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_第1页
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_第2页
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_第3页
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_第4页
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1目录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外观结构和尺寸231外形结构要求232外形结构、尺寸与颜色233外壳及其防护性能334接线端子335接线图和标识336编程开关337封印338金属部分的防腐蚀34材料及工艺要求341终端底座及上盖342端子座及接线端子343外壳及封印螺丝444端子盖445翻盖446铭牌45标志及标识4附录A负荷管理终端尺寸图6附录B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尺寸图14附录C集中器尺寸图22附录D采集器尺寸图27附录E终端远程通信模块要求33附录F终端本地通信模块要求36附录G终端遥信模块要求40附录H终端以太网通信模块要求43附录I采集器通信模块要求45附录J终端维护接口信号定义482XX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XX电网司计量自动化终端(以下简称终端),包括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和低压集中器、采集器。本规范规定了终端的外观结构、安装尺寸、材料及工艺等型式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516911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B/T169351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GB/T174411998交流电度表符号GB/Z211922007电能表外形和安装尺寸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3外观结构和尺寸31外形结构要求同一类型的终端外形结构在外形尺寸、安装尺寸、接线端子、通信接口、铭牌、标志标识上应达到统一。32外形结构、尺寸与颜色321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和低压集中器外形尺寸为290MM(长)180MM(宽)95MM(厚)(为了适用于自动化检定生产线的精确可靠定位,规定上盖及底座的脱模斜度为2。)外形尺寸与安装尺寸应符合附录A、B、C中外观简图、开盖尺寸简图、侧视/后视尺寸简图以及接线端子尺寸简图的要求。远程通信模块、本地通信模块、遥信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的结构与尺寸应符合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的要求。维护接口应符合附录J的要求。上盖颜色色卡号PANTONE646C(浅蓝色);底座颜色色卡号PANTONE427C(米白色);铭牌底色色卡号PANTONE877C(银灰色);模块和端子盖颜色与上盖相同。按钮颜色与底座颜色相同。322采集器3采集器的外形尺寸规格160MM(长)118MM(宽)71MM(厚)采集器的外形尺寸与安装尺寸应符合附录D中外观简图、开盖尺寸简图、侧视/后视尺寸简图以及接线端子尺寸简图的要求。通信模块的结构与尺寸应符合附录I的要求。上盖颜色色卡号PANTONECOOLGRAY1U(白色);底座颜色色卡号PANTONECOOLGRAY4U(灰白色);铭牌底色色卡号PANTONE877C(银灰色)。端子盖颜色透明。终端外形结构尺寸附录图纸中未注公差按GB/T1804M基本尺寸分段MM公差等级033663030120120400400100010002000200040000中等M01010203050812233外壳及其防护性能331阻燃性能非金属外壳应符合GB/T516911的阻燃要求。332外壳防护性能终端外壳的防护性能应符合IP51级要求,即防尘和防滴水。34接线端子终端应具有对外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及其绝缘部件可以组成端子排。强电端子和弱电端子分开排列,强、弱电端子间采用安全绝缘板隔离,要求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聚碳酸酯(PC)材料制作,颜色为黑色。电流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254MM2小电流或440MM2大电流的引出线配合。电压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1525MM2的引出线配合。其它弱电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0515MM2的引出线配合。端子排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516911的阻燃要求。35接线图和标识在端子盖内侧刻印终端电压接线端子、电流接线端子、辅助接线端子等接线图,接线图清晰、不易脱落。36编程开关编程开关采用按压形式,并应能施加封印;具体结构及位置见附录。37封印终端外壳、翻盖、端盖应能加封印。38金属部分的防腐蚀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受到腐蚀或能生锈的金属部分,应有防锈、防腐的涂层或镀层。4材料及工艺要求41终端底座及上盖采用嵌入式或延伸型底座。底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底座应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4挂钩应采用嵌入式结构,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防锈性能。透明窗口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PC材料,透明窗口与上盖应无缝紧密结合。模块和按钮的材料应与上盖一致。42端子座及接线端子端子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材料制成,要求有足够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电压、电流端子应组装在端子座中;端子应采用H59铜或导电性能更好的材料,表面进行钝化、镀铬或镀镍处理;接线端子的截面积和载流量应满足12倍最大电流长期使用而温升不超过限定值25K。端子座接线端钮孔应能容纳至少18MM长去掉绝缘的导线,和螺钉的配合应能确保牢固固定孔内导线,固定方式应确保充分和持久的接触,以免松动和过度发热。在加封后应不能触及接线端子。端子座的表内端子部分采用嵌入式双螺钉旋紧。电压、电流和弱电端子螺丝应使用防锈、强度及导电性能优良材质(如铁镀彩锌材质)制成的一字、十字通用型螺丝;电压、电流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60N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辅助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10N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模块排针插入排针座深度不小于55MM。端子座与上盖之间应有密封垫带,密封良好。端子座内接线端子号应刻印,不磨损。43外壳及封印螺丝终端外壳螺丝及封印螺丝应采用H59铜或不锈钢制成的一字、十字通用螺丝。除接线端子盖的装表封印外,终端还应具有出厂封印。封印结构能防止未授权人打开外盖而触及内部。在安装运行状态,终端封印状态应可在正面直接观察到。44端子盖441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和低压集中器端子盖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要求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现象。442采集器端子盖采用与表壳连体方式;端子盖可以向上翻转并能可靠固定,翻转角度应大于150,在表壳垂直悬挂状态,端子盖可以向上翻转并能可靠固定,需使用外力才能自然闭合。45翻盖翻盖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聚碳酸酯(PC)材料(不应使用回收材料),翻盖与上盖处于合盖状态时,单边间隙不得大于02MM;当翻盖处于偏离竖直线15以外时,无需外力作用,就能够自行下翻至开盖或合盖状态。翻盖应能实施封印,在不打开封印的情况下,应不能触及内部通讯接口,无法拔下远程信道模块和本地通信模块,无法更换SIM卡。46铭牌铭牌材料采用铝板或阻燃复合材料,应具有耐高温、防紫外线功能。铭牌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规定,铭牌标识清晰、不褪色,带有条形码的位置,条形码采用CODE128码标准。铭牌布置见附录相关要求。55标志及标识终端标志所用文字应为规范中文,可以同时使用英文。终端标志应清晰、牢固,易于识别,使用的符号应符合GB/T17441的规定。终端上应有下列标识A)制造年份。B)出厂编号。C)资产编号及条码。D)逻辑地址。E)名称及型号。F)制造厂名称及注册商标。G)采用标准的编号。H)终端交流采样精度的等级指数、脉冲常数(仅适用于具有交流采样功能的终端)。I)终端的相、线数(例如三相三线、三相四线),可由GB/T17441中规定的图形符号代替。J)参比电压、参比电流、参比频率。K)对经互感器接入的终端,标志与其所连互感器的二次额定值。L)工作及通讯状态指示。M)通讯方式。6附录A负荷管理终端尺寸图A1外观简图图A1负荷管理终端外观简图7A2开盖尺寸简图A21小电流负控管理终端开盖尺寸简图。图A2小电流负荷管理终端开盖尺寸图8A22大电流负控管理终端开盖尺寸简图。图A3大电流负荷管理终端开盖尺寸图9A3侧视/后视尺寸简图图A4负荷管理终端侧视/后视图10A4接线端子尺寸简图A41小电流负控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尺寸简图。图A5小电流负荷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尺寸图A42大电流负控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尺寸简图。图A6大电流负荷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尺寸图A5端子接线图A51小电流负控管理终端端子接线图。11图A7小电流负荷管理终端强电端子接线示意图图A8小电流负荷管理终端辅助端子排1接线示意图图A9小电流负荷管理终端辅助端子排2接线示意图小电流负荷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见表A1。表A1小电流负荷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表1A相电流端子11备用21遥控输出3(常闭)31正向有功2A相电压端子12备用22遥控输出4(常开)32正向无功3A相电流端子13遥控输出1(常开)23遥控输出4(公共地)33秒脉冲4B相电流端子14遥控输出1(公共地)24遥控输出4(常闭)34公共地5B相电压端子15遥控输出1(常闭)25告警输出(常开)35RS485(A)6B相电流端子16遥控输出2(常开)26告警输出(公共地)36RS485(B)7C相电流端子17遥控输出2(公共地)27告警输出(常闭)37RS485(A)8C相电压端子18遥控输出2(常28备用端子38RS48512闭)(B)9C相电流端子19遥控输出3(常开)29备用端子39RS485(A)10电压零线端子20遥控输出3(公共地)30备用端子40RS485(B)注RS485、RS485和RS485缺省分别为抄表、备用和测试RS485端口。A52大电流负控管理终端端子接线图。图A10大电流负荷管理终端强电端子接线示意图图A11大电流负荷管理终端辅助端子排1接线示意图图A12大电流负荷管理终端辅助端子排2接线示意图大电流负荷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见表A2。表A2大电流负荷管理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表1A相电流端子11遥控输出1(常开)21遥控输出4(公共地)31秒脉冲2A相电压端子12遥控输出1(公共地)22遥控输出4(常闭)32公共地3A相电流端子13遥控输出1(常闭)23告警输出(常开)33RS485(A)4B相电流端子14遥控输出2(常开)24告警输出(公共地)34RS485(B)5B相电压端子15遥控输出2(公共地)25告警输出(常闭)35RS485(A)136B相电流端子16遥控输出2(常闭)26备用端子36RS485(B)7C相电流端子17遥控输出3(常开)27备用端子37RS485(A)8C相电压端子18遥控输出3(公共地)28备用端子38RS485(B)9C相电流端子19遥控输出3(常闭)29正向有功10电压零线端子20遥控输出4(常开)30正向无功注RS485、RS485和RS485缺省分别为抄表、备用和测试RS485端口。14附录B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尺寸图B1外观简图图B1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外观简图15B2开盖尺寸简图B21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开盖尺寸简图如图B2。图B2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开盖尺寸图16B21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开盖尺寸简图如图B3。图B3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开盖尺寸图17B3侧视/后视尺寸简图图B4配变监测计量终端侧视/后视图18B4接线端子尺寸简图B41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简图。图B5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尺寸图B42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简图。图B6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尺寸图19B5端子接线图B51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简图。图B7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强电端子接线示意图图B8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辅助端子排1接线示意图图B9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辅助端子排2接线示意图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见表B1。表B1小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表1A相电流端子11备用21遥信输入(4)31正向有功2A相电压端子12备用22遥信输入(4)32正向无功3A相电流端子13门接点()23遥信输入(5)33秒脉冲4B相电流端子14门接点()24遥信输入(5)34公共地5B相电压端子15遥信输入(1)25备用端子35RS485(A)6B相电流端子16遥信输入(1)26备用端子36RS485(B)7C相电流端子17遥信输入(2)27备用端子37RS485(A)208C相电压端子18遥信输入(2)28备用端子38RS485(B)9C相电流端子19遥信输入(3)29辅助电源(12V)39RS485(A)10电压零线端子20遥信输入(3)30辅助电源(12V)40RS485(B)注RS485、RS485和RS485缺省分别为抄表、级联和测试RS485端口。B52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简图。图B10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强电端子接线示意图图B10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辅助端子排1接线示意图图B10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辅助端子排2接线示意图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见表B2表B2大电流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接线端子定义表1A相电流端子11门接点()21遥信输入(5)31秒脉冲2A相电压端子12门接点()22遥信输入(5)32公共地3A相电流端子13遥信输入(1)23备用端子33RS485(A)4B相电流端子14遥信输入(1)24备用端子34RS485(B)5B相电压端子15遥信输入25备用端子35RS48521(2)(A)6B相电流端子16遥信输入(2)26备用端子36RS485(B)7C相电流端子17遥信输入(3)27辅助电源(12V)37RS485(A)8C相电压端子18遥信输入(3)28辅助电源(12V)38RS485(B)9C相电流端子19遥信输入(4)29正向有功10电压零线端子20遥信输入(4)30正向无功注RS485、RS485和RS485缺省分别为抄表、级联和测试RS485端口。22附录C集中器尺寸图C1外观简图图C1集中器外观简图23C2开盖尺寸简图图C2集中器开盖尺寸图24C3侧视/后视尺寸简图图C3集中器侧视/后视图25C4接线端子尺寸简图图C4集中器接线端子尺寸图C5端子接线图图C5集中器强电端子接线示意图图C6集中器辅助端子排1接线示意图图C7集中器辅助端子排2接线示意图接线端子定义见表C1。表C1接线端子定义表261备用端子11备用端子21备用端子31备用端子2A相电压端子12备用端子22备用端子32备用端子3备用端子13备用端子23备用端子33备用端子4备用端子14备用端子24备用端子34备用端子5B相电压端子15备用端子25备用端子35RS485(A)6备用端子16备用端子26备用端子36RS485(B)7备用端子17备用端子27备用端子37RS485(A)8C相电压端子18备用端子28备用端子38RS485(B)9备用端子19备用端子29备用端子39RS485(A)10电压零线端子20备用端子30备用端子40RS485(B)注RS485、RS485和RS485缺省分别为下行抄表、级联和测试RS485端口。27附录D采集器尺寸图D1外观简图D11采集器(下行通信模块化)开盖尺寸简图。图D1采集器(下行通信模块化)外观简图28D12采集器(下行通信非模块化)开盖尺寸简图。图D2采集器(下行非通信模块化)外观简图29D2开盖尺寸简图D21采集器(下行通信模块化)开盖尺寸简图。图D3采集器(下行通信模块化)开盖尺寸图30D22采集器(下行通信非模块化)开盖尺寸简图。图D4采集器(下行通信非模块化)开盖尺寸图31D3侧视/后视尺寸简图图D5采集器侧后视图32D4接线端子尺寸简图图D6采集器接线端子尺寸图D5端子接线图图D7采集器端子接线图接线端子定义见表D1。表D1采集器接线端子定义1L相线接线端子7预留2预留8预留3预留9抄表485A4N零线接线端子10抄表485B5预留11上行485A6预留12上行485B说明预留的端子不用时,可填充掉。33附录E终端远程通信模块要求E1远程通信模块结构要求远程通信模块的外形尺寸如图E1。SNETRP电源G通信/USB接口SIM卡盒盖图E1远程通信模块尺寸图E2远程通信模块指示灯颜色要求电源图E2远程通信模块指示灯电源灯模块上电指示灯,红色。灯亮时,表示模块上电;灯灭时,表示模块失电。NET灯网络状态指示灯,绿色。T/R灯模块数据通信指示灯,红绿双色。红灯闪烁时,表示模块接收数据;绿灯闪烁时,表示模块发送数据。E3远程通信模块接口远程通信模块接口定义见图E3,远程通信模块接口管脚定义见表E1。121010916151413432187652827262530292019181724232221图E3远程通信模块接口定义(俯视)表E1远程通信模块接口管脚定义表模块引信号名称信号方向功能描述34脚编号(针对模块)1、3、5VDD5V电源输入通讯模块电源输入,5V025V,瞬时最大电流15A2GND电源输入通讯模块电源地输入4USBHPUSB差分信号USBHOST6USBHNUSB差分信号USBHOST7GND电源输入通讯模块电源地输入8VDDUSB电源输入USB接口专用电源输入,5V01V,最大电流500MA。9RXD输出模块串口输出信号33V/TTL10RTS输入模块串口输入信号33V/TTL11GND电源输入通讯模块电源地输入12CTS输出模块串口输出信号33V/TTL13TXD输入模块串口输入信号33V/TTL14DTR输入模块串口输入信号33V/TTL15DCD输出模块串口输出信号33V/TTL16GND电源输入通讯模块电源地输入17RI输出模块串口输出信号33V/TTL18STATE3输出模块类型识别19STATE4输出模块类型识别20IGT输入通信模块控制信号,为“1”时通信模块处于工作模式33V/TTL21PCTRL输入模块电源控制信号,为“0”时关断模块电源33V/TTL22RST输入通信模块复位控制信号,为“0”时通信模块处于复位状态33V/TTL23NC预留预留信号,暂无定义24STATE0输出模块类型识别25GND电源输入通讯模块电源地输入26STATE1输出模块类型识别27VCC3V3电源输入逻辑电路电源,33V03V,最大电流50MA28STATE2输出模块类型识别29VCC3V3电源输入逻辑电路工作电源,33V03V,最大电流50MA30GND电源输入通讯模块电源地输入说明1、远程通信模块信号接口,模块侧采用215双排插针作为连接件,在终端侧采用215双排插座作为连接件。2、USB接口电源、通信模块电源和逻辑电路电源为同一个电源系统的三路不同电源。USB电源应具有短路保护功能。353、引脚24、26、28、18、19为模块类型ID识别管脚,用于识别CDMA模块、GPRS模块、3G模块、网络模块、电台模块、PSTN模块等通信模块类型及型号。4、引脚20为通信模块开关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通信模块的开机与关机。5、引脚21为通信模块电源控制信号,用于控制通信模块的电源。6、引脚22为通信模块复位控制信号,用于控制通信模块的复位。7、图E3的管脚排列图为俯视图。8、通讯模块应具备热插拔功能,引脚插针长度不应超过模块外壳05MM。36附录F终端本地通信模块要求F1本地通信模块外形本地通信模块包括本地载波通信模块和本地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本地载波通信模块的外形尺寸如图F1。图F1本地载波通信模块尺寸图本地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的外形尺寸如下图。图F2本地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尺寸图F2本地载波通信模块指示灯载波网络电源T/RLINKDAT图F3本地载波通信模块指示灯电源灯模块上电指示灯,红色。灯亮时,表示模块上电;灯灭时,表示模块失电。T/R灯模块数据通信指示灯,红绿双色。红灯闪烁时,表示模块接收数据;绿灯闪烁时,表示模块发送数据。37A灯A相发送状态指示灯,绿色。B灯B相发送状态指示灯,绿色。C灯C相发送状态指示灯,绿色。LINK灯以太网状态指示灯,绿色。表示以太网口成功建立连接后,LINK灯常亮。DATA灯以太网数据指示灯,红色。以太网口上有数据交换时,DATA灯闪烁。F3本地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指示灯电源T/RNE网络LIKDA无线图F4本地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指示灯电源灯模块上电指示灯,红色。灯亮时,表示模块上电;灯灭时,表示模块失电。T/R灯模块数据通信指示灯,红绿双色。红灯闪烁时,表示模块接收数据;绿灯闪烁时,表示模块发送数据。NET灯网络状态指示灯,绿色。LINK灯以太网状态指示灯,绿色。表示以太网口成功建立连接后,LINK灯常亮。DATA灯以太网数据指示灯,红色。以太网口上有数据交换时,DATA灯闪烁。F4本地通信模块弱电接口引脚功能定义本地模块弱电接口定义如图H5,本地通信模块弱电接口管脚定义见表H1。68101214421618202257911133115171921图F5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定义(俯视)表F1本地通信模块弱电接口管脚定义说明序号管脚名称信号方向(针对模块)功能描述1、2DGND电源输入3、4D12V电源输入通信电源,终端提供,直流,电压范围1216V,输出功率不小于4W。5DCE_RXD输入通信模块数据接收(5VTTL电平)6DCE_TXD输出通信模块数据发送(5VTTL电平)7D5V电源输出5V信号电源,直流,最大电流50MA,与D12V电源共地,由模块提供给终端,用于驱动通信接口的隔离光耦。8/SET输入通信模块MAC或通信地址设置使能,低电平有效,信号有效时,使能载波模块MAC或通信地址设置。(5VTTL电平)38序号管脚名称信号方向(针对模块)功能描述9/RST输入复位输入(低电平有效)(5VTTL电平)10NC/空脚(备用)11、12空/空引脚,PCB无焊盘设计,连接件对应位置无插针,用于增加安全间距,提高绝缘性能。13、V3P3V3P333V电源输入14、NC/空脚(备用)15TD输出以太网发送(差分线)16TD输出以太网发送(差分线)17RD输入以太网接收(差分线)18RD输入以太网接收(差分线)19/LED_ACT输入以太网应答指示灯,低电平有效。20/LED_LINK输入以太网链接指示灯,低电平有效。21、22GND地系统地说明1、要求终端侧均采用211双排插座作为连接件。本地通信模块电源由终端提供,功率要求不小于4W。通信模块提供5V信号电源,用于驱动通信接口的光隔。2、引脚10、13、14脚为备用管脚,不连接信号。3、引脚11、12脚为无焊盘过孔,相应的引脚应无接插件连接。4、引脚15、16脚为以太网发送线,17、18脚为以太网接收线,上述以太网收发线皆需经过以太网变压器接入以太网。5、引脚19、20脚为以太网连接状态输出脚。6、模块引脚插针长度不应超过模块外壳05MM。F5本地载波模块强电耦合接口终端本地信道的载波耦合接口采用210双排插针作为连接件,采用210双排插座作为连接件。具体定义见图F6及表F2。图F6本地载波通信模块载波耦合接口信号定义(俯视)表F2载波耦合接口管脚定义说明39序号管脚名称功能描述1、2A电网A相线作为信号耦合接入端3、45、6NC空引脚,PCB无焊盘设计,过孔非金属化,连接件对应位置无插针,用于增加安全间距,提高绝缘性能。7、8B电网B相线作为信号耦合接入端9、1011、12NC空引脚,PCB无焊盘设计,过孔非金属化,连接件对应位置无插针,用于增加安全间距,提高绝缘性能。13、14C电网C相线作为信号耦合接入端15、1617、18NC空引脚,PCB无焊盘设计,过孔非金属化,连接件对应位置无插针,用于增加安全间距,提高绝缘性能。19、20N电网N相线作为信号耦合接入端说明1、终端侧本地载波通信模块载波耦合接口,采用210双排插座作为连接件,在本地载波通信模块上采用210双排插针作为连接件。40附录G终端遥信模块要求G1遥信模块尺寸遥信模块分为带以太网的遥信模块和不带以太网的遥信模块。带以太的遥信模块的外形尺寸如图G1。轮次告警保电功控电控遥信模块所有插针与插口平齐图G1遥信模块带以太网尺寸图不带以太的遥信模块的外形尺寸如图G2轮次告警保电功控电控遥信模块所有插针与插口平齐图G2遥信模块(不带以太网)尺寸图G2遥信模块指示灯遥信模块上放置了遥控相关的指示灯,指示灯状态由遥信模块内自带的MCU控制,MCU通过协议与终端主CPU进行串口通信,并执行主CPU发来的指令。图G3遥信模块指示灯轮次1灯亮时,红色,表示1轮次所接开关处于跳闸状态;41轮次2灯亮时,红色,表示2轮次所接开关处于跳闸状态;轮次3灯亮时,红色,表示3轮次所接开关处于跳闸状态;轮次4灯亮时,红色,表示4轮次所接开关处于跳闸状态;告警灯亮时,红色,表示用户处于越限状态或跳闸前的告警状态;保电灯亮时,红色,表示用户处于保电状态,保电状态接触后,自动熄灭;功控灯亮时,红色,表示用户处于功控状态,功控状态解除后,自动熄灭;电控灯亮时,红色,表示用户处于电控状态,电控状态解除后,自动熄灭。G3遥信模块端子接线图G4遥信模块带以太网端子接线示意图图G5遥信模块(不带以太网)端子接线示意图G4遥信模块接口定义终端遥信模块接口采用215双排插针作为连接件,采用215双排插座作为连接件。具体定义见图G6及表H1。101214161886202224269111315177519212325241328302729图G6遥信模块接口信号定义(俯视)表H1遥信模块接口管脚定义说明序号管脚名称信号方向(针对模块)功能描述1DC12V隔离电源输入隔离12V2AGND隔离电源输入隔离电源地3、4空/空引脚,PCB无焊盘设计,连接件对应位置无插针,用于增加安全间距,提高绝缘性能。5、6GND系统电源输系统地42序号管脚名称信号方向(针对模块)功能描述入7、8NC/9RXD_DCE输入数据接收(模块)10TXD_DCE输入数据发送(模块)11V3P3输出模块输出电源,33V直流,最大电流50MA,与系统电源共地,由模块提供给终端,用于提供模块电源。12NC/备用13BRST_DCE输入复位模块MCU14NC/备用15、16NC/备用17V3P3V3P333V电源输入18NCNC备用19TD输出以太网通信数据发送20TD输出以太网通信数据发送21RD输入以太网通信数据接收22RD输入以太网通信数据接收23LED_ACT输入以太网通信数据收发指示灯信号、低电平有效24LED_LINK输入以太网通信连接指示灯信号、低电平有效25、26GNDGND电源地27、28、29、30NC/备用说明1、要求终端侧均采用215双排插座作为连接件。其中526脚与终端本地通信模块引脚兼容,。2、引脚3、4、15、16为无焊盘过孔,相应的引脚应无接插件连接。3、引脚19、20脚为以太网发送线,21、22脚为以太网接收线,上述以太网收发线皆需经过以太网变压器接入以太网。(仅有以太网需求时)4、引脚23、24脚为以太网连接状态输出脚。(仅有以太网需求时)。5、模块引脚插针长度不应超过模块外壳05MM。43附录H终端以太网通信模块要求H1以太网通信模块外形以太网通信模块的外形尺寸如图F1。图H1以太网通信模块尺寸图H2以太网通信模块指示灯载波网络电源T/RLINKDAT图H2以太网通信模块指示灯LINK灯以太网状态指示灯,绿色。表示以太网口成功建立连接后,LINK灯常亮。DATA灯以太网数据指示灯,红色。以太网口上有数据交换时,DATA灯闪烁。H3以太网通信模块弱电接口引脚功能定义以太网通信模块弱电接口定义如图H3,以太网通信模块弱电接口管脚定义见表H1。68101214421618202257911133115171921图H3以太网通信模块接口定义(俯视)表H1以太网通信模块弱电接口管脚定义说明序号管脚名称信号方向(针对模块)功能描述44序号管脚名称信号方向(针对模块)功能描述1、2NC/空脚(备用)3、4NC/空脚(备用)5NC/空脚(备用)6NC/空脚(备用)7NC/空脚(备用)8NC/空脚(备用)9NC/空脚(备用)10NC/空脚(备用)11、12NC/空脚(备用)13、V3P3V3P333V电源输入14、NC/空脚(备用)15TD输出以太网发送(差分线)16TD输出以太网发送(差分线)17RD输入以太网接收(差分线)18RD输入以太网接收(差分线)19/LED_ACT输入以太网应答指示灯,低电平有效。20/LED_LINK输入以太网链接指示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