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_第1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_第2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_第3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_第4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1综合说明11项目背景111项目来源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国家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开始,全国5大类型区16个省区、市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根据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XX县人民政府鉴于本县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的实情,在2010年试点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向上报告争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为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序、规范开展,特编制2011年度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112规划依据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的规划依据有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XX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002050年)。113工程地理位置XX项目区位于XX县南部,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的支流酉水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2581091540,北纬290705290926,东西长433KM,南北宽429KM,项目区国土总面积1366KM。项目区涉及XX镇1个乡镇的3个村。114实施方案编制过程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工作组,赴现场实地勘察,对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工程区的坡耕地现状进行了典型逐图斑调绘,并广泛征求当地农民和建设单位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的方案编制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依据水利部司局函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水保生函201019号以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编制完成了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12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12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据湖北省2006年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XX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722HM,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HM,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979,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县土壤侵蚀总量的38,说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XX项目区国土总面积136616HM,据湖北省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项目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2421HM,占土地总面积的5301。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HM,其中坡耕地37848HM,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占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226,但土壤流失量却占项目区土壤侵蚀总量的733。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说明坡耕地是项目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据XX县统计部门多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坡耕地1HM单产一般仅19502400KG,将坡耕地修成梯田后,1HM单产一般可达53006700KG,梯田比坡耕地1HM净增产33504300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大规模地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梯田,不仅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而且是保障丘陵山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工程,同时也是巩固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现水土流失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人举措与有效途径。通过坡改梯工程建设,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群众生活的基础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22建设目标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坡耕地治理程度为880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4602,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106万T,农业人均占有基本农田0158HM,农业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136HM,农业人均增加粮食129KG,农业人均纯收入增加563元。123建设规模修建梯田工程33328HM,其中新修梯田26999HM,加固、维修梯田6329HM;坡面配套水系工程截水沟1366KM,排水沟2433KM,蓄水池113口,沉沙池229口,埋设UPVC管1520M;田间生产道路1633KM;植物护埂46660KM。13工程区概况131自然概况工程区属鄂西南土石山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其地势大致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15121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年均日照时数11611445H,年平均气温在158。气候灾害频繁,主要有伏秋旱、低温冷害、连续阴雨、暴雨、大风和冰雹。工程区土壤类型以黄壤为典型土类。工程区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灌木林为主。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597。项目区疏、幼林面积较大、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林多为以油桐、马尾松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林残、次林。农田植被主要有金银花、水稻、玉米、土豆、甘薯、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132社会经济概况工程区涉及1个镇3个行政村,据2010年底统计,总人口2781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1824人,人口密度204人HM,人均土地049HM,人均耕地0157HM。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797元,人均占有粮食79144KG(见附表5及附表6)。133坡耕地现状及其治理情况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耕地总面积43828HM,其中坡耕地面积37848HM,占耕地面积的8636;坡耕地中,损毁梯田面积6329HM,占坡耕地面积的167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小班勾绘,适宜修筑水平梯田并跟当地村民协商,亟需进行治理且能够落实治理的坡耕地面积33328HM,其中现有坡耕地26999HM,损毁梯田6329HM。在需新修梯田的坡耕地中,其中510、1015面积,分别占需新修水平梯田坡耕地面积的6299、3701见附表8。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141工程设计原则、深度本实施方案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优先安排515之间的缓坡耕地。对1525的坡耕地,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原则修筑。本方案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深度。142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工程治理措施包括水平梯田以及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等配套措施。在总体布置上,对项目区地面坡度在515之间、集中连片且距村庄较近、交通较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较缓坡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地布设建设高标准梯田。同时在坡改梯田块内配套建设灌溉渠道、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田间作业便道、植物护坎等工程。15施工组织设计151工程施工条件项目区内主干道公路为248省道,支线乡镇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形成网络,内外交通较为便利,可以满足各种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和材料运输。工程建设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均在当地就近购买,数量和质量满足施工要求。施工用水就近通过机械运输解决,项目区内各行政村农村供用电力有保障,一般就近搭火可解决施工用电。152进度安排本工程建设总工期为8个月。2011年10月秋收后为工程准备期;工程措施施工安排在冬春农闲时节,即2011年11月份至2012年4月份;2012年5月份完工。16监测及技术支持161效益监测工程效益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和保水保土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方法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采用典型农户调查法和典型地块调查法。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采用恩施州水土保持试验监测站的多年观测成果进行推算。改善生态环境效益采用调查走访和收集相关统计资料等方法获取。162技术支持为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实施达到高质量施工、快速度推进、达到费省效宏的建设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重科技支撑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成果的吸收引进与示范推广,促进工程顺利实施。需要重点示范推广的几项适用新技术“3S”技术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运行管护的应用、坡面水系系统配置技术、植物护埂坎技术、地边、地埂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等,可为坡耕地的快速治理与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广、培训等工作由科技服务组织机构统管。县乡项目办分别成立相应层级的科技服务站,村成立科技辅导站,实行科技承包,分门别类,组成各种技术推广服务组,服务到户,指导到田,推广最新实用技术。技术推广对象包括骨干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工人)。技术推广采用现场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17工程管理171工程建设期管理模式成立由XX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县发展改革、水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试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工程建设。县水利局作为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定工程实施计划,对工程实施进度与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进行阶段验收与竣工初验,管理工程费用,定期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工程区涉及各乡镇成立工程工作站,负责组织施工和协调土地调整。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操作,项目建设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承诺制(群众投工投劳承诺书)、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报帐制、工程管护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172工程运行期管理模式工程建成之后,由项目建设单位将治理成果移交当地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由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负责,按照“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实行产权或使用权确认制,由项目所在乡镇、村、农户签署工程移交责任书,明确工程移交内容、数量,层层落实对治理成果的管护责任。18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181布置原则及依据本概算编制主要依据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件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及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编制。182工程总投资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124998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108710万元,林草措施投资2919万元,独立费用9728万元,基本预备费3641万元。单位防治面积投资2500元/亩。183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筹措方式该项目总投资为124998万元(不含群众投劳折资),其中中央投资100000万元,占财政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资金24998万元,占财政总投资的20。19效益分析经效益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将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实现年保水5051万M,年保土106万T。按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坡耕地治理措施发挥效益后年净增直接经济收益15664万元,20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313273万元。工程完成后,建成的梯田可使原有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平均每年可拦蓄泥沙106万T;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恢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项目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详见附表1综上所述,项目完建后,项目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都十分显著,在客观上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议上级部门尽快批准实施,以改善该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为XX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项目背景211项目来源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冈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国家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开始,全国5大类型区16个省区、市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根据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XX县人民政府鉴于本县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的实情,在2010年试点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向上报告争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为使该项目顺利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序、规范开展,特编制2011年度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212实施方案编制过程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工作组,赴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工程区的坡耕地现状进行了典型逐图斑调绘,并广泛征求当地农民和建设单位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的方案编制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依据水利部司局函关于印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的通知水保生函201019号以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编制完成了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213实施方案基本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本项目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合并而成,一次性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同时,根据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确定的试点县项目区选取原则、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方案编制的工作内容、深度、思路和技术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本实施方案符合下列要求1阐述试点县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及项目区选取情况;2明确提出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3详细了解工程区自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4确定工程设计标准及工程布置、工程量,做出相应设计;5确定施工布置方案、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做出进度安排;6提出工程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监督管理办法;7编制初步设计概算,明确资金筹措方案;8分析工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14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县市背景情况(1)项目所在县市XX县位于鄂西南边缘,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范围,XX县国土总面积134450KM,辖8个乡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等18个民族,总人口32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0,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之一,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XX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梁相间。XX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暴雨多且降雨强度大,年降水量为13001900毫米。XX县山丘众多,沟壑密度大,土石山区土壤抗蚀能力弱,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降雨强度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HM,占耕地总面积的40,坡耕地中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据湖北省2006年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XX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722HM,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XX县内人口密度较大,无规模经济作物,生产及耕作条件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机械化程度很低。一般粮食可自给,经济收入很低。(2)项目区XX项目区位于XX县最南端,国土总面积136616HM,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梁相间,属于鄂西南土石山区。加之境内人均耕地、基本农田少,降雨强度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HM,其中坡耕地37848HM,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0,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项目区生产及耕作条件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机械化程度为零,人均基本农田00215亩,土地生产力低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项目区群众先后利用农业学大寨、退耕还林、移土培肥、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大力开展坡耕地治理。通过治理,积累了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建设了水保工作队伍,为项目区的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XX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标准较低,梯田田面不平整,田坎单薄,损毁严重,梯田保存数量不高,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22设计依据221设计依据(1)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L9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2008);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2005);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水总200367号;防洪标准GB5020194;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4492009);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水利部司局函水保生函201019号;(2)相关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XX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002050年)。222工程设计说明(1)数据来源采用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统计、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土地等业务管理部门的统计年报,在此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2)勘测、调查方法及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利用L10000地形图,野外实地勾绘土地利用现状,填写小班登记表。土地利用现状按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附录D(SL4492009)要求分类、调查。2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人口与劳动力调查。着重调查工程区现有人口总量、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劳力、贫困人口及人口密度等。农村产业结构调查。了解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产值及比例,人均产值等。3水土流失情况调查。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分布、侵蚀强度、侵蚀面积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工程区的年均侵蚀总量。4水土流失危害调查。对当地的危害。着重调查降低土壤肥力和破坏耕地情况。对下游的危害。调查几次较大暴雨中,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小流域及流域出口处附近平川地遭受洪水危害情况,包括冲毁的房屋、田地,伤亡的人畜等各类损失。5水土保持现状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治理现状调查。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的数量、质量。治理经验调查。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较好的样板流域的实地调查,着重了解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如何结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的具体作法。同时了解当地政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以及用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存在问题。着重了解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包括治理方向、治理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客观上的经费困难、物资短缺、人力不足等问题。并了解对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3)内业设计工作水平梯田工程按原坡耕地地面坡度分级设计,提出各坡度级断面典型设计。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等梯田配套工程,根据实际地形特点布置并编制典型设计。(4)工程布置及施工技术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本项目涉及工程主要为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和道路工程,工程布置及施工技术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立地条件、投资水平、施工工效、工程成本。本着“费省效宏”的宗旨,在工程布置上遵循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尽可能集中的原则;在施工技术上遵循能机械不人工,能做土不做石,能干砌不浆砌的原则。3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1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HM,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979,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县土壤侵蚀总量的38。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HM,其中坡耕地37848HM,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占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226,但土壤流失量却占项目区土壤侵蚀总量的733。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能够加厚活土层,提高拦蓄能力,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保持土壤和养分,变害为利。据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多年的研究资料,坡改梯可减少土壤侵蚀90以上。因此,在XX县大规模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轻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312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山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坡耕地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耕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致使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据XX县统计部门多年的调查统计资料,正常年份坡耕地的粮食单产一般只有19502400KGHM左右,在干旱年甚至绝收,对山区粮食自给和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耕地是山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必须在坡耕地上大做文章。据调查,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后,每HM单产一般可达53006700KG,梯田比坡耕地1HM每年净增产33504300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如果对全县现有的坡耕地全部进行改造,每年最低可增产粮食3429万KG,全县粮食产量可提高255,可以实现自给。由此可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火综合治理,可以人幅度提高当地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当地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是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31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重大的战略任务。XX县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县,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之一,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全县现有坡耕地面积占全县总耕地面积40,项目区坡耕地面积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温饱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全县实施以小流域片区为单元,以坡改梯为重点,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变坡耕地为水平梯田,建设优质高效基本农田,不但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集约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人居生活环境,促进社会进步,是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314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关键是当地群众要有长期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多数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坡耕地改造是大面积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坡耕地实施改造,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粮食问题,才能为造林种草、生态修复创造条件。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经改造形成保水、保土、保肥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后,发展经济果林,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减小了毁林种粮的可能性,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为大面积植被恢复创造了条件,成为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的战略措施。因此,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既利国又利民的重要生态工程和关键措施。315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该区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项目区一直是对包括水土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护和建设;如超载过牧、滥垦乱伐等现象屡禁不绝,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在坡耕地集中的地方,由于坡耕地自身特殊的地理方位利立地条件,其受到的扰动较之于其他地类大,产生的危害性也尤为严重。土层越种越薄,土壤越种越瘦,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块变大块,坡地变平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从而由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直至资源枯竭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高效、集约、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2建设目标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坡耕地治理程度为880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4602,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106万T,农业人均占有基本农田0158HM,农业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136HM,农业人均增加粮食产量129KG,农业人均纯收入增加563元。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331项目区选择3311项目区选择的原则根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本次试点项目区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项目区在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的范围内。(2)优先保续建的原则。选择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试点县,以扩大实施规模,形成集中连片的坡改梯大示范区,发挥示范效益。(3)选择坡耕地比例高、面积大而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4)选择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密度大、粮食保障困难的地区。(5)选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耕地较少水库库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地区。(6)选择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实施坡改梯要求迫切的区域。(7)选择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障、坡耕地治理有经验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8)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或片区为单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确保“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9)必须选择现有坡耕地,重点安排15以下的缓坡耕地。对于西南土石山区等耕地资源紧缺的区域,个别地段,为了便于机械化和规模化,可适当放宽到1525。(10)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选取项目区。3312项目区的选取情况根据上述原则,本试点项目区选定XX项目区,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XX县XX项目区位于XX县南部,北距XX镇8KM,XX县城区50KM。XX项目区东部与东北部毗邻XX镇捏车村委会,东南部隔捏车村与湖南省龙山县桂塘坝乡相望,西南至梅子坳与重庆市酉阳县老寨乡毗邻,与酉阳县老寨乡和龙山县桂塘坝乡交界,西部、北部为新安村王家盖组等。地理位置为东径10912581091540,北纬290705290926,东西长433KM,南北宽429KM,项目区国土总面积1366KM,其中耕地面积43828HM,坡耕地面积37848HM。项目区涉及XX镇1个乡镇的3个村。332建设规模经过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区实施坡改梯工程33328HM,其中新修梯田26999HM,加固、维修梯田6329HM;坡面配套水系工程截水沟1366KM,排水沟2433KM,蓄水池113口,沉沙池229口,埋设UPVC管1520M;田间生产道路1633KM;植物护埂46660KM。见附表9工程区坡耕地现状及治理措施小班统计表。4工程区概况41自然概况411地理位置XX县位于鄂西南边缘,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与湘西、渝东接壤,地处东经1090010927,北纬29062940,国土总面积134450KM。XX县东距省会武汉市公路728KM,北距鄂西土家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公路135KM。XX项目区位于XX县南部,北距XX镇8KM,XX县城区50KM,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的支流酉水范围。XX项目区东部与东北部毗邻XX镇捏车村委会,东南部隔捏车村与湖南省龙山县桂塘坝乡相望,西南至梅子坳与重庆市酉阳县老寨乡毗邻,与酉阳县老寨乡和龙山县桂塘坝乡交界,西部、北部为新安村王家盖组等。地理坐标为东径10912581091540,北纬290705290926。工程区地理位置图见附图L。412地形地貌工程区地处武陵山系余脉,属酉水河中上游河谷低山丘陵区,属鄂西南土石山区。工程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低山、丘陵交替连绵,山与山之间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坝和梯田,河流沟溪,纵横交错。工程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其地势大致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4897M,最低海拔35390M,相对高差39507M。地形起伏较大,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极易侵蚀的地貌条件。坡耕地多,且坡度大、坡长长,水土流失严重。413气象水文工程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区内自然降水较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121MM,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与光热资源年内时间分布趋向一致。但降雨在时空分布上并不均匀,往往集中以暴雨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项目区10年一遇3H、6H、24H最大降雨量分别3823MM、133MM、1851MM,20年一遇3H、6H、24H最大降雨量分别6159MM、1694MM、234MM。降水分配上的高度集中,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年平均径流深10388MM,径流系数为068。区内热量资源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1611445H,年太阳辐射总量为868937千卡/CM,年平均气温在158,10积温为33105130,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83。年平均无霜期为279D,多年平均风速为26M/S,雨日占全年日数的458,雾日占11,年干燥度为067,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左右。由于季风的影响,气候灾害频繁,主要有伏秋旱、低温冷害、连续阴雨、暴雨、大风和冰雹时有发生。414土壤植被(1)土壤工程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红壤、水稻土等,其中黄壤的分布面积最大,为典型土类。黄棕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粘土及其坡积物、沉积物,经人为耕作熟化而成的农业土壤。黄棕壤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粘性重,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但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并且耕作较困难,不利农业生产。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磷,部分缺钾,呈中性至微酸性,富含碳酸钾,磷素易被固定,转化率低,有效磷、钾难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供肥性差,农作物产量处于低产水平。水稻土为黄棕壤性基性结晶岩泥土,为沙质页岩、石灰岩等风化的坡积物或残积物,土壤质地为重壤粘土,呈中性至微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高,全氮、磷、钾含量中等,速效磷、钾养分缺乏。(2)植被工程区植被分布地带属中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灌木林为主。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597。项目区现有林地面积81574HM,疏、幼林面积较大、分布广,故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植被以人工林地和灌丛杂草为主。天然林多为以油桐、马尾松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林残、次林;人工栽植的水保林、用材林、防护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柏木、柳杉、栎类、油樟、桤木、楠竹、杨树等等,其生长和保存情况中等;人工栽植经果林品种主要为油茶、油桐、倍树、棕榈、生漆、桑树、茶叶、枳壳、茶、梨、核桃、板栗、柑桔、猕猴桃、桃、桑树等等,树木郁闭度为0105。人工林地主要分布在荒山造林区、退耕还林区以及次生林改造区。天然生长的草种主要有狗牙根、龙须草、苜蓿、三叶草、百脉根、牛尾草、羊茅等,在田间地头以及各类林草地中到处可见。农田植被主要有金银花、水稻、玉米、土豆、甘薯、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42社会经济情况421行政区划及人口情况工程区涉及XX镇的新安村(涉及下寨组、大屋组、瓦场组、茶查溪组、灰山庙组5个自然村)、捏车村(涉及老鸦井组、凉亭坡组、水井坡组3个自然村)、冉家村共3个行政村。据2010年底统计,总人口2781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1824人,人口密度204人HM,人均土地049HM,人均耕地0157HM。(见附表5)。422农村经济状况(1)农村经济情况据调查,2010年,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农村各业生产总值138462万元,农业人均年产值497886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97元;粮食总产量2201T,农业人均占有粮食79144KG(见附表5及附表6)。(2)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区仍然广泛存在顺坡耕种,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0,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顺坡耕种、广种薄收等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群众生活水平不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农村经济主要依靠种植业,其他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农民快速增收;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高,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灌溉水利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份额小,农业产业化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423基础设施状况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总的来看,工程区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信息不灵,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项目区道路、电网、通讯网己遍布项目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便捷,为项目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工程区距248省道较近,交通相对方便;乡村道路多为村村通水泥路面,一般车辆均能通行。项目区农田水利基本情况包括塘堰、渠道、田间道路、蓄水设施,但大部分山塘、灌溉渠道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已不能发挥作用,耕地灌溉保证率低。坡耕地梯地化水平等还很低,未能满足当今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项目区内已全面启动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集镇供水等项目,农村饮水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部分村民已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项目区农民使用的燃料主要有煤、柴、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建设水平很低。项目区基本上采取的是人力或人牛耕作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作技术还较为落后。43耕地现状431土地利用现状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36616HM,其中耕地面积43828HM,占土地总面积3208,耕地之中水田面积4753HM,梯田和坝平地面积1226HM,坡耕地面积37848HM;园地面积6710HM,占土地总面积491;林地面积81574HM,占土地总面积5971,其中有林地面积27847HM,灌木林地44585HM,疏林幼林地面积9143HM;其它用地(包括水域、难利用地、居民及交通用地等)面积4505HM,占土地总面积330。项目区农业人均土地049HM,农业人均耕地0157HM。(见附表7)。432耕地现状(1)耕地现状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耕地总面积43828HM,其中基本农田5979HM,占耕地总面积的1364;坡耕地37848HM,占耕地总面积的8636。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57HM,农业人均基本农田面积00215HM。工程区坡耕地坡度组成为510的坡耕地为24260HM,占坡耕地总面积的6410;1015的坡耕地为10658HM,占坡耕地总面积的2816;1525的坡耕地为1681HM,占坡耕地总面积的444;2535的坡耕地为1251HM,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0。见附表8工程区坡耕地坡度组成表。项目区治理完成的大多数梯田田面不平整,田坎单薄、垮塌、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目前工程区坡耕地中,已损毁梯田面积6329HM,占坡耕地总面积的1672。目前,工程区坡耕地主要种植金银花、玉米、土豆、甘薯、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农作物,常见蔬菜作物等。由于项目区大部分塘堰、灌溉渠道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已不能发挥作用,造成耕地灌溉条件差,作物灌溉主要靠天降雨,粮食产量低。(2)亟需治理的坡耕地范围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小班勾绘,适宜修筑水平梯田并跟当地村民协商,亟需进行治理且能够落实的坡耕地涉及新安村的5个自然村、捏车村的3个自然村和冉家村,共涉及地块134个,面积33328HM,其中现有坡耕地26999HM,损毁梯田6329HM。损毁梯田的田面平均坡度小于6,涉及小班地块19个;需新修梯田的坡耕地共涉及地块115个,其中510坡耕地小班地块59个,面积17006HM,占可新修水平梯田坡耕地面积的6299;1015坡耕地小班地块56个,面积9992HM,占3701。见附表9工程区坡耕地现状及治理措施小班统计表。表41工程区亟需治理的坡耕地范围项目区乡镇涉及行政村亟需治理坡耕地面积(HM)新安村15378捏车村11283XX镇冉家村6667XX项目区合计3332844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441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及成效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XX县始终把以梯田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战略抉择,举全县群众之力,先后利用农业学大寨、退耕还林、移土培肥、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大力开展坡耕地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治理,积累了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建设了水保工作队伍,为项目区的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42主要经验1领导重视是关键。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主要目标,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重大事情列入议事日程,齐心协力,狠抓实干。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组、水利水保技术人员包点的管理机制,落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工作合力。2群众参与是基础。政府制定出台了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治理,使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火得到了有效治理。3科学治理是保证。在坡耕地治理上,坚持集中连片、持续推进,示范引路,形成规模,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加快了治理进度,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治理效益。(4)资金投入是保障。在争取资金扶持的同时,县级财政在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用于坡耕地治理工程的配套。(5)措施要到位。第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第二是早规划、早动手,实行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施工。第三是在设计、施工、质量监督上加大力度,加强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第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治理项目。第五是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以发挥效益为中心,选准项目,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443存在问题虽然XX县梯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时期梯田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项目区内山高坡陡,坡耕地占总耕地比重较大,梯田面积较少,治理难度大。投入少,资金不足,坡改梯进展缓慢;二是梯田建设标准偏低,梯田配套水系工程、道路措施不到位,未充分发挥治理效益。已有梯田均为人工梯田,梯田田面不平整,地块窄小,田坎单薄,损毁严重,不利于抗旱增产与农业机械化三是现有梯田的综合经营及开发利用程度不够,经营开发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治理缺乏综合性、重建设、轻管护,工程后续管理和维修工作滞后;五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新方法和新模式。5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51水土保持分区项目区位于XX县酉水河中上游河谷低山丘陵区,属鄂西南土石山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区域性差异不大,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坡耕地面积较大、比例高,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根源。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土壤侵蚀类型以面蚀为主,部分地区伴有沟蚀。本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生产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基本一致,且集中连片。在上述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结合XX县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成果,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可将本项目区划分为单一水土流失类型区进行治理,即南部山地中度侵蚀区。由于本项目区坡耕地面积较小,地形地貌相对单一,工程治理措施基本一致,不需要进行分区,本方案拟进行典型设计。52总体布置521工程总体布置的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宗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选择地块;2以村为单位,以地块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主要内容和重点,配套坡面水系、生产道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3优先安排坡度小于15的现有缓坡耕地,对1525坡耕地,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原则修筑,以便形成规模和便于机械化;4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协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发挥工程最大效益。522措施总体布局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如下在总体布置上,对项目区地面坡度在515之间、集中连片且距村庄较近、交通较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较缓坡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地布设建设高标准梯田。同时在坡改梯田块内配套建设灌溉渠道、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田间作业便道、植物护坎等工程。对缓坡梯田的田块以坡面水系和道路为骨架进行划分,在耕作区内布设宽面、低坎地埂的梯田,便于机械耕作和自流灌溉。陡坡区梯田的田块则需顺山坡地形等高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梯田耕作区应四面或三面通路,田间道路应与渠道、农田防护林网等相结合;耕作区道路两端应与村、乡、县公路相连。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情况详见附图4。53措施设计本项目的梯田工程是将工程区现有525的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其中石坎梯田6374HM,土坎梯田26955HM;新修梯田26999HM,加固、维修梯田6329HM。在治理过程中,与灌溉渠道、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田间作业便道、植物护坎等工程配套,并同步施工,达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要求,使梯田耕作区能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531梯田工程设计5311新修梯田工程设计(1)布设原则梯田工程布设要考虑成本、投资、选址等因素,坡改梯的数量要与其他措施(经济林和养畜)的实施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应选择土质适宜、地面坡度在515之间、土层厚度大于40CM且距村庄较近、交通较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便于经营管理的地方兴修梯田。同时,梯田要规模适度,相对集中连片布设。梯田区的布设和规模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梯田工程应与坡面水系工程、田间作业道路相互协调与配套,优化配置,做到田间灌排结合。规划时缓坡梯田的田块以坡面水系和道路为骨架进行划分,在耕作区内布设宽面、低坎地埂的梯田,便于机械耕作和自流灌溉。陡坡区梯田的田块则需顺山坡地形等高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坡改梯地埂必须就地取材,宜石则石、宜土则土。(2)梯田的设计标准及参数梯田的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6H最大降雨量设计,保证此降雨标准不漫埂,坡地面减少径流量减少90以上,水土流失量减少95以上。坡改梯工程主要是针对坡度较缓,集中连片,易于改造的坡耕地进行治理。做到集中连片,山、水、林、田、路配套。梯田田坎沿等高线布置,田坎顺势,田面水平,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活土层不得小于04M。梯田的田坎高度按坡度大小以及项目区土壤而定,根据“长治”工程经验,坡改梯田坎高度一般在0719M,田坎高出梯田面015M左右,顶宽3040CM。梯田田面毛宽根据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