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历史九下14冷战中的对峙word教案8_第1页
人教初中历史九下14冷战中的对峙word教案8_第2页
人教初中历史九下14冷战中的对峙word教案8_第3页
人教初中历史九下14冷战中的对峙word教案8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能够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 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美国深陷侵越泥潭,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等。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既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更由本国的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制约;同时还应意识到大国的对外政策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际局势,还会对其本国实力

2、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习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学习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美苏

3、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学习过程:【自学导航】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 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式 等社会主义国家。2、冷战政策的含义: (在教材上标注即可)3、 年,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4、美国在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 ;在军事方面建立了 。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由此形成。5、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

4、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6、 年, ,美苏争霸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交流讨论】1、二战前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原因?2、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课堂达标】1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 B称霸世界C帮助欧洲复兴,巩固资本主义。D避免两个超级大国付诸武力2美国采取“遏制”共产主义的手段不包括【 】A经济手段 B政治手段 C外交手段 D战争手段3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的事件是【 】A铁幕宣言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 D北约军事组织的建立4二战后,造成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的主要原

5、因是【 】A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B意识形态矛盾C国家利益 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5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6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采取进攻战略,主要表现在【 】A古巴导弹危机 B进军阿富汗 C从阿富汗撒军 D开展军备竞赛7苏联1979年占领阿富汗的目的,不包括【 】A与美国争夺霸权 B与中国改善关系C打击亲美的阿富汗政府 D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同 【背景资料】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赫鲁晓

6、夫1959年在“厨房辩论”中对尼克松说我们除了在岛上设置导弹外,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古巴对付美国的威胁。这样一来使得美国侵略者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你侵犯古巴,就会使你自己的城市遭到核导弹的攻击。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艾德莱史蒂文森在联合国史蒂文森:“佐林大使,你否认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和发射场吗?承认?不承认?用不着等人翻译,承认还是不承认?”“你是在世界舆论的法庭上。你已经否认存在那些东西,我想知道我是否正确地理解你的话。我准备等待你的回答,直到地狱冰封地冻为止。而且,我要在这个屋子里拿出证据来。现在就拿出来。”“冷战不久便成为一种错综复杂、交互引起连锁反应的过程,既牵涉到真正的原

7、则分歧,真实的和臆想的利害冲突,又包含着范围广泛的误会和误解。每个超级大国都偏执地认为,其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都取决于它们关于世界秩序的具体看法能够实现。每个超级大国都竭力推行其明确表达和极其珍重的原则,结果使另一个超级大国更加担心对方企图发动侵略。苏联在东欧、伊朗和柏林的所作所为及其他地方共产党的活动,似乎证实了西方认为苏联是扩张主义者的看法。美国的战后政策,特别是它表现出对东欧的关切,在俄国人看来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两个超级大国都固执地证实了对方的恐惧,于是双方的许多行动都进而使冷战日趋严重。” 美国的历程这场战争(指朝鲜战争)以我军被一支东方军队所击败而告终。这支军队人数众多、勇气十足,

8、而且训练有素,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作战,而他们装备的武器,大部分是我们已经转售给军事博物馆的。敌人士兵的质量坚强、遵守纪律与富有耐力为西方在亚洲的未来增加了不安之感。 M. 泰勒上将, 剑与犁:泰勒回忆录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亦称阿富汗战争。70年代,苏联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

9、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战

10、争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 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一

11、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在此阶段,苏军共出动7个师8万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以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第二阶段,苏军发动全面“扫荡”和重点“清剿” (1980.21985.12)。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抵抗力量游击队展开全面“扫荡”。游击队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山地游击

12、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无法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被迫停止全面“扫荡”。全面“扫荡”失败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对游击队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企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歼灭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1个师2万余人,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潘杰希尔游击队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一度占领该谷地。苏军和阿政府军的重点“清剿”遭到游击队顽强抵抗,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虽占领游击队一些根

13、据地,但未能重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结束后,游击队又回到根据地。经过几年战斗,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明显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喀布尔政府军兵力为7万人,游击队则发展到10万人。在此期间,苏联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被迫于1982年6月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日内瓦间接会谈。至1985年底,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11989.2)。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巨大压力。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改变侵阿

14、政策。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加紧武装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阿政府军,苏军主要负责防守城市和交通线。阿游击队为了把苏军赶出国土,推翻喀布尔政权,对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发动攻势,先后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起多次进攻。其中对喀布尔的进攻曾出动兵力5万人,时间长达几个月,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造成严重威胁。但由于游击队内部政见不一,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武器装备落后,进攻屡屡受挫。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农村,双方均不可能取胜的僵持状态。在此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