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第一章总论111概述112编制的依据和原则213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514项目概况615研究结论112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21项目建设的背景21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53三章市场或需求预测3931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特点3932我国粮食消费发展趋势分析31433促进我国粮食消费健康发展应采取的措施3174第四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2241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2242产品方案255第五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2651项目区范围2652自然、社会经济条件2653社会经济条件2854退耕还林现状2955基础设施现状296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3161设计原则3162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3263工程设计3564工程量汇总447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4771进度计划478第八章组织管理与实施4981组织机构4982施工管理4983资金管理5084招标方案5185质量管理529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5391建设投资估算编制5392流动资金估算5693项目投入总资金及分年投入计划5694投资指标5710第十章项目招标方案5811第十一章效益分析64111财务评价依据64112收入、税金及附加费估算64113收益估算65114成本估算65115总成本及经营成本65116项目收益预测66117资金来源与运用分析6612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68121经济效益68122社会效益68123环境效益69124评价结论691第一章总论11概述1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四川省某某市某某县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项目业主某某市某某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建设法人某某市某某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地点四川省某某市某某县112项目承办单位概况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发改办农经20061781号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为推进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某某县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实施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某某市某某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本项目建设法人。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协调统筹安排,监督检查项目的实施。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和监督,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项目建设,保证人员、资金、措施、工程、培训到位,参与项目总结,提供项目验收资料,并负责项目的其它相关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由县发改委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成员单位分别抽调一名工作人员组成。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2编制的依据和原则121编制依据一、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发改办农经20061781号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川天退20094号四川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3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7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二、基础资料(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定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2)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等。三、遵循的标准、规范(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1993年局部修订(GBJ1089);(2)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788);(4)高低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J1789);(5)工业及民用通用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J5583);(6)建筑物防震设计规范;(7)四川省市(州)县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项目编制方案122设计原则根据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设计原则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要统筹规划,与全省基本农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水保项目做好衔接。并结合当地水土保持整体规划,符合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钱粮补助年限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面临缺钱缺粮困难的退耕农户,实行已退先建,以建固退。2促进退耕农户粮食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通过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同时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要因地制宜,对适宜于分户建设的地区,鼓励因退耕而缺粮的农户进行基本口粮田建设。同时,为便于水利、道路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和机耕机播等,尽可能集中连片。可依据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妥善解决退耕农户无基本口粮田建设地块或建设地块不足问题。3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坚持选择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的地块进行;把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灵活采取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设计,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明确试点地区政府的事权和责任,明确退耕农户的权益和责任,坚持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注重实效;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行政命令。4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范围要从严控制在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突出退耕还林地基本口粮田不足的重点乡、村、户,优先选择基层干部队伍强、群众基础好的县、乡、村进行。工程建设可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总结经验,稳步推进。13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退耕还林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后续产业没有形成等。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影响在当前。而生态环境改善后,未退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却不是很快就能见效的,所以短期内将影响到粮食供给。另外,退耕还林用粮供应数量增加后,一些地区从外购粮,既存在调运费用过高农民无法承担的问题,也面临着粮价上涨后粮源组织方面的困难。从目前的情况看,退耕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但退耕还林供应粮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用粮的一部分。这部分粮食能不能及时足额供应,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口粮消费,甚至可能会导致毁林返耕。同时,退耕还林也使许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他们也需要商品粮供应。所以在退耕还林地区立足本地建设好基本口粮田、培育起后续产业,是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利益的一条现实出路,也是实施退耕还林并不断巩固成果的基本前提。某某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四川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荔枝和龙眼重点生产县。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截至2005年末,全县累计退耕还林1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3上升到415。2006年,某某县实施退耕还林2000亩,荒山造林10000亩。在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先后出现了退耕农户缺粮比较严重的现象。因此,实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解决好农民吃饭、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不仅迫切,而且实施意义重大。14项目概况141建设规模采用小型农田水利和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建设基本口粮田8000亩,主要包括整修囤水田3700、新建囤水田3300亩、整修沟渠1750M、坡改梯700亩、新建土坎14007M。142拟建地点本项目拟定的实施方案涉及某某县某某镇长龙村、新光村、太阳村、青峰村、青狮村、沙地村,某某镇建新村、晏佳村、乐和村、龙华村、陈佳村和某某乡砖房、黄泽、向阳、前进、黄桷、新建村共17个村。143拟址条件1水利设施项目区电灌站48处,装机容量1399KW。有中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山平塘255口,新店水库干渠373KM,二级干渠1165KM,石河堰276道。2交通设施项目区有县乡道路与外界相连并通往各社,交通便利,管道设备、砂石、水泥均可由拖拉机直达施工现场。3电力设施项目区已完成了农网改造,供电区域覆盖整个项目区,电力保证率高。144主要工艺流程采用小型农田水利和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建设基本口粮田。145公用工程1供电利用已有电网保证供电,不需要另外增加供电能力。2供水利用已有水力保证供水。146环境保护本项目为环境保护项目。147项目投入总资金1、项目投入总资金5377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3772万元;148经济效益项目总投资5377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3772万元;项目建成后,按粮食综合价格15元/KG计算,每亩产值增加150元。项目区8000亩年增加产值12000万元。生产期平均年总成本2400万元;生产期平均年经营成本2400万元。生产期平均单位处理成本022元/吨;盈亏平衡点(BEP)2422;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1671财务净现值149398万元;投资回收期6年。149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初步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坡耕地是山区农民生活和生存主要甚至唯一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在退耕还林地区建设好基本口粮田,培育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农民的长期生计问题,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的基本前提。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是国家探索解决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的有效尝试,主要通过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等综合措施改善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实现退耕户的粮食自给。本项目建成后,将新增粮食807万KG,项目区人均增粮482KG,人均增收723元,有效解决了缺粮户的口粮问题,而且增大了退耕还林区商品粮食供应量,项目生态效益较显著,能够为全面解决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1410建设进度的建议项目建设周期预计12个月。14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据备注1增加粮食产量T800002产品品种粮食作物T800003总投资万元53772固定资产投资万元53772铺底流动资金万元04项目总资金万元53772固定资产投资万元53772全额流动资金万元05项目资本金万元10754固定资产投资万元10754铺底流动资金万元06投资指标百元产值占用总资金元/百元6722百元产值占用固定资产投资元/百元6722百元产值占用全额流动资金元/百元0全额流动资金年平均周转天数天10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据备注全额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次307全部定员总计人0其中工人人0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人08全年生产天数D3009工程占地面积亩800010年总成本万元240011年销售收入万元12000生产期平均12项目净利润万元9600生产期平均13年税金及附加万元0生产期平均14年增值税万元0生产期平均15年所得税万元0生产期平均18全部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前)A6含建设期19贷款偿还期A0含建设期20总资金利润率1785税前利润21总资金利税率022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1671所得税前23盈亏平衡点242215研究结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本项目财务评价经济效果较好,在经济上是基本可行的。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建设规模适度,可望带来较佳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论证可行,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并予以重点支持。2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背景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退耕还林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后续产业没有形成等。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影响在当前。而生态环境改善后,未退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却不是很快就能见效的,所以短期内将影响到粮食供给。另外,退耕还林用粮供应数量增加后,一些地区从外购粮,既存在调运费用过高农民无法承担的问题,也面临着粮价上涨后粮源组织方面的困难。从目前的情况看,退耕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但退耕还林供应粮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用粮的一部分。这部分粮食能不能及时足额供应,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口粮消费,甚至可能会导致毁林返耕。同时,退耕还林也使许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他们也需要商品粮供应。所以在退耕还林地区立足本地建设好基本口粮田、培育起后续产业,是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利益的一条现实出路,也是实施退耕还林并不断巩固成果的基本前提。某某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四川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荔枝和龙眼重点生产县。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截至2005年末,全县累计退耕还林1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3上升到415。2006年,某某县实施退耕还林2000亩,荒山造林10000亩。在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先后出现了退耕农户缺粮比较严重的现象。因此,实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解决好农民吃饭、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不仅迫切,而且实施意义重大。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但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三农问题”尤为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切实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将“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列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首,并明确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和基本口粮田建设”、“重点在退耕还林地区改造和建设基本口粮田1500万亩。原则上保证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基本口粮田不少于05亩、西北地区2亩以上,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继续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落实退耕还林五个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努力解决好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国家安排退耕地还林还草任务133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任务233万公顷,主要安排在西部重点地区”。本项目为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其实施将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提高项目区的粮食产量,在满足农民口粮需求的同时,还可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取得经济及社会的双重收益,推动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2、项目建设是实现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国家安全离不开生态安全,更离不开粮食安全,确保生态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退耕还林是实现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退耕还林与基本口粮田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处理好退耕还林和保护基本口粮田的关系,其实质是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保护好基本口粮田,确保粮食安全,就能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的开展。事实告诉我们,利用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农田林网等生态建设,本身就是为基本口粮田的稳产高产提供生态保障。另外,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并不影响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四旁地、废弃地、休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粮食安全是搞好退耕还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住了粮食生产能力,才可能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本项目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既维护了粮食安全,又强化了生态安全,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项目建设是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保障退耕农民利益的需要解决好退耕农户钱粮补助到期后的口粮自给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必须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退耕农户吃粮的关系,在抓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本项目通过实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能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户的基本生存环境,增强贫困人口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4、项目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需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越是贫困地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矛盾越是突出。我国贫困地区大部分在西部,西部贫困地区大部分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项目区农村社会经济尽管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贫困落后的情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脱贫仍然是项目区工作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项目区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农村群众致富需求与退耕还林等政策的两难选择和双重压力,如何做到既不因为发展经济、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而破坏生态,又不因为保护生态而放弃发展经济、影响农村群众生活,是项目区面临的重大考验。本项目建设正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方针,在发展退耕还林的同时,解决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只有解决了基本口粮问题,才无后顾之忧。项目不但能更好的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而且能保障农民权益,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项目建设满足了当地群众,特别是退耕还林农户的强烈愿望,能够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利国利民工程,从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是,由于在部分退耕还林区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单产下降,原定的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将满;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新植林果木在短期内没有经济收益。因此,在居住人口与土地面积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以缓解目前退耕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必将得到广大农户的大力支持。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政策,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高度重视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制订了一系列诸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退耕还林条例等政策、规划、条例,明确了发展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口粮田,保障农民利益这一内容。2006年8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规划组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6】1781号),将四川省列入了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的试点省份。本项目建设,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上可行。3、项目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四川省历来重视退耕还林地区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工作,2006年9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川办发【2006】33号),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国办发【2005】25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川办发【2005】20号)要求,统筹安排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等项目资金,采取综合措施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吃饭、烧柴、增收等生计问题,为巩固成果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退耕还林后农户长期口粮需求。确保退耕农户人均留有05亩以上基本口粮地,绝不允许出现新的全退户,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实施退耕还林”。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作为四川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也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落实。本项目所在地某某县从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建设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与此同时,某某县委、县政府将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狠抓落实。某某县寄望以本项目为契机,进而全面推进全县退耕还林地区的基本口粮田建设,解决退耕农户的吃饭问题,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创新局面。4、项目区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条件满足项目要求项目所在地某某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区内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通过本项目建设,能更好的推动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因此,本项目在建设条件上是可行的。3三章市场或需求预测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粮食消费数量、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参考内容,因此,对我国的粮食消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粮食消费特点与发展趋势,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31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特点我国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消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粮食消费的状况和特点也各有不同。311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总体情况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及贸易用粮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并且在口粮消费中,小麦和稻谷是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对象,农村地区则是粮食消费的主力军。本文主要对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方面的消费进行分析。在口粮消费中,从人均粮食消费趋势来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原粮人均消费量均逐年下降,20002004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就从25023KG下降到了21826KG;城镇居民家庭每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从2000年的823LKG下降到2004年的7818KG见表1。从全国的粮食消费总量上来说,粮食消费总量平稳增长,1998年全国粮食消费量约为4700亿KR,2001年全国粮食消费量约为4845亿KS,2002年约为4880亿K8,2004年粮食总消费量49049亿KG,2005年约为49775亿KS,其中大豆的总消费量达到4303亿KZ,增幅为47,2006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5000亿KS,稻谷和小麦实现产销平衡有余,粮食市场整体上将保持平稳。表120002004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单位KG项目20002001200220032004粮食(原粮)2502323862236502224421826农村小麦80277681763173237339稻谷1268212389123111193111740城镇粮食8231786978487952781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注表中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在内。饲料用粮是我国粮食消费的另一种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稳步攀升,总量迅速增加,现阶段饲料用粮每年的速度增长超过2,其中玉米是饲料用粮的主要原料,饲料刚粮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需求会有较大增长,这将会进步促进畜牧业发展中饲料用粮的消费。由于粮食可以用于酿酒,制作调味品、药品、燃料等,在加工业上的用途很广泛,因此,工业用粮是我国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重要消费渠道,近年来的工业用粮消费量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种子用粮变化不大,我国种子用粮年使用量基本稳定在1300万T左右,占粮食消费总量的26左右,总体上呈稳定略有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10年种子用粮将达到1080万TO我国的粮食损耗非常严重,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每年损失粮食高达150亿200亿KR,占当前粮食消费总量的34312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的新特点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无论是从粮食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品种上,还是从城乡地区差别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1、城镇人均粮食消费量日趋稳定,农村人均粮食消费员平稳趋降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已趋于稳定,约为80KG左右见图1,这个数据不包括居民在外用餐中的粮食消费量,并且也不能说明城镇居民每年的粮食消费总量也趋于稳定,由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在当前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会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居民的年粮食消费总量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总体上仍是明显下降的走势,这点与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趋势不太一样,但下降的速度比较平稳见图1。同样是因为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影响,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总量不但不会像城镇那样有所增加,相反的还会有一定规模的减少,这是因为城镇化建设会导致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因此,在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和农村人口数量同时趋减的作用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将会是一个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与城镇也是不同的。图120002004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粮食消费量走势3、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快速增长,种子用粮消费平稳趋降饲料用粮是推动我国粮食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饲料用粮的消费量迅速增长,在粮食总需求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90年760亿KG增长到2003年的1280亿KG,增加了6917,平均每年增加近5个百分点,2004年又增加到1550亿KG,2005年饲料用粮的缺口约为25亿KG。2005年用于饲料消费的稻谷、小麦和玉米分别为1425万T、380万T和8900万T。现阶段,我国饲料用粮消费的递增速度已明显高于粮食总产量的递增速度,并且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匮乏,生产豆粕的大豆约有70需要进口来满足。粮食在加工业上用途广泛,目前的粮食加工产品多达2000多种,我国的工业用粮消费量增速也很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用粮不断增加,近年全国工业用粮3800万T4000万T,1998年工业用粮3919万T,2002年工业消费粮食4487万T,年递增超过34。2005年在全国的粮食消费中小麦的工业用粮消费量为180万T,占国内小麦消费总量的18,减幅为10;玉米的工业用粮消费量为2000万,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158,增幅为8;大豆的食用及工业消费量为900万T,比2004年增加60万T。我国的种子用粮消费在整个粮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变化相对也比较稳定,从整体上看,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1999年全国种子用粮消费量约为1318万T,2000年为1255万T,2004年为1150万T。由于种子用粮消费量与种植面积和种植技术密切相关,随着科技进步和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我国种子用粮的消费量有望进一步缩减。4、当前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结构有所调整,对杂粮的需求增加粮食消费结构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我国粮食供给短缺的基本解决,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在质量和品种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粮食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对稻谷和小麦等主流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杂粮的消费量有所增加。2005年,我国的杂粮消费量为52014万T,比2004年增加了666万T,增幅为13,杂粮供不应求的局面也开始显现。消费量增长较快的品种主要是红小豆和大麦,2005年的消费量分别为311万T和5895万T,其中红小豆的消费量比2004年增加40,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大麦的消费量比2004年增加386。32我国粮食消费发展趋势分析321人均口粮消费下降,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口粮消费在我国粮食消费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这些消费偏好的改变导致现阶段和将来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均口粮消费的下降,但由于肉、蛋、奶等产品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才能转化出来,因而会增加对粮食消费的总量,粮食消费的总量不但不会降低,很有可能还会出现持续增长。其次,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人口增长率的稍微增加也会导致粮食消费总量的大量增加。此外,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会使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广大居民对于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数量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强化人均口粮消费下降、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这一趋势。这也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粮食安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322口粮消费日趋求精,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完善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深加工粮食的需求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生活多以米、面、油为主,消费结构和品种都比较单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及粮食加工技术的进步,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厂显著的变化,精深加工的精米、精面已成为人们日常主食消费的对象,一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制成的富营养成份的合成米、合成面和高档营养食品,以及一些谷物和动物混合制成的食品等也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选择,粮食消费的花色和品种越来越丰富。此外,肉、蛋、奶、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的消费量显著增加,使人们的粮食消费结构和营养水平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这也带动了我国粮食深加工业的同步发展。323粮食消费中的城乡和地域差异将进一步缩小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消费具有明显的城乡和地域差异,粮食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农村,城乡差别主要体现在人均口粮和粮食总量的消费上,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远远大于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从人均消费上看,20002004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之差趋于明显下降的态势见图2。粮食消费的地域差异除了在粮食消费量上有所体现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粮食消费品种的差异上,这两种差异目前均处于缩小的趋势。从总体上看,我国南方地区居民的粮食消费主要以稻谷为主,而北方地区居民则以小麦为主要消费对象,这是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使然,2005年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中稻谷和小麦的食用消费量在粮食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01和177左右,而2000年二者所占的比例是45和30左右见图3,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产品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南米北面”的粮食消费地域差异也将会逐步缩小。图220002004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之差的走势图32000年、2005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中稻谷和小麦各占比重及变化324消费链延长,粮食消费趋于多样化和方便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营养化、方便化、多样化、健康化的要求日益增强,粮食消费从满足温饱向追求方便、营养、健康、美味、新型、多样等方面逐步转化。新的粮食消费趋势对粮食加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督促现代粮食加工业不断拓展粮食加工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深加工提升粮食及其制品的品质,不断延长粮食消费链,给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粮食制品,实现粮食产品从初级形态到最终消费的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和方便化,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现代粮食消费需求。这不仅代表了我国粮食消费领域产生的新趋势,而且也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325粮食品牌消费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消费时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不同粮食产品的品质有了较大的不同,消费者对粮食的品牌化消费正日渐兴起。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普通粮食的时候往往不能够获得关于其质量的充分和全面信息,而现阶段的品牌粮食以“绿色”和“无公害”为主要特点,并且品牌粮食的生产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消费者只要根据品牌来购买粮食及产品,就能获得品质上的保证。在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对食物安全日益重视的情况下,粮食品牌消费虽然价格上要比普通粮食高一些,但由于它不仅可以节省购买粮食的精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得到所选购粮食的品质保证,因此,粮食品牌消费正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粮食消费时尚。33促进我国粮食消费健康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对粮食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粮食消费趋势也会不断变化,因此,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适应粮食消费趋势的措施,及时应对,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331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量充足的粮食供应是粮食消费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虽然是增长的趋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逐渐增加,相对消费的粮食总量也会相应增加,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可耕地逐年减少的危机,现行农业基础的粮食单产提高空间与日益增加的粮食消费总量相比已非常有限,因此,要想方设法保护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强粮食生产后劲。以保证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332推动粮食作物强化,提高消费质量为粮食作物提高微量营养元素含量,进而改善人体微量营养元素的摄人量,这种新的营养补充途径也被称为生物强化。粮食是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晶,每天的饮食消费中都要消耗一定量的粮食,而当前我国居民饮食消费中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不容乐观,如果能通过粮食消费获得所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营养不良疾病的发生,不仅仅是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伟大创举。目前,我国已经启动粮食作物强化工程,通过农业生物强化提高粮食作物中可食部分的微量元素含量和生物有效性,这将是一条低廉高效的解决我国粮食消费中微量元素不足问题的新途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我们应好好把握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粮食作物强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的质量和效益。333普及粮食营养知识,倡导科学消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正处于由小康向更加富裕的转型时期,“食不厌精”的不良消费意识大有风行之势,这个时期加强对居民粮食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粮食消费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若不然,既有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又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国民身体素质的稳步提高。因此,要对广大城乡居民及时进行粮食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对他们的粮食消费行为科学引导,倡导科学的粮食消费意识和行为,并针对当前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存在的问题,重点调整粮食结构,最终通过科学的粮食消费需求来引导合理的粮食种植结构,使消费结构、种植结构和营养结构相互促进、互为引导。334加强粮食物流建设,疏通消费障碍不同地域间的粮食消费差异除了与当时的传统消费习惯有关系外,与当地的粮食生产和供给结构也是密不可分的,以消费结构为基础调整各地的粮食生产与供给结构是完善当前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粮食物流是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联结,是维持粮食市场基本平衡的纽带,完善的粮食物流建设可有效地消除粮食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异,平衡粮食生产布局,消除粮食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的地域差异,疏通因粮食生产地域、季节等因素而产生的消费障碍,优化我国粮食消费与供给的时空结构。4第四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41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区位于某某市某某县某某镇长龙村等6个村、某某镇建新村等5个村和某某乡砖房村等6个村共3个乡镇17个村镇。本工程建设基本口粮田8070(8000)亩。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坡改梯。项目区面积分布见表。表41项目区面积分布表乡镇村名退耕还林户耕地面积(亩)基本口粮田改造面积(亩)建设内容人口(人)合计22248807016735小计1146120006406长龙2470300整修囤水田1050新光2010400整修囤水田1125某某镇太阳1706400整修囤水田1142青峰1800300整修囤水田1112青狮1777200整修囤水田1052沙地1698100整修囤水田925小计357220004308建新1525917整修囤水田1884晏佳512312整修囤水田629乐和309155整修囤水田384龙华615209整修囤水田723某某镇陈佳611407整修囤水田688小计721540006021某某乡砖房876650新建囤水田873黄泽134299500新建囤水田1402向阳937600新建囤水田930前进161897650新建囤水田1092350新建囤水田黄桷1223700坡改梯841新建1217550新建囤水田919表42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工程类型工程内容合计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整修囤水田数量(亩)3770新建囤水田数量(亩)3300整修沟渠数量(M)1750二坡改梯700亩新建土坎数量(M)1400742产品方案项目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粮食作物,无项目时,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230KG,项目实施后,由于地力提高和灌溉条件的改善,粮食平均亩产可达330KG,每亩增产100KG。5第五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51项目区范围某某县隶属四川省某某市,是某某市第一大县和某某市出入江的东大门,213国道线上的一颗明珠,素以“金某某”美称享誉巴蜀大地。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北纬2912”至292747“、东经1034335”至1041148”之间。北邻某某市中区,东连四川省工业基地宜宾、自贡两市,南接马边河和金沙江经济开发区。县城玉津镇距省会成都227公里,距“天下名山”峨眉山90公里,距举世闻名的某某大佛55公里。本实施方案确定的项目区位于某某县某某镇长龙村、新光村、太阳村、青峰村、青狮村、沙地村,某某镇建新村、晏佳村、乐和村、龙华村、陈佳村和某某乡砖房、黄泽、向阳、前进、黄桷、新建村共17个村,共计实施8070亩。52自然、社会经济条件52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某某县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坝、丘、山皆具,以丘陵为主。地势东北、西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47M,最低海拔308M。2土壤项目区土壤分为风化土、二泥土、大泥土和冲积沙土,土壤质地为轻壤、中壤、重壤和沙壤。3气候某某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87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76,最高气温为382。最热为7月、8月、平均温度为263和264,基本无酷暑。最低气温为26,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74。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均适宜出行,但以春、秋两季更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025小时。县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坝、丘、山皆具,以丘陵为主。地势东北、西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47米,最低海拔308米。为县位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热量丰富。4水资源境内水系发达,以岷江、马边河为主干,大小河流30余条,总长1227公里,容水总量836亿立方米,水能(不含岷江)蕴藏量达6万千瓦。5生物资源某某县是某某市第一农业大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拥有桫椤、桢楠、银杏等珍惜植物,其中桫椤6万余株,被誉为“恐龙时代活化石”。紫胶、白腊、晒烟、茉莉花、原料竹等经济作物也非常丰富,被列为中国名晒烟县,紫胶产量位居全省之冠。动物以畜、禽、水产品为主,“铁山猪”、“某某水牛”省内外驰名,年出栏生猪60万头,已成为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四川省商品牛基地,猪、牛、羊肉总产量名列全国县(市)第8位。某某县现已形成茉莉花、生姜、紫胶、黄栀子等生产加工基地,60万亩林竹基地建设正在开展。现已拥有5万亩茉莉花基地及5000吨花茶加工能力,某某花茶享誉川内外;某某“麻柳牌”白姜、黄姜种植35万多亩,年产鲜姜9万多吨,干姜2000余吨,年产干姜黄5000余吨,姜黄素含量30,总姜黄油含量80;紫胶、黄栀子已形成2万多亩种植基地。6、能源情况某某县采用火电、水电相结合,形成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集发、供、用、管、建为一体,并与四川省电力主网相连接,充分保证各行各业发展用电需要。外来招商项目用电比省、市大网同行业同企业电价优惠008元/KWH。县内岷江河段及马边河段水能总蕴藏量72万KW,尚有717万KW水能可供开发,目前,岷江河段拟建龙溪口电站和某某电站已列入省电站开发规划内,项目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53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某某镇距某某县城28KM,幅员面积95KM2,东与荣县接壤,南与金石井、新盛相邻,西与定文、寿保接壤,北与井研、敖家相交,全镇辖26个村268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27个居民小组,17694户51772人,有劳动力23898人。有耕地39627亩,其中田30942亩、土8685亩。全镇农业产值18亿元,农业收入7678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主要经济收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9400人,劳务收入3203万元。某某镇2006年年末总人口28423人,农业人口27285人。耕地面积23606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59HM2,粮食播种面积2398HM2,人均耕地面积085亩。2006年生产总值为1773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003万元,第二产业9015万元,第三产业1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25元。某某乡2006年年末总人口10980人,农业人口10756人。耕地面积8514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8HM2,粮食播种面积1291HM2,人均耕地面积080亩。2006年生产总值为5700万元,第一产业4300万元,第二产业359万元,第三产业10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45元。54退耕还林现状截止2006年底,某某镇退耕还林面积7673亩;某某镇退耕还林面积7778亩;某某乡实施退耕还林5180亩。55基础设施现状本实施方案的项目区某某县某某镇、某某镇和某某乡,是该县重要粮油生产基地和主要水稻种植基地。1水利设施项目区电灌站48处,装机容量1399KW。有中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山平塘255口,新店水库干渠373KM,二级干渠1165KM,石河堰276道。2交通设施项目区有县乡道路与外界相连并通往各社,交通便利,管道设备、砂石、水泥均可由拖拉机直达施工现场。3电力设施项目区已完成了农网改造,供电区域覆盖整个项目区,电力保证率6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61设计原则为巩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资源经营风险管理考核试卷
- 膨化食品生产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考核试卷
- 肥料制造中的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考核试卷
- 木材质量检验与判定考核试卷
- 建材家居经销商会员制合作及积分奖励合同
- 工业废气处理工程验收质量标准及售后服务合同
- 主题展览地接服务补充协议
- 抖音火花澳新市场电商分销渠道合作协议
- 《婚前财产分割及债权债务明确处理协议》
- 汽修厂三人合伙协议
- 《废品创意与制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
- 2024年食品检验员(三级)技能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 空气动力学领域大模型研究思考与展望
- 某危废处置公司事故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 《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机器人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隧道应急救援培训
- 一年级家长会课件2024-2025学年
- 省级啤酒代理权合同
- DB11∕T 1513-2018 城市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及恢复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