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640.doc.doc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640.doc.doc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640.doc.doc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640.doc.doc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640.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盖章)河源市源城区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5年6月26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报告表编号2015年编号L014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河源市源城区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517000建设地点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立项审批部门立项审批部门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管网建设(U147)占地面积(平方米)压力管道全长1044M;重力流管道全长338M。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49663其中环保投资(万元)49663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00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由来根据龙岭工业园的迅速发展,而市政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工业的迅速发展,特提出新建本项目。本项目建设完成后,进一步完善埔前镇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和提高市政公共服务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能较好解决道路排水问题。项目的建设及投产后,均会对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有利和不利、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要求,本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业主委托河源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业主委托后,评价单位对项目现场及周围进行了实地踏勘和环境状况初步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并依据项目特性编制完成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2、建设地点3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新建压力管道沿龙滨大道西侧及龙岭三路北侧敷设;重力流管道沿龙岭三路(岭西二路路口附近)北侧敷设至龙岭一路西北侧;,泵站拟建于龙滨大道与龙岭大道交叉口西侧。项目坐标N23355818E114363901。其周边情况见附图。3、项目建设内容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工程服务范围北至龙岭三路、南至龙岭大道、东至龙岭二路、西至龙滨大道所处区域,即泵站服务范围。服务面积约为1。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体制。本片区的污水通过现状污水管道收集后,经新建泵站提升后,沿龙滨大道西侧及龙岭三路北侧敷设的压力管道排至龙岭三路(岭西二路路口附近)下游新建污水重力流管道中,最终排入龙岭一路西北侧D600现状污水管道中。提升泵站本工程共设置1座提升泵站,泵站采用预制泵站,泵站设计规模为10万/D。压力管道本工程新建压力管道全长1044M,管径DN350。重力流管道本工程新建污水管道D1000管全长35M,DN400管全长303M。管道主要敷设于龙岭三路北侧。31压力管道总体设计说明1本工程采用河源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85黄海高程系统。设计图尺寸单/位管径以毫米为单位,其余以米计2压力管道采用管中平接,压力管节点标高均匀管中标高。3压力管采用放坡开挖施工。4管材采用A3钢,直接卷焊,钢管及钢制管件压力等级为10MPA,管材及焊接必须符合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5焊缝的检测应按工业金属管道工程及施工验收规范(GB5023597)执行,对焊接的外观及焊缝表面进行无损伤检验(磁粉或液体渗透)。32压力管道工程说明1压力管道采用D3779钢管(即CN350),压力管布置在龙滨大道西侧及龙4岭三路北侧人行道外,距人行道路边1米。2开挖管管道基础容许承载力必须大于100KPA,当地基承载力达到要求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坑底用石屑或中粗砂做100找平层,管坑两侧以及管顶至路基回填中砂,并用水冲实,管沟槽底不得超挖,且必须保证干槽施工。管道的施工应严格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92008)的要求执行。3管道安装完毕后在覆土前压力管须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997)标准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不小于09MPA。4因局部路段已敷设由多种地下管线,为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开挖前应与有关管线单位联系后,核实无误方可挖土,若在本设计有出人,应及时会知设计人员另行处理。5压力管防腐要求除锈等级ST3,管内壁底涂KY2021厚浆型环氧重防腐涂料,铁红色,厚约240UM,面涂KY2026,高抗水性环氧重防腐涂料,棕黑色,厚约160UM,涂层干膜厚度约400UM;管外壁底涂KY2021厚浆型环氧重防腐涂料厚约240UM,面涂KY2026高抗水性环氧重防腐涂料,棕黑色,约厚240UM,涂层干膜厚约480UM。钢管下管时需采用软布吊装,以免损坏防腐层。6管道转弯或三通位置应设置砼支墩,支墩大样参见相关国家标准图集。7阀门井做法见市政给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7MS101大样图。井面标高与原有路面及路外原地面接顺。各井配带“污”字防盗井盖,井盖采用QT5007球墨铸铁防盗井盖。33泵站设计说明1本工程共设置1座提升泵站,泵站拟建于龙滨大道与龙岭大道交叉口西侧附近,泵站设计规模为10万/D,该泵站采用地埋是一体化预制泵站,因技术要求高,一体式预制泵站整体、潜水污水泵和泵站控制系统是同一国际知名品牌,泵站具有GS安全检查合格标志并获得相应认证,具有多项专利(6项以上)。2预制泵站采用直径为3M,高为7537M的圆筒型整体泵。泵站有效容积为36。3泵站进水总管为D1000污水管,管内底高程52M,接至污水泵房,泵站出水管管径为DN350,管中标高为5639M。54泵站装有4台潜污泵,3台工作,1台备用。(水泵流量Q40L/S,扬程30M,输入功率N21KW,水泵效率为70,防护等级H级)5可滤道整体泵站高度达7M多且埋设于地下,因此泵坑设计采用逆作法进行开挖施工。6泵站筒体采用复合缠绕玻璃钢,为了保证材料可靠耐用,须提供抗静压,抗应力有限元分析报告。泵站底部为自清泵站洁底部,厂家提供CFD流态分析报告。7泵站采用全自动控制运行,可以实现泵站的无人值守、编程控制和远程控制1)日常放空泵站,防止沉淀;2)防抱死功能;3)防止浮渣;4)根据容积的测量来估算入流流量;5)根据容积的测量来估算泵送的水的体积;6)溢流记录。当水位升至519M时一台泵开始运行,当水位低至5139M时水泵停止工作。8潜水污水泵具有高效不易睹塞的STUBE只有通道式叶轮或叶轮间隙调整系统。9本工程预制泵站供电采用二级负荷设计,由二回路供电,二路互为备用,电源为3400V、50HZ、N、PE,环境温度2060,防护等级IP54,水泵启动方式是三角。10泵站安装及调试均由提供的厂家负责。4、供电规划项目用电由市政电网供给。6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7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河源市市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在东经1141511450,北纬23402410之间,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205国道、广梅汕铁路、1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2、气候概况河源市位于北回归线北缘,广东省中部偏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山地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95。这里长夏短冬,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0,极端最低气温38;7月8月最热,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390;全年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平均为166天。年平均降雨量1965MM,86集中在3月9月有,其中3月6月雨量均在340MM以上,而11月、12月均不到37MM。全年月平均降水日数均在11天以上,其中5月、6月各为20天左右,11月最少,不到5天。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均可出现降雪天气,但机会极少,年平均降雪日数仅为02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相对湿度年变化较大,3月9月各月相对湿度为7984,其余各月均在6975。风向季节变化明显,4月8月多南风,1月3月及9月12月以北风为主,各月均以静风频率为最高,8月10月为4044,其余各月均为3137,年平均风速为15M/S,各月风速变化不大,在12M/S17M/S之间。全年日照时数为1790H,3月日照最少,仅1088H,7月10月均超过200H。全年各月均可出现雾,年雾日为4天。雷暴终年可见,入夏后逐渐增多,8月达高峰,全年雷暴日数为83天,最多年达106天。8其主要气候参数如下(1)年平均气压10090HPA夏季平均气压10010HPA冬季平均气压10164HPA(2)年平均地表温度212极端最高温度393极端最低温度3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最热月月平均湿度81最冷月月平均湿度70(4)年平均降水量1965MM一日最大降水量3993MM一小时最大降水量962MM(5)夏季主导风向南风冬季主导风向北风年平均风速15M/S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226M/S(6)年平均大风日数21天年平均降雪日数02天年平均雷暴日数83天3、地形地貌河源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全市山势分别向东江、新丰江倾斜,罗浮山脉呈现东北西南方向斜贯本境,九连山脉由和平、连平向西南延伸至广州白云山。紫金东南部山地属莲花山支脉。连平县的黄牛石,海拔1340米,是全市最高峰。河源山地、丘陵大部分海拔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积90以上。河源有三大台地平原灯塔盆地,位于东源县中部,连平县东南部和和平县西南部,面积1941平方公里;川南盆地位于龙川县南部、东源县东北部,面积1000平方公里;源城盆地9位于源城区及紫金县西北部,面积1230平方公里。丘陵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四周。4、水文特征东江是河源市最大河流,发源于江西,由北向南,经和平、龙川、东源、市区入惠州。新丰江是东江最大支流,发源于新丰县,汇连平水、大席水、忠信水、游溪水、锡场水、客家水等二级支流,在河源城区东部注入东江,全长163KM,流域面积5813KM2,水能理论蕴藏量13171万千瓦,现已开发576万千瓦。境内尚有柏布河、七礤河、东埔河等一级支流和山区性河流,水力资源丰富。1960年建的新丰江水库,湖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70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39亿M3;1973年在东江干流建的枫树坝水库汇水面积5151KM2,水库水面面积112KM2,总库容194亿M3。新丰江是东江流域暴雨中心。46月份主要是峰面雨为主,79月份多为台风雨洪水,其特点是峰高量大,易涨易退。1964年龙川站实测最高洪水位为7373M,洪峰流量为10200M3/S。5、生态环境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肥沃,地势低平,水土资源丰富。6、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河源市境内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植被多为疏松林,旱生性灌草丛、草丛和农业生态群落。主要植被为马尾松、湿地松、芒箕等,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甘蔗、荔枝、柑桔等。(2)动植资源主要的野生动物为野兔、狐、黄鼬、山鸡、乌鸦、喜鹊、斑鸠、麻雀、啄木鸟、猫头鹰等。(3)土壤项目所在地的主要土壤为赤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和潮湿沙泥土。1011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社会人口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6678万人。其中,年末常住人口30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5万人,增长09,城镇化人口比重4065。社会经济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快43和35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8位。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亿元,增长6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3711亿元,增长15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015亿元,增长8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6,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员增加值11301亿元,增长112,占GDP比重16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487386调整为122496382,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9个百分点。2013年,河源市人均GDP为22499元,折算为3633美元。民生、社会保障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8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131缩小至2101(农民收入为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48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44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2820户。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49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872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8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24万人。旅游2013年接待游客1908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游客190220万人次,增长156;国际游客622万人次,增长79。旅游总收入15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2013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44家;改造了万绿湖等一批主要景区景点,开发了赵佗故城、林寨古村等一批新景区,引进了东江DD庄园、东江源温泉度假村、康泉18国际生态旅游城等一批大型旅游产业项目,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已评定星级饭店21家,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2家。交通2013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346公里,比上年增加95公里。12教育和科技2013年,全市新增15个教育强镇,连平县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全市共有幼儿园487所,在园幼儿1233万人,学前教育幼儿毛入园率为876,净入园率为783;小学585所,撤并507所,在校学生2476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9;普通中学152所,其中初级中学115所,高级中学16所,完全中学21所。初中在校学生1224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2,高中在校学生73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911,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70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61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287人,在校生12398人。文化2013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07个,其中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6199万册;博物馆、纪念馆8个,文物藏品575万件。卫生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094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12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28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171张。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277人,其中执业医师2798人,执业助理医师1729人,注册护士4416人。13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1、项目所在地域环境功能属性如下表编号项目内容1水环境功能区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类水域功能区,执行类标准。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属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2000年修改单)中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3声环境功能区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区域,执行3类标准。4是否农田基本保护区否5是否自然保护区否6是否水库保护区否2、经实地调查监测,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为A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因子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14B本项目相关水体东江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C项目所在地属于工业区域,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本项目位于河源市源城区龙岭工业园,项目周围没有需要特殊保护的重要文物。因此,主要保护目标是保护好当地的大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使本项目的建设和生产运行不会影响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水、气、声环境质量在项目投产后必须维持现有水平。1、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保护目标是使受纳水体的水质不因本项目的生产运行而受明显影响,保护该区域水环境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2、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是周围的生活环境在本项目生产运行中不受明显影响,保护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类标准。153、声环境保护目标声环境保护目标是确保项目周边区域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区标准。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根据标准要求并征得河源市环保局同意,环境质量执行如下标准A、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B、水环境质量评价区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C、声环境评价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16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选用原则,并征得河源市环保局同意,项目污染物排放执行如下标准A、水污染物排放本项目的出水执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中A标准中较严者。B、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C、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III类标准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总量控制指标项目为污水管网建设,建成营运后本身不产生水、气、声以及固废等环境影响,因此不设总量控制指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17工艺流程简述(图示)施工期污水管网工程现场勘察管道设计施工放线管道开挖管沟回填及路面恢复管道安装噪声、扬尘扬尘、建筑废料噪声、建筑废料泵站工程噪声噪声噪声噪声噪声粉尘粉尘粉尘粉尘粉尘打桩扎钢筋安装模板浇注混凝土振捣养护噪声、粉尘噪声、粉尘固废固废拆模板形成建筑框架装修安装设备竣工18主要污染工序一、建设施工期本项目产生污染时期主要是施工期,施工期工程内容主要有污水管网敷设、泵站建设等。施工期会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1、废气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排放,管道开挖,建材运输及道路扬尘等,主要污染物为CO、NO2、粉尘、飘尘等。2、废水项目工程量小,施工人员将不需在施工场地内驻扎,也不在施工场地内食宿,施工期间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租住附近民房,施工期生活污水利用现有民房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对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期主要产生的废水为在管道开挖、管道安装、管沟回填及路面恢复及泵站等小型建筑物修建等过程中搅拌废水及施工材料等可能使附近水体变混浊。3、噪声施工过程采用的搅拌机、振捣器、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和振动。目前国内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及施工设备大致相同,因此施工期机械设备噪声源强采用类比调查数据。施工期主要产噪设备及等效噪声级见下表。工程施工机械噪声测试值统计表序号机械类型测点施工机械距离(米)最大声级LMAX(DB)1轮式装载机5902平地机5903轮胎式液压挖掘机5844混凝土搅拌机179注以上机械是施工机械负荷运转时测试时。设备产生噪声经距离衰减、建筑物阻隔、建筑区简易围护等措施衰减后,其施工场地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值中昼间70DB(A),夜间55DB(A)标准限值。4、固废管道开挖、管道安装、管沟回填及路面恢复及泵站等小型建筑物修建产生的废弃物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人员按20计,人均垃圾产生量按05KG/D计,则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01T/D,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后运往生活19垃圾填埋场处置。项目工程量小,工程遗弃土、建筑垃圾及废弃物产生量小,应及时清理,申请渣土管理部门单位指定地方堆放,不得随意堆放或者丢弃。5、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因地表开挖,造成当地植被破坏,可能导致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野生生境破坏等现象的发生,此外,施工期间在雨季时,无防护措施易造成水土流失。二、建成运行期项目为污水管网敷设,工程完成运营后,可将本片区的污水通过现状污水管道收集后,经新建泵站提升后,沿龙滨大道西侧及龙岭三路北侧敷设的压力管道排至龙岭三路(岭西二路路口附近)下游新建污水重力流管道中,最终排入龙岭一路西北侧D600现状污水管道中,最终将污水纳入源城区污水处理厂。因此项目建成营运后本身不产生水、气、声以及固废等环境影响。20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单位)施工车辆汽车尾气NO2、CO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工程施工扬尘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水污染物施工废水SS油类少量少量施工人员生活垃圾001T/D001T/D固体废物工程施工遗弃土、垃圾土,建筑垃圾少量少量噪声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设备等效噪声级7990DB(A)。其他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根据对建设项目现场调查可知,项目拟建地目前的植被主要是旱生型灌草丛和护坡草地,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没有国家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受损的都是一般的常见物种。在营运期,这种损失可以通过绿化来补偿。21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1、施工期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气来源于车辆尾气和扬尘,主要废气污染为汽车尾气和施工扬尘污染。施工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土方填挖、灰土拌合扬尘,二是灰土等粉状物料运输扬尘,其扬尘产生量和浓度与施工文明程度、施工方式、物料和气候等因素有关。灰土等粉状物料运输扬尘主要包括施工车辆驶过引起的道路扬尘和粉状物料遗洒扬尘,各式运输车辆的行驶以及粉状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遗撒,其产生量与路面种类、气候条件及汽车运行速度等因素有关。拟建项目施工道路为水泥路面,其产生的扬尘亦将对施工及沿途区域及敏感区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严格控制施工车辆行驶速度15KM/H,控制扬尘产生量15MG/M3,以降低施工扬尘影响。总之,项目施工临时道路应适时洒水,降低车辆运行扬尘量,土方临时堆放场地应保持表层土壤含水率,防止大面积土壤裸露面风起扬尘,采取措施后相对而言扬尘的污染是近距离的,其影响范围是小范围的,不会产生累积效应,随项目施工期结束,污染影响即告终,因此施工期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2、施工期废水及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工程量小,施工人员将不需在施工场地内驻扎,也不在施工场地内食宿,施工期间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租住附近民房,施工期生活污水利用现有民房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对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期主要产生的废水为在管道开挖、管道安装、管沟回填及路面恢复及泵站等小型建筑物修建等过程中搅拌废水及施工材料等可能使附近水体变混浊。因此施工中产生的废水不能直接排放,应进行隔油、沉沙等相关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产生生活垃圾001T/D,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后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项目工程量小,工程遗弃土、建筑垃圾及废弃物产生量小,应及时清理,申请渣土管理部门单位指定地方堆放,不得随意堆放或者丢弃。22因此,固体废弃物只要妥善处置,及时清运,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4、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目前国内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及施工设备大致相同,因此施工期机械设备噪声源强采用类比调查数据。施工期机械设备噪声源可近似视为点源,根据点源衰减模式,计算施工期间离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预测模式如下LPLP020LOG(R/R0)式中LP距声源R米处的施工噪声预测值DB(A);LP0距声源R0米处的参考声级DB(A)。计算出各类施工设施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见下表。表3施工机械设备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噪声预测值(DB)序号机械类型5M10M20M40M50M1轮式装载机90847872702平地机90847872703轮胎式液压挖掘机84787264624混凝土搅拌机6559534745设备产生的噪声经距离衰减、建筑物阻隔、建筑区简易围护等措施衰减后,其施工场地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值中昼间70DB(A),夜间55DB(A)标准限值。5、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地表开挖和弃土填埋。项目所在地多暴雨,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雨季(4月至9月),夏季暴雨较集中,降雨大,降雨时间长,这些气象条件是导致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6、施工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1项目施工期噪声环保措施就本项目而言,施工工地附近周边的民房及工厂宿舍是声环境敏感点,为此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河源市市区环境噪声污染管理暂行规定(河府201078号)的各项噪声控制措施和规定,将上述影响降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标准限值范围内。主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包括23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15日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办理建筑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强烈的噪声长期作用于人体,会诱发多种疾病并引起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除与噪声级的强度有关外,还与接触噪声的时间有关。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承包商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和低噪声的工作。同时,要注意保养机器和正确操作,尽量使施工机械的噪声维持在最低声级水平。对距辐射高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据调查和类比分析,施工现场噪声有时超出2类噪声标准,一般可采取施工方法变动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6001200、14302200或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减叫等作为施工活动的声源,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昼间施工时对受噪声影响较大的敏感点可设置移动声屏障等环保措施。由于人体对噪声比较敏感,为保证施工现场居民的休息时间,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必须在午间(12001430)和夜间22000600停止施工。因抢修、抢险作业和浇灌混凝土不宜留施工缝的作业及为保证工程质量需要的冲孔、钻孔桩成型及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在夜间连续施工作业的,应当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在施工前3天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建筑施工噪声排放特殊许可证后,并由施工单位公告可能受影响的附近居民,方可施工。对高噪声设备(如发电机组、空压机等)要进行适当屏蔽,作临时的隔声、消声和减振等综合治理。施工机械如搅拌机、装卸机等设备应远离民居,建议使用商品混泥土,减少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人员的影响。施工机械应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在有市电供给的情况下禁止使用柴油发电机组。施工场地的机械在闲置时应关闭马达,一切机动设备24均应适时检修,以减少不良部件松动设备的震动或消音部件的损坏而产生很强的噪声。(2)废气及扬尘污染控制环保措施工地扬尘是施工期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针对扬尘的来源,建设单位应要求工程施工单位制定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建筑工地采取封闭式施工方法,即将工地与周围分隔,可在工地四周设置围护栏,以起到阻隔工地扬尘和飞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商品混凝土浆,减少扬尘影响,同时减轻水泥搅拌机的噪声影响。严格按照渣土管理有关规定,运输车辆不得超载,被运渣土不得含水太多,造成沿途泥浆滴漏,从而影响城市道路整洁,渣土必须及时清运并按照指定的运输线路行驶,送往指定的倾倒地点,以减少由于渣土产生的扬尘。运输车辆必须根据核定的载重量装载建筑材料和渣土,在运输过程中应加以覆盖物,防止运输过程中的飞扬和洒落。驶离工地的车辆轮胎必须经过清洗,以避免工地泥浆带入城市道路环境。坚持文明施工,设置专用场地堆放建筑材料,堆放过程中要加苫布覆盖,以防建材扬尘。对建筑工地应安排专人每天进行道路的清扫和文明施工检查。自卸汽车在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按交通部门规定的路线和限速行车,车辆进施工场区以后,车速限制于15KM/H以下。(3)项目施工期污水环保措施施工期间产生的泥浆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工程施工单位应在工地建废水沉淀池,废水流入沉淀池,经过沉淀后,上清液进行循环使用。对含油污水进行收集,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循环使用,底渣清理。(4)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环保措施工程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在施工前向所在地的渣土管理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运输处置计划,明确渣土的运输方式、线路和去向。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力和物力,在一个月内将工地建筑垃圾及渣土等处置干净。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存放在指定地点,并定期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2526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项目为污水管网敷设,工程完成运营后,可将本片区的污水通过现状污水管道收集后,经新建泵站提升后,沿龙滨大道西侧及龙岭三路北侧敷设的压力管道排至龙岭三路(岭西二路路口附近)下游新建污水重力流管道中,最终排入龙岭一路西北侧D600现状污水管道中,最终将污水纳入源城区污水处理厂。因此项目建成营运后本身不产生水、气、声以及固废等环境影响。27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施工车辆尾气道路扬尘NO2、CO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大气污染物施工过程扬尘洒水、加强施工期的管理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水污染物施工废水SS油类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循环使用不外排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集中清运送垃圾场处理固体废物工程施工遗弃土、垃圾土,建筑垃圾回填和交环卫部门处理达现时环保有关要求噪声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设备等效噪声级7090DB(A),经距离衰减后,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昼间70DB(A),夜间55DB标准。其他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建设单位除按上述防治措施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治理,还尽量减少外排污染物的总量,可将污染物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28结论与建议龙岭工业园污水提升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工程服务范围北至龙岭三路、南至龙岭大道、东至龙岭二路、西至龙滨大道所处区域,即泵站服务范围。服务面积约为1。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体制。本片区的污水通过现状污水管道收集后,经新建泵站提升后,沿龙滨大道西侧及龙岭三路北侧敷设的压力管道排至龙岭三路(岭西二路路口附近)下游新建污水重力流管道中,最终排入龙岭一路西北侧D600现状污水管道中。提升泵站本工程共设置1座提升泵站,泵站采用预制泵站,泵站设计规模为10万/D。压力管道本工程新建压力管道全长1044M,管径DN350。重力流管道本工程新建污水管道D1000管全长35M,DN400管全长303M。管道主要敷设于龙岭三路北侧。项目总投资49663万元。一、环境现状评价结从现场的监测结果来看,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较好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水域水环境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区标准。二、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施工期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气来源于车辆尾气和扬尘,主要废气污染为施工扬尘污染。应严格控制施工车辆行驶速度15KM/H,控制扬尘产生量15MG/M3,以降低施工扬尘影响;同时,项目施工临时道路应适时洒水,降低车辆运行扬尘量,土方临时堆放场地应保持表层土壤含水率,防止大面积土壤裸露面风起扬尘,采取措施后相对而言扬尘的污染是近距离的,其影响范围是小范围的,不会产生累积效应,随项目施工期结束,污染影响即告终,因此施工期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2、施工期废水及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工程量小,施工人员将不需在施工场地内驻扎,也不在施工场地内食宿,29施工期间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租住附近民房,施工期生活污水利用现有民房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对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期主要产生的废水为在管道开挖、管道安装、管沟回填及路面恢复及泵站等小型建筑物修建等过程中搅拌废水及施工材料等可能使附近水体变混浊。因此施工中产生的废水不能直接排放,应进行隔油、沉沙等相关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因此施工期废水对周围环境影响相对较小。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产生生活垃圾001T/D,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后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项目工程量小,工程遗弃土、建筑垃圾及废弃物产生量小,应及时清理,申请渣土管理部门单位指定地方堆放,不得随意堆放或者丢弃。因此,固体废弃物只要妥善处置,及时清运,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4、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设备产生的噪声经距离衰减、建筑物阻隔、建筑区简易围护等措施衰减后,其施工场地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昼间70DB(A),夜间55DB(A)标准限值。5、建设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及其保护措施项目为污水管网敷设,工程完成运营后,可将本片区的污水通过现状污水管道收集后,经新建泵站提升后,沿龙滨大道西侧及龙岭三路北侧敷设的压力管道排至龙岭三路(岭西二路路口附近)下游新建污水重力流管道中,最终排入龙岭一路西北侧D600现状污水管道中,最终将污水纳入源城区污水处理厂。因此项目建成营运后本身不产生水、气、声以及固废等环境影响。三、建议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各项制度,落实“三同时”制度即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2、做好施工期间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将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3、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30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综上所述,在满足以上防治措施下,可以使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从环保角度看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31预审意见公章经办人年月日下一级环境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