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543-2014 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_第1页
DB50T 543-2014 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_第2页
DB50T 543-2014 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_第3页
DB50T 543-2014 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_第4页
DB50T 543-2014 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080A20备案号409862014DB50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T5432014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PLANNINGSTANDARDSOFCHONGQINGURBANANDRURALPUBLICSERVICEFACILITIES20140124发布20140401实施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DB50/T5432014I目次前言I引言II1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和定义44总则45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451公共服务设施分类452公共服务设施分级56基础教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561基础教育设施分类562基础教育设施选址与布局563基础教育设施规划配置标准67医疗卫生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771医疗卫生设施分类772医疗卫生设施选址与布局773医疗卫生设施规划配置标准8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981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规划的分级98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选址与布局108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规划配置标准109社会福利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1291社会福利设施分类1292社会福利设施选址与布局1293社会福利设施规划配置标准1210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15101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级15102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与布局15103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标准15DB50/T5432014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制定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重庆市规划局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卫生局、重庆市体育局、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瑶玲、王岳、余颖、易峥、孟庆、辜元、曹力维、李鹏、冷炳荣、刘方、胡海、张亮、李峰、樊海鸥、王法成、陈源国、陈曙光、李英、刘亮晴、廖典清、何坤先、周海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张睿、张强、龙彬、钟晓妮、梁杰、李长富、姜彤DB50/T5432014II引言根据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渝质监发2011135号文,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优先保障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参考借鉴了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有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总则;5、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6、基础教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7、医疗卫生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9、社会福利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10、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本标准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所制定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第633、733、831、838、931、935、938、1031条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DB50/T5432014IIIDB50/T54320144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选址布局原则和规划配置标准等。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辖区范围内市级以下城乡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管理,其中用地特别紧张的已建成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参照本标准进行差别化配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88镇规划标准GB/T50280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3术语和定义31公共服务设施FACILITIESFORPUBLICSERVICE本标准所指公共服务设施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2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OTHERBASICPUBLICSERVICEFACILITIES本标准所指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设施中,除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以外的公共服务设施,具体为居住区级的街道服务中心、派出所、菜市场;居住小区级的社区服务站、警务室、菜店;村管理设施和村商业服务设施。4总则41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以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布局,集约节约用地。412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中,宜将同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形成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中心。413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与服务的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相适应,服务范围应兼顾行政层级。414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5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51公共服务设施分类511本标准所指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五类(1)基础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4)社会福利设施;(5)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DB50/T54320145512本标准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相一致。用地类型包括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中的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文化设施用地(A2)和体育用地(A4)、社会福利用地(A6);B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服务设施用地(R12、R22、R32);C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中的殡葬设施用地。513本标准中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类型与镇规划标准(GB50188)相一致,名称为公共建筑设施用地(C),用地类型包括教育机构用地(C2)、文体科技用地(C3)、医疗保健用地(C4)、集贸设施用地(C6)。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分类应符合相关规定。52公共服务设施分级521综合考虑设施服务范围和规划服务人口规模,本标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区(县)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四级。522各级别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人口规模及服务范围为A区(县)级规划服务人口规模为15万人及以上,服务范围以区(县)城区为主,兼顾区(县)全域。B居住区级规划服务人口规模为48万人,服务半径8001200M。C居住小区级规划服务人口规模为0820万人,服务半径300400M,56个居住小区组成1个居住区。D居住组团级规划服务人口规模为0103万人。6基础教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61基础教育设施分类611本标准所指基础教育设施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含托儿班)。612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按国家和重庆市相关规定进行配置,不在本标准规定范围内。62基础教育设施选址与布局621学校应选址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段,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道路交叉口等交通繁忙地段、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不良地质区、洪水淹没区、各类控制区和保护区以及其他不安全地带。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输油输气管道、通航河道及市政道路等不得穿越校区。622学校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看守所、消防站、垃圾转运站、强电磁辐射源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与各类有害污染源(物理、化学、生物)的防护距离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623学校教学区与铁路外侧距离不应小于300米,与地面轨道交通外侧距离不应小于80米,与城市主干道或公路中心线距离不宜小于80米。624学校布局应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625新规划学校的用地应确保有足够的面积及合适的形状,能够布置教学楼、运动场地和必要的辅助设施。新建初中、普通高中用地其非正东西向最长边长不得小于120米,新建小学用地其非正东西向最长边长不得小于80米。626规划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学校,室内外运动场地应符合应急避难场地的相关要求。627幼儿园应选址在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居住区绿地的地段;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安全、环保和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应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6284班及以上的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基地。3班及以下的幼儿园,可设于居住建筑物的底层,但应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应的室外游戏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DB50/T5432014663基础教育设施规划配置标准631基础教育设施按照城镇和农村两类地域进行配置。632基础教育设施千人学生数规划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633城镇地域基础教育设施应按照表2的规定配置。634按表2中“用地面积”要求执行中确有困难、用地特别紧张的城镇已建成区,在保证基础教育设施的建筑面积符合配置标准的前提下,用地面积可折减,折减系数参照表3。635农村地域基础教育设施应按照表4的规定配置。农村地域基础教育设施为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宜按每个行政村设置1处,小学应在镇(乡)辖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布局。636初中和普通高中应在各区(县)辖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布局,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初中设置还应兼顾服务半径。637寄宿制小学每寄宿1名学生应增加建筑面积45M2;寄宿制初中和普通高中每寄宿1名学生应增加建筑面积555M2;上述寄宿制学校按每寄宿1名学生用地面积增加2M2的标准配置。638现状学校改建,其用地和建筑面积的生均标准应不低于现状。表1基础教育设施千人学生数规划指标表单位生/千人设施名称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幼儿园243642小学487284初中243642普通高中182226注1城镇地域的幼儿园、小学应根据规划的服务人口规模,按照表中的千人学生数规划指标推算配置的学校数量、规模;农村地域的幼儿园、小学应根据表4配置。注2在各区(县)辖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布局的初中和普通高中,应根据各区(县)城乡常住人口规模,按照表中的千人学生数规划指标推算配置的学校数量、规模。注3渝东南的武隆县千人学生数指标参照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标准执行。表2城镇地域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标准非寄宿制学校最小规模(M2/处)生均规模(M2/生)设施名称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服务人口(万人)适宜服务半径(米)班额数(生/班)备注幼儿园6班18009班270012班360018班54006班18009班270012班360018班54001010051530050030办学规模宜为612班,不超过18班。幼儿园应有独立占地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M2。小学24班810030班1012536班1215048班1620024班1728030班2160036班2592048班3456075161535500100045办学规模宜为2436班,不超过48班。若学校用地紧张,应至少设一组60M跑道。初中24班1080030班1350036班1620048班2160024班2040030班2550036班3060048班4080091735751000150050办学规模宜为2436班,不超过48班。若学校用地紧张,应至少设一组100M的直跑道。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宜按此服务半径控制。普通高中30班2175036班2610048班3456060班4320030班3600036班4320048班5760060班720001442461050办学规模宜为3036班,不超过60班。普通高中应根据服务人口规模均匀布置。运动场宜设置DB50/T54320147非寄宿制学校最小规模(M2/处)生均规模(M2/生)设施名称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服务人口(万人)适宜服务半径(米)班额数(生/班)备注200400M标准环形跑道(其中含不小于100M的直跑道);设室内体育馆1座,另至少应设23个篮球场,23个排球场(兼羽毛球场),1个游泳池以及150200M2器械场地。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初中设置应符合服务半径要求,其它地区的初中设置应在区(县)辖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布局。表3用地特别紧张的城镇已建成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折减系数地区控制指标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远郊区县生均用地面积0607表4农村地域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标准最小规模(M2/处)生均规模(M2/生)名称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服务范围班额数(生/班)备注幼儿园2班4003班6002班4003班6001010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处20办学规模宜为23班。幼儿园适龄学生数不足时,可设置1班的幼儿园,建筑面积不应小于150M2,用地面积不应小于180M2。幼儿园应有独立占地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M2。小学6班202512班40506班432012班86407516在镇(乡)辖区范围内统筹布局45村完小办学规模宜为612班。初级小学包括13年级,建筑面积不应小于500M2,用地面积不应小于600M2。小学运动场应含有不小于60M的直跑道。注镇乡政府驻地的小学、幼儿园按照表2城镇地域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标准执行。7医疗卫生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71医疗卫生设施分类711本标准所指医疗卫生设施包括医疗服务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设施。A医疗服务设施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所)。B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包括妇幼保健院、精神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血库、急救中心等。712卫生教育科研设施按国家和重庆市相关规定进行配置,不在本标准规定范围内。713城镇医疗卫生设施按照区(县)、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三级配置。农村地域医疗卫生设施为村卫生室(所)。72医疗卫生设施选址与布局721医疗卫生设施的选址应注意满足设施使用的功能与环境的要求,应选址在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工程地质条件稳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722医疗卫生设施的选址不宜与市场、学校、幼儿园、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站、垃圾转运站、强电磁辐射源等毗邻;应避开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道路交叉口等交通繁忙地段、不良地质区、DB50/T54320148洪水淹没区、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产与贮存场所、各类控制区和保护区以及其他不安全地带;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油气管道、通航河道及市政道路等不得穿越医院。723有传染性、放射性或需要特殊隔离的医院,应考虑隔离措施,与周边居民区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相关规定。72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血库、急救中心应在主城区、远郊区(县)范围内统筹规划设置。72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独立设置,满足交通便利、位置适中的要求。726社区卫生服务站宜与社区管理、服务、文化活动设施统筹设置。727村卫生室(所)宜结合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置。73医疗卫生设施规划配置标准731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应按照表5的规定配置。其中医疗服务设施用地宜占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的8090;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用地宜占医疗卫生用地的1020,应按照5065M2/千人控制。表5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配置表服务人口规模(万人)7注服务人口规模是指区县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含非农业人口和半年以上暂住人口)。733城镇地域医疗服务设施应按照表7的规定配置。734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血库、急救中心应在主城区、远郊区(县)范围内统筹配置。735每个街道应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应增设。736每个居住小区应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37每个乡镇应设置一所乡镇卫生院,应单独占地,千人床位数按照1217床/千人辖区内全域常住人口配置。中心镇设置中心卫生院,服务人口需要加上辐射区域人口的三分之一。100床及以上的卫生院按照综合医院200300床的标准进行配置。738农村地域医疗卫生设施按照表8的规定配置。每个行政村应设置一所村卫生室(所),服务范围以步行30分钟以内为宜,有条件的行政村可增设。单独修建的村卫生室(所),占地面积不低于115M2,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80M2。739新建大型综合医院、中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停车位,宜按重庆市现行配建标准的12倍设置。表7城镇地域医疗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级别名称床位最小规模(M2/处)配置标准服务备注DB50/T54320149每床指标(M2/床)千人指标(M2/千人)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米)200300230001600011780400500460003300011583600700680005160011386800900888007040011188综合医院10001090009000010990200300床的综合医院建议在相对独立的组团或小城市设置。607200414012014069721001150072001151357275200220001500011013075783003150023400105125788040040000320001001208084区(县)级中医院5004750042000951158487按02203床位/千人的辖区内全域常住人口计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30002000300060601500应独立占地12043020003001100居住区(或街道、乡镇)级乡镇卫生院219920009900110054451005055应独立占地居住小区(或社区)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小于150500居委会或小区配套房预留注1兼有教育、科研任务的综合医院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其他单列项目用房用地面积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相应增加;注2中医医院的其他单列项目用房用地面积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相应增加;注3专科医院参照综合医院的配置标准执行。注4具有服务西南乃至全国的大型医院扩建时可结合辐射能力考虑增加1030服务重庆市以外人口的床位数规模,应进行专项论证。表8农村地域医疗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最小规模(M2/处)服务半径名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米)备注村卫生室(所)601500单独占地或结合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置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81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规划的分级811本标准所指的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一般按三级分级设置A区(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类和青少年活动中心。B居住区(街道、乡镇)级街道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C居住小区(社区)级社区文化活动室。D农村地域文化设施为村文化活动室。812市级文化设施按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定进行配置,不在本标准规定范围内。813本标准所指的城镇公共体育设施一般按三级分级设置DB50/T543201410E区(县)级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F居住区(街道、乡镇)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广场。G居住小区(社区)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814本标准所指的农村地域体育设施为农民体育健身场地。815市级体育设施、其它专业性体育场馆等按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定进行配置,不在本标准规定范围内。8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选址与布局821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选址应当符合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原则,利于人群集聚活动和人流、车流的疏散;用地工程地质条件稳定,符合安全、卫生和环保的相关标准。82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宜结合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统筹布局,应避免或减少对医院、学校、幼儿园、住宅等需要安静环境的建筑的影响。82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应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824区(县)级体育设施宜集中布局,形成区(县)体育中心。825居住区级及以下的文化设施可与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形成各级的公共服务中心。826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宜布局在方便、安全、对生活休息干扰小的地段。8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规划配置标准831城镇地域的公共文化设施应按照表9的规定配置。表9城镇地域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标准最小规模(M2/处)配置标准(M2/千人)设施等级设施名称设施类型服务人口(万人)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备注大型5045006000912文化馆中型20503500400012202025每个区(县)应配置至少一处文化馆1009500135009513550100650075001315公共图书馆中型20504000450012202025每个区(县)应配置至少一处公共图书馆中型10010000800010758科技馆小型50100600050001015810有条件的区(县)可配置一处科技馆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15200001000010050每个区(县)应配置一处青少年活动中心街道文化中心482000150025502040应包括图书阅览、培训、少年儿童活动、展览、文艺康乐等活动用房以及进行文化活动的室外场地。大型58008001616中型3570050012251020居住区(街道、乡镇)乡镇综合文化站小型1251700068000具均用地面积68M2,建筑面积17M2区(县)级火葬殡仪馆761251080043200具均用地面积72M2,建筑面积18M2每个区县应设置至少一处(主城9区除外)。服务人口50万以上的殡仪馆可增设单独的骨灰楼,DB50/T543201415最小规模(M2/处)设施等级设施名称服务规模(万人)建筑面积用地面积配置标准备注5175720028800具均用地面积72M2,建筑面积18M250400016000具均用地面积8M2,建筑面积20M2用地面积宜为3000M2。注1殡仪服务站及公益性公墓的服务人口按照区县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含非农业人口和半年以上暂住人口)计算;注2火葬殡仪馆服务人口按照区县辖区内全域常住人口计算。10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101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级1011本标准所指的城乡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为街道(镇乡)、社区、村三级。A街道(镇乡)级包括街道服务中心、派出所、菜市场;B社区级包括社区服务站、警务室、菜店;C村级包括村管理设施和村商业服务设施102其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与布局1021街道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同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集中布局,共同形成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发挥其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职能作用。1022社区级服务设施应结合社区中心绿地布局,与同级别的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组合占地,共同形成社区服务中心。1023派出所宜选址于辖区内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之处,并符合公安机关基层设施建设的有关规定。1024村级服务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