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论述题精选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181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18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202试述矛看纳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20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21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2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235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1236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124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25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58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26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289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12810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2911试述资本周转速度破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3012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132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331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1331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136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3815试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381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39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4117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411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43简答题选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45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45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46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47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48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486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497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50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518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519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15210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1531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531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15413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1551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515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丽番孤和普遍性。(156)16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5717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既的对立和根本分歧。15718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5819簿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5920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16021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6022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6123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16224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16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632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6326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16427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特点。16428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6529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韵认讽论的对立16630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6631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班理性认识的飞鞴要具备的条件。16732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6733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3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35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36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37简要说明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38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39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72第三章人类社会瑟其发展规律1734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7341_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1744邑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75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4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45衙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美系17646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7747简要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7848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17949筒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17950简要说明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8051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1815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18253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182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或墨其本质18354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8355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8456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8457什么是剩余价值率(18558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必瓤性、实震和后果18659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18660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18761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怎样的188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8962,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18963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906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9165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1916右_赍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9267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与来源。19368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19469什么是绝对地租它在当代有何变化194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9570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19571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19672倚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9773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19974在经济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19975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1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20276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20277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0478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20579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2068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208第,L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098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基础2098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83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21184简述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条件。21285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屯21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21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216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225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29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35)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238)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241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245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49)单项选题精选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52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25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占6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6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74)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285)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285)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291)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95)论述题精选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刨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作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2试述矛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结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只是包含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在复裂的矛盾体系中,备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二种处于支配她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淡霎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互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3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5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答1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翘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病认识的。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律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6、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韵恩撼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税程戟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撩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羁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具体表现。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媳教条主义。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暴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竺妻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喜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交术晶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曹雪要、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警多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ADW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8、试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例如价僮决定价格的规律,是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这就为人们制定价格政策留下了选择韵余地和可能。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例如,我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由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我们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9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闻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便会消失,原来的超额藕余价值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也相应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因此,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慰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予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襄追求超额剩叁稳德的过程中实现的。10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米I濑育、谴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卷憩的一次犬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恩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恩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1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MVN。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一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7VNVMRL。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韵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12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答1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款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2利息率的决定匿素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露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商界限不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觅莉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舷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权,他就不会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离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璃乎均秘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年目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年唾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利总是平均利漓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滑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贷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答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厨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凰家闯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的输出也在增长,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也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酣属国。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韵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1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答1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很多变化,其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臻耄受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掌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甩,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在生产关系方面R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匿家在其蔼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微观经济规制和宏观经济管理上,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些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携施。在分配方面,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某些调整和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涛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生产桂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崔有晕0手黉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爹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R当代磷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耨枣蜡裰累,新杜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糯唪牲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5试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答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2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长期跳跃式增长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重,还可能在发展中有失误、走弯路。3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长期的探索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4这些国家韵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建立起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肯定会是艰难而曲折的。5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1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摹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蛮L长赭练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地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涂濑蝴麴的方向。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牵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同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愚摄镁导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常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7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答1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3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霎稃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洲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撩舔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集中体现者菇邃为;塾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4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飘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化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5英L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实现了世界的和谐。6J共产主义社会,全体被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蔼质。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和的狭隘眼界。7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人得势自由丽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成员,必将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8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旧式分工的捎失,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全人类获得真正的彻底解放一1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澎路答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才能使旧的社会痕迹逐步消失,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垒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构基本条件,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来。绪论马克愿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入类解放的科学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6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答1树立IT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人的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系统地学习马克恩主义,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对思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社会主义初缓阶段的基本国情,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买际上,F中必燃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5210简述一元论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义统一性,认为世承认世界的玩一任,认列世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一翌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前茹甚界的本质或本原是意识;唇者认为世界能或本雹嚣否认世界的驴性,认为世男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任,认刀世们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平行、各自型3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竺芝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嬖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J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1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T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磊,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1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13筒述实践略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话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砖。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牲的、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1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I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挚火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浚露。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大大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15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6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丽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窖纳的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秘麦持。、17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晨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第二,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外力推动钧错12唯物辩I蕾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8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9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20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姆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琢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21筒述矛蠢的主要方西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枉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22筒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者的辩证关系。答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阿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23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答1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规过程。2支配人们的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思想动机也就各不相同。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镀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开始其社会生活时,总是遇到前人传给他们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后继者来说就是一种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雕客观物质力量,他们只能以这种既得的力量为起点从事自己的历史活动。也就没有斗争性。24筒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J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崔物蓣秘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镐1隧襄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酸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混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离。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6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麻醉科围手术期并发症处理应急演练题答案及解析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构建与市场潜力研究报告
- 2025-2030功能饮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消费趋势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功能性药用饲料在特种养殖领域应用潜力评估报告
- 2025-2030分布式数据库即服务技术选型对比研究报告
- 2025-2030分子诊断试剂盒注册审批趋势与市场准入分析报告
- 2025-2030共享经济模式行业供需格局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
- 2025-2030共享出行市场用户规模及盈利模式优化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微生物制剂市场应用拓展与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2025车身结构优化与电池布局创新报告
- 防洪排涝工程合同范本有效
- 高血压病基层诊疗指南
- 医院视频监控系统维保方案
- 门诊护士课件教学课件
-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课件
- 职务侵占罪培训
- 中式烹调师技能等级认定四级理论知识试卷
- DB65-T 4784-2024 冰川范围调查技术规范
- 幼儿园礼仪小天使《借物品》教学课件
- 年产四万吨聚脂长丝工厂设计说明书
- 四年级教材《劳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