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旱能灌、涝能排”规划思路报告(印)_第1页
全省“旱能灌、涝能排”规划思路报告(印)_第2页
全省“旱能灌、涝能排”规划思路报告(印)_第3页
全省“旱能灌、涝能排”规划思路报告(印)_第4页
全省“旱能灌、涝能排”规划思路报告(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规划思路报告(征求意见稿)山东省水利厅二一一年十一月前言农田水利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保障民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面对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省情,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了引黄灌区“引蓄并举、丰蓄枯用、以河补源、以井保丰”、涝洼地治理“上粮下渔”、山区开发“治山、改土、调结构”等一系列典型模式,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然存在,全省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今年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点任务,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着力构筑现代水网,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这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思路的重大转变,为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必将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水平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提高抵御旱涝灾害能力的迫切需要。按照省领导的要求,省水利厅组织人员编制了山东省“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规划思路报告,并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形成该征求意见稿。报告系统总结了农田水利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时期治水方略,依托全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提出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总体目标、规划布局、工程型式、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希望以此规划报告为指导,全面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为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水利现代化夯实基础。受时间、水平所限,报告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目录一、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背景1(一)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1(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4(三)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6二、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总体规划8(一)规划总则81、指导思想82、基本原则93、水平年与编制依据104、发展目标11(二)规划布局111、规划分区112、规划布局12(1)灌溉工程规划布局12(2)排水工程规划布局213、水资源分析22(三)灌区工程型式23(四)工程管理25三、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实施步骤27(一)阶段性目标27(二)工作重点及实施步骤27(三)投资估算及可行性分析30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保障措施31(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31(二)科学编制规划,强化规划保障32(三)切实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33(四)健全法规制度,强化法律保障34(五)注重科学研究,强化科技保障35(六)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舆论保障36一、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背景(一)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建国以来,我省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以兴利除害为中心,以灌排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水源工程布局和灌溉排水工程框架,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灌溉水源工程布局基本形成。全省已建成大中型水库250座,小型水库6040座,塘坝366万座,水闸1756座,机电井111万眼,各类水源工程蓄水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280亿立方米,为发展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基础。2010年,全面完成规划内158座大中型和3882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新增蓄水能力22亿立方米,为进一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供了水源保障。二是灌溉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先后建设了50处大型灌区、650处中型灌区及314万处小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900万亩,相继实施了88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3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380万亩。三是节水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立足干旱缺水的实际,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实施节水灌溉战略。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410万亩,其中工程节水灌溉面积340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年节水能力40亿M3。四是农田排水体系基本形成。针对水系紊乱、河道失修、洪涝灾害严重的状况,坚持不懈地开展水系调整、河道疏浚、挖河筑堤等治理活动,开挖整治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410条,修建加固各类堤防123万公里,构筑起了布局合理的骨干排水框架。大规模开展田间排涝工程建设,在易涝区初步建成了由河、沟、田间排水网络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排涝工程体系,全省3年以上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90。日益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条件,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省以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灌溉了约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养育了约占全国7的人口,完成了约占全国25的农产品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8的农业增加值和占全国约十分之一强的国内生产总值。一是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多年持续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有效保证了粮食的持续增长。全省粮食产量从建国初期的174亿斤提高到867亿斤,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连续9年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水利灌排设施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提供了水资源保障。自2000年以来,工业生产、城镇生活、生态环境用水大幅度增加,由674亿M3提高到897亿M3,增加223亿M3。同时,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灌溉用水量不断下降,由最多的186亿M3减少到139亿M3,亩均灌溉用水量由280方降低到200方以下,连续8年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据统计,仅引黄灌区和水库灌区,每年有20亿M3的农业用水转移到工业和城市用水。三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先进完善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尤其是自动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由单靠粮食作物,向高效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转变,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四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将灌排设施建设与水土保持、区域生态环境整治统筹规划,改造后的灌区骨干渠系不仅是“输水高速路”,还成为旅游景点和生态样板,为区域内河、湖、沟、渠补充了水源,成就了像临沂的“滨河大道”、聊城的“江北水城”、滨州的“四环五海”、东营的“黄河水城”等城市名片。通过河道整治,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灌区规划与耕地布局协调性差。我省大中型灌区大多建于七八十年代,受当时条件所限,缺乏统一规划,工程规模小,系统性、配套性差。原建设的部分灌区与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布局、水资源格局不相适应,灌区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溉方式都与当时的规划不一致,致使灌区不能完全满足灌溉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有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变为了城市及工业用地,原有灌排工程废弃,灌区效益不能充分发挥。部分灌区的水源也发生了变化,与原灌溉工程布局不相适应,农业灌溉用水被大量挤占,全省30的水库由单纯的农业供水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供水为主的多元化供水,农业灌溉用水被大幅度压缩,灌溉面积减少和灌溉保证率降低,据统计全省每年被转移的农业用水有25亿M3。二是现有工程标准与建设现代水利的要求差距较大。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加之长期维修改造资金匮乏,老化失修效益减退,现有工程标准质量较低,全省机井年报废率达到8,30的灌排泵站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因受投资限制,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较少,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技术采用不足,难以满足建设现代水利的要求。三是农田灌溉效率与水资源禀赋不相适应。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3亿M3、可供水总量278亿M3,平水年水资源缺口33亿M3。目前,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5,但农田节水设施覆盖率低,节水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58,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仍然存在,全省80以上的农田不能计量到田间,只能按亩收取水费,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田水利应对特殊气候变化的能力不强。我省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缺乏有效配套,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在50,而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40。灌溉工程与排涝工程缺乏有效配套,平原区耕地排涝能力整体上尚未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水源工程与输引水工程未有效配套,50的小型水库建成后,未建设相应的配套渠系,许多地方有水用不上、有涝排不出,望水兴叹、望工程兴叹。近十年来,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和有效实灌面积维持在5400万亩和6400万亩左右,增幅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有水源工程和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难以应对近年来频发、多发的极端气候引发的水旱灾害。五是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全面建立。重建轻管的现象仍然存在,工程不能长久发挥效益。一方面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过几轮机构改革,原有乡镇水利站等管理服务机构撤并,水利站存在管理体制不顺、人员老化、专业不对口、经费不足等情况,水利基层服务组织线断、网破、人散,难以承担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田间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造成田间水利设施无人管、无人修,效益衰减;第三,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目前全省农业用水平均价格为0056元每/方,只占成本的43,农业水价与成本倒挂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且水费实收率不足70,工程缺乏日常维护经费,进一步加剧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管理滞后的局面。(三)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快“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的需要。现代水利建设进入新的启动期。一号文件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加快构建现代水网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灌排工程作为构建现代水网的基础,摆在突出位置,这为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二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进入了一个重要档口。2011年,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水利支撑,把传统水利基础与现代水利技术结合起来,满足农业生产对供水量、供水水质、灌溉保证率、养分供应等方面的新要求,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新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三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进入了重要时刻。2010年,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生态高效的产业体系,营造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有序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农田水利水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实行沟渠路林村综合整治,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灌溉设施齐全,排水设施配套。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生产进入关键时期。粮食安全,则国家安全;农业稳定,则社会稳定。2010年,省政府制订了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亿斤。目前,我省总产量已经达到867亿斤,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提供完善的灌排设施已经成为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要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必须完善田间灌排设施,提供可靠的灌溉保障,尽可能扩大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提高耕地产出率,巩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是服务于红黄蓝战略的需要。随着黄蓝规划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我省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完善可靠的灌排设施。沂蒙山区18个县水源短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灌排设施薄弱,要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灌排设施的建设力度。二、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总体规划(一)规划总则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2011年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以及中央、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目标,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引导,以提高水土资源匹配能力为核心,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障,根据全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发展思路,以灌排工程建设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村统筹规划,新建一批灌区、提升一批灌区、整合一批灌区、恢复一批灌区,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工程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基础。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综合统筹。统筹考虑上游和下游、区域和流域、骨干和田间、灌溉和排水,实现系统化治理。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统筹近远期发展,适度超前规划,一步到位,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与现代农业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生态省规划、水系生态规划、现代水网规划、黄蓝两区发展规划以及“十二五”水利规划相衔接。二是坚持节约高效。根据当地水土资源状况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全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管道化灌溉及喷灌、微灌,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据水源类型、水源条件、水资源禀赋等情况,充分考虑种植结构、灌溉类型、耕地布局,确定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节水工程型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排工程,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确保规划建设的工程满足当地农村发展需求。四是坚持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整合涉水项目,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县为单位、以灌区为单元、以万亩为项目区编制规划,按照统一的灌溉和排水体系,统一布局、统一实施、成方连片、规模推进,治一片成一片,实现彻底治理。通过渠系联网、水库串联等方式,整合分散、规模小的灌区,提升灌区整体效益。五是坚持建管并重。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建设与管理措施统筹规划,同步建设,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及产权归属。积极深化农田水利投融资改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着力构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保障农田水利健康可持续发展。3、水平年与编制依据(1)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2010年;规划水平年近期2015年,远期2020年。(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及山东省的实施办法。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3)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的实施意见,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山东省灌区办法。4)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山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5)国家和省已批准或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土整治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等规划成果和有关研究成果。6)山东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思路报告。7)有关规范和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成果等。4、发展目标(1)定义“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是指有水源依托,具有完善的灌溉排水工程体系或灌溉排水控制设施,遇旱能浇,遇涝能排,沟渠路林桥涵闸综合配套的农田。(2)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的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把全省85的耕地纳入灌区建设范围,到2020年,“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85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十二五”期间,“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达到8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二)规划布局1、规划分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供需状况、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因素,将全省划分为黄泛平原区、鲁中南区、胶东半岛区三个区域进行规划。(1)黄泛平原区,涉及东营、德州、聊城、滨州、菏泽5市以及淄博高青和桓台、济宁梁山、济南济阳和商河全部及章丘、平阴、历城的部分地区等44个县(市、区),现有耕地面积387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26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旱涝保收面积228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0。(2)鲁中南区,涉及临沂、泰安、莱芜、枣庄、日照、济宁(梁山除外)、淄博(高青除外)、济南(济阳、商河全部和章丘、平阴、历城的部分地区除外)等56个县(市、区),现有耕地面积33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旱涝保收面积165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4。(3)胶东半岛区,涉及青岛、威海、烟台、潍坊4市的40个县(市、区),现有耕地面积29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旱涝保收面积144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5。2、规划布局(1)灌溉工程规划布局按照耕地灌区化的要求,依托现已形成的水源工程格局和灌排工程框架,新建一批灌区、提升一批灌区、整合一批灌区、恢复一批灌区,到2020年,把全省85的耕地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时有水浇、浇得上,涝时排得出、排得快。新建一批灌区,主要通过增加新的灌溉水源来实现,一是在地下水丰沛的黄泛平原、鲁中南及胶东半岛的宜井区,新打机井142万眼,使全省机井保有量达到1252万眼;二是新建刘家道口大型灌区,利用河道拦蓄工程,新建小型灌区1050处;三是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为水源,新建860处小型水库灌区,通过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新建7350处小型灌区。提升一批灌区,主要通过完善现有灌排工程体系来实现,一是对现有50处大型灌区和650处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进行节水改造,同时完成田间设施配套改造,提高节水水平和灌溉保证率;二是对现有3500万亩井灌区进行管道化升级改造,使90达到国家规定的高水平管道灌溉标准。整合一批灌区,主要通过优化配置水源来实现,一是在山丘区通过小水库、塘坝串联,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提高灌溉保证率,建设500处小型灌区;二是在引黄、引湖、引河提水灌区通过集中建站,由分散提水到集中提水,单站供水规模提高到1000亩以上。恢复一批灌区,主要对配套标准低、丧失灌溉功能的中小水库灌区和扬水站灌区进行配套,恢复灌区的灌溉功能。1)黄泛平原区。该区域以引蓄提灌黄河水为水源,现有引黄灌区63处,引黄口门56处,设计引水能力2253M3/S。规划该区域维持现已形成的引黄布局,对干支渠系进行全面改造,对田间工程进行系统配套,提升灌区灌溉和排涝能力。对于自流灌区,实行灌排分设;对于提水灌区,推行泵站提水管道灌溉。同时,针对黄河调水调沙对我省引黄能力的影响,改造引黄渠首工程49处,恢复提引水能力。该区域规划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90万亩,达到3550万亩。通过实施29处大型灌区和185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310万亩;通过新建、改造、整合2863处小型灌区,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90万亩。该区域内有菏泽单县、莘县夏津2大漏斗区,分别达到387KM2、4360KM2,优先完成覆盖这一区域的闫谭、彭楼、位山3处引黄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任务,增加引黄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到2020年实现采补平衡。一是以黄河水为水源的区域,依托原有的灌排体系,通过灌区骨干工程配套改造和田间设施提升,在沿河和引黄干渠末端建设扬水站,恢复提升原有灌区灌溉水平,提高灌溉保证率,同时提高远距离输水输沙能力,解决困扰引黄灌区的泥沙危害。加快实施济南市邢家渡、田山、胡家岸、陈孟圈,淄博市马扎子、刘春家,东营市麻湾、王庄、双河,济宁市陈垓、国那里,德州市潘庄、李家岸,聊城市位山、陶城铺、郭口、彭楼,滨州市簸箕李、小开河、韩墩、打渔张、胡楼、白龙湾,菏泽市闫谭、刘庄、苏泗庄、杨集、苏阁、谢寨29处大型灌区和27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145万亩,由2730万亩增加到2875万亩,使菏泽南部的闫谭、谢寨灌区的30万亩,聊城的位山、彭楼灌区的40万亩,德州的潘庄、李家岸灌区的50万亩,滨州的小开河、簸箕李、韩墩灌区的30万亩,济宁的陈垓、国那里灌区的20万亩农田成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改善灌溉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当地径流,以黄河水作为补充水源,通过加大拦蓄量,更新改造泵站,增加引水能力,巩固扩大灌区灌溉面积,在东鱼河、新万福河、洙赵新河、新赵王河、京杭运河、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新河、德惠新河九条骨干河道及其支流上,新建配套改造158处中型引水、提水灌区和4863处小型灌区,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5万亩,由530万亩增加到585万亩。三是在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对目前尚未开发的300万亩耕地,依据土地开发、水利规划、水资源等规划,通过延伸配套王庄、曹店、胜利等大中型灌区骨干渠道,引黄灌溉压碱,建立完善排水体系,降低地下水位,发展“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90万亩。此外,在菏泽南部、聊城西北部、德州北部及滨州的黄河以南区域内有机电井48万眼,作为补充灌溉水源,已发展井渠双灌面积1200万亩,其中150万亩位于灌区干渠末端,枯水年份水量不足,仅靠黄河水不能保障正常灌溉,以井灌作为补充。通过灌区骨干渠系配套改造,提高输水能力,扩大引黄灌区灌溉范围,同时利用非灌溉季节相机引水补充地下水,提升原有灌区的灌溉保障能力,实现井渠双灌保丰收。2)鲁中南区。该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差异较大,分为鲁中山区、低山丘陵区、山前平原区、平原区、滨湖区。该区雨量丰沛,库、河、湖密布,现有南四湖、东平湖2大淡水湖,19座大型水库,76座中型水库,2747座小水库,19011座塘坝,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6条,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110亿M3。该区域以库、湖、河作为主要灌溉水源,平原宜井区科学开采地下水,发展“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潜力巨大。规划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50万亩,达到2790万亩,其中12处大型和294处中型灌区面积1300万亩,143万处小型灌区面积640万亩,井灌区面积850万亩。一是鲁中山区以发展水库灌区为主,在河谷地区增打机井,井库结合,提高水源保证率,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160万亩,由648万亩提高到808万亩。实施淄博太河,日照市青峰岭、日照水库,莱芜市雪野,临沂市跋山、陡山、会宝岭7处大型水库灌区和济南、淄博、枣庄、泰安、日照、莱芜、临沂、济宁8市的30处重点中型灌区、104处15万亩中型水库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通过四级渠系逐级配套完善,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110万亩,其中大型灌区新增20万亩,中型灌区新增90万亩。利用小水库、小水池、小水窖等水源,大力实施水系联网,整合灌区,发展多水源联合调配灌溉工程,提高灌溉水源保证率,完善灌溉工程体系,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0万亩。二是滨湖区,济宁、枣庄2市滨湖地区和泰安东平县以河、湖水为灌溉水源,实施枣庄胜利渠1处大型灌区,泰安东平引湖、济宁邹城湖水东调、枣庄薛城潘庄灌区3处重点中型灌区,14处15万亩中型灌区和1771处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改造43处中型(103104KW)灌排泵站,装机容量54万千瓦,“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由187万亩提高到232万亩,新增45万亩。三是鲁中南山前平原区,主要是泰莱、鲁山北麓、临沂中部、莒县莒南4个山前平原,地下水相对丰沛,补给良好,土地平坦,以维修改造原有机井为主,适当在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井条件好的地区,连片增打机井,维修机井9万眼,新打机井5万眼,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100万亩,达到850万亩,其中改善灌溉面积600万亩。该区域内有淄博潍坊、济宁汶上2大漏斗区,分别达到5407KM2、1043KM2,通过加大地表径流利用量,减少地下水开采,实现采补平衡。济宁汶上漏斗区内通过建设河道拦蓄工程,增加地表水的使用量,维持原有灌溉面积,全面提升田间节水水平,到2020年前实现采补平衡。淄博潍坊漏斗区严格限制新打机井的数量,通过节水实现采补平衡。四是引河灌区通过改造渠首引提水工程,增加引提水能力,逐级完善灌溉渠系,实施泰安罡城坝,临沂葛沟、龙窝、小埠东4座大型引河灌区和济南绣惠,淄博桓台小清河,枣庄贾庄闸,泰安无盐引汶、安孙、颜谢、东引汶、引汶、黄庄、丁庄,临沂丹山、岭南头、石拉渊、马头、斜午、沂武河,济宁红旗闸、琵琶山、金屯、梁山闸、万北、石佛、曹庄26处重点中型灌区,117处15万亩中型灌区和6343处小型引河灌区的配套改造,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45万亩,由655万亩提高到900万亩。3)胶东半岛区。该区域现有大型水库14座、中型水库78座、小型水库2513座、塘坝17027座、机电井42万眼。该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我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地形以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为主,无客水流入,均为独流入海河流,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较少。该地区以水库、河道拦蓄和山前平原地下水为主要水源,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一是潍坊西南部和青岛南部,水库众多、河网发达,通过“库河串联,水系联网”建设,区域水网框架初步形成,现有6座大型水库、23座中型水库、648座小型水库、3783座塘坝。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水网体系,对库、河水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灌溉保证率,配套完善骨干和田间渠系。实施峡山、冶源、牟山、墙夼、高崖5处大型灌区,潍坊黑虎山、青州引弥、仁河、三里庄、青墩、于家河、尚庄、嵩山、大关、胶南吉利河10处重点中型灌区,40处15万亩中型灌区和3610处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由530万亩提高到610万亩,新增80万亩。二是威海、烟台和青岛北部,地表水资源匮乏且拦蓄难度大,地下水水力坡度大难以存蓄。充分利用地表水,上游层层拦蓄,下游地下水库,河滩谷底方塘蓄水,以改造原有工程为主,提高灌区配套水平,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105万亩,达到830万亩。加快实施烟台王屋、威海米山、青岛产芝和尹府4处大型水库灌区,威海龙角山,烟台沐浴、高陵、龙门口、庵里,青岛北墅6处重点中型水库灌区,39处15万亩中型水库灌区的配套改造,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35万亩,由155万亩提高到190万亩。结合中小河道治理,通过兴建河道拦蓄工程,层层拦蓄,增加蓄水能力,巩固和发展河道两岸灌溉面积。同时利用12万眼机井、大口井和6万处方塘,发展规模适度的小型灌区9410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由570万亩提高到640万亩,新增70万亩。三是胶莱平原区,利用潍河、胶莱河、泽河、大沽河、白浪河、虞河、弥河等河流,建设引水、提水灌区,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0万亩。同时通过维修配套旧井,提高灌溉保证率,科学增打12万眼机井,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30万亩。胶莱平原区共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0万亩,达到720万亩。针对部分区域形成的漏斗区,从临朐南部地区向北调引地表水,并增加地表水拦蓄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通过规划,黄泛平原区、鲁中南区、胶东半岛区分别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290万亩、550万亩、235万亩,全省共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1075万亩,达到8500万亩。在水源有保障、工程设施完善、土壤质地良好的区域,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建设高保证率的灌区6500万亩,保证一般干旱年份能够充分灌溉,粮食生产不受影响。一是引黄灌区依托黄河来水,通过全面完成引黄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提高原有灌排工程标准,同时完成田间工程配套,在灌区水源不足的地方,依托井灌和当地引蓄河水为保障,使80的引黄灌区成为高保证率灌区。二是井灌区以浅层地下水为主要水源,深层地下水作为储备水源,通过提高配套水平,使90的井灌区实现旱涝保丰收。三是两湖及沂沭河沿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系发达,水资源有保证,灌溉保证率高,通过完善灌排渠系,使85的农田遇到一般旱涝不减产。四是水库灌区充分利用水库除险加固后的水量,通过水网体系建设,提高局域水网水资源配置能力,使70的水库灌区发展成灌溉保证率更高的农田。(2)排水工程规划布局1)黄泛平原区。沿黄北部平原区有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4条主要河道,沿西南东北走向入海,是当地的主要排水河道,通过中小河流治理,使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该区域的排水干沟框架已基本形成,自南向北与引黄干渠走向基本一致,分区域分别排入4条河道内,通过清淤、疏通、整治干沟,与排水河道形成区域排水骨干网络,普遍达到5年一遇标准。田间排涝工程以打通竹节沟为重点,加大排涝沟渠的密度,实现骨干河道顺畅入海,干、支、斗、农沟排水畅通,建成一个河沟成网、排泄自如的排水体系。沿黄的鲁西南地区以东鱼河、梁济运河、万福河、洙赵新河为骨干排水河道,进一步提高现已基本完善的排水体系的排涝能力。同时,在沿湖地区加大排涝泵站的配套改造力度,“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泵站改造任务,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此外,通过骨干河道的治理,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河道建闸,层层拦蓄,提高雨洪资源利用水平,汛时排水,平时补源。在疏通田间排水沟道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治坑塘,积蓄雨水,延缓洪水形成的时间,分散滞洪,分散蓄洪。2)鲁中南区。在山丘区治理河道,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雨洪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通过河道治理,防洪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并逐级层层建坝,拦蓄地表径流,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在山前平原区,主要以田间河溪治理为重点,保证雨水排泄顺畅。在鲁南平原区,通过河网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3)胶东地区。潍坊、青岛的平原地区以疏通、完善原有排水沟渠为重点,与路网建设相配套,形成沟河相通、桥涵配套、布局合理的排水网络。在山丘地区全面完成河道整治任务,使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3、水资源分析山东水资源总量30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M3。目前,农业灌溉用水量基本稳定在140亿M3,大规模增加的可能性很小。据测算,要保证8500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灌溉用水,至少需要160亿M3的水量,缺口为20亿M3左右。通过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将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6提高到066,可增加节水能力10亿M3;水库除险加固后,增加蓄水量22亿M3,规划的灌区可以利用10亿M3左右。因此,水资源是有保障的。对于灌溉保证率更高的6500万亩农田,经测算,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需水量为129亿M3,在50的灌溉保证率时,水源也是能够满足的。(三)灌区工程型式按照灌区节水化的要求,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用不同的节水工程型式来规划灌区,因地制宜选择高效节水措施,将规划建设的灌区全部建成高标准节水型灌区。1、井灌区。充分利用沟、渠、河、塘拦截地表径流,广积雨水,利用汛期洪水回灌补源,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形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合调控,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以管道输水、田间窄短小畦灌溉为主,配套田间闸管灌溉及喷水带灌溉,实现工程节水。大力推广无井房射频卡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机井、水泵及井口保护设施埋入地下,地面以上布设出水口、室外射频卡控制器及进排气阀,同时配套射频卡控制灌溉系统,使农田灌溉实现智能化。2、引黄灌区。对于能够自流的灌区,实行灌排分设,建设配套完善的干、支、斗、农四级渠系,通过渠道防渗衬砌、桥涵闸配套、测水量水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的渠道防渗工程。回灌补源区可以适当加大灌水定额,引黄补充地下水。推行“高水位、大流量、速灌速停”灌溉模式,在田间种植上,采用“长畦变短畦,宽畦变窄畦”的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对于不能实现自流的灌区,采取集中建站提水,管道化输水灌溉,实行“一泵一网一卡两表”灌溉方式,实现农田灌溉自来水化。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结合暗管排水等技术应用,推行微咸水灌溉模式,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3、井渠双灌区。引黄灌区、水库灌区、引河灌区、引湖灌区的末端,大力推行“引蓄并举、丰蓄枯用、以河补源、以井保丰”井渠结合模式。灌区上游对骨干渠系进行衬砌,提高输水能力,增加向下游的输水量,提高补源作用,下游合理布井,实现井渠双配套,达到地下水、地表水合理调配,保证农业灌溉用水。4、大中型水库灌区。根据水库水源状况、供水现状、地形高程、作物种植结构等情况,充分利用水源和田间的高差优势,发展自流灌溉。灌区骨干渠系全面衬砌,建筑物综合配套,完善测水量水设施,支渠以下在适宜的位置以水工衔接建筑物将渠道输水过渡到管涵输水,实现自压管道输水灌溉。5、山丘区。充分利用小水库、塘坝、池窖、大口井等水源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通过建设高位蓄水池,利用风、光等清洁能源,提水上山,以蓄为主,调蓄结合,埋设输水管道,发展自压高效节水灌溉。通过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将规划区的灌溉系统由单一的小水库、小塘坝、小河道供水,建成多水源联合调度供水体系,提高灌溉水源保证率。充分利用库水自压,用管道直接输水到灌区,通过分干管、支管把水送到田间,形成以田间生产路为框架纵横交错的封闭压力管网,并根据压力分区,配套田间喷滴灌设施,实现全天候供水。6、农业园区。大力推行喷灌、微灌技术、现代化温室灌溉全自动控制技术、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自控技术、膜下滴灌与棚内悬防滴式微喷灌技术、滴灌和喷水带联合灌溉技术等,建设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节水园区,满足城市居民旅游、观光、生态有机食品供应的要求。(四)工程管理“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面广、量大、线长,工程易老化损坏,使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必须在工程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管理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1、专管机构管理。对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大中型灌排泵站以及重要灌溉水源工程,成立专门的水管单位进行管理。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科学划定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水管单位的管理内容、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实行事企分离,健全工程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工程设施,确保工程安全运行。落实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渠道,让水管单位具备良好的运行能力。2、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引导农民成立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小型灌区、田间工程的运行管理。工程建设后,将产权移交给用水户,在乡镇水利站和村级水管员的指导下,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工程的运行管护。协会制订用水调配方案,组织农民科学合理用水,负责工程日常巡查、维护管理、费用收取和工程维修改造等。协会人员工资可由财政补贴,或从水费中提取,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从水费中提取,设立专户,专款专用。3、拍卖、租赁和承包管理。对于由国家或集体补助兴建的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进行拍卖、租赁和承包,以合同的形式,落实工程的经营管理权。对于机井灌溉工程,以单井为单元,实行井长制,井长由受益户推选,负责水费收取、协调和处理灌溉中的问题。4、基层专业服务组织管理。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和农田水利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成立以水利科技服务队、抗旱服务队、专业水利服务公司等为主要形式的专业服务队,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实现专业化管理。5、由企业或个人兴建的灌排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由产权人自行管理、维修、养护。三、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实施步骤(一)阶段性目标1、“十二五”期间,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600万亩,达到800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063。2、“十三五”期间,再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00万亩,达到850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再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066。到2020年底,全省85的耕地纳入灌区建设范围,基本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工程体系。(二)工作重点及实施步骤“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规划,涉及的工程数量多,工程类型复杂,必须明确建设任务,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按期实现规划总体目标。1、加快骨干工程建设。按照“设施配套完善、资源高效利用、体制合理健全、管理科学有序、生态环境优美、用户参与广泛”的现代新型灌区发展目标,加快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步伐,重点实施50处大型灌区和159处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启动实施一般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十二五”期间,完成7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35处大型灌区改造任务,争取完成53处重点中型和95处一般中型灌区改造任务。到2020年,全面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完成60的一般中型灌区改造任务。2、加快田间工程建设。以完善田间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为重点,加快推进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在已经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大中型灌区,抓好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整修衬砌田间渠道,配套渠系建筑物。启动实施小型灌区节水配套,突出抓好小型水库灌区规范化建设。在提水灌区、水库灌区、井灌区大力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重点推广喷灌、微灌、小管出流等高效节水灌溉。到2020年,整修田间渠道748万KM,其中衬砌70万KM,配套渠系建筑物526万座;铺设输水管道179万KM,新增管道灌溉面积2185万亩,改造提升管道灌溉面积2890万亩;发展喷微灌面积282万亩;完成60的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整修田间渠道461万KM,其中衬砌425万KM,配套渠系建筑物296万座;铺设输水管道109万KM,新增管道灌溉面积1289万亩,改造提升管道灌溉面积1460万亩;发展喷微灌面积164万亩;完成40的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3、加快排涝工程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水毁工程修复、田间沟渠疏浚整治、排涝泵站建设改造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田间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沿黄地区大力实施沟渠清淤、河道疏浚、桥涵闸配套改造,完善田间除涝体系;东平湖、南四湖周边地区,重点搞好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山丘区突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到2020年,疏浚整治排水沟道186万KM,配套沟道建筑物227万处,新建、改造排水泵站3720座。“十二五”期间,疏浚整治排水沟道63万KM,配套沟道建筑物89万处,新建、改造排水泵站2568座。4、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以拦蓄雨洪资源为重点,以地下水开发利用为补充,大力兴建小水库、塘坝、池窖、堰闸等水源工程。山丘区抓好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等水源工程建设,有效拦蓄地表径流,提高蓄水能力。宜井区加大机井修复力度,通过科学规划增打部分机井。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水库进行工程联网,提高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到2020年,新建和改造小水库1135座、塘坝4万座、池窖337万座,新增有效库容44亿立方米,新建改造堰闸3785处、泵站35万座,新打机井312万眼,改造机井293万眼。“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小水库751座、塘坝25万座、池窖242万座,新增有效库容27亿立方米,新建改造堰闸2330处、泵站22万座,新打机井184万眼,改造机井162万眼。根据上述四项工作重点,本着先急后缓、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红黄蓝战略区优先、粮食主产区优先、骨干工程建设优先、骨干工程完善的田间工程建设优先的要求,科学制定具体的工作时间表,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三)投资估算及可行性分析据初步估算,“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规划总投资2143亿元,其中骨干工程215亿元,田间工程624亿元,排涝工程630亿元,水源工程674亿元。“十二五”期间,需投资1345万元,其中骨干工程140亿元,田间工程382亿元,排涝工程393亿元,水源工程430亿元。从目前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情况看,2011年全省田间工程投入已达80亿元,其中省以上投入近50亿元。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的落实,投资规模还将进一步加大。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预计每年农田水利投入的增幅将在15左右,到2020年,全省农田水利总投入将在160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160亿元。从今年起,除各种来源的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外,土地出让收益投入每年还将增加50亿元以上,使年投入达到210亿元以上,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保障措施建设“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是新时期农业农村领域开展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意义大,要求高,任务重,必须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全省“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建设“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事重量大,牵扯面广,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水利改革发展工作部署的实际行动,作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切实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全力高效推进。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把建设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由各部门负责到底,确保取得实效。要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政府牵头,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确保职能内的工作任务完成,同时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把建设“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加大考核和督导检查力度,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执行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出现重大问题的、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严肃追究其责任。(二)科学编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