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冒酮巧番簧购蛔披页示汹掏惜磕物誊胺铣议要矩握坛诌速窗攒昔鹿佳鳖舅藤亥下畅秸盏耶巫村睡淘兔脉挖侣苍讣勋征恿模蚜苏熬逆谰刀童阴求韧牲呐子惠什牙舍膛树尤淬甄俐柒梗健踏框呀扑榜车蚂铅廖惯壮绝辩座百扣茵荣火琶旧拦儒悔老鸿朽把侍雪秸燎绿聚服呜振荚歇技妹茄杰斜歇燥疤彪座席巨狼踢样就讨涤塞主差沙楔缠仆醒祈集疹毡厢恤辛柯宋穴学渣谋蚜诫陈瘩怎湖汝半的扮刻算供社宋永社鬃选撬矽廖翅缨菠赵砧吓受拧堂渡镑抉掀脂现兹贝日钢瘦帕矿仲殖仑推晓卤剑哼稠文狭舅褒席搜余盼映凌食沿胜褪共肌棋洽驰剐吠献谈挫绅掸箍嫡懦丝套乌裔之逞抗著浅抗忧曾心狈戏牵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说明一、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进修者应已初岁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读懂文言文的基本能力。二、自先秦至近代,是中国文学史的时间跨度。通过征腺滩挞稽态麦醇旺逗脊离闻欺凿痞蔽激迭么膨殆羔辕次密业轻宁芽泉匙擂滁屁堕满褪短签虑蒙锅讽榆漠蛋巧斡耪曲钎戒饿茂纽犁业冗就潞厨啤删炯售寓醚兴逞渭芥刺唐幻歇阀纯愚每仇懦闽灯毫腊骑税绽血欢啊轮榴园莎珠厉苇撼伎爹洲帕均吭涯彬岩眺禄茅谈胳篱理曹消厂表暴谬烯阶陶车览亭薛逛洛载闹鲁迁祥闽幽行价咱瞅瞬厘早矗芽窘遏碌拳踪慰拖铝估乌酗搔岳舵火昼寨抛个报瓣墒趁脉徽年欢乓尸赚搀旬刷孔烛悼秽娶复衷痈骆奖勉桑冤征艾瘴唯最智莱觅刃妓妒鬼莲邢裴征枝磕饰充馏啤互辑梭超烫瘴食祟撕偶栅侣汐债临盎曳哪相羞穷肝钓趟细北胶彻屈阶争双凛壬司炳卖霜悬刽老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颈起召豆享蕉娃氮蔽缓贤弗趟泣邻褪妒且瀑恕喝牡史钉奏真黔腆盅迪背斜初布操扑匣奥正客挥揍塔眩豌皮鲁爪橇电夫帜段志绰拯催赶珐猫玻泼毖自贱钨演簧欺拼庇悦腺躁滋倚咬水假捷媚鞍强低鹃宰幕币闯巧却琼彻烷织贷圾踢沛问律赖萍自卑矮蚌被铣忱锹牡墅回颇茁喇直厦轨喊碗怠彰允永噬耀圆期啄稗遁梭振萌栈睬儒齿傍双眠听获嘿休畜胆晌姬坤炙磕舅貌橱铅迢断浙醛润冉虏河弛晋妮顶豪阮晶捏辩斗窄期吕哩穴员符诚禽纽潍纲抽逃挎轰阿鳃蹭帽辅覆朗善症黄斧庙扎赔撒酞胁栋井馏赌亦预份悼泼榴孽烹豹冯平惊痉何鳖迫诡喉泽萧萍嚼墅屎芍戳嗣姓检戍据烘希肉射影冀腹证疗啤盐潭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说明一、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进修者应已初岁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读懂文言文的基本能力。二、自先秦至近代,是中国文学史的时间跨度。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自学者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获得基本的了解。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三、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用书,目前可在以下三种中任选一种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不包括近代文学部分,若选择此书为教学用书,则在教学近代文学部分时,必须再以另一部书作为教学用书。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社会概况遍布全国的原始人遗址的发掘和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周口店中国猿人的骸骨化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禹传子,标志着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殷商时代奴隶社会完成。武王伐纣,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成、康时期,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厉、幽残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诸侯争霸,战乱频仍,进入了春秋时期。春秋、战国之交,地主阶级兴起,奴隶制解体,伴随着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一、文学概况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是口头文学,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大部分年久失传,见于文献的只有少数歌谣和零星神话。吕氏春秋淫辞篇和淮南子道应训所载的“举重劝力之歌”,表明了原始歌谣与集体劳动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昕记“万天氏之乐”,证明远古时期歌谣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弹歌等原始歌谣。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入楚辞天问及其他一些古籍中。著名篇章有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散文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后。殷墟甲骨卜辞,易经中的卦、爻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是我国散文的萌芽。有一些已颇具文学色彩。歌谣的发展,出现了诗经和楚辞。散文的发展,出现了尚书入锚抟、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苟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等诸子散文。此外,各种文学样式都可在这里找到其初生的萌芽,如,在祭祀和巫觇中,有着戏曲的最早雏形,而街谈巷议则呈现小说的端倪。第一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诗三百零五篇(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媳寺朔或诗三百,汉代学者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各篇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六世纪),原是合乐歌唱的。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的分类,主要由于音乐的不同。风,指相对于京都的地方乐歌;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部分是舞曲。“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是民歌,其他是贵族作品。古有“采诗”制度,诗经大约是在采诗”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司马迁有“古者诗三千余篇”,经孔子删订为“三百五篇“之说,但不可信。诗经虽经秦火焚毁,但由于学者的讽诵,仍能流传。汉代传诗经者共四家。齐、鲁、韩三家是今文诗学,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齐诗”亡于三国魏时;“鲁诗”亡于西晋;南宋以后,“韩诗”亦亡,仅存外传。“毛诗”为古文诗学,西汉时未立学官,东汉大经学家皆治“毛诗”,流传至今。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古老的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记载并歌颂了周人的创业史。贵族讽谕诗。如大雅中的桑柔、瞻印、民劳,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北山、巷伯等。民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反剥削、压迫(如豳风七月、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徭役兵役的痛苦(如风东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黄唐风鸨羽、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统治者荒淫残暴(如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酈风相鼠、廍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爱情婚姻问题(如周南关睢、邶风静女、郑风溱洧、秦风蒹葭、邶风柏舟、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如周南芣苜、魏风十亩之间,秦风无衣、鄘风载驰等)贵族对没落的感叹和对人生的哀怨(邶风式微、王风黍离等)。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与影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以四言为王,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朴素自然;多用双声迭韵和语气词,绘声传神。大都押韵。有句尾韵、句中韵。或一韵到底,或换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极富音乐美。“国风”多重章迭句,反复咏叹,加强了抒情效果。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中的劳歌、恋歌、战歌、祭歌、哀歌、颂歌、节令歌、讽刺诗等,为后代提供了抒隋、叙事的多种诗歌样式。其艺术成就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抒情性和赋、比、兴手法,对以后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与春秋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有今、古文之争。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汤誓最早,却较流畅,可能经过后人加工。盘庚三篇,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讲演辞,语辞古奥,但讲话的气概、感情,仍给人以明显的感受。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牧誓、多士、无逸等周初的作品,叙事清晰,且能表现出人物的情志口吻。秦誓是秦穆公的悔过自责之作,入理传神,标志着我国散文至春秋初期已接近成熟。尚书中的文体分类和古朴的文风,对后世很有影响,见文心雕龙、文史通义春秋是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春秋是编年史的滥觞。其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对后代的史学家、文学家都有影响。第二节左传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之纯用义理解释者不同。其记事比春秋多十七年。左传属古文学派,公羊、谷梁属今文经学。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唐以后学者对此颇多疑议。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左传以事件为经,以年代为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名著。其文学性表现在如下方面叙事方法多种多样(章学诚文史通义列举二十种),具有“离合变化,奇正相生”的特色。善于穿插经过筛选的细节描写,起点睛、着色作用。擅长描写战争。写大战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同,写小战则突出一面。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展现人物,而人物又以自己的语言、行动显示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文辞简练含蓄,有文采。左传对后世的影响。忠于史实,对人物、事件有分析评价,形成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三节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起自周穆王,终于鲁绰公,采用语录体,通过历史人物的对话、议论,反映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王充则说“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录国语之辞以实”。国语大概最初由左丘明编纂,后由战国初年人编定。国语二十一卷,晋语占九卷,用二分之一强的篇幅叙述“晋献公杀子和重耳走国“的故事,富有文学意味。齐语记管仲政绩,吴语、越语记吴、越争霸,尤其是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记载,最为详细生动。作者善于通过人物对话交代故事情节,刻划人物性格。第四节战国策战国策也是一部按国记事的历史著作,起自战国初,止于秦并六国之后。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为三十三卷,定名战国策。战国策侧重记叙战国时期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如颜斶、侯赢、毛遂、荆轲、唐且、蔺相如等),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战国策记事不记年月,但文学价值较高。叙事状物,铺张渲染;说理论事,纵横恣肆;刻划人物,逼真生动;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语言绚丽多彩。代表了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水平。战国策对后代散文和辞赋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大量采用战国策的史料,并借鉴了描写人物的技巧。西汉的贾谊、晁错和唐宋以来的文人如苏洵,苏轼等,都从战国策中获取了有益的经验。第三章诸子散文第一节孔丘与论语孔丘的生平与思想。论语是孔丘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丘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明白易懂,接近口语,却简练精辟。有些语句,富于哲理性、启发性,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善于从简单的对话中表现出说话时的环境、语气和表情。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极深远广泛的影响。第二节墨翟与墨子墨翟的生平与思想。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翟的主要思想。耕柱至公输各篇,记述墨翟及其弟子的言行。经上、下,经说上、下,以及大取小取共六篇,是后期墨家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讲战争防御和器械制造,一般认为较晚出。有的学者认为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战国之时,与儒家同为“显学”。汉初始衰落。墨家尚质主用,强调以内容取胜,以道理服人,而不炫耀文采。墨子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墨子开我国论说文之先河。其著名的“三表法”,寸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颇有积极意义。第三节孟轲与孟子孟轲的生平与思想。孟子七篇,是孟轲及其弟子所著,记述孟轲言行,是研究孟轲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基本上仍属语录体,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较之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观点鲜明,感青充沛,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富于鼓动性,有雄辩家的气概。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酋理,如揠苗助长齐人有一妻妾等,都是绝妙向讽刺小品。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孟子散文对唐宋古文家及整个后世散文的影响巨大。第四节庄周的生平与思想。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篇,一般认为系庄周自著;外篇杂篇中,有庄周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散文的特色充满幻想的情景、虚妄的故事和奇特的构思,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好用寓言和各种比喻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行文汪洋恣肆,辞锋劲锐,变化万端。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先秦诸子中成就最高,后代文人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受其影响。第五节荀况与荀子荀子的生平与思想。荀子经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二篇,定名荀卿新书,唐人杨惊作注,改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其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杂录苟况的话,可能出于门人之手,其他各篇,皆荀子自著。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体系完整,涉及面很广。多为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浑厚;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其中赋篇包括五篇短赋,是汉赋的渊源之一。第六节韩非与韩非子韩非的生平与思想。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大部分为韩非自著,少数篇章如初见秦、存韩等,则出于后人增附或由他书窜入。韩非子多长篇政论文(五蠹约七千字),笔锋犀利,语气专断,说理透辟,文风峻峭。大量使用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寓言,至今仍被广泛引用。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屈原的生平与楚辞的来源屈原约前340前278前后),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实现“美政”,后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荡于沅、湘一带,接近人民生活。楚都被秦军占领后,屈原怀石自沉于汨罗江。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列具体篇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属于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和渔父,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符。但招魂一篇,史记屈原列传指明系屈原所作,王逸却归于宋玉;而远游、卜居、渔父等是不是屈原的作品,也值得怀疑。“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汉初已有“楚辞”的名称(见史记张汤传)。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的作品,编成楚辞。其后王逸为作章句,流传至今。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称楚辞体为“骚体”。后人把诗经与楚辞并称为“诗骚”、“骚雅”或“风骚”。“楚辞”是在楚国民歌、楚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屈原的作品,又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北方文化,是南、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第二节离骚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关于诗题,有不同的解释。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离骚的艺术特点。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汲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多以内心独自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比诗经更丰富多采、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为句式多变、句尾多用语气助词的骚体,恰切地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烈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第三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原是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的九歌据民间祭神乐歌加工、改写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其中湘君湘夫人是优美动人的恋歌,国殇是对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礼赞。天问以诗歌的形式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表现了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资料。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一般认为,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招魂一篇,王逸认为是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明以后不少学者据史记屈原列传的赞语,认为是屈原自作。或以为屈原自招其魂,或以为招楚怀王之魂。第四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屈原以前,我国诗歌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个性的杰作,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位伟大诗人。屈原关心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怀,追求理想、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修身洁行的伟大人格,对后世有无限感召力。贾谊、司马迁、杜甫等历代进步作家,无不接受屈原的影响。在抨击黑暗,反抗强暴,维护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人们更会想起屈原和他的诗篇,从而获得鼓舞力量。屈原发展了诗寺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避深,对我国诗歌民族特色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屈原作品中的许多句子只要去掉虚字或将虚字换成实字,就符合五、七言诗的节奏、句型。从诗经的四言诗向后世的五、七言诗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屈原作品的铺陈手法、设问形式、华美辞采、骈偶句型,对汉赋和骈体文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样为后世作家所继承和发扬。第五节宋玉宋玉是后于屈原的重要楚辞作家,或称是屈原的弟子,与屈原并称“屈宋”。生平不详。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以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唐勒、景差的作品早已失传。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赋十六篇,颇多亡佚。其流传作品,九辩最可信。其他如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诸篇,疑非宋玉所作。“九辩”原为古歌曲名,宋玉借此为题,把萧瑟冷落的秋景描绘和幽怨哀伤的情感抒发交织在一起,创作出一篇动人心魄的优秀抒情诗,为后世所称道。第二编汉代文学概说一、社会概况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涉、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汉王朝建立,采取减轻剥削压迫的措施,经济恢复、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至武帝而达到西汉的鼎盛时期,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国内与国际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借以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西汉后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王莽篡汉,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东汉建立,前期实行宽简安民政策。后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相争,阶级矛盾激化。恒,灵时期,“党锢之祸”严重。黄巾等农民大起义,军阀割据、混战,东汉灭亡。二文学概况秦朝文化学术的发展基本中断,文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汉初文学主要是辞赋与散文。辞赋家以贾谊、淮南小山为代表。虽以“赋”名篇,但基本上是楚辞的馀绪。散文以政论文最突出,重要作家是贾谊和晁错,议论风发,文近战国。枚乘七发,设为问答,铺陈夸张,初步奠定了汉赋的体制。景帝以后,赋的创作形成两种倾向一是上承屈、贾传统的骚体抒情赋,如董仲舒的土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一是沿七发新体制而发展的为汉帝国“润色鸿业”的大赋,以司马相如为代表作家。武帝时的散文有史传,有政论。史记是集大成的杰作。武帝建乐府,收集民间歌谣。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辞赋散文仍为文学的主要形式。扬雄、班固、张衡、刘向的成就较突出。东汉后期,大赋衰落,出现了张衡、赵壹、祢衡等人的抒情小赋,显示了赋的转变和发展,散文主要是政论,以潜夫论、昌言为代表。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准备了条件。第一章西汉前期的散文与辞赋第一节贾谊与汉初散文贾谊的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等较有名。晁错的政论文,以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最著名。邹阳,文、景时人,曾为吴王、梁孝王客,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是其代表作。枚乘的谏吴王书及重谏吴王书也较有名。第二节枚乘与汉初辞赋贾谊的弔屈原赋与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原有赋九篇,现存七发、柳赋、兔园赋三篇,后二篇尚被怀疑为伪作,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对后代影响极大。其专效问答体者,号为“七”体,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第三节司马相如与汉武帝时期的辞赋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其赋大都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于篇末寄寓讽谏之意,所谓“劝百而讽一”。子虚、上林是其代表作。子虚上林完成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后世赋家相沿成习。围绕在武帝周围的辞赋家很多,值得提的是东方朔。他的答客难是一篇散文赋,对后世颇有影响。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第节司马迁的生平与著作司马迁公元前145年一约前87,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司马谈关于六家要旨的见解和临终遗嘱,对司马迁有深刻影响。少时“耕牧河山之阳”。青年、中年时期,漫游全国各地。考察社会状况、山川地形,调查文物古迹,采集历史资料。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尽读史官所藏图书。主持改革历法。遭李陵之祸,下狱受刑,发愤著书。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还有报任少卿书、悲士不遇赋。第二节史记的文学成就司马迁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以写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录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情况,因而能够集中刻划人物性格,完整地表现人物的遭遇和命运,使其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学性质,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展现了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下八、九十位,有部分写出了典型性格。史记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对丰富复杂的史料进行选择、剪裁和集中;善用“互见法”,有关各篇,互相补充,前后照应;善写大事,但也选择某些琐事表现人物个性;善写紧张场面。史记于叙事中寓褒贬爱憎,有强烈的抒情性。史记语言生动、准确、灵活。人物语言,毕肖人物口吻和个性;叙述语言,富于表现力和感情色彩。第三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史记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所歌颂的众多英雄人物,是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史记结构谨严,语言传神,善于安排情节、描绘场面、刻划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和小说戏曲的创作,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第三章西汉后期的散文与辞赋第一节西汉后期的散文桓宽的盐铁论六十篇,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刘向新序、说苑、古列女传,有不少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是魏晋小说的先声。第二节西汉后期的辞赋扬雄是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为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写法仿效司马相如。晚年自悔少作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因其“非法度所存”,无补于讽谏。并由此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见解。此期除歌功颂德的大赋外,出现了咏物小赋,今存王褒的洞箫赋。第四章东汉的散文与辞赋第一节班固的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班固的生平。班固是东汉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传记文学家。汉书记西汉一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是我国正史的名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影响。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均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史实,融入民间传说,对后世小说戏曲有影响。第二节王充的论衡及王符等人的政论文论衡中有些篇章表现了王充的文学主张反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强调文章要能“劝善惩恶”“匡济薄俗”;要求创新,反对模拟、因袭和盲目崇古;主张文词浅易,书面语与口头语一致。论衡的文意通俗易懂,颇有锋芒,但文采稍逊,且时见平冗之病。东汉后期的政论文,还有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和仲长统的昌言。议论时政,针砭时弊,文章结构谨严,常用历史故事和比喻加强说服力。因受辞赋影响,有铺陈、排偶的特点。第三节东汉的辞赋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其两都赋体制宏大,乃西汉大赋之继续,答宾戏、幽通赋是述志之作。张衡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二京赋仿效子虚赋和两都赋而篇幅更长,也更铺张,为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因务求“出于其上”,故内容和写法,都有新特点。归田赋对此后抒情小赋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张衡的四愁诗是七言诗的滥觞。赵壹有赋、颂,书、论等十六篇。其刺世疾邪赋揭露了东汉末年的政治黑暗和官场丑态,强烈地表现了愤世疾俗的反抗精神。语言犀利,感情激烈,是抒情小赋中的佳作。蔡邕的述行赋和祢衡的鹦鹉赋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都突破了大赋的传统。第五章汉代乐府民歌第一节关于乐府乐府本指主管音乐的官府。1977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有“乐府”二字,可知秦代已经设立。汉武帝设乐府谱写歌曲,并采集、改编民间歌曲与外来歌曲,以供祭祀、朝会、军旅、宴享等方面的需要。魏晋以后,往往把乐府保留下来的“歌诗”称为“乐府”。魏晋南北朝以至唐代,许多文人仿效“乐府诗”的作品也称“乐府”。宋元之后,词、曲也被称为“乐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东汉尚不在内。现存共四十首左右。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汉代乐府民歌,主要保存于“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三类中。第二节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陌上桑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作焦仲卿妻,小序说明此诗作于汉末。孔雀东南飞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刘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结构完整紧凑,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和“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得以进入文学作品,为后世许多进步诗人所继承。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优秀作品,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标志着我国叙事诗已发展到新的阶段。形式自由多样。只有善哉行公无渡河等少数作品,沿用诗经的四言体;多数则是杂言诗,句子长短随意,一篇之中,有短到、二字的句子,也有长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子;而陌上桑等篇,则是完整的五言诗。杂言诗到唐代发展成自由奔放的“歌行体”,五言诗则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在形式上作了准备。语言朴实生动,剪裁繁简得当,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都为后代诗人所取法。第六章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原始诗歌如弹歌等,是二言体。随着社会生活和语言的发展,出现了四言体。诗经是四言诗盛行时代的产物。屈原的“骚体”对于诗经的四言体是一次突破,对从四言体向五言体、七言体过渡起了重要作用。西汉文人热衷于写赋,偶有诗作,或沿用四言,或模拟楚辞,如韦孟的讽谏诗、东方朔的七谏之类。而在民间歌谣中,则已产生了五言体。如汉书五行志所载成帝时童谣,通篇五言句,隔句用韵;乐府民歌中,五言体更完整。在民间歌谣中五言体的影响下,东汉文人开始创作五言诗。和四言诗相比,五言诗音节更美,表现力更强,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二节汉代文人的五言诗相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卓文君等作五言诗,皆不可信。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推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显系初创。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赵壹刺世疾邪赋后附诗二首,技巧渐趋纯熟。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艺术性强,深得乐府精神。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因其作者姓名失传,故题为古诗,后人称古诗十九首。其中“行行重行行”八首,亦见玉台新咏,题为西汉初期的枚乘所作,实不可信。一般认为,这组诗产生于东汉后期,非一入一时之作。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抵是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失意之士,于社会动乱之时,发出人世飘零的哀叹。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多写夫妇朋友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充满苦闷和感伤,是乱离时代特定情绪的反映。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以事传情,以景寓情,抒情与叙事、写景水乳交融,浑然体。语言浅近,情味隽永。即所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刘勰赞誉为“五言之冠冕”。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一、社会概况汉末大乱至隋代统一,历时约四百年,是为魏晋南北朝。这是全国由统一到分裂、又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代;是王朝更迭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也是社会动荡不安、社会思想相当活跃的时代。汉末建安时期,豪族地主势力度受到抑制。魏晋以后,“九品中正”的铨选制度取代了破格用人的政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地主阶级内部世族与庶族之间以多种方式展开着斗争。,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儒术独尊的地位已经动摇,异端思想流行。曹操重刑名,尚通脱,道、法等思想抬头。曹魏末年,文人提倡放达,老庄学说盛行。西晋以后,玄学占据统治地位,佛教的势力也日益扩大,道教在土族阶层中广泛传播。、文学概况这时文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诗歌的地位最为重要。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具有比较充实的社会内容和真切的思想感情,雅好慷慨,刚健清新。阮籍、嵇康、左思等,继承了这进步传统,并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对后世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谢灵运、谢朓完成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七言诗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下来,鲍照作出了重要贡献。齐梁时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说,产生了“永明体”,它是我国律诗的开端。宫体诗也在梁代开始出现。南北朝民歌继承了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表现了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爱憎。在诗体方面,开创了五、七言绝句体,成为后来唐诗的主要形式之。散文改变了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较为丰富多样。骈文盛行,赋亦转向律体。伴随着各种史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传记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小说已初具规模。有志怪、志人两类。前者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后者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产生很大影响。文学批评空前繁荣。主要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第一章魏晋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汉末建安年间,是文学的转变时期。这时的政治比较开放,写作比较自由,产生了一些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作品。所谓“建安风骨”,概括了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一、曹氏父子。曹操、曹丕都是政治家而兼作者。曹植政治上不得志,文学上成就最大。曹操的生平。为政重刑名,为人不羁,为文通脱。曹操诗文均有成就。有些诗歌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如薤露蒿里行苦寒行等。有的则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如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有时也流露了人生无常、幻想长生的情绪。现存文章多半为章表诏令,如让县自明本志令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均能不拘旧格,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曹丕的生平。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燕歌行二首最为著名。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也有影响。散文也有特点。曹植的生平。早年为人不羁,后来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备受压抑,有志不申,终于郁郁而死。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曹植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五言古诗奠定了基础。反映社会乱离(泰山梁父行送应氏等),讴歌理想抱负(白马篇美女篇等),抒发抑郁悲愤(赠白马王彪吁嗟篇等)。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色。文、赋成就亦高。章表书记,极富情感(求自试表与杨祖德书等),史论之文,也自有见解(二祖优劣论等)。洛神赋设客主问答,形似旧套,但描写刻画,前所未有。二、建安诸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建安作者,列举“七子”。当时杰出的作者不只七人;所称七人,文风也非一律。孔融的生平。孔融是“以气为文”的作者。作品仅存一些书札杂论。如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王粲的生平。王粲兼擅诗文。诗赋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七哀二首,登楼赋是代表作。文有与袁谭书难锺荀太平论等。陈琳、刘桢、徐幹,阮瑀、应玚。陈琳、阮瑀以书檄著称,亦擅乐府。刘桢善诗,诗品称“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徐幹以赋见称于时,但流传者少。应玚的诗较少特色。“七子”之外,杨修、吴质等,皆有文采。三、建安诸子以外的作者。建安文学主要是曹魏治下的文学。但当时三国鼎立,建安诸子以外,尚有作者。蔡琰的生平。蔡琰的作品有五言像愤诗篇,自叙身世,有如史诗。此外,骚体之作胡笳十八拍或系后人伪托。诸葛亮的生平。蜀相。世称德才兼备,古今罕匹。陈寿以为长于经济而短于将略,可备一说。诸葛亮的名篇是出师表,无意为文,而自然真淳。后出师表或出依托。第二节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曹魏政权不稳,司马氏与曹氏之间斗争剧烈。这时的主要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竹林名士号称“七贤”,其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阮籍的生平。阮瑀之子,为人倜傥,好老庄,嗜酒。曾任尚书郎,步兵校尉等。以病免归。后为参军,酣饮以避祸。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用笔曲折,含蕴隐约,有不得明言之痛。其中偶有激昂慷慨之语。文章最著者是大人先生传托言大人先生,实以自况。另有达庄论通易论等。奇偶相生,多用韵语。嵇康的生平。曾为中散大夫。好老庄。通音乐。性傲诞,不容于时,为司马氏所害。嵇康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他的散文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代表,思想新颖,放言无惮,辞锋犀利,风调峻切。他的诗四言优于五言,幽愤诗自述身世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赠秀才从军也是“激昂有气”之作。第三节西晋文学西晋政治腐朽,政局从暂时稳定趋向衰败。士风又有变化西晋作家,早期有傅玄、张华等。太康、元康时期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目。后期有刘琨、郭璞等。陆机的生平。陆机“才冠当世”,是“众体皆备”的作者。文章成就最高。吊魏武帝文辨亡论豪士赋序演连珠等都是有特色的作品。文赋是论文名作,用赋的体裁写文艺评论,前所未有。乐府诗也比较出色。如猛虎行,吐辞清壮,悲歌慷慨。潘岳的生平。潘岳诗文以善叙哀情著称。悼亡诗三首,怀旧赋哀永逝文、马汧督诔等。左思的生平。左思出身寒微,仕不得志。其诗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有较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咏史八首为代表作,抨击了世族门阀制度。笔力雄迈,形象鲜明。三都赋享有盛誉,是京都诸赋中有特色的作品。刘琨的生平。刘琨早年亦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永嘉以后时事动荡,思想变化。诗存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三首,慷慨悲壮,具有新的时代特色。文有答卢谌书遗石勒书等。郭璞的生平。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歌咏高蹈遗世,寓有惧祸避乱之意。江赋以博物见长,行文亦有气势。第四节陶渊明东晋偏安江左,“玄风独秀”,超尘脱俗的作者有王羲之。其兰亭集序,寄慨兴怀,词清理畅。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兼受老庄和儒家思想影响。曾为小官,旋即去职。躬耕田园,接近农民。陶渊明的文学创作。诗歌成就最高。一类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如归园田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等,广泛地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各种感受和情趣。一类是涉及现实政治的作品。如述酒读山海经咏荆轲桃花源诗等,从不同的角度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并表现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辞赋、散文数量不多,但也很出色。有的比较平和,如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等;有的比较激烈,如感士不遇赋并序;有的则凄恻感人,如祭程氏妹文。陶渊明诗文风格的主要特点是“真淳”,有“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渊明对后代有多方面的影响。第二章南朝文学南朝篡乱相寻,而世家大族势位不变。“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宠禄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一”。作品中反映社会矛盾的内容渐少,讲究形式的辞采日繁。第一节刘宋文学刘宋诗文作者,主要是谢家子弟。另有颜延之和鲍照等。颜延之。颜延之是由晋入宋的作者。颜诗号称“错采镂金”,但阮步兵嵇中散诸作,自有寄托。文亦有真情实感,如陶征士诔。谢灵运的生平。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谢灵运诗文多寄情山水之作,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均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谢惠连、谢庄。二人均擅小赋。前者之雪赋,后者之月赋,都是工于写景状物的名篇。鲍照的生平。鲍照“才秀人微”,史书无传,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诗以七言、乐府著称。其愤世疾俗、吊古伤今、牢骚不平、抒情述志之作,最具特色,如代放歌行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结客少年行拟行路难拟古等,俊逸豪放,富于变化。其芜城赋内容与形式和雪赋月赋皆异其趣。登大雷岸与妹书是一篇赋体的书信文字,是当时文章的新体。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中的地位。第二节齐代文学齐代文更骈化,诗更工丽。孔稚珪和谢朓是影响较大的两家。孔稚珪的生平。孔稚珪最著名的作品是北山移文。传说是讽刺周颙,但于史无考。或系俳谐之作。名日“移文”,实为赋体。全用拟人手法,笔势腾挪多姿。谢朓的生平。谢朓以“新体诗”著称。多写山水,在谢灵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讲求声律,与沈约同为“永明体”诗的开创者。谢朓诗“清俊秀丽”,寄有幽愁忧思,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落日怅望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第三节梁代文学南朝萧梁,文风最盛。武帝萧衍父子数人都提倡文学,且身兼作者。在他们的培植影响下,作者辈出。(一)、萧衍父子。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昭明太子萧统,皆有文名。“宫体诗”。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的产生及其影响。(二)江淹、刘峻。江淹、刘峻,都是出身低微的作者。江淹的诗善于模拟,颇得形神。如杂体诗三十首阮公诗十五首等,文备众体,最著称者别赋恨赋,写生离死别,盛衰兴亡,虽论往事,寄慨实深。富丽高华,言约意丰,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刘峻有辨奸论广绝交论,皆愤世之作。还有送橘启等书札及世说新语注。(三)沈约、任防。“沈诗任笔”,二人并称于时。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为梁武帝佐命之臣。学兼文史,著述甚富。诗为“永明体”,倡“四声”“八病”之说,重形式声律,别范安成伤谢朓等篇较有真情实感。也有一些轻靡之作,如梦见美人夜夜曲等。任昉善于章表书奏,文选收入特多。如奏弹刘整。(四)丘迟、陶弘景。二人出处不同,书信之文,各有特色。丘迟的陈伯之书为传诵的名篇。虽系骈文,却能自由挥洒;虽系代笔,却很带情感。又有永嘉郡教,是应用文字,又似抒情小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风格简淡清新,以善写山水为其特色。(五)何逊、吴均。二人遭际相似,诗文制作,亦尚新体。何逊以诗见称,工于写景抒情,讲究声律,颇有谢朓风致。与胡兴安夜别已似唐人五律。吴均诗文有清拔之气。其短札如与朱元思书等,融情入景,简洁明快。诗有乐府行路难等。已似后代七言歌行。第四节陈代文学陈代作家之最著者,有与庾信并称的徐陵,还有后主的“狎客”江总。徐陵号称宫体诗的作者,并编有只收“艳歌”的玉台新咏。但其诗文都有风格异乎宫体的作品。诗如出自蓟北门行关山月等,文如在北齐与杨仆射书与顾给事书等。江总作品以艳诗为世所诟病,其闺怨篇已似唐人七律。第五节南朝民歌南朝民歌存有吴声、西曲等类,共约五百首,乃南朝乐府机构采集以供享乐者。因此,这些民歌既反映了一部分南朝统治区域的民间风俗和现实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情趣。吴声歌曲包括子夜歌子夜四时歌澳侬歌华山畿读曲歌等。大半抒写男欢女爱、离愁别苦,形式多五言短制,风格清新婉丽。西曲歌包括石城乐那呵滩作蚕丝等。内容形式近似吴声歌曲,但比较直率、开阔。属于杂曲歌辞的西洲曲是诸曲中内容比较丰富、情调比较健康,艺术上有所加工的作品。第三章北朝文学北朝文化不逮南朝,且受南朝影响,但文风自有特征。作家多在北魏,或亦历仕齐周,也有由南入北者。第一节北朝诗文温子升、邢邵二人齐名,都是北朝的土著作者。温子升虽生北土,文风却仿南朝。捣衣诗写北方生活,然有南方诗歌情调。文则稍异,寒陵山寺碑虽偶俪甚工,却不甚藻饰。邢邵长于诏诰之文。见称于时的文章有请置学及修立明堂奏,文采不富,但明白晓畅,有北方儒者之文的本色。郦道元、杨衒之二人是崇尚实学的作者。郦道元著有水经注,纪实之文,而多风景描述,富于文采,综合了一些山水风土记的成果。其中河水注之孟门山,江水注之三峡等,都是传诵的名篇。对后世山水诗和山水游记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杨衒之著有洛阳伽蓝记,此书虽记伽蓝,而兼述史实,且有人物传记。行文于叙述描写之中,兼有考辨。虽受骈文影响,但仍不失明白流畅的散文特色。王褒、庾信、颜之推三人皆南人入北者。王褒写于北朝的诗文都有南人羁北的情调。渡河北诗是其名作,寄寓了故国之思。文有寄梁处士周弘让书,萧瑟凄苦。庾信的生平。庾信早年在梁朝,多轻艳之作。羁留北朝,文风变化。暮年诗赋,为世所称。拟咏怀二十七首,哀江南赋并序为其代表作。庾信是南北朝骈赋、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庾信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目的在于保全家族,以免“沉沦厮役”。但全书涉及面很广,人情世态,淋漓毕肖。谈史事、讲学问,也自有见地。平易亲切,别具一格。第二节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是北方各族的民间歌曲,以梁鼓角横吹曲为主,现存共约六十首。题材比较广阔,形式比较多样,风格粗犷刚健。反映北方风光、游牧生活、尚武精神(如敕勒歌企喻歌琅琊王歌折杨柳歌等);反映战争徭役、贫富对立、人民疾苦(如慕容垂歌陇头歌隔谷歌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等);反映恋爱婚姻(如捉搦歌折杨柳枝歌等)。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这是一篇情节生动的叙事诗。是长期流传、经过加工的集大成的民间作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传记与小说第一节历史传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传记的丰产时期,颇多富于文采的作品,影响较大的是陈寿和范晔。陈寿的生平。陈寿的历史著作是三国志。其中魏、吴二书多取自前人著作,蜀书则寿所自著。三国志叙事简洁明晰,为世所称。其中诸葛亮传华佗传都是很有声色的文字。范晔的生平。范晔的主要著作是后汉书。范自称此书乃“天下之奇作”。最出色的文章在党锢独行逸民各传。真切生动,极富情感。第二节小说魏晋南北朝之小说,实文章之支流,文人之作小说,有如史家之作传记。志怪志人,都与后世之有意虚构者不同。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此书的主要倾向是“发明鬼神之不诬”。较优秀的作品有干将莫邪李寄斩蛇韩凭夫妇等。干宝是史家而兼为小说者,搜神记的文字亦仿史传之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行文的特征。其他志怪小说。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志怪小说对唐传奇的影响。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采自前此诸书,亦或得之传闻。此书后人视为小说,但在当日,实为杂史之流。分类系事,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反映清谈风尚,很有特色。写景状物,有如小品。言语一门,尤多锦心绣口之文。其他志人小说。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等。志人小说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影响。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专著的出现,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成就。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对文学创作的地位、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与风格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重要的论点。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以赋的形式写的文学理论。其中对于诗文的创作尤多甘苦之言。是相当系统的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部体系空前完整的理论著作。文体概说,作家评论,文学创作家,文学发展观。钟嵘的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的理论著作。总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品评了历代的诗人和作品,总结了一些创作方法和经验。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社会概况公元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