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_第1页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_第2页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_第3页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_第4页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T目录I引言7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总则231规划指导思想232规划任务和内容233规划范围与期限334编制原则335编制程序336土地规划分类437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438其他要求44规划基础数据转换441转换目的与要求442具体转换方法443分析与处理45调查分析551基础资料整理分析552调查分析重点56规划目标确定661规划目标的内容662确定的依据及程序方法67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671基本农田调整的原则与要求672基本农田调整的检验分析673基本农田的规划布局68重要建设用地安排781城镇建设用地782村镇建设用地783产业用地安排784基础设施用地79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791规划要求792次序及内容710土地用途区划定8101含义与要求8102土地用途区类型8103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9104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与细则911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实9111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9112落实土地生态保护与整治项目9113划定落实基本农田整备区912村土地利用控制1013规划方案确定1014规划公众参与10141基本含义10142一般规则10143公众参与重点10144参与方法1015制定实施规划措施1116规划成果11161规划成果内容11162规划文本11163规划说明11164规划图件12165规划附件13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14附录B(资料性附录)基础资料调查分类表18附录C(资料性附录)调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19附录D(资料性附录)基本农田调整要求22附录E(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区划定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关系24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25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30附录H(规范性附录)工作表格31附录I(规范性附录)数据单位要求36附录J(规范性附录)编图方法与图例37附录K(规范性附录)本规程用词说明39引言为了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要求。鉴于本规程为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地、各单位结合规划实践对规程提出完善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依实际需要,参照本规程制定有关的技术规定。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负责解释。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标准化中心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本规程参编单位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乡级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要求。本规程适用于全国乡级行政单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GB/T192312003土地基本术语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T145291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J13719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总则31规划指导思想乡级规划编制要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促进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指导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32规划任务和内容321乡级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划定土地用途区,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以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322乡级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1)规划基础数据转换;2)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状况;3)确定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调控指标;4)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布局;6)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7)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8)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9)划定土地用途区、明确土地用途管制细则;10)制定近期规划;11)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33规划范围与期限331规划范围乡级规划的范围为乡(镇)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332规划期限乡级规划的期限应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的期限一致,一般为1015年。规划期限内,重点作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34编制原则341依法编制乡级规划编制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342上下结合乡级规划应注意与上级规划的相互反馈、上下衔接,与县级规划同步编制,规划目标、土地用途分区、主要规划指标等应当在上下级规划反复沟通的基础上确定,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343因地制宜乡级规划编制应因地制宜,依实际确定规划目标、规划方案、实施措施,解决本乡(镇)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344相互协调乡级规划编制应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等规划应与乡级规划相衔接。345公众参与乡级规划编制中,对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决策,应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意见。346注重实施乡级规划编制应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35编制程序编制乡级规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调查研究;2)确定规划目标;3)编制规划方案;4)规划协调与公众参与;5)上报审批。36土地规划分类361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的规定,在土地现状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划分类,以满足乡级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需要。362乡级规划中,土地规划分类系统分为三级。一级分三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分十一类,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三级分三十三类。编制乡级规划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对二、三级类进行归并或细化。土地规划分类体系、名称、代码及含义见本规程附录A。37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371乡级规划应在县级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乡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具体负责乡级规划的编制工作。372承担乡级规划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土地规划机构资质认证的规定。38其他要求381编制乡级规划除执行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382成果数据应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规划基础数据转换41转换目的与要求411乡级规划编制中,应根据土地规划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转换,形成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础数据(以下简称“规划基数”)。412转换工作中,应遵循依法核定、综合平衡、衔接可行等原则,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图数协调一致,利于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413可充分利用遥感等科技手段,结合实地补充调查,开展规划基数转换工作。414可结合转换工作,分析核实基本农田情况,形成现状基本农田的图件和数据成果。42具体转换方法421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转换,按照本规程附录A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归并,分别纳入相应地类。422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转换,按照本规程附录A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调整,分别纳入相应地类。其中,城乡建设用地中,应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独立工矿用地进行区分,将附属于城镇的独立工矿用地按照附属性质分别纳入城市、建制镇;其他独立工矿用地可从空间上作解译判断,按照独立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的含义进行区分后,分别纳入相应地类。423未利用地转换中,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等其他地类按照本规程附录A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调整,分别纳入相应地类。43分析与处理431应依据转换结果,对批而未用土地、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分析,批而未用土地应纳入相应的农用地和其他用地,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注位置、范围和用途;规划基期年违法建设用地已依法查处到位的,按建设用地认定,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基数;未查处到位的,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按违法建设用地予以标注。432乡级规划编制中,可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经转换、校核作为规划基数。转换校核后无较大差异的,可直接应用;有较大差异的,可在不改变各省(区、市)规划目标前提下,由上一级行政辖区统筹处理。调查分析51基础资料整理分析511乡级规划编制所需的资料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基础资料;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有关土地利用的行业、部门规划资料。各类资料应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提供。基础资料收集的内容可参照本规程附录B。512应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对有缺漏或可靠性较差的应进一步调查核实。52调查分析重点乡级规划编制可根据工作需要开展调查分析工作,针对基本农田、农村居民点用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等进行重点调查。521基本农田状况调查调查基本农田保护现状,包括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特征,近几年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补划情况,分析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522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1)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类型,以自然村为单位,调查人口数、户数、用地面积、土地利用结构、村庄发展历史、村内建筑物质量、建造年代、村庄布局和基础设施状况、宅基地、村内闲置土地等情况。2)从村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环境卫生与村容村貌、防灾减灾及村民住宅建筑形式等方面,对村庄建设现状加以评价,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明晰村镇集中发展的趋势、村庄拆并与整治潜力等。523土地整治潜力调查5231农用地整治潜力1在调查农用地利用程度、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分析通过增加物质和科技投入、提高农用地质量所带来的潜力。2通过农用地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规划期间可增加用地潜力,尤其是增加耕地的潜力。5232建设用地整治潜力1调查旧村改造、迁村并点和废弃工矿地整治的数量和分布特点,评价其适宜用途、整治成本,分析其整治为新增用地或补充耕地的潜力。2调查各类建设挖损、塌陷、压占、污染及灾害损毁等废弃地的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规划期间可整治复垦为建设用地的潜力。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可参见本规程附录C。规划目标确定61规划目标的内容611规划目标是指规划期间通过规划实施在土地利用上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一般包括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612规划目标的量化可由上级规划下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体现,一般包括耕地等主要农用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数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规模;土地集约用地水平指标等。62确定的依据及程序方法621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将上级规划的要求、本乡(镇)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土地调查分析结果等作为规划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622可根据上级规划要求和本乡(镇)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初步规划目标;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初步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向上级规划提出反馈意见与建议。623通过上下结合,多次反馈,广泛征求、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确定规划目标。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71基本农田调整的原则与要求711乡级规划中,基本农田局部调整应符合“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贯彻“遵循法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712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县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713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714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当有所降低。715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72基本农田调整的检验分析721基本农田调整后,需对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成果进行评价,统计调整变化情况,形成检验分析报告。722乡级规划中,应将调整前、后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进行叠加分析,重点标注调入、调出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质量等别、地类代码等要素,编绘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723基本农田调整成果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调整与检验分析要求可参见本规程附录D。73基本农田的规划布局731在基本农田调整的基础上,乡级规划应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将县级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进一步落实到地块。原则上,规划期间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732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边界应依据上级规划目标和分区要求,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等因素确定。733乡级规划中,应本着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布局基本农田规划。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耕地;相邻城镇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重要建设用地安排81城镇建设用地按照上级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要求,统筹城市、建制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安排,落实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82村镇建设用地根据上级规划和相关规划要求,落实集镇、村庄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结合上级控制指标和居民点潜力调查结果,明确村镇拆并的位置、范围、时序。83产业用地安排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产业用地规模与范围,在考虑村镇分布、产业发展类型、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做好村镇产业用地发展的布局落位和规模安排。84基础设施用地落实上级规划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选线和走位,结合乡域内村镇居民点及产业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安排乡域内生活和生产必要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91规划要求911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根据规划目标统筹安排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部分未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天然草场和湿地的开发利用,稳定乡域范围内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与结构比例。912应因地制宜地发挥耕地、园地、林地、水面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功能,结合基本农田布局与各类建设发展安排,使基础性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穿插布局、相互协调,保留与扩大城镇、村庄的“绿心”、“绿带”,扩展乡镇生产与生活绿色开放空间。92次序及内容921在各类用地的布局安排中,应优先考虑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天然林与湿地,河湖等自然水体及滨水地带、蓄水、泄洪通道,生态廊道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乡土人文历史景观或绿色文化遗产长廊等用地安排,保存与发展乡、村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保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922可在维持自然地貌连续性的前提下,顺应地形地貌形态,按最大适宜度安排各类基础性生态用地用地,维护现有生态格局,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923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在本乡镇及相邻区域内,保留水系、蓄水、泄洪等通道,保护滩涂、苇地等湿地资源,最大限度恢复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924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特别是水田作为城镇与村庄发展布局中的“绿心、绿带”,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台地和荒坡地集中发展;结合乡镇特点,因地制宜地对林地进行空间布局,重点保护天然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重要林种恢复基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人工和改良草场,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草地生态系统。土地用途区划定101含义与要求1011土地用途分区是指将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划分为特定的区域,并规定不同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以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的措施。1012乡级规划编制中,土地用途分区应当依据上级规划的要求、本乡(镇)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需要划定,重点落实县级规划中土地用途区的范围与界线,确定基本农田、生态廊道与重点建设用地,明确各土地用途区管制细则,控制土地用途转变。102土地用途区类型1021乡级规划编制中,一般可划定以下十种土地用途区1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主要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2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3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4牧业用地区是指为畜牧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5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6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7村镇建设控制区是指为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8独立建设用地区是指为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采矿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9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10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是指为对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1022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需求,在上述土地用途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二级区类型,一般包括1)园地区是指在一般农地区内为发展果、桑、茶、橡胶及其他多年生作物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2)生态林区是指在林业用地区内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林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3)基本草地保护区是指在牧业用地区内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牧草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4)水源保护区是指在风景旅游用地区或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内,为对水源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1023原则上各土地用途区不相互重叠。土地用途区可不覆盖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土地用途区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103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1031乡级规划中,应依据上级规划目标和分区要求,参照已有相关规划,考虑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生态与环境建设用地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等因素,落实土地用途区的界线与布局。1032划定中,应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形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界限。1033各土地用途区的规模与布局应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相协调,满足主要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的要求。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要求。土地用途区最小上图面积应符合本规程附录G的要求。104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与细则1041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是对各土地用途区内土地利用活动实行利用、保护、控制与引导的规范,包括各土地用途区中允许、限制和禁止用途的规定和不合规定的处理办法。1042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在县级规划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土地用途区管制细则,引导控制土地利用活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实111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1111按照农用地整理的类型、规模和分布,预计的投入规模与可实现潜力,落实规划期间农用地整理项目的规模、布局和实施方案。1112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庄整治规模和损毁废弃建设用地复垦潜力,落实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损毁废弃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位置、范围、整理复垦规模及实施计划。1113根据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价,落实规划期间开发为各类用地的项目规模、布局及实施方案。1114综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各类项目情况,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面积统计表。112落实土地生态保护与整治项目1121按照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类型、规模、分布,落实规划项目的布局、用地数量及实施方案。1122按照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落实综合整治项目的布局、整治范围、用地数量及实施方案。113划定落实基本农田整备区1131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当划定落实基本农田整备区,通过采取各项工程措施,对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和耕地实施土地整治活动,引导规划期间区内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逐步退出,建成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集中连片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1131基本农田整备区应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实的前提下,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施。1132规划期间基本农田整备区中的耕地经有关程序,可用于调整补充基本农田。村土地利用控制121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村域范围内全部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统筹安排,是乡级规划的细化和落实。122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要以乡级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依据,综合分析评价发展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各业各类用地需求,确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重点提出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的总体安排。123村土地利用规划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聚合资金,整村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重点做好农村生产和生活用地安排。规划方案确定131乡级规划编制在确定规划目标、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后,经过综合协调与可行性论证,形成规划方案。132规划方案一般应包括规划基数转换及分析;供需分析;规划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用途区划定;基本农田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安排及空间管制;村镇居民点发展用地安排;迁村并点与村庄整治;生态保护和建设用地的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其他项目安排;村土地利用控制;近期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33规划方案应充分协调论证、听取意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经多次论证协调,对规划方案仍有异议的,应提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或上级人民政府审定。规划公众参与141基本含义乡级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是就规划目标及方案广泛听取乡镇政府、用地企业和村民意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使规划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体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规划有效实施。142一般规则乡级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方法和内容应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公众参与的过程应公开、透明,所有参与者应免费获取各种信息;公众参与应遵照协商、合作、公平的原则,考虑乡域内弱势群体和性别平等等要求。143公众参与重点乡级规划中,公众参与体现在调查研究、土地利用重大问题决策、规划目标与规划方法确定、规划协调等规划步骤之中,应重点就基本农田调整与落位、村民宅基用地规划安排、农田整治与村庄拆并、生态退耕、移民搬迁等规划内容,组织村民群众参与规划编制。144参与方法乡级规划中,应结合乡镇实际,采用新闻宣传、座谈研讨、填写征求意见表、规划协调会议、规划听证、规划公示或展览等多种公众参与途径,告知规划信息,统筹土地供需,协调用地矛盾,体现土地使用者利益。公众参与方法应简便易行、便于公众接受,提倡各种方法在规划过程中的综合使用。制定实施规划措施1511制定实施规划措施是乡级规划的重要内容。措施的制定应具有针对性,符合乡镇实际,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1512乡级规划实施措施应体现在规划方案之中,主要包括1)在全乡(镇)范围内依法公告乡级规划,公告内容包括规划目标、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地块用途、土地用途区管制细则、规划批准机关和批准时间、违反规划的法律责任等。2)根据乡级规划,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3)制定改造村镇、迁村并点、整治废弃地、整理农用地和开发未利用土地的配套措施。4)根据本乡(镇)的实际需要,在乡级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专项规划,具体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5)制定实施乡级规划资金投入计划。6)制定实施乡级规划的监测检查措施等。规划成果161规划成果内容一般包括规划文本(送审稿)、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及附件。162规划文本1621前言简述本规划编制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1622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简述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和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1623规划目标阐明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原则、发展方向、发展重点。162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阐明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指标、调控对策。1625土地用途分区简述土地用途区的类型、面积、分布,阐明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和用途规定。1626耕地和优质农用地保护阐述耕地、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分布、环境状况及管护措施。1627城镇、村庄等建设项目用地阐明城镇、村镇和交通、水利、工矿等重点建设项目发展用地的规模、用地位置等落实情况,以及城镇建设空间管制的相关内容。1628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阐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范围、对策等。1629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简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的规模、范围、对策等。16210村土地利用控制阐述村镇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统筹安排内容。16211近期规划阐述主要用地近期调整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近期任务。16212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文本的表格应符合本规程附录H的要求。规划文本的数据单位应符合本规程附录I的要求。163规划说明1631属修编规划的,应说明上一轮规划实施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修编的必要性。1632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1633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634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一般包括1)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2)土地利用现状;3)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4)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和上级规划要求落实情况,反馈协调情况的说明;5)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指标、对策确定的方法和依据;6)土地用途分区及其管制规则等确定的方法和依据;7)耕地、基本农田和优质农用地保护情况的说明;8)重点村镇和建设项目用地安排的依据;9)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的依据;10)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安排的依据;11)规划供选方案的论证和评价,包括说明选择规划推荐方案的理由;12)规划协调情况;13)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163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164规划图件1641现状图16411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10000。可根据辖区面积,可采用小于或大于110000的比例尺。条件具备的地区,可采用15000或12000大比例尺制图。16412图件应标明以下内容1)土地规划分类,按本规程附录A中分类体系标明各类用地范围;2)行政区划;3)主要地名;4)主要风景旅游资源、文物古迹;5)主要基础设施及重要地物(含高压走廊、管道设施等);6)主要矿藏;7)水源地,水系,蓄洪、滞洪区;8)地质灾害易发区;9)等高线(计曲线);10)风玫瑰。1642规划图16421规划图应以现状图为工作底图进行编制,保留土地利用现状要素。16422图件比例尺与现状图相同。16423图件应标明以下内容1)土地用途分区范围界线;2)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位置和范围;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基本农田整备区范围等。编图方法与图例应符合本规程附录J的要求。1643其他图件根据实际需要,可编制其他专题图件。165规划附件主要包括乡级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及其他调研报告、基础资料、相关文件等。(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图A土地规划分类体系附表A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1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和田埂。11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112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113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1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1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14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15其他农用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151设施农用地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152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153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154农田水利用地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5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地坎。附表A(续1)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2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21城乡建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区域已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等。211城市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212建制镇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213农村居民点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21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指采矿地以外,对气候、环境、建设有特殊要求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各类建筑用地。215采矿用地指独立于居民点之外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不含盐田)。22交通水利用地指城乡居民点之外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中,交通运输用地是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用地,包括公路、铁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是指用于水库、水工建筑的土地。221铁路指用于铁道线路、轻轨、场站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222公路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223机场用地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224港口码头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225管道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226水库水面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227水工建筑用地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护堤林)、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23其他建设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盐田。231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232特殊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233盐田指以经营盐田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附表A(续2)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31水域指陆地河流、湖泊等水域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32滩涂沼泽指苇地、滩涂、沼泽地等用地。不包括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33未利用土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资料性附录)基础资料调查分类表附表B基础资料调查分类表基础资料分类行政区划行政建制与区划、乡(镇)辖区面积、村镇数量分布、毗邻地区等情况自然条件与资源1、气候气象、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地质、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台风、滑坡等情况2、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等情况人口情况1、总人口、总户数、常住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人口密度等情况2、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劳动力就业构成、剩余劳动力流向等情况经济社会生态环境1、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等情况2、产业结构、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农田基本建设等情况3、乡(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对外交通、社会公益、通讯邮电、商业服务、古迹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情况4、生态环境状况(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重要环境评估、监测资料,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村镇绿化、环境卫生建设等情况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报告2、坡耕地调查评价、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土壤普查、土地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动态遥感监测及其他土地利用调查评价(估价)资料与图件3、地形图、上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地生态保护建设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与图件4、乡域内村庄用地现状、整治潜力等情况5、涉及本乡镇的城市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开发区规划、工业小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江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风景区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工矿、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和发展战略、考察报告等(资料性附录)调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C1调查内容乡级规划编制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一般包括C1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C111在分析本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依照土地用途分类对基期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分布进行核实,了解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变更情况。必要时应进行补充调查。核实近年各项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灾毁占用耕地情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情况。核实已划定的基本农田现状面积与分布。核实园地、林地、牧草地的面积和分布。核实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坑塘水面、养殖水面、田坎、晒谷场等用地的面积和分布。核实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和分布,重点调查近年小城镇发展、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的情况。核实独立工矿、特殊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和分布,重点核实采矿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管道运输用地等用地情况。核实河流、湖泊、苇地、滩涂等面积和分布。核实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等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和分布,调查近年开发利用情况。C112在核实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乡级规划编制的需要,对土地用途分类进行归并或细化,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必要的修编(详见K11)。C12规划(上一轮)实施情况调查规划目标实施情况;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主要规划指标执行情况;土地利用布局调整情况;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规划实施中调整和修改情况。C13人口调查C131一般包括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人口现状和增长趋势的调查。C132城镇人口应重点调查基期年城镇常住户籍人口、暂住人口(一年以上,下同)数量以及规划期间各类人口变化(增、减)趋势,流动人口数量较大的乡(镇),还应了解流动人口现状和增长趋势。C133农村居民点人口应重点调查基期年农村居民点常住户籍人口、暂住人口数量以及规划期间各类人口变化(增、减)趋势,流动人口数量较大的乡(镇),还应了解流动人口现状和增长趋势,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减及转移去向等。C134调查工作中,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范围一致。表C1城镇人口调查表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形式备注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常住农业人口公安派出(所)机构提供人口资料,以居委会为单位统计调查结果经与相关部门核对协商,达成一致暂住人口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公安派出(所)机构提供人口资料,以居委会为单位统计调查结果经与相关部门核对协商,达成一致流动人口统计企业、市场、学校等非户籍与非暂住人口乡(镇)成立调查小组,工商、乡镇企业等部门人员参加调查对工商、企业、学校等部门上报数进行核实表C2农村居民点人口调查表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形式备注户籍人口常住村镇人口公安派出(所)机构提供人口资料,以行政村为单位,统计到自然村调查结果经与相关部门核对协商,达成一致暂住人口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公安派出(所)机构提供人口资料,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调查结果经与相关部门核对协商,达成一致流动人口统计企业、市场、学校等非户籍与非暂住人口乡(镇)成立调查小组,工商、乡镇企业等部门人员参加调查对工商、企业、学校等部门上报数进行核实C14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调查C141居民点用地调查一般包括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调查。表C3居民点用地调查表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形式备注城镇城市、建制镇建成区内建设用地产出率、人均用地面积、闲置土地等由县(市)、乡(镇)政府、土地、城建、规划等部门参加调查范围包括附属于城镇的开发区、工业小区、别墅、学校、市场等用地农村居民点村庄、集镇建设用地产出率、人均面积,闲散地、双重占地、村镇改造、迁村并点、宅基地使用情况等由乡(镇)政府、土地、村镇建设、规划、企业、村民小组干部等参加调查范围包括附属于村庄和集镇的企业、学校、集市、商服点等用地C142企业用地(独立于居民点外)调查一般包括调查乡镇企业用地数量、分布、单位面积土地产出、行业性质、从业人员、经济效益等情况。调查工业小区的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及分散企业改造撤并向工业小区集中的情况。调查其他工矿企业用地利用情况。C143交通、水利、风景旅游设施、特殊用地利用情况调查等。C15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调查C151调查规划期间可供整理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方向。如通过完善田间道路、林网配套、沟渠改造、平坟、填沟和闲散地整理以及改造旧村镇、迁村并点、分散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可增加的耕地面积及其他用地面积。C152调查规划期间可供复垦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方向。如通过整治因采矿、交通、水利、能源建设挖损压占造成的破坏地、塌陷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可增加的耕地面积及其他用地面积。C153调查在目前经济技术水平和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荒地、盐碱地、沙地和滩涂等未利用土地可开发利用的数量与分布。C16土地生态环境调查坡耕地面积和分布,生态退耕、农田林网建设情况,耕地退化现状和治理情况;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草场建设情况,草地退化现状及治理情况;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水源地保护情况;居民点人均绿地和环卫设施用地配置情况;大气、水、土污染及治理情况;干旱、洪涝、地质灾害发生和防御情况;近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效益情况等。C2调查方法乡级规划调查可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外业踏勘、问卷调查、访(座)谈调查等。(资料性附录)基本农田调整要求D1基本农田调整原则规划修编中的基本农田调整,应当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遵循以下原则。D11依法依规,规范调整。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严禁借规划修编随意调减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擅自调整基本农田布局。D12确保数量,提升质量。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安排应协调一致。D13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D2调入的基本农田应符合以下要求D21新划为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应当为耕地。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等,不得划为基本农田。D22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D23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心”、“绿带”保留的耕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作为生态景观和绿色开敞空间的耕地可以划为基本农田。D24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田面坡度大于15度的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D3下列基本农田应当调出D31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严重沙化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D32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D33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可以调出。D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应当调出。D35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D4基本农田调整后,应符合下述要求D41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不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D42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D43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当有所降低。D44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D5调整成果要求D51编制基本农田调整成果分析报告。基本农田调整后,需对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成果进行评价,统计调整变化情况,形成检验分析报告。D52编绘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乡级规划应将调整前、后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进行叠加分析,重点标注调入、调出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质量等别、地类代码等要素,编绘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D53基本农田调整成果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区划定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关系附表E土地用途区划定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关系表土地用途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限制建设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一般农地区限制/有条件建设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建设区独立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控制区限制建设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禁止/允许建设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禁止建设区注土地用途区二级类型区根据乡级规划编制的实际需要确定。(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F1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F11收集资料收集、整理分区所需的基础资料,主要有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坡耕地调查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整理、复垦、开发、生态建设等)、城镇村建设、工矿建设等调查、评价、规划的图件及资料。F12拟定分区类型依据上级规划的土地用途区类型和本乡(镇)实际需要,确定所要划定的一级和二级土地用途区类型。F13编制分区草案以现状图为底图,依据上级规划的土地用途区、重点建设安排、本乡(镇)规划目标、用地布局,参照已有的相关规划和区划,按照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划定方法、最小上图面积(表G)等要求,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形地物或河川、山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