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1页
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2页
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3页
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4页
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THEI目录CONTENTS第一部分上半年汽车行业基本运行情况一、汽车行业步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二、汽车产销增长较快,但增幅趋缓1、汽车产销增幅趋缓,库存急剧增加2、主要车型产销分析3、汽车重点企业的产销分析三、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增速减缓四、重点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幅减缓,但高于汽车行业平均水平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一、宏观经济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二、汽车产业政策鼓励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三、治超政策推动达标载货车企业产销两旺四、汽车价格解读汽车暴利时代已经结束第三部分下半年汽车工业发展趋势预测一、汽车产销保持较快增长,拐点尚未出现1、轿车销量预计在250万辆左右2、客车销量预计在140万辆左右3、载货车销量预计在150万辆左右二、下半年不会出现大规模降价活动三、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配套政策将相继出台四、厂商加快整合、经销商加速分化1、重点企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中小厂商加快整合3、汽车经销商经营加速分化第一部分上半年汽车行业基本运行情况一、汽车行业步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承续了2003年以来形成的良好态势,整体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发展趋势。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万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季度分别增长98和96。良好的宏观经济增长态势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汽车工业上半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上半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26771万辆,同比增长2710;累计销售汽车25536万辆,同比增长2415。但是,为了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宏观调控使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这种大气候下,作为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密切关联的汽车产业增长景气也在4、5月份连续下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短期预测模型”分析显示,5月末我国汽车工业景气指数只有14411点,比1季度末下降1457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3点左右。二季度汽车增长景气的波动主要源于轿车市场需求连续下降,由于轿车在汽车市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已达443),抵消了今年载货车与客车的良好市场表现。二、汽车产销增长较快,但增幅趋缓1、汽车产销增幅趋缓,库存急剧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汽车产销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产销同比增幅分别下降703和784个百分点。从一、二季度比较,一季度和二季度产销总量基本相当。一季度,累计产销汽车12996万辆和12777万辆,二季度累计产销13775万辆和12759万辆。二季度产量比一季度多出779万辆,而销量则比一季度减少018万辆。从各月产销变动情况来看,呈现出较明显的波动。一季度,仍然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其中3月份的产销量为上半年最高。从4月开始,汽车产销呈现逐月下降趋势,其中5月降幅最大,环比超过20;6月虽然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但环比降幅明显缩小,分别为141和406。以上现象表明,二季度来我国汽车市场已经结束前两年的“井喷”爆发式增长,进入稳定规律性的快速增长阶段。汽车市场出现“逆转”的主要因素是前期累计的补偿性消费均已释放,需求大幅度减弱;持续的降价严重挫伤了消费者对车价的信心,加重了持币待购心理;贷款购车门槛的提高将部分消费者拒之门外,使市场规模缩小;包括油价、保险等费用上涨以及交通环境恶化,使得用车成本上升;还有对2005年汽车进口配额取消、关税进一步“探底”的期待。今年上半年,不仅汽车产销量增幅趋缓,同时,受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汽车新产能释放等因素的影响,汽车行业还出现了产销率下降和汽车库存急剧增加现象。截至6月底汽车产销率为9538,其中轿车产销率为9084。与之相对应的是,上半年我国汽车库存比去年底增加1236万辆,其中轿车库存增加1141万辆,轿车库存量占全部汽车库存量的923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07年,全国各类汽车的生产能力将达到惊人的1400万辆,其中轿车占据了大部分份额。这说明扣除银根紧缩、信贷减少、持币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在今后几年内,我国汽车产销率也将继续下降,消化库存是中国汽车业优先解决的问题。2、主要车型产销分析(1)轿车产销增幅有所下降,但在各车型品种中产销比重依然保持首位上半年,轿车累计产销12461万辆和1132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37和3159。与上年同期相比,轿车产量增幅下降6716个百分点,轿车销量增幅下降5085个百分点。从各月汽车销售情况来看,一季度,仍然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其中3月销量为上半年最高,从4月开始,轿车需求呈现逐月下降趋势,其中5月降幅最大,环比超过20;6月虽然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但降幅明显缩小,为584。造成轿车销售阶段性调整的原因是其一,汽车消费信贷收紧影响实际购买力。宏观调控带来银根紧缩,汽车消费贷款也受到相应冲击。4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作为防范风险的一种手段,近期多家银行抬高了购车贷款的门槛,或提高首付比例,或缩短还款年限,甚至列出停贷小名单。根据相关报道,部分银行把骗贷比例较高的30万元以上轿车和还款能力较差的5万元汽车消费贷款停掉。其二,持币待购导致汽车需求回落。产生持币待购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消费预期,作为奢侈品的轿车消费首当其冲。国家统计局7月7日发布的公报显示,6月全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01点,比3月份下降53点。其中,代表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已从3月的96点下落至6月的92点。满意指数下滑主要缘于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及汽车购买时机评价的变化,购车适当时机的消费者比3月下降38。其次,2005年配额取消致使消费者对国产、进口轿车进一步降价抱有较大预期。此外,对国家汽车消费政策的过度期望与缺乏实际实惠的反差,也很大程度影响到潜在消费者变为真实消费者的决心。其三,汽车外部环境影响轿车需求增长。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所造成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紧张等三大社会问题也日渐明显,汽车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已不可小视。其四,前期累积的消费需求已阶段性释放。2002年轿车销量增长57,2003年销量增长75。客观上应承认,随着基数的逐渐增长,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增速是不现实的。尽管轿车的销量增幅有所下降,但在九类车型中,轿车销量所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依然最高,为4433,以下依次为轻型载货车、微型客车、轻型客车、重型载货车、中型载货车、微型载货车、中型客车和大型客车,它们所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1626、1536、938、643、349、340、090和045。(2)中型和重型载货车产销增势明显,轻型载货车增幅有所回落上半年,载货车累计产销7542万辆和75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70和2379,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增幅分别高出1153个百分点和1862个百分点。在载货车各品种中,中型载货车同比增长最快,上半年中型载货车累计产销897万辆和891万辆,同比增长2516和2862,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势相当迅猛;重型载货车上半年累计产销1672万辆和1642万辆,同比增长1177和1566,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增幅分别高出715个百分点和1317个百分点;轻型载货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略有回落,上半年累计产销4162万辆和4153万辆,同比增长2534和2475,产销同比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低092个百分点和52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微型载货车产量继续呈现下滑趋势,但降幅有所减缓,与此同时,销量却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上半年累计产销793万辆和859万辆,产量同比下降770,但销量却增长3133,产量降幅比上年同期低114个百分点,而销量上年同期为负增长。从上半年载货车销量的环比增长变动情况看,各类车型销量基本表现出先高后低的发展态势,2月份中、重、轻型载货车销量增幅达到最高点,而5月份销量降幅则达到最低点。初步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国民经济继续维持高位运行,是载货汽车市场平稳回升的主要原因。2003全年GDP增长率91,2010年第1季度GDP增长率98,第2季度GDP增长率97。这对主要用作生产资料的载货车汽车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次,3月份以来,全国开始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市场上大部分轻型载货车存在“大吨小标”现象,成为此次治理的重中之重,直接导致了轻型载货车产销增幅的下滑。但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迅速提升的公路运力、逐步提高的公路运价、逐步改善的公路道路等等,对加快旧载货车产品的更新和换型速度有促进作用,从而扩大的载货车的需求,尤其是重载、中载的需求,而轻载开始逐步向中载、微载过渡。再次,国民经济发展步子加快,导致全国物流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达29万5437亿元,同比增长27按现价计算,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速;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占全社会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1。2003年公路货运周转量稳步回升,全年达7010亿TKM,同比增长34,2010年第1季度同比增长87。此外,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物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也促进了国内物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载货车市场的发展。最后,国家实行“扩大内需”和开展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淮河治理、青藏铁路、奥运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公路网络建设等,推动载货汽车市场复苏。此外,专用车市场的发展带动了载货车市场的发展。载货汽车是专用汽车发展的主要基础,载货车或其底盘附加专用装置后成为专用汽车。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各领域对运输与施工作业车辆及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以专业化和高效化为重点,从而扩大了对专用汽车品种与数量的需求,继而拓展了载货车的应用领域。(3)客车产销整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轻型客车产销增幅则明显下降2010年上半年,客车累计产销6786万辆和66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64和1363。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量增幅提高1561个百分点,但销量增幅降低241个百分点。从客车各品种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轻型客车产销增幅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上半年累计产销2438万辆和23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22和1743,产销同比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低2679个百分点和2078个百分点;中型客车上半年累计产销227万辆和229万辆,同比下降584和106,但与上年同期相比,降幅有所缩小。与轻型和中型客车相比,大型客车和微型客车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大型客车累计产销115万辆和1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44和5066,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增幅分别提高2988个百分点和3428个百分点;微型客车累计产销4007万辆和392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9和1159,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增幅较为明显。造成大型客车销量上升和中型客车销量下降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客运运力过剩,客车市场供严重大于求。特别是在交通部加强对客运车辆的超载检查后,由于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及其他节假日时间较多,导致客运公司在购车时过多考虑节假日运输情况,购车时选择座位多些的大型客车。而在浙江512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各地车管部门加强对车辆质量的检查,前几年由于客车参与等级评定时受到比功率的限制,因而不少客车企业隐瞒客车装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产品不能销售。其次是银行及金融机构紧缩信贷,造成已订车辆无法及时提车。今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造成汽车消费还贷能力差的原因是去年的非典让不少个体货运人没能及时向银行归还贷款而造成恶性循环,实质上客运与货运投资风险及利润回报有很大出入。再次是受交通部JT/T4892003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划分标准和道路汽车外廓尺寸、总质量与轴荷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影响,该标准将客车外廓尺寸长度定为137米;长度大于11米客车,外廓尺寸宽度为255米。对采用空气悬挂结构车辆,轴荷可提高15。因此符合JT/T3251997标准的高级客车将不再被承认。该标准于去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由于标准实施的滞后效应,引起客车销售滞后。最后,在客运竞争中,公路客运处于不利地位。2010年4月20曰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实施,允许航空运价降幅到45;火车提速及设施改善,也挤压客运市场2010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5次大面积提速,最高车速可达160KMH下一次为200KMH,使乘客觉得适服、安全、卫生、价钱实惠、服务周到。而公路客运由于以往实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交费成本难以降下来,很难与“铁老大”竞争。从2003年旅客周转量7679亿人KM、同比下降16的数字即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另外,今年9月可能实行欧排放标准也影响了上半年的客车销售。3、汽车重点企业的产销分析2010年上半年,产销超过5万辆的企业共有12家,累计产销汽车22634万辆和21464万辆,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8454和8406;产销超过8万辆的企业共有7家,累计产销汽车19662万辆和18563万辆,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7344和7269;产销超过20万辆的企业共有5家,累计产销汽车17683万辆和16624万辆,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6605和6510。这5家企业中,长安集团、北汽集团累计产销量首次超越东风集团,排名仅次于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说明在政策鼓励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情况下,接近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标准(市场占有率达15)的汽车企业加快扩大市场占有率,前3家产业集中度将逐步下降,而前5家汽车企业集中度将会保持上升的趋势,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竞争则更加剧烈。2010年上半年,传统上三大集团(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集团等)汽车产销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一汽集团累计产销汽车4960万辆和4386万辆,同比增长1567和985,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1853和1718,轿车累计产销3115万辆和2553万辆,约占轿车总产销量的2500和2255;上汽集团上半年累计产销汽车4820万辆和4396万辆,同比增长3399和2409,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1842和1721,轿车累计产销3672万辆和3237万辆,约占轿车总产销量的2947和2860;东风集团上半年累计产销汽车2636万辆和2525万辆,同比增长677和394;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985和989,轿车累计产销1206万辆和1136万辆,约占轿车总产销量的968和1004。2010年上半年,三大集团累计产销汽车12416万辆和11308万辆,占汽车产销总量的4638和4428。其中载货车累计产销2698万辆和2653万辆,占载货车产销总量的3586和3511;客车累计产销1724万辆和1729万辆,占客车产销总量的2541和2596;轿车累计产销7993万辆和6925万辆,占轿车产销总量的6414和6117。表112010年上半年三大汽车集团分车型产销情况(单位辆)主要品种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上汽集团产量销量产量销量产量销量载货汽车1280201269701173671142142443024145其中重型货车54928542325281851264536219中型货车3166232432338093336300轻型货车3375432333307372957100微型货车767679733162389423926客车565085636325549247799037591767其中大型客车1488147610661008703693中型客车28513045278127683636轻型客车1166511778217022100328742203微型客车4050440063008676288835轿车311461255277120647113555367215323681合计495989438610263563252548482020439593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三、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增速减缓上半年,库存迅速增加,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使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开始下降,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停止减征消费税又提高了汽车行业的生产成本,因而导致了上半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开始下降。据汽车行业5684家企业月度经济指标快报数据显示,前5个月,全行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主要指标增速与1季度相比继续回落,增速减缓。1、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小幅增长前5个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4260亿元,同比增长676,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18101134个百分点,增幅比1季度回落1579个百分点。全行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57362亿元,同比增长2585,增长额为93951亿元,增幅比1季度提高366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45068亿元,同比增长2651,增长额为93273亿元,增幅比1季度提高159个百分点。从前五个月各小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的情况看,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汽车发动机制造业是带动行业工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15月这两个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额分别为3222亿元和1384亿元,对全行业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度达到8600。从15月各小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来看,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和摩托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4010和218,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136和260,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改装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比较则下降了2053。表122010年15月各小行业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工业增加值万元增长率行业名称企业数个2010年15月增长额万元贡献率2003年15月合计5684842602L7892511676533510100汽车制造业12943099764200663261093132048改装车制造业49446831258926520531209532267摩托车制造业1009472572387984218845881585汽车发动机制造业414834333450644011383692594汽车零部件制造业4011269172823695351363221936039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2、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减缓受汽车销售增幅下滑和价格下降的影响,上半年汽车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也出现减缓趋势。前5个月,全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6674亿元,同比增长2792,增幅低于去年1493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水平3370578个百分点。前5个月各小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保持增长,但各小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均低于全国销售收入增长水平,增幅同1季度相比三个小行业出现回落,两个小行业保持增长。表132010年15月汽车行业各小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情况销售收入增长率变动百分点行业名称2010年14月2010年L5月合计28432792051汽车制造业29752887088改装制造托车制造业29273055128汽车发动机制造业34053009396汽车零部件制造业28532954101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3、利润、利税总额增速继续回落一方面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减缓,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和停止减免减征消费税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上半年汽车行业的利润利税总额增幅继续回落。前5个月,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6190亿元,同比增长1171,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32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8860亿元,同比增长1202,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662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8345亿元,同比增长2398,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210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14324亿元,同比增长676,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1579个百分点。前5个月,汽车行业的五个小行业实现利润同比继续保持增长。其中摩托车制造业的利润增长率在全行业中最高,同比高达9719,其次依次是汽车发动机制造业、零部件制造业、改装车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长率同比分别为4225、2570、1315和048。各小行业利润增幅同1季度相比,除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上升了767个百分点外,汽车制造业、改装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和发动机制造业则分别回落了865、029、1150和1322个百分点。4、应收帐款净额、产成品资金继续较快上升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使汽车厂商、经销商回笼资金难度加大,从而导致汽车企业应收帐款净额的迅速上升。五月末,全行业应收帐款净额为197978亿元,同比增长2605,增幅比1季度末上升644个百分点;五月末,全行业产成品资金为58414亿元,同比增长2257,增幅比1季度末上升388个百分点。五月末,全行业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资金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3499,比1季度末上升了286个百分点。四、重点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幅减缓,但高于汽车行业平均水平然而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回落不一定降低主要汽车企业的盈利水平。据汽车行业协会快报数据显示,今年15家汽车重点企业集团经济运行情况依然保持良好,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部分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汽车行业平均水平,但与1季度相比,增幅略有减缓,这主要是受“五一”长假等因素影响。1、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5个月,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2332亿元,同比增长2395,增长额为12044亿元,增速比1季度上升190个百分点,高于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水平676171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34956亿元,同比增长2407,增长额为45587亿元;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6433亿元,同比增长2358,增长额为43202亿元。从前5个月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水平看,有9家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继续保持增长,6家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有所减少。其中江淮汽车集团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最高,同比增长达到149倍重汽和北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同样也比较显著,同比增长分别达到7212和5729一汽、上汽和广州集团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同比均超过3000江铃和长安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同比均超过2000;东风公司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同比为656。在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中,工业增加值下降幅度较大的是东南公司,同比下降了6441,其次是金杯、昌河、哈飞和庆铃,同比分别下降了1385、1103、1026和364。2、产品销售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5个月,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27071亿元,同比增长2444,增长额为446亿元,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086个百分点,且低于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水平(2792)24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南北大众、上海通用、东风雪铁龙等企业大幅度下调汽车价格且未有效促进汽车销售所致。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从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的具体情况来看,1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为增长,3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其中重汽、北汽和江淮销售收入增长率较高,分别为9989、8584、5582长安、广州集团、一汽和上汽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4442、3119、2702、2615;金杯、江铃、哈飞、东南、南汽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在3531960之间;东风、昌河和庆铃的销售收入同比则分别下降了1205、286和356。3、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保持较快增长,增速略有减缓前5个月,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完成利润总额21812亿元,同比增长1524,增长额为2885亿元,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065个百分点,但高于汽车行业利润增长水平(1171)34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利税总额36395亿元,同比增长1507,增长额为4766亿元,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020个百分点,但高于汽车行业利税增长水平(1202)305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6352亿元,同比增长2922,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111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为8231亿元,同比增长572,增幅比1季度回落了073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从前5个月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实现利润的具体情况看15家重点企业集团与上年同期相比,盈利水平变化比较大。上年同期15家重点企业集团全部实现盈利,无一家亏损,而今年5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只有7家企业的利润继续保持增长,6家企业利润出现下降,2家企业出现亏损。其中重汽、广州集团、江淮、北汽、上汽、长安、江铃实现利润同比保持增长,增长率在1889200倍之间;一汽、庆铃、哈飞、东风、东南、金杯的利润与上年同比均为下降,下降幅度在8349382之间南汽和昌河两家企业仍为亏损,亏损额比1季度继续加大。4、应收帐款净额,产成品资金同比继续上升ZYPHINTELLIGENCECO,LTD19中研普华2010年第2季度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CIRNWWWCHINAIRNCOM中国行业研究网20ZYPHINTELLIGENCECO,LTD5月末,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应收帐款净额为47349亿元,同比增长3056,增幅比1季度末上升1773个百分点;5月末,产成品资金为22920亿元,同比增长2773,增幅比1季度末上升了2945个百分点,但与4月末产成品资金25199亿元相比,则下降了2279亿元。5月末,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617,比4月末上升了079个百分点。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一、宏观经济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4月以来,汽车工业产销逐月下降,这本可以看作是一个季节性的变化,但是从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原因要复杂得多。25年来的汽车行业发展经验表明,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年初国家采取的诸多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传导到汽车需求上,进而反映到汽车生产企业。而汽车产销的环比下降,正是宏观调控政策在汽车产业上的反应。(一)与汽车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1、制止五行业过度投资,提高汽车进入门槛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工业盲目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责令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环保总局和质检总局等单位要相应采取措施。今年2月4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同时在4月27日,宣布调高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四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本来是三大行业,后来把房地产纳入,但是实际运行中变成了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五大行业。而在5月中旬,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韩国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已列出了几个出现明显过度投资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并限制这些行业的借贷。汽车行业首次明确被列入限制贷款的行列之中。与此同时,在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中性的财政政策将直接影响到汽车投资项目的上马和大型汽车集团采购行为。6月1日,新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汽车企业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大大提高了新进入者的资金门槛。2、提高贷款购车首付比例,特别调查汽车专项贷款今年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公布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草案。新办法规定贷款购买自用车最低首付20,贷款购买商用车最低首付为30。2月8日,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通知要求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发出了国家开始调控汽车产业过热的第一个信号。此后,汽车投资项目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均得到不同程度收紧。4月25日,央行宣布在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对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将提高1个百分点;分析表明此次准备金率的调整,将直接收缩资金1100亿元,而按乘数效应估计会收缩资金4000亿元左右。这虽然跟去年9月的调整相比还算温和,但对像汽车这样的靠资金推动的行业会产生不小的影响。4月27日,银监会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关于开展新一轮银行调查的通告(该通告很快就被撤了下来)。该通告称,汽车和企业贷款普遍存在着贷款审查不严和欺诈等问题,银监会将计划对银行发放的汽车贷款进行“特别调查”,这是调查领域的新拓展。随后,银监会在6月1日表示,已召集11家股份制银行行长进行了座谈,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政策的研究,加强包括对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贷款风险管理。这一举措明确显示,继工中建农四大行之后,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将严控汽车信贷风险。3、暂停车贷险,调高车损险费率2030在央行整顿车贷的同时,与车贷业务密切相关的车贷险也被保监会正式叫停。春节期间,中国保监会发出的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保险公司现行的车贷险条款费率截至2010年3月31日一律废止,并要根据通知的要求重新制定车贷险条款费率。通知规定车贷险仅限于承保消费性车辆;车贷险条款中应明确贷款购车首付款不得低于净车价的30;对赔偿金额设定不低于10的绝对免赔率;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6月10日,中国人保北京分公司第三次上调车险费率,对包括私家车在内的部分车辆的车损险费率上调20至30。众所周知,汽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在随着其产业链向钢铁、汽车零部件以及能源等纵向方面的延伸中,和在道路、停车、管理、金融、环保等横向方面的拓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说汽车行业存在盲目投资、盲目扩张行为的话,应该是指汽车项目投资热,而不是汽车现生产,这两年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产销平衡,不存在过热的问题。但分析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等部委的发文,我们认为,国家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及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决心越来越坚决,这势必会影响到汽车市场的发展。(三)宏观调控导致汽车产销增幅下滑1、车贷紧缩将导致轿车销售下降143万辆对汽车销售来说,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因为汽车信贷呆坏账过多而纷纷暂停汽车消费贷款;由于政府、国有企业集团因银根紧缩和中性财政政策而减少公车采购;经销商因流动资金不足减少的促销、广告经费;消费者因为对未来自己收入不甚乐观而谨慎贷款买车等等。从细分市场分析,经济型车的消费者多通过银行贷款购车,高档车消费者多采用现款支付购车,因此此次宏观调控对经济型车销售的影响大于高档车。下面我们初步的估算宏观调控对轿车销量的影响。观察2000年2003年前四年的销售情况发现,二季度的汽车销售量明显高于1季度销售量,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年汽车增长速度。我们认为,因宏观调控导致了轿车销量减少143万辆。表2120002010年16月轿车销售情况(单位辆)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10年1季度1171741553501913143833575670052季度147000189824270637459423564974环比增长率()25522241519804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市场已发生变化,宏观调控导致汽车产量增幅下降由于我国汽车企业一般均采用“以销定产”的策略安排生产,销售量的下滑必然导致产量的下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五次大的宏观调控都导致了汽车产量的下滑。第一次是1979年到1981年,汽车产量从22万辆减产到17万辆;1985年到1986年,汽车产量从44万辆下降到37万辆;1988年到1989年的宏观调控,汽车产量从64万辆下降到50万辆;1993年到1998年的宏观调控,汽车产量没有下降,但增幅下降了1992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率是50,1993年上半年增长是40,下半年宏观调控后,全年就降为22,而到了1994年就只有8了,随后19941998年都只有一位数的增长,直到1999年扩大内需后才开始复苏。由于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汽车的质量、价格、服务与10年前的不相同,而且汽车购买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的公款消费和集团购买,已经转向了个人消费(个人购车占市场的6070),因此这次宏观调控,不会导致汽车产量的下降,但增长幅度会出现明显下降。数据表明,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达到27,增幅同比降低了7个百分点,其中轿车的增幅为36,增幅比去年降低34个百分点。3、大幅缩减经销商的流通资金与提车资金在此次银根紧缩中,汽车经销商也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调查显示,大部分汽车经销商有三种情况会与银行产生信贷关系新建4S店、补充流动资金、提车抵押资金等等。一般来说,新建一家4S店,汽车企业要求注册资金不能低于1000万人民币,日常的流动资金需要1500万元到2000万元。在这些资金中经销商自有资金大约只占35,其他全部依靠银行贷款补充。毫无疑问,从去年年底开始,特别是今年4月份银行资金开始紧缩之后,几乎限制了新建4S店,同时也收紧了汽车经销商的流动资金,这是造成了目前库存增加的主要原因。提车抵押资金也是如此。在一般情况下,经销商有两种方式获得新车抵押资金,一是与代理品牌生产商、银行签订三方协议,由厂家提供贷款担保;另一种是采用3个月承诺汇兑方式,直接从银行贷款现金进货。无论哪种方式,只要遇到银根收缩,经销商都无法顺利获取新车进行销售。4、影响新增汽车项目投资表面上看现金流通不畅影响的是汽车销售,而实际由于销量减少,最终受影响的是汽车生产企业。因为汽车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推出新产品、扩大产能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但前文已提到目前汽车市场存在过热趋势,所以银行紧缩贷款将给汽车企业带来严峻的资金压力,尤其是流动资金大幅减少。毫无疑问,一些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差的汽车生产企业短期内将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新车型推出、技术改造将难以为继,首先面临淘汰的危险。具体分析,我国新增汽车投资项目主要有三类企业一类是中外合资公司,外方和中方依据股本比例增资。大部分合资汽车公司效益很好,新增投资均是利用历年利润滚动投资。对银行贷款依赖不强;第二类是国有企业,由于汽车企业相对规模大,就业人数多。汽车企业的税收是各地方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地方政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因此,这类企业的投资也不会受到很大限制;第三类是民营背景的企业投资进入汽车领域,这类企业自身虽有一定的财力基础。但自有资金实力仍显不足,利用银行贷款在所难免,国家对汽车产业投资的控制将主要体现在这些企业上。此外,从企业成本来研究,国家对部分投资过快的行业进行控制,已经对汽车企业成本产生实际的效果。数据显示,目前企业产品的原材料之一钢材每吨已经回落了200300元,价格较以前下降了56,仅此一项,企业成本就下降了12。因此限制过度投资对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都是有利的,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对他们来讲可能更会是一个好的占领制高点机遇,市场细化将会出现强者更强的格局。5、给三大汽车金融公司带来巨大机会目前国内银行收紧了车贷,而在国外,汽车销售利润的70来自于银行信贷。因此2003年被批准成立的通用、福特、大众等三大汽车金融公司将加快开展汽车金融业务。这些大的金融公司,有丰富的在各地市场的运作经验,熟悉在各种市场的运作规律,也有一套成熟的办法来处理个人信用缺失引发的风险。因此此次银根紧缩给国外大的汽车金融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总的来说,本轮宏观调控和1993年的宏观调控并不一样,此次是对部分投资过度密集企业的局部调整,汽车市场不太可能遭遇上轮宏观调控后的长期停滞和低迷。从目前情况来看,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仍将继续,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货币投放和土地的控制不可能出现松动,银根也会继续保持收缩,车市的强力反弹在今年不太可能出现。而是会继续保持一个较低的增长速度。二、汽车产业政策鼓励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政策),这是我国第二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1994年曾经颁布汽车产业政策但早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新政策共十三章七十八条,涵盖了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结构调整、准入管理、商标品牌、产品开发、零部件及相关产业、营销网络、投资管理、进口管理、汽车消费等与汽车相关的所有内容。新政策明确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有利于推进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国产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推进汽车产品法制化管理进程,保障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汽车工业发展与社会使用环境相协调。具体表现在1、提升汽车产业地位新政策明确提出,中国汽车业要在2010年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产品要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要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并在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要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产品品牌。与此同时,针对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所造成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三大社会问题,新政策明确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1994版政策相比较,新政策不仅更加强调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强调了要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强国,更注重汽车与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传递了政府支持汽车业发展的鲜明态度。2、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新政策指出凡具有统一规划、自主开发产品、独立的产品商标和品牌、销售服务体系管理一体化等特征的汽车企业集团,且其核心企业及所属全资子企业、控股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汽车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5以上的,或汽车整车年销售收入达到全行业整车销售收入15以上的,可作为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单独编报集团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论证核准后由企业自行。这条规定意味着,15将成为衡量国内汽车企业是否是“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标准。以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为例(表),上半年全国汽车累计销售2038282辆,只有上汽(439593辆,2157)和一汽(438610辆,2152)满足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标准,可以自行建立新生产基地、生产新类别汽车和扩大产能等等,而长安(271660辆,1333)、北汽(260028辆1276)、东风(252548辆,1239)等离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还有一定差距。可以预见,在今后12年内,东风、北汽、长安等邻近15标准的汽车企业将通过频繁采用收购兼并、降价促销、扩大产能等措施来满足大汽车企业集团的要求以获取政府更大的政策支持,最近传言东风收购郑州日产、三江雷诺也许将成为现实。面对大汽车企业集团的激烈竞争,中小汽车企业也将加快整合步伐,如哈飞昌河密谋合并、吉利与华普合并销售、奇瑞华晨合资来扩大各自的市场占有率或降低经营成本。此外,国家鼓励汽车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在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间的战略重组,实现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战略重组的目标是支持汽车生产企业以资产重组方式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鼓励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方式结成企业联盟,形成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国家鼓励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与国外汽车集团联合兼并重组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扩大市场经营范围,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总的来说,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扶持,可以改变汽车行业散乱差的局面,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力。3、提高行业进入门槛2003年以来,以家电、手机、酒类等行业为代表,外围产业资本纷纷进军汽车行业。但新政策实施后,这类资本将很难进入汽车业,类似格林柯尔收购亚星股份的现象将受到禁止。新政策规定,要建立整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的退出机制。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含现有改装车生产企业)不能向非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以及个人转让汽车、摩托车生产资格。同时,汽车生产企业不得买卖生产资格,破产汽车生产企业同时取消公告名录。众所周知,现在很多外围资本进入汽车行业最重要的路径就是收购现有汽车企业。在我国70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包括130多家生产制造企业和570多家改装车企业)里,有200家左右的企业多年来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处于破产的边缘。这些企业为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提供了方便,但现在已被新政策所禁止。外围资本收购现有汽车企业已被禁止,新建汽车企业同样被新政策限制。政策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新建乘用车、重型载货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应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生产,而新的发动机投资不能低于15亿元,自有资金不能低于5亿元,同时也要建立新的研发机构。也就说,没有20个亿元资金根本无法新建汽车企业。即使你有足够的资金,以目前“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定位,新的轿车项目几近不可能得到批准。同时新政策规定,在未得到核准前,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征用,国有银行不得发放贷款,海关不办理免税,证监会不核准发行股票与上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新建企业登记注册手续,国家有关部门不受理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申请。这些政策对限制民营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将有直接的作用。4、规范外资投资及进口车销售在外资投资上,新政策继续坚持“50”股比底线,即整车等合资生产企业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0。与94版比较,增加“股票上市的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股份公司对外出售法人股份时,中方法人之一必须相对控股且大于外资法人股之和”,明确了“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中“同类企业”的规定,即类别可分为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但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可以不受最多只能成立两家合资企业的限制。在进口车销售上,新政策规定从2005年起,所有进口口岸保税区不得存放以进入国内市场为目的的汽车,还禁止以贸易方式和接受捐赠方式进口旧汽车和旧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及以废钢铁、废金属的名义进口旧汽车总成和零件进行拆解和翻新。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凡在境内市场销售自产汽车产品的必须尽快建立起自产汽车品牌销售和服务体系,该体系可由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以自行投资或授权汽车经销商投资方式建立。得到授权后,即可在境内从事国产汽车或进口汽车的品牌销售和售后服务活动。虽然对于国产车和进口车并网销售问题似乎没有明确的说法,但规定进口口岸保税区不得存放进口车,将提高进口车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幼稚的中国汽车产业不至于市场开放后受到太严重的冲击。5、推动汽车消费汽车消费政策曾一度盛传单独制定颁布,由于各方对是否鼓励汽车消费看法分歧较大,最终仍将汽车消费政策纳入汽车产业政策,表明鼓励汽车消费的力度已经明显减弱。但政策仍明确提出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汽车;取消汽车购买和使用环节的各种不合理收费。这些规定为汽车进入家庭和小排量车的公平待遇提供了政策支持,对长安汽车、昌河、哈飞等微车企业来说属于利好。支持发展汽车信用消费,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机构。这些规定都为扩大汽车消费信贷提供了政策依据,汽车金融业务也可望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有助于一些潜在的汽车消费者提前购买汽车。完善二手车交易制度,加大停车场建设,规范汽车登记检验管理制度。这些规定将大大降低汽车使用成本与便利性,最终促进汽车的消费。因此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措施对汽车企业、消费者均为有利,但短期内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仍难以对相关企业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这是因为比如目前全国有6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制或变相限制小排量轿车的政策,但要落实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