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编号1020010704自然科学项目分类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OUCSRDP)项目结题论文项目名称低分子量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工艺研究负责人张晶项目成员李尧于萍萍联系电子邮箱ZHANGJING10280202126COM所在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年级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教师赵雪起止年月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低分子量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工艺的研究褐藻岩藻聚糖硫酸酯是一种结构独特的海洋硫酸多糖,因为其抗凝血、抗血栓、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的活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我省资源丰富的褐藻海带为研究对象,对海带加工过程中废弃未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岩藻聚糖硫酸酯进行回收利用,研究制备高效、安全的抗血栓活性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用于开发海洋药物或者海洋功能食品,可以大大提高海带的附加值。也改变了我国海带加工胶、碘、醇四十年一贯制的状况,提高了海带的综合利用价值,可以大大推动我国海藻加工高值化的发展。一、实验方法一、中分子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级纯化和制备1确定中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NACL洗脱浓度。称量50MG粗糖样品做成3的水溶液,加入到Q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柱(1650CM)中进行交换,用04MOL/LNACL溶液连续梯度洗脱,分部收集,用苯酚硫酸法检测。通过该试验确定分级洗脱适宜的NACL浓度。吸光值与管数曲线0010203040506070809116111621263136414651566166717681869196101管数吸光值A005115225335445氯化钠浓度MOL/L系列2系列3图1梯度洗脱得到的吸光值与管数的关系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1MOL/L、25MOL/LNACL和35MOL/LNACL浓度吸光值较大,确定出中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适宜的洗脱浓度为1MOL/L、25MOL/LNACL和35MOL/LNACL。2中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称量15G粗糖样品做成3的水溶液,加入到Q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柱中进行交换,分别用H2O、1MOL/L、25MOL/LNACL和35MOL/LNACL分步洗脱,用硫酸苯酚法检测洗脱的糖的含量直到糖完全洗脱完毕。弃去H2O洗脱部分,收集到高硫高分子量(25MOL/L)和低硫高分子量(1MOL/L)三种组分。再用截留分子量为10KDA的中空纤维膜进行超滤,去除盐和小分子的糖。超滤内液经真空旋转浓缩,冻干,得到低硫高分子量F1和高硫高分子量F2的组分。(二)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取45G岩藻聚糖硫酸酯粗糖与036GCU(AC)2H2O一起溶于675ML蒸馏水中,用2MOL/LNAOH调PH至75左右。用蠕动泵以54ML/H的速度加入H2O2溶液,60反应5小时。将反应液中加入03ML2MOL/LNAOH,离心除去CU2。取上清液,并调PH至中性,加入CHELEX100螯合树脂除去残留的CU2。反应液分别用截留分子量为10KDA、6KDA、25KDA和300DA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得到四个组分FA(610KDA)、FB256KDA、FC30025KDA和FD小于300,然后分别浓缩冻干。(三)、不同分子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化学分析分别对F1和F2,以及FB1和FB2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其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分子量,采用氯化钡明胶法确定其硫酸根含量,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各组分的单糖组成。(四)、不同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试剂配制肝素钠溶液用生理盐水溶解肝素钠干粉,配制成高(2MG/ML)、低(1MG/ML)两个剂量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用生理盐水溶解FA3和FB3干粉,配制成高10MG/ML、中(5MG/ML)、低(25MG/ML三个剂量组。高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用生理盐水溶解F1和F2干粉,配制成高(025MG/ML)、低(01MG/ML两个剂量组。对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液用时以超纯水配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实验步骤1挑选100只雄性WISTAR大鼠,称重(250300G),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分别标记。2将实验动物用对氨基甲酸乙酯05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固定于动物解剖板上,切开大鼠颈部皮肤,剥离右侧颈动脉约13MM,剥离中尽量减轻对颈动脉牵拉刺激,不得损伤血管表面和神经。开启仪器,设置好参数,将血栓探头上的压板打开,将剥离好的颈总动脉勾入探头的沟槽内,(注意探头上标出的血流方向应与被测动物颈总动脉的血流方向一致),轻轻放下压板,使血栓探头与动物身体保持垂直,将上端软线放入固定支架的夹子内固定,调整好高度和方向。3剥离股静脉给药后,按动运行键,博动信号稳定时,通过刺激电极给予12MA电流刺激,以损伤动颈动脉血管的内皮细胞,从而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凝血机制,造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形成一种混合性的血栓。使用红外血流检测探头对血栓形成引起的血流脉动变化进行全程的监测,及时地捕捉血栓开始形成的时间,血栓阻塞血管的百分比的变化以及全阻塞时间。4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独立样品T检验,再进一步应用LSD法比较各组组间差异,以001和005显著差异值界限。二、结果分析(一)大分子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化学分析图2大分子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量和硫酸根含量的比较组分重均分子量KDA数均分子量KDA多分散系数硫酸根含量()F12819147285057F235281253225057图3岩藻聚糖硫酸酯各组分的单糖组成的比较组分FRACTIONS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木糖()葡萄糖胺()葡萄糖醛酸F136201836177587182173252845F24620123619757713212320845根据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确定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力量个中分子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为F128000和19000,F235000和28000。硫酸根含量分别为285和3525。而由图3可以看出,中分子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单糖组分也不同,单糖组分大多是岩藻糖、半乳糖和甘露糖,而其它糖组分含量较少或基本不含,F1主要含有岩藻糖(3620)、甘露糖(1775)和半乳糖(1836),F2主要含有岩藻糖(4620)、甘露糖(1975)和半乳糖(1236),还含有一定量的鼠李糖、木糖和D葡萄糖醛酸。其中硫酸根含量较高的F2组分,活性成分明显高于F1。二低分子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化学分析1低分子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时间图49H2O2降解45G组分得到的小于10000DA部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图545H2O2降解45G组分得到的小于10000DA部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主要得到峰值分子量为7KDA,4KDA和1KDA的低分子量组分。2低分子量组分的硫酸根含量分析图6低分子量组分的硫酸根含量分析水解条件组分重均分子量KDA硫酸根含量()得率()粗A27442376123068FB2325253205224649H2O2降解45G组分FC215313610462158FA376830321682436FB33893248049305845H2O2降解45G组分FC315518850851215由图6中数据可以看出,45H2O2降解45GFUCOIDAN,可以得到硫酸根含量高达3032和3248的7KDA和4KDA的高硫组分,显著高于9的降解产物。因此,自由基氧化降解是一种有效的降解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方法。低分子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4186847006581216858845199124196505103028105751654712572016348729452934502910152025303540455056065707580TRANSMITANCE100200300WAVENUMBERSCM1图745H2O2降解45G组分得到的峰值分子量为7KDA组分的红外光谱分析410875830184639101964731030210590125795163903294763456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TRANSMITANCE100020003000WAVENUMBERSCM1图845H2O2降解45G组分得到的峰值分子量为4KDA的红外光谱图采用红外光谱分析45H2O2降解45G岩藻聚糖硫酸酯得到的7KDA组分图7和4KDA组分(图8),发现两种组分在3450CM和3445CM都有很强的羟基OH伸缩振动吸收峰,在2945CM和2944CM附近有C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634CM和1639CM处有CO的伸缩振动中强吸收峰,7KDA和4KDA组分在12572CM和12579CM处均显示了很强的SO对称吸收峰,表明这两个组分的硫酸根含量很高,这与离子色谱测定的硫酸根含量高达3032和3248也是吻合的。多糖的红外吸收光谱810CM850CM吸收峰表示C0S伸缩振动,它的位置与硫酸根在糖上的连接位置有关,MRS指出,如果糖的平伏键结合有硫酸酯,则COS的振动出现在820CM,如果糖的垂直键结合有硫酸酯,则COS的振动出现在850CM,由此就可以从红外光谱来判断硫酸基的位置。由图7和图8可以看出,7KDA组分和4KDA组分在84519CM和84463CM处均有较强的吸收峰,表明这两个组分的硫酸根大致处于糖的垂直键上,且在2,4位有双硫取代。其它水解条件下的各组分SO伸缩振动峰和C0S的伸缩振动峰均没有这两个组分显著,这也是与前面测得的硫酸根含量数据是一致的,而且45H2O2降解45G岩藻聚糖硫酸酯,7KDA和4KDA组分总糖含量分别达到6201和6082,表明这两个组分的纯度很高,有很好的均一性。因此选择FB3和FA3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图9FA3和FB3的糖组成分析组分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木糖()葡萄糖胺()FA347743735544387365080195FB365273074156221151注以气相色谱的结果计算,气相色谱中所有的峰的总面积为100,“”,未检出因此选择硫酸根含量较高的FA3和FB3组分进行糖组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重均分子里较小且硫酸根含量较高的FB3活性成分明显高于FA3。MIN051015205NORM10203040RID1A,EFRACTIVINDEXSIGALLIFANG1032DFBFA图10低分子质量组分FA和FB的分子量测定曲线岩藻聚糖硫酸酯粗糖经自由基氧化降解后,得到的重均分子量为768KDA组分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呈单一对称峰,且分布范围较窄,组分较纯(见图10),主要由岩藻糖组成,达到6425,其次是半乳糖含量上升到3074,岩藻糖和半乳糖占总单糖组成的9499,而甘露糖、鼠李糖和葡萄糖含量很低。而389KDA的组分主要由重均分子量为652KDA和473KDA的两个组分组成,采用TSK2500的色谱柱也无法分离,其硫酸根含量最高,达到3248,主要由岩藻糖(4694)和半乳糖(3735)组成,岩藻糖含量明显低于768KDA的组分。二、不同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大鼠动脉血栓生成的影响经12MA的电流刺激大鼠颈动脉5MIN后,血管颜色明显变黑,剖开血管壁厚可见血管内血栓形成。A剥离颈动脉B电刺激颈动脉图11大鼠颈动脉模型实验过程关键点图图1208MA电刺激对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阻塞率变化的影响图1310MA电刺激对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阻塞率变化的影响图1412MA电刺激对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阻塞率变化的影响图12、13、14为用不同的电流刺激大鼠颈动脉时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阻塞血管的百分比的变化以及全阻塞时间。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管阻塞率不断上升,阻塞率曲线的斜率由大变小,说明大鼠血管在电刺激的条件下形成血栓的速度先快后慢。随着电流的增大,血栓形成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小。采用08MA成栓时间大约为11634S,但是成栓率比较低,10只大鼠仅有4只一次成拴。而电流加大到1MA和12MA,成栓率上升为80和100。12MA电流太大,成栓时间太短。所以认为10MA电流是最适宜的电流强度。图15不同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组别剂量MG/KG全阻塞时间S生理盐水组767270112223肝素钠122255373F1011028192025300F20123024602530025116519651825362FB31023942952510032575284243FA310300肝素的剂量为1MG/KG时,对大鼠颈动脉电刺激的全阻塞时间无显著影响,当肝素的剂量提高到2MG/KG时,可以显著延长全阻塞时间。大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中,F2比F1更能延长全阻塞时间,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中,随着剂量的提高,33KD的FB3和77KD的FA3都可以显著延长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血管的全阻塞时间。三、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明显可以得到一下结论1)通过QSEPHAROSFF阴离子交换制备得到大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为F128000和19000,F235000和28000。硫酸根含量为285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