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武汉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_第1页
城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武汉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_第2页
城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武汉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_第3页
城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武汉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_第4页
城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武汉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60P10备案号DB4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XXXXXXXXX城市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URBANPEDESTRIANUNDERPASS(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15XXXX发布2016XXXX实施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2/TXXXXXXXXI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符号131术语132符号24总则35基本规定351设计原则352通行能力453设计年限和抗震56建筑561一般规定562横、纵剖面设计563无障碍设计664附属设施865装饰与景观87结构971一般规定972荷载973明挖法结构设计1274暗挖法结构设计1275构造设计1476结构防水148给排水1581一般规定1682给水系统1683排水系统169通风1791一般规定1792内环境标准1893换气需风量18DB42/TXXXXXXXXII94通风设施1810电气18101一般规定18102供电19103照明19104监控1911消防20111一般规定20112建筑防火20113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20114消防电气21115防排烟设计2112节能环保21121一般规定21122节能21123环境保护2213施工22131一般规定22132明挖法23133浅埋暗挖法24134监测2814质量验收30141一般规定30142初支验收32143结构验收36144总体验收39附录A(规范性附录)暗挖通道土压力计算41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导管墙复合支护计算44附录C(规范性附录)荷载结构法49附录D(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安全性预估52附条文说明56DB42/TXXXXXXXXI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解释工作。本标准主编单位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审查人DB42/TXXXXXXXXIV引言本标准根据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3年度湖北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鄂质监标201350号)的要求,由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组织有关建设、设计、施工和科研单位共同编制而成。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城市人行地下通道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科技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本规程的初稿、征求意见稿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意见,并经多次编制组工作会议讨论、反复修改后,形成送审稿,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标准共分14章和4个附录,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电气、消防、节能环保、施工、质量验收等。为提高本规程的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管理组(地址武汉市汉口常青路40号,邮编430023,电话02785603515)。DB42/TXXXXXXXX1城市人行地下通道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城市中下穿市政道路的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其它人行地下通道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9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208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JJ69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JTGD7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F6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DB11490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范DGTJ08道路隧道设计规范DB11/T805人行天桥与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DB42/TXXXXXXXX23术语和符号31术语311人行地下通道PEDESTRIANUNDERPASS为了改善城市节点或局部路段交通,供行人穿越一个或几个路口,距离短、附属设施简单的城市地下道路,是道路隧道的一种特殊形式。312基本通行能力BASICTRAFFICCAPACITY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地道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单位宽度内通过的最大人流量。313设计通行能力DESIGNTRAFFICCAPACITY满足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地道的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单位宽度内通过的最大人流量。314无障碍ACCESSIBILITY指老年人、少儿及婴幼儿、孕妇、伤病人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具体的建筑环境中,出入、使用各项设施,没有阻碍。315潮湿结露HUMIDITYANDCONDENSATION受温度、空气湿度和地下水等因素影响,在地面、侧墙、顶部潮湿,甚至凝结水珠的现象。316浅埋隧道SHALLOWBURIEDTUNNEL由于埋深度较小,隧道开挖后土体无法形成自然平衡拱,围岩压力按松散荷载计算的隧道。317浅埋暗挖法SHALLOWBURIEDCOVEREDEXCAVATION依据新奥法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辅助施工措施加固围岩,充分调动围岩的自承能力,隧道开挖后及时支护、封闭成环,使其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联合支护体系,有效地抑制围岩过大变形的一种综合配套施工技术。318管棚PIPEROOF在隧道开挖前,沿开挖轮廓线外,按一定外插角插入钢管,压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然后将钢管尾部与钢架焊接为一体形成的支护体系。319超前小导管LEADINGSMALLPIPE在隧道开挖前,沿隧道开挖面外轮廓钻孔,插入管壁预留注浆孔的空心钢管并注入浆液,加固管周土体的预支护技术。3110小导管墙复合支护COMPOSITESMALLPIPEWALLANDSTRUT在原位土体中打设注浆导管加固基坑周边土体,铺设格栅钢架、喷射混凝土作为护壁结构,并设置内支撑,从上往下分层开挖、分层支护的基坑围护技术。DB42/TXXXXXXXX33111二次衬砌SECONDLINING在隧道初期支护内侧,用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内层衬砌,与初期支护共同组成复合式衬砌,以达到加固支护、增强防水、美化外观、方便设置通讯、照明等设施的作用。32符号33荷载代表值及荷载组合C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GK永久荷载的标准值;QK可变荷载的标准值;RD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SGK永久荷载效应的标准值;SQK可变荷载效应的标准值;SD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0结构重要性系数;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Q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C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Q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34其他有关符号WP过街设施设计净宽度;NP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CP设计通行能力;侧压力系数;POZ地面汽车荷载传递到计算深度处的竖向压力;计算点处土的内摩擦角;K地层的弹性抗力系数;衬砌向洞外的变形值;Q设计暴雨强度;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AR地道净空截面积;L地道连续长度;N地道不间断换气频率。DB42/TXXXXXXXX44总则401为了规范湖北省城市人行地下通道的建设,使工程达到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保证工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402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理念。403人行地下通道应遵循先勘察后设计的原则,并进行工程建设环境调查。404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功能、地质、水文、气象、地下市政设施、周边环境,以及施工和营运等因素,从技术、经济、工期、环保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405人行地下通道施工应遵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保证安全,做到文明施工。406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和施工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407除本规程规定外,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和施工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湖北省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DB42/TXXXXXXXX55基本规定51设计原则511人行地下通道设置应符合城市路网规划要求,当交通状况达到以下条件时,可设置人行地下通道1复杂交叉路口,机动车行车方向复杂,对行人有明显危险,达到下列条件之一时1交叉口的一个路口横过马路的人流量超过5000P/H,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双向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超过1200PCU/H;2通过环形交叉口的人流量达到18000P/H;且同时进入环形交叉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2000PCU/H。2当路段同时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1路段上双向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1200PCU/H,且过街行人超过5000P/H;2机动车限制车速50KM/H;3道路双向车道数4条。3当行人需要穿越快速路和封闭式道路时。4在商业或车站、码头等区域人行地下通道的设置宜与两侧建筑物或地下开发相结合。有特殊需要时,可设置专用过街设施。512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应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要求,综合处理好与地面交通及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市政管线、轨道交通设施等周边环境的关系。513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可考虑与周边已有地下空间对接,周边地块远期规划有地下空间的可预留接口。514人行地下通道布局应以人流量及其主要流向为依据,根据行人过街需求确定设置点位。515人行地下通道的设置应与附近的车站、码头、商业大楼等及路段上人流集散点紧密结合,构成系统,保证步行交通的方便及连续性。地道附近应布置交通护栏、交通岛、各种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交通管理设施。516人行地下通道的地面梯(坡)口占用人行道宽度时,应局部拓宽人行道,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原有宽度或不应小于3M。517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应充分考虑通道内行人安全和通道的运营管理,综合考虑通风、给排水、供电、照明、监控、消防等配套设计。地道内设商业等配套设施时应单独考虑消防疏散出口。518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应注重景观设计,包括洞口、洞内装饰以及风亭等美化设计,应与城市和周围环境相协调。52通行能力521人行地下通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应符合表521的规定。表521人行地下通道的基本通行能力类别人行地道车站码头的人行地道DB42/TXXXXXXXX6基本通行能力,P/(HM)24001850522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行人较多的重要区域宜采用低值,非重要区域宜采用高值。表522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类别人行地道车站码头的人行地道设计通行能力,P/(HM)14401640140053设计年限和抗震531人行地下通道主体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为100年,设计安全等级应采用一级,地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不低于50年。532人行地下通道的抗震设防,应不低于上线工程的设计烈度,对于下穿特别重要的道路工程,其设计烈度可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533人行地下通道结构应进行抗震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及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DB42/TXXXXXXXX76建筑61一般规定611人行地下通道的总平面布置应根据主通道的走向及功能要求,结合当地环境特征、交通状况、人流集散方向及流量大小等因素,合理布置运营管理用房、泵房、通风机房、地面风井、出入口等。612人行地下通道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城市景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建筑艺术方面宜与周围建筑有机协调。613在城市商业密集区、交通枢纽区、大型文体场馆、旅游景点、学校、医院等高密度人流集散点附近设置的人行地下通道,应设置无障碍设施。614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应考虑防洪及防雨水倒灌措施,并符合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的要求。62横、纵剖面设计621人行地下通道的横断面布置应考虑通行限界要求,且应为通风、给排水、消防、照明、监控、装修和运营管理等设施提供安装和维护空间。622人行地下通道的净宽应符合下列规定1净宽应根据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行人流量与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定;622PP/CNW式中WP地道设计净宽度(M);NP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P/H;CP设计通行能力P/HM。2在交通枢纽、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地下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5M,其它地段应不小于4M。623人行地下通道每端梯道或坡道的净宽之和应大于其净宽的12倍,当有自动扶梯时,此系数可调整为10;每条梯坡道的净宽不得小于20M。624人行地下通道应兼顾自行车推行;推自行车的梯道应采用梯道带坡道的布置方式,坡道位置视方便推车流向设置,并按自行车流量增加通道的净宽;一条坡道的净宽不宜小于05M。625人行地下通道的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1净高一般不应小于28M,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25M;2梯道踏步中间位置的最小垂直净高为24M,坡道最小垂直净高为25M,极限为22M;3地道内附属用房的净高宜与地道结构净高相同。626人行地下通道的路面横坡设计应充分考虑横坡对铺装厚度以及结构高度的影响,在满足排水要求下,宜采用较小的路面横坡,但不应小于1。627人行地下通道的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水文、地下管线以及与其它地下设施的关系,合理选用技术指标;DB42/TXXXXXXXX82应满足平纵组合要求,并考虑表面排水和通风、节能需要。628人行地下通道的主通道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12。63无障碍设计(I)梯道和坡道631人行地下通道宜设置坡度为12125的梯道,考虑自行车推行使用时,宜设置坡度小于等于14的梯道。632梯道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8M。梯道踏面的宽度不应小于03M,且不大于04M,踏面之间应设踢面,踢面的高度不应大于015M。踏面不应向外伸出突缘,踢面垂直或后斜与垂直面距离不得大于15MM。633梯道相邻两平台之间不宜超过16级阶梯,有特殊困难时不应超过18级。每个平台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15M。改向平台深度不应小于梯道宽度。每条梯道的顶部及底部均应设置不小于15M15M的平台。634梯(坡)道及平台两侧应设置符合无障碍要求的栏杆及扶手。梯道出入口、坡道入口平台与地面人行道有高差时,宜设置坡道接顺。635梯道踏步应设置色差明显的防滑条或采用有效的防滑措施。防滑条应靠近踏步边缘布置,距踏步外边缘的距离不得大于30MM,高度应为3MM5MM。636梯(坡)道出入口处三面防护墙的高度不应低于05M,并在墙顶设置护栏,护栏顶面距离人行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11M。637轮椅专用坡道的净宽不宜小于15M,有特殊困难时不应小于12M。638有轮椅使用的坡道,坡度不应大于112。639坡道高度每升高15M,应设深度不小于20M的中间平台。改向平台深度不应小于坡道宽度。每条坡道的顶部及底部均应设置不小于15M15M的平台。6310坡道侧面凌空时,宜在栏杆下端设高度不小于01M的安全挡台。(II)电梯6311与地面高差大于80M的人行地下通道宜设置电梯,电梯宜采用液压电梯或无机房电梯。6312电梯位置应有明显的无障碍确认标识,此标识应为国际通用标识。6313候梯范围内应无明显障碍物,其深度不小于18M、宽度不小于18M。6314电梯呼叫按钮中心高度应为09M10M。呼叫按钮附近应有信号灯和声音提示。6315电梯的载重量不宜小于800KG,基本尺寸及要求如下1轿厢门开启后净宽度宜为10M,最低不得小于08M;2轿厢内净宽度不得小于11M,净深度不得小于14M;3轿厢内除设置标准选层按钮外,还应设置低位选层按钮。低位选层按钮应设置于轿厢侧壁,按钮中心高度应为085M09M,并带有盲文;4轿厢内部面对轿门的墙面上,应安装镜子或采用镜面不锈钢。镜子下沿高度距轿厢内部地面不大于06M;DB42/TXXXXXXXX95轿厢内三面厢壁上应设置距地面高065M07M的扶手,四面厢壁如为透明玻璃时应选用安全玻璃,但在底部应设置防止轮椅碰撞的金属护壁板,高度宜为035M;6轿厢内、外均应有运行方向、层站显示和语音提示;7轿厢门全开启时间应不小于5S。6316电梯出地面的构筑物应与周边环境及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位置不应影响行人及车辆通行。(III)自动扶梯6317与地面高差大于80M人行地下通道,或行人过街单位宽度人流量大于2500P/H的地区,宜设置自动扶梯。6318自动扶梯应采用公共交通型扶梯。6319人行地下通道露天出入口处自动扶梯宜设置挡雨篷,并采用室外型扶梯。6320人行地下通道的自动扶梯与地面人行道连接处存在高差时,宜设置坡道接顺。6321自动扶梯踏步面至顶部结构底面垂直净空高度不应小于23M。6322自动扶梯梯级宽度宜为10M。6323自动扶梯的运输速度宜采用065M/S,其设计通过能力宜符合表6323的规定。表6323自动扶梯设计通过能力额定速度(M/S)名义宽度100M05065设计通过能力8100P/H9600P/H6324当自动扶梯运行速度为05M/S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为3块;当自动扶梯运行速度为065M/S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应少于3块。6325公共交通型扶梯应设置附加制动器。(IV)盲道6326人行地下通道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力障碍者安全、便捷通行。6327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处的盲道应与周边人行道盲道系统衔接。6328行进盲道应保持连续。当行进盲道不能保持连续或行进规律发生变化时,应加设提示盲道。6329人行地下通道的主通道、分支通道的地面,应沿前进方向设置连续行进盲道。6330盲道颜色应采用国家标准的棕黄色,并与所在地面有明显色差。6331距离人行地下通道坡道、梯道的顶部或底部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宽度为03M06M,长度与坡道、梯道的宽度相对应。6332距电梯出入口025M05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宽度为03M06M,并且应设在候梯厅呼叫按钮下,避开电梯门。(V)标识和引导系统DB42/TXXXXXXXX106333人行地下通道应针对无障碍设施设置引导与指示的无障碍标识。引导标志布置应系统、连续、醒目、易于识别,符合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GB/T100019的规定。6334人行地下通道的出入口及分叉口处应设置醒目的导向标志;出入口应设置为盲人指示方向的盲文提示牌。6335人行地下通道入口处应设置表示地道名称的标志。若地道入口不易找寻,可在入口处50M范围内增设地道标志,并附加辅助标志指示其入口方向或距离。6336在坡道、电梯等需提示无障碍设施位置处,应设置无障碍设施确认标志。6337在坡道和梯道开始、结束、转弯的地方,扶手上宜设有凸起的方向指示标志。(VI)扶手与栏杆6338栏杆顶部与梯道台阶顶面、坡道的坡面或平台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05M,且不大于12M6339扶手下方为落空栏杆时,应设高度不小于01M的安全挡台。6340栏杆上应设高度为085M09M的扶手。在坡道及其他部位供轮椅者使用的栏杆上,应设双层扶手,下层扶手的高度为065M07M。6341扶手应连续、不间断。每段梯道和坡道的扶手,都应在首、末两端水平伸展出不少于04M。6342坡道、梯道的扶手离墙净距不得小于40MM,且不宜超过50MM。扶手支架至扶手顶部净高宜为70MM。6343管状扶手外径宜为35MM50MM。若采用其他形状的扶手,应为攀扶者提供与管状扶手的握法相似的形式。64附属设施641人行地下通道设置有自动扶梯或垂直电梯时,宜设置相应的管理用房及管理设施;管理用房应根据管理用房的规划布局管理设施。642人行地下通道内的泵房应根据工艺要求选址,建筑设计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43人行地下通道的出入口附近一定范围内,为引导行人经由地道过街,宜设置导向护栏,并满足以下要求1护栏断口宜与地道两侧附近交叉口的地形相结合,每侧护栏的连续长度宜为50M100M;2护栏材料应坚固,形式、颜色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44人行地下通道内部宜采用电光标志,并应设消防设备、疏散等指示标志。1消防设备指示标志应设置于消防设备上方,安装净高不应大于25M。2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于地道侧墙上,照明方式宜为内部照明,单面显示。安装高度净空应不大于10M,间距应不大于50M。疏散标志宜同时标示方向和距离。65装饰与景观651人行地下通道的侧墙装饰应符合下列要求1墙面色彩宜为浅色,顶板宜为深色,明露管线及设备宜同色;2设备箱宜采用统一形式,以模数化的方式布置;DB42/TXXXXXXXX113侧墙装饰厚度不宜大于0L5M,并应考虑风压的作用。652人行地下通道防火内衬的保护范围应包含如下部分1圆形地道拱顶相当于矩形地道侧墙顶以上的圆拱部分;2矩形地道顶板以及顶板下10M范围内的侧墙含加腋;3地道风机顶部、应急照明灯具的预埋件;4重要的照明、供电、通信、信号线缆。653人行地下通道装饰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1地道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2侧墙装饰宜采用高强、防火、防水、耐腐蚀、耐洗刷、耐久性好的材料;654人行地下通道的景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出入口的建筑设计应突出标志性,便于记忆,并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形式简洁且便于清洗;2风井出地面部分宜设置在道路绿化带内,且不得遮挡行车视线;风井的建筑形式应美观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地道内部应考虑行人的视觉感受,装饰设计应简洁自然。DB42/TXXXXXXXX127结构71一般规定711人行地下通道结构的设计,应根据工程所在地段的地质、水文、地下管线、交通影响及周边环境等,通过技术、经济、工期、施工风险、环保等多方面比选,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712人行地下通道结构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法设计,进行稳定性验算时,采用总安全系数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进行结构或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2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进行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变形、裂缝宽度等验算。713人行地下通道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当计入偶然荷载时,可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结构内力、截面强度、挠度、裂缝宽度计算及允许值取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714人行地下通道主体结构和使用期间不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应根据使用环境类别和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746进行耐久性设计。715人行地下通道结构的净空尺寸除应满足建筑限界、施工工艺等要求外,还应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因素给出必要的富裕量。净空裕量一般明挖结构取50MM,浅埋暗挖结构取100MM。716人行地下通道结构应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抗浮设计水位取值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的规定,抗浮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1。72荷载721人行地下通道的结构设计荷载应按表721进行分类。表721地道荷载分类荷载分类荷载名称结构自重地层压力结构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内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水压力及浮力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力设备重量永久荷载地基下沉影响地面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地面车辆荷载引起的土侧压力人群荷载风荷载基本可变荷载雪荷载可变荷载其他可变荷载施工荷载DB42/TXXXXXXXX13温度变化影响地震作用偶然荷载人防荷载注1设计中要求考虑的其他荷载,可根据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荷载中。注2水压力及浮力分别按设计最高水位、设计最低水位两种情况计算。注3施工荷载包括设备运输及吊装荷载、施工机具及人群荷载、施工堆载等。722竖向地层压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明、盖挖法施工的地道宜按计算截面以上全部土柱重量计算;2土质地层采用暗挖法施工的地道竖向压力,宜根据所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覆土厚度及地道跨度进行计算,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723水平地层压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施工阶段,水平地层压力粘性土应按水土合算,采用经验系数计算;砂性土应按水土分算,采用朗肯土压力公式计算;2使用阶段,水平地层压力应按静止土压力计算,采用水土分算。724结构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内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应考虑建筑物的现状和规划情况,以基底压力和基底与人行地下通道结构的距离计算。725地面汽车荷载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计算地道顶部汽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土压力时,车轮按其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角分布。当几个车轮的压力扩散线相重叠时,扩散面积以最外边的扩散线为准;2汽车荷载引起的土侧压力标准值POX按下列公式计算7251OZOX72522/45TAN2式中侧压力系数;POZ地面汽车荷载传递到计算深度处的竖向压力(KPA);计算点处土的内摩擦角。3地道设计的汽车荷载应根据表725选用;表725汽车荷载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城A级或城B级城A级城A级或城B级城B级注1快速路、次干路上如重型车辆行驶频繁时,设计汽车荷载应选用城A级;注2小城市的支路上如重型车辆较少时,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城B级车辆荷载乘以07的折减系数;注3小型车专用道路,设计汽车荷载可采用城B级车辆荷载乘以05的折减系数。DB42/TXXXXXXXX144城A级、城B级汽车荷载的计算图式及标准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的规定;5铁路下方地下通道的列车活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的有关规定计算。726人群荷载可按4KN/M2计算。栏杆扶手上的竖向荷载可取12KN/M,水平荷载可取25KN/M;两者应分别考虑,且不与其它可变荷载叠加。727偶然荷载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地震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计算;2考虑人防时,地震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中地道式、坑道式人防工程结构荷载、结构动力计算等有关规定计算。728人行地下通道结构设计应根据施工期间和使用年限内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729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偶然组合或地震组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基本组合、偶然组合7291RS0地震组合7292E/式中0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基本组合时取11,偶然组合时取10;S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值。1基本组合效应设计值S,按下式确定7293NIMJS1QIKCI1GJK式中G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当作用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135,当作用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取10,地下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0;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4;S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J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S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CI可变荷载QI的组合系数,取07;M、N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数。2偶然组合效应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确定;3地震组合效应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确定。7210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并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DB42/TXXXXXXXX1572101CS式中C结构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裂缝等的限值。1标准组合效应设计值S,可按下式确定72102NISS2QIKCQ1KM1JGJ2准永久组合效应设计值S,可按下式确定72103NIM1QIKQ1JGJK式中QI第I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对汽车荷载、人群荷载取04,温度作用取08,其他作用取10。73明挖法结构设计731人行地下通道一般可采用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732明挖法施工的通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跨径较小,且地层较为坚硬或经过加固处理的地基,基底反力可视为直线分布;对于未经处理的软弱地基,基底反力宜按弹性基底上的平面截条计算;2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埋深、施工方法等条件,进行抗浮、整体滑移及地基稳定性验算。733明挖法施工的支护结构可根据基坑环境条件及其保护要求,岩土工程条件、基坑开挖深度以及基坑平面形状和面积大小、场地施工条件以及选用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情况,采用放坡、坡体加固、排桩、地下连续墙以及小导管墙复合支护等支护方式;放坡、坡体加固、排桩、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地下水控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的相关规定。734人行地下通道的施工竖井和梯(坡)道基坑可采用由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小导管型钢架内支撑组成的小导管墙复合支护结构,并符合下列规定1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宜为200MM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钢筋网钢筋直径6MM10MM,间距宜为150MM250MM,钢筋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D,且不得小于一个网格长边尺寸;2小导管长度宜为25M35M,对于地质条件较差或基坑开挖较深时,宜取大值;小导管一般采用梅花型或方格状布置,间距宜为05M10M;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为3045;3注浆材料宜采用水泥浆,加固地层或堵水注浆时,宜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05MPA10MPA,终压宜为20MPA;4工字钢型号宜为工1422,竖向间距05M10M,横向间距30M40M;横向工字钢应采用直径16MM22MM、间距300MM400MM的竖向钢筋焊接连接;纵横向工字钢及其小导管之间均应采用焊接连接;5支撑构件优先选用钢支撑,设置在纵横向型钢交叉处,竖向间距宜为20M30M;钢支撑长细比不得大于100;DB42/TXXXXXXXX166基坑开挖至坑底后应及时进行封底,可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回填注浆管型钢组成的组合形式;7小导管墙复合支护结构的设计可按本规程附录B计算。74暗挖法结构设计741暗挖通道的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道宜采用直墙拱形复合式衬砌结构,并应设仰拱;2复合式衬砌结构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组成;初期支护宜采用超前支护钢拱架喷射混凝土,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钢筋混凝土。742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并应根据现场监测信息对设计支护参数作必要的调整。743初期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期支护宜采用管棚、小导管、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2初期支护厚度宜根据地道分步开挖断面大小和工程地质条件等综合确定,且不小于2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5;3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网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50MM300MM;2钢筋网搭接长度应不小于30D,且不得小于一个网格长边尺寸;3当采用双层钢筋网时,两层钢筋网之间的间隔距离应不小于60MM;4初期支护厚度不大于300MM时,宜在其内侧设置单层钢筋网片;大于300MM时,可考虑在其内外侧设置双层钢筋网片。4钢架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架支护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地道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荷载;2钢拱架宜优先选用钢筋格栅,钢筋格栅的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8MM,联系钢筋直径宜为10MM14MM;钢架支护间距宜为05M10M;3采用钢架支护的地段连续使用钢架的数量应不少于3榀;钢架支护榀与榀之间应用直径为18MM22MM的钢筋连接,连接筋的间距不大于LM,并在钢架支护内缘、外缘交错布置;4钢架应分节段制作,节段与节段之间通过钢板用螺栓连接或焊接;5钢架与地层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临空一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5管棚法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地道开挖时,宜在拱部设置超前管棚支护;2管棚钢管可采用节长3M6M、直径108MM159MM的热轧无缝钢管,管节应采用丝扣长度不小于L5CM的厚壁套筒进行连接;3管棚的外插角可采用15,纵向两组管棚之间搭接长度应不小于30M。钢管环向间距一般为300MM500MM;4钢管管壁注浆孔宜为直径10MM16MM,间距15CM20CM,呈梅花形布置,尾部应预留3M4M的无孔止浆段;5注浆完成后,管内应以M20M30水泥砂浆填充。6超前小导管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在超前长管棚打设困难时,地道开挖时拱部宜设置超前小导管支护;DB42/TXXXXXXXX172小导管宜采用直径42MM50MM的热轧无缝钢管;长度应根据钢拱架间距及设计的搭接长度确定,宜为3M5M;3小导管管壁注浆孔宜为直径6MM8MM,间距10CM20CM,梅花形布置,管头宜加工成2535椎体,尾部应留长度不小于30CM的无孔段;4小导管环向布设范围应根据地层条件确定,一般宜为拱部120150范围,环向间距20CM40CM,打设仰角宜在1030之间、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0M。744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道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通过理论分析或工程类比对初期支护的稳定性进行判别;2初期支护应按承受施工期间全部荷载的承载结构设计,验算初期支护强度时,宜采用“荷载结构”法,按本规程附录C进行计算;验算初期支护后地层变形及支护刚度时,宜采用“地层结构”法。745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设计计算应遵循下列原则1二次衬砌应按与初期支护共同承受使用期间外部荷载的承载结构设计,并应考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外部荷载因初期支护材料性能退化和刚度下降向二次衬砌的转移;2二次衬砌可按“荷载结构”法计算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方法见本规程附录C;3作用在不排水型结构上的水压力由二次衬砌承担;4二次衬砌钢筋应根据受力和构造要求配置,最小配筋率不得小于构造配筋率。746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内力和变形时,应考虑地层对结构变形的约束作用。地层弹性抗力P可采用局部变形理论,按下式计算746KP式中K地层的弹性抗力系数MPA/M,可用地质勘察部门提供的基床系数代替;衬砌向洞外的变形值,向洞内时取为0。75构造设计751人行地下通道结构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地道结构宜在结构型式、荷载变化较大处及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结合部位设置变形缝;2变形缝最大间距地下段可取30M,开口段可取20M;3当因结构、地基、基础或荷载发生变化,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时,应通过地基处理、结构措施等方法减小沉降差;4变形缝的宽度一般为20MM30MM,变形缝处结构钢筋的处理应满足变形缝防水的设置要求。75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型、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确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一般环境条件下钢筋的混凝土最小净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752的规定。表752一般环境条件下钢筋的混凝土最小净保护层厚度(MM)明挖法施工的结构暗挖法施工的结构顶板底板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外侧内侧外侧内侧外侧内侧厚度500MM厚度500MM453545353535354076结构防水DB42/TXXXXXXXX18761人行地下通道防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与其相适应的防水措施。762人行地下通道应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以接缝防水为重点,多道防线,综合治理。763人行地下通道防水等级应为一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764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不低于P8。765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2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出现贯通裂缝;3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766明挖法施工的人行地下通道防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并根据结构型式局部或全部增设防水层或采取其他防水措施;2防水措施应按表766选用。表766明挖法施工的地下通道防水措施部位防水措施部位防水措施防水混凝土必选补偿收缩混凝土必选防水卷材外贴式止水带防水砂浆防水涂料防水涂料预埋注浆管遇水膨胀止水条(胶)主体结构膨润土防水材料应选一至二种后浇带防水密封材料应选二种遇水膨胀止水条中埋式止水带必选中埋式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可卸式止水带外贴防水卷材防水密封材料外涂防水涂料外贴防水卷材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外涂防水涂料施工缝预埋注浆管应选二种变形缝预埋注浆管应选二至三种767暗挖法施工的人行地下通道防水措施应按表8选用。表767暗挖法施工的地下通道防水措施工程部位主体内衬砌施工缝内衬变形缝防水措防水混塑料防防水卷膨润土遇水膨外贴式中埋式水泥基渗防水涂料预埋注浆中埋式外贴式可卸式防水嵌预埋注DB42/TXXXXXXXX19施凝土水板材防水材料胀止水条(胶)止水带止水带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管止水带止水带止水带缝材料浆管选择必选应选一至二种应选二种必选应选二种DB42/TXXXXXXXX208给排水81一般规定811人行地下通道给水系统设计应满足生活和消防用水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并应坚持综合利用、节约用水的原则。812排水应分类集中,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不连通的系统就近排放。纳入城市水体或城市排水管网的各类废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的规定。813给排水管道不宜穿越结构变形缝。当须穿越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剪切变形的装置。穿越地下结构外墙或顶板时,应设防水套管。814金属给排水管道及配件应进行防腐处理;明敷在室外的给排水金属管道应进行保温处理。82给水系统821给水系统应按下列原则选择1给水水源应采用城市自来水,利用市政水压直接供水,可不设备用水源;2生活给水系统宜与消防给水系统分开设置,并根据当地自来水公司的要求设置计量设施;3当地道内设有不同使用性质和计费的给水系统时,应采用各自独立的给水系统并单独计量。822给水系统用水量定额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为50L/人班,小时变化系数为15;2重要地区或人流量较大的地道冲洗用水量为2L/M2次,一般地道冲洗用水量为1L/次,并按每天冲洗1次、每次用水量按冲洗1H计算。823人行地下通道的给水管道布置和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活给水系统宜设计为枝状管网;2给水干管应固定在地道主体结构上;3给水系统引入管上应设置倒流防止器或其他防止倒流污染的装置,设置原则及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4给排水管道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采取防结露措施;5卫生器具及配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有关规定。824管材及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内生活给水宜采用PPR管、薄壁不锈钢管或钢塑复合管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管材;敷设在垫层内的给水管道宜采用钢塑复合管;2给水管网上的阀门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83排水系统831人行地下通道内地面铺装层应设置横坡,必要时也可同时设置纵坡与横坡,以利排水。坡度取值同526条。DB42/TXXXXXXXX21832人行地下通道内铺装层两侧应设置排水边沟,并盖以格栅。边沟雨水口之间的排水纵坡不得小于03。833梯道踏步排水可采用自然排水方式,为防止行人滑跌,踏步表面可做12的横坡,斜向外侧。834进出口应设置比人行道地面高出02M以上的阻水设施。835人行地下通道排水系统的选择应根据污、废水的性质,并结合室外排水体制确定。836人行地下通道的排水量定额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活排水系统应按生活水量的95计算,小时变化系数为1520;2雨水泵、排水沟及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可按当地30年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应按计算确定;3地道敞开段设计雨水流量Q(L/S)可按下式计算836FQ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径流系数,取09;F汇水面积(HM2)。4结构渗漏水可按01L/M2D估算;5冲洗与消防废水排水量与其用水量相当。837人行地下通道的污水、废水和雨水不能按重力流排放时,应设排水泵提升排入城市排水系统。838人行地下通道排水泵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废水泵房宜合建,并应设在地道纵断面的最低点附近;2污水泵房宜设在厕所附近;3局部排水井宜设在自动扶梯、无障碍电梯基坑附近等不能自流排水而又有可能集水的低洼处;4排水泵房宜设1根2根压力排水管,并宜通过地道出入口接入城市排水系统,或穿过泵房顶部直接排出。839人行地下通道排水泵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废水泵房的排水泵宜按其中排水量大者选型;2雨水或废水泵房应设备用排水泵,每台排水泵的总排水能力应大于最大小时排水量的1/2;3污水泵房应设备用排水泵,每台排水泵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生活排水设计秒流量;4泵房的排水泵应设计为自灌式;5排水泵为自动控制启动时,水泵每小时启动次数不宜超过6次;6污水泵房内设备应采用节能、环保型设备,并便于维修;7排水泵应采用液位自动控制、就地控制方式。8310泵房的集水池有效容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雨水、废水泵房的集水池有效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5MIN10MIN的出水量;2厕所污水泵房的集水池有效容积不宜小于最大一台污水泵5MIN的出水量,并应符合本规范第635条第5款的要求。8311其它排水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废水泵房的压力排水管和地面城市排水管道连接时,应设压力检查井;DB42/TXXXXXXXX222雨、废水泵房的集水池应设冲洗管、人孔和爬梯;3厕所污水泵房的污水池应设透气管,透气管应接至室外;4污水泵房污水池的人孔、检修孔应采用密闭井盖。8312管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重力流排水管宜采用硬聚氯乙烯排水管及管件,或柔性接口排水铸铁管及管件;2压力排水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或钢塑复合管;3室外埋地排水管宜采用塑料管。DB42/TXXXXXXXX239通风91一般规定911人行地下通道的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地道长度、出入口形式、埋深、人流量、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912人行地下通道的连续长度小于等于50M时,宜采用自然通风。913人行地下通道宜进行防潮设计。92内环境标准921人行地下通道的内环境应考虑行人过渡性舒适度要求。922人行地下通道的内环境宜满足表9的规定。表922人行地下通道内环境标准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噪声照度夏季冬季新风量DBALX(昼间)702630不控制308010M3/人H或03L/(SM2)02(夜间)555010093换气需风量931人行地下通道内的换气需风量QM3/S可按下式计算93160/NLA式中AR地道净空截面积(M2);L地道连续长度(M);N地道不间断换气频率,不宜低于5次/H。932采用纵向式通风的人行地下通道,换气需风量应按式(831)和式(832)分别计算,并取其大值作为通道空间不间断换气的需风量932RAVQ式中V地道换气风速,可取0510M/S;AR地道净空截面积(M2)。94通风设施941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