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a3(09年8月29)_第1页
湖北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a3(09年8月29)_第2页
湖北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a3(09年8月29)_第3页
湖北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a3(09年8月29)_第4页
湖北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a3(09年8月2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暨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委托单位咸宁市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建设指挥部、咸宁市旅游局编制单位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二00九年七月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暨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黄楚平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副组长程颖咸宁市委副书记胡立山咸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建华咸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亚华咸宁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龙良文咸宁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林永生咸宁市人大副主任王汉桥咸宁市政府副市长镇方松咸宁市政府副市长骆传勇咸宁市政协副主席成员王伟勋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国承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跃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投公司总经理张善猛市政府副秘书长谭海华咸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宋文虎市发改委主任万春桥市财政局局长皮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华平市建委主任马达市交通局局长周加添市环保局局长邹济舟市林业局局长熊登赞市水利局局长杭莺市旅游局局长肖彬市规划局局长侯春市供电公司总经理王用新咸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余珂市旅游局副局长苏建志碧桂园项目负责人孙三红温泉谷项目负责人俞连达锦江国际酒店负责人陈自权三江航天项目负责人张小平通圣太乙项目负责人王明勇潜山森林公园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骆传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国承、杭莺、王用新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暨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组项目技术顾问李兆华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教授王祥荣复旦大学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教授技术负责人张立明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参编人员连军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粟丹尼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肖文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俊松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正祥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韩忠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副教授陈方明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副教授王剑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规划师刘庆余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规划师镇威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研究生咸宁市旅游局参编人员杭莺市旅游局局长余柯市旅游局副局长王承勇副局长刘国庆副局长李亚平副调研员阮长武计财科科长郑丽年办公室主任黄朝信促联科科长镇华丽质管科科长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暨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1一、规划名称1二、规划背景1三、规划范围1四、规划类别1五、规划期限1六、指导思想1七、规划原则1八、规划依据2九、规划编制过程2第二章规划区域概况3一、区域概况3二、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4三、旅游发展现状特征4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适宜性评估4一、土地利用现状5二、土地利用特点5三、用地适宜性评价5第四章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7一、旅游资源分析7二、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价7三、主要资源的适宜性分析7第五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8一、市场分析8二、市场定位8三、市场潜力分析9第六章目的地主题形象定位与塑造10一、目的地形象基础分析10二、旅游形象定位11三、旅游形象塑造11第七章总体发展战略13一、旅游新城发展优势分析13二、新城旅游发展的机遇及风险13三、旅游新城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选择14第八章总体布局及重点项目15一、旅游新城空间发展的主要策略15二、空间结构15三、功能分区与重点建设项目15第九章空间管制与土地利用控制22一、空间分区管制22二、建设区控制23三、建设强度、建筑风格控制24第十章旅游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27一、旅游产品开发现状27二、产品设计28三、旅游线路设计与活动组织32第十一章目的地营销34一、营销战略目标34二、旅游形象推广34三、品牌产品营销35四、旅游节事及公关营销活动策划36五、营销支持与保障体系38第十二章道路与交通规划39一、对外交通39二、道路竖向设计39三、道路类别39四、道路及附属设施布局39第十三章景观与绿化规划42一、规划原则42二、旅游区绿地分类及总体布局42三、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分区43四、树种规划43五、道路沿线绿地景观建设要求44第十四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45一、给排水设施45二、供电设施45三、邮电通讯设施46四、燃气工程规划46五、供热工程规划46六、环卫设施47七、防灾设施47第十五章配套服务设施规划50一、旅游配套设施规划50二、车站、停车场及交通工具规划51三、旅游解说及标识系统规划51四、旅游安全防护设施规划53五、医疗设施规划53第十六章居民点调控规划54一、居民点分布现状54二、居民点调控原则54三、居民点调控方案54第十七章资源、环境与景观保护56一、旅游资源保护56二、旅游环境保护57三、景观保护60第十八章区域管理模式与政策保障61一、管理体制现状及机构设置61二、管理模式61三、政策保障措施61四、政府联动响应策略62第十九章旅游投资及效益分析64一、旅游投资估算64二、旅游收益分析65第二十章主入口区详细规划说明66一、概况66二、南入口规划原则66三、南入口功能定位66四、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66五、景观规划67六、旅游设施系统68七、绿化规划69八、基础设施规划70九、道路交通规划73十、投资估算73附主要旅游建设项目表74总体规划图件目录01旅游区卫星影像图02旅游区范围图031旅游区位关系图032对外交通分析图041旅游区数字高程模型图042旅游区坡向分析图05旅游区坡度分析图06旅游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07旅游区土地利用现状图08旅游区居民点现状分析图091旅游区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图092旅游区发展方向图10旅游区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图11旅游区道路现状图12旅游区在建项目分布图13温泉资源开采控制图14旅游市场分析图151旅游总体结构图152旅游空间布局图16旅游区总平面图17主入口规划图18中入口与北入口规划图19森林温泉养生区总平面图20郊野运动休闲区总平面图21王山寨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观光长廊规划图22森林运动休闲项目示意图23主题公园、体育运动公园规划图24桂乡民俗体验区总平面图25乡村大世界、汽车露营地规划图26山水生态居住区总平面图27旅游开发时序图28旅游区综合交通规划图29旅游区道路景观示意图30旅游区用地布局规划图31旅游区给排水规划图321供电工程图322邮电通讯图331抗震防灾图332人防工程规划图341燃气工程规划图342给热水规划图351环境保护图352消防规划图36旅游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图37旅游区旅游设施效果图38旅游区旅游交通设施效果图39旅游区旅游指示牌示意图入口区详细规划图件目录1南入口综合服务区区位图2南入口综合服务区现状分析图3南入口综合服务区景观视线分析图4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交通分析图5南入口综合服务区景观结构分析图6南入口综合服务区功能分区图7南入口综合服务区标高8南入口坡向水文分析图91南入口总平面方案一92南入口总平面方案二93南入口总平面方案三101南入口区鸟瞰图方案一102南入口区鸟瞰图方案二103南入口区鸟瞰图方案三111,2潜山古寺山门广场布局121,2温泉博物馆平面图131,2温泉博物馆效果图141,2游客中心区平面图15商业游憩街区立面风格示意16游客中心效果图17游客中心南立面图18游客中心一层平面布局图19游客中心二层平面布局图20游客中心三层平面布局图21游客中心屋顶平面布局图22游客中心剖面图23南入口生态湿地效果图24南入口温泉湖效果图25南入口给水规划图26南入口雨水规划图27南入口邮电通信规划图28南入口污水规划图29南入口综合防灾30南入口燃气规划图31南入口环保环卫规划图32南入口供电工程规划图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名称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咸宁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暨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二、规划背景为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咸宁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利用咸宁温泉及相邻区域旅游资源,建设温泉旅游生态新城。三、规划范围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行政上包括咸安区马桥镇潜山村,向阳湖镇广东畈村,永安办事处西河村,浮山办事处太乙村、龙潭村、余佐村、沿河村、白鹤村共八个行政村,规划范围占地3870平方公里。预留1590平方公里控制用地,作为未来发展用地,见图02。四、规划类别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区总体规划,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其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均执行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五、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中远期20162020六、指导思想1抢抓“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发展,突出温泉旅游与生态居住二大主题,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区发展规模,构建区域长远发展的空间框架,确保新区可持续发展。2通过科学合理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充分挖掘和有效保护人文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规划区域成为国内“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3旅游区与老城互补,构建一个功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组团结构合理、相互协调促进的和谐的现代生态旅游新区。七、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奠定旅游区大地景观格局的山体、水体、森林及乡村田园景观等。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议均实行生态处理,推广使用生态材料和生态能源。2公众利益优先严格保护影响城市生态质量和环境品质的公共景观资源和自然要素,科学合理地预留城市规模扩张所需要的公共设施用地和公共休闲空间。3以人为本将游客的需要和本地居民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的游憩需要,建设一个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的生态旅游新区。4新老结合旅游区的功能是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提升和补充,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实现完美结合。围绕淦河景观带的打造,严格控制旅游新城与中心城区的结合地带的土地利用,引导城市高品位文化设施、体育设施、艺术设施及娱乐设施向淦河沿线集中,并与温泉度假设施相邻,兼顾游客与城市居民的需要。八、规划依据(一)国际相关规章关于保护景观和遗产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1962)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72)世界自然宪章(1982)发展权利宣言(1986)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1990)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1995)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1995)(二)国家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三)国家标准规范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GB/T18972200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8973200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四)区域规划依据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咸宁市交通发展“十一五”规划咸宁市环境“十一五”规划九、规划编制过程2008年7月,咸宁市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建设指挥部和咸宁市旅游局正式委托湖北大学主持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暨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组建了规划领导小组,湖北大学组建了规划编制组。2008年7月9月,编制组全体成员多次前往咸宁进行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状况及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基础调查,对周边地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也进行了调查,并多次到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文化局、交通局、咸安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调研,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2008年10月8日,编制组全体成员结合考察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同期形成了规划编制大纲,完成旅游资源分析及评价、旅游市场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等专题研究报告;并首次在咸宁市征求相关部门、咸安区、相关乡镇及在建项目的业主单位等的意见和讨论大纲。2008年10月11月5日,规划编制组前往咸宁进行详细调查和相关调研,对主要资源点和在建项目区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与相关部门、开发商及相关社区进行了发展纲要的交流,同时将考察情况及对咸宁温泉旅游新城规划的总体思想与规划中的有关问题与咸宁温泉旅游新城建设指挥部、咸宁市旅游局及市政府分管领导等作了深入交流;期间,胡立山常务副市长亲帅咸宁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项目业主到湖北大学听取规划进展汇报,并讨论规划方案。2008年11月6日,完成规划纲要稿,咸宁市政府在咸宁市旅游局召开了咸宁市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纲要论证会。规划编制组从规划范围界定、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估、资源和市场分析结论、总体发展战略、空间发展策略与功能分区、空间管制与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与交通规划等8个涉及到整个旅游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旅游形象及产品策划及空间控制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汇报并讨论。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任振鹤,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立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亚华、咸宁市政协副主席骆传勇等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咸安区主要领导、开发商代表等应邀出席。2008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将规划征求意见稿印制了60份,征求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咸安区和项目业主等的意见;2009年1月3月,编制组根据各方面意见,对规划文本和图件做了深入细致的修改,形成规划汇报稿;2009年4月7日,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听取规划成果汇报,市委常委全体成员及四大家主要领导、主要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议在对规划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的同时,又提出了若干完善建议。2009年4月8日5月30日,规划编制组对规划文本及图件进行了再次修改完善,形成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暨南入口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评审稿)。2009年6月13日,湖北省旅游局和湖北省发改委联合主持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专家组由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日本国际观光学会、西南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湖北大地风景规划研究院、湖北省建设厅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在听取了规划编制组的成果汇报后,经过认真评议,认为规划成果达到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的有关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针对规划文本提出了完善意见和建议。2009年6月14日7月31日,编制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发言对规划文本和图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本规划报批稿。第二章规划区域概况一、区域概况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地处咸宁市西南郊,中心城区淦河以南,包括双龙山、孝子山、潜山、王山寨以及绕潜山的五个旅游项目(碧桂园、温泉谷、三江航天温泉、通圣太乙、锦江国际酒店)。涉及咸安区马桥镇潜山村、向阳湖镇广东畈村,永安办事处西河村,浮山办事处太乙村、龙潭村、余佐村、沿河村、白鹤村共八个行政村。(一)自然地理概况规划区内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形,褶皱断裂发育,地势南高北低。地貌类型属于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区。受幕埠山余脉影响,区内峰峦连绵起伏,重岩叠嶂,蜿蜒伸展,形成各种各样的江南丘陵地貌景观,海拔一般为100300米,最大相对高差约200米。规划区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春湿、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4。年平均降水量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自然资源较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镁、锑、独居石、钽、地热等。生物资源包括穿山甲、野猪、赤狐、野兔、野鸡、白鹭等野生动物资源和猪、牛、鸡、鸭、鹅等家养畜禽,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稻谷、棉花、油茶、花生、豆类、蔬菜等,桂、竹等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山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为3518,代表树种有马尾松、杉木、香樟、楠竹、毛竹等。(二)社会经济概况规划区内有咸安区马桥镇潜山村,向阳湖镇广东畈村,永安办事处西河村,浮山办事处余佐村、太乙村、龙潭村、沿河村、白鹤村共8个行政村及其所属的125个自然村,各村均以经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蔬菜、水稻、速生丰产林、生猪、家禽等种养殖业规模不断壮大。区内道路、通信、邮电等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人民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规划区区位优越,京广铁路、106、107国道南北贯通,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境内京珠高速和即将建设的大广、杭瑞、咸洪等六条高速公路纵横贯通,随着快速通道天泉大道的全线贯通,武汉至咸宁仅需半小时汽车车程。武广高速铁路开通后,咸宁至武汉仅需15分钟,至长沙仅1个小时,至广州仅3个多小时。咸宁距北京、上海、广州的空中里程均在1000公里左右,交通网络已初具雏形,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21规划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村名人口劳动力户数房屋间数建筑面积耕地面积余佐村24271146513154944145256035潜山村2315154762928701007002076沿河村17769753942364710361725西河村95644723923938240761龙潭村20159004821390416503665太乙村28421480588223376430328155白鹤村178010004021252449882733广东畈村34541569878796120020490522总计1756590644125126935372092102222二、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旅游资源开发区内旅游资源丰富,部分景点已进行了初步开发,主要集中在淦河月亮湾段温泉、太乙洞、潜山三处。区内有地热水开采点20处,日抽水总量4500M3左右,主要用于洗浴、养殖、医疗保健、体育和居民生活等。汉商咸宁温泉山庄、长印温泉酒店、泉山宾馆、石化疗养院等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开设沐浴、休闲、疗养、娱乐等服务,其产品结构单一,地热水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三江、碧桂园、温泉谷、通圣太乙四大温泉度假区项目在建。潜山森林公园已建设有桂竹园、百竹苑、桂竹亭、梅竹亭、松竹亭等人文景观以及百尺竿头、胸有成竹、孟宗求笋、湘妃望夫等雕塑景点;部分景区修建了商亭和厕所,铺设了部分供水管网和电网;在山顶建设有潜山电视发射塔以及桂竹坊餐厅。太乙洞修建了简易的灯光设施和游步道,配有景点解说员。潜山森林公园和太乙洞已被评定为国家AA级景区。(二)旅游市场开发市场专题研究显示,从1997年到2007年,咸宁市旅游接待人次、门票收入、人均消费与旅游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说明咸宁市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咸安区旅游客源市场也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近几年年旅游接待人次均在100万左右,能为温泉旅游新城提供稳定的客源基础。(三)旅游配套设施淦河月亮湾段已建有少量功能较单一的温泉度假酒店。农民自发开设的农家餐馆,多集中于潜山森林公园和太乙洞周边。区内各宾馆住宿规模约430张床位。太乙洞设有景点解说员。可见在旅游接待、旅游服务、旅游组织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尚不具备有组织接待旅游者的能力。(四)旅游管理机构咸宁市及咸安区政府对区内旅游开发十分重视,为加快新城建设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组建“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建设指挥部”,代表市政府对规划区内主要旅游资源点进行直接管理,并派专员驻地监督管理。三、旅游发展现状特征区内旅游资源处于初级开发状态,游客多为自发行为,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和黄金周,平时客流量较小。以自然休闲、初级观光和疗养度假为主。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建立。部分地段道路等级较低,缺乏完善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和设施。淦河沿线建设凌乱,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不高,接待能力明显不足。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适宜性评估综合考虑环境、温泉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分布,基于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新城中远期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本规划的范围为3870平方公里,并在西南方向预留1590平方公里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用地。一、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区总面积为54608公顷,其中农用地37133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8;在建项目用地24319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445;村镇面积18042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33;水面面积为132公顷,未利用地11919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218。目前用地类别和面积见下表(图008)。表31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用地类别面积(单位公顷)备注四大在建项目(含还建)24319拟建、在建项目用地总面积为152216公顷村镇18042由卫片判读及踏勘情况估算耕地及园地129216含各类耕地林地19205水面132淦河河面宽度按70米计其它19722含各类基础设施等合计54608表32已建、在建项目用地面积已、在建项目用地面积(单位亩)备注碧桂园194085远期规划用地总面积达到10000亩三江航天集团3675温泉谷378太乙洞3675政府接待中心80其它已建14466还建、设施用地等小计458045合30536公顷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比重大;2林地集中于王山寨、潜山、孝子山和双龙山等,环境质量优良而开发方向受限制;3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利用水平不均衡;目前资本投入密集区域集中在沿淦河地块。由于规划滞后,项目布局缺乏指导,已出让地块中存在着功能配置不协调、宗地划分不科学和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开发商亦反映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明显等问题。4以传统农业开发为主,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生态资源和温泉资源优势未进行整合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掘。三、用地适宜性评价(一)高程分析本次分析以用地评价范围内110000数字化地形图为基础,导入ARCGIS软件,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NALYSIS)生成真实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然后利用ARCGIS软件再分类模块,建立高程H(2075、75130、130185、185240、240300)分布图。现状用地高程范围在20米513米之间,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格局(见图004)。(二)坡度分析基于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利用ARCGIS的坡度(SURFACEANALYSISSLOP)模块,对现状用地进行坡度分析,建立坡度(小于1015、1525、大于25)分布图。现状用地较复杂,平坦地势主要集中在已建区、孝子山和双龙山之间的谷地、淦河南侧沿岸、龙潭河河道、太乙村附近(见图005)。(三)生态分析以保护现有水系、山体、农田为原则,建立现状生态因子(水域、绿地、建成区)分析图。新城现状水系主要集中在北部淦河和中部龙潭河一带,东南部有太乙湖,南部有大泉口水库,旅游区外围基本上为山地、疏林地和农田,规划应尽可能保护现有山体、林地,水系、农田等生态要素,促使旅游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见图007)。(四)用地适宜性评价综合以上分析,按分项图层叠加的原理,利用ARCGIS的叠置分析模块,将上述各因子单项分析的栅格图进行叠加计算,得出各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各得分范围内的土地空间分布数据,将用地分为三类,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图(图略)。I类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地质稳定,可作一般民用建筑地基,地质灾害影响小,坡度平均15,用地平坦,不需工程准备即可使用的土地。用地面积约153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2815,分布在王山寨、潜山、孝子山和双龙山之间的山谷平坦地带,以龙潭河沿线面积最大(见图012)。适宜建设区是旅游活动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选择的地区,但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II类用地较适宜建设用地。地质相对稳定,坡度在1525之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耕地和疏林地等,经选址论证和适当的场地工程改造或工程准备后适宜建设的用地。总用地约2003平方公里,占总用地367。分布在王山寨、潜山、孝子山和双龙山的山脚缓坡地带。这一区域,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III类用地不适宜建设用地。坡度大于25,主要为水系林地,规划以保护环境和培育养护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且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也不适宜作为城新建设用地。这一区域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该类用地约192平方公里,占总用地352。分布在王山寨、潜山、孝子山和双龙山山体和淦河50米保护控制线范围内;龙潭河及湿地;及规划区域内海拔超过75M的高地。新城建设用地的选择应避让限制建设区,对于分布于限制建设区的已有建设项目,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作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措施。表33用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类别面积(公顷)比率()分布总体规划区域范围54608100适宜建设区153742815王山寨、潜山、孝子山和双龙山之间的山谷平坦地带,以龙潭河沿线面积最大较适宜建设区20029367王山寨、潜山、孝子山和双龙山的山脚缓坡的一般耕地和疏林地地带不适宜建设区19205352王山寨、潜山、孝子山和双龙山山体和淦河50米保护控制线范围内;龙潭河及湿地;及规划区域内海拔超过75M的高地第四章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一、旅游资源分析(一)类型结构根据现场调查统计,区内共有旅游资源7大主类,14个亚类,17种基本类型,32处单体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15处,人文旅游资源17处(见表41)。表41主要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单体旅游资源数比例地文景观23721水域风光2226生物景观23413天象与气候景观1126建筑与设施34619旅游商品11516人文活动33619合计141732(二)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南部区域,尤其是环潜山地区。(三)与周边资源的组合条件区内主要资源与周边组合资源共有27处,资源点大都沿主轴线107国道、208、209省道公路两侧分布。周边30公里范围内有多处可供组合开发的资源,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九宫山、赤壁、陆水湖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价区内涵盖了咸宁市著名的山水资源,如石乌山(太乙洞)、双龙山、孝子山、王山寨等,众山相望,翠翠相拥。曲折蜿蜒的淦河从诸山脚下缠绕而过,山水环抱,姿态娇娆。潜山脚下,月亮湾边,温泉沸涌,是山水文化衍生的物质基础。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均为“优良级”,其中,温泉、潜山森林公园、乡村田园景观为IV级旅游资源,太乙洞、淦河为III级旅游资源。表42主体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温泉潜山森林公园太乙洞淦河乡村田园景观总分8075626075等级四级四级三级三级四级三、主要资源的适宜性分析(一)温泉不同于国内一般的温泉旅游区,咸宁温泉地处城区,山、水、林、泉、城相得益彰,旅游组合开发条件好,适宜建设综合性温泉旅游度假区。未来开发方向应以温泉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兼具城市公共休闲游憩功能,力争在5年内将其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二)潜山森林公园潜山植被繁茂,物种丰富,自然生态保护良好,整体环境质量高。且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平均温度比主城区低3度),自然环境优越,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可开发森林游憩、康体健身、户外休闲等旅游活动,是城市居民走进森林、融入自然和享受野趣的重要场所。(三)乡村田园景观旅游区西部区域地貌形态多样,岗地众多,水资源丰富,适宜生态农业开发。可挖掘的鄂南特色的古民居文化资源丰富,可将旅游区西部地区开发为集标准化大规模观光农业与个性化小规模传统生态农业景观并存的农业旅游区,结合特色乡村聚落的再造与乡村意境的保护性开发,形成独具咸宁特色的桂乡民俗体验区。(四)淦河淦河是连接温泉旅游新城与咸宁主城区的重要水体资源,其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整个淦河沿岸的滨水区域应作为城市公共绿色廊道的要求进行保护,将温泉与咸安两大城区连为一体,使之成为咸宁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可集中建设城市文化艺术及体育设施,使之成为城市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景观带。(五)太乙洞与咸宁市内其它溶洞公共空间相比,太乙洞的优势在于离主要客源市场近,且与鄂南竹海、鸣水泉等周边旅游资源的组合较好。应将地质地貌科考、环境考古、高科技灯光展示、洞内场景演出、洞穴住宿等特色体验、洞穴探险等结合起来,按照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准进行建设。(六)双龙山、孝子山地处规划区北端,紧邻中心城区和咸安城区,双龙山是新城北部的生态屏障,孝子山是北部生态居住区的中央森林景观,均应作为永久性绿地予以保护,将双龙山设立为城市郊野公园,将孝子山设立为城市森林保护区,与北部生态居住区配套,成为居住区的中央森林公园类公共共享空间。第五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一、市场分析在湖北省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都市旅游圈的背景下,圈内城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咸宁市旅游接待人次及门票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凭借良好的地理区位及旅游资源,咸宁温泉旅游新城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二、市场定位(一)地理区位定位以武汉“18”城市圈(含孝感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咸宁等)各城市为基本市场;以湖北省其他地区和周边500KM范围内的城市为二级市场;以武汉、长沙、合肥、郑州等周边城市为集散地的海内外客源市场为三级目标市场。(二)市场对象定位以温泉为主要吸引物的度假型游客为主。(三)产品功能定位主导功能为温泉度假,辅助功能为乡村旅游和森林休闲。(四)消费水平定位度假旅游者以中高端市场为主,近期日消费300500元左右,远期日消费8001000元左右。三、市场潜力分析(一)休闲旅游市场潜力武汉市及武汉城市圈可以为旅游新城提供一个城镇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总人口超过3000万的庞大客源市场;2008年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35左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具备休闲旅游的消费意愿及能力。武汉、黄石、鄂州、孝感等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相对较强,近程休闲度假类出游意愿较强;但圈内其它城市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尚处于培育期,更多的是表现为中远距离观光需求,而对近程旅游、休闲旅游的需求不如武汉等城市,需要有好的休闲度假产品来引导,以扩大旅游新城的旅游市场面。中部六省能为咸宁温泉旅游新城提供庞大的二级客源市场,尤其是长沙、南昌、郑州、合肥、太原等省会城市能提供超过2000万的城镇人口以及超过1亿的潜在旅游者。其中太原、南昌市场有人均旅游花费高的特点,长沙城镇居民出游率很高,郑州、合肥的市场潜力极大。(二)基本市场(武汉)近程度假出游市场潜力随着黄金周休假制度的调整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近程度假出游比例逐渐上升。2008年5月13日,武汉市近程出游同比增长超过100,而远程出游下降近40。近程出游中以度假休闲需求为主,并且更偏好自然景观。2008年武汉市城镇居民年出游率为12059,其中近程出游比例为695,由此可推算武汉市城镇居民年近程度假出游人次为830120596956956万人次。因此可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的主要目标市场区域的近程出游潜力巨大。(三)基本市场(武汉城市圈)近程度假旅游市场潜力表51武汉城市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武汉市16712(08)黄石市12734(08)鄂州市12243(08)孝感市12419(08)黄冈市11872(08)咸宁市11991(08)仙桃市10761(08)天门市10342(08)潜江市11142(08)根据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武汉城市圈城市居民已具备远程观光和近程度假的条件,特别是武汉、黄石、鄂州等地。由于度假旅游相对于一般观光旅游的消费较高,对收入、闲暇时间的要求比观光旅游要高,目前主要集中在收入高、有固定假期的群体。根据中国管理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资料,武汉市2007年底私家车已达到30万辆;黄石市有私家车11000辆左右;勿容质疑,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无疑近程度假旅游重要的目标市场。这个群体出游的意愿强,对目的地的要求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是旅游新城最大的潜在市场。另外,据湖北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共有7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工商部门的数据说明近年外企投资额持续增长,投资领域也从制造业逐步拓展到科教、医药、电子等领域。随着高质量、多领域外企在湖北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不断成长,外企及其商务会议需求将成为旅游新城度假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外企职员将成为旅游新城重要的度假客源市场。外企职员具有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等制度在外企执行的相对较好,外企员工将成为旅游新城一般度假产品的重要的潜在客源市场。外企管理层收入高,消费能力强,是旅游新城地区度假、会议、高尔夫运动休闲等产品未来的高端客户。外企管理层,特别是高级管理层一般来自企业归属国,他们的收入高,闲暇时间多,商务应酬广,一般具有休闲度假的传统,他们对产品档次、服务质量、基础设施要求高,是旅游新城高端度假产品的重要的潜在客源市场。外企的对外联系广泛,商务、会务需求引发的公务接待量大,消费能力强。(四)旅游新城客源初步预测应用时间序列法和市场份额法预测旅游人次数,此预测仅根据市场份额测算,不能准确反映,尚需结合景区开发进度重新评估。YA1XN1其中Y为预测年的旅游人次,A为基数年的旅游人次,X为年增长率,N为年限。根据武汉市近程出游人次数进行预测,结果见表51。表52旅游区游客预测201020152020武汉市近程出游人次(万人次)70011271438旅游区所占市场份额比例()202020旅游区游客中的武汉游客(万人次)140225288武汉游客占旅游区游客比例(605040旅游区游客总量(万人次)234450720第六章目的地主题形象定位与塑造一、目的地形象基础分析(一)传统地脉文脉分析咸宁是中国六大温泉之乡之一,全国唯一的“中华桂花之乡”,驰名全国的楠竹之乡,有被誉为“楚天第一洞”的太乙洞和相传当年嫦娥奔月的飞仙洞。温泉、桂花、竹子、溶洞等是咸宁的优势资源。咸宁历史悠久,可上溯至西周。自唐置永安镇,便渐形成一种追求政通人和、长治久安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至宋真宗赵恒景德4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之讳,而取易经中“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词,更名为“咸宁”,寓意天下安宁。时至今日,咸宁市的名称仍为咸宁,而区称之为咸安,位于咸安老城区的办事处称之为永安。咸宁市的文化特征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和谐”衔接。以“天地人和”为核心价值观进行新区规划建设,既可以充分体现咸宁的地理特色,又彰显咸宁的人文意蕴。具体而言咸宁,含义即有普天之下,长治久安、政通人和。温泉,可促进健康养生,乃调节个人身心之和,体现人与山水环境之和。桂花,象征荣誉崇高、幸福吉祥、友谊爱情、贞洁忠诚、地位财富,讲人与人之和。潜山,兼收并蓄,儒释道文化融和。竹子,象征虚心坦诚、朴实无华、中通外直、不畏逆境、宁折不屈,是物中君子,体现人格的内在修为之和。太乙,道教救苦天尊,而道教文化,尊重生命,重视养生,注重人与自然之和。嫦娥,美好化身,表达夫妻恩爱,亲人团圆之和。茶叶,鄂南产茶源远流长,茶俗精义在睦邻友好、远交近和。(二)优势社会资源分析咸宁被纳入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而城市圈已经被确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温泉旅游发展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可率先利用温泉旅游生态新城的规划建设,营造“两型社会典范,未来城市标杆”。(三)理念提升未来城市两型社会的建设与咸宁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相衔接的。咸宁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代表性自然资源的文化内涵与人格形象,都能体现两型社会“和”的精神实质。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和为贵”、“保合太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均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的本质追求和实践,并凝练成一种“和”文化。以“和文化”为核心,可以发散到“养生文化”、“君子文化”、“亲情文化”等一个又一个圈层。在这一点上,咸宁市的文化特征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衔接。以“天地人和”为核心价值观进行新的景区规划建设,既可以充分体现本市的地理特色,又彰显本市的人文意蕴。以“两型社会典范,未来城市标杆”为标准来建设和发展温泉旅游生态新城,要求旅游区建设不能满足于作为“武汉后花园”,同时也意在突破城市圈的局限,立足华中地区引领全国温泉旅游度假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突出个性生态优势,引领休闲养生;内,长治久安与天地人和,彰显中华核心价值,倡导理性包容。二、旅游形象定位(一)总体形象旅游区以“温泉会都,桂花仙城”为总体形象。表61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形象体系形象类别形象内容对应产品类型总体形象温泉会都,桂花仙城国际旅游形象中国温泉之窗依托温泉养生开发的会务,展览,商务旅游国内旅游形象中华桂花之乡,国际温泉会都观光,会务,展览,商务旅游细分形象区域旅游形象度假天堂,人居仙境休闲,养生(二)宣传口号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咸宁中国温泉之窗,中华桂花之乡针对国内旅游市场温泉会都,桂花仙城针对武汉城市圈市场生态咸宁,温泉会都,旅游天堂三、旅游形象塑造(一)物质景观形象物质景观形象包括背景景观、景区景观和拟建设的入口区景观、居住区景观等。1背景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背景景观主要指交通干线两侧的山峦、河湖、森林、农田、村庄等。对现有背景景观,主要是加强对开发建设的控制管理,尤其应当注意控制交通干线两侧山脊线以内或200M范围内建筑物的体量、色彩、造型,并确保视线内无裸露山体及土地。2景区景观合理控制重点景区内的建设活动,对不达标准及布局混乱的建筑物加以限期拆除或改造。在森林温泉养生区,营造森林、休闲的养生氛围,建筑体量和色彩都要与环境相宜。其它景区内,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原有居民住房,利用当地石材、竹材和木材等,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院落、特色小店等,建筑物要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既能具备良好的使用功能也能烘托营造景观功能。景区内的果皮箱等建筑小品的形象,优先采用木桩、蘑菇、松鼠等当地动植物造型。护栏、步行道、指示牌等,应选用石材或竹木制作。道路沿山形、湖岸修筑,避免不加掩饰的使用水泥,要符合景区用路需求。景区内部交通工具,要尽量环保、便捷,并能反映地方特色。3入口区景观(1)南入口突出“旅游休闲”特色,建设温泉生态水广场,营造“温泉沸波”景观。入口区服务类的建筑物应遵循生态设计要求,建筑体量、高度、层数、比例、色彩等,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入口牌坊至潜山的视域范围内严禁建设高层或超高层的建筑物。在潜山的顶部建设城市地标性建筑物,反映地方特色。所使用建筑材料应尽量以当地的天然材料为主。(2)入口区主要商业街区路面尽可能以天然条石为主,配合规划中拟建设的仿古建筑,主要街区两侧增加绿地面积。(3)入口区停车场以地下为主,并能充分体现大众旅游与自驾车旅游的功能区分,便于人车分流疏导,在醒目位置设立景区宣传画及广告牌,在合适位置设置导游图等信息标示引导游客直接在地下停车场分流。公厕、垃圾箱、路灯等,应在形式和规格上根据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标识、美观、实用、生态等原则具体设计建设。路旁广告牌、宣传栏的位置、尺度、造型、色彩等应严格控制,合理选择,统一制作。(4)南环线入口路段、中入口的咸宁大道路段、北入口的景观大道沿线,种植桂花、楠竹等树种作为行道树,两侧山丘及缓坡地带交叉大面积种植各类果树,营造生态景观。(5)中入口突出新城的“现代城”特色,以现代城市文化艺术及游憩商业设施景观为主。(6)北入口突出新城的“生态城”特色,以生态居住景观为主。(二)文化景观形象文化景观形象包括地方民俗、民族文化、服务印象、居民行为等。总体原则,突出地方民俗,改进服务水平,改善游客服务印象,提高居民文明水准和好客度。具体设计如下1举办“温泉旅游节”。在每年秋季举办以温泉养生为主导的养生文化旅游节,营造旅游区“休闲养生、和谐之都”的旅游氛围,强化旅游区主题。2举办“温泉旅游生态新城环游自行车赛”。3举办温泉艺术节、温泉欢乐节、温泉美食节、温泉健身节等。4举办“趣味体育运动节”,在王山寨户外营地举办。5加强对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改善旅游区的旅游服务形象。6加强旅游区居民的好客度教育,包括居民的文明行为、热情服务等,可以通过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评选文明居民、文明家庭等方式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和效果。7引导游客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文明礼貌友好。(三)旅游企业文化形象1理念识别形象所有旅游企业都应当把“一切为了游客”作为企业经营的理念基础,配合以“CS”(顾客满意)战略。2行为识别形象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体现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对从业人员进行“CS”观念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外语水平等五个方面提高员工素质,以体现“感恩、友好、优质”的行业风范。3视觉识别形象由企业办公场所形象、交通工具形象、员工外在形象体现。企业员工,应当举止得体、仪表整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着装设计应当特别考虑。第七章总体发展战略一、旅游新城发展优势分析(一)生态环境的独特性旅游区内地貌形态多样,低山、丘陵、岗地、平原交错分布;土地利用方式多种,草地、森林、果园、农田等相间布局,村落呈组团散布其中;由于双龙山、孝子山、潜山等山地大面积森林及传统农业耕作园的存在,整个旅游区森林覆盖率及绿地覆盖率分别高达3518和6126,大部分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大于3000个/CM3,森林公园内甚至高达6000个/CM3,整体环境质量优良。(二)温泉资源的稀缺性由于受到地质条件限制,温泉只能是一种在特定地域分布、开采量有限的稀缺性资源。根据现有开采条件,咸宁温泉日出水量可达到12000吨,且温泉水质条件良好,能基本满足温泉旅游区建设的要求。温泉具有产业链长、延伸性强的特点,若立足温泉文化,拉长产业链,整合利用相关旅游资源,增加游客消费项目,将能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地。(三)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新城”内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温泉、森林、乡村及田园景观、古寺、风景河段、溶洞以及桂花、竹海等多种植物景观应有尽有,山青、林幽、水秀、泉温、洞奇、竹翠、桂香,咸宁市素有中华温泉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等享誉全国的品牌。周边区域有享誉全国的避暑胜地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威震世界的三国文化景区赤壁古战场遗址和山水风光迷人的山水休闲乐园陆水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若将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与上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不仅可为旅游区带来稳定的度假休闲旅游客源,更能推动大咸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四)旅游区位的优越性“新城”位于快速崛起的武汉“18”城市圈内,距武汉仅四十公里,离武汉天河机场仅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地处武汉环城休闲度假带上;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可直达,杭瑞高速、大广高速将穿行期间,107国道、106国道贯穿市区,交通极为便利,可进入性强;地理空间上,位于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