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浙江象山县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2008浙江象山县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2008浙江象山县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2008浙江象山县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2008浙江象山县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准通过,归档资料。未经允许,请勿外传象山县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9JWKFFWVGTYMJG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全县建成2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3所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中9有9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优质高中学习。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段学校85以上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和装备基本达到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完成“校校通”,50以上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城镇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每所中小学拥有2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24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对象山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通过整合、改造等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学均衡发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普及高中段教育,至2010年城区高中普及率达到93,2020年达到96;各类职技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保持在11。实施一流学校工程,以省级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办学档次;城区各类学校至2010年前达到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学校标准,至规划期末达到规范化和现代化学校标准。本次规划在倡导集中力量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的前提下,确定初中规模为18班以上;高中(职高)规模为30班以上。小中学(包括初中、高中、职高)每班4550人,一般按45人计。10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改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宁波市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每生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而按照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米和4平米。浙江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人均用地面积指标为4792平方米/人(30班),4457平方米/人(36班)。测算48班和60班规模的学校人均用地面积约为40平方米/人。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指出象山县教育发展以实施一流学校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学校为规划重点。象山县第三中学现状总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1074平方米,生均11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尚未达到宁波市相关规划要求,与省等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差距更为明显。从教学设施来看,现有图书馆、球场、体育馆、田径场等教学设施的配置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运动和生活需求,与省一级重点中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省等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学校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现有的状况已经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学校迁址后可用地面积扩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建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体育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将得到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11资源更加完善和优越。加上幽静和谐的校园景色和与之协调的周边环境,该校的教学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提升。32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原本职业高中教育占较大比重的我国中等教育也出现了变化,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此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全市中职和普高教育严格按照11的要求配置。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这一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普通高中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供给数量不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象山县普通高中的数量来分析,教育资源总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普高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象山县目前有5所国办普通高中,1所民办普通高中,按常规办学规模计算,只能容纳学生7000人左右,而目前普通高中的实际在校人数在7500人左右,其中象山县第三中学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2006年象山县初中毕业生升学高中率为92,与宁波市平均升高率95相比落后了3个百分点,与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的初升高比例达到98还差6个百分点,而其中普高升学率只有486。这说明了象山县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象山三中迁建后,办学规模扩大至48个班,象山三中原址上新办12外国语学校初、高中部,将增加高中班级12班。由此象山县高中的办学规模将会增加,可以基本解决普高资源不足的现状,满足象山生源的教育需求。同时外国语学校新办初中部12班,也将缓解城区初中的就学压力。33增加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高质量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教育中供给数量不足。许多家长感叹上普通高中难,上重点普通高中更难。在我国现阶段,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教育重心的上移,家长对提高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愿望逐渐增强,从而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院校扩招以后,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和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择校生”的出现。在象山县6所普通高中中,有象山一、二、三中三所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除象山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外,象山二中、象山三中是省二级重点中学。从质量上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档次不高;从数量上讲,三所学校的学生占全县普高学生的664,与宁波市提出的普高优质资源达到90以上的要求差距甚大。迁建后的象山三中,办学规模从现有的34个班扩大至48个班,将会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象山县普高优质资源率。现有象山三中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上,已基本达到了一级重点中学标准。学校迁建后,在更为优越的办学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快的发展,为建设成13省一级重点中学奠定基础,提高象山县普高优质资源的档次。由此可见,象山三种的迁建对于该县普通高中的教学环境和办学质量有重大的促进意义。34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普高资源集聚根据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高校向南北高教园区集中、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和建制镇集中,小学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计划,象山县要结合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学校布局。象山县现有6所普通高中,中心城区3所,其中1所是民办学校;石浦2所;西周1所。从分布来看,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比例只占50,与市规划提出的高中段向县城集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象山三中迁址后,原址新办外国语学校初高中部,可以缩小这一差距。144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41招生对象象山县第三中学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级中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招生范围主要面向全县,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42生源分析421象山县高中教育入学分析通过近几年象山县高中教育入学情况的分析,对普高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对普高教育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象山县高中教育入学情况详见表41。表41象山县高中教育入学统计表年别初中毕业生数高中段学校招生数高中升学率普高招生数普高升学率普高在校生普高与职高升学比20008663449051832229257365390991200186525156595928343276734512212002639342436637262441047788162120036122505082492821460881531271200452954426835924004533773811812005598949668292269545007815119120065501463584262509456175251181200751684264825237745975131261(注以上招生数为本县招生数,不包括外县高中段学校在本县招收的初中毕业生)15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今,象山县初中毕业生的本县普高升学率、普职升学比例总体呈增长的趋势,个别年份有浮动现象。从2000年开始,人们对高中段教育的需求逐渐由职高向普通高中转换,普高升学率增长较为明显,近几年普高学校的入学人数较为稳定,可见象山县普高教育的发展逐渐成熟,已经普遍形成了对普高教育的认可。根据象山县域总体规划(20042020),象山县域城镇化率由20032020年将以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由此可见,至201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51,城镇总人口为326万人;202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63,城镇总人口441万人。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预计初中毕业生要求接受高一级教育的人数也随城镇水平提高而增长,这显示项目生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普高教育资源的扩充和提高可以降低准入门槛,充分满足象山生源对普高教育的需求,释放普通高中学校的生源空间。422象山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按照象山县域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规划人口增长率1998年至2010年为6,2010年至2020年为5进行人口预测,人口基数以2006年象山县总户籍人口53万计。按照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42020),高中段学校(包括普高、职技校)的配置应从县域范围内来平衡。规划期内(20042020年)高中段千人指标为32,各类职技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按11的比例算。象山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见下表16表42象山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规划年限200820092010201120152020全县人口(万人)536540543546557571千人指标()323232323232高中段生源数(万人)172173174175178183普高生源数857686408688873689129136由上表可以看出,象山县普通高中生源数将以一定幅度稳定增长。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不排除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存在短期上下浮动的情况,但总体上应呈增长趋势。为了满足普高生源的增长需求,扩大象山县普通高中资源的配备尤为必要。43普高资源分析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宁波市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每生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而按照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方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方米和4平方米。单设高中,学校规模在24班以上、60班以下,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全县目前普通高中用地面积约平方米(综合性高中按普通高中占总办学规模比例折算出普通高中用地面积),从用地角度分析普高资源只能容纳7100人,而部分普通高中存在教学资源配备落后,不能满足教17育发展需要等因素制约,因此象山县现有普高资源可容纳的学生数更为有限。从现实来看,2007年全县普通高中实际在校人数为7513人,而近几年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最高达到了8000余人。与未来普通高中生源预测相比,现状普高教育资源存在更大的缺口。从优质资源的角度来讲,在象山县6所普通高中中,有三所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除象山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外,象山二中、象山三中是省二级重点中学。从质量上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档次不高;从数量上讲,三所学校的学生占全县普高学生的664,与宁波市提出的普高优质资源达到90以上的要求差距甚大。由此可见象山县现有的普高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在未来普高生源增加的形势下,象山县普通高级中学的办学规模的扩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更为迫切。具体数据详见表43。表43普高资源需求分析表年份2007(现状)2008200920102011备注学生(人)75138576864086888736住校生比例2525252525校园用地规模住校生35/生,非住校生30/生需扩容校园用地规模18000200015001500班数14017217317450人/班需扩容班级数32111象山县第三中学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按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可容纳学生人数800人,实际容纳学生人数180018人。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旧址扩建条件有限。经对象山县普高生源预测及学校扩容实力分析,拟定象山三中进行迁址扩建。44学校师资配备象山县第三中学现有在编教职工160人,退休教职工15人。131名专任教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课程研修结业20人,硕士研究生毕业2人;中级以上职称104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占31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人,市级名教师3人。学校迁建后将扩大办学规模,应根据要求配备相应的教职工。学校坚持“开拓进取,全面发展“的八字校训,建设“好学俭朴,守纪开拓,严谨奋进,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会考和高考成绩逐年提升。近几年,会考合格率达99,优良率75以上,高考上线率98以上,本科率68以上,社会影响日趋扩大,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十年来,学校荣获近百项荣誉称号。2006年,被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45建设规模451办学规模迁建后的象山三中规划办学规模为48个班,师生总人数为2680人,其中学生为2400人,教职工为280人。452用地面积及建筑面积根据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中“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910平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米和4平米”和关于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甬政办发200445号)中“普通高中建设规模大于30班的,单位用地面积小于39平方米/人”的规定,本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84689,校舍建筑面积59203。205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51场址选择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象山丹西街道六升村,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场址选择遵循以下原则进行1、符合象山县城市总体规划原则及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2、城市近郊原则目前象山县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高,用地紧张,而学校又不宜设在郊外,远离科学文化中心和经济信息中心,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象山县第三中学选址在城区边缘地带为宜。目前学校新址所处地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六升村,距城区中心三公里路程。3、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原则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对外交流的人流量、物流量、信息流量大,对外交通的便捷和信息灵通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象山县第三中学新校址应设在交通线上。该校建设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既交通便捷,又信息灵通。4、生活方便原则学校迁至象山县丹西街道六升村,生活方便程度相对于中心城区而言存在一些差距,但只要妥善安排职工和学生的住宿条件,完善各项生活设施,应该能满足广大师生的生活需要。另外该建设地点交通便捷,21东面已建有象山城南学校,可见该地点建设条件能够满足生活需要,符合学校场址选择要求的。52场址现状511地点与地理位置象山县地处1213412220、北纬28452949之间,居浙江省中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两港相拥。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县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南北长90KM,东西宽70KM,由本土象山半岛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总面积6510K,其中陆地面积1175K、海域面积5335K。丹城为象山县县城,东临东海,北靠宁波北仑港,南面是中国著名的渔港石浦港,西接沿海国道线。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六升村,地块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详见附图1“项目区域位置图”512占地面积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六升村,总占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84689。22513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六升村,属待置换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教育用地,符合国家有关供地政策,拟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耕地占用补偿方式为缴纳耕地委托开垦费,委托耕地开垦费按照18万/亩标准缴纳。514现有场址利用情况场地现为耕地,部分地块已闲置,主要种植物为庄稼、蔬菜、果树、苗树等。53建设条件521自然条件1、气象具有非常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灾害性较多。(1)气温年平均气温18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左右;最热月,东部沿海地区为8月、北部沿海地区为78月、其余地区一般为7月,平均气温2728。极端最低气温为75(1967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80(1971年8月20日)。(2)日照年日照总时数为16702048小时。各月日照百分比中,6月最少,为2228;2、3月次之,为2429;8、12月最多,达234962。各地日照时数,南多北少。(3)降水年降水量平均在1250MM以上,49月较为集中,约占全年的60,北部尤甚。常出现“双峰”现象,即56月(梅雨)、89月(台风雨)各有一次降水高峰。受伏旱影响,7月普遍少雨,北部仅占全年的9、南部占70。(4)灾害性天气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降、低温、风暴、干旱、台风、暴雨、寒潮、大雪等,其中台风、暴雨、干旱、低温成灾较为频繁。解放后台风平均两年一次;暴雨大多出现于6、8、9月,常引发山洪爆发,若宣泄不及,则洪、涝并发。2、地形、地貌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具低山丘陵、平原、海涂和沿海岛屿多层次、多样性的地形地貌结构。全境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冲击平原,以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24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该项目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单一,属海积平原区,地型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一般为3233M,周边局部因居民建房、修路等,地势略有抬高,标高一般为35M。3、地质象山县地质构造属闽浙隆起东南沿海褶皱带,以新华系构造和纬向构造为主体构造,均以断裂为主要形迹。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上统陆相火山岩,次为白堊系火山沉积岩,第四系地层多见于滨海平原,泥盆系下石炭统、第三系地层亦有出露。象山县地震基本烈度低于六度。现状评估表明,评估区现状各类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为1场地大面积回填引发软土变形灾害,2游泳馆基坑开挖坑壁失稳,3河岸岸坡失稳。经预测认为,除游泳馆基坑开挖坑壁失稳属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建设场地基本适宜外,其余地段均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建设场地适宜。4、水文象山低水、丘陵错落,溪涧密布,然大多源短流促,独注入海,集水范围小,集水能力弱,因此地表径流水量不丰。且由于象山特殊的半岛地理位置,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流过,外来水源极度贫乏;平原水网密度低,范围狭小。全县河网总度长710KM,河网密度为061KM/K。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南大河,支流南大河、东大河、西大河、马岗河等。象山海域为中强等潮差规则的半日潮区。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25夏高。全县沿岸多年平均潮差一般在318M,最大潮差556M。沿海破量及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占绝对优势,出现的频率高达99。本项目建设场地东侧为西大河,南侧为西大河支流,与拟建场地相隔中央河路,西侧约150米为欧家河。岸坡稳定性较好,未发现塌岸现象。522社会经济条件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现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户,户籍人口人;其中男性人口人,女性人口人;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人,农业人口人;全年出生人口4843人,死亡人口31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893亿元,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878亿元,增长25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9元,比上年增长44。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增长105。其中,渔村居民人均收入1129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486元。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巩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主体,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城市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26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资源、环境和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渔业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双拥模范县、民间艺术之乡、柑桔之乡和省建筑之乡、小康县称号。人民广场、体育馆、广电中心、医疗中心、高教园区等一批标志性、基础性设施相继完成或正在紧张施工中。她正向着“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城市”的目标大踏步前进。本项目位于象山县县城丹城丹西街道,丹城中心城区由丹东、丹西、爵溪三个街道组成,总面积11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丹西街道面积42平方公里,下设41个村和5个社区,6万人口。辖区内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拥有现代化的医院、学校,交通运输便捷,沿海南线丹石一级公路贯穿全境。象山县工业园坐落于街道内。丹西街道依山傍海,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远有著名政治家杨王休、俞述祖、俞士吉,近有农民画家高妙兰,西坛庵、等慈禅寺、丹山石刻、蓬莱石屋、丹山井等文物和遗址保存完好。523交通条件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境内有215、216、311省道经过。海上交通便捷。沿海南线、滨海大道等道路的相继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象山境内交通条件的变化。象山港大桥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将于2006年下半年动工兴建,通过沿海高速同三复线,与在建的杭州湾大桥及象山三门湾大桥相连,将彻底改变象山半岛处于交通末端的地位。届时,实现象山进入宁波半小时、27杭州和温州二小时、上海三小时的交通圈。丹城为象山县县城,东临东海,北靠宁波北仑港,南面是中国著名的渔港石浦港,西接沿海国道线。对外交通有直通石浦、新桥、大徐、墙头、泗洲头的公路。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有城西路、新丰路、建设路、象山港路、滨海大道。本项目位于丹西街道。建设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交通便捷,可满足附近生源正常上学需求。524公用设施条件1、给水象山县县城主要由象山县自来水公司供水,项目所在地为象山县丹西街道,由南门水厂供水。2、排水象山现状排水体制主体为雨、污分流制,部分老城区采取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经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后排至污水处理厂,雨水经排水沟、渠等排入河道。2006年象山县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3、供电象山县域内有220KV变电所1座,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12座,10KV及以上线路总长度达180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220KV电网为骨干、110KV电网为支撑、各级电压等级匹配的现代化电网体系。4、通讯2007年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年末28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81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55万户;小灵通用户53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4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1万户。互联网用户53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97万户。目前,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0线,象山电信的网络规模、技术层次、综合服务能力和各项电信经营指标有了质的飞跃。296建设规划方案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研究是在市场预测和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论证比选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作为确定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原材料燃料供应方案及投资估算的依据。61建筑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611建筑规划指导思想21世纪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重点由注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向素质教育,转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转变是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校园建设本着“科学、文化、艺术、园林”的规划指导思想,建筑设计采用先进技术,本着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地理条件和甲方的需求,依据各种现行设计法规、标准和政策,合理布局,设计好每一平方米的建筑,创造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成果,求得最好的工程、社会、环境效益。612建筑规划原则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根据地形及功能分区,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融合,创造人文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校园环境。2、高品位原则。校园建设是一种美学建设,因此在具体布置和落实时,一是注重高标准,高品位;二是要做到内容精要,设计精心,制30作精良;三是要达到艺术性、知识性、思想性、整体性,实用性。3、注重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合场所和活动空间。建筑空间内外沟通,各种宜人的大小空间环境遍及校内,以利师生教学相长、陶冶情操。4、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着重表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形体组合上体现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校园气。5、坚持可持续开发的思想,一次规划滚动发展,将学校建筑的工程建设变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要素。6、符合相关设计规范原则。项目的建设应符合项目选址意见书、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及相关建筑设计规范。62项目定位及建设要求象山县第三中学现为省二级重点中学,迁建后的象山三中在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上将会有所提高,使学校在规模、结构、办学模式和方向上取得新的发展,为创建成省一级重点中学创造条件。该项目的建设在符合相关建设规范的前提下,将按照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设计。归纳主要建设指标如下1、学校规模在24班以上,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2、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按住校生分别增加校园面积生均5平米和校舍建筑面积生均4平米;3、学校有符合标准、配套设施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9个(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分别为4、3、2),计算机教室1个,多媒体计算机31教室1个,多媒体综合电化教室1个,语言教室2个,劳动技术、音、美专用教室7个及天文、地理、气象观察室(园地);4、有1200平米以上的图书馆;5、有400米标准田径场和1000平米以上的体育馆或风雨操场;室外篮、排球场达到四个班级配备一个的要求,其比例为21;6、学校布局合理,校园整洁、优美,校园生均绿地面积1平米以上;7、卫生、消防、供水、排水、供变电等设施完备。8、根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建设符合以下技术经济指标建筑密度不大于25,容积率不大于08,绿地率不小于35及其它规定。在满足上述标准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实际需要和发展需要确定办学规模、建筑规模和设备规模以及学校的设施配备标准,尽可能的创造高标准的教学环境。63项目总体规划方案631校园功能分区项目所在地块呈较规则四边形,根据学校教学和后勤服务需要,象山县第三中学新校区工程共建设三大基本功能区教学办公区、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区。主要建设三大功能区的各种校舍、运动场、配套的道路、广场、给排水、供配电、绿化等工程。总建设用地面积84689。其中教学区位于校园东南部,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北部,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部,用地面积比例为大概为535。321、教学办公区教学办公区位于整个校园的东南部。校园纵向主干道将本区分为东、西两块。根据建筑功能及人流量,教学楼、实验楼、科技馆、图书馆、行政楼、综合楼分布于主干道两侧,其中教学楼、实验楼、科技馆、图书馆靠近北面布置,方便学生与生活区的衔接流动,行政楼、综合楼靠近南面入口处布置。3幢教学楼相对集中布置。报告厅位于校园东侧角落,相对独立,方便大型活动的开展。在该区周围布置以高大茂密植物为主的绿化隔离带,使教学办公区与南侧中央河路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该区环境的宁静。2、生活区生活区位于地块的东北部,与教学区相临布置。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分布于主干道两侧,仓库、配电房、维修用房分布于宿舍附近,方便管理和使用。食堂布置在校园北侧角落,与师生宿舍隔油区间道路。生活区靠近校园次入口,方便后勤职工出入。生活区注重公共绿地、休闲小区的布置,力求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3、体育活动区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的北部。田径场、排球场、篮球场拟以连片集中布局的形式,以利集约用地。田径场呈正南北方向布置,看台位于田径场西侧跑道;排球场、篮球场分散布置于田径场北侧、西侧角落。该区南侧靠近中央河路为体育场馆用地,本期工程为体艺馆,预留发展用地1800M2,拟作为游泳馆建设用地。该区与教学区以区间道路和绿化带相隔,避免影响教学活动。33各区相对独立,疏密相间。通过空间群体、道路、轴线的呼应和控制,使校园各个组成部分从功能到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出浑然一体的空间环境。632道路交通组织1、校内交通流线学校设两个入口,主入口设在南侧中央河路,次入口设在北侧生态大道,该出入口主要为教师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所设。校门规模约为50M,围墙总长约1174M。结合两入口布置南北向校园主干道,沟通学校与城市道路。校园各区间以联系性次干道沟通。各功能区内设步行支路,作为园林散步道或联系建筑间的步行交通通道。沿校园各主要单体周围设环形消防通道,保证消防车辆可以通达各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空地,以满足消防要求。2、广场本工程设计中将校园的主入口安排在地块南侧的中央河路,在主入口大门前设置广场,由铺地、道路、绿化景观构成,与主干道相互衔接融合。广场是校园举行仪式和组织人流集散的场所,同时也是生态化隔离城市干扰的有效手段。3、停车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报告厅架空层设非机动车停车位1400个,每个占地2,总建筑面积3500,其中学生宿舍架空层面积2250,教师宿舍架空层面积500,报告厅架空层面积750。34教学区下设地下停车场,总面积3188,设机动车位150个,每个占地17。地下车库兼做战时人防。633绿化景观本工程作为学校建筑群,故绿化景观环境设计非常重要。在主干道的两侧种植高大、茂密乔木,形成绿色通道;广场上设计花坛,突出校区景观氛围。各教学组团之间布置绿化活动区。教学办公区各教学楼之间建设绿地,该绿地以草坪为主,形成开阔视野。生活区以草坪为主,结合少量硬地,适宜尺度形成能够吸引学生停留活动的富于景观特色的绿化。体育活动区种植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低矮灌木,穿插布置高大挺拔、树型秀美的乔木,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区间。各功能区之间亦布置多处尺度不等的绿地,起到阻隔动静、人流集散的功能。另外要营造学校人文景观环境,在花园中点缀雕塑、小品、名人名言、休闲座椅等,营造文化氛围。绿化总面积29700。634总图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总图技术经济指标如下总征地面积净用地面积84689建筑面积59203建筑占地面积16572运动场地面积2724035绿化面积29700道路广场面积11177建筑密度1957容积率066绿地率3507生均用地面积3529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46764工程建设内容校园主体及辅助工程主要包括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行政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及室外一些体育运动场地。各类用房的建设规模参照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标准中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的具体需求确定。规划学校将建设校舍总面积59203M2,各类运动场地27240M2。具体各类用房及场地建设规模见表61、62。表61学校各用房建筑面积一览表用房名称间数每间使用面积(M2)使用面积小计(M2)建筑面积小计(M2)一、教学楼54789130普通教室486832645440辅助及选修课教室12688161360教学办公用房30309001500附属用房498830二、实验楼26504417理化生实验室129611521920数字实验室19696160演示实验室296192320准备室545225375仪器室74531552536化学毒品储藏制作及准备室1454575标本模型室496384640附属用房241402三、科技馆24684114综合多媒体教室2100200333计算机教室696576960计算机辅房431124207微格教室1127127212电视总控室1404067媒体制作室1454575电视播音室1202033视频剪辑室1202033史地教室296192320史地教具室1454575劳技教室3100300500劳技教具室340120200劳技作品陈列室1100100167科技活动室725175292广播台1151525网络控制室16060100储藏室3103050电子阅览室1151525设备维修室2204067附属用房224374四、图书馆17802967书库1480480800借阅管理室16060100电子阅览室296192320期刊室16060100教师资料室1160160267学生阅览室16306301050网络中心1404067附属用房158264五、报告厅10341723报告厅19009001500报告厅辅房1404067附属用房10215737六、行政楼11831971行政办公室2220440733团委、学生会办公室2204067档案室24080133小型会议室345135225中型会议室290180300教研组活动室1020200333附属用房108179七、综合楼14192365德育展览室1150150250心理咨询室16060100卫生保健室33090150办公用品保管室24080133工会、党员活动室350150250健身房1100100167会议室1404067文印室2204067阶梯式多媒体报告厅1300300500办公室42080133教学资料储存发放室2100200333附属用房129215八、体艺馆34395731场馆(篮球、排球、羽毛球场)1150015002500体育器材室33090150更衣室24080133休息用房250100167体育办公用房32060100室内乒乓球室18080133体操房1150150250音乐教室296192320乐器室24080133乐器演奏室19696160舞蹈室1150150250舞蹈准备室24080133美术教室296192320美术教具室24080133书法教室1969616038艺术作品展览室1100100167附属用房313521九、师生食堂46385798学生餐厅1300030003750教师餐厅1360360450厨房间1150150188锅炉房18080100开水房1404050食堂人员宿舍1600600750附属用房01408510十、学生宿舍30030900011250十一、教师宿舍1002020002500十二、其他用房57907238配电房18080100仓库450200250水电、木工维修房340120150传达值班室2204050非机动车库(架空层)1280028003500地下车库(战时人防)1255025503188十三、合计4087959203表62学校体育场地面积一览表运动设施名称每处面积(M2)数量面积小计(M2)环跑400米田径台192011920篮球场70085600排球场33041320器械场地4001400合计2724065工程方案651工程方案选择的原则(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建、构筑物设计方案力求平面功能布置合理,立面简洁但不单调,朴素大方,具有良好的景观设计效果。39(2)根据生产性质和使用功能,确定建筑物的防火、防爆、防腐蚀的一系列性质,并按照相应规范设计。(3)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力求发挥整体效益,节省投资。(4)建、构筑物结构布置,造型和构造处理应考虑工艺、安装、检修等一系列要求。652建筑工程方案(1)结构设计本工程主要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现浇楼盖;辅助用房可采用砖混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2)基础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本工程基础类型考虑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型基础。项目场地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的土层根据工程地质勘测报告确定。框架结构柱基根据地基处理的要求进行打桩后,一般均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考虑,围护结构墙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梁。砖混结构按地基处理后可采用混凝土条形砖基础,个别次要建筑尽量利用浅层地基强度。(3)围护结构和内外装修根据该建筑特性,外墙体一般采用多孔砖,内墙采用当地轻型砌体。40外墙装饰为抹灰或涂料类,内墙装修材料为瓷砖和涂料。屋面防水用目前建设部批准和颁布的新型技术成熟的防水卷材,隔热层为当地惯用材料。建筑门窗采用铝合门窗或不锈钢门窗。654运动设施本工程运动设施主要为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看台、运动器械,各场地具体规格及特征详见表63。表63各运动场地规格及特征表名称规格面层结构数量面积()备注跑道400M环形跑道塑胶1环跑400米田径场田径场177489152M人造草坪118000包括缓冲区面积看台2400座1920篮球场3520M塑胶85600排球场2215M塑胶41320器械场地塑胶400合计27240655主要建筑物本项目建筑物结构形式如下表64学校各类主要建筑物结构形式一览表校舍名称建筑面积层数占地面积结构形式教学楼913051826框架实验楼441741104框架科技馆411441029框架图书馆29674742框架报告厅172311723框架行政楼19714493框架综合楼23654591框架41体艺馆573122866框架游泳馆179711797框架师生食堂579822899框架学生宿舍1125052250框架教师宿舍25005500框架其他配电房1001100砖混仓库2501250砖混水电、木工维修房1501150砖混传达值班室50150砖混非机动车库(架空层)3500框架地下车库3188框架合计592031657266主要设备方案本工程建设需配备基础设施设备,新增教学设备、用具暂不计入本工程内容。本工程主要配备设备见表65。表65主要通用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数量单价(万元)总价(万元)备注变配电设备1套80801台1500KVA燃油锅炉1台6060食堂货梯2台12242楼发电机组1套3030500KW合计19467配套设施661供电工程(1)用电负荷和供电电源电力负荷应根据供电可靠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损42失或影响的程度,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及三级负荷。本工程公共照明、消防用电为二级负荷,其它用电为三级负荷。负荷预测采用单位指标法确定建筑取35W/M2,道路、广场、运动场的取25KW/HA,则学校用电负荷约为2260KW,综合需用系数取08,则总计算负荷约为1808KW。本工程为二、三级负荷供电,电源引自场区东侧天安路10KV电源线,地下电缆配至配电房。(2)供电方案本工程设有配电房,内设1台1000KVA干式电力变压器,分别向二、三级负荷供电。(3)功率因素补偿功率因数补偿采用集中和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在变配电室低压侧设置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柜,使变电所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4)场区供配电A各装置配电将按照不同的环境特点及有关规范进行设计,其中包括防腐、防粉尘等特殊场所的供配电设计。B校园内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供电,线路沿主次干道采用直埋电缆敷设。C照明、避雷、接地按不同的环境特点要求及有关规范进行设计。(5)电气保护及防雷接地根据规定,本工程各属于二类防雷建筑物,43分别按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进行保护。在建筑物的屋顶设避雷带作为接闪器。接地系统利用柱筋做引下线,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系统;建筑物内所有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体的顶端和底端均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662给水工程(1)用水量地块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其中生活用水按100L/人D计,绿化用水按2L/M2D计,则生活用水量为268M3/D,绿化用水量为59M3/D。实验用水等其它用水年用量为300吨。平均日用水量约为328M3/D。室外消防用水量按25L/S设计,室内消防用水量按15L/S设计。(2)水质、水压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生活用水水压不小于03MPA,消防用水水压不小于08MPA。(3)供水本项目给水系统采用生活、消防合用给水管道的供水方式。项目用水由南门水厂供应,由市政管网接入场地,供水接入管管径不应小于DN200。663排水工程(1)排水量本工程生活污水水量按供水量的80计,为214M3/D,其中食堂废水为10M3/D;实验废液年产生量约100吨,清洗仪器废水年产生量约20044吨。(2)排水方案根据项目地区的排水条件,场区排水按“雨污分流”的原则考虑,拟在场区内设置污水、雨水二个排水系统。建筑物内废、污分流。污水校园内沿主要道路铺设污水干管,以收集各建筑物内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化学实验室废水经中和池、食堂含油废水隔油器处理后和其它污水一并经区内污水管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丹城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雨水本项目建筑屋顶与室外场地雨水均采用组织排水,经区内雨水管道汇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664通讯网络工程根据需要,在综合楼、教学楼、校园等场所配置电话及配置公用电话。敷设电话线路和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线路,相关重要部分应按设计规范设置监控系统。校内设双向传输闭路电视前端总机房,电视干缆均沿电缆沟敷设至各幢建筑物。校内设广播总机房,广播支线采用电缆沿电缆沟引至各幢建筑物,各分区设广播扬声器。665暖通设计内容本项目所在地区不属集中采暖地区,只对室温有要求的办公室和相关教学用房选用与夏季降温相结合的冷暖空调装置。空调设备和空调方式根据不同用房的功能和规模设计。食堂、游泳馆浴室需热水,本项目在食堂设锅炉房,安装锅炉两台,45供煮饭及热水用。不同用房采用强制排风和自然通风设施相结合的方式排除余热。实验室需要加强换气、排除异味,设置机械抽风系统;厨房预留排风排烟井道,排烟经井道屋顶排放;会议室、报告厅等场所设置机械排风系统。467环境影响评价71项目地块环境现状711水环境现状象山县大、小水库水质基本保持良好,7个水源保护区基本保持在类水质范围内,部分水区水源受到污染。大塘港为级标准,南大河水质为类;金石引河水质污染比较严重,主要超标因子为COD、总磷、总氧、非离子氨。项目所在地西大河水域现状数据如下段面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量氨氮挥发酚石油类氟化物氯化物西大河3348027822590001000204459576项目所在地西大河水质为劣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