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1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2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3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4页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課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補充講義壹、題解補充說明一、論語簡介一論語的名稱及涵義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意謂論語這部書,主要記載了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的談話。其中有的是當時的直接記錄,有的則是弟子們根據相互傳聞而記下的間接記錄。孔子逝世之後,弟子後學們便把這些紀錄彙集、編纂成書。論是論纂,語是言語,論纂孔子之言語,故稱論語,也就是孔子語錄彙編之意。二論語的作者與成書時代論語現存二十篇,四百八十多章,一萬二千七百多字左右,大部分是孔子的言論和行事,基本上都是孔子的學生記錄的。從章節尊稱孔子為子、子曰、夫子,可以證明決非孔子自己寫的;由此也可以推斷這些章節最初記錄的時間,是在春秋末年孔子生前或死後不久。今人楊伯峻推定論語成書在戰國初期(大約在西元前四年左右),這個推論應是可信的。三論語的內容和版本現行本論語是以東漢鄭玄論語注為準的。在西漢論語有三種抄本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古論語二十一篇。其中魯論語和齊論語屬於今文,古論語屬古文。各本篇次、文字不盡相同,各有師承。西漢末,安昌侯張禹,把魯論語、齊論語混合為一,篇次以魯論語為依據,稱為張侯論語。到東漢末,鄭玄又以張侯論語為底本,參照齊論語和古論語作論語注,遂為論語的定本。論語篇章1學而篇2為政篇3八佾篇4里仁篇5公冶長篇6雍也篇7述而篇8泰伯篇9子罕篇10鄉黨篇11先進篇12顏淵篇13子路篇14憲問篇15衛靈公篇16季氏篇17陽貨篇18微子篇19子張篇20堯曰篇四論語的文學價值論語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但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在語言藝術方面,論語以當時通俗平易、明白曉暢的口頭語言為主,又吸收古代書面語言精粹洗鍊、典雅嚴謹的長處,其詞彙豐富、新鮮、生動、活潑,虛詞大量出現,句式靈活多變,舒展自如,長短不拘,有很強的表現力。尤其善於把深邃的哲理凝聚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說理文字具有某種詩意。另外論語記錄孔子言談,力求真實地反映出豐富複雜的感情。孔子對他所喜歡的學生,往往用詩一般的語言由衷地讚賞。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的文學價值還表現在人物個性描繪上。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性格面貌,特別是他那誨人不倦、循循善誘的精神,對學生嚴肅認真、熱情誠懇的態度,處處使人感到如聞如見,可親可敬。二、先秦儒家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一是春秋戰國之際的論語,屬於簡短的語錄體散文,以記言為主,已初具說理文的規模。二是戰國中葉的孟子,此書是對話式的論辯文,文體還基本保留著語錄體的方式,不過其論辯鋪張揚厲,很具雄辯的說理性,和論語相比,已有較強的文學性。三是戰國末葉的荀子,荀子在書中講究論斷透闢,辭采繽紛,注意文章的構思和修辭,邏輯性強,可視為先秦議論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文體簡介語錄體語錄體的特點為第一,文辭貼近口語,因而令人有親切之感;第二,所錄要言不煩,因而令人有精粹之感;第三,論語大多有感而發,不作無病呻吟,因而令人有真實之感。語錄體屬於散文發展史上的早期形態,對後代影響頗為深遠。在論語之後,孟子、墨子亦可見語錄之存。至於宋代程顥、程頤的二程粹言、朱熹的朱子語類(語類為分類彙輯的語錄),以及明、清的一些語錄體著作,都仿效論語文體。此外,論語語錄體對後世的影響,還及於世說新語之類的筆記、小說。貳、作者補充說明一、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享壽七十三歲。孔子祖先是宋國貴族,因宋國內亂而逃至魯國避禍,才成為魯國人。父親叔梁紇是魯國陬邑大夫,以勇力聞名。但在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靠母親顏徵在勤勞工作以維生。稍長,孔子先後做過委吏(為貴族管理帳目),做過乘田(為貴族飼養牛羊)等工作。成年後的孔子回憶這段生活時,曾感慨地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十五歲時就立志向學,卻未能進入當時的學校ERROR與序,只能刻苦自學,向當時有知識有智慧的人請教學習,因此問禮於老子、訪樂於ERROR弘、學琴於師襄、及向ERROR子問鳥名官的緣由等。他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說明他沒有固定的老師,至於其他的販夫走卒、隱士、狂人等,也莫不是虛心請教,擷取各種人的智慧知識來充實自己。到孔子三十歲時已學業有成,卓然自立了,開始他的講學生涯,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興學的教育家。廣泛招收平民子弟就學,打破昔日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求學的限制。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因此他的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有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孟懿子,有貧家子弟如顏回、冉雍、仲由、原憲、曾參、公冶長等人。這些弟子門分別來自魯、衛、吳、齊、陳、楚、秦、晉等國。可謂不分地域,不分貧富,聚天下之士而教之,這也為中國教育史上開創光輝的一頁。孔子三十五歲時,由於魯卿季平子僭越專政,於是孔子離開魯國,前往齊國,希望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可惜由於晏嬰的反對,只得黯然返回,繼續辦學,從事教育,直到五十歲。五十一歲時,孔子做了中都宰(縣長),因政績卓著,隨後升為司空,接著升為大司寇,成為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此外孔子還代理相職三個月,從政期間,孔子在外交、內政方面都頗有建樹。魯國起用孔子,引起齊國的擔憂,深恐孔子執政後,魯國逐漸強大,威脅齊國稱霸大業,便挑選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及華麗駿馬三十匹,送給魯國。果然魯君及季桓子終日沉湎聲色,荒於朝政,孔子極為失望,於是帶著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他周遊列國的活動。從魯定公十三年(西元前497年)開始,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凡衛、趙、匡、曹、宋、陳、蒲、鄭、蔡等國,輾轉於中原各地,並入晉、楚之境。孔子奔走於各國,遊說諸侯,推行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只因當時各國紛亂,政治不上軌道,竟無一國之君能重用他的理想,孔子到處碰壁,但始終堅持信念,且奮鬥不懈。六十八歲,孔子結束了長達十四年形同流浪的奔波生涯,回到魯國故里,此時孔子已年近古稀,但孔子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把晚年的全部精力投注在教育賢才,與古文獻的整理工作上。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對六經的整理,無疑是他晚年對中華文化最大貢獻。孔子晚年,兒子伯魚和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相繼去世,這給孔子造成沉重的打擊,再加上哀公西狩獲麟,內心已有此生已矣的感慨。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哀公耒辭尊稱他為尼父。孔子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二、孔子軼聞掌故一喪家之犬孔子來到鄭國,與弟子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東門。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外有個人,他的腦門像堯,後頸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而從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狽得像喪家之犬。子貢把這些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高興地笑著說說到的形狀相貌,那是不重要的,至於說我像喪家之犬,正是這樣呀正是這樣呀二夾谷之會魯定公十年春,魯國與齊國國君在夾谷相會。孔子以大司寇身分,兼辦會晤典禮事宜。當彼此饋贈應酬儀式完畢後,齊國以喧譁的樂隊來擾亂會場,兩次都被孔子正言斥退。齊景公回國之後非常害怕,告訴他的群臣說魯國是用君子的道理來輔佐他們的國君,而你們卻拿夷狄的辦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魯君,這該怎麼辦呢主管官員上前回答說君子有了過錯,就用實際行動向人家謝罪;小人有了過錯,就用花言巧語來謝罪。您如果痛心,就該用具體行動來表示道歉。於是齊景公退還了從前所侵奪的鄆、汶陽、龜陰的土地,以此來向魯國道歉。參、國學常識一、四書南宋朱熹合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並作集注。元、明、清以四書章句集注取士,故數百年學術政治深受影響。二、論語與孟子的比較書名論語孟子十家儒家儒家又稱論、語作者孔丘弟子孟軻弟子時代春秋戰國中心思想仁推仁至義,人性本善,民貴君輕,尊王賤霸書籍體制語錄體設想寓言,語錄體篇卷二十篇,始於(學而),終於(堯曰)七篇,各分上下,始於(梁惠王),終於(盡心)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註1篇卷命名與內容無關。2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宋朝趙普曰(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這儒家十三部經書。其形成過程為漢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為五經;至唐代加周禮、儀禮、公羊、穀梁為九經,開成年間時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肆、課文深究本文選自論語先進。透過孔子與四位學生間的互動,生動的呈現出孔門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其義理內涵的豐富與寫作筆法的卓越,在論語諸篇章中極為特出。孔子施教多從平常生活處入手。在閒談中孔子引導學生抒發己見,解答其疑惑;並且能夠因材施教,隨機啟發,師生之間和樂一片。弟子有從具體事功上陳述者,有從生命情調處著眼者,志向襟懷各有不同。最後孔子既肯定了子路等人的淑世抱負,也讚許了曾點祥和悠然的境界。子路態度率直,冉有坦誠,公西華謙虛,曾皙則從容而狂放。本篇通過孔子師徒的對話和舉止神態的描述,刻劃出他們的性格特點。在論語中,這是一篇富有文學性的作品,也是反映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方式的著名篇章。談話圍繞著孔子的發問展開。言志二字貫穿全篇。年齡懸殊,經歷不同,因此言志就有同有異。孔子先以平易近人的態度、親切的語言鼓勵學生在尊長面前暢所欲言,用假設詢問句來啟發他們談志向、談理想。呈現出一個藹然可親,循循善誘的教育家形象。然後四子先後述志首先回答的是子路。率爾兩字將子路的爽直性格,坦率而匆忙的神態點了出來。管理千乘之國,本非易事,何況又是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困難重重,形勢險惡。子路卻勇於自任,雄心勃勃地要治理好這樣一個面臨三個不利條件的小國家,堅信由他治理三年,國民人人勇敢,而又講禮知義。有勇與知方概括了子路的治國方略。冉求剛說方六、七十,又改口說如五、六十,以微細處表現了求也退的性格。孔子曾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冉求自述之志和孔子對他的評價,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子路搶先發言,冉求則等點了名才發表意見。二人均以擅長政治見稱,但性格不同子路逞能坦率,冉求審慎謙讓。公西華是個外交人才,孔子曾稱道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公西華的答辭更謙虛。子路、冉求述志都說要管理一個國家,公西華卻隻字不談治國之事,只說願意從中學習,表達了他涉世未多、年少好學的態度,把宏大的理想說得極其婉轉、謙讓。最後才輪到曾皙,卻不急於回答。文中對他此時的動作、神態作了精采描寫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師生談話,曾皙鼓瑟,說明師生關係融洽,是孔門禮樂之教的優雅環境,同時又表現了曾皙的瀟灑超脫。正當三位同學高談闊論時,他悠然自得地一邊鼓瑟,一邊聆聽。由鼓到舍,由舍到作,由瑟聲希到瑟聲鏗爾,聲情俱茂,從容的動作表現了他心志已臻化境的精神狀態,這同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相合的。果然,曾皙的回答異乎三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沒有談到出仕濟世,但也沒有忘懷儒家的理想,而是形象地描繪了禮樂之治的太平景象。本章記孔子鼓勵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所言在軍事,冉有在政治,公西華在外交,三者對國計民生皆能有所貢獻。曾皙所言,顯然異乎三子者之撰,卻受到孔子特別的讚美,這是本章最堪玩味的地方。曾皙避談自己的長處、將來的作為,只是提出一種生活情趣。這種情趣所以使孔子喟然而嘆,正是因為孔子栖栖皇皇,求之而不得。曾皙言談中呈現出來的和樂悠閒、恬然自足,對歷經動蕩、飽受擾攘的人們來說,乃是夢寐以求的境界,這也是悲天憫人的政治家極欲促其實現的理想。孔子乍聞曾皙的訴說,和他多年的心願正相契合,而世事難期,前路方遙,他如何能夠不喟然而嘆在三子之前,孔子只讚曾皙;在曾皙獨侍之時,孔子對三子卻又多所肯定。弦外之音,善聽者自當有所領會。能以人之長,彌補己之短,才能日趨完美。本篇在論語中,篇幅雖然最長,文字卻很簡淨,往往寥寥數語,就能將人物、事件勾勒出來。例如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十個字,藉浴、風、詠、歸四個動詞,即將歡暢悅樂的境界呈現出來,都可看出文字極強的概括性。除了思想,文學的價值也值得重視。伍、補充注釋一、稱名與稱字用名或用字有明尊卑的效果名自稱用名,以表謙遜。嫡系尊長對其晚輩,師長對弟子,位高者對位卑者,也可直呼其名。字晚輩對長輩,位低者對位高者,平輩稱對方尊長,均稱其字,以示敬重。平輩之間亦可彼此稱字,以示禮貌。本文在記敘的部分對諸弟子皆稱字,符合通例。以下逐一檢查孔子與諸弟子的對話內容1子路率爾而對的話語中提及由也為之,其自稱用本名由,可見子路雖然不知讓,但仍有基本禮貌。2孔子的問答內容求爾何如赤爾何如、點爾何如吾與點也。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都是用弟子的本名,這也符合老師的身分。3曾皙的問話用夫子何哂由也唯求則非邦也與唯赤則非邦也與其中由、求、赤都是同學的本名,而子路還比曾皙年長(子路少孔子九歲、冉有少孔子二十九歲、公西華少孔子四十二歲。曾皙年紀史無明載,但其子曾參少孔子四十六歲,約和公西華同輩,所以推算曾皙比子路小而比冉有大),但曾皙仍直呼其名,所以看起來瀟灑恬澹的曾皙,其實有其粗豪的一面。二、成語集錦成語詞義率爾成章不經思索,下筆成文。形容文學作品粗疏、草率、不細心率爾操觚輕率下筆,不加思索,揮筆成文。但也有一義形容文思捷速喟然而嘆長聲嘆息無人問津沒有人詢問渡口。比喻事物已遭冷落,無人探問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過猶不及過,過分。猶,如同。不及,達不到。做得太多與做得不夠一樣不合適。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名正言順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行不由徑走路不走捷徑,比喻行事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子游為武城宰。子曰ERROR得人焉爾乎曰有ERROR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禍起蕭牆蕭牆,屏障大門的牆壁,比喻內部。比喻災禍亂發生於內部。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開柙出虎本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現多比喻放縱壞人。孔子曰虎ERROR出於ERROR,龜玉毀於ERROR中,是誰之過與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陸、史記孔子世家贊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語譯太史公說詩經高山(讓人)仰望,美德(讓人)效仿。雖然不能達到那最高點,但是心中始終嚮往它。我讀孔家的書,就想像到他的為人。來到孔子的家鄉魯國,瞻仰孔仲尼的廟堂、坐車和服裝、祭祀的器具,想像眾學生按時在他的家裡學習禮儀的景象,使我徘徊留連,不忍離去。天下的君王乃至於賢人,眾多啊他們大多是當時榮耀,時代一旦過去名聲也不再流傳孔子是一介百姓,傳了十幾代,讀書人都以他為宗師。從天子到王侯,中國談到六藝,都是以孔夫子的言判為標準,他可以說是最高的聖賢啊(高山仰止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止,用於句末,相當於之字。景行行止1寬廣的大道可以循著前進。景,大。第一個行,音,道也、路。第二個行,音,行走。這裡用高山、景行來比喻孔子的道德和學問。孔氏書主要指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適魯前往魯國。適,往、到。車服禮器此指孔子的遺物。車服,車子和服裝。禮器,祭祀的用器。低回徘徊留戀的意思。當時則榮指生前享盡榮耀。沒則已焉死後也就沒有了榮耀。已,止。布衣平民。六藝指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折中於夫子以孔子的理論為標準、榜樣,去校正錯誤和偏差。)柒、關於孔子弟子綜合而論(一)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第五)語譯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與我的朋友共用,雖然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張揚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人安心,讓朋友能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能得到關懷。(二)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論語公冶長第五)語譯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在有千戶人家的大邑,或是能出百輛兵車的卿大夫之家中當個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予、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語譯孔子感嘆說當年與我一同在陳蔡受困絕糧的學生,如今都已經不在身邊了。二、顏回(子淵)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1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語譯魯哀公問孔子曰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位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忿怒發洩到別人身上,也從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2語譯孔子說回啊他的心裡能長久不離仁德;其他的弟子,有的只是一天,有的只是一兩個月能達到仁德罷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3哉,回也語譯孔子說顏回啊是多麼的賢德。吃一竹筐的飯,喝一瓠瓢的水,住在窮陋的小房子裡,別人都忍不了那窮苦所帶來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心中自有的快樂。顏回啊是多麼的賢德。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4語譯孔子對顏淵說任用我,我就出仕使教化大行,捨棄不用我,我就退隱修身。只有我和你能這樣吧五、子路(子由、季路)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ERROR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1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語譯子路問如果老師統帥三軍出征,那和誰同去呢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老虎,徒步涉水渡河,有勇無謀,死了也不知悔悟的人,我是不會和他一起的。一定要臨到用兵的大事時,而能小心戒慎,善用謀略而能成功的人,我才會和他同去的。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2語譯孔子說只憑一兩句話就可以決斷訟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答應別人的事,一定如期履行,絕不拖延。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3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語譯孔子說我的理想既不能施行於天下,不如乘著木筏飄流到海外去,能夠跟隨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了大為高興,孔子於是說仲由啊你好勇的精神超過我,可惜我還沒找到製造木筏的材料呢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ERROR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ERROR不求,何4用不ERROR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語譯孔子說穿著破舊的袍子,跟穿著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會感到自卑慚愧的人,大概只有仲由了吧詩經上說的不忌恨加害人,也不貪求,那還有什麼不好的呢就是這意思。子路聽後便經常唸著這兩句詩,孔子說這只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哪裡稱得上是盡善的呢六、子貢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1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2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七、冉求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1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2也八、孔子弟子簡表姓名字號國籍生平及言行閔損子騫魯1孔門(德行科),少孔子十五歲。少為後母所虐,因其至孝而母亦感悟。性情恬淡,不樂仕進。2二十四孝之一,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冉耕伯牛魯孔門(德行科)。少孔子七歲。孟子稱他與閔子騫、顏淵略具聖人之規模。不幸因惡疾而死,孔子非常痛惜,嘆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冉雍仲弓魯1少孔子二十九歲。氣量寬宏,沉重厚重,有人君的氣度。其父賤,孔子稱其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2與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並列於(德行)科。顏回子淵魯孔門(德行科)。比孔子小三十歲,與父顏路同事孔子。敏而好學,聞一知十,不遷怒,不貳過,安貧樂道,短命早逝。夫子曰天喪予曾讚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冉求子有魯1孔門(政事科)。少孔子二十九歲。性謙退,有才藝。2為季氏宰為之聚斂,夫子曰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3夫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仲由子路季路魯1少孔子九歲。性情粗獷,為人好勇,志高重信。曾為季氏宰,蒲國大夫。任衛大夫孔俚邑大夫宰時,遇篡亂而被害,使孔子因之(覆醢)。與冉有並列(政事)科。2曹丕與吳質書昔(伯牙)絕弦于鍾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悲門人之莫迨2由也喭(鹵莽)、由也,不得其死然端木賜子貢衛少孔子31歲。有口才,能料事。嘗說吳出師敵齊以存魯,為外交家。又善貨殖,在群弟子中,以富見稱。與宰我並列(語言)科,善於賤買貴賣,方人(批評別人)宰予(我)子我魯善為說辭,孔門言語科,深於自信。仕齊,為臨菑大夫。曾因晝寢,孔子責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卜商子夏衛1孔門(文學科)。晚年居西河為魏文侯師,喪其子而喪其明,與儒家學術之傳承著有功績。2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言偃子游吳孔門文學科。曾為武成宰,行禮樂之教,孔子莞爾曰割雞焉用牛刀對曰君子學道愛人,小人學道易使。原憲子思魯夫子卒隱於野,子貢譏其病,原憲曰無財為貧,學道不行為病,憲貧非病。曾參子輿魯1少孔子四十六歲。與父曾點(字皙)接師事孔子。事親至孝,性魯鈍,但志節堅毅。日三省其身,悟聖道一貫之旨,相傳作(大學),後世尊為(宗聖)。2孔子以其通孝道,受之業,作(孝經)顓孫師子張陳1儀表極好,才貌過人,氣大言盛,對同門亦不少假以辭色。2子張向孔子問行。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子張書諸紳。公西赤子華魯長於外交,可束帶立於朝,與賓客言。林放子邱魯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司馬耕子牛宋因兄弟四人驕侈成禍,曾言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申棖子周魯夫子曰吾未見剛者,棖也欲,焉得剛。澹臺滅明子羽陳貌醜有德,子游稱其行不由徑,夫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回述聖子思宗聖曾參捌、論語孟子的儒家思想(節選孔子部分)傅玲玲(輔大副教授)歷史月刊214期說到儒家,談到孔孟,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孔子、孟子總是強調道德的規範,總是教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對於這些行為規範與人生有何關聯孔孟為何如此說卻常常被忽略,因此,許多人對孔子及孟子的認識僅僅是滿口道德教條的古代人,而未能對孔孟儒學思想的核心精神有深入的理解。我們就從問題的起點出發,以了解孔孟的主張,並理解會儒家所關心的問題,以及其間的思考方式,希望可以從中體會到孔子、孟子的思想其實是與人生息息相關的,而這也就是何以孔孟對中國文化能有如此深遠影響的原因。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當時人所面臨的人生問題思想的產生,與思想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所遭遇的人生課題有關,因此,對於孔子、孟子所處的時代環境,應先有所了解。孔子為春秋時人,孟子為戰國時人,皆當東周亂世,於其時,維持西周三百餘年穩定之舊有封建制度隨著周天子權力之式微而崩毀,同時原有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亦隨之頹圮。此一時期的人們,處於一個舊秩序崩解而新秩序尚未確立的混亂時代。不論是春秋五霸或戰國七雄,各諸侯國競相擴展勢力,窮兵黷武,苛稅重賦。在這樣的時局中,人民在政治社會混亂、生命遭遇困頓的處境中,對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感,因此,為了安身立命,為了解決人世的混亂,便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也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巔峰成就。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為顯學,尤其是儒家道德取向的人文思想及道家道法自然的無為思想對後世影響最深。孔子的故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此為孔子自述其生命歷程之語。孔子出身於沒落的士族,三歲喪父,孤兒寡母生活極為清苦,其少時雖曾受平民層級的教育,但孔子並不滿足或侷限於如此粗淺的教育,所謂十五立志向學,便是孔子就此立定為學志向的人生階段。孔子極為好學,其一生為學不輟,乃是出於對自我的期許。所謂三十而立,即是自立,亦即頂天立地,也就是確立自我價值,這是孔子30歲的人生階段。此時的孔子亦開始教育學生,秉持著有教無類的精神,孔子的學生上自貴族下至賤民皆有之,由於他打破了知識傳播的階級藩籬,而且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因此,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孔子三十而能有所自立,至於40歲時,因著對自我的人生志向與理想的堅持,故能不因一時的遭遇而困惑,亦不會受到他物的引誘而迷惑,此時的孔子已精進至不惑的境界。50歲的孔子知天命,所謂知天命,即是孔子對自我生命的使命感。孔子雖滿腹淑世之學,但直至51歲方才出仕,初任魯國中都宰,其後官至大司寇,出仕不過4年,卻是政績卓著,但季氏當權終使其離開魯國,而開始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其間曾受困於匡,但孔子以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一語則道出了其以傳繼周文為天命的使命感。六十而耳順,乃是孔子自述的知人境界。而孔子此時仍在周遊列國,為淑世理想而奔波,雖未能有一展抱負的政治舞台,孔子仍堅持其理想,即使生活困頓,如在陳絕糧,面對子路君子亦有窮乎的質疑與抱怨,其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的回答,正顯現出孔子堅守自我的價值與對生命理想的堅定。筆者認為,孔子固然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但最為令人感動的,則是他以整個生命去實踐自我價值的精神,讓我們反省自己是否確立了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目標是否曾經也有過理想而對於生命,是否曾有如此的熱情與堅持從心所欲是每個人所嚮往的,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總是難以達成原因在於不踰矩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不踰矩代表著對某些行為的規範,是克己而成、勉力而行的,換言之,也就表示對心之所欲的節制;如此,我們試著想想,能夠從心所欲且不至於踰矩的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修養境界而孔子又是如何以自己的一生體證了他的思想孔子曾經與弟子們談論各自的志向,其自述的志向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可見其淑世理想在於建立一個安詳幸福的社會,而亦惟有如此的社會,人們才能真正享有曾點所志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先進祥和的生活境界,論語記載了孔子吾與點也之喟歎,正表現了孔子所追求的社會想理,是建基於對人的幸福的人文關懷論語思想概述論語一書,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代時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是探討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其中多為語錄式記載,但因缺少完整的論證形式,因此,欲了解論語中的思想,應該以綜合及分析的方法去掌握其中的思維脈絡,才能確實理解孔子思想的涵義。以下,將就三個部分探討之一、以人生哲學為出發點,闡述孔子思想中對於人的問題的關懷,而這也正是儒家思想發展中,最重要的人文底蘊;二、以仁、禮觀念的關聯,理解孔子如何看待人與群體的關係;三、以德治、正名觀念說明孔子的政治思想,由於孔子對於道德及禮的肯定與堅持,在其政治思想中,則表現為德治及正名等特色。1人生哲學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孔子並不否認人對於富貴的欲求,但認為對於富貴的獲得,必須以道德作為衡量取捨的標準,因為一個想要成就自我的君子,如果失去了仁德的內涵,就不足以稱之為君子了。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孔子所認取的人生價值,並不在於富貴,而是在於一個人對於自我德性的完成,所以,孔子又曾言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顯示孔子並非刻意標榜清高,其所否定的並不是富貴,而是不義;換言之,在人生的價值追求中,成為一個仁義之人遠比做為富貴之人更為重要,惟其如此,才是生命真正的喜樂,孔子曾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如此的樂,使得孔子、顏回不論富貴或貧賤的環境,都能安然處之,因為物質環境是次要的,是不足以影響其生命精神發展的。孔子的思想確立了人生的道德價值,而因著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則能使人產生莫大且深刻的生命情操,即孔子所言的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因為既能確立人生所追求的目標,則能堅定自持,不致有所疑惑,故智者不惑;而完成生命的道德意義,即是自我生命內涵的圓滿,則何所憂慮故仁者不憂;而因著追求生命意義的動機,乃能激發出一個人最偉大的勇氣,故勇者不懼。換言之,不惑、不憂、不懼的生命情操,是建立於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肯定與認取,而孔子認為這意義便是仁德,對人而言,這是無上的價值,因此,孔子才有殺身成仁衛靈公之論,這是孔子在人生哲學上顯現出的高度思維。2仁與禮什麼是仁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孔子以仁立教,仁不僅涵括所有德性,亦是一崇高之道德境界。從論語中可看出孔子不輕易以仁讚許人,則仁是否為一遙不可及的理想孔子認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我們若能自覺自發地以仁為目標,則仁的實踐是可以達成的,論語曾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孔子教育子貢要做到仁,並非一定要有博施濟眾的道德與功業,只要從自我做起,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便是仁德的實踐。孔子亦曾經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回答仲弓問仁顏淵,也曾以此言教子貢終身行之衛靈公。立人達人或不欲勿施,其核心思考都在於推己及人,亦即今人所謂的同理心,其最基本的精神在於從己身做起,並進而尊重甚至幫助他人,此一仁之方,是落實於吾人生活行為中的,是如此貼近我們生命的仁。孔子身處於春秋亂世,面對政治、社會及倫理綱常的失序,除了關切個人的生命意義外,更冀望在混亂的世局中,能有撥亂反正的積極作為,而孔子認為禮便是針砭良藥。禮就其形式而言,乃是作為行為規範與指導的禮制;就其目的而言,則在於建構社會的秩序,並維持社會的和諧安定;而探究禮的深層涵義與本質,可由論語中宰我問三年之喪的記載中了解依據當時禮制的規範,父母逝世後,子女當守喪三年以盡哀思,但宰我認為守喪以一年為期即可。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孔子認為居喪期間的哀思之情應使人無心亦無法真正享樂,由此可知,孔子認為禮是因著人的本性及情感而制定的,因此,在回答禮之本的問題時,說道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又曾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在在顯示孔子所重視及堅持的,不在於形式之禮儀,而在禮之根本涵義,他把禮的根源歸結於人的內心情感與要求,對孔子而言,禮其實是因著人的自覺而產生的倫理行為,亦是仁德的外在顯現,而宰我竟能於居喪期間安於各項物質享樂,孔子認為是因為他對父母無愛,是其內心不仁的表現,因此,孔子說女安,則為之。認為人若無仁心,則失去了禮的內涵與本質,如此的禮不過是徒具形式之儀節罷了,而非孔子所強調、所追求的禮,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仁才是禮的真正本質。孔子雖堅持禮的重要性,但並不是墨守形式不知變通,所謂禮,與其奢也,寧儉。八佾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子罕只要不違反禮的道德本質,從儉亦無妨,但驕泰對上,則是違反道德精神的,故孔子對於拜下是有所堅持的。因此,孔子認為季氏八佾舞於庭不僅是違背了禮制,更是季氏心中無仁的表現,而此種作為與心態,正是破壞社會穩定秩序的元凶,亦是人世混亂的根源,故嚴厲譴責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孔子對禮的執著,乃是出於對社會秩序的關注,視個人為整體社會之組成分子,雖重視禮的規範性,但禮出自於人的仁德之心,因此,對於禮之持守亦是個人修養自我道德的方法,故曾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以禮克制自我的私欲、規範自我的行為,就能與仁德若合符節了。3政治思想禮是仁德顯現於外的行為,乃是聖人依仁德而訂定禮樂制度之儀節,以之作為人民的行為規範,進而達到教化人民的功效,所謂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即是孔子在政治思想中所主張的德政觀念。孔的政治思想,與其道德理論相應一貫,他主張為政以德為政,認為施政者應修養自身成為有德之人,如此則能以道德為施政原則,才能以仁德惠澤於民,此外,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一個有德的為政者,亦當以自身的道德為人民之表率,進而教化人民,成就道德社會。就當時政治社會的亂象而言,孔子對禮的執著,也表現在正名的主張上。孔子曾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所謂正名,就是端正名分,也就是依其名分而各務其本分,孔子回答齊景公問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君臣、父子是當時在政治上、社會上最基本的倫理關係,如若每個人都能各正其名、各盡其分,則政治、社會之倫理秩序便能維繫,因此,正其名而節之以禮,正是孔子處於混亂失序之時代中,其政治思想的特色觀點。拾、經典新讀子路之死聯合報楊照子路結纓而死子路的死亡是很戲劇性的。這件事被記載於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太子蒯聵出亡後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他有個外甥名叫孔悝,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但對方不肯,怕得罪國君,蒯聵竟然直接挾持了他。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衛國的朝廷裡還有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羔。子羔眼看狀況不對,就逃離了衛,要到陳國去,剛好碰到了要從陳國回衛國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所以還是回返衛國。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他的主人,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並且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宣稱蒯聵是個膽小鬼。蒯聵是怕了,但是他採取的方式,不是釋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這兩人也因為這件事留名歷史。左傳用以戈擊之記錄這個武打場面,子路顯然不敵。左傳記載,子路的帽纓斷了,於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後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這畫面很重要,可以連結到前面的歷史,因為這不是子路第一次和蒯聵起衝突。蒯聵之前出亡,是因為他父親衛靈公有個寵妾名叫南子,一個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