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大事记_第1页
水利大事记_第2页
水利大事记_第3页
水利大事记_第4页
水利大事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大事记北宋1拱北堤建成北宋治平中(公元10651066年),惠州大守陈筑拱北堤,堤长约200米。北宋2归善飓风三日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秋七月,归善飓风三日。北宋3筑苏公堤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苏东坡捐犀带助栖裨寺僧曾希固筑苏公堤,堤长约320米。北宋4筑惠州南坛堤北宋年间筑南坛堤,堤长300米。元元1循州、惠州大水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七月,循州、惠州大水,凡漂没庐舍二百九十区。元2惠州雨水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秋七月,惠州雨水,罗浮山崩,凡二十七处,坏民居,湮田间。明明1修筑三山至马山堤段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乡绅邓四少(秀才)倡筑三山至马山堤段(马安围),堤长6公里,堤高1米左右。仍留渡船头和坳背沥两缺口1公里。明2修筑惠州南隐堤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644年)修筑南隐堤,堤长约350米。明3筑惠州钟楼堤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修筑钟楼堤。明4修筑惠州烟霞堤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修筑惠州烟霞堤。明5归善大水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秋七月,归善大水。知府李傅请免本年田租之三,许之。时积雨弥旬,水乃骤溢,坏公署民居,湮没田禾,人多溺死者,郡匿不知闻,及傅至即上疏恳请获免是岁秋粮十之三,士论韪之。明6归善大旱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八月,归善大旱。明7归善大旱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大旱,春正月不雨,二十日雨后复旱,秋八月朔日雨,俗谓之塞龙口,果至次年二月不雨,十县田禾僵死(当时惠州府十属县),归善尤甚。清清1兴建鸭窟坣清乾隆二十五前(公元1760年前)水口源塘村民兴建鸭窟坣(水口圩至下源段),堤坣长二公里,堤顶高一米左右。清2归善春旱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归善春旱,四月中旬始雨,斗米贵至钱四百文。清3马安围鸭窟坣被洪水冲崩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马安围鸭窟坣被洪水冲崩,由乡绅(当时称筑堤总理)严铬昌、严立恒二人倡仪组织堵口复堤,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竣工,立碑记其事,改名为“永宁坣”。清4兴建万年至潭屋山堤段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万年、青边等村民兴建万年至潭屋山堤段(马安围),堤长12公里,堤身高一米左右。清5归善大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七月大水,自二月至七月雨无间日,虽盛夏晨暮犹寒,县城雉堞尽没,府城西门不没者尺许,西江村市田庐漂荡无算,浮尸遍水面。清6兴建广和堤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兴建广和堤围,堤长六公里。清7兴建横沥水东堤段清同治年间,横沥水东和岭下村民兴建水东堤段(岭下至福元角),堤段长二、四五公里。清8惠州大雨飓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八月,惠州大雨飓风,府学宫櫺星门石柱倒折,文星塔顶飞坠,沿海漂没万余人,冬不雨,麦失收。清9兴建澳头南边灶、石井等10条海堤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兴建澳头南边灶、石井等10条海堤,总长八、三公里,捍卫耕地面积二千二百七十亩,人口二千七百人。清10春大旱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惠(阳)、博(罗)、东(莞)等县春大旱,早稻无插,晚造歉收。清11东江洪水暴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五月,东江洪水暴涨,水势浩大,蓬陵下至横沙,田地冲毁无数,民房崩毁甚多,灾情十分严重。清12大水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至七月,惠州水灾,西、南、北城门掩闭,东门水深二、四尺,石龙之火车桥轮渡不能穿过,货物赖驳船转运。清13兴建白马陂清代年间兴建白马陂(今永湖地区),集雨面积13平方公里,灌溉农田五百余亩。清14兴建沥林英光台塘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87年)兴建沥林英光台塘,集雨面积一平方多公里,库容三十万立方米。经1965年维修后,该台塘蓄水库容达四十万立方米。民民1惠阳大雨月余民国元年(1912年)6月,惠阳大雨月余,江水膨涨,马安、汝湖、三栋、水口、平潭、平山、甲子一带,禾苗浸没,城内水深丈余,马安围横沙决堤。民2广东东、西、北三江水同时盛涨民国4年(公元1915年)6月,广东东、西、北三江水同时上涨,惠州、广和约等处均崩围,受灾人口2091万人,受灾面积3935万亩,损失总值稻谷1249万市担。民3马安围横沙被大水冲决堤围两处民国6年(公元1917年)马安围横沙被大水冲决堤围两处,受灾面积637万亩,损失总值稻谷1292万市担。民4兴建潼湖堤围民国8年(公元1919年)潼湖围动工兴建,民国9年竣工,堤长454公里。民5台风海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8月19日,澳头马庙潮浪高程55米,相当11级台风,受灾人口269万人,受灾面积4676市亩,损失总结值稻谷128万市担。民6筹办潼湖防潦工程民国24年(公元1935年)6月,惠阳、东莞县与潼湖防潦委员会签订借款合约,筹办潼湖防潦工程,1936年12月省水利局修改防潦计划,建闸浚涌,工程费预算共437万元,由省水利局筹借3万元,其余由防潦委员会自筹。民7成立惠阳水利促进委员会民国31年冬(公元1942年),由县绅丘兆琛、钟作良等人发起组织成立惠阳水利促进会,呈报省建设厅派队到县施测马安围防潦区,以谋兴建水利工程祛灾增产。于公元1944年测量、设计工作全部完成。拟将工程计划呈报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核准,旋因粤北战争忽起,筹备工作遂尔停顿。民8惠阳大旱民国32年(1943年)春,大旱,受灾面积543万亩(含惠东县、惠州市)。加上日军陷境,侨汇断绝,粮价上涨,饿殍载道,仅淡水、平山两地就饿死5900人,2万多人逃荒,4800多户卖儿女、田地、农具和傢俬。民9鹿游岗防潦工程开工民国33年(1944年)3月,惠阳县城郊鹿游岗防潦工程开工,同年7月竣工,工程费288万元,由当地人民集资,省建设厅督导办理,受益田亩1200亩。民10成立马瀛围围董会民国35年(1946年)春,成立惠阳县马瀛围围董会,董事长丘兆琛,副董事长钟作良,董事11人,候补董事9人。民11兴建马安围西干堤和培修东江干堤及合山门堤段民国35年(1946年)12月5日,由广东省建设厅厅长谢文龙主持兴建马鞍围西干堤(马安山至潭屋山)788公里,兴建龙蟠、林村、慈威、崩江、临江、青边、合山门7座水闸;培修东江干堤和合山门堤段共2294公里(包括山地),从此,马鞍围遂成完整堤围,全长3082公里,捍卫耕地9万亩,人口7万人。民12惠州大水民国36年(公元1947年)6月上旬水灾,惠州水位1609米,受灾人口20万人,受灾耕地面积30万市亩,毁房319万间,部分损坏52间,决堤4条,决口7处,长5058米,马安围大湖溪、横沙、卢屋3处决口,禾苗尽没,水过成溪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惠阳县人民政府设立建设科1949年10月16日,惠阳县全县解放,在淡水成立县政府,县政府内设置建设科、科长朱星一、副科长翁汉奎,负责农业、水利、水产、交通、电信、工矿等项县政工作。19501培修加固堤围1950年3月11日,本县开始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的“以防洪复堤、培修抢险为主”的水利方针,是年秋对原有马安围、潼湖围、广和围、三洲围和水东围大力进行培修加固外,并新建三洲围和水东围堤段129公里。19502成立县防汛指挥部1950年4月,成立惠阳县防汛指挥部,县长王舒任指挥,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政府内。19511选派人员参加训练班学习1951年7月,本县选派李德修、钟燕攀、黄长旺等17人参加东江专署水利科在本县举办的东江堤围训练班学习,时间1个月,结业后回县各堤围管理所工作。19512马安区胡椒陂水库(小型)动工兴建1951年9月东江专署水利科勘测设计的本县第一座马安区胡椒陂(小型)水库动工兴建,1952年建成,集水面积18平方公里,总库容70万立方米。原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1956年10月因下游已建成河洞水库。被取代之。19513马安围整修工程动工1951年12月,由珠江水利工程总局东江工程队勘测、设计和施工的马安围整修工程动工。新建大湖溪、合山门两水闸,整修加固龙蟠、林村、崩江、临江、青边等水闸,并全堤进行加高培厚和枫园堤段改线2公里。到1952年全部工程完成,马安围防洪标准达到5年一遇标准,设计水位1748米(即现在水面线)。19521县选送黄润粦等4人参加水利训练班学习1952年3月,惠阳县选送黄润粦、张水容、何育祺、李焕文4人参加东江专署水利科在惠州下角举办的水利训练班学习,时间6个月,结业后回县搞技术工作,成为县水利技术骨干。19522处理水利纠纷问题1952年7月,由东江专署及惠阳县、东莞县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负责调解处理有关潼湖地区惠阳县沥林和东莞县黎村水利及其他纠纷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1953年冬由省拨款13亿元(旧币),兴建东莞县黎村乡南坑山塘、乌石坑山塘及惠阳县沥林平塘等水利工程,于1954年汛前竣工效益。19523派人去准河学习打硪技术1952年8月,马安围派出9人去准河工地学习打硪技术,以解决本县水利工程土方夯实的问题。19524兴建坑塘口水库(小型)1952年10月,省水利局负责设计和施工的中南试点之一的原水口区坑塘口水库(小型)动工兴建,1954年5月竣工。集雨面积2平方公里,总库容212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000亩。19531成立县农建科1953年5月,建立惠阳县农建科,叶其顺为科长,陈玉英为副科长,主管农、林、水政务工作。19532制订本县旱洪并治水利计划1953年5月,贯彻省水利局1953年初提出的“水利工作由防洪复堤为主,逐步转向防洪与灌溉并重和防旱灌溉为主”的方针,制订出本县旱洪并治的水利计划,分期实施。19533东江水灾1953年5月30日,东江发生水灾,6月4日惠州水位1486米。由于东江洪水暴涨倒入西枝江,受浸的有芦洲、横沥、水口、良井、永湖、潼湖、镇隆(包括沥林)淡水等区的75个乡,受灾人口2447万人,受灾耕地面积32万亩,损失稻谷328万担,死亡8人,受浸房屋2000多间,马安围发生30多处渗漏和塌坡塌岸。19534设立水文站1953年8月,省水文总站在惠阳县横沥区岭下村设立水文站,吕月朋任站长。19535兴建下源机灌站1953年10月省水利局负责设计和施工的水口区下源机灌站动工兴建,1954年4月竣工。该站装机6台,360马力,1965年改为电灌站,装机容量45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04万亩。该站因渠道长、输水损失大、成本高,因而,引起围内各乡村群众自行兴建电站,加上原县氮肥厂建在该站站址上,于1978年后已停止使用。19537省派员支援本县水利建设1953年11月,省水利厅派吴康发、章诗赋、莫培桂、陈伟权、陈汉华、张尧麟等6人来本县支援水利建设,1954年因工作需要留下惠阳县工作。19541选送6人到省举办的机械排灌训练班学习1954年4月,县选送卢初安、纪福生、严国民等6人参加省水利厅在本县水口区万年村举办的机械排灌训练班学习,时间6个月。19542成立惠阳县水利科1954年7月,成立惠阳县水利科,曾其中代科长,编制18人,其中行政干部7人,技术人员11人。19543兴建狮子水库1954年8月,惠阳县自行勘测、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狮子水库(小型)动工兴建,1956年5月竣工,集雨面积308平方公里,总库容18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000亩,实际灌溉面积3000亩。19544县举办水利技术培训班1954年10月,县在水口区窑扶山塘工地举办农民水利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100多人,时间2个月,结业后,回各区、乡从事水利工作。19545兴建龙塘机灌站1954年10月,本县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龙塘机灌站动工兴建,1955年建成,装机2台、124马力,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该站于1965年改建为电力灌溉站。19551天大旱1955年春大旱,从1954年12月8日至1955年5月7日共5个月时间内,总降水量484毫米,全县受旱耕地面积4829亩(包括惠州市、惠东县、龙岗、坪山、大鹏3个区)直至5月中旬降大雨,旱情才解除。同年又发生秋旱,受旱耕地面积2279万亩。19552兴建平潭围1955年5月平潭围动工兴建,1956年10月建成,堤长89公里。该堤围以保卫平潭机场为主,同时也捍卫农田12万亩。19553兴建黄皮岭水库1955年9月,黄皮岭水库(小型)动工兴建,1956年7月建成,集水面积62平方公里,总库容2005万立方米。1958年扩建主坝,1965年扩建增设防浪墙及溢洪道设堰闸。1974年主坝培厚加高,做棱柱体反滤层。现库容3353万立米,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实际灌溉面积14亩。19561天大旱1956年3月天大旱,4月,东江(岭下站)最枯流量730立方米每秒,全县受旱面积6103万亩(含惠东县、惠州市受旱面积),县委决定成立封江堵河指挥部,县委书记刘寿山任指挥,水口区委书记李遵羽、县农业局长罗丰源任副指挥,4月17日在水口区马山处拦堵东江河工程动工,历时12天,后因上游下雨,江水骤涨,合龙未成功。19562省委陶铸书记来惠阳地区视察1956年3月,省委书记陶铸来惠阳地区视察时,指示要搞好花树下水库(中型)灌区配套工程,9月成立工程指挥部,县委副书记黄靖任指挥,副县长薛水平任副指挥,10月开始动工,出动民工2万多人,驻军500多人,1957年4月完成了全部渠道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其中惠阳县平潭区受益1万亩。19563三洲引水隧洞建成1956年4月,惠阳县第一座芦洲区三洲引水隧洞工程建成,隧洞长220米,引水流量08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8000亩。19564成立县水利局1956年12月,成立惠阳县水利局,任林雨华为局长,刘铁为第一副局长,朱星一为副局长。19571县长蔡高在县二届人大会议上强调贯彻小型为主水利方针1957年1月17日,在惠阳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县长蔡高在报告中强调指出本县今后各地兴建水利必须贯彻兴建小型农田水利为主,有计划地兴建一些中型水利工程的方针,并且要注意利用和改善原有水利设施,加强工程管理工作,加强防洪、排涝、防潮、排咸措施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9572省委副书记赵紫阳视察惠阳县水利工程1957年6月,省委副书记赵紫阳和水利部勘测设计院副院长魏麟基来惠阳县沥林乡视察水利建设,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沥林“长藤结瓜,引蓄结合”的水利建设经验,有力推动了惠阳县水利建设。19573兴建观洞水库1957年7月,惠阳县第一个自行勘测设计的观洞水库(中型)动工兴建,1958年5月竣工。集水面积416平方公里,总库容462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1200万立方米,防洪效盖8000亩,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原实际灌溉26万亩。19574县委书记常胜动员全县人民大搞水利建设1957年10月,县委书记常胜在县机关各部门领导,乡党委书记和水利干部会议上,动员全县人民大搞水利建设。19581分县并县1958年3月将惠阳县分设惠阳、惠东两个县和惠州市,任李遵羽为惠阳县水电局长,朱星一为副局长。同年12月又合并为惠阳县。19582猴仔湾海堤动工1958年8月,猴子湾海堤动工兴建,1959年春建成,堤长035公里,捍卫耕地面积600亩。19583碗窑水库动工兴建1958年8月,碗窑水库(小型)动工兴建,1959年6月正在施工中的主坝被洪水冲垮,同年9月重建,于1960年4月建成,集水面积125平方公里,最大坝高46米,总库容77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实际灌溉面积9000亩。【19584】石头河水库动工兴建1958年11月,石头河水库(小型)动工兴建,1959年4月竣工。同年6月15日发生特大暴雨,主坝被洪水冲垮,1970年9月重建,1972年5月竣工,集水面积116平方公里,最大坝高205米,总库容70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原实际灌溉面积7500亩。【19585】兴建大坑、招元两水库1958年冬,大坑、招元两座中型水库动工兴建,大坑水库于1959年3月竣工,集水面积128平方公里,总库容107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7万亩。招元水库于1960年4月竣工,集水面积2106平方公里,总库容130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36万亩。【19591】成立县农林水电部1959年1月,成立惠阳县农林水电部,由县委常委林天富任部长,杨万襄、祝运启、张国财任副部长。下设农业、水电、林业、水产等科,任朱星一为水电科长。【19592】东江发生特大洪水1959年6月11日至15日,东江中游和西枝江流域连降特大暴雨,东江出现100年一遇大洪水,15日东江洪水由潭头庙左侧倒入马安围内,过水水深13米。16日惠阳站出1757米的洪峰水位,超过警介水位407米(惠州警介水位规定为135米),除潼湖围(开口围)和平潭围未决堤外,其余大小堤围均被冲毁,决口21处,决口长2800米(含惠州堤),受灾公社14个,受灾人口2897万人,受灾面积5093万亩(包括惠东县、惠州市受灾面积),倒塌房屋464万间,死亡23人,伤17人。【19593】地委、部队领导亲临前线指挥抗洪斗争1959年6月10日至16日洪水期间,驻惠州6840部队政委陈德、军长胡继成、地委副书记骆助、专署副专员杨左生等领导同志亲临前线指挥抗洪斗争,并出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3000多人参加抗洪抢险。【19594】省委书记陶铸等领导乘飞机来惠阳、博罗、东莞等地视察灾情1959年6月16日,省委书记陶铸、驻广州空军部队副司令员张西三、省农村部部长李子元、省交通部部长安明、省水电厅厅长刘兆伦、省民政厅厅长周辉、省人委副秘书长黄中强乘飞机来惠阳、东莞、博罗等地视察灾情。【19595】投放干粮救济灾民1959年6月19日,沿江灾民被洪水围困,省委及省政府派出4架飞机多次来惠阳县芦洲、横沥、水口、平潭、马安、永湖、良井、潼湖、陈江、沥林等地投放干粮(炒米、饼干)救济灾民。【19596】成立生产救灾指挥部1959年6月20日,县委决定成立生产救灾、重建家园指挥部,县委第一书记常胜任指挥,县委副书记赵德彬任副指挥。全县组织干部1200人,分赴三洲围、芦岚围、水东围、马安围、广和围、潼湖围动员与组织群众堵口复堤,至8月底止,完成了堵口复堤土方237万立方米,石方5150立方米,全部堤围决口均告修复。【19597】对马安等6条堤围提出实施规划1959年8月,县水电科根据本年洪水情况及决堤原因,提出对芦岚、三洲、水东、马安、广和、潼湖6条堤围实施规划,要求堤顶高程按本年洪水位超高081米,宽3米,外坡13,内坝125,堤高4米以上的加筑戗台,面宽15米至2米,戗台以下为13坡度,险要堤段分别采取填土固基,砌石护岸护坡等措施,以确保堤围安全效益。【19598】沙田水库动工兴建1959年9月,沙田水库动工兴建,1962年5月竣工,集水面积268平方公里,总库容2165万立方米,最大坝高346米,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原实际灌溉面积17万亩。【19599】成立县水利移民安置机构1959年10月成立惠阳县移民安置领导小组,组长林天富,副组长杨万襄、朱星一,下设办公室,编制4人,专职负责全县水利移民安置工作。【19601】天大旱1960年3月,天大旱,从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共7个月,降水量仅为2209毫米,东江(岭下站)最枯流量仅402立方米每秒,全县受旱耕地面积472万亩(不包括惠东县和惠州市),4月7日惠阳和博罗两县商议决定在马安山处封堵东江河提水抗旱。两县共出动民工1万多人,历时10天,将东江河水引到水口区骆塘等9个乡,及时插下秧15万亩。【19602】撤销县农林水电部1960年4月撤销农林水电部、成立县水电局,任朱星一为第一副局长。【19603】三洲水电站建成投产1960年11月,惠阳县第一座芦洲区三洲水电站建成投产,水头85米,装机1台,容量30千瓦,1976年起因高压线采用镀锌铁线被锈蚀而报废。【19604】制订水利建设计划196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惠阳县制订了水利工作以巩固提高、加强管理、积极配套、重点兴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水利建设计划。【19612】兴建沙田水库溢洪道1961年10月,惠阳县第一座沙田水库(中型)鼻坎桃流消能溢洪道工程动工兴建,1962年4月建成,工程造价节约40以上。【19613】兴建招元、大坑两水库(中型)溢洪道1961年11月,招元、大坑两座中型水库溢洪道动工兴建,1962年5月全部竣工。【19621】任朱星一为水电局长1962年6月28日,任命朱星一为惠阳县水电局局长。【19622】潼湖整治工程动工兴建1962年8月,潼湖整治工程动工兴建,该工程是按照“筑堤开河,河湖分家,先治洪后除涝,筑大围与湖内筑小围相结合,蓄泄兼施,自流与提水结合、排涝与灌溉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全面施工的,1969年竣工,集水面积494平方公里,工程效益(指惠阳县部分)防洪8万亩,灌溉1428万亩,排涝698万亩,捍卫人口476万人。【19623】建立灌溉试验站1962年10月,广东省水电厅在惠阳县镇隆公社建立灌溉试验站,委托惠阳县水电局管理,该站负责人陈庚林、许周贵。1969年下放给镇隆公社管理,1977年春收回县管理,任许周贵为站长。【19624】灌渠续建配套1961年11月,沙田、招元、碗窑、黄洞等21宗中小型水库进行灌渠续建配套。【19625】横沥围堤段兴建1962年11月,横沥围天光至横沥圩堤段动工兴建,堤段长49公里,1964年竣工。从此,横沥围成为闭合堤围,全堤总长107公里,捍卫围内耕地34万亩,人口416万人。【19631】省长陈郁视察潼湖工程1961年3月,省长陈郁视察潼湖工程,适值春旱严重,拨款30万元,购置钢质抗旱船5条,有力地推动了抗旱抢插。【19632】春大旱1963年春,天大旱(100年一遇),从上年10月6日起,至本年6月8日止共246天无下过透雨,降水量仅916毫米。全县塘库干枯,河溪断流,水井无水,沿海地区潮水反咸,全县18万人抗旱达3个月之久,插下水稻3198万亩,仍有受旱面积38万亩(包括惠东、惠州市),被旱死甘庶35万亩,春种作物24万亩,占60以上被旱死。【19633】成立县机电排灌总站1963年6月,成立惠阳县机电排灌总站,魏梓杨副局长兼任总站站长,黄松、黄特光任副总站长。【19634】兴建鸡心石水库1963年9月,鸡心石水库(中型)动工兴建,采用水中倒土筑坝法施工,1965年7月建成。集水面积222平方公里,总库容132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3万亩。【19641】选送林汉清等5人到省培训班学习1964年3月,选送林汉清、陈财源、黄华浓、曾庆添、叶知秋5人参加省举办的工程管理培训班学习,1965年结业后回到县属中型水库工作。【19642】成立县电排建设指挥部1964年4月,成立惠阳县电排建设指挥部,县委副书记骆平任指挥,副县长郑友生、水电局局长朱星一任副指挥,办公地址设在县机电排灌总站内。【19643】兴建蛇龙岗水轮泵站1964年4月,惠阳县第一座沙田公社蛇龙岗水轮泵站动工兴建,1965年夏建成,安装40型水轮泵1台,灌溉面积250亩。【19644】台风影响本县1964年5月,6402号台风在台山登陆,影响本县,风力9级,阵风10级,全县8条海堤被淹没,受浸稻禾3000亩。【19645】成立县水利指挥部1964年7月,成立惠阳县水利指挥部,办公地址设在县政府办公大楼。县委副书记骆平任指挥,副县长郑友生、水电局局长朱星一任副指挥,任李裕廷为办公室副主任。【19646】兴建永良围1964年8月,永良堤围动工兴建,1966年3月基本建成,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顶高程195米(水背高程),现达5年一遇标准,堤顶高程18米,全堤总长2436公里,捍卫耕地面积51万亩,人口58万人。【19647】强台风袭击本县1964年8月9日,6411号台风袭击本县,风力8级,阵风12级以上,倒塌房屋2723间,损坏房(含茅舍)屋412万间,受灾7653户,人口281万人。【19648】兴建10千伏高压线路1964年9月,本县第一条10千伏高压线路动工兴建,从惠州经东江林场到水口新民,全长2843公里,1965年10月建成投产。【19649】水口公社水口圩电灌站建成1964年9月,本县第一座水口公社水口圩电灌站建成投产,装机2台,容量80千瓦,灌溉面积2500亩。【196410】强台风在惠阳县登陆1964年9月10日,6414号台风在惠阳县登陆,最大风力12级以上,全县被吹倒吹坏房屋368万间,受灾103万户,人口294万人。【196411】台风暴雨侵袭惠阳1964年10月12日,6423号台风带来暴雨,沿海地区的澳头、霞冲、淡水、沙田等区降特大暴雨,风力9级,阵风12级以上,全县受灾损失严重,正在施工中的鸡心石水库(中型),水位急剧上涨,几乎漫顶垮坝。当地党委即动员800多人抢救,及时地用沙包抢高坝顶80厘米,使水库转危为安。【196412】兴建马安输变电站1964年10月,惠阳县第一座35千伏马安输变电站动工兴建,1965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200千伏安,线路长2074公里。从此,惠阳县用上大电网电源,为发展本县的电力排灌提供了物质条件。【196413】马安围涝区整治1964年10月,惠阳县马安围涝区整治工程动工,采取围内“筑堤分仓,蓄泄兼施,自然抢排与机(电)排相结合,环山截洪”的整治措施。是年冬动工兴建大湖溪、坳背、新民、蓬陵4座电力排涝站,总装机26台,容量3815千瓦,控制集水面积187平方公里,排水流量465立方米每秒。【196414】支援东深引水工程建设1964年冬,惠阳县出动民工5000多人,参加东深引水工程开挖河道,供水香港。【196415】石屋渡槽兴建1964年冬,淡水石屋渡槽动工兴建,该渡槽是推广应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薄壳渡槽,长120米,宽50厘米。该渡槽建成后,接着庙头水水轮泵站、淡水水轮泵站和水口老虎窝等14座渡槽也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壳渡槽。【19651】成立县挖沟改土办公室1965年春,成立惠阳县挖沟改土办公室,开展田间排灌系统整治。【19652】县管9宗工程下放管理1965年5月,原属县管的马安围、永良围、平潭围和沙田水库、鸡心石水库、观洞水库、招元水库、黄沙水库、大坑水库6宗中型水库下放给当地公社管理,至1972年10月19日将上述工程收回县管理。【19653】分县1965年7月,将惠阳县分为惠阳县、惠东县和惠州市。朱星一任惠阳县水利局局长,李裕廷、魏梓杨任副局长。【19654】成立县供电机构1965年7月,成立惠阳县供电公司,任李华为经理,胡明为副经理。【19661】东江、西枝江发生洪水1966年6月19日至22日,东江、西枝江两江发生洪水,西枝江尤甚。22日惠州水位169米,淹没耕地1071万亩。全县堤围出现40多处险段,经抢救转危为安。【19662】东岸排涝站动工兴建1966年7月,潼湖东岸排涝站动工兴建,1969年8月竣工,隶属惠阳地区水电局管辖,装机16台,容量4780千瓦,工程效益698万亩。【19663】兴建粘土铺盖建筑圬工溢流坝1966年8月,芦洲区岚中水轮泵站应用在沙基河床上采用粘土铺盖建筑圬工溢流坝,建成后,继续在淡水、庙头水等9宗水轮泵站推广应用,效果良好。【19664】兴建梁化河引水工程1966年11月,本县最大的闸坝结合型式的梁化河引水工程动工兴建,1967年7月竣工,集水面积15342平方公里,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原实际灌溉面积15万亩,其中惠阳县实灌面积1万亩。【19671】兴建格木洞水库1967年9月,惠阳县第一座浆砌石硬壳坝结构格木桐水库(小型)兴建,1969年12月建成,集水面积101平方公里,坝顶高程265米,最大坝高185米,总库容19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19681】妈庙海堤兴建1968年秋,澳头妈庙海堤动工兴建,1970年建成,坝顶高程42米,堤长22公里,捍卫耕地面积1000亩。【19682】水利机构被撤销1968年10月,惠阳县水电局被撤销,全局干部职工58人中除留下5人外,其余人员下放县“五七”干校劳动。【19683】建成淡水水轮泵供水工程1968年10月惠阳县淡水尧岭水轮泵(站)供水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量1500立方米,解决淡水镇12万居民的饮用水,同时又解决了2580亩农田灌溉。【19691】成立县农村服务站1969年2月,成立惠阳县农村服务站,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站长鲁学明,副站长叶锡英。【19692】成立县农林水战线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农林水服务站又改为农林水站,并成立农林水战线革命委员会,主任鲁学明,副主任骆平、刘洪英、下设水电组。【19701】动员干部“两退一插”1970年5月,惠阳县动员干部“两退一插”(退职,退休,插队落户),原水电局被动员退职7人,插队落户2人。【19702】永湖引水工程兴建1970年11月,永湖引水工程动工兴建,集水面积1012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1972年主体工程建成,但因配套工程未完成,未能发挥效益。【19703】兴建中山寺水轮泵站1970年12月,中山寺水轮泵站动工兴建,1974年4月建成,6月船闸被洪水冲毁,当年修复。栏河坝上游集水面积2440平方公里,坝高4米,坝长176米,安装闸门41扇,建船闸1座,宽65米,长47米,安装60型水轮泵16台,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含惠东县3000亩),实达灌溉面积5000亩(不含惠东县)。【19711】红尾电灌站建成投产1971年4月,陈江区红尾电灌站建成投产,装机1台,容量40千瓦,灌溉面积1200亩。【19712】伯公坳水库动工兴建1971年9月,全省最高的圬工硬壳坝芦洲区伯公坳水库(中型)动工兴建,1973年4月建成,集水面积335平方公里,坝顶高程625米。最大坝高32米,总库容103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原实际灌溉面积1万亩。【19713】兴建径口水电站1971年10月,惠阳县最大的横沥区径口水电站动工兴建,于1972年12月建成投产。装机2台,容量445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1万千瓦时。【19721】大坑等4宗水库续建配套1972年10月,大坑、田螺墩、正径、迳子头等4座水库工程续建配套。【19722】恢复县水电局1972年11月,恢复惠阳县水利电力局,任魏梓杨为局长,李裕廷、罗建忠、刘洪英、卢如纯为副局长。【19731】开展水利大检查1973年4月,本县以横沥公社为水利普查试点,全面开展对水利工程逐宗进行“五查四定”(查工程建设和投资使用情况、查工程安全状况、查工程效益、查综合利用情况、查工程管理现状,定计划、定任务、定措施、定管理制度),至6月底结束。【19732】派员参加援助马里共和国水利建设1973年11月,县水电局派出技术干部林汉清参加援助马里共和国水利工程建设,历时2年零3个月。【19733】健全各级水利工程管理组织机构1973年12月21日,惠阳县革命委员会以惠革发字1973192号文颁发“关于健全各级水利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征(计)收水费及其管理人员的经费开支、粮食等问题”的通知。【19741】平马围续建1974年11月,平马围续建工程动工,1975年5月胜利完成。堤长1877公里,堤顶高程(通航闸)181米,捍卫耕地面积22万亩,人口131万人,原设计防御20年一遇洪水,实际达到5年一遇防御标准。【19751】成立淡澳分洪工程指挥部1975年4月,惠阳地区成立淡(水)、澳(头)分洪工程指挥部,中共惠阳地委书记李富林任总指挥,地区水电局副局长曾通、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明章、地区工交办公室主任于学臣、中共惠阳县委副书记毕其发任副总指挥。惠阳、东莞、博罗、宝安四个县分别成立指挥部,惠阳县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杨道四任指挥,副书记朱远标、黄炳乾、县武装部政委李桐任副指挥。【19752】淡澳分洪工程破土开河1975年7月1日,淡(水)澳(头)分洪工程动工开河,惠阳、东莞、博罗、宝安4个县出动专业民工12万人支援工程建设。该工程原设计分洪流量为600立方米每秒,最大河底宽60米,最小河底宽20米,效益55万亩。1975年至1981年完成新挖河道长14公里(包括疏河46公里),过水流量280立方米每秒、效益16万亩。【19761】省白蚁专家李始美等2人来本县研治白蚁1976年3月,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白蚁专家李始美、李栋二人来本县招元水库进行堤坝白蚁防治科研工作,并为本县水利工程防治白蚁培训了技术骨干30多人。【19762】马安变电站升压工程动工兴建1976年8月,马安35千伏变电站升压为11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动工兴建,1978年6月因资金困难停建,1979年10月续建,1980年1月竣工,装机1台,容量2万千伏安,线路长245公里。【19763】黄皮岭水库被评为省水利先进单位1976年12月1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在广州市召开全省水电系统经验交流会,在会上黄皮岭水库(小型)被评为全省水电系统先进单位。【19771】全县天大旱严重从从1976年11月起,全县冬、春缺雨,连续干旱,5月中旬,全县受旱面积34万亩,部分村庄人畜食水发生困难,县委及时动员16万人投入抗旱外,还组织人工降雨队150多人,在横沥、马安、陈江、镇隆、新圩、石桥、沙田等公社为点,发射催雨弹700多发。【19772】陈振声、李桐二人领队往山东学习1977年8月23日,由县委副书记陈振声、县武装部政委李桐二人领队,组织农办、水电、农业、林业、交通和部分公社书记(或区长)共23人,前往山东省学习农、林、牧、副、鱼全面发展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经验。【19773】县水电局派员参加援助马里共和国水利建设1977年9月,惠阳县水电局派出技术员朱奎胜参加援助马里共和国水利建设,历时2年零2个月。【1977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6项规定1977提11月17日,惠阳县革命委员会以惠革字(1977)第102号文颁发“关于加强山塘、水库、堤围管理的通知”,明确制定保护水利工程6项规定(略)。【19775】开展平田改土、整治排灌系统1977年12月,惠阳县革命委员会动员与组织机关干部和各公社农民群众1万多人,以潼湖地区为重点,开展平田改土、整治排灌系统,历时3个月。该项工程由于在“三边”(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的条件下动工兴建的,花去国家资金500多万元,后因种种原因而停建,造成损失。【19776】成立县水保站1977年冬,成立惠阳县水土保持站,任朱运康为副站长。1981年被惠阳地区水电局接管。【19781】黄皮岭水库被评为全国水利先进单位1978年4月,全国水利管理会议在湖南省桃源县召开,会上黄皮岭水库(小型)管理所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19791】成立县移民机构1979年2月,重新成立惠阳县移民办公室,处理水利老移民安置遗留问题。【19792】成立水电机械队1979年7月,成立惠阳县水电工程机械施工队,县水电局副局长叶衍超兼任队长,黄长旺任副队长。【19793】西枝江特大洪水1979年9月23日至25日,由于受7913号台风影响,东江下游出现暴雨,西枝江流域出现51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惠阳站日雨量300毫米,超100年一遇。9月25日平潭水位2006米,比历史最高洪位水还高出158米,全县受灾12个社场,人口1763万人,死亡18人,伤64人,倒塌房屋295万间,无家可归的136万人,受灾农田2286万亩,其中全部失收水稻1021万亩。全县被洪水冲毁大小堤围24条,其中捍卫万亩农田以上的堤围4条,冲开决口163处,决口总长度14公里多,冲毁塘、库、陂圳共114宗,平潭飞机场受浸,场内有6架飞机被淹。【19801】成立县水利学会1980年1月26日,成立惠阳县水利学会,会员47人,选举县水电局副局长刘洪英任理事长,副局长兼工程股长林福、工程师吴康发任副理事长,郭运标、王水明、黄润粦、颜石容、叶观勇任理事。【19802】水利工程管理职工转正1980年1月27日,省水电厅粤水劳字(1980)057号文和省劳动局粤劳计字(1980)672号,下达本县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单位人员转为国家正式职工指标126人。【19803】成立物资供应站1980年11月,成立惠阳县水电物资供应站,任陈畅应为副站长。【19804】成立县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1980年12月,县成立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县人大副主任、县水电局工程师吴康发任主任,县委组织部长吕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超衡任副主任。县水电局成立技术职称评议小组,吴康发工程师任组长,职称评议工作至1983年8月告一段落,全县水利系统经批准获得技术职称的60人,其中经惠阳地区科委批准的工程师有郭运标、黄润粦、王水明、潘润球、颜石容、韩健新等6人,经县科委批准的助理工程师13人,技术员41人。【19811】水利工作进行“一查二划”1981年4月,在省、地统一部署下,惠阳县进行水利资源调查、水利化区划和河流规划复查(简称一查二划),并编写出“惠阳县河流规划报告”及“惠阳县水资源和水利化区划报告”。【19812】开展水利工程“三查三定”1981年5月,惠阳县开展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工作,历时2年多,于1983年4月结束,编写出“三查三定”的总结报告书。【19813】建设无线电通讯网点1981年5月,县三防的无线电报话机通讯网点开始建设,至1985年底止,全县拥有无线电报话机16台,分设14个网点。【19814】加强水利工作若干规定1981年8月27日,惠阳县水电局以惠水管字(1981)024号文发出关于加强水利工作若干规定文件。【19815】西枝江下游考察1981年10月,惠阳县水利学会派出会员吴康发工程师,梁志光助理工程师参加县科学委员会组织的对西枝江下游考察,考察结果,写出了“西枝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和水利建设的报告”,由县科委审定出版了。【19816】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1981年12月13日,惠阳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水利工作会议,贯彻水电部钱正英部长所作的“关于把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现有工程管理上来”的指示,使水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会上叶木友副县长作了题为“统一认识,增强信心,从思想、组织、计划、资金、器材转移到工程管理上来”的报告。【19821】全县水利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1982年10月,惠阳县人民政府在惠州召开全县水利系统先进生产者(工作)代表会议,会上评选出先进集体单位17个,先进个人15人,并由县人民政府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县委副书记何仕雄作了题为“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工程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的讲话。【19822】颜国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10月,惠阳县水电局抓移民工作干部颜国强助理工程师被地区水电局评为先进工作者。【19831】县水利学会召开会员会议1983年4月,县水利学会在观洞水库召开会员会议,议题广和围码头段除险加固处理方案;评选先进会员。会上评选出叶新明、曾庆添、林万惠3人出席县科委召开的表彰大会。【19832】东江、西枝江洪水1983年6月16日至18日,东江中下游地区和西枝江流域普降暴雨,三天降水量惠阳站254毫米,平潭站436毫米,因而造成东江、西枝江洪水瀑涨。19日平潭水位1737米,20日惠阳站水位1519米,全县受灾面积1354万亩,冲坏陂头65座,大小渠道(含支、主、斗渠)4685米,涵闸57座。【19841】淡水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建1984年4月,惠阳县淡水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建,1985年11月竣工,装机1台,容量15万千伏安,线路长3573公里。【19842】县水电局调整领导班子1984年5月,县水电局领导班子调整,任命魏梓杨为县水电局局长,刘洪英、叶友基(兼移民办主任)、卢如纯、叶新是为副局长。【19843】县电排总站领导班子调整1984年6月,县电排总站调整领导班子,任罗建忠为机电排灌总站站长。【19844】秋长区食水工程兴建1984年8月,惠阳县秋长区食水工程动工兴建、1985年1月竣工。解决圩镇及部分乡村群众共7403人食水问题。【19845】黄沙水库实行承包责任制1984年9月,县管工程黄沙水库渠道、综合经营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1】成立县供电局1985年1月17日,惠阳县编委以惠编字(1985)01号文批准撤销县供电公司,成立惠阳县供电局,直属县人民政府领导。【19852】县水电局调整领导班子1985年2月,任命刘洪英为县水电局局长。【19853】水利系统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1985年3月5日,县水电局以惠水电字(1985)05号文“关于工程管理单位开展承包活动,落实岗位责任和经济责任制的意见”的通知,县直属17个水利单位分别实行了岗位责任和多种形式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4】编纂惠阳县水利志1985年4月5日,成立惠阳县水利志编纂领导小组,组长刘洪英(局长),副组长叶友基(副局长),副组长兼主编李裕廷(原水电局副局长)。【19855】南边灶食水工程动工兴建1985年7月,惠阳县澳头区南边灶食水工程动工兴建,解决岩背、南边灶等7个村庄人畜食水,该工程于1985年12月建成供水。【19856】抓好工程安全效益1985年8月,县委副书记黄宏忠在惠阳县三级干部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要抓好现有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维修配套、更新挖潜,提高工程效益,增强抗灾能力,开展综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19857】兴建淡水厂房1985年7月,惠阳县水电局在淡水(县城所在地)兴建厂房,1986年8月建成交付使用,厂房面积6600平方米(含宿舍面积),投资250万元。【19861】梁志光任职1986年3月,梁志光任惠阳县水电局副局长。【19862】贯彻落实省政府颁布的多项法规1986年4月,惠阳县水电局采取多种形式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广东省水利工程水费核订、征收和管理办法、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水利工作的通知,并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水利水电基层管理机构,实行从严治水的方针。【19863】开展水利工作安全管理大检查1986年6月,本县开展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大检查,历时半年,发现有大小问题的各类工程34宗,其中属危险工程12宗。经过讨论研究后,分清急缓,采取有力措施,分期分批作了处理,确保了工程安全效益。【19864】8607号台风暴雨袭击本县1986年7月14日,本县由于受8607号台风暴雨袭击,八级大风横扫全县,并带来300毫米暴雨,全县受灾农作物面积3172万亩,其中受灾水稻面积2462万亩中成灾面积2162万亩,失收面积3万亩,其他作物受灾面积67万亩,损失粮食2793万斤,损失总值145522万元。【19865】重建招元水库输水涵管1986年7月,重建招元水库输水涵管工程动工,采取新技术顶管施工法,最大顶力为76吨,1987年5月竣工,顶管长(含预制件、现浇)1009米,直径08米,最大输水流量为54立方米每秒。国家投资195万元。【19866】兴建陈江厂房1986年10月,兴建陈江厂房,1991年建成投产,厂房面积3440平方米,投资8001万元。【19867】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1986年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