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简介(2010版) -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_第1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简介(2010版) -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_第2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简介(2010版) -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_第3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简介(2010版) -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_第4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简介(2010版) -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力与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简介汇编2010年11月目录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微机原理及接口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机械设计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工艺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导论软件技术基础热工基础机械动力学基础专业英语能源科学概论安全工程基础汽车概论汽车结构与运用实验人机工程学基础及应用创新与实践机械优化及可靠性设计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机械创新设计现代制造装备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及车辆工程机械设计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产品数据管理原理及应用设备管理工程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制造工程经济与管理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液力传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内燃机构造与原理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微纳米制造技术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化起重运输机械物流工程电厂化学概论发电厂动力工程概论工程训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实习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代码0801479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2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2课程负责人课程参与教师课程简介工程材料是理工科高等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冷加工)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工程材料的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的阐述,使学生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一控制材料性能的基本关系,介绍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常用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合理地选材与用材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一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具备合理的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基础知识,即材料选择与技术决策基础(原则、判据、方法等);常用材料的应用及其性能特点;控制材料性能的基本途径;以及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机械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及制订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初步能力。课程考核平时作业与笔试。教材参考书目金属工艺学课程代码0800265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5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分2课程负责人王国顺课程参与教师王国顺翁晓红肖荣清肖华戴锦春课程简介金属工艺学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主要研究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常用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常用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指定教材王国顺等,机械制造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书目【1】清华大学金工教研室,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严绍华,金属工艺学实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3】李卓英,金工实习教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4】吴祖育,数控机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陈家芳,实用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赵世华,金属切削机床,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7】李伯民,实用磨削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8】刘晋春,特种加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9】孙大涌先进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李伟光现代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1】机械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卷二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2】吴桓文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卢秉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4】张世昌,李旦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傅水根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6】傅水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吉卫喜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8】胡传特种加工手册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9】金庆同特种加工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20】刘晋春,赵家齐特种加工(第二版)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1994【21】荆学俭,许本枢机械制造基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机械原理课程代码0800876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4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生学分3课程负责人胡基才课程参与教师杨克修,王晓笋课程简介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各基础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和设计的一般规律、程序和法则,掌握一般机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各基础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重点掌握有关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和设计的一般规律,熟悉其它常用机构的功能特点、机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等;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教学实验大作业,课程开设时间在第4学期。课程考核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教材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参考书目1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吴克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二版)孙桓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代码0800878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5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2课程负责人韩水生课程参与教师肖荣清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如下目的1、了解和掌握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2、能看懂工程制图有关公差的标注所代表的意义。3、能对机械零件图的技术要求进行合理的公差标注。熟悉“互换性,公差概念”,掌握“基本测量方法”,重点掌握“圆柱体互换性公差配分的选择,形位公差的选择,尺寸链的计算”。课程考核课外作业占10,三次课堂测验占20,笔试占70教材谢铁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参考书目董树信公差与技术测量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微机原理及接口课程代码0801767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下学期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生学分25课程负责人程远楚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主要教学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布尔代数与算术逻辑单元,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8086CPU结构与工作模式,8086CPU的主要操作功能,汇编语言及指令的格式与寻址方式,指令系统,微型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输入输出接口方式,并行通信与并行接口,串行通信与串行接口,可编程中断控制器,可编程计数与定时控制器,D/A转换原理与应用,A/D转换原理与应用。通过45学时的课堂教学和18学时的上机实验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硬件结构。掌握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掌握对基本微机系统的接口电路的设计及编程方法。课程考核考试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郑学坚,周斌,参考书目1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钱晓捷,陈涛,2005撰稿程远楚审查日期2010年10月20日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课程代码0801767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下学期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生学分1课程负责人程远楚课程简介本实验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的实践性环节,本课程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微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学会使用汇编语言来操控计算机,在此基础上,能通过部分微机接口完成简单微机应用系统的组建。实验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区移动,拆字程序,存储区清零,输出方波或交通灯控制,通信等通过编程与调试,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汇编语言的开发调试工具,能熟练操作实验箱,能自己搭建简单的应用系统。课程考核实验报告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郑学坚,周斌,参考书目1实验指导书撰稿程远楚审查日期2010年10月20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代码0801977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4授课对象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学分4课程负责人周洪课程简介本课程包括全部经典控制理论。主要内容有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根轨迹法、频率特性分析法、系统校正、非线性分析法、离散系统分析等组成。实验6学时,上机时数8;实验项目及内容1时域分析;2根轨迹分析;3频域分析;4ROUTHNYQUIST判据;5设计与仿真;6非线性分析。课程考核考试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高国燊,余文烋等20082参考书1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谢麟阁电力工业出版社,20002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吴麒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3自动控制系统(第20版)本杰明郭美国,20034AUTOMATICCONTROLSYSTEMS,FRACISHRAVENUSAPRENTICEHALL,INC2002课程责任教师周洪课程承担教师周洪编撰人周洪审查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代码1300675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4授课对象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学分05课程负责人周洪课程简介“自动控制原理”是全日制本科自动控制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作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它是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如下(1)深刻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物理意义。(2)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3)了解控制理论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方向。(4)学习和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及其辅助工具的运用,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与水平。(5)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本课程主要集中在实验中心进行,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掌握所需完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本课程遵循“加强理论、巩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由于本课程是自动控制原理的配套实验课程,因此课程安排上,每一个实验应当在所学理论教学课程时间之后。课程考核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教材自动控制理论实验与仿真,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王晓燕,冯江2006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李秋红,叶志峰等2007课程责任教师周洪课程承担教师郭爱文编撰人郭爱文审查人机械设计课程代码0800877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5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2课程负责人程志毅课程参与教师程志毅,石端伟,乐斌,袁则虎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培养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了解机械设计的最新发展,并初步具有机械设计编程和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课程考核课堂作业、课程实践考核、上机实验考核、期末考试教材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1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龚溎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龚溎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测试技术课程代码0800786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6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2课程负责人吴功平课程参与教师肖晓晖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测试信号的分类,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描述。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机械工程中常用传域器及其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滤波器,调制与解调,信号记录组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相关分析与功率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国内外测试仪器设备上最新进展。课程考核闭卷考试教材机械工程测量试技术基础参考书目机械工程中的动态参量的测试等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代码0800808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5授课对象机械类专业本科学分2课程负责人陈东课程参与教师陈东,窦毅课程简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是研究利用液体或气体传递能量的装置及原理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液体及气体传递能量的规律,液压与气压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和必要的设计计算方法。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具有液压及气压传动系统性能分析及设计计算、维修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必要知识和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注重讲授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在讲授流体力学部分时,将结合本专业的要求讲述有关的液压、气压流体力学基础。在讲授液压、气压元件时,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的分析。在讲授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时,结合在实际设备中所用回路和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技术是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有4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在每年的下半年开课。课程考核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学习情况和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高等教育出版社,姜继海主编,2009年出版参考书目1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何存兴主编,2000年出版2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业出版社,章宏甲主编,2000年出版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代码0800886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课程负责人夏大勇课程参与教师彭卫平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电力拖动系统的基本知识、常用低压电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直流电机及拖动控制、变压器、交流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拖动与控制、控制电机、典型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分析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内容。最终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设计简单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选择电机及其控制装置。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为学生分析解决机电传动控制中的技术问题和设计各类机电传动控制系统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论文及课外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为三年级下学期课程考核闭卷考试,总评成绩还要结合课外作业、论文等平时成绩教材电机拖动与控制,天津大学出版社,王进野,张纪良主编,2008年出版参考书目1电机拖动基础,冶金工业出版社,严欣平主编,2009年出版2机电传动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郝用兴主编,2009年出版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代码0800892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第六学棋授课对象机械类各专业学分3课程负责人戴锦春课程参与教师肖华课程简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加工共性问题的主干课程,其目的在于应用机械加工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机械制造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复合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着重培养学生计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工艺尺寸链理论;机床夹具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机床夹具精度设计的基本理论;工艺路线设计、机床工序设计,工艺尺寸图表的设计及应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的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及加工过程的控制;机械加工精度理论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提高表面质量的加工方法;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相接合,多媒体为主,辅以板书。课程考核闭卷考试教材李兆铨、周明研机械制造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5参考书目【1】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代码0800303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第5学期授课对象机械及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学分25课程负责人袁泽虎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原理、特点、方法和实现技术,解决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工程类高年级学生了解CAD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使已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有一个实际应用空间,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还应使学生掌握CAD基本方法和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八章第一章计算机辅助设计概论;第二章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第三章工程数据的处理;第四章图形坐标变换与裁剪;第五章工程图的绘制;第六章几何造型;第七章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第八章智能CAD与设计型专家系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掌握工程数据的处理方法,了解图形坐标变换与裁剪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利用AUTOCAD绘制工程图(机械制图),掌握参数化绘图程序设计的方法,了解几何造型技术,掌握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练习相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该课程一般在第5学期后半段开课。课程考核课堂作业、上机大作业、期末考试。教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第一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袁泽虎戴锦春,2004参考书目1机械CAD技术基础(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童秉枢等,1996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姚英学,2002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代码0801372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1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1课程负责人胡国明课程参与教师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导论是一门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新生初步掌握机械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了解机械工业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流程和系统知识等,并对相关的设计、制造、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最新发展成果有所了解;以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今后的从业范围,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遵循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下思想基础。课程考核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教材JONATHANWICHERT,ANINTRODUCTIONTOMECHANICALENGINEERING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9参考书目1蔡兰,冠子明,刘会霞机械工程概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顾文芳机械工程概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居毅,姚建华,全小平机械工程导论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代码0800071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3授课对象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学分数25课程负责人彭卫平课程参与教师郭菁、王晓笋、刘照一、课程简介软件技术基础作为机械工程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及主要算法、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熟悉当前常用的软件编程语言VISUALC和流行的软件开发环境NET,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基本数据结构及其运算、查找与排序技术、资源管理技术、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概述。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验,课程开设时间在第三学期。二、考核方式课堂作业、课程实践考核、上机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教材自编讲义四、参考书目1徐士良软件应用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沈被娜等编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王少锋编著面向对象技术UML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杨永国主编VISUALC60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张海藩编著软件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周世雄编著NET经典范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刘志峰主编软件工程技术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徐士良编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习题解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赵国瑞,陆明主编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习题及解答C、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热工基础课程代码0801640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授课对象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学分2课程负责人张新生、樊天竞课程简介热工基础是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选修课,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基本内容组成。本课程主要研究热能利用的基本规律、提高热能利用率的方法,以及热能利用过程和其他热现象中的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并牢固掌握工程中常见热现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将为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主要讲授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理想气体和水蒸气的热力性质、热力过程及循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和基本规律、传热过程及换热器,以及相关工程应用的内容。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开设时间为第五学期。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下列要求熟悉工程热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常用工质的基本热力性质,重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熟悉传热学的有关基本概念,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重点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熟悉传热过程与换热器。课程考核课程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比例为73,平时成绩包括作业10、课堂测验或讨论10、实验、科技活动10。教材张学学主编热工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严家禄,余晓福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图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参考书目沈维道童钧耕主编工程热力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刘桂玉主编工程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杨世铭主编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俞佐平主编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机械动力学基础课程代码0800887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6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2课程负责人石端伟课程参与教师石端伟,王晓笋,张志强,刘照课程简介机械运转速度不断提高。随着机械运转速度的不断提高,机械设计方法从静力分析到动态静力分析再到弹性动力分析,考虑的因素越来越符合客观真实情况,分析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机械结构、材质的轻型化。能源、资源的危机,向机械产品提出了节能、节材的要求,结构优化设计促使机械产品的轻型化,而机械弹性动力学直接与轻型化相联系。精密机械精度(误差)分析。精密机械分析误差时,必须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如间隙、弹性、制造误差等。精密机械在高速运转下的精度与静态时有很大的差别。动态设计方法。传统方法是采用静态设计方法,只考虑静态载荷和静特性,待产品试制出来以后再作动载荷和动态特性测试,发现问题时再采取补救措施。动态设计方法是在设计、制造、管理等各阶段,早期考虑动力学问题。计算机的发展,使机械动力学日益受到重视。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分析往往涉及多自由度系统的数学分析求解。计算机发展(大规模)多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数值计算成为可能。大量商业软件问世(如MATLAB、ADAMS、ANSYS、CAITA、UG、PRO/E等)大大促进了机械动力学的工程应用。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于2007年编写出版了机械动力学教材。教材中附MATLAB编写的若干程序,方便使用。教师具有完整的PPT教学文件。开设了“机械动力学课程网站”(HTTP/PMCWHUEDUCN/JXDL/COURSE)。该课程上机4学时;实验22学时。课程考核期末(开卷)考试。教材石端伟,刘照,王晓笋,张志强机械动力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02参考书目1郑兆昌机械振动(上)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82郑兆昌机械振动(中)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123唐锡宽机械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14胡宗武起重机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5李润方,王建军齿轮系统动力学振动、冲击,噪声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6何渝生,魏克严等汽车振动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57程耀东,机械振动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9专业英语课程代码0700332开课学院动机学院开课学期上学期授课对象本科生学分2/36课程负责人胡基才、万卉课程参与教师课程简介专业英语(PROFESSIONALENGLISHOR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是随着科技英语(ENGLISHOFSCIENCEANDTECHNOLOGY)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在谈论专业英语时有必要简述一下科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十九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英语词汇的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学科如火箭、电脑、机械人、激光等技术的出现,科技文献大量涌现,科技英语自成体系。而随着科学技术专业化的发展和加强,专业英语也应运而生。在目前世界上5651种语言中,英语应用范围最广,约85的各类科技专业文献都是用英语出版的。因此,英语的专业阅读课成为理工科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及时了解掌握世界上最新科技的动态和信息是十分有益的。教学内容包括有关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基本词汇与概念、专业英语的基本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资料检索能力。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教学为主,其它实践性教学形式为辅。课程开设时间在每年的下半年。课程考核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席情况等)占总成绩的2030。教材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作者司徒忠,出版年份2001参考书目1THEORYOFMACHINESANDMECHANISMS,MCGRAWHILLBOOKCOMPANY,SHIGLEYJE,19902DESIGNOFMACHINERY,MCGRAWHILLINC,NORTONR,19923KINEMATICSANDDYNAMICSOFMECHANISMS,MCGRAWHILLINC,GROSJEANJ,1991能源科学概论课程代码1400270课程名称能源科学概论INTRODUCTIONOFENERGYSCIENCE授课对象全校公选课学分2修读期任意课程组负责人顾昌课程简介本课程全校公共公选课,为学生提供有关能源科学的概况、世界和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发展的前景。内容涉及大能源的基础知识、包括能量与能源的概念、能源资源、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能量的转换与储存、各种燃料、电能、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能、能源管理和节能的有关问题等。课程考核撰写论文或出卷考查指定教材能源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黄素逸等编著,2004年8月参考书目能源与节能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黄素逸等编著,2004年8月能源科学导论,中国电力出版社,黄素逸编著,1999年9月撰稿顾昌审查日期2010年10月20日安全工程基础课程代码1400274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授课对象全校所有专业学分2课程负责人贺小明课程参与教师付尽芳课程简介安全工程基础是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安全工程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安全科学理论、安全科学的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本课程所介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安全科学的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安全工程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掌握伤亡事故的基本概念,伤亡事故致因理论及预防对策,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事故预防方法,包括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电气伤害等常见事故的发生与预防;起重运输、压力容器、火灾爆炸等专门安全问题;以及职业危害与防护等方面的安全知识。课程考核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考试或课程论文。教材安全工程基础,自编教材,贺小明,付尽芳编,2005年参考书目1安全科学导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赵云胜等译,1991年2安全工程概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王福成等2002年汽车概论课程代码1400273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各学期授课对象本科生课程学分数2课程负责人彭卫平课程参与教师万卉、林旭一、课程简介汽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产物,它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变革,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综合水平。无论是工科还是文科、理科和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必要学习和了解汽车方面的知识。现代汽车概论作为一门通识或公共选修课,主要简明扼要地讲述汽车的历史、现状和汽车的构造,工作原理、汽车新技术和汽车的使用、维修保养、安全行车及交通法规、汽车与人和时代、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促进文、理、工、医等学科知识交叉。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汽车发展历史、分类、编号、总体构造及主要技术特性;汽车发动机的类型、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及特性;汽车发动机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组成和功用;汽车底盘各组成部分结构、工作原理。汽车车身类型及典型结构;汽车电气设备及整车电路。现代汽车新技术;汽车驾驶原理、方法和安全驾驶知识;汽车发动机和底盘常见故障及汽车保养常识;汽车对人类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掌握汽车销售与选购等常识。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加上机实验。二、作业和考核方式课堂作业、实践考核、期末考试三、教材自编讲义四、参考书目1张闻逸,汽车概论武汉大学内部教材,20002曹建国等,汽车概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3韩宗奇,现代汽车概论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4陈家瑞等,汽车构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余志生等,汽车理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20006王遂双等,现代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马东霄等,汽车维修实训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汽车构造拆装多媒体教学系统9汽车驾驶多媒体教学系统汽车结构与运用实验课程代码1400467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各学期授课对象本科生学分1课程负责人彭卫平课程参与教师万卉、林旭一、课程简介一教学目的汽车结构与运用实验作为一门通识或公共选修课,主要以结构原理模型认识、模拟驾驶操作和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为主,向学生讲授汽车结构原理、拆装、调整和驾驶的基本技能知识,使学生掌握汽车总体结构、发动机原理与结构、汽车电器与电路和正确使用汽车等知识,为学生正确运用汽车打下基础,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二主要内容汽车总体结构、发动机结构及主要部件、了解汽车底盘结构及主要部件、汽车电器与电路、汽车驾驶基本操作、汽车基本维护。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现场认识实验、模拟驾驶。四课程开设时间课堂学时2H;实践学时16H二、作业和考核方式实践考核、实验报告三、教材自编讲义四、参考书目1张闻逸,汽车概论武汉大学内部教材,20002曹建国等,汽车概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3韩宗奇,现代汽车概论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4陈家瑞等,汽车构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余志生等,汽车理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20006王遂双等,现代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马东霄等,汽车维修实训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汽车构造拆装多媒体教学系统9汽车驾驶多媒体教学系统人机工程学基础及应用课程代码1524213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学分1课程负责人杨克修课程参与教师课程简介课程拟向学生介绍人机工程学这门在我国近20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在这一领域内的探索和发展情况。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树立人机环境的系统观念并使之相互协调,以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率;全面了解与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相关的人的因素,包括人的结构特征(人体解剖、人体测量)、功能特征(信息感知、处理与执行)、心理特征、环境适应性等;掌握显示与控制装置、作业域设计,以及带普遍性的典型人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层面观察问题,建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人机系统设计、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课程考核课堂笔试或平时作业的综合教材丁玉兰主编,人机工程学(修订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参考书目(1)马江彬主编,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2)赖维铁,人机工程学(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3)郭青山、汪元辉,人机工程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4)袁修干、庄达民,人机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5)朱序璋主编,人机工程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6)袁克明,人机环境系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7)俐洛,工程心理学,团结出版社,1989(8)陈立,工业心理学简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9)陈信、袁修干,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生理学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10)阮宝湘等,工业设计人机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创新与实践课程代码20101018166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开课学期201020111授课对象全校本科学分36课程负责人王晓进课程简介包括内容教学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开设时间一、教学目的通过课内授课课外实践创新型实用人才,争取把学生培养出具有“五能”复合型人才。“能说”能说出专利基本法律常识,懂得知识产权。“能写”能正确写出专利申请文件和科技论文参赛作品简介等。“能做”在有基本加工设备和一般工具基础上制作出创新作品样品。“能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设计出自己的作品。“能创新”能举一反三的开发出自身潜在的创新能力。“学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究、究能创新”是创新与实践课的宗旨。二、教学要求1通过发明方法的传授和创新点的发现培养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发明方法进行技术创新。2通过发明方法学会正确撰写专利申请文件。3学会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内容全课共分六讲全课共分五大部分本课为全校公、必选课,36学时,2个学分、课间2次作业,结课一次考试。获得学分条件平时成绩为30,期终结课考评为70。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及发明创造的10种基本方法2专利知识发明来自生活3学生作品评判实例解剖分析4参赛须知及专利转让注意事项5创意实例解剖你能想多远就能走多远三、授课方式本课以教材为基础,以课件PPT为轴线,以大量范本为榜样,以实例为突破口。作业要求1作业要纸质版A4,最好有附图。2作业排头应注明姓名、专业、年级、学院、学号、电话。3附本人照片一至三张。申请专利4WANGXIAOJIN3292SINACOM武大邮箱本课采用灵活通俗的讲解方法向学生介绍发明创造的方法,采用讲解互动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设问”、“邮箱互动”及“疑难解答”、“电话直通车”等形式促使学生们快速成才,毕业前拿到专利证书或专利授理通知书专利申请号,从而为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打下牢实的基础。四、培养结果进了最“牛”的学校,做个最“牛”的学生五、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日/月至日/月周次教学内容含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时9月24曰10月1日34PPT第一讲创新的重要性与动力源泉及科技创新方法(11上)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在那里教学难点怎样达到“学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创新,新有所成”。510日8曰10日15曰56PPT第一讲(发明的方法)。(11下)教学重点发明创造的十种方法(发明来自生活)教学难点从模仿到实用的过程510月22曰10日29曰78PPT第二讲专利类别及专利知识(12)。教学重点专利申请方法及文件撰写技巧。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专利申请审查过程。511月5曰11月12曰910PPT第三讲学生作品评判教学重点专利文件撰写要点。教学难点专利文件撰写错又错。511月19曰11月26日1112PPT第四讲创新奖励政策及参赛须知(创新成果转化与新课题)。教学重点参赛须知,国家奖励政策。教学难点如何防骗412月3曰1314PPT第五讲不良创意解剖(你能想多远就能走多远)教学重点创业指导。教学难点减少犯错412月10曰1314PPT第六讲良好创意设计(你能想多远就能走多远)教学重点创业指导。教学难点创业项目正确的选择。412月17曰15考试教学重点概念题考查学生掌握关健理念、方法的多少教学难点补差题考查学生模仿写作能力、规定时间内写完专利申请文件中的说明书和附图运用的表达能力。有难度创作题考查学生实际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4四、教材与参考书教材书名科技创新与专利入门(第1次出版),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作者陈宜中、傅雅芬、蓝烈煌、沈建华出版年份2008年9月参考书1书名专利申请与审查(第1次出版),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作者林建军出版年份2006年9月2书名专利纠纷与处理(第1次出版),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作者程永顺出版年份;2006年9月3书名专利申请实用手册(第1次出版),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作者高法新出版年份;2004年12月五、考核方式2次模仿创新创作过程结课考试计成绩90分(优秀);80分(良好);60分(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机械优化及可靠性设计课程代码0801970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7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25课程负责人程志毅课程参与教师程志毅课程简介优化设计是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将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应用于设计领域而产生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利用优化设计方法可以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加快设计过程,缩短设计周期,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优化设计方法目前已经在机械工程、结构工程、控制工程、交通工程和经济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机械设计中采用最优化方法,可以加速产品的研发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机械优化设计课程,可以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建立最优化问题数学模型的基本过程,初步具备对工程中的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建模、编程和计算的应用能力。可靠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航空、航天、核技术、武器装备、质量控制、家用电器和医疗器械等领域都涉及到可靠性技术。在神州5号宇航员的安全措施中都考虑了众多可靠性问题。前苏联的核电站与美国大规模停电事故中,就因为可靠性问题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企业而言,可靠性是性命悠关的大事。有人预言“只有那些具有高可靠性指标的产品及其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幸存下来。”可靠性的定义是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研究的是从设计(寿命开始)到失效(寿命终止)全过程中所设计的产品质量指标变化的规律,包括设计、生产、使用、管理、存储、运输等各环节。课程考核课堂作业、上机考核、期末考试教材1汪萍,侯慕英编著机械优化设计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62刘惟信编著机械可靠性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参考书目1陈立周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2孙靖民机械优化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刘惟信,孟嗣宗机械最优化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张玉斌机械可靠性设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5刘善维机械零件可靠性优化设计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代码0801971开课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课学期7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分2课程负责人胡国明课程参与教师张志强课程简介“机械结构有限元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有限元法理论与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有限元的思想,以力学理论为基础,刚架位移法的解体思路,解决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稳定问题与动力问题、弹塑性与粘性问题、土力学与岩石力学、结构优化设计问题、力学的其它领域、流体力学、渗流与固结理论、热传导与热应力、磁场及建筑声学与噪声问题。有限元单元法已广泛地应用于求解热传导、电磁场、流体力学等连续性问题,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造船、机械、建筑、水利、铁道、桥梁、石油、化工、冶金、采矿、汽车等很多工程领域,相应的大型软件已成为现代工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有限元程序包亦已成为CAD常用计算方法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与优化设计技术结合,形成了大规模的集成系统。工程设计人员使用这些系统,就可以高效而正确合理地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本课程通过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讲述,通过结合实际应用,根据一定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设计程序框图,编制计算机程序,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研究、设计、计算的能力。课程考核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席情况和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2030。教材有限元法基础与程序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王汉元,李丽娟,李银平,2001参考书目1ZIENKIEWICZOCTHEFINITEELEMENTMETHOD,NEWYORKMCGRAWHILL,19772MEIROVITCH,LEONARD,ELEMENTSOFVIBRATIONANALYSIS,MCGRAWHILL,19863TIMOSHENKO,SPGOODIER,JNTHEORYOFELASTICITYMCGRAWHILL,19704钱伟长,叶开沅,弹性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5徐芝纶,弹性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6KNIGHT,CE,FINITEELEMENTMETHODINMECHANICALDESIGN,PWSPUBCO19937MOTTRAM,JTANDSHAW,CT,USINGFINITEELEMENTSINMECHANICALDESIGN,MCGRAWHILL,19968刘北辰,弹性力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99谢贻权,何福保,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有限单元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10朱伯芳,有限元法原理与应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11丁耀武,线弹性结构静动态有限元法,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