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准介入技术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_第1页
临床医学论文-准介入技术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_第2页
临床医学论文-准介入技术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学论文准介入技术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作者宋兴刚许光东吴秀青允雪莲尹立王致道【摘要】目的观察准介入技术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经头颅CT证实的起病15天内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准介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人的颅内血肿、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结果准介入组较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差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均非常明显(P005),且应用准介入治疗愈早,效果愈明显。结论准介入技术早期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病情及预后。【关键词】准介入治疗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一种常见急危重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在急性期除需手术治疗外,往往采取保守的“中性”治疗。但近年来,通过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甚至远隔部位出现广泛的局部脑血流下降和脑水肿,进而引起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出血后梗死,针对这种病理机制,我们应用准介入技术对2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4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存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44例,均经临床及脑CT确诊。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269岁,平均606岁对照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70岁,平均614岁。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两组病人住院时神经功能程度、血肿体积、周围水肿带体积以及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12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醒,无活动性出血及进行性加重,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根据血肿大小,分别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酌情调整血压,应用能量合剂、神经保护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一般在发病第5天以后应用,用法是将利多卡因20MG、血塞通02G、维生素C05G加入20甘露醇50ML中,经病灶侧颈动脉穿刺行准介入技术治疗(具体操作已如前述),每日或隔日1次,8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则用常规疗法。均在治疗20天判定结果。13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偏瘫肢体基本恢复或肌力增加34级,感觉功能恢复,失语者语言功能恢复,生活能自理。(2)好转偏瘫肢体有所恢复及肌力增加12级,感觉功能基本恢复,失语者能说简单语言,生活部分自理。(3)无效偏瘫肢体无恢复,感觉功能稍恢复,失语者不能说单字。分别于住院时、第20天观察两组病人的头颅CT情况(血肿和水肿体积)和计算神经缺损评分值。2治疗效果治疗组显效15例,占625,好转6例,占25,无效3例,占125。对照组显效7例,占35,好转8例,占40,无效5例,占25。经统计学处理,准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差及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之差非常明显,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肿体积减少无明显差异。3讨论高血压主要导致的病理改变是脑动脉硬化,临床既可以发生脑梗死,也可以出现脑出血。早在1993年MENDELOW等就用自体血制成脑出血模型,结果发现血肿周围RCBF下降,甚至引起远隔部位的RCBF下降,并由此提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着缺血性损伤,这种损伤是部分可逆的,与脑梗死后的半暗带表现一致1。一般认为脑出血后形成血肿,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缺血、水肿,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引起继发性梗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脑出血后其血肿周围产生缺血性损害及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变化,除RCBF降低外,还与凝血酶的形成、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的神经毒性、炎症因子、自由基损害及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因素有关,共同引起局部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以及血脑屏障的破坏,这些综合因素引起颅内压增高,又进一步导致RCBF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2。脑出血后及早应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可显著改善脑组织损伤,提高有效率,降低致残率,加快血肿的吸收。近来人们不断报道用尼莫地平等扩张血管的药物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经验3,4。本组研究表明,甘露醇直接从颈动脉应用,有较强的脱水作用,并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利多卡因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血塞通注射液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其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三七总皂甙可直接或间接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解除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的过度而持久的病理性收缩,保证组织血液流量,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维生素C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性,减少血液渗出,并能清除自由基。本研究中,准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差及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之差非常明显,表明在脑出血稳定后及早的应用准介入技术治疗可使血肿周围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及逆转,并且可促进血肿吸收而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并防止出血后梗死的发生。本观察结果发现,应用消除脑水肿、改善血循环、清除自由基等药物经准介入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以比常规治疗明显地促进瘫痪肢体康复,从而使脑出血致残率下降,并且用药直接、用药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有昏迷、活动性脑出血、血压太高在未得到控制之前者不宜应用。由于本组观察病例较少,其疗效还有待于大样本进一步验证。参考文献1孙祥荣,郭富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影像学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法桃,周广喜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与治疗对策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