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刘教授讲解吴文化_第1页
邀请刘教授讲解吴文化_第2页
邀请刘教授讲解吴文化_第3页
邀请刘教授讲解吴文化_第4页
邀请刘教授讲解吴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沿悠悠古运河,寻源源吴文化暨庆祝祖国成立六十周年感受无锡是个好地方文化之旅活动实施方案一、文化背景品味运河神采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已有2500多年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祖国成立六十周年来,无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美丽的无锡还会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二、指导思想校园文化时时刻刻都伴随在同学身边,也是一个学校光辉发展的前提。系党支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育,依托无锡的独特的民俗人文,以无锡浓厚的吴韵锡风、江南水乡、民族工商发展文化为载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以来的无锡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为挈机,积极的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让同学们真正的感受无锡独特的魅力,品味以古运河为中心的文化风采,感受自己身在他乡的异味风情。三、活动主题沿悠悠古运河,寻源源吴文化四、活动宗旨感受吴地文明发掘人文底蕴彰显无锡魅力提升文化素养融入第二故乡辉煌灿烂人生五、组织机构本次活动由机电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的一次感受无锡魅力文化,品味运河神采,真正了解第二故乡的系列文化教育活动。组长严永祥副组长黄秋霞参与人员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六活动时间十月中旬十一月下旬七、活动安排(一)准备组织阶段10月10日16日向入党积极分子宣传介绍无锡的文化魅力,共同准备本次活动。宣传主要是通过邀请基础部刘建平老师系统介绍和讲解无锡古运河相关背景,结合视频、PPT等形式让广大学子从感性层面前期了解第二故乡。通过活动介绍让参与对象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宗旨、整体流程,让大家有心理准备,具体宣传工作由相关负责人负责。(二)活动实施阶段10月18日11日20日以组为单位,分别对各线人文景观走访学习。各成员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留下珍贵的照片等。(三)活动总结阶段11月21日11月30日以各组为单位及时汇报成果,总结、报道材料、积极分子的感想、上报系部归档整理。好的成果需要积极向学院和外媒宣传展示。八、活动内容本次系列活动紧紧围绕着无锡古运河开展的,以无锡吴桥为起点和整个活动的目录,通过古运河的方向和线路,让大家感受无锡的江南水乡风情。加深同学们对无锡的了解和热爱,相关活动安排如下一怀金山冉冉波涛雨黄埠墩怀想黄埠墩的历史,悼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二游江尖咀上团团转江尖公园游玩江尖公园,致知江南水弄堂。三观悠悠古运河,串起文化碎片(运河公园)叙写运河史诗,展示水乡风情。四光梁溪古刹南禅寺南禅寺闲逛南禅寺,光顾妙光塔。五上魂牵梦绕清名桥清名桥跨过南长桥,独上清名桥。六进松滋双忠南水仙南水仙庙南长街进香水仙庙,走马南长街。九、活动要求(一)积极分子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加强团队协作、密切配合(三)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维护集体荣誉感,服从指挥(四)安全第一,切实将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六)及时用语言文字,图文音像记录活动的过程机电系党支部二九年十月十四日沿悠悠古运河,寻源源吴文化一、活动背景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在无锡这方热土上,我们可以目睹到东方文化最瑰丽、最迷人的色彩,因为它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是太湖流域平原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这里又是江南水乡对华夏文明的形成有过重大影响的地区。无锡,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古城,在灿烂的吴文化形成之前,这里是怎样的一块沃土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土,来追寻远古的踪迹。二、活动目的以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系党支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吴文化讲座,亲身感受异地文化的无限魅力,品味运河神采。三、活动主题沿悠悠古运河,寻源源吴文化四、活动时间11月中下旬地点待定(多媒体教室)五、主持人黄秋霞六、活动安排(一)准备阶段邀请刘建平教授、高磊学长为我们讲座1、主讲人刘教授高磊2、主讲题目沿悠悠古运河,寻源源吴文化3、讲座流程A、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中。B、高磊开讲,主要围绕上学期吴文化取得的成果展示,讲解古运河文化。15分钟C、刘教授开讲,其内容包括吴文化的概述、吴文化传奇绝唱(水域雄风古运河文化的功能、名胜及运河风情。)(40分钟)二实施阶段1、组织参与人员及嘉宾进场;2、主讲人开讲;(三)总结阶段讲座完后,及时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上传至群邮箱中,与大家共同分享。七、活动要求1)活动前需做好宣传通知工作、场地布置、负责人确定。2)活动结束后,学生以思想汇报的形式上交本次活动的学习心得。3)本部门务必做好此次活动的相关报道及总结。第一篇章古运河概述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已有2500多年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从第一感知上,无锡古运河与江南古镇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江南古镇的水是“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流水,虽具有一定的航运功能,但却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具有更多的景观意义。而无锡的古运河由最初的航运功能而起,城市依河而生,两岸工商业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富有都源于运河,运河与流水的地位显然不同。同时,古运河的城市文化和古镇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河而商,因河兴市,漕运交接处即成为人口集中之地,各行业随之而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这就是运河造成的城市文明。无锡古运河是古城的中轴,与城市关系极为紧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复兴和城市现代功能的完善和延伸。运河造就无锡古城,无锡城市更是运河开发的重要依托。古镇虽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古代城市文明的体现,但缺少了运河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那种碰撞与交融。但古镇旅游的交通组织、原始风貌的保护等文化开发手段却是可以在古运河上得以借鉴。对于运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走出“一味泥古”的误区,实现“古今联动战略”。通过旅游复兴运河文化,在保护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充分重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反对模式化的复古。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核三廊三节点”,即以清名桥、伯渎桥为中心的两水相交处的景观为核心。“三廊”即以岸水游览为主的南长街“街廊道”、以水上旅游为主的古运河“水廊道”、以岸上休闲的南下塘“巷廊道”。“三节点”即跨塘桥清名桥段的跨塘桥入口节点、清名桥塘泾桥段的南水仙庙节点、伯渎桥以东段的伯渎港节点。在核、廊、节点的塑造上,重点突出桥、水、陆的结合。在重要节点及廊道上通过修缮鸭子滩虹桥河水舞台、清名桥、博物基地、南水仙庙、古宅、传统作坊、运河客栈、戏码头、绿洲孤岛、水港船吧等,再现运河文化,使运河成为“活态博物馆”。第二篇章运河神采怀古线之述南禅寺无锡南禅寺位于无锡南隅、古运河畔,高高的妙光塔向人昭示,南禅寺就在眼前。据县志记载南禅寺建于南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刹。旧称“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南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后人又称“江南最胜丛林”。南禅寺历经风霜,迭废迭兴,但总体来说,幸运大于不幸。北宋天圣年间重建,宋仁宗赐名“福圣禅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为与南禅寺相对应的北禅寺赐名“寿圣禅院”。同一皇帝,给锡城两寺院,赐以“福圣”、“寿圣”之名,这是无锡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别是南禅寺赐福有福,经历代修复,面目一新。可见那天王殿,殿身辉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气势不凡;五戒堂,堂内庄严,净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绿,清澈照人。大雄宝殿中,如来形体雄伟,仪表安详庄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颜,口欲启齿而又止,状若演法且未尽。诸佛罗汉,面貌慈祥多姿,形体丰满俊俏,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人之巧,绝非一股。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殿内有17尊唐塑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高大端庄。文殊、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满布佛坛。全部塑像躯体丰满,夸张适度,面目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简练而准确,色调也甚为明快。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仰望童子是赤足踩地,活泼可爱,独具一格。名尊像塑造精美,手法纯熟,是我国唐代中的精品。寺内有我国唐代砖雕、石塔和石狮,这些都是先祖遗留给后世的艺术品。其建筑结构,具有我国唐代建筑的显著特点。主殿内,梁驾由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看去,许多曲折形斗拱层层迭驾,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大殿内,没有立柱,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是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中国丝业博物馆无锡自古就是蚕丝之乡,明清以来,丝业发达,客商云集,“丝码头”的名号人人皆知。上个世纪初,民族工商业风起云涌,缫丝、纺织、面粉,成为锡城三大支柱产业。凭借上海开埠机遇,图谋“实业救国”之梦,周舜卿、薛南溟、寿萱两家发轫,永泰丝厂为龙头,协同锡城众多缫丝企业,经三十余年的励志奋进,一跃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丝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无锡丝厂总数,蚕丝产量、品质和出口的吨位,均为国中榜首,勇立时代潮头。对于任何博物馆来说,见证历史的相关文物恐怕是最有说服力的展陈手段。岁月变迁,但是永泰丝厂的旧址却在古运河畔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而这,也成为了无锡丝业历史的绝佳展现载体,于是,就有了依托永泰丝厂旧址打造丝业博物馆的设想。据介绍,博物馆一期用地面积约88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博物馆展厅充分利用了老厂房,从建筑形态上来看,博物馆主楼是一幢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原永泰丝厂的两层楼厂房,青砖贴面,二层楼天窗部分保留了原来的青砖墙面,门窗采用拱形设计,带有西式风格。而门前立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永泰丝厂旧址”石碑的红砖建筑是上世纪30年代永泰丝厂的茧仓,在主楼与红楼之间还新建了一道两层青砖建筑的连廊,通过对建筑形态的原样保留,将永泰丝厂的历史感充分凸显。清名桥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立;一为同治九年九月立。窑群遗址博物馆窑群遗址博物馆的展厅中,包括金砖、城砖、墓砖、砖雕、水牌等等各种类型的砖瓦制品,涉及到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从明洪武年间一直到解放初期,大窑路的窑业兴盛了几百年,这里曾经聚集着大大小小百余座古窑,出产的砖瓦远近驰名,“大窑货”有口皆碑,甚至还有产品远销至南洋。虽然历经时代变迁,百余座古窑只剩下十六七座,保存较完好的也仅有六七座,但是这些古窑,以及由其出产并留存至今的各类砖瓦产品,却是古运河畔曾经辉煌的无锡窑业的历史见证。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系利用大窑路上的原清名并线水带厂的厂址改建而成,展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一楼“无锡砖瓦史”展厅陈列着无锡出品的各类砖制品,包括城砖、方砖、墓砖等。二楼陈列了国内出土的古代砖瓦仿制品、各地收集的实物以及现代制砖机械模型,反映了中国砖瓦的历史沿革。博物馆展厅二楼有连廊与码头一侧的两层楼相通,古运河水上旅游开通后,游客可以从水陆两路来到博物馆参观。据了解,大窑路现有古窑群遗址108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十几处,博物馆背面有3个旧窑遗址。南水仙庙南水仙庙又称松滋王侯庙。明代为祀文天祥部将麻、尹两将军,在南上塘立庙称双忠祠“。因庙址在运河旁的驿道上运河中运粮士卒和渔民船民经过这里,大多会在此停靠歇息,进庙祈祷遂奉为水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锡地民众为纪念明嘉庆年问的无锡知县王其勤在双忠祠南侧另建一庙因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所以取名松滋王侯庙”并将两庙合为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年重修殿宇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拓地扩建咸丰年间被毁后又重建重建后庙宇有头山门二门,戏台大殿酒厅茶厅蚕师殿及北侧的双忠祠正殿,书厅等建筑。1941年地下党为了在锡开展工作需要身份掩护又复办培南中学。地下党员邱宝瑞亲任校长其后陆续来了很多地下党员皆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原来进香之地读书之地和革命之地,是这样联系起来的。走Q南长街南长街上还应该有许多故事可以讲比如南长街本身。南长街本是一条古驿道,北端的马昌弄,就是因为附近驿馆的马匹往来频繁而得名。无锡在元代时有九个驿站邮亭其中包括前面讲到的接官亭。到明代在九个驿亭内确立一个驿馆由中央垂直领导名“锡山驿馆,驿馆就在马厂弄两侧。马厂弄后被文人改作”马昌弄”并一直延用至今。当时在无锡城南有水陆三条古驿道性质为如今的国道。条水驿道即南门古运河水弄堂两条陆驿道即今南长街和南下塘上塘街与下塘街跑驿马分往南往北单向跑快马之用。”锡山驿馆“的设立为无锡城南伯渎港米码头制锅业、烧窑业和羊腰湾造船业以及南长街直至清名桥的商业餐饮业、搬运业带来无穷生机。第三篇章运河神采追今线之述吴桥吴桥,之所以姓“吴”,是因为此桥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的吴梓敬付银建造的,可惜的是,吴梓敬在吴桥竣工之前就病逝于上海,无锡各界为了纪念他,以其姓氏命名为吴桥。吴梓敬,又名子敬,安徽人。曾在上海与他人合开丝厂,宣统元年1909年,与何梦连、祝大椿在无锡惠山浜口开办源康丝厂。每年茧汛的时候,他要到无锡购茧,兼理丝厂的业务。由于源康丝厂位于运河的南岸,行人来往都要依靠渡船,落水丧生之事时有发生。于是他提出仿照上海外白渡桥的样子设计建造一座桥梁。民国5年(1916年)春破士动工,翌年3月告竣,造价为银洋32324元,全部由吴梓敬支付。吴梓敬去世后,有一副挽吴梓敬的联中云樵客耕夫官塘苦唤斜阳渡,星移物换口碑不没惠人名。黄埠墩又名小金山,位于无锡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墩为圆形,面积220平方米用石砌驳岸,四面环水。自古以来,该墩即为古运河中的一处胜迹。明人王水积锡山景物略记载,黄埠墩上“旧建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垂杨掩映,不即不离。”清康熙、乾隆时整修,咸丰时毁于战火,同治初复建,民国十六年1927重建园通寺、环翠楼等文天祥第三次到无锡是在德佑二年(年)春。由于战败被俘,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去大都,路过无锡时,为防止被人劫夺,将船停泊在四面环水的黄埠墩上。当时正是农历二月,无锡百姓闻知文丞相经过,不顾元军阻挠鞭打,在运河两边排得密密麻麻,持香跪送,哭成一片。文天祥感动得热泪盈眶,吟诗一首过无锡“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他回想起二十年前赶考时经过这里的情形感慨万千。由于黄埠墩四面环水,难以逃脱,文天祥被继续押送往北。1958年因大运河改道工程重被拆除,仅存一墩。1983年移建张元庵戏台于此,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改名正气楼、绕墩筑以花墙、设门于东南侧。三里桥(米市)据史书记载,无锡作为官粮集中地的形成是从元代开始的。元朝中央政府为了通过运河向北京输送粮食,在常州管辖的无锡设立亿丰仓,集中储存无锡、宜兴、溧阳三地官粮。在元末它的储粮达到47万斤。因为它位于运河边,元政府还在这里修建了无锡城中有名的仓桥。这个位于无锡城中的粮仓在明、清时代还一直保留着。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无锡稻米早在明初就已闻名天下,特别是糯米,颜色纯白,是食用和制作糕点、酿酒的上佳原料。明代北京的光禄寺内,专门设有储存无锡米的仓库,专供皇室享用。万历年间无锡供给官府漕粮以外的白米有4085石,白糯米2230石,正式田赋官粮在明末达246万石。明初,由于嘉兴、湖州两府的粮食常自备不足,须在无锡筹集后再运往苏北淮安入仓,大量的粮食外流,引起无锡本地食用米的不足,于是外省客米源源不断贩运至无锡。无锡在明代已经成为江南官粮线上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成为有名的米码头,与苏州,杭州的丝绸、扬州的盐同样著名。三里桥天主教堂运河公园运河公园地块在历史上曾是无锡米市加工、运输、储存、交易的集中地,曾拥有粮食七库、八库、第一米厂等工业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变旧为宝“,充分挖掘无锡工商文化底蕴,成为运河公园规划的主旨。无锡地区迄今最长的单体浮雕作品运河无锡图纪,位于运河公园东侧的滨河长廊内。据介绍,公园东侧濒临古运河岸线,原建有数米高的防汛墙体,显得十分呆板僵直,为此建设方特地在岸线上建了长约500米的滨河长廊,将防汛墙“隐”入廊壁,在不影响原有使用功能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公园的环境风貌。“汉白玉浮雕长卷运河无锡图纪,全长218米,气势悠长流畅。若加上文字,更是达到229米,象征无锡2200多年建城史,堪称无锡迄今最长的单体浮雕作品允福面粉厂成为无锡书画博物馆的所在地;无锡书画博物馆共2500平方米,在这里展藏了无锡籍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及文物史料,博物馆还通过展板、书籍、泥塑、多媒体等形式介绍无锡书画发展历史,彰显了无锡书画之乡、大师辈出的文化底蕴。江尖公园江尖古称芙蓉尖,占地39万平方米,四面环水,呈三角形小岛,是京杭古运河进入无锡市区的南北分水领,周边既是重要的水运通道,也是无锡古代和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和集散中心绿树环抱,悠静清馨是无锡北塘区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江尖公园的原址为江尖渚,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遗存丰富,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少有的风水宝地。呈长三角形的江尖公园周长约800米,四面环水,倒扣的小船、木橹、渔灯、酒缸点缀的“怀旧码头”,让人回忆起这里曾经的中国著名陶器、米市、钱币市场的辉煌历史;“吴风楚韵”景区的小品、水景演绎古运河与江尖渚的水乡风情。沿悠悠古运河,寻源源吴文化一、活动背景千年古河和沿河古街,荟萃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有着古运河“绝版精华地”美誉的“江南水弄堂”,汇聚了明清时期的古窑、古宅、古桥、古街、古巷、古庙、古寺、古塔、古码头等历史文化景观。为了让大家领悟深厚的文化底蕴,今日,我们将沿岸欣赏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运河,从而体味“神奇的东方之旅”。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系党支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感受异地文化的无限魅力,品味运河神采。三、活动主题沿悠悠古运河,寻源源吴文化四、活动宗旨感受异地文化品味运河神采激情魅力校园五、活动时间十一月中下旬六、活动安排(1)活动准备阶段A活动介绍时间11月12日负责人高磊B开展吴文化及古运河文化讲座时间11月12日晚630主讲人基础部刘建平老师C人员确定负责人各组长D摄影综合服务部负责安排E系旗先锋党旗F联系南禅寺开介绍信负责人姬祥祥严老师(2)活动开展阶段(11月14、21日上午)集中时间730集中地点D楼大厅乘车路线校园钢铁桥(103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