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_第1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_第2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_第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_第4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二八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第一节太湖流域概况1一、自然概况1二、社会经济概况2第二节水环境状况5一、污染源现状5二、水质状况11第三节2007年供水危机概况18一、事件发生过程18二、发生供水危机的原因19第四节近十年太湖治理的成效与经验教训20一、治污措施及成效20二、主要经验27三、主要问题和教训29第五节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31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31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32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恢复和维系太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紧迫任务32四、是积极探索新路子,为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经验的现实需要33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34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4一、指导思想34二、基本原则34第二节水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36第三节总体目标37一、水质主要控制指标38二、近期目标38三、远期目标39第三章保障饮用水安全40第一节城乡饮用水安全建设40一、水源地建设40I二、完善区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41三、加快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41四、建设饮用水安全监测系统和预警体系41第二节供水危机的防范与应急41一、拉网式排查污染源,采取必要的限排措施42二、开展蓝藻打捞作业42三、适时“引江济太”,扩大水环境容量43四、完善自来水应急处置和净化措施43五、增加水体监测断面和检测频次43六、制定周密的水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44第四章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45第一节污染物总量控制45一、综合治理区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46二、综合治理区限制排污总量47三、综合治理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48四、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制度49第二节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产业、城乡布局49一、调整产业结构49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52三、优化城乡布局53第三节强化工业点源污染治理54一、严格控制工业点源54二、治理船舶污染,提高事故应急能力55第四节统筹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55一、城镇污水处理55二、城乡垃圾处理56三、乡村生活污水处理57第五节防治农业面源污染57一、绿色农业工程58二、畜禽养殖58三、水产养殖58第六节加强生态修复及建设59一、湿地保护、恢复与重建59二、岸线治理60三、生态林建设和水生态修复60II四、科学清淤60第七节提高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60一、扩大引江济太工程规模61二、提高出湖过水能力61三、加强“引江济太”调水管理61第八节节水减排建设62一、倡导农业节水62二、推进工业节水62三、建设节水防污型城镇63第九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与制度63一、提高废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63二、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环保准入制度64三、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标准65第十节强化科技支撑作用65一、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66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综合集成66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66第十一节完善监测和执法体系66一、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67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68三、湿地监测能力建设68四、水环境预警系统建设68五、完善执法体系69第五章重点治理区项目和工程70第一节饮用水安全项目70一、水源地改造和水源地保护项目70二、多水源供水和区域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项目71三、区域联合供水项目71四、自来水深度处理改造项目72第二节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项目72一、整治、淘汰落后企业72二、工业污染治理项目73第三节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项目74一、改造现有污水处理项目74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75III三、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管网75四、城镇生活垃圾处置项目75五、村庄污水及垃圾处置项目75第四节面源污染治理项目76一、种植业治理项目76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77三、水产清洁养殖工程78四、乡村清洁工程79第五节提高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引排工程80一、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和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80二、太嘉河(太湖嘉兴)工程80三、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81四、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81五、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81六、望虞河后续工程82第六节生态修复项目82一、湿地保护、修复与重建82二、生态保护带建设84三、水体生态修复85四、西太湖综合整治工程86五、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86第七节河网综合整治86一、环太湖河道整治工程86二、河网清淤87三、船舶污染控制88第八节节水减排建设项目89一、农业节水重点工程89二、工业节水示范工程89三、城镇生活节水重点工程89第九节监管体系建设项目89一、国家级站网建设90二、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90三、地方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92四、省市区站网和能力建设92五、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93IV六、湿地监测能力建设93第十节科技支撑研究项目93第六章一般治理区主要项目和工程96第一节饮用水安全项目96第二节点源污染治理项目97第三节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项目97一、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97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98三、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管网98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98第四节面源污染治理项目99一、种植业治理项目99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99三、水产清洁养殖工程100四、乡村清洁工程100第五节提高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引排工程100第六节生态修复项目101一、湿地保护与修复101二、生态林建设101三、湖泊清淤101第七节河网综合整治项目101第八节节水减排建设项目101第七章投资匡算与工程占地102第一节投资编制依据102第二节总投资103一、总投资及构成103二、筹资渠道103第三节重点治理区投资107第四节一般治理区投资109第五节治理项目用地111第八章综合治理效益分析112第一节环境效果分析112一、生态系统功能增强112二、污染物量削减112V三、污染负荷预测与削减能力综合分析114第二节投资效果分析115一、饮用水安全项目115二、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116三、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项目116四、面源污染治理项目116五、提高水环境容量引排项目117六、生态修复项目117七、河网综合整治项目117八、节水减污项目117九、监管体系建设项目117十、科技支撑研究项目118第三节社会效益分析118一、保障饮用水安全,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118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节水减污118三、完善城镇治污基础设施,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119四、加强农村综合治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9五、积累经验,为河湖综合治理起示范作用119六、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120第九章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121一、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121二、严格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法规124三、提升监管能力,切实强化执法124四、利用价格杠杆,完善收费制度125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127六、引入市场手段,创新运营机制128七、加强科技攻关,推广适用技术128八、夯实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129九、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130附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治理项目汇总VI前言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虽然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水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无锡市供水危机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6月1日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请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江苏等地方、水利、环保、建设等部门,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6月份,国务院先后在无锡市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和“太湖、巢湖、滇池污染防治座谈会”,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取更有力、更坚决的措施,预防三湖再次发生污染事件,坚持不懈地把三1湖整治好。”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启动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2007年6月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单位研究制订了总体方案编制的“工作方案”和“编制大纲”。7月初,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原环保总局、原建设部、原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务院法制办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部门,以及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召开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启动会,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明确了总体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内容,明确了部门和地方的任务和组织分工,正式启动了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半年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两省一市按照任务分工,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针对重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认真总结十年来太湖治理经验,广泛借鉴国际湖泊治理经验,先后完成了十多份专题调研报告。总体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网上建言献策、召开多种类型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专家意见,并先后七次召开会议,召集有关部门和两省一市反复磋商、多次协调,加快推进编制工作。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为主体的工作组,承担了总体方案的具体编写工作,先后组织100余位专家,认真分2析各部门和地方提供的资料数据,在消化提炼和论证评估的基础上,数易其稿,完成了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12月8日,总体方案领导小组召开了专家评审会,15位评审专家对总体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根据专家、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工作组又对总体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总体方案认真总结了以往太湖污染治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处理大量基础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厘清了太湖污染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强调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体方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明确提出了到2012年和2020年的分阶段治理目标;坚持综合治理、科学治理,明确提出了治理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提出了治理的重点区域和项目;坚持体制创新、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政策建议。总体方案确定了综合治理区范围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4个市共30个县(市、区),浙江省湖州、嘉兴、杭州3个市共20个县(市、区),上海市青浦区的练塘镇、金泽镇和朱家角镇,总面积318万平方公里。鉴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重、投资大、涉及面广,总体方案还根据对饮用水水源地、太湖湖体、入湖河流的污染3程度,确定了重点治理区,范围包括江苏省22个县(市、区),浙江省10个县(市、区),上海市3个镇,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占综合治理区总面积的6164。总体方案分两期实施,近期为2007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基准年为2005年。总体方案编制的法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条例、城市排水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复、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总体方案是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各部门和两省一市要根据总体方案分别编制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落实治理任务和措施,将治理任务落到实处。总体方案涉及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深化前期工作,履行报批手续;具有不确定性的项目需先期做好试点。4总体方案执行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国家将于2010年组织全面的中期评估,对总体方案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5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范围(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示意图6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节太湖流域概况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国家财赋重地,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被誉为“人间天堂”。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自然概况(一)地形地貌和气象太湖流域西部山丘区面积7338平方公里,中部平原区面积19350平方公里,沿江滨海平原区面积7015平方公里,太湖湖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包括部分湖滨陆地)。平原区河网交织,水流流速缓慢。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18702225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米。(二)水资源概况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74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立方米。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亿立方米,2005年沿长江口门引水量181亿立方米。(三)湖泊与河流水系太湖流域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水面总面积约5551平方公里,水面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湖泊共有189个,湖泊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的6个。主要湖泊特征见表111。表111太湖流域大中型湖泊形态特征湖泊面积湖泊水面湖泊长度平均宽度平均水深总容蓄水量湖泊名称223(KM)(KM)(KM)(KM)(M)(亿M)太湖242500233811685534111894430滆湖14650146502400612107174阳澄湖1190411893143167淀山湖637363731288495173159洮湖88978897161755097098澄湖40644064988411148074流域内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33公里。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二、社会经济概况(一)基本情况2005年,太湖流域人口453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流域内分布有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8个大城市,城镇化率达73。2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21221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16;人均生产总值达4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全流域财政收入66091亿元,约占全国的221;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倍。流域总耕地面积2213万亩,人均耕地近05亩,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57。(二)产业结构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状况2005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生产总值1188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7、613和350,见表112。表112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产业结构情况治理范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江苏省部分亿元2086532402857183897产业结构256353401000浙江省部分亿元2130178451296832943产业结构655423931000上海市部分亿元12618742000产业结构总计亿元43427295941539118840产业结构376133501000太湖流域涉及的各市2005年、2006年产业结构比例,见表113。2、工业结构现状据江苏、浙江两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综合治理区内共有工业企业2095万家,其中江苏1040万家、浙江1055万家。工业总产值为24395亿元,其中江苏315144亿元,浙江9251亿元。表113太湖流域各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城市名称2005年2006年镇江4460635041604355常州4361134638610352无锡1659738716597387苏州2066831219654327嘉兴7158934065600335湖州8657234286572342杭州5050944145506449上海0948950209485506六大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共计557万家,其中江苏246万家、浙江311万家。六大重点污染行业企业总产值6149亿元,其中江苏3937亿元,浙江2212亿元,分别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26和24,见表114。(三)交通太湖流域交通发达,沪宁、沪杭铁路和沪宁、沪杭、宁杭、沿江等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流域快速交通网络;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沟通长江和钱塘江航运;内河航运网络通航里程达12万公里,内通三省市、外联长江。4表114太湖流域六大重点污染行业情况占省工占省工业省企业数产值业总产行业企业总数份(个)(亿元)值比例比例()()纺织业1307512571476975造纸及纸制品业2506241232153江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08039266176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2646981421938省医药制造业602058200132化学纤维制造业789076342226江苏合计2464424393726纺织业21515204011001189造纸及纸制品业2523239176190浙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501159064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975566468506省医药制造业477045146158化学纤维制造业461044263284浙江合计3106629221224第二节水环境状况一、污染源现状根据地方上报污染物排放数据汇总,200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14亿立方米。其中江苏省2555亿立方米,占771;浙江省747亿立方米,占226;上海市1150万立方米,占03,见表121。表121200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废污水量统计(万方/年)行政分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合计江苏17940476119255523浙江359653871074675上计21551211583633134852005年,COD、氨氮、总磷、总氮排放总量分别为8503万吨、918万吨、104万吨、1416万吨,见表122及空间分布图。表1222005年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吨/年)行政分区分类CODNHNTPTN3工业2057262636541635066城镇生活14464312295154616353江苏农村面源23560825560382646742小计58597764220578898161工业588814865926417城镇生活499607818114410308浙江农村面源14223312847270723992小计25107425530394340717工业1191823城镇生活6969551165733上海农村面源618214694541953小计1327020386192709工业2647263124850841506城镇生活20157220664285527394综合治理区农村面源38402339876698772687总计8503219178810350141587注农村面源污染排放量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位于农村的小型企业。678910二、水质状况(一)水质现状1、太湖水质现状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类。总磷除东部沿岸区为类外,其余湖体均为类或类;总氮除东部沿岸区为类外,其余湖体均为劣类,见表123。表1232005年太湖各湖区水质类别评价结果(毫克/升)高锰酸盐指数TPTN湖区名称浓度水质类别浓度水质类别浓度水质类别五里湖6301456劣梅梁湖601147劣西部沿岸区550138劣湖心区4400622劣东部沿岸区45005172、河流水质现状2005年太湖流域12个省界断面中,类和劣类占667,见表124;在28个环湖河流监测断面中,类和劣类占428,见表125。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石油类、COD。梁溪河、直湖港、武进港、京杭运河、丹金溧漕河等河流水质污染严重。11表124太湖流域省界水质类别统计断面类别个数比例()43332167劣650表125太湖流域环湖河流断面统计断面类别个数比例()179539311712劣35710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2005年,太湖流域26个主要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4个监测点达不到水质要求,超标指标有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氨氮、石油类及大肠菌群等。有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类或劣类,其中6个分布在嘉兴市、1个在苏州市。(二)水质变化情况1、太湖水质变化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太湖平均水体水质由以类水为主下降到以类水为主;从90年代中期至今,全湖平均水质下降为劣类。12从19972006年监测数据看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2000年高于其他年份,20002003年间,有所下降。氨氮2000年低于其他年份,20002003年急剧上升。820042006年,各项指标均趋于稳定,仅呈小幅波动,见图121至图124。高锰酸盐指数8060402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121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12NH3N1类类08060402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122太湖湖体氨氮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13总磷0160012000800040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123太湖湖体总磷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总氮40030020010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124太湖湖体总氮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已由10年前的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升至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见表126。中度富营养化面积2005年比1998年增加近1600平方公里。14表1262005年太湖富营养化评价2湖区评价面积(KM)评分值富营养化程度五里湖5868中度梅梁湖12468中度竺山湖56770中度贡湖14761中度湖心区102965中度西部沿岸区187866中度南部沿岸区36361中度东部沿岸区26859轻度东太湖156754轻度全太湖233863中度2、环太湖河流水质变化情况19982006年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平均浓度均为劣类,常州河流入湖水质最差,无锡次之,苏州、湖州河流入湖水质较好,见表127。直湖港、武进港、漕桥河、太滆运河、陈东河、南溪等河流入湖水质最差,带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较大,是今后治污重点区域。表127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多年平均浓度值(毫克/升)地区常州无锡苏州湖州高锰酸盐指数805693430451TP0270019601140136TN568575257305从近年环太湖地区河流水质变化趋势来看,常州地区河15流各项水质指标均呈恶化趋势;无锡地区河流总磷浓度略有下降,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相对稳定,年际间略有波动;苏州和湖州地区河流各项水质指标在年际间略有波动,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基本在类水质标准范围内,总氮有恶化趋势。根据19982006年环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入湖各项污染物量多年平均值为高锰酸盐指数566万吨,总磷016万吨,总氮393万吨;出湖各项污染物量多年平均值为高锰酸盐指数361万吨,总磷0048万吨,总氮126万吨。3、水生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叶绿素A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太湖叶绿素A含量逐年上升,月均值范围为每升164216微克,年均值范围为每升8366微克,10年间全湖均值增长了137,且近年有加速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至今的监测情况看,夏季每升水中藻类数量在250万1亿个之间。其中梅梁湖相对较多,每升水中藻类数量在450万2亿个之间。藻类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25所示。1625215五里湖梅梁湖全湖105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12519982006年夏季太湖藻类数量变化趋势(三)各省、市水质变化情况1、江苏省从1998年5月起,在主要出入湖河流和行政交界河流设立了71个监测点进行定期跟踪监测,2005年,断面调整至66个。各年度断面水质类别个数及比例见表128。表128太湖流域江苏省水质变化情况断面水质类别(个)所占百分比()年份断面数II、IIIIVV、劣VII、IIIIVV、劣V1998711326321833664511999729333012545841720007143037564235212001651318342002775232002666154591227682200365141437215215570200465101738154262584200566820381213035762、浙江省从1998年5月起,在杭嘉湖地区东西苕溪、泗安溪、运河和杭嘉湖河网设立了42个监测点进行定期跟踪监测,17亿个/升2001年增加至44个断面。各年度断面水质类别个数及比例见表129。表129太湖流域浙江省部分水质变化情况断面水质类别(个)所占百分比()年份断面数II、IIIIVV、劣VII、IIIIVV、劣V1998421282228619052419994211121926228645220004215522357119524200144166223641365002002441682036418245420034416820364182454200444131021295227478200544147233181595233、上海市综合治理区内主要河流有太浦河、急水港、拦路港、大蒸港等。监测数据显示,20012004年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但从2004年起污染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第三节2007年供水危机概况一、事件发生过程2007年4月底,太湖梅梁湖蓝藻水华大规模集中暴发,比往年提前了近1个月。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小湾里水厂、18锡东水厂、贡湖水厂水源地的监测,5月6日梅梁湖小湾里水厂水源地叶绿素A含量达到每升259微克,位于贡湖湾和梅梁湖交界的贡湖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139微克,贡湖湾锡东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53微克,叶绿素A在太湖西北部湖湾全部超过每升40微克的蓝藻暴发临界值。到5月中旬,梅梁湖等湖湾的蓝藻进一步聚集,分布范围扩大,程度加重。5月28日,据无锡市报告,贡湖水厂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氨氮指标上升到每升127毫克以上,溶解氧下降到接近零,导致无锡市自来水恶臭,引发了供水危机。5月29日,水利部启动应急预案,增加“引江济太”的流量至每秒240立方米,促进太湖水体流动。同时,建设部组织专家紧急进行自来水除臭研究,采取应急措施。省市政府组织紧急调运大量饮用水,保证了饮水供应。无锡市采取人工打捞蓝藻、人工增雨等措施改善水源地水质。通过应急措施,6月1日自来水厂出水基本达标,6月6日全面恢复正常供水。二、发生供水危机的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污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富营养化趋势不断加强,蓝藻几乎年年不同程度暴发。每年春末至秋初间,梅梁湖中的藻类数量在每升450万2亿个之间,超出了自来水对高藻水的处理工艺标准,对自来水的供应屡屡产生影响。长期以来,太湖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蓝藻大规19模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气象、水温等条件成熟,蓝藻随时可能暴发。但是在2007年以前,从未发生过水质黑臭现象。这次蓝藻暴发引起的生态灾害,既有2007年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雨偏少等易暴发蓝藻的气候因素,也有出现严重缺氧的污水团因素,最终导致水质黑臭,形成供水危机。从目前掌握的基本情况和认知程度来看,导致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的内因是蓝藻暴发,诱因是污水团,根本原因是长期污染。这次供水危机充分表明太湖水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必须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对太湖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第四节近十年太湖治理的成效与经验教训从“九五”计划期开始,国家把太湖流域治理列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关部门会同地方分别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九五”期间,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投资1295亿元,完成100亿元;“十五”期间计划投资2201亿元,完成1687亿元。一、治污措施及成效(一)“九五”期间治污工作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九五”期间治理的重点为城镇污水处理。规划要求建设96个20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54个。截至2000年底,已完成或部分完成29个项目,建成规模日处理污水量1187万立方米,其中江苏26个,日处理污水量752万立方米;浙江3个,日处理污水量435万立方米。(二)“十五”期间治污工作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增加了治理措施、加大了治理力度,共安排了255个项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项目220个,在建项目35个,见表141。表141“十五”期间太湖治污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已完成在建项完成计划项计划投资完成投资项目类型项目比目比例比例目个亿元亿元例()城镇污水处理厂9383916110731071998城镇垃圾处置137692311261321034工业点源治理879772311141227湖滨带及生态修复47502520866315河湖清淤工程7571429398155390生态示范工程14857143230150652饮用水源地保护1283316714063450特殊行业防治8100009202196环境管理能力建设1758841206183017按行政区汇总江苏省17689111323902680浙江省757921848772910上海市410000315500合计2558631372201168976721(三)治理成效1、污染源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治理,两省一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太湖局部水体中一些污染物指标稳定或有所好转。近10年,太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仅增加了一倍,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指标在“十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2、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重点监控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达到97。江苏省列入“十五”计划的62项工业污染源的除磷脱氮工程已全部完成;出台了纺织印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千家印染企业基本做到达标排放;关停了3500多家重污染企业;完成了738家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重点水污染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浙江省列入“十五”计划的7家工业企业的除磷任务和18家企业的脱氮任务已全部完成。3、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06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86座,日处理能力共5588万立方米,见表142。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的进水浓度COD为350600毫克/升、22氨氮1155毫克/升、总磷27毫克/升;出水浓度为COD低于70毫克/升、氨氮715毫克/升、总磷032毫克/升,出水水质总体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23表142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污水处理厂分布情况城市污水处理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合计行政区规模规模规模座数座数座数333(万M/D)(万M/D)(万M/D)苏州28108650495781581无锡1467832368461046常州946925011519镇江140000140江苏小计522273849131363186杭州3121057181281嘉兴45001017314673湖州6181724123421浙江小计13189032484452374上海528528合计65416312114251865588截至2005年底,太湖流域累计建成垃圾处理厂(场)32座,垃圾处理率613;228个建制镇建成了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清运12017万吨。4、农村污染源治理开始启动江苏省大力推进绿色农业,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2006年化肥投入总量比1995年减少362;建成大中型畜禽养殖沼气工程66处,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5;24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7300个农村居民点,涉及人口380万人,并于2005年在1400多个村启动了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相对集中的处理模式和适宜工艺。浙江省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近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50亿元,整合部门资金81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群众及社会投入483亿元。目前,65的村庄实现垃圾统一收集,近14的村庄开展了污水处理;全省已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2005年浙江省关停了“禁养区”内所有的养殖场,至2006年底,存栏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完成治理,建成67个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厂、6800多个沼气净化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2005年以来,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近60万亩,建成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10万亩。上海市整治、关闭大中型畜禽养殖场26家,退养、关闭小型养殖场1431家,退养生猪1046万头;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效降低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设立了3座垃圾中转站,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874。5、内源治理示范效果良好江苏省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已清淤土方17亿立方米。252002年开始在五里湖退渔还湖,清理鱼塘3282亩,疏浚底泥240万立方米。浙江省整治河道8325公里。上海市青浦区,疏浚河道总长度24713公里,取缔境内淀山湖网箱养殖3065亩。船舶污染治理方面,两省一市均在规定时间内基本配备了“十五”计划规定的船舶防污染设施。6、城镇供水能力提高到2005年底,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综合能力达到493万立方米/日,较2000年增加208;供水管网总长15万公里,较2000年增加189;城市年供水总量达到108亿立方米。7、“引江济太”效果明显2002年开始实施“引江济太”,通过望虞河从长江引水,增加了太湖水量,改善了水质,促进了水体流动。五年来共调引长江水102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45亿立方米,入河网57亿立方米。“引江济太”在化解20032005年太湖流域遭遇连续干旱和2003年黄浦江发生重大燃油污染事故危害,特别是2007年应对因蓝藻暴发造成的无锡供水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生态修复取得一定进展“十五”以来,太湖流域加强了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江苏省结合湖岸整治,建设环湖生态林、农田林网、“四旁”26绿化;在五里湖累计种植各种沉水、挺水、浮水植物500多万株,投放沉水植物种子138公斤,投放螺、蚌等50多吨,鲢、鳙鱼苗16万尾;建成了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程等项目;河网清淤整治逐步开展。浙江省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完成了千里河道清淤整治工程。上海市在淀山湖周边规划建设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片林、道路林等,并从2005年起积极开展增殖放流,逐渐恢复淀山湖水域生物多样性。二、主要经验(一)产业结构调整是减少污染源的重要举措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源。两省一市通过关停污染企业,严禁新建高污染、高消耗项目,积极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取得了明显效果。江苏省关停了500多家重污染企业,COD年排放量减少了235吨;256家印染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COD年排放量减少了8400吨。浙江省“十五”以来,因环保原因否决了大量建设项目。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内新建工业企业。(二)综合治理是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十年的污染治理,逐步摸索形成了综合治理的模式。两省一市把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引江济太”、加强监测等措施结合27起来,多管齐下,使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同时,两省还突出重点,针对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的实际,江苏省大力推进农村“三清一绿”工程,浙江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使综合治理更富成效。(三)科技进步是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支撑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复杂而艰巨,治理富营养化更为困难,许多工作缺乏经验,需要探索和示范。有关部门和地方实施了水污染控制和水体修复技术示范、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水生植被恢复示范等科技项目。例如江苏省五里湖底泥生态疏浚、十八湾环太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浙江省安吉县农村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等都起到了积累经验、树立信心的作用。(四)运用经济杠杆是减少污水排放量的有效手段提高水价,包括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可以起到节约用水和节能减排的作用。两省一市运用经济杠杆,率先调整水价,促进了节水,减少了排污。(五)合力治污是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长江三角洲地区市长联席会议将地区水污染防治纳入会议内容,并建立了协调协商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01年苏州盛泽镇纺织厂严重污染事件中,苏、浙两省友好协商,较好地解决了省际间的污染纠纷。事实证明,合力治污是治28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三、主要问题和教训太湖流域污染严重,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治污措施,但治理力度远远低于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污染加剧趋势。因此,应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太湖流域必须确立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模式。治理思路要吸取历史教训,把控制污染物总量作为治理的重要指标,总量与浓度一并严格控制。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依然严重,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湖泊面积减少,湿地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退化,特别是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权益。(一)环太湖地区饮用水安全形势严峻目前太湖流域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尤其是河网地区水质远未达到国家标准,而且面临水质污染程度进一步加剧的威胁。环太湖地区大部分水厂净水工艺落后,有些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在水源遭受突发性污染时,只能被动应对甚至被迫停水,饮用水安全缺乏保障。(二)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减反增太湖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于流域经济增长,水污染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根据“十五”计划,2005年COD排放控制目标为3781万吨,实际COD排放量为501万吨;29湖体总氮污染持续加重,且尚未纳入国家的总量控制指标。(三)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尽合理重污染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村镇一级,部分地区产业布局未能严格执行流域重点地区环境保护规划。(四)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水平不高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不能做到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还停留在以去除COD为主,总氮等污染指标还未纳入污染治理和控制范围。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雨污分流体系不完善,污水不能完全收集入网,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降低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率。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未考虑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部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位置不合理。(五)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太湖流域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每亩约40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6倍;农药施用量每亩161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7倍;畜禽养殖量大,分布区域较广,粪污处理率低;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对农村面源污染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已成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污染来源。(六)水环境监测和预警应急能力不强现有的环境在线监测、监控设施不足,覆盖率低,环境综合信息管理能力薄弱,未建立统一的水环境污染监管和预警体系,不能有效应对严峻的环境挑战。30(七)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目前尚没有针对太湖流域管理的专门法规,现有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偷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环境“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八)部门分割管理,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太湖流域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涉及众多部门和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统一管理缺位,治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九)资金筹措渠道不畅,投入不足十年治理明显受到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的制约,这是“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未能如期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映出在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第五节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两省一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搞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31发展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决扭转工作中重GDP轻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来。太湖污染问题本质上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合理的表现,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上,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立有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体制和机制,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维系着流域内4533万人的生存和发展。无锡供水危机事件及水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凸显流域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到流域广大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和切身利益,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痛定思痛,要痛下决心,切实加大治理力度,保障流域人民饮用水安全,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恢复和维系太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紧迫任务太湖属于浅水湖又是半封闭型水体,流动性差,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一个流域生态功能一旦退化,由于系统的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要恢复水环境功能,需要长期的过程,付出成倍的代价。目前,太湖水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严32重,抓紧治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四、是积极探索新路子,为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经验的现实需要我国有七大流域,河流众多,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100多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等原因,许多河湖严重污染甚至处于生态极度退化的境地。太湖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河湖生态体系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全国流域生态治理特别是“三河三湖”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起步早,开展综合治理的经济社会条件较好,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标志性工程,为全国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经验。33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放到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综合治理、科学治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着力加强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城镇污水以及内源污染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修复,着力完善监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着力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恢复太湖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确保饮用水安全,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