的是以德文的旧诗或拉丁诗译成德文后谱曲,歌词部分改换后,曲调也随之变化。众赞歌也逐渐发展出复调形式古老的德国利德风格,尼德兰复调对位风格,和弦式风格主要风格,此外还有众赞歌经文歌的形式。33、我们的主是坚固堡垒EINFESTEBURG本曲是路德亲自作词作曲,这首歌曲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34、帕莱斯特利那PALESTRINA意大利作曲家,以他的出生地为名。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宗教音乐领域,以弥撒曲和经文歌居多。帕莱斯特利那和他的学生们的音乐一直被各地的教会音乐家作为“古代风格”的典范,因而他也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歌词不再为复杂的声部进行所遮蔽,可以听清楚;声部的进行平稳而流畅,没有激烈的跳动;声部之间形成的和音清新而协调,没有不和谐音程。当代表作品马尔切里教皇弥撒曲,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罗马乐派体现了文艺复兴末期长期发展复调音乐的最高成就。)35、威尼斯乐派VENETAINSCHOOL起于16世纪,以作曲家维拉尔特为代表,继续发展尼德兰乐派的复调音乐,并为威尼斯乐派形成做准备。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和乔瓦尼加布里埃利将威尼斯乐派的创作推向顶峰。威尼斯乐派的特点是复(双)合唱风格,音响对比和音色组合得到丰富,经常创作经文歌等宗教音乐。文艺复兴末期威尼斯乐派代表了新的音乐发展趋势的主调合唱为主要风格。威尼斯乐派的先进风格,也影响了除意大利以外的德国作曲家们进行创作。第四编巴洛克时期音乐1600175036、巴洛克BAROQUE巴洛克一词在音乐史上用来带代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它更多是指建筑、美术等艺术风格,巴罗克在音乐上是指由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音乐,它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又非常重视装饰性。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16001640时巴洛克风格形成期,中期16401690式巴洛克风格定型期,晚期16901750位巴洛克盛行期。此时巴赫和亨德尔将百年来的音乐推向辉煌的顶点。巴洛克音乐风格有其显著特点在对对法上,复调音乐达到全盛,并向主调风格上有了较大的转移;在和声上,数字低音的使用,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在调形上,大小调取代了中古调式;音乐术语上,出现了指示乐曲速度或表情的术语;即兴表演比任何一个时代更有特点;出现许多新的音乐体裁如,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曲等等。巴洛克时期也有很多重要的作曲家,如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科莱里、维瓦尔蒂;德国的库瑙、泰勒曼;法国的库泊兰等,而代表巴洛克时期最高成就的当数JS巴赫和亨德尔。37、通奏低音BASSOCONTINUO这是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织体。它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的,是复调音乐体系向主调音乐体系转移的标志。突出低声部作用,在他下方写出数字,一次表示应该奏出的和声。第一个提出通奏低音这个名词的是维亚达纳,此后通奏低音这个词便流行起来。这种技术很快从意大利传遍整个欧洲,通奏低音的运用贯穿整个巴洛克时期,成为巴洛克音乐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特征。因此,也有人把巴洛克时期叫做通奏低音时期或者数字低音时期。38、卡梅拉塔CAMERATA在佛罗伦萨有一群女李伟音乐的发展探索新路的艺术家,经常应邀在贵族巴尔第伯爵的家中聚会,形成了一个名叫卡梅拉塔社团。第一步歌剧的产生是和佛罗伦萨德卡梅拉塔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讨论使歌剧得到了发展,这其中有作曲家利莱伊、佩里、卡契尼等人。社团发展了伴奏歌曲型的剧院风格音乐,第一个例子如佩里的音乐戏剧达夫尼,他们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39、达夫尼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16世纪末,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德巴尔第伯爵家经常聚集着一批文人研究古希腊文化,试图恢复古希腊戏剧音乐的本色,于是作曲家佩里与诗人利努契尼合作写出第一部歌剧达夫尼,但是乐谱已经失传。本首歌剧对后来的歌剧影响很大,确立了一些结构上的特点,被后来很多早期歌剧的作曲家模仿和采用歌剧开始前有一个序幕,由一位处于故事情节以外的角色向观众点出歌剧的主题思想;戏剧情节总是基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在紧要关头,总是由神的帮助来解决困难;音乐上以独唱为主,但最后总以合唱结束,本首歌剧的产生对后来的歌剧的出现产生巨大的影响。40、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MONTEVERDI见2841、奥菲欧ORFEO这是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1607年2月在曼图亚上演。在此部歌剧中蒙特威尔第大量采用了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合唱浑厚,第一个使用管弦乐队伴奏并首创震音、拨弦等技术,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他第一部歌剧创作的一些特点也为后来的歌剧创作打下了基础,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特点是初步定型歌剧结构,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管弦乐队及舞蹈;大胆将管弦乐队引入歌剧伴奏,并扩大管弦乐队的编制,强化管弦乐队的作用;丰富的乐器编制,必然要导致配器与和声等方面的革新;坚持音乐形象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脉络,进行广阔发展,而表现灵魂深处的激烈或活动,这就是他所谓的戏剧表现风格激动风格/激烈风格;他认为旋律直接表现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感情的唯一直接表现。42、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SCARLATTI是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威尼斯乐派歌剧的浮华东西,集中发展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通过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歌剧创作,是歌剧写法定型化宣叙调与咏叹调有了明显的区别;咏叹调采用ABA的形式,作为抒发情感的手段;宣叙调用来陈述歌剧的情节;整个歌剧的重点放在咏叹调上;确立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典型模式;管弦乐队逐步完善。歌剧自诞生以来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43、吕利LULLY是法国歌剧最早的代表作曲家,他写过一些宗教音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但是它的主要成就哈是在歌剧领域。他的歌剧题材一般选用历史、神话,内容多表现忠君爱国的天职与个人情感的矛盾冲突。其歌剧序曲为慢快慢三部分,他的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在写作歌剧时,他认为唱词最重要,必须以准确的音调为之谱曲。他创作的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带有朗诵性。他重视合唱及管弦乐队的作用,并在歌剧中插入表现梦幻的芭蕾舞场面。他的代表作有爱神与酒神的欢宴、阿尔切斯特等。44、清唱剧ORATORIO是17世纪产生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题材取自宗教或史诗。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演唱形式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及合唱等,管弦乐伴奏。1600年卡瓦里埃利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经常被后人称为第一部清唱剧。到了巴洛克中期,创作清唱剧作家是卡里西米,代表作品耶夫它、约拿等。在巴洛克晚期,这种体裁在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45、康塔塔CANTATA是17世纪巴洛克时期产生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叹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在这一点上与清唱剧类似。题材内容宗教与世俗兼有。风格一类是室内康塔塔,还有一类是大型康塔塔。早期康塔塔以罗马为创作中心。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是最重要和最多产的康塔塔作曲家。1700年后宗教康塔塔在德国取得巨大成就。这种康塔塔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完美的顶峰。46、受难乐PASSION是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股市的一种古老的清唱剧体裁。产生于意大利,在德国得到发展。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素歌受难乐,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应答受难乐,以复调手法写成;受难清唱剧,受到歌剧和清唱的影响,第三阶段这是一种清唱剧的新型受难乐。受难乐在巴赫的时代达到了高峰。47、博洛尼亚乐派ECOLEDEBOLOGNA是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以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圣彼大教堂为中心,出现一批对器乐有贡献的作曲家们形成的流派。作曲家如卡扎蒂、维塔利、科雷利、托雷利、加布里埃利、安托尼等人。他们音乐风格特征是避免夸张的技巧,注重结构的平衡和表达的明晰优美,有种安详、平衡、匀称、明朗的音乐品性,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中的古典阶段。他们对三重奏鸣曲、弦乐独奏曲及协奏曲有较大的贡献。48、奏鸣曲SONATA16世纪的奏鸣曲泛指一切乐曲。到了17世纪初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分三重奏鸣曲和独奏奏鸣曲。奏鸣曲以其使用的场合,又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两种。在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主要是指器乐曲体裁,专指由三、四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曲或一件独奏器乐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各乐章的结构与交响曲相似。从早期的奏鸣曲到18世纪的奏鸣曲(现也称古典奏鸣曲),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在音乐风格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更重要的是,18世纪的奏鸣曲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他的结构通常第一乐章为快板,常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一般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快板,常采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但在很多时候,奏鸣曲也采用四个乐章即快板乐章慢板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板乐章。49、托卡塔TOCCATA最早见于16世纪中叶的琉特谱,16世纪末用于键盘乐曲,是一种以显示即兴创作和演奏技能的器乐体裁。其技巧性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经常采用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手法,在慢速与快速之间交替,与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50、赋格曲FUGE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在一个声部奏出主题,其他各声部先后作模仿出现。作曲家巧妙的运用逆行、倒影等手法,赋格曲可以是独立的乐曲,也可以是大型乐曲的一个乐章。51、弗朗索瓦库普兰大库普兰FRANCOISCOUPERINLEGRAND)是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如弥撒曲、康塔塔、古钢琴组曲等。他主要的创作动机是想把法国的古典传统和它特定有的音乐风格与意大利的音乐风格结合起来。大库普兰的组曲是法国古钢琴传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后来的拉莫和巴赫作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巴赫。52、洛可可风格ROCOCO起源于17世纪末的法国,延续到大约18世纪60年代。该词的原意是指建筑上富于装饰的石雕(或贝雕)工艺品。音乐上的洛可可亦指工于装饰的风格,它与巴洛克艺术既有对比又有联系,例如大库普兰、海顿、莫扎特的某些作品。53、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UTONIOVIVALDI是巴洛克末期意大利的代表作曲家,他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发展作出最重要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写过许多小提琴协奏曲。他在托雷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协奏曲,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风格与形式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强化、完善和扩展。他的作品都是为特定的演奏者和场合而做的,它的协奏曲四季有着深远的影响。维瓦尔第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体裁形式有有涉及,如宗教音乐歌剧等。一生成就突出,影响深远。54、四季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标题协奏曲,1725年出版,作品8号,前4首分别标题为春、夏、秋、冬,维瓦尔第还写了4首十四行诗放在作品前,分别描绘四季景色。55、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RAMEAU是18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在吕利以后一段时间内,法国歌剧有所衰落,直至拉莫出现法国歌剧才真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于1722年发表和声学,建立起和声学的理论基础。50岁开始写歌剧并一举成名。他不寻常规,在他的歌剧中以和声处理的清晰、完整见长。注重歌剧中的合唱,同时舞蹈也占有重要地位。如作品平凡的人等。他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如室内乐、经文歌、康塔塔、羽管键琴独奏曲等,他是吕利之后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56、多米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SCARLATTI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他是(42)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儿子。他在古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他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奏鸣曲,为教学而创作的,都表现艰难快速的乐句、分割的和弦效果。其中使用了一些创新的效果,最显著的是双手交叉的奏法。他共有555手奏鸣曲,对早期奏鸣曲的创作作出巨大贡献,他的作品还涉及到歌剧与清唱剧等。57、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GEORGFRIEDRICHHANDEL是巴洛克时期定居英国的德国作曲家。一生致力于歌剧和清唱剧的创作,作有歌剧40多部,它最优秀的创作还是他的清唱剧,尤其是清唱剧的创作给他带来崇高的荣誉,被英国奉为“民族音乐家”。1741年,亨德尔创作了英语清唱剧弥赛亚,用英语演唱的清唱剧也是他的首创,弥赛亚是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体现了他的风格,其清唱剧特征题材选用圣经中英雄人物的故事;使用英文唱词;独唱中强调咏叹调运用;合唱占有重要地位;强调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其他的作品还有哈利路亚、水上音乐等广为流传。58、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创作的器乐作品,于1772年出版。由于1718年1723年,巴赫上级亲王的兴趣是世俗音乐,所以巴赫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器乐曲上,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在钢琴音乐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的每首作品都采用前奏曲与赋格的组合形式,并以大小调合半音的顺序排列。59、马太受难乐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创作的声乐作品,本曲是根据圣经的马太福音书第26、27章中对基督受难过程的叙述写成,包括78手分曲,总谱要求庞大的双合唱队与乐队。此曲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巴赫的创作特点凝练而个性鲜明;层出不穷的音乐创新;和声与力量对为的平衡;节奏之强劲、形式之清晰、规模之宏伟;描绘性与象征性音型的富有想象力的应用;永远受到一个主导的建筑思想控制的表情之强烈以及每一个细节在技巧上的无懈可击。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750182060、维也纳古典乐派VIENESESCHOOL古典主义时期通常分为“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通常也用“古典主义高峰”来称谓,只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为代表,在音乐上形成一种古典风范的音乐而言。因为他们的主要音乐活动都以维也纳为中心,在创作风格和美学原则方面有承前启后的联系,后人称他们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下面来概述三位大师的成就及影响。海顿是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他创作了108首交响曲,其中惊愕、军队等交响曲很著名,伦敦交响曲达到了艺术顶峰,海顿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促成了交响乐形式和弦乐四重奏的成熟。海顿晚期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交响曲的成熟。他确定了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采用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抒情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板舞曲风格的回旋曲式。他创作了68手弦乐四重奏等器乐曲,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明确四个声部和交响曲相同的四个乐章结构。作品有云雀、皇帝等。晚年仍以旺盛精力创作出两部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海顿的创作成就确立了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形式;确立了主调音乐的手法;确立了主题贯穿发展的原则;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一切构成了海顿创作的总体风格,使它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歌剧是他最重要的成就。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思想,但由于他不同,莫扎特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最出色的四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莫扎特的歌剧也有了自己的特色他的歌剧是时代和他个人生活经历的缩影;他世纪格鲁克后最优秀、最富成果的歌剧改革家;他是德奥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他的歌剧极富旋律性和表现力,充满活力和和向上乐观的情绪,音乐形象鲜明独特,音乐词汇简明,乐思新颖敏捷。莫扎特创作了41部交响乐,其中降E大调第39交响曲、G小调第40交响曲、C大调第41交响曲“朱比特”这三部交响曲是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交响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已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较为著名。在钢琴协奏曲方面,确立了协奏曲的古典模式即快慢快的速度转换,更为成熟完美;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以华彩乐段结束整个乐章。宗教音乐中,C小调弥撒、安魂曲最为著名。莫扎特和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但在思想、艺术上莫扎特比年长的海顿更成熟。贝多芬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创作众多9首交响曲,其中英雄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贝多芬的思想和艺术进入成熟阶段。还有田园则开创了浪漫主义之先河。D小调第九交响曲首次将人声纳入交响曲体裁,其特点为扩大了乐队编制;打破了乐章结构;音乐情绪从斗争走向胜利。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悲怆、月光为代表。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还创作了弦乐四重奏、歌剧等体裁。在音乐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