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_第1页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_第2页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_第3页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_第4页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工作内容及评价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山东省重要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办法;DB37/T651质量技术监督区域监管工作规范;国质检法2003206号“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发200754号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安全管理机构使用单位为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指定的专门管理特种设备的机构(或部门)。32兼管机构使用单位因特种设备数量较少,所指定的兼职管理特种设备的机构(或部门)。33作业人员使用单位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含管理和操作)。34使用单位使用特种设备并取得营业执照的单位(不含自然人)。35特种设备隐患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包括设备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36严重事故隐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严重事故隐患。(1)使用非法生产特种设备的;(2)超过特种设备的规定参数范围使用的;(3)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装置失灵而继续使用的;(4)使用应当予以报废或者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5)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或者使用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的;(6)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使用范围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场(厂)内机动车。4使用安全管理基本要求4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特种设备种类和操作特点,配备满足管理工作需要的国家有关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履行使用单位义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42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规模、特种设备数量和种类等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单位管理要求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并确保其能正确履行职责。4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编制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使用管理记录等。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应符合本单位实际,满足有关法规要求。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应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正式颁布实施。44使用单位应根据所使用设备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特种设备监控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预案。45使用单位应建立覆盖本单位全部特种设备、全员参与、从设备采购到报废全过程的隐患排查工作体系。明确隐患分级排查、整改、监督的责任范围和工作程序。46使用单位应当严格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管理义务,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日常检查维护工作,做好作业人员培训工作,并自觉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安全监察和区域监管巡查。47使用单位应当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效果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评定。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提高管理绩效水平。5安全管理基本要素51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511使用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设备特点及核心业务,制定文件化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方针,经主要负责人签发。5111方针内容应体现遵守特种设备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特种设备危险特点;预防设备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持续改进。5112方针的传达、评审与修订使用单位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有关员工传达所制定的方针,并使员工熟悉和理解。应当定期对方针进行评审,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方针进行修订,以确保其适宜性。512管理目标5121目标的设立使用单位应设立文件化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目标,目标应与安全管理方针相一致,体现企业的风险特点和不同职能、层次的具体情况,并能够量化分解至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实施。5122目标的实施使用单位应制定目标实施计划并保证实施,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修订。52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保障521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全面负责,并应当指定一名单位领导层人员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522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所拥有的特种设备种类、数量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专(兼)职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技术知识并经特种设备管理部门考核合格,持证上岗。523使用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明确规定所有参与特种设备管理的部门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及权限。524管理制度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所使用特种设备的种类和特点,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建立相应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可单独成册,或包含在本单位总的管理制度中。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制度内容(1)特种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2)设备安装及调试制度;(3)设备使用登记制度;(4)作业人员培训与考核管理制度;(5)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6)设备自行检查制度;(7)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8)设备检验检测管理制度;(9)安全附件管理制度;(10)设备应急处置与管理制度;(11)隐患排查与处置管理制度;(12)设备停用报废制度;(13)特种设备安全会议制度;(14)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15)管理评定制度;(16)特殊设备的管理制度。525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根据所使用特种设备种类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规程内容应包括各类设备的操作参数,方法、安全要点、故障应急处置等内容。526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结合管理和岗位操作的实际,定期分析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效果,适时修订。527使用单位应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由单位分管领导参加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会议,听取基层单位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处理相关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安全使用。53作业人员531使用单位应当根据设备种类和使用特点,配备相应数量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作业人员应经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考核合格,持证上岗。532使用单位应当在每年年初制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计划。培训工作应有工作见证。在作业人员资格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应向发证部门提出复审申请。533使用单位作业人员数量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5331锅炉每台在用锅炉当班持证的司炉工、水处理操作人员应按下列数量配备蒸发量小于或者等于1T/H的锅炉(热水锅炉供热量07MW),司炉工不少于1人;蒸发量小于或者等于10T/H(热水锅炉供热量7MW),大于1T/H的锅炉(热水锅炉供热量07MW),燃煤锅炉司炉工不少于2人,燃油(气)锅炉或电锅炉司炉工不少于1人,水处理操作人员不少于1人;蒸发量小于或者等于35T/H(热水锅炉供热量245MW),大于10T/H的锅炉(热水锅炉供热量7MW),燃煤锅炉司炉工不少于3人,燃油(气)锅炉司炉工不少于3人,水处理操作人员不少于2人;当2台锅炉在1个锅炉房内同时运行时,当班司炉持证人员可按70计算。5332压力容器压力容器每个生产操作岗位每班次持证作业人员应不少于1人;对于连续运行的化工生产企业应根据其化工装置来确定,因每个装置规模、复杂程度不同,每个生产岗位每班必须配备不少于2名持证压力容器作业人员;5333压力管道根据压力管道的种类,每班应配备不少于1名相应的压力管道作业人员;巡线人员应持证上岗。5334电梯货梯、医用电梯每台每班持证作业人员应不少于1人;5335起重机械每台每班持证作业人员应不少于1人;5336厂内车辆每台每班持证作业人员应不少于1人;5337大型游乐设施每台每班持证作业人员应不少于1人;54安全管理档案541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档案(包括安全技术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相关档案的建立和保存。54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档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特种设备有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2)有关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3)安全管理台账;(4)特种设备(含安全附件)安全技术档案、作业人员管理档案;(5)隐患管理台帐及有关整改确认资料;(6)安全工作会议记录;(7)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的其它相关工作见证资料。543使用单位应当按照特种设备种类,分类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台账、作业人员管理台账、安全阀管理台账。(台账格式见附录A)并绘制有较为直观、准确的特种设备分布示意图。台账应及时维护更新,确保为最新状态。544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应一机一档。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制造、安装、修理、改造的有关文件和资料;(2)自行检查和定期检验的记录与报告;(3)日常使用状况记录;(4)日常维护保养记录;(5)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6)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制造质量证明书、日常维护保养和校验记录。(7)设备使用登记资料(注册登记表和使用证等)。545使用单位应建立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1)作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2)管理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3)作业人员岗位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记录;(4)作业人员工作情况考核记录。546安全技术档案为长期保存档案,设备报废后方可销毁。安全管理档案的保存期由使用单位根据需要确定,但不得少于2年。55特种设备采购与验收551使用单位应当选购取得相应制造许可的单位生产的特种设备或部件、安全附件、压力管道元件。552设备到货后,使用单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照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查验设备随机资料,并对实物进行检查。553供特种设备安装、维修使用的部件、安全附件、压力管道元件,必须妥善保管,做到标识清晰,质量证明文件齐全,确保安全质量的可追溯性。554对设备或部件、安全附件、压力管道元件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联系相关制造单位予以妥善解决。555气瓶使用单位应对瓶装气体供方进行评价,应选用取得相应气瓶充装许可证单位充装的气体。气体到货后应当对气瓶进行安全检查,确认有关充装、警示、检验等标识齐全有效后方可使用。56特种设备安装551使用单位应当选择具备相应安装资质的单位进行特种设备安装。552使用单位应当向安装单位提供有关设备资料,配合安装单位办理设备安装告知手续,督促其依法申报监督检验或验收检验。553特种设备安装完毕,应及时进行现场验收和设备交接,向安装单位索取安装竣工资料并归档。57特种设备使用登记571使用单位应当在设备投入使用前或使用后30日内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使用登记的有关资料(注册表、使用证等)应及时存放于设备档案内。572使用登记前,使用单位应按照相应登记规则要求,填写使用登记相关表格。573办理使用登记时,应按登记部门的规定,向设备登记部门提供设备质量证明文件等有关资料。使用单位应保证所提供资料真实,填报信息正确。574设备登记后,应将使用登记标志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还应将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注登记标志为使用登记证或包括使用登记编号信息(使用证号、注册代码)的标签。575设备发生以下变化时,使用单位应填写特种设备变更备案表(附录A6),并按有关使用登记规则的规定,及时到原登记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单位名称发生变更;设备转让或出租;设备变更使用地点;设备使用状态发生停用(或停用后重新启用)、报废、拆除等变更;设备更改使用参数。576气瓶(车用气瓶除外)使用登记工作由充装单位负责。租用设备的使用登记工作由产权单位负责,登记后将有关资料及时移交设备使用单位。58特种设备日常检查581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本单位制定的检查制度,明确规定各类设备各级人员的巡查职责、巡查内容和周期,并定期对特种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外部检验。582使用单位应当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至少每月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应当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和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的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年度检查(或在线检验)。583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情况,确定本单位的重点监控设备。重点监控设备至少应包括山东省重要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办法中所定义的特种设备,以及按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构成重大危险源单元内所包括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制定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监控方案,明确检查项目和内容,明确检查责任,每三个月至少由专业人员进行一次检查。584电梯使用单位应与有资质的电梯维保单位签订维保协议。要求维保单位每15日至少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使用单位电梯管理人员应对维保记录进行确认。维保单位发生变化时,应当在变更后15日内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585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运营使用单位在每日投入使用前,应当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并对安全装置进行检查确认。586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587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588各项检查均应作出记录,年度检查(或在线检验)应形成报告。检查记录或报告应存入安全管理档案。589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其中安全阀、压力表等应按照国家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校验。5810对报废或停用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做好妥善处理。对于危化品压力容器,应当进行介质置换,确保安全。59定期检验591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检验申报表格式见附录A7)。申请检验后,应向检验检测机构索取申请检验回执。592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机构的要求,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并告知检验人员现场安全注意事项,为检验人员的现场检验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告知安全注意事项应有相应工作见证。593在定期检验后,应及时向检验检测机构索取检验结束通知单(或检验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按照要求进行整改。594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510特种设备改造维修5101使用单位应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备的改造、维修,并督促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开工告知和申报检验的手续。5102特种设备改造所使用的设计文件、部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5103特种设备的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应经过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5104对经过改造、重大维修的特种设备,应由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现场验收,确定已经过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后方可接收投入使用。5105使用单位应及时向改造、维修单位索取特种设备改造维修资料,并归入相关特种设备档案。5106经改造验收合格的设备,应当在验收合格后30日内持有关资料向原设备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511特种设备隐患治理5111对在本单位日常检查、检验检测机构定期检验和政府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安全监察中发现的特种设备隐患,使用单位应及时填写特种设备隐患管理台账(见附录A8),建档管理,并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督查。5112对于已经发现的每项特种设备事故隐患,使用单位应当指定部门或人员负责隐患治理工作。应当投入必要的隐患整治资金,并及时安排时间进行整治。5113经过整治消除隐患后,有关部门和人员要进行检查(验)确认,并在有关书面检查材料上签字。对于安全监察机构安全监察指令书或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结果通知单提出的问题,使用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情况报相关安全监察或检验检测机构确认。5114对于因生产等原因不能及时整治的隐患,使用单位应制定监控方案,落实监控措施、监控责任、整改期限。监控措施经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审核,并报经单位分管负责人签字后实施。重大隐患的监控方案还应报告发现该隐患的安全监察或检验机构备案。隐患监控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检验周期。5115对于仅依靠本单位力量难以消除的隐患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隐患,应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协助消除。5115对于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应当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注销。5116隐患整改和确认的相关资料应及时存入安全管理档案。512事故应急管理5121使用单位应在本单位应急事故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特种设备的使用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特种设备专项预案。5122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事故报告制度,明确本单位特种设备及相关事故报告程序和报告内容。5123使用单位应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和队伍,并配备满足事故处置需要的救援人员,做好物资准备和资料准备。规模较小而无应急救援组织的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5124物资准备主要包括抢险防护用品、专用工具、安全检测仪器、通信设备和器材等其它救灾物资;资料准备包括特种设备的技术资料、现场工艺流程图和平面示意图、现场作业人员岗位布置、应急人员的联系方式和地址、最近区域事故应急救援特殊装备资源、政府有关部门救援支持联系电话等。5125使用单位要按照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一次),演练记录和见证应存入设备安全管理档案。5126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演练暴露的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5127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应当按照国家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处理的规定,向及时进行报告,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或配合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5128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应严格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事故原因未查清,防范措施未落实,事故设备不得重新启用513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5131使用单位应当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向安全监察人员提供所需要的有关材料和信息,为现场安全监察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5132使用单位应告知监察人员有关现场安全注意事项。5133对于安全监察人员提出的问题和下达的安全监察指令书,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时限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报告。6管理效果评定61使用单位内部审核611使用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效果进行内部评定,查找安全管理漏洞,提出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的方法、措施,持续改进,保证特种设备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实现。612内部评定工作由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分管负责人组织。每年至少一次,发生严重以上或者有重大影响的事故后必须重新进行评定。613每次评定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和具体计划。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内部审核内容可参照附录B制定。614对于在内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纠正。62管理部门评价621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附录B的要求内容,组织力量对有关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价。622评价采用计分分级制。评定等级将作为确定安全管理评价频次和安全监察、区域监管的巡查依据。对于等级较低的使用单位,管理部门应作为安全监察和日常监管的重点单位。623对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使用单位进行纠正。对于违反有关法规的行为,应告知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进行处理。附录A推荐性附录安全管理推荐性工作表格A1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台账额定参数序号容器名称位号内部编号使用证号注册代码介质设计/工作压力设计/工作温度规格内径壁厚长度容积主体材质制造单位出厂编号投用时间检验日期检验报告编号安全状况等级下次检验日期使用状态备注A2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台账序号设备名称安装位置内部编号厂车牌号注册代码额定能力制造单位出厂编号投用时间检验单位检验报告编号检验结论检验日期/下次检验日期使用状态备注A3安全阀管理台账序号名称制造单位出厂编号规格型号公称压力安装位置安装位置最高工作压力整定压力校验单位校验日期校验报告编号下次校验日期使用状态A4作业人员管理台账序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所在车间资格证号持证项目有效期备注A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设备名称位号(内部编号)使用证号注册代码故障(事故)性质及经过故障(事故)原因管理人员记录日期A6特种设备使用变更申报表使用单位名称设备名称使用地点使用证号注册代码变更项目有关说明安全状况变化改变用途改变介质改变使用参数安全等级变化停用停用原因预计停用时间设备封存情况移装新安装地点过户拟过户单位报废重新启用停用时间启用时间重新检验情况提交的有关资料使用证检验报告注册表使用单位意见章经办人年月日登记机构意见章经办人年月日注多台设备可另加附页A7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申报表我单位台在用特种设备的检验有效期将于年月日届满,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现申报进行定期检验。附特种设备定期检验计划明细表(共页)。序号设备名称单位内部编号注册代码检验有效期计划检验日期填报人联系电话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公章)年月日A8特种设备隐患管理台账序号隐患名称来源处理情况确认人/时间备注附录B规范性附录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等级划分及评价标准B1等级划分使用安全管理评价实行计分等级制,满分为100分。管理等级共分为三级,按评价得分划分。90分定为一级;70分至90分定为二级;70分定为三级。B2评价实施B21使用管理评价工作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分级实施。对设备总数100台的或重要特种设备数量10台的使用单位,由市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其它单位由所在区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B22评价组的组成应考虑使用单位的设备特点,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评价质量。B23有关管理部门定期对所负责的使用单位进行安全管理情况评价。一级三年一次,二级二级一次,三级一年一次;发生重大特种设备事故、法人变更、新进行改制的单位应重新进行评价。对于设备数量小于10台且无重要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可6年进行一次评价。B24评价时,若某一评价项目不适用,则视为空项,不得分。该项分值计入空项分。每一项目分值扣完为止,不得负分。B25评价得分计算方法评价得分(相关项得分之和/100空项分之和)100。B3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结束,评价组应形成书面评价报告,并及时向有关使用单位反馈评价结果。对于发现的问题,应以书面备忘录形式反馈,并应有使用单位安全负责人签字。重大问题评价组应及时报告组织评价的安全管理部门(或机构)。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评价情况表附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评价记录表管理要素(分值)项目(分值)内容要求评价方法评分标准评分扣分原因1、管理方针和目标(1)有方针目标且明确查阅书面文件无方针目标不得分;内容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未经负责人签发扣1分。2、管理职责(3)相关人员均有职责且明确查阅人员岗位职责未制定或未配备相应机构和管理人员不得分;每缺少一类人员职责扣1分;职责不明确扣2分。安全管理体系(10)3、管理制度(3)制度健全,符合国家有关要求,正式颁布实施。查阅管理制度每缺少一种管理制度扣05分;制度未经颁布扣1分。4、操作规程(2)规程齐全,能涵盖所有设备种类,内容符合实际需要。查阅相关规程无安全操作规程不得分,不能覆盖设备扣分,内容不符要求酌情扣分。5、法规标准(1)本单位使用各类特种设备法规标准齐全。查阅法规标准资料管理人员未配备不得分,配备不全酌情扣分。1、持证情况(4)所有管理和操作人员均持证上岗查阅作业人员台账和证件。每发现1名无证人员扣1分。2、培训(2)有关人员参加有关部门或本单位组织的培训查培训记录和作业人员档案。未按照规定定期进行培训不得分。无见证扣2分。作业人员(8)3、配备情况(2)按照设备种类和数量配备相应人员查阅设备种类和人员数量每发现一类设备不合要求扣1分。1、建立情况(6)管理档案内容齐全;有设备、作业人员、安全阀台账,安全技术档案内容符合本规范要求,设备档案一机一档。查阅管理档案和台账,以及设备档案档案内容每缺少一项扣分,安全管理档案(10)2、管理情况(4)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日常维护更新,保管完好,能够及时调阅,且内容符合实际。现场查看管理情况。档案管理混乱不得分,每类设备抽查2台档案,每发现1台不符合实际扣1分。1、选购(3)选购取得相应制造许可的单位生产的特种设备或部件、安全附件、压力管道元件查阅近一年来新增设备或部件、安全附件、压力管道元件情况。每发现一台(或一件)无证生产扣1分。采购与验收(8)2、验收(2)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验收,验收内容齐全,且有验收记录查阅验收记录无验收不得分。未按规定验收扣分。3、气瓶管理(1)选用取得相应气瓶充装许可证单位充装的气体,标识齐全。现场抽查气瓶,检查相关标识无证单位充装不得分。每有一只气瓶标识不全扣05分。4、问题处理(2)对验收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妥善处理查阅问题处理记录。无处理见证不得分。处理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1、安装资质(2)选择具备相应安装资质的单位进行特种设备安装抽查近一年来所安装特种设备。无证安装不得分。2、监督检验(2)锅炉、现场组焊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的安装过程经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验抽查近一年来所安装特种设备监检情况。每发现一起未监检不得分。安装(6)3、安装验收(2)监检合格,与安装单位办理工程交接和竣工资料交接。抽查近一年来所安装特种设备监检报告和竣工资料。无监检报告不得分,竣工资料不全酌情扣分。1、登记情况(4)所有特种设备均办理使用登记,且登记及时检查台账和登记资料。每发现一台未登记扣1分。2、登记标志(1)登记标志应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现场抽查10台(或全部)设备。每发现一台无标志扣02分。3、变更情况(1)发生变更的设备均及时向登记部门办理变更手续检查发生变更设备,并与登记部门资料比对。每发现一台未办手续扣02分。使用登记(8)4、真实情况(2)登记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现场抽查10台(或全部)设备。每发现一台有较大出入的扣1分。1、日常检查(15)管理人员巡查内容和周期查阅巡查记录,年度检查或在线检验报告。未按规定巡查或检查扣1分。无工作见证不得分。日常检查(8)2、重点监控设备(15)列出本单位重点监控设备,并制定监控措施,按规定进行检查查阅重点监控设备目录和检查记录未列出扣1分。无记录不得分。3、电梯维保(1)签订维保协议,有维保记录。维保单位变化及时备案查协议和维保记录及备案表。维保单位无资格不得分,使用单位未对维保记录确认扣1分。未及时备案扣05分。4、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运营检查(1)每日投入使用前,应当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查运行记录和检查记录每发现一日未检查或检查无记录扣1分。5、定期校验(2)压力表、安全阀等安全附件按规定校验。安全阀铅封等校验标识保护完好。杜绝使用超期未校的安全附件。查校验报告和检验标识。每发现一件未校验或超期扣1分。6、报废停用设备处理(1)妥善处理报废或停用的特种设备。抽查已停用或报废设备现场情况未妥善处理报废设备或停用设备实际未停用的不得分。无停用标志每台扣05分。1、依法报检5在到期前1个月向检验检测机构申报定期检验,有检验回执。查检验回执每发现一台超期报检扣05分,每发现一台未按照检验扣1分。2、现场安全注意事项2做好检验准备工作,及时告知检验人员现场安全注意事项。查制度和近一年来检验人员接受安全告知签字。每发现一次未告知扣1分。定期检验(10)3、检验报告3及时向检验检测机构索取检验结束通知单(或检验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查检验报告和整改见证材料因使用单位原因未及时获取检验报告的扣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