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3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3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6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7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12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17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24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26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29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32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37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39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3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5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7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49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52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56第二十章附则58规划图纸01区域分析图东湖在全国交通优势02区域分析图东湖在湖北省的区位03区域分析图东湖在武汉的区位04城市与风景区关系图05卫星遥感现状图06土地利用现状图07综合现状图08道路交通现状图0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10规划范围界定图11风景资源评价图12景区划分规划图13规划总平面图14功能布局规划图15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类保护规划16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级保护规划17保护培育规划图核心景区规划18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线路规划19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方式规划20道路交通规划图21居民社会调控图2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2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24竖向空间规划图25植被现状图26植被景观结构图27植被景观规划图28给水工程规划图29雨水工程规划图30电力通信邮政规划图31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图32消防工程规划图33燃气工程规划图34近期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其它相关法规,特编制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划适用于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地块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宗教事务条例。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23号)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6、湖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7、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建办城函2006663号)8、关于转发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的通知(鄂建办公200685号)9、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10、湖北省水功能区划(2003年)11、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12、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13、作为参考的其他有关规划文件14、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保障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2、充分挖掘风景名胜区内各类风景资源的潜力,充实、完善并新增能展现风景名胜区特色的景点和风景旅游项目。3、重视长远发展,强调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永续利用与近期建设之间的衔接,为管理提供合理有据、可操作性强的规划。4、协调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与周边城区、村庄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力争使整体效益达到最佳,使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达到统一。第五条规划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确保风景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以此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同时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景区建设不得以牺牲耕地资源、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2、综合协调原则。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与适宜性,统筹考虑各种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协调发展。3、环境承载力原则。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之内,以保证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4、可操作性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为管理服务,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依据。5、前瞻性原则。站在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重心,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6、内外共享原则。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作为城中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的旅游设施应当充分实现风景区内外的共享,深化东湖风景名胜区的社会效益,造福于民。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第六条规划范围、面积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为东至武广铁路,西至东湖路,北边以筲箕湖以北地区及中北路延长线为界,南边界至老武黄公路、喻家山、南望山一线山脉南麓区域,总面积约为6186平方公里。第七条规划性质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为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八条特色文化定位以城市文化立足,以湖泊文化立本,以本土文化立魂,以全球文化立新,形成以自然山水文化为基调,融合楚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东湖文化。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第九条风景资源构成本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风景区风景资源划分为二大类、八中类,计97个景源,含32个独立景物及65个景点,其中景点由18个自然景观单元和47个人文景观单元组成。表31东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类型表大类中类景源名称景点数量景物数量天景先月亭(月色)、烟浪亭(日出)22地景曲堤、落雁岛、浪淘石、湖中堤(亲水平台、鹅嘴)、团毕双峰、封都山62水景小潭湖、汤菱湖、郭郑湖、团湖、庙湖、后湖60自然景源生景古树林、鸟岛(栈道观鸟、晚霞)、水杉林、古树名木园42园景楚人狂欢岛(儿童乐园)、梨园、听涛轩(柳浪渡)、碧水潭、长天楼(落霞水榭)、濒湖画廊、小梅岭(陶铸楼、多景台)、苍柏园(寓言雕塑园)、楚才园(南国哲思园)、杜鹃园、盆景园、荷花园(水生园)、梅园、竹类园、樱花园、武汉植物园、茶园、紫薇园、梅林(恬逸园、鹰嘴藏林、部队靶场)1911建筑行吟阁(水云乡、沧浪亭)、屈原纪念馆、湖光阁、雁归桥、楚城、楚市、楚天台(凤标)、龙舟码头(水上栈道)、翠薇蕴谊园友谊林)、清河桥、凤凰阁(松鸽坪、烧烤场)、临曦台(太渔桥)、凌霄阁、省博物馆148胜景九女墩可歌亭)、鲁迅广场、蛮王冢、离骚碑、楚辞轩、祝融观星台、芦洲古渡(索桥览胜)、雁落坪(赵氏花园、鹊桥相会)84人文景源风物白马洲、朱碑亭(千帆亭、滑道)、东湖宾馆梅岭一号、化蝶并蒂、鸳鸯合欢、刘备郊天台(摩崖石刻)63总计976532注1括号内景源均为景物。2飞地景点包括北洋桥、珞洪景点。(部分湖域水质较差,且被占用严重,故现状不作为景源纳入)第十条风景资源特征本规划认为东湖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湖泊广袤浩瀚,湖泊现状面积达325平方公里,是国内最大的城中湖。湖水辽阔清幽,碧波万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湖岸景观丰富多姿。2、平原丘岗起伏变幻无穷,沿湖有山峰34座,伸入湖中的半岛120多个,独立于水中的小岛屿10多个,还有随着湖水涨落而出没的“浪淘石”等,山势虽不甚大,却高低错落有致。3、植物资源丰富,绿化覆盖面积占整个景区陆域面积的8193,生态环境良好。且是中国著名的荷花、梅花研究基地。4、鸟类较为丰富,涵盖了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季节性迁徙、旅鸟等五大类型。雁、沙鸥、白鹭、野鸭等水鸟出没于芦苇间,盘旋湖面,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奇妙画面。5、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楚文化、三国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代表了其不同的侧面。其中以楚文化最为突出。第十一条风景资源评价本规划采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五级标准,对东湖风景名胜区中65个景观单元进行评价。评出一级景源7个,占参评景源的1077;二级景源15个,占参评景源的2308;三级景源16个,占参评景源的2462;四级景源27个,占参评景源的4153。表32东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分级评价表景区景源级别景源名称数量合计特级景源0一级景源郭郑湖、东湖宾馆梅岭一号、省博物馆3二级景源九女墩、屈原纪念馆、行吟阁、长天楼4三级景源曲堤、湖光阁、碧水潭、濒湖画廊、楚人狂欢岛、听涛轩6听涛景区四级景源鲁迅广场、小梅岭、湖中堤、梨园、苍柏园、先月亭、浪淘石、雁归桥821特级景源0一级景源武汉植物园、梅园、楚天台3二级景源刘备郊天台、朱碑亭、樱花园、荷花园、楚城、楚市6三级景源楚才园、离骚碑、蛮王冢3磨山景区四级景源庙湖、茶园、盆景园、竹类园、杜鹃园、翠薇蕴谊园、封都山、祝融观星台、楚辞轩921特级景源0一级景源落雁岛1二级景源鸟岛、雁落坪2三级景源清河桥、古树林、团湖3落雁景区四级景源化蝶并蒂、鸳鸯合欢、龙舟码头、芦洲古渡410特级景源0一级景源0二级景源凌霄阁、凤凰阁2三级景源团毕双峰、古树名木园、紫薇园3吹笛景区四级景源后湖、临曦台、水杉林、梅林、烟浪亭510特级景源0一级景源0二级景源汤菱湖1三级景源小潭湖1白马景区四级景源白马洲13合计65听涛景区与磨山景区的景源数量均为21个,分别占总数的3231;落雁景区与吹笛景区的景源数量均为10个,占总数的1538,白马景区景源数量仅有3个,占总数的462。表33东湖风景名胜区各级景点所占比例表表34东湖风景名胜区各景区景点所占比例表景点级别景源总数(个)所占百分比()特级景点00一级景点71077二级景点152308三级景点162462四级景点274153合计65100景区名称景源数量个所占百分比()听涛景区213231磨山景区213231落雁景区101538吹笛景区101538白马景区3462合计65100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第十二条规划与管理总目标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风景名胜区和城中自然湖泊型旅游胜地,国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和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游览胜地,强化水主题,突出东湖水域特色,创造生态东湖、文化东湖、欢乐东湖的新形象。第十三条资源及环境保护目标1、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森林及湿地系统进行全面保护。2、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有效地保护和展示。3、严格保护东湖风景名胜区现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4、加快风景名胜区内违规违章建设治理整顿。5、根据景区结构、游览方式和游客量分布,调整风景名胜区的交通组织系统。6、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人口规模,建立适合东湖风景名胜区特点的居民点体系。7、减少并逐步消除不适宜的商业活动对风景名胜区整体游赏环境的影响和破坏。8、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9、创建国内一流的旅游环境,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风景名胜区的典范。第十四条旅游发展目标1、经济指标游客接待总量持续增长,旅游收入大幅增加。2、社会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统筹作用,扩大就业;实现风景区内旅游设施的内外共享,造福于民。3、文化目标保护东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东湖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和强化东湖的特色文化。4、产业目标建立合理、高效、先进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第十五条发展规模预测本规划综合采用面积法、线路法及卡口法,测算风景名胜区游人容量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游人容量可按平均年游人总量1200万人次,瞬时容量20000人次,平均日游人量40000人次进行控制,考虑到假期高峰,瞬时游人容量可按日常平均3倍即60000人进行控制,则游人规模预测近期600万人次/年;远期900万人次/年。社区居住人口规模预测远期2025年11960人。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第十六条规划理念强调“生态为先,和谐为本”的规划理念,以“城湖共生,水绿交融”为整体空间格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风景和谐,文化与生态和谐”的目标。第十七条布局结构东湖风景名胜区在总体布局结构上突出“指状”结构形态,即形成以东湖核心湖面郭郑湖为“掌心”,以各景区和功能区为“手指”的放射状形态,并且从点、线、面、体四个层次反映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1、体体系层次东湖风景名胜区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并通过各职能系统的点、线、面等网点的有机结合,从而构成整个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整体结构网络。(1)风景游赏体系包括景区、景群、景点和景物。(2)旅游设施体系包括旅游服务区、旅游服务点和旅游服务部。(3)居民社会体系包括居民社区、村及居民点。2、面分区层次规划将东湖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1)风景游览区域包括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喻家山景区的大部分地区,以游览、观赏为主要活动内容,可结合游览安排适当的参与性的旅游活动。(2)休闲活动区域以听涛景区、渔光景区和白马景区为主,开展各类休闲娱乐活动,配置少量服务设施建设。(3)自然景观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内的山体和沼泽湿地,主要职能为通过对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保护,营造赏心悦目、生态良好的游憩空间。(4)旅游服务区域主要有八处,分布于各个景区,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分布的区域。(5)东湖水域是东湖风景名胜区的灵魂,以提供湖泊观光、水上运动等为主要活动内容。3、线游览层次风景名胜区各种游览活动沿各级游览道路呈线状分布的特征,主要可概括为“八线”水岸游憩游览线水果湖天鹅池泽畔行吟杉屏落霞水上舞台云梦岛曲堤凌波水上运动游览线凤来岛(水上运动基地)云梦岛汤菱湖小潭湖湖泊观光游览线东湖各子湖生物科考游览线吹笛景区马鞍山吹笛景区猴山磨山景区磨山芦洲落雁科教修学游览线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保健养生游览线后湖景区(森林疗养、森林瑜珈)落雁景区白马景区(体检疗养基地)名人文化游览线洪山宝塔南望山(蛮王冢)磨山楚天台刘备郊天台劳作体验游览线磨山景区(农家乐一条街)曲桥新荷落雁景区(湖光农舍)4、点景点层次指风景名胜区内服务设施建设根据游览需要和资源条件限制,呈点状合理分布于游览路线之上,并且表现为由外至内建设强度逐步减弱的控制等级。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共计景点80个。第十八条功能分区根据风景名胜区的使用要求,从完善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功能出发,统筹整合区内各类用地类型,并考虑其地理、自然条件,规划将景区规划分为风景游览区、休闲活动区、自然景观区、旅游服务区及东湖水域五大功能分区。表51功能分区划分表风景游览区休闲活动区自然景观区旅游服务区水域面积985K764K894K241K3302K范围主要包括落雁景区和后湖景区内落雁小路以西地区,磨山景区和喻家山景区中部平原地区包括渔光景区及听涛、白马景区的环湖地区,风景名胜区南部两行山系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包括磨山六峰和风景名胜区南部两行雁形山系,以及落雁小路以东地区包括梨园服务区,南望山服务区,喻家山服务区,教育服务区,以及白马服务区郭郑湖、筲箕湖、小潭湖、汤菱湖、团湖、后湖、喻家湖、庙湖等功能风景游览区是以游览、观赏为主要活动内容,可结合游览安排适当的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休闲活动区是指现状风景资源较少但景观环境优良,主要开展各类休闲娱乐活动、具有少量设施建设的区域自然景观区是针对风景名胜区内有生态及景观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群及其环境划定的保护范围旅游服务区是向游人提供住宿、餐饮、导游、购物的主要场所适当开展各类水上观光游览活动第十九条景区划分和特色根据风景区实际情况,将风景区重新划分为八大景区,分别为听涛景区、渔光景区、白马景区、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吹笛景区、磨山景区、喻家山景区。表52景区规划一览表听涛景区渔光景区白马景区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吹笛景区磨山景区喻家山景区规划范围东湖路以东、东湖南路以北、磨山以西、梨园广场及云梦岛以南地区,含郭郑湖包括云梦岛,及梨园广场以北、筲箕湖以西全部陆地及水域包括小潭湖、筲箕湖,汤菱湖的大部分水面,以及沿湖的陆域包括团湖,及其北至汤菱湖、西至鹅咀、南抵磨山、东邻武广铁路的全部陆域包括后湖及其东侧至武广铁路的区域北至后湖南岸,南至老武黄公路,西至喻家湖西岸,东至青王公路的区域包括北至磨山六峰,南至夹山与菱角湖,东、西至湖滨的区域北至东湖东路及菱角湖北岸,东至喻家湖,西、南至规划边界内的区域规划面积1330K324K972K816K633K679K628K804K水域1056K148K759K470K507K085K010K267K其中陆地274K176K213K346K126K594K618K537K组景沿东湖西位于风景名胜岸南北向轴线展开,长岸、柳廊串清塘,四面广湖,岸区的中心焦点,远对一围烟浪六十里,近靠山林十多景区内容借各山之景曲堤、水岛环内湖,主景云梦岛探入湖心,左右逢源湖上长堤串湖岛,北岸绿野白马洲,主景白马洲湖中绿岛连平野,曲堤团湖水,主景雁滩居湖中央湿地延展,河湖港汊依傍后湖浩瀚水面丘陵起伏,茂林竹海,东西主轴山景互对景低山连绵,前后交错横列展开景观荷塘绿廊曲堤云岛白马行洲雁滩秋月河湖港汊自然野趣湖山相映横山叠翠特色水天共长风情港湾春草怡然田园农乐芳草湿地森林天地茂林胜迹花海芬芳主要功能水上观光水上运动文化活动水上休闲艺术展演旅游接待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田园观光特色乡村度假湿地公园观光青少年运动素质拓展历史文化游览特色植物观赏园艺博览第二十条生态原则及生态分区1、生态原则(1)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2)保持和维护东湖风景名胜区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3)提高东湖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能力。2、生态分区表53生态分区及其利用与保护措施环境要素状况生态分区景区大气水域土壤植被利用与保护措施听涛景区渔光景区不利区白马景区应限制过量开发,对不利状态的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稳定区磨山景区要稳定对环境要素造成的人为压力,实施对其适用的自然保护措施喻家山景区吹笛景区后湖景区有利区落雁景区需规定人为压力的限度,根据需要而确定自然保护措施注不利;稳定;有利。第二十一条城景过渡带及外围协调区1、城景过渡带鉴于东湖风景名胜区和武汉市区紧密相连,城市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东湖的自然景观特色,不能破坏东湖山水空间构架和尺度感,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护风景区的视觉环境,区内新建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必须考虑东湖的特殊环境要求,规划在东湖风景名胜区与城市接壤处设置城景过渡带,宽度在80150米之间。过渡带中的小型湖泊,作为过渡到内部景区的外部屏障区域,起到警示和串联围合保护内部景区核心湖面的作用;过渡带中的陆地区域强化生态保护,起到隔离和景区内外景观对比的效果。城景过渡带设置范围为,东武广高速铁路两侧;南东湖南路八一路两侧;西东湖路两侧;北中北路延长线两侧。表54城景过渡带建设控制表外侧城市建设用地内侧风景名胜区用地性质主要指与风景名胜区界线相接壤的城市范围主要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靠近城景界线的生态区域控制宽度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控制宽度50100米风景名胜区用地范围控制3050米控制重点提高绿地率,增加绿化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环境,配置良好的设施2、外围协调区在遵循上版总规,同时考虑东湖东拓的战略需求,在风景名胜区外划出了一定范围的控制地带,即外围协调区。具体界线是北至杨春湖与武鄂高速,东至外环路,南至九峰森林公园北边界,西侧包括珞珈山。外围协调区的总面积为6885平方公里。外围协调区的城镇建设区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执行,区内重点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环境污染,突出风景城市特色,大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分析和评价。农村范围内严禁砍伐树木和开山采石,加强水土保持,农村居民点建设风格必须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相协调,修建道路及其他一切建设活动不得损伤风景资源与山、水、地貌景观。3、东湖对城市景观控制要求(1)保护东湖同城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湖滨地区和嵌入城市内部的洪山、珞珈山过渡带内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要求体量小巧,色彩清雅,与环湖景观相协调。建筑物高出环湖树冠高度的部分应有良好的体量和造型,组成平缓、柔和的轮廓线,与对面的自然山际线相呼应;对现有高出树冠的大体量建筑,可通过加强垂直绿化等各种绿化手段来弥补,建筑色彩注意避免使用大面积实墙面和反光墙面。加强湖滨地区绿化,注意绿化种植的多样性,尤其多种植高大乔木,使建筑与绿化相互渗透。远期拆除不符合规划的建筑。(2)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不得有碍东湖风景名胜区的观瞻。东湖南路以西,武珞路以北范围内,建筑高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增高,以避免与洪山宝塔争辉并相冲突。珞喻路以北范围内,保持封都山、猴山、风筝山、毕家山、太渔山、吹笛山的山脊线,以及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团山的山脊线,背景不能有建筑物突出。武广铁路以东,外环线以西范围内,严格控制建筑量,充分体现生态特色,为“东湖东进”预留生态空间。中北路延长线以北区域,位于规划中的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充分打造开放型的滨水空间,形成具有水乡特色和现代气息的高品质景观建筑;筲箕湖以北地区协调好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开发和景中村居民安置的关系,在临风景区界面严格控制建筑开发强度,建筑由南向北逐步增高,形成低层、低密度区域,滨湖道路控制在临湖100200米之间,临湖岸线一般应控制200400米宽的风景用地,留足过渡空间。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第二十二条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级别分类保护根据风景名胜区内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等。分级保护根据不同保护分区的保护级别不同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专项保护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名木古树专项保护、生物多样性专项保护等,以采取不同的专业技术保护措施。第二十三条分类保护规划按照对象的种类和属性特点,规划将东湖风景名胜区划分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点(史迹保护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点,本规划中的史迹保护点特指文物保护单位)、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表61分类保护规划表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点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水域性质风景名胜区特殊天然自然景源的地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内各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区风景名胜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地区风景名胜区内除上述保育区外的区域范围包括风景名胜区内大部分山体,落雁景区与后湖景区沿湖50米东湖毛泽东旧居、九女墩、蛮王冢渔光、听涛景区的环湖陆域及岛屿,磨山景区与喻家山景区的中部平原地区落雁景区与后湖景区除沿湖50米外的全部区域,吹笛景区南部山体周边地带白马景区北部、东部地区,听涛景区西部地区,及风景名胜区南部两行横向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郭郑湖、筲箕湖、小潭湖、汤菱湖、团湖、后湖、喻家湖、庙湖等面积752K/753K672K707K3302K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并公布建设控制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同级城乡规划部建设方针该区域仅提供必要的步行游赏道路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与风景名胜区无关的人为设施,禁止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门批准。该区域允许结合资源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限制机动车及游赏设施的配置,适宜安排各种游览欣赏项目该区限制居民不合理的开发和生产活动,大力推广生态社区建设,同时分阶段逐步搬迁该区域居民,以降低该区的居民密度。在该区建设环境监测与反馈系统,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该区域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第二十四条分级保护规划按照景观价值等级和敏感度不同,根据保护和利用程度的不同,将东湖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并在风景名胜区周边划出一定范围的外围协调区以控制周边用地建设对风景区的影响。表62分级保护规划表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外围协调区性质构成风景名胜区重要景源及重要地带构成风景名胜区次要景源及对景源有重要影响地带除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地区在风景名胜区界线范围外,对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与生态完整性有明显影响的区域范围包括风景名胜区内大部分山体,落雁景区、后湖景区沿湖50米,后湖与郭郑湖、团湖的部分水域磨山景区鲁磨路、团山路以北区域,喻家山景区菱角湖西岸、庙湖东岸区域,吹笛景区西南部山系周围狭长地带,后湖景区、落雁景区落雁小路西侧区域,白马景区湖中小岛及东部半岛滨水区域,以及除一级保护水域外的全部水域风景名胜区内除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所有陆域范围北至杨春湖与武鄂高速,东至外环路,南侧至九峰森林公园北边界,西侧包括珞珈山面积220K2671K1315K6885K水面1530K1772K0K其中陆地67K899K1315K功能分区自然景观保护区以风景游览区为主以休闲活动区、旅游服务区为主建设方针区内可以安排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格控制和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该区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对规模、密度、形式、体量等需加以严格控制,并严禁任何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应有条件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与风景名胜区环境相协调严禁砍伐树木和开山采石,加强水土保持,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点建设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修建道路及其他一切建设活动不得损伤风景资源与地貌景观第二十五条核心景区规划1、核心景区对象与范围核心景区是指风景资源价值高,对人类活动十分敏感的区域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根据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在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本次规划确定核心景区的主景为郭郑湖中心水域和山林景观区域,该区域是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主要包括总体规划确定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和史迹保护点,即磨山六峰、风景区南部两行雁形山系,落雁景区、后湖景区沿湖50米,以及后湖、团湖、郭郑湖的部分水域,面积共2281K,占东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687,其中水域面积1536K,山林面积550K,陆地面积195K。2、核心景区的保护重点针对东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规划的重点应是水系生态、文物古迹、山体地貌和植被。3、核心景区的保护措施(1)要特别重视主要景点和景观视线的保护。(2)在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3)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4)对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采取搬迁、拆除或改作他用的处理方案。(5)对核心景区内规划搬迁的村庄严格控制其发展,并采取措施完善整治周边环境。第二十六条专项保护规划1、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1)确定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进行实施,同时对没有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设定相应的暂保登记,并建议按此申报和进行保护。(2)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并公布建设控制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3)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任何改动都要报请风景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报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拆除、改动、复建文保单位。(4)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日常维护必须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对于修缮必须要有详细的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并在文物专家指导下进行,同时接受审批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工程竣工时,应当报审批机关验收。(5)对于侵占文保单位的单位和个人,应无条件予以退还。(6)落实消防措施,杜绝安全隐患。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配备消防设施,必须安装避雷设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破坏文物景观,所有管线必须入地。表63东湖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级别年代保护范围外围控制地带1九女墩渔光景区西北岸筲箕湖以南省级清东、西、北面至九女墩纪念碑台基平台外十米;南面为自台基至湖边墓道两侧各十米保护范围外四周均至湖边2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毛泽东旧居)东湖梅岭南山省级195819663蛮王冢南望山南麓市级东汉四周均至墓冢坡脚线外十米四周均至保护范围外二十米2、古树名木专项保护(1)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明确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定期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监管。(2)所有古树名木均需挂牌保护(但不准钉钉子、栓铁丝),位于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3)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4)加强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和养护管理,加强防雷、防火工作。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表64东湖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统计表序号树种株数(棵)树龄(年)树高(米)胸径(厘米)生存地1银杏11031370落雁景区2广玉兰21031060落雁景区3樟树11031380落雁景区4棠梨21031050落雁景区5黑松21031350落雁景区6雪松11031570落雁景区7朴树31031350磨山景区8樟树11031460磨山景区9枫杨11031570磨山景区10枫香12103050吹笛景区11刺柏12101020吹笛景区12樟树212322100听涛景区合计183、生物多样性专项保护(1)严格保护东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天然植物群落、现存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及优良植物种质资源。大力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加强对外来引进物种的管理,防止“生物灾害”。(2)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蛇类、鸟类。扩大阔叶林、浆果类植物和湿地植物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3)禁止滥采乱挖活动,保护野生菌类植物。(4)加强科研投入和科普教育。第二十七条开发控制体系及指标1、自然景观保护区的游憩设施控制游憩设施控制体系为在自然景观保护区内对可以配置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制订详细的设施类型与体系,并逐一进行设施细分。2、风景游览区的游憩强度控制游憩强度控制体系为在风景游览区内对适宜安排的各种游览欣赏项目制订详细的游憩项目类型与体系,并逐一进行项目细分。3、发展控制区开发强度控制开发强度控制体系为在发展控制区内对可以安排同风景名胜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制订详细的建设项目类型与体系,并逐一进行项目细分。4、居民点的生产建设控制生产建设控制体系为对居民点的生产建设活动制订详细的生产建设项目类型与体系,并逐一进行项目细分。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第二十八条景点规划东湖风景名胜区规划涉及景点共80个,根据规划主题与建设情况,可将这些景点分为两类,即现状利用景点和规划新增景点。现状利用景点是现状已具备一定的景观条件或者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建设,规划加以完善、充实、提高和利用,此类景点有65个;规划新增景点是根据规划的环境条件,根据规划需要,确定了新的景观建设内容,目的是提高风景名胜区的景观价值,充实游览内容,此类景点有15个。并对现有景点改造提升品质,确定一级景点12个,二级景点20个,三级景点34个,四级景点14个。表71东湖风景名胜区景点配置表规划规划规划景点名称景源级别景区景区规划景群景群规划景点名称景物名称规划状态改造措施现状景区现状序号景物名称名称级别级别规划序号规划景源级别1郭郑湖一级1郭郑湖一级保留2屈原纪念馆二级2屈原纪念馆二级保留3行吟阁二级3行吟阁二级保留水云乡水云乡沧浪亭泽畔行吟一级沧浪亭4小梅岭四级4小梅岭三级规划改造植树造林、环境整治优化陶铸楼陶铸楼多景台梅岭春早三级多景台5苍柏园四级5苍柏园三级规划改造植树造林、环境整治优化寓言雕塑园松园双涛三级寓言雕塑园6先月亭四级6先月亭四级保留月色华亭映月三级月色7浪淘石四级7浪淘石四级保留8听涛轩三级8听涛轩三级保留柳浪渡疑海听涛二级柳浪渡9濒湖画廊三级9濒湖画廊三级保留10省博物馆一级10省博物馆一级保留11东湖宾馆梅岭一号一级11梅岭竹风一级保留12鹅池天趣二级珞珈书香三级13水岸书院三级听涛景区一级凤岛水意二级14凤来岛二级规划新增12曲堤三级1曲堤三级保留13湖光阁三级2湖光浮阁三级保留14雁归桥四级雁落月影三级3雁归桥三级规划改造立面改造、环境整治优化15湖中堤四级4曲堤凌波三级规划改造立面改造、环境整治优化亲水平台亲水平台听涛景区鹅嘴渔光景区二级曲堤凌波三级鹅嘴16鲁迅广场四级5鲁迅广场三级规划改造增加绿化、环境整治优化17长天楼二级6长天楼二级保留落霞水榭水天一色二级落霞水榭18碧水潭三级碧潭观鱼三级7碧潭观鱼三级保留19九女墩二级8九女墩二级保留可歌亭杉屏落霞二级可歌亭20楚人狂欢岛三级9楚人狂欢岛二级规划改造景点提升、环境整治优化儿童乐园儿童乐园21梨园四级10梨园三级规划改造增加绿化、环境整治优化11高塔观澜一级1武汉植物园一级1武汉植物园一级保留2蛮王冢三级2蛮王冢二级规划改造林相改造、道路整治3梅园一级雪海香涛一级3梅园一级保留4樱花园二级4樱花园二级保留5荷花园二级5荷花园一级规划改造增加绿化、环境整治优化水生园曲桥新荷二级水生园6朱碑亭二级6朱碑亭一级规划改造景点提升、环境整治优化千帆亭千帆亭滑道朱碑耸翠二级滑道7楚天台一级7楚天台一级保留凤标楚天极目一级凤标8楚城二级8楚城二级保留9楚市二级9楚市二级保留10刘备郊天台二级10刘备郊天台二级保留摩崖石刻天台晨曦一级摩崖石刻11楚才园三级11楚才园三级保留南国哲思园惟楚有才二级南国哲思园12离骚碑三级12离骚碑三级保留13楚辞轩四级13楚辞轩四级保留磨山景区14祝融观星台四级磨山景区一级14祝融观星台三级规划改造增加绿化、环境整治优化15竹类园四级15竹类园四级保留16盆景园四级16绿湾春深四级保留17杜鹃园四级17杜鹃园四级保留18翠薇蕴谊园四级18翠薇蕴谊园三级规划改造立面改造、增加游览设施友谊林翠薇蕴谊二级友谊林绿林朝圣二级19名人文化园二级20花海争芳一级规划新增19茶园四级1茶园三级规划改造环境整治优化20封都山四级枫都秋叶二级2封都山四级保留21庙湖四级3庙湖三级规划改造湖区疏浚与局部水面改造4喻家楚风三级喻家山景区二级5庙街水韵二级规划新增1鸟岛二级1鸟岛二级保留栈道观鸟栈道观鸟晚霞晚霞2清河桥三级2清河桥三级保留3古树林三级3古树林三级保留4芦洲古渡四级4芦洲古渡四级保留索桥览胜芦洲古渡三级索桥览胜5雁落坪二级5雁落平沙二级保留鹊桥相会鹊桥相会赵氏花园雁落平沙二级赵氏花园6鸳鸯合欢四级6鸳鸯合欢四级保留7化蝶并蒂四级7化蝶并蒂四级保留8落雁岛一级芦洲落雁二级8落雁岛一级保留9龙舟码头四级9龙舟码头四级保留水上栈道龙舟竞渡三级水上栈道10团湖三级10团湖三级保留11艺术舞台三级落雁景区落雁景区二级12水上画廊三级规划新增1凌霄阁二级空山幽笛二级1凌霄阁二级保留2团毕双峰三级双峰夹镜二级2团毕双峰三级保留3凤凰阁二级3凤凰阁二级保留松鸽坪松鸽坪烧烤场凤阁秋爽二级烧烤场4紫薇园三级4紫薇园三级保留5临曦台四级5临曦台四级保留太渔桥太渔桥6梅林四级6梅林三级规划改造环境整治优化恬逸园恬逸园鹰嘴藏林鹰嘴藏林部队靶场梅林疏影二级部队靶场7水杉林四级7杉林野渡三级规划改造环境整治优化8古树名木园三级8古树名木园三级保留9激流勇进四级吹笛景区二级喻湖晚钟三级10喻湖晚钟三级规划新增9烟浪亭四级1烟浪亭四级保留日出日出10后湖四级后湖渔歌三级2后湖三级规划改造湖区疏浚与局部水面改造西湾渔火二级3西湾渔火三级吹笛景区后湖景区二级4湿地公园一级规划新增1汤菱湖二级1菱湖千碧二级保留2小潭湖三级小潭春深二级2小潭湖三级保留3白马洲四级3白马行洲三级规划改造环境整治优化白马景区白马景区二级千顷泛舟二级4汤菱湖二级规划新增表72东湖风景名胜区新增景点构成引导简表景点构成意向引导景区名称景点名称选址位置景源类型主导功能景观特征渔光景区高塔观澜云梦岛建筑标志性景观生态观光区鹅池天趣东湖宾馆北侧水景湖滨休闲滨水空间珞珈书香武汉大学临湖北部建筑休闲展示休闲展示空间听涛景区凤岛水意凤来岛水景水上活动滨水休闲区名人文化园清河桥西园景名贤、元勋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基地磨山景区花海争芳磨山景区中部园景花卉品赏花卉展示区喻湖晚钟喻家湖水景水上休闲滨水休闲区吹笛景区激流勇进吹笛山东水景水上休闲休闲运动园区水上画廊落雁景区团湖东建筑科普教育科普展示画廊落雁景区艺术舞台落雁景区团湖东建筑文化演艺户外表演舞台白马景区千顷泛舟云梦岛东湖面水景水上休闲滨水休闲区西湾渔火后湖西岸园景湖畔游憩乡村风貌景园后湖景区湿地公园后湖东岸生景湿地观光生态休闲区庙街水韵庙湖建筑湖滨休闲滨水空间、水岸街巷喻家山景区喻家楚风喻家山地景标志性景观观光休闲平台第二十九条游赏项目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内容和特点,以及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场所条件和民俗文化条件,本规划选择与其协调适宜的游赏活动。表73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游赏项目适宜性简表游赏类别游赏项目主要活动区域1水岸游憩揽胜、寻幽、摄影写生、文博展览、纪念、宣传听涛景区、渔光景区2水上运动水上游戏娱乐、健身体育、其他智体技能运动听涛、渔光、白马景区水域3湖泊观光湖泊揽胜各景区水域4生物科考观察、观测研究、采集、郊游野游,登山攀岩,垂钓磨山景区、喻家山景区、吹笛景区5科教修学教育、修学、科普吹笛景区、喻家山景区、听涛景区6保健养生休养、疗养、野营、露营、森林浴、空气浴、海水浴落雁景区、吹笛景区、白马景区、后湖景区7名人文化文化礼仪(庙会、香会)、民俗节庆磨山景区8劳作体验农家乐、农耕园圃(种、养、收)磨山景区、落雁景区第三十条游线组织规划1、综合游览组织按照游客类型,分一日游、二日游两种组织方式。(1)一日游本次规划中,一日游设计了三条主要线路。(1)线结合了水岸游憩、科教修学、湖泊观光、水上运动等主题;(2)线结合了湖泊观光、保健养生、名人文化、劳作体验等主题;(3)线结合了生物科考、水岸游憩、劳作体验、湖泊观光等主题。(2)二日游二日游设计了三条主要线路。(1)线的第一天综合了水岸游憩、湖泊观光、水上运动、劳作体验等主题,第二天则突出了生物科考、名人文化、科普修学等主题;(2)线的第一天综合了生物科考、劳作体验、名人文化等主题,第二天则突出了科普修学、水岸游憩、水上运动等主题;(3)线的第一天综合了保健养生、生物科考、名人文化、劳作体验等主题,第二天则突出了水岸游憩、湖泊观光等主题。2、游览方式(1)水上游览利用小型生态观光船、水上巴士为手段开展东湖水上湖泊观光游览,设置码头。其中,水上巴士可与旅游专线观光车、景区观光巴士接驳,形成具有水陆换乘特色的分站式游览方式。(2)陆上游览提供旅游专线观光车、景区观光巴士与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模式的游览选择,同时开辟专门的步游空间,鼓励徒步游览。3、大东湖区域特色游览发挥大东湖地区滨水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水上旅游的特色,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结合大东湖水网工程,形成区域特色水上游览(1)以听涛景区为起点,连接磨山景区落雁景区科学院植物园吹笛景区森林公园九峰城市森林公园花山旅游接待中心严东湖和青潭湖郊野公园竹子湖湿地公园张公山寨严西湖郊野公园听涛景区。(2)分别以杨春湖副中心的迎鹤湖、武汉大学北门为起点,串接上述景区,形成新的水上游线。(3)远景组织大东湖地区与梁子湖地区和环汤逊湖地区的水上旅游游线。针对外江与内湖水位、水质变化,结合区域水网布局,确定相应的引水线路。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第三十一条规划原则1、重在保护,适度利用。立足于对现状景观群落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改造,适度开发与利用。2、展现地域与原生风貌。依据生态学特征,模拟自然景观群落的特征,改造人工景观群落,形成具有东湖本土特色的典型景观。第三十二条规划目标1、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持景区典型景观的完整性和独特性。2、净化环境,提高配套服务设施质量,以最佳的环境向游客展示,体现风景名胜区自身的价值。第三十三条整体景观风貌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风貌特色基调是以大湖水景、翠峰山景等自然景观为主体,以人文胜景为点缀的自然生态山水画卷。第三十四条竖向景观规划1、规划原则(1)维护东湖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2)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应随形就势、因高就低地组织地景特色。(3)有效保护和展示大地标志物、主峰最高点、地形与测绘控制点。(4)竖向地形规划应为其他景观规划、基础工程及其他专项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并相互协调。2、规划目标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地形的竖向规划分割,并依据各区特点塑造丰富多彩的风景骨架,将东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山、水、洲、岛、堤岸融为一体,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风景名胜区。3、竖向景观规划规划根据东湖地形地貌的特点,竖向景观由山林登高、洲岛堤岸、岗坡盆地、湖泊港湾等自然风貌构成。第三十五条建筑景观规划1、总体控制要求立足于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山水环境,严格控制建筑物的布局、体量、色彩、风格,强调建筑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根据风景名胜区各个功能区与景区的不同特征,要求建筑形象与各区的整体氛围和游览主题和谐统一。保护优秀传统民居,强调建筑环境的地方乡土风格。2、总体建筑风貌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要在个性与共性上实现和谐与平衡。传统园林风格建筑与楚式风格建筑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内所有建筑的共性,个性主要表现于三类建筑的区别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观景建筑为传统园林风格建筑与楚式风格建筑;风景名胜区内的服务建筑及设施在传统园林风格和楚式风格的基础上,局部进行一些变化,兼具使用功能性;风景名胜区内的民居则保持湖北传统民居风格,朴实大方。3、分区建筑风貌控制(1)风景游览区保留村落应保持原来的布局形态,保持居民建筑传统风格,高度以低层建筑为宜,色彩淡雅,以黑白二素色作为基调,力求融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区内必要的新建建筑和各类观景设施应结合自然地形,严格控制体量及高度,宜小勿大,宜低勿高,宜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与风格,色彩以浅色为主,多运用自然建筑材料,以突出自然野趣。(2)自然景观区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内尽量少构筑人工设施,必需的管理和服务用房应采用低层小体量,淡色调,自然建筑材料,乡土建筑格调,力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3)休闲活动区与旅游服务区建筑风貌可适当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以反映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功能主题,创造有别于其它功能区的不同风貌。建筑以低层建筑为主;单体平面宜小不宜大,可采用组团式布局,并应顺地形,隐于绿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云梦岛上建一座生态观光塔,形成具有水乡特色与现代气息的高品质地标性景观建筑。第三十六条湖区岸线景观规划1、湖区疏浚,驳岸景观改造应分期疏浚,在扩大蓄水能力的同时,清除湖内的污染物,并结合水面改造的景观需要,对现状驳岸进行改造,丰富景观。2、通过空间重塑与生态改造,促进水质改善并丰富湖面景观利用景区内部的现状鱼塘,通过疏通,组合成小型水面,在原有开阔水面的基础上,增添了幽深的韵味,既丰富了自然景观,也拓展了游览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景点和旅游项目。3、岸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 2025年小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15篇)
- 五年级上册道法课堂教学方案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
- 基于SAM模式社区护士中医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 结合视觉感知特性的恰可察觉失真模型研究
-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家庭支持策略
- 青年亚文化认同研究-全面剖析
- CGTN法语频道在YouTube上的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响应型工程益生菌研究
- 《知不足而后进 望山远而力行》期中家长会课件
- 专题09 乡村和城镇-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 2025年第三届天扬杯建筑业财税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201-300题)
- 2025年纳米镍粉市场规模分析
- T-NKFA 015-2024 中小学午休课桌椅
- 2024年山东淄博中考满分作文《从“阅”到“悦”》5
- 课题开题报告: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 拒绝校园霸凌守护美好校园
- 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二部合唱简谱
- 2025春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点
- 2025年农村土地使用权益永久转租协议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