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散文复习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_第1页
2013届高考散文复习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_第2页
2013届高考散文复习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_第3页
2013届高考散文复习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_第4页
2013届高考散文复习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届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阐释】从体裁上看,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材,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几乎是小说和散文参半,其中中国当代作品占绝大多数,外国作品只有一篇当代小说。现当代诗歌和戏剧均未涉及。赋分从15到25不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都是采用主观题型。【浙江省2011年考试大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1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C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C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D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D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D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的发掘F7.对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

2、人文精神的探讨F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F【20042011年浙江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散文3篇,小说5篇2004年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散文)2005年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散文)2006年平面的生活(法)米图尼埃(小说)2007年泰山之思蔡家园(散文)2008年乌米俄阿马高尔基(小说)2009年魔盒大卫洛契弗特(小说)2010年静流(李丽娟)(小说?散文?)2011年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小说)【2010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散文11篇,小说6篇全国卷灯 火 (萧 萧)(散文)全国卷大河家(张承志)(散文)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陈峻峰)(散文)江西卷

3、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散文)北京卷海棠花(季羡林)(散文)上海卷天目山(散文)天津卷寒冷的高纬度(散文)湖南卷一朵午荷(洛夫)(散文)福建卷春风(林斤澜)(散文)四川卷自然(节选)(美爱默生)(散文)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散文)江苏卷溜 索阿 城广东卷面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小说)山东卷骆驼祥子(老舍)(小说)陕西卷保护人(法)莫泊桑(小说)安徽卷洗碑(许辉)(小说)辽宁卷洗澡(王安忆)(小说)【2011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散文9篇,小说7篇全国大纲卷针挑土(芳菲)(散文)北京卷卷祁连雪(王充阁)(散文)天津卷塔上的树(易允充)(散文)上海卷又见鹭鸶(陈忠实)(散文)湖北卷才子赵

4、树理汪曾祺(散文)湖南卷想飞(徐志摩)(散文)广东卷严冬海猎(陈秉汉)(散文)福建卷走进腾格里(节选)(学群)(散文)全国新课标卷卷血的故事(林海音)(小说)辽宁卷怪人乌拉圭比亚纳(小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宗璞)(小说)安徽卷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江西卷晚 秋亚美尼亚埃格林(小说)山东审丑(严歌苓)(小说)20重庆卷论诚意(朱自清)(议论性散文)20专题一 高考散文阅读鉴赏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真题体验】研习真题,探究命题动向(2010年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静流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

5、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

6、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

7、的那一个。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尘埃随之落定。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

8、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弟临走时,悄悄

9、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答题思路: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常常是: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1)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

10、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3)挺直:“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参考答案: 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答题思路:从全文来看,开头第1段,叙述弟弟孩提时代的理想不能实现,后来被“浮世炎风”刮倒,从渺茫走向邪路,在整日整日的游荡中,遍尝酸甜苦辣咸,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逐渐

11、理解了现实,逐渐理解了父亲。从这里可以解读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的第一个主观原因。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第二个主观原因,小说中也有直接议论的句子:“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文章第6段,父亲为四处碰壁的儿子买出租车,父子关系释然;文章第10段,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看到弟弟的坚强,父子感情加深,父子互相理解信任。全文第3段、第7段、第9段三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非常明确的叙述出父子

12、感情的转化过程。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4分)参考答案示例: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考点研读】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1.近几年对该考点始终不变的要求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对作品结构的考査,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

13、考査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2近几年形成的命题特色命题切入口小。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査,形成考査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命题分为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一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査。除句段作用分析题外,还有两个关注点:一是总体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选材特点及线索,如2010年重庆卷考查对全文作者思路的梳理(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009年湖北卷考査对全文线索作用的分析(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二是对散文中穿

14、插性材料作用的分析。【知识与题型】作品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体现。作者表达思想,要遵循一定的条理(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关联等。这种对作品的整体规划,便是思路,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结构,即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照应类结构题;三是过渡类结构题。理清线索、梳理思路,是散文阅读的重要环节,线索、思路又是散文的骨架所在,因而常受命题者青睐。考査文章的线索、整体思路,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整体思路类结构题考查的一个重点。照应类结构题指考査照应的题。照应指对前面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分为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文中句段,多考査

15、照应的作用。过渡类结构题往往考査过渡段的作用。一、整体思路类结构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所写的内容全都发生在麦天里。麦天既点明了文中所叙事件的时令背景,更是连缀全篇材料的线索。交待交通工具的变化。题型训练1(2007年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麦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

16、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麦客少了,机器代替了人工,收麦的时间缩钍,乡村在变化。体现了农忙的辛苦。照应前文,表现了辛劳后休息时的惬意。收束全文,暗合主旨。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

17、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

18、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19、。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 分) 解说: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要抓住“变化”一词在文中进行筛选;第二问则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要联系全文主旨作答。参考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2“一路上都是

20、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 分) 解说: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级。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3“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 分) 解说:此题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参考答案:强调

21、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4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 分) 解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参考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题型点拨】做整体思路类结构题,首先要概括段意,然后分析它们的语意关系,划分层次,找出各层次间的语意关系,如总分、分总、总一分一总、层进、并列、因果、转折等。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

22、么结构思路,然后具体分层答层意,并时刻分析前后关系。二、照应类结构题题型训练2 (2008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爱水张秀亚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写爱之缘由:曾与我相伴四年。写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

23、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诗,遗忘了;花,失落了,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

24、深色衣裳。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

25、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什刹海的夜晚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

26、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1“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第一问(2分):“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第二问(2分):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2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

27、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概括(2分):冬雪皎白,薄冰试步;春天温柔,生机盎然: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4分)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答:(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答:(2分)指夜晚的什刹海很关,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4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答: (8分)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一开始

28、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题型点拨】做照应类结构题要注意照应的类型,分首尾照应、与题目的照应、文中前后句的照应,先明确句段的位置,有意识地注意首尾、题目、前后文,分析它们之间的语意关系,进而分析其表达效果。三、过渡类结构题承上启下。题型训练3(2008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

29、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画线句子中它指代上文(叶子)黄的、红的、赤的颜色。惊醒二字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 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通过与大槐树的对比,写爬山虎所展示出的秋色之美。一反悲秋之说,写秋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写对秋色之爱。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

30、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

31、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

32、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

33、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氛围,使文章更富诗意。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D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

34、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2请仔细体会第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

35、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答: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

36、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题型点拨】过渡类结构题,要注意过渡句、过渡段的意思,然后分析上下文意思,进而把握该句段与上下文的语意关系。过渡句、过渡段起紧承上文开启下文的作用,有时还有对上文总结对下文总领的作用,多从上下文语意关系上分析是关键。先对上文总结,然后答引发或总领了下文什么内容。【题点聚焦】开头段作用分析题的解答策略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是髙考考查结构的热点和重点。对于这种题型,一般要注意三个方面:1.分清问法。看是综合问,还是单一问。综合问:开头有什么作用(好处)?单一问:开头在结构中有何作

37、用?2综合问的答法,一般从三个方面回答。(1)结构和思路点明主旨,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作铺垫; 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2)内容考虑语段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考虑句子与写作对象或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反衬、对比、设问、或结构上超常组合,或景物描写的段落。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其好处来,如引人入胜,自然引起下文,吸引读者; 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或激人深思,或交代写作思路等。3切不可贴标签,回答不具体。要答好开头段落作用题,必须认真阅读段落内容,把握本身的表达特点,分析开头的特殊性,并与全文内

38、容、思路联系, 找出它与下文哪些内容发生了联系,是什么方面的关联。最忌讳的是贴标签,不问段落特点,一股脑儿地答出总领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等。要具体段落具体对待。如总领与引出,这两个术语是不同的。回答这些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如答铺垫,须答出为下文某某内容作铺垫。【限时训练】现场批阅指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园花寂寞红季羡林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是清代保卫八大园的侍卫之类的人住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

39、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有些往来,是必然的。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是融洽的。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我是颇喜欢一点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

40、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我忽然听说,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

41、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她们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她们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她们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

42、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

43、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4分)答:突出了他们相识时间之长,感情之融洽(2分);为下文写老友猝然离世而感到悲伤寂寞作铺垫(2分)。【问题分析】答:突出了他们相识的时间长,感情比较融洽;为下文作铺垫。【矫正指导】这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要弄清该内容的内涵,以及它与上下文以及主旨的联系。该考生能有意识地往题上靠。但是,问答的内容还是过于笼统,只是回答了为下文作铺垫,没有具体展开,只是生硬地贴标签,回答时应结合下文的具体内容从结构上回答

44、。2、文章前后两次描写老友在花园侍弄花草,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前一次是实写,后一次是虚写(2分)。由实而虚,既突出了老友爱花、乐观的形象(2分),又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老友深切的怀念(2分)。3、请解释作者引用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在文中的含意。(4分)答:老友在世时,他种花,我赏花,聊天,觉得都是寻常事(2分);现在老友去世了,就觉得当时的寻常事,弥足珍贵,难以忘怀(2分)。4、 从全文看,文章是如何表现“寂寞”之情的?(8分)答:用往日的花美人乐来反衬今天花开人亡的寂寞。用失主之花的低眉敛目来映衬失友的作者的寂寞。通过想象故人的园花在今冬明春的悲惨命运,来表现内心 的寂

45、寞。结尾用貌似不合情理的祈祷(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来强化寂寞。【训练与反馈】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迟子建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以及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

46、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

47、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

48、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答:(6分)通过写西子湖畔的春天,表明作者春天的渴望、喜爱之情;(2分)引出下文对北国春天的描写;(2分)以杭州春天

49、来得迅疾来衬托为下文描写北国春天的姗姗来迟。(2分)2根据文中内容,概括北方霜花在立春后的变化过程。(5分)答:(5分)立春时,霜花的形态由总是树形变为团团簇簇;色彩逐渐变淡;四月初,消失后又偷偷隐现;四月底,彻底消失。(每点1分,答全四点得5分)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答:(6分)比喻、拟人,(2分)将“草芽”比作“绣花针”并赋予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坚强、旺盛的生命力,(2分)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爱之情(2分)。4结合全文,谈谈如何理解“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6分)答:(6分)北方春天来的非常迟缓,靠着坚忍、顽强,在霜花、残雪慢慢融化后才到来的(3分);作者热爱这样北方的春天,从中体会到,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挫折,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成就明天的辉煌。(3分)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鸟巢投射爱和自由 邓利 冬天是欣赏鸟巢的最佳季节,没有树叶的遮盖,鸟巢一览无余,成为冬日里一道别致的风景。北京城的鸟儿很多,以喜鹊、麻雀和乌鸦为主。鸟儿多,鸟巢自然多。树叶繁茂的盛夏,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